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5: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C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0-0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无庸置疑,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张,势必导致我国各个高校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教育部所采取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势必促使我国各个高校必须正视科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显然,提高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继《体育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深入探讨和研制具有导向功能的《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同时,通过对2004年度武汉体院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工作的实证分析,旨为全面提高我国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和即将迎接教育部水平评估的各个体育院校,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4年度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16位优秀术科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初步设计《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然后,通过选择体育院校专家为两轮调查对象。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表28份。回收有效咨询表24份;第二轮发放专家

2.2 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 为验证体青年教师课堂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效果,2004年度10―11月份对武汉体育学院参加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决赛的优秀术科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受评对象16人,共由四位教授组成评估组,对青年教师随机抽查,根据本文制定的评估量表,集体逐一评估。

2.2.1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流程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分三个阶段:试评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试评阶段是为了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多次现场试评以统一评估尺度;实施阶段是随机抽样,实施评估工作,即专家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指标内涵,逐项进行课堂评估并独立填写评估量表;反馈阶段是专家评估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推导评估结果之后定性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意见。

2.2、2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结果 经专家评估,16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结果见表3。

2.2.3 评估结果的指标比较分析 评估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指标在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原始得分不能简单体现指标因素在评估中的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评估标准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评定分析。16位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因素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所得标准评估值按其大小顺序进行排列见表4。

构成术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水平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组织、教学准备、教学负荷。相对而言,教学态度是5个评估因素中实施最好的一个指标,正与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态度相吻合。教学准备、教学负荷落实相对欠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较难准确掌握课的负荷;部分青年教师昔遍存在教案编写不够规范。由此可见,当前必须严格抓好青年教师教案编写和课的负荷安排。

2.2,4 评估结果的类别比较分析

2.2.4.1 普修和专选课评定结裹的比较分析 为研究青年教师在普修和专选技术课中的差别与共同点,本实验对16名青年教师按课的类型不同分为普修和专选技术课,并对其技术课教学质量评定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5所示:

篇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12-2

一、引言

声乐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无限的创造与变化的空间。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进行准确地衡量,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喜爱、学习与演唱。声乐学科的学习特点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方式。声乐学科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进行的,由学期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简单的“一唱(奏)了之”上述评价方式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缺少发展性、过程性、教育性的价值。

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一)采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相信能更好”的模式

针对个体学生,激励性评价:每个学生各有差异,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中职学生不足的一面:大多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差,依赖心理强。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求能够合格。这与他们本身的素质有关,很多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心很强。多数学生不是找不到音准,就是天生跑调。好的一面: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熟,在音乐学习上已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渐趋多样。在音乐素质上,对音乐的兴趣呈现多样性;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而且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们,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教师对歌唱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音准不好,演唱乐感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语气要委婉,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语言“唱得非常好,说明你善于思考,肯钻研、琢磨,有歌唱的美感。但是,如果你能把情感表达的更贴切,咬字更清楚,就更好了,更棒了”。从中可以看出这话有表扬又含有批评,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二)歌唱技能的评价多元化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分不同层次,分初、中、高三个级别按唱法不同选择适合学生唱的作品,充分体现声乐演唱艺术的特殊性,强调专业,突出技能优势。针对中职学生就业对口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钢琴自弹自唱的能力是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但中职学生的伴奏能力普遍比较弱,这也是现实。学校开设了1-2年的即兴伴奏课,由于时间有限,又加上一次性应试结业考试,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重视,虽然有即兴伴奏课,可是综合能力并未提高,通过弹唱结合的声乐训练和评价、考核方式较好解决了这一弱项,随着声乐作品难度的加大,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以“唱”为主,“弹”为辅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点滴生成,“弹”与“唱”的基本要素,逐步具备弹唱结合,弹唱自如的能力。完善声乐教学内容,强化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声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整合,把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声乐评价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艺术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评价声乐作品鉴赏能力与表达作品情感相结合

理解作品、表达情感从鉴赏音乐开始,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了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情感的表达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歌曲演唱中,只有准确地把握歌唱的情感,才能真实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创造完美的艺术。

(四)学习过程中心理素质评价

培养关注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学习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会倍受打击。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如笔者教的群众文化艺术专业就有一个学生,她上课非常认真,学习也很努力,声乐演唱条件也非常好,可是每次请她独唱的时候,总感到她不能自信地投入演唱。在课余时间,和她聊天,才发现这个学生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来没有见过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少年。在查阅了相关的教育资料后,为她确定了“心连心”教育,帮助她树立自信,感受爱的同时用歌声更投入的表达爱,经常不定期地与她谈心沟通,推荐她参加校合唱团,因为她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被选为合唱团副团长,给她更多的锻炼歌唱和说话的平台,令人欣喜的是她不但克服了歌唱时自卑、胆怯心理可以自信地歌唱,同时还提高了她的安排及管理事物的工作能力。

(五)学生主导的评价

学会提问学生“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说的具体一点”“你觉得这一次唱的气息控制哪里比较累呢?”等等,请同学们不断地感受自己唱和别人唱,投入在声乐课的过程中。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应是主动积极参与,表现性评价的问题是比较真实的,需要学生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问题,评价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以往中职学生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一讲到底,却不问学生的感受如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声乐学习的评价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与主动,包括自主选择歌曲,参与演唱和评价的活动,过程是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让学生热爱学习、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地、多方位地表现自己。这正体现了教改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结语

随着时代与声乐教育的发展,传统单一的声乐评价教育模式,将不再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特别是中职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人才与择业的竞争,中职校多元化声乐评价体系的提出,从另外一面提醒更多的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进行思考。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扬.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思考与尝试[J].京华教育论坛,2011,(11).

篇3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将静脉炎分为3度:一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搏无条萦状改变,无硬结:二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无硬结:三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要触及硬结。[2]

我科自2008年9月开始采用联合云南白药加95%酒精湿敷、喜疗妥湿敷取得患者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住院发生静脉炎的60例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年龄多在70岁以上。根据上述静脉炎分级,本组中一度静脉炎为23例,二度静脉炎为22例,三度静脉炎为15例。

1.2 方法:观察组给予喜疗妥在用药前30分钟在穿刺周围及血管行走10-15cm均匀涂抹,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时用云南白药加95%酒精调成糊状先外敷,再用酒精纱布覆盖,持续湿敷,为减少水份及药液的挥发,在纱布上覆盖塑料薄膜,晚间换成喜疗妥挤出膏钵3-5cm沿静脉走向抹匀,轻拍至吸收。 对照组两药物单独使用48小时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方法:由各班当班护士,在治疗前,联合用药后观察静脉炎的发生,及患者的接受情况,重视患得的主诉。

1.4 效果诊断: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局部外敷后48小时肿胀疼痛消失,压之不痛,静脉管壁明显变软,有效;48小时内疼痛基本消失红、肿、热、等症状基本减轻;无效:48小时后红肿痛症状无明显改善消失。

2 酒精、云南白药、喜疗妥的原理

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上痛功效,并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酒精挥发时可带走机体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致使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轻静脉炎的发生,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降低细菌的活力,从而抑制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2]。云南白药的主要是由三七、冰片、重楼、草乌待制成,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淤、扩张局部血管阻止损伤部位血凝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外敷可达到止痛、活血、疏通经络的功效。[3],95%酒精加云南白药主要是因为酒清促进血管护张、能渗透到硬化的血管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和弥散,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喜疗妥主要成份为多粘多糖甘磷脂,能迅速透过皮肤,不仅具有抗炎促进血肿和水肿吸收还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4]

3 结论

精酒和云南白药、喜疗妥治疗静脉炎已有报道,但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静脉滴入前给予喜疗妥先给予外敷对降低静脉炎发生、输入刺激药物减轻疼痛有一定的疗效,可减轻静脉炎严重程度,静脉炎时给予酒精加云南白药湿敷,因为此组药对止痛、消肿消炎的作用明显优于喜疗妥,但此组药酒清容挥发,要不断的更换药物,晚间影响患者体息,所以两组药物药物的联合应用,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陆艳,沈映彤,朱娟娟.喜疗妥治疗输液性静脉炎150例效果观察.交通医学,2007年第21卷5期待

篇4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篇5

校本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最终的展现形式,而校本教研就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校本课题研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立足于学校自身,立足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

一、课题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是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研究的方向、范围,课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所以,选择课题要经过反复思考,根据教师自己所教的学科、所学的专业,既要考虑理论与实验价值,又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所必需的研究条件及本校的实际和周边环境,并分析课题本身的实用价值。初步涉入校本教研的教师选题时,建议选小一点的课题题目,不要选得太大,课题研究本身就不宜大而空,小课题的内容比较集中,针对性较强,便于研究,可操作性强,易于出成果,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逐渐探究较深的课题。课题确定后要强调课题名称的准确、规范、简洁和精练。

二、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研究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课题组成员必须清楚,有了目标,研究起来才有方向。有了主要任务,才能知道该干什么,才能知道哪些不用做,哪些要略做,哪些要详做,哪些必须得做。有了目标和任务,就能充分认识到研究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安排

总体思路的确定,就是让参与者、研究者明确:由谁安排总的方向,由谁领导和监督,什么阶段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结题,这样参与研究者就有了清楚的研究思路。研究的具体安排是我们首先确定周期,在确定周期的范围内确定分几个阶段和在各个阶段内具体做什么。如,课题组长做什么,成员做什么,资料的整理、记录由谁具体负责等,这些问题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因为我们是学校,划分周期和分阶段的时间最好以学期或学年来进行,这样划分有利于研究过程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到位。

3.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和措施

课题研究需要采取什么研究方法,首先要有一定的思路,先确定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过程是变化的,在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研究的情况进行调整,采取一定的措施。总之,要灵活处理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为最终的课题成果服务。

三、开题报告和立项申报书

开题报告主要阐述研究的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什么背景下确定的,它的最终价值何在,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课题研究的概念与范围,所处学校的基本情况分析,基本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经费的预算及来源,成果的形式等,都要用文字概述出来。立项申报书要符合一定的格式,如,课题名称、申报单位、课题规模、实施地点、课题负责人、时间、主要成员、申报表等。

四、制定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具体的实施过程,要使实施过程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加强管理,管理得不好就会使课题研究的成果不真实、不可靠,甚至课题的研究搞得有头无尾,最后出不了成果。

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首先是建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组时,要注意的问题:课题组的规模应根据课题研究的任务来确定,各层次人员的搭配比例要适中,要为课题组创造一定的科研条件,提供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等。一定要选好课题组组长,因为他是课题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一个课题组长应具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钻研兴趣,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较好的科研道德和严肃的科学态度。其次是课题实施的中、后期管理。课题的中、后期管理具体包括中期检查和阶段小结。中期检查应注意的是:检查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任务的分工与落实、课题进度、人员、器材经费落实等情况,以及协调科研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有关科研条件进行经常的协调,促进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总之,校本课题研究是一种复杂、艰辛而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科学的态度,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协调问题的敏锐头脑,加强具体实施过程管理,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学校、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篇7

当前我省高中阶段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并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较为新颖,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皆是处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探索阶段。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价值,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课题,并向其介绍研究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现笔者将针对中学生完成课题工作展开相关探究。

一、从选题角度引导

1.从客观角度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研究性的活动,亲身感悟探索问题的实践过程,体验研究问题的层次感,同时也能启发他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激发其探究问题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题是尤为关键的。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更能让学生在课题选择的思考中提高理性思维的品位,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题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开始,是探究问题的根本。对此,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的选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课题,因此在引导其完成课题时应从具体可感的问题着手,尽量避免选择范围大且空洞的课题。

(2)尽量选择形象生动的描述课题,力求让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范畴内选题,避免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空洞、乏味。每个课题小组成员各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更具可行性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3)引导学生思考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即所选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选择课题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明确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题研究中做到有的放矢。

(4)必须从创新的角度选择课题,对于前人已有所研究的课题应予以舍弃,以防课题研究的雷同以及研究意义的缺失。

(5)从微观处选择课题。从本质上而言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引导学生从耳濡目染的社会现象和身边小事中选择课题,以此凸显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例如,学校将实体围墙改造为阳光式栅栏围墙后,附近饭店员工抓住商机将盒饭送到围墙外向学生出售,这一幕被一位正处在寻找课题阶段的高一学生发现,并高兴地说:“我的课题找到了――外买盒饭与学校食堂饭菜的调查 ”。

(6)选择的课题应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虽然课题的选择应从微观角度出发,但应反映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重大事件,这样才能凸显所选课题的研究价值。有一个课题组就是把热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路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调查”。

2.课题既可以是教师确定,也可让学生自行选题。如果让学生自行选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引导,须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选好的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和遴选。对于存在问题的课题,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学生,并告诉学生课题的选择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及重新拟题的建议、思路,以此保证选择的课题具有研究价值。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具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否则,在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往往只能从空泛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空洞抽象的意见,让学生摸不着边,从而对其研究课题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课题选择中,教师一定要根据高中生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其完成选题。具体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须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教育学强调任何教学工作都必须考虑学生的信心、积极性、思想状态、学习目的等诸多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甚至决定着学习的成功与否。林格伦曾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布鲁姆也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魔力,唯有让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令其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成功。”可见教师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势必要考虑其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如果选题的内容与其心理特点、认知结构相违背,学生经过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则会令其产生挫败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幅下降,甚至会因此而讨厌课题的研究。因而,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引导时,一定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这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课题的选题,更能激发其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2)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育学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是增强其学习动机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因而,在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选题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会让学生在挫折中产生自卑感,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课题的研究毫无实用价值,二者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选择的课题应难度适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研究能自行完成,并且还应充分考虑到课题的实用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因为只有研究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题的价值,才能让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成就感。

二、从心理角度引导

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课题研究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此,教师从心理角度加强对学生课题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可如下操作:

1.教师要帮助课题研究者树立必胜之心。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课题研究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畏惧心理,在研究课题时开展各项工作总是缺乏自信,表现得较为悲观,从而对课题研究步骤的顺利实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须从心理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其充分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课题研究。只有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上树立了足够的信心,才能令其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教师要帮助课题研究者形成战胜困难的坚强品质。这是成功研究课题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课题的研究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遇到诸如此类的难题,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只有那些面对困难,依然沉着冷静,并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去探寻解决难题方法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因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才能在课题研究上有重大突破。

3.教师要引导课题研究者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课题研究不是个人的工作,必须依靠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一方面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合作意识,没有合作意识,任何工作都将踯躅不前。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方能在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此外,还应让学生明白在合作分工时要彻底抛却过于依赖的思想,发挥自主性,并主动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在学习中认真负责、主动沟通、通力合作的态度,并能主动维护与合作伙伴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较强的交际能力,从而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须让学生明白课题研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集体性学术工作。让其深入理解课题参与者的合作对于课题的顺利开展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强化其在课题研究中的合作意识。

三、从技术角度引导

课题选题工作完成后就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开展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到实践生活中考察,获取经验性的认识,以此完成课题撰写需要的信息资料。可是作为教师是不可能整天和学生待在一起引导其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只能就其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问题,撰写论文和相关报告。教师从技术角度可如下引导学生:

1.根据课题的中心列出提纲挈领的纲要,避免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总纲领从微观角度列出更为细化的纲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2.学生在搜集文献资料时,一定要记下文献资料的类型(论著、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期刊论文、网络文章等),出自何处。使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上搜集资料的方法,告诉他们怎样在中国知网、万方网等学术网上下载所需要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坚持客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即学生对搜集的资料不能进行主观上的更改,而应保持原貌。此外搜集的资料不能过于单一,应体现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3.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调查、名人访谈等,以此保障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倘若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结果对课题研究帮助不大,应引导学生通过其他的方法获取有效材料。

4.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灵活机动的思想,不能过于死板,如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题纲要存在问题可大胆进行修改或补充。

对高中生而言,教师的引导在其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能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否有教师的引导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工作在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引导意见,方能让学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理念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引导,助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建设性的成果。但是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从选题、心理、技术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研究课题的方法,其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搜集文献资料,深入社会调查,开展研究工作。学生终究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各项研究工作还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教师的引导仅是为学生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中学教学研究的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03):55-56

篇8

课题追求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样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性,别人研究过、做过的工作,因为条件有差异,可能仍需探究,有创造性就可行。要使选题有价值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

“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

“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

“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

较贴切的如“高中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研究”、“加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习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口语表达兴趣之研究”、“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等等。

二、校本课题研究流程要明确。

校本课题研究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开展校本课题研究需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选好课题以后,校本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这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活动,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尤为注意的是,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反思,需及时记录,这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校本课题研究成果可多样。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校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中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其研究也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

1、“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叙事”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从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为教师提供记录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也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教育反思”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四、校本课题研究认识要到位。

校本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并有利于常规教研摆脱形式主义和缺陷。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校本课题研究……可以说校本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是相得益彰的。

(1)校本课题研究对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会体验到研究带来的快乐。

(2)务实的校本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需要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促进。

(3)当一个校本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科研活动,切实搞好校本课题研究,要求各学科组:

组长认真组织实施已报批的研究项目,督导研究进程,尽快拿出研究成果;

篇9

面对这个问题,在教师队伍中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有”者少。学校每年屈指可数的几个课题常常是分配给了个别喜好教科研的或在教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的老师。绝大多数教师是不喜欢搞教科研的,不愿意承担学校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也就更谈不上自己选择课题去研究了。这就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不能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教师不去研究教学,不根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只抱着教科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得过且过,怎么可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为什么要作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作课题研究,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是为了评职称。这样不可能真正搞好课题研究。教师应该把课题研究看作是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课题研究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最有效途径,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要把课题研究看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作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我们反对教师脱离教学实践作研究,作那些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徒劳无益。作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形成强烈的教学科研意识。

三、教师的课题来自哪里

现在的课题来源大多是自上而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不切合学校实际。课题研究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能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科研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应该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坚持“问题即课题”。所谓“问题即课题”,也就是发现和提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学校,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来源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研究的课题是否经过了论证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的,也并不是所有课题都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课题确定后不能马上着手进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确保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使一定的投入(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能取得更大的效益。课题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文献综述,预计有哪些突破,以及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等。对于这几方面应当进行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的质疑式论证。如,对研究背景的论证,可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本课题是针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前人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本课题和别人已经或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在研究的依据、目标、范围、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别人的哪些理论、观点、方法、手段可以为本课题所继承、借鉴、批判?

五、研究的课题是否有价值

课题必须要有价值,要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理论价值是指课题对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作用;应用价值是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强调其应用价值。所以,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要思考:课题能否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否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能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课题研究达不到这些目的,那这样的课题研究就没有任何价值,更没有研究的必要。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

教师作课题研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正确的研究方法会提高研究效率,使研究成果更具可靠性。立题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设计、规划。研究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叙事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应该从自身实际与课题需要出发,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

七、研究中是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支持、同行的帮助和学生的配合。专家指导可以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领导支持是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实施的保证,同行帮助是课题研究的关键,学生配合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服务于自己的课题研究,要智慧地寻求专家的指导与领导的支持,要谦虚地获取同行的帮助与合作,要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八、课题研究是否有保障

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学校在成立课题组的基础上,建立子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团队。二是时间保障。教研必须要有时间保证,课题研究更是如此,必须确保课题研究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三是人员保障。课题研究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而且肯吃苦、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四是经费保证。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出学习、课堂教学研究、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没有保障的课题研究只能流于形式。

九、教师是否真正进行了研究

篇10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