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企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集体经济企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集体经济企业

篇1

一、引言

2004年石景山区八角农工商公司和刘娘府农工商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率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2015年年底,12家农工商公司相继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多年的改制改革,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不仅明晰了产权、理顺了机制、规范了管理、壮大了实力、加快了发展、维护了稳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论证、总结。通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途径,明确集体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集体经济水平。

二、石景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企业关停、固定刚性支出逐年攀升

石景山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先行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集体经济企业相继关停,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重。一是企业关停造成员工待业,同时企业每年还要支付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工资,而且随着上年社平工资的增加每年的保险基数也在增加,保险费用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幅。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还要担负股东的生活补助。以上的固定刚性支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集体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收入来源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集体土地被征占后,企业经营收入几乎为零,物业返还面积无限期,造成无产业支撑且刚性支出压力过大,导致部分集体企业靠土地补偿款填补日常支出,这种现象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经营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

目前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大部分是依靠以不动产租赁来获得经营性收入,这种科技含量低经营模式单一使集体经济逐渐出现收支失衡,增长乏力,效益下滑等问题,因此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迫在眉睫。

三、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端资源要素匮乏,集体经济提升源动力不足

缺乏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创新尚未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要素和创意功能未得到深入开发是目前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集体经济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单一,其本身的就业技能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要素要求,集体经济发展差异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政策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困难

“治乱疏解建高端”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融合到区域高端绿色发展之中,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从增量高端,存量提升,依法治乱这三件事上开创新基业,这三件事契合集体经济工作的实际,只有相关政策支撑,集体经济才能稳步发展,“治乱”在政策上要有资金保障,“提升”在政策上要有支撑,“建高端”在政策上要有鼓励。

(三)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

目前集体经济企业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这是集体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土地征占后,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企业可以投资的土地越来越少带来了诸多矛盾。集体经济发展中一部分企业把这些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通过收取利息来赚取微薄的收益。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

(一)科技园区带动型

借助区域发展优势,依托石景山区高科技园区的产业载体。一是要整理有效资源,使发展空间更加明确,充分利用集体资产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逐步优化集体经济组织结构,推动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的旗舰企业。二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为园区完善企业产业链提供有效的空间,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增量楼宇空间资源,选择环境友好,交通敏感度低的高端产业,以此来促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为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活力。

(二)资产经营型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前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资产集体所有,通过长线持有,加强资产管理,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增加集体收入。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利用资源较少的企业,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增加集体投资收入。

(三)服务创收型

通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环境、资产、资源优势,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借势发力,将高端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到第三产业,打造为民服务的有效平台。这样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先选项。

(四)政府扶持型

针对当前宏观调控下,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引进项目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政策配套设施,大力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集体经济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和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切实抓紧、抓实。并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撑集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突出矛盾。

(五)强管理促发展

发展和管理是促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途径的关键,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集体经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和资产收益率,从而确保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资产出租进行规范化管理,出租资产时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集体经济中项目的实施初始要从立项开始抓起,通过对项目综合效益的准确评估来实现集体经济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效能的全面提高。另外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推行财务规范化建设和集体经济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管能够做到合理化、规范化,并对集体经济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及时的评估,同时合理利用相关财务监督管理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审计方面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集体经济审计的加强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发现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可以有效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五、小结

集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坚持和探索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以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探索了五点可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得出发展集体经济企业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寻找创新和发展机会;另外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总结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当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成熟和稳定后,必然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臣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路径探索[J].中国财政,2016(11).

[2]袁昌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农家致富顾问,2016(20).

[3]伏传英.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5(03).

篇2

我国在2011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集体企业需要在近几年内进行企业改革,顺应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集体企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利用市场上的资源和相关理论经验,推动企业改革的深化。

1.集体企业特点

我国的集体企业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所以有着时代独有的特点。

首先,我国大部分集体企业创办的出资人都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在集体企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出资创办人的责任,因此在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国有企业是管理主体,而当时很多国有企业承担政府职能,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内部职工对集体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缺失,进而导致职工生产积极性下降。

其次,集体企业在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时受到主办单位的约束,不能自主的经营和发展。这种比较僵化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集体企业发展方式的落后,同时集体企业中创新技术的应用也不能顺利的进行。

2.集体企业优劣势分析

2.1集体企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集体企业由于是由国有企业出资创办,因此在面向市场时,集体企业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导向。例如电力系统的集体企业多年来为电网企业抗击自然灾害、提供应急服务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服务对象十分明确。

第二,集体企业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始终扮演着“准国有”、“二国有”之类的角色,因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经营良好,例如电力系统集体企业无论规模还是效益都在集体经济里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实践民生、勇担重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集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三,集体企业由于有主办单位的支撑,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着先进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集体企业在这两项优势的推动下,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务。

2.2集体企业的劣势

首先,集体企业由于一直受到主办单位的管理和引导,在内部改革中没有完全的自主性,导致企业难以面向市场化,走真正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其次,集体企业在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招收的人员大多是职工子女,因此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能得到保证,另外,在进行集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人员能力的缺乏,集体企业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也相对的受到削弱。

3.集体企业改革机遇与措施

3.1集体企业改革机遇分析

第一,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地方区位优势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区域规划,在基础设施投入中,给诸如电力系统集体企业较大作为空间。

第二,国家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目标十分明确,即实现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为集体企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吹响了市场化的号角。

第三,集体企业能够利用现有技术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成为市场化浪潮中的主导者。

3.2集体企业改革的措施

第一,加强集体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指导。战略目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的企业发展规划,立足于战略目标进行企业的相关生产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制定出各阶段的运营目标;其次,企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展内部改革,根据市场导向,积极的做出应变;最后,企业的发展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企业经营与管理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律,因此,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改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二,集体企业改革需要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的划分,重点发展核心业务,集体企业发展中,核心业务是关键,核心业务经营的好坏关系到集体企业的整体水平,集体企业需要提高核心业务的服务质量,并根据核心业务的特点和关联性开发出附加业务,从而推动集体企业的发展。

第三,集体企业要进行核心资源管理和企业潜力的挖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资源的合理与充分利用,员工、企业固定资产、资金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加强对这三者的管理,能够确保企业经营的集约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集体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企业内部改革,不仅要能够进行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更需要在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改革工作。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阶段性的细分,并对关键性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推动集体企业向市场化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祝勇刚.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战略选择[J].湖北电力,2010(5)

[2]钱亮.基于SWOT分析构建战略转型实施模型[J].价值工程,2012(12)

篇3

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点。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开始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事实上,企业核算工作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通过会计核算来为企业提供各项财务方面的信息,方便报表使用人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在新时期,要认真研究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一、会计核算的界定与重要性

1.会计核算的界定

所谓会计核算,也可以说是会计反映,主要的计量尺度是货币,能够很好的反映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从传统意义上看,会计核算主要是事后核算,是财务记账、报账等方面的总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与企业规模的扩大,事后核算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所以,现代层面上的会计核算除了事后核算,还要加上事前与事中两部分。一般来说,事前核算主要是在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时候通过预测的方式,事中核算则是在预算执行的时候,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实现预期目标。总之,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人员找出企业发展问题,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之一,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杜绝贪污等行为,如果只是依靠员工自身的自觉性则很难实现。会计核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造假行为与欺骗行为。积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能够相应的提高企业核算的水准,从而保证资金运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2)有利于尽早、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企业通过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及时整理和汇总那些相对比较零散的会计资料,这些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以及相关账簿,分类总结之后的会计凭证能够系统化、全面化的反应出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进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能为投资人员或者是股东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资料,同样也给国家税务等职能机关单位提供材料,这样就能够让使用人员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尽早、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3)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企业内部核算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企业经营人员的职责,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性,还要保证会计工作者能够依照法律法规办事;另一个方面是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对于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来说,有责任落实会计核算工作,负有领导、监管的职责,对于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利拒绝执行;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职责,这部分人员是会计核算的直接经办者,在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对于会计人员做假账以及现象的处罚,从这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会计核算工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国家规律,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能够互相监督,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措施

1.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在出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的考虑,会让自己的亲属担任出纳人员,还有的是雇佣会计兼职人员,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是特别高,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较差,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从业证书,难以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还要部分企业也花费一定的费用聘请了专业会计从业者,但是由于发展前景问题容易出现跳槽现象,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所以,企业要规范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就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员是要经过正规系统教育,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从业人员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只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重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杜绝亲属担任会计工作的现象,聘用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学历,还要有从业资格证,加大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为他们举办培训班,或者企业出资让他们参加社会上的培训,强化他们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理论与技能,还要增强其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设置财务账簿,依法核算与监督,只有培训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胜任工作。当然,企业可以具体的培训实际来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在培训中表现比较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励他们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其次,企业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专业人员,让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重视并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是不是规范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主体、范围等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特点开始显露出来。而且会计核算信息不只是为了满足投资主体以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需要,还关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从这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信息必须是企业资金运作的真实反映。纵观当前很多企业,其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主要是会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没有依据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划分职责,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了各个岗位之间不能相互牵制,会计核算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还有一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违规之处,没有依法建账,这些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状况出现。所以,要重视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相应的故障制度进行,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以及及时性的原则,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工作中遵循客观性与及时性的原则,重视原始凭证等资料的保管,规范化的基础工作能够保障会计核算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与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出现会计核算薄弱以及控制无力、财务信息失真等状况。所以,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实际来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制度,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控制力度,全面监管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等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及时、有效性。我们以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为例,会计档案是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见证着企业的发展历程,要给予妥善的保管,会计工作人员要对会计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装订与保管,到期之后还要按照相应的程序报请相关部门批准进行销毁等。除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还要有外部监督管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一些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单纯依靠自身去规范显得不太现实,可以由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联合执法检查,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指导企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账簿,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工作要本着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的原则,在思想观念与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把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资料,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资源信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是短时期的行为,属于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新时期,企业要科学统筹与规划会计核算工作,制定出有效的规范化措施,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利珍.论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

篇4

会计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一般地说,会计的社会环境是指对会计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这些因素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经济体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外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与企业会计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经济制度是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所属的历史类型;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其他同类型国家之间互区别的具体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这个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目的是社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求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与现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匹配,应该以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依据,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机构。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对企业会计模式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作为宏观经济使用者.需要来自基层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制订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其次,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力求通过会计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和利益分配等管理职能;第三,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还需要对企业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

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及其对会计的要求,中国只能实行以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会计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在制定和实施企业会计模式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规定和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是否有利于为宏观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支持。

2.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因而必然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环境下运行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的范围和实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企业制度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得到企业会计模式的配合和支持。

首先,产权清晰的特征要求通过企业会计准确计量和报告企业产权,以保护各个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在公有制范围和实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环境下,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就更要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了解企业产权中国家权益的存量和增量情况。其次,权责明确特征要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准确量化产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债权人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三,政企分开特征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作为前者只能通过有关法规和政策间接地对企业会计进行规范;作为后者,则要求与其它投资人一样通过会计得到利益上的保护。第四,管理科学特征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上,为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

基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会计模式应该在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前提下,注重对产权和债权的界定和保护,并通过会息模式的运行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3.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会计模式的关系非常明显。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一般与该国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中,不可能有发达的工商企业会计实务;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生产过程和经济业务相对比较复杂,相应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包括各个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都还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模式不必要、也不可能套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惯例,而是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水平,选择性地借鉴西方会计对企业微观活力的激励机制,塑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微观效益与宏观经济导向协调统一的企业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除了需要突出上述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对会计的要求以外,还需考虑企业规模、水平,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和业务增加所产生的会计新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在产权重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合并、债权转股权业务,就增加了产权的界定的内容和难度。可以预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将会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文所述,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企业的具体体现。与一个国家相比,企业所处环境相对有限,因此,有些构建国家会计模式所涉及的要素在企业会计模式中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或基础,而不需要作为企业构建会计模式时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在构建国家会计模式过程中作为变量来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企业会计模式时就可以将其作为常量来对待。例如,企业必须根据国家会计模式导向来设计本企业的会计模式,而不必要另外制定其他的会计模式导向。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国家会计模式导向的要求与企业现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异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应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条准则被称为相关性准则。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国家资本金在大多数企业中占统治地位。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大部分来源于代表国家资本的财政资金和国有银行贷款。因此,国家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来要求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它实际地反映了同时拥有企业最大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是,基本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为上述三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而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出发点不同,需要了解的信息从种类到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企业如何协调这几个不同方面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差异,这是建立企业会计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准则中采用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为了向企业外部投资人提供信息而提出的。对于股票上市的大型企业来说,其所有者非常分散,通过财务报告向广大股东粮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就成为保护投资人权益的必要手段。而对那些投资人相对集中的企业来说,企业投资人有可能通过会计以外的其他途径和方式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将所有者作为财务报告的重点,则是这些企业建立会计模式时需要考虑的特殊问题。

2.信息客观性与相关性的背离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将这条准则称为客观性原则。这条原则与前述的相关性原则共同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可能出现两条标准不能同时兼顾的局面。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产权清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委托人通过掌握会计信息,可以了解受托人、即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情况,并对受托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企业经营者可凭借会计信息向委托人报告自身职责的完成情况,以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在这里,无论是委托人需要了解的信息,还是受托人需要报告的信息,都是用于说明过去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状况信息,因此必然是历史信息。从会计上讲,就应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和表述的信息。只有如此,才能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动,随时制定和调整决策。在决策中需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会计信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保证提供信息对所要进行的决策相关,这些信息应该能够反映各种制约因素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很明显,按照现行成本、公允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报告的信息较之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更能满足决策依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无法同时兼顾。

在可靠性和相关性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是坚持可靠性,还是倾向于相关性,这是设计和实施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会计监督机制与内部人控制的矛盾问题

篇5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浅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4)22-23.

[2]丁娜.浅谈改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29-130.

[3]柳涛.浅谈如何加强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31-32.

篇6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

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

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

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

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

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

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

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

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

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

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

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作者:邱荣艺 单位:国网泉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辉.浅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4)22-23.

[2]丁娜.浅谈改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29-130.

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乡镇企业是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体在农村兴办的各类企业,包括乡办、村办、部分农民联合办的集体企业,以及有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变迁的缩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壮大,是我国农民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一大创举。我国乡镇企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乡镇企业经济效益还不高。如何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基层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影响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普遍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多数乡镇企业未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之互相联系和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开发方面普遍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出现诸多短视行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仍然局限于节约人力成本的管理思想,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和规划的意愿;三是缺乏长期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效率,因而以职务晋升、年终奖、销售提成等为基础的奖励手段就成为对员工的主要激励方式。由于绩效评估的单一、不完备,使企业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二)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乡镇企业应更多地依靠技术的投入,即靠现代成本管理中的相对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而目前,很多乡镇企业从领导至职工对成本的关注程度较弱,没有认识到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没有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和观念急需转变。同时,不少乡镇企业成本控制不力,导致成本过高。当前,企业自身缺乏成本意识,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目标,即使进行控制亦无控制的标准和依据。有些企业虽然确定了成本目标,但缺乏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其目标徒有其名,未能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由于成本控制不力,造成了企业物耗上升,费用增加,跑、冒、滴、漏损失浪费严重。

(三)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影响资产的质量和长期效益。由于不少乡镇企业存在体制不顺、产权不明晰、内控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给企业资产管理带来诸多风险隐患。主要问题:一是组织形态不明确,引发体制不顺;二是财政性资产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三是资产产权不清,存在账外管理情况;四是实收资本不实;五是资金融通活动存在很大风险。主要反映在借款资金清欠困难,存在不良资产。目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违规融通资金活动,相对于债权单位的权益保障潜伏很大风险,并存有大量或有负债事项。不少乡镇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而被担保的贷款单位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给担保企业构成巨大的风险压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影响了资产的质量和长期效益。

(四)财务管理薄弱,影响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乡镇企业的领导无先进的管理意识,只注重单纯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把一个企业的全部视作简单的手工作坊,而引进一种记账式的作坊管理;二是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会计核算口径不一。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记载,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正确的会计记录,而是政出多门,随心所欲,凭会计人员的经验和想法进行记录,由于科目使用的错误,造成核算口径不一致,核算内容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无法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三是违反财务制度,乱摊乱挤成本。根据汇算及平时征管管理的情况看,由于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许多乡镇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按有关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而且由于会计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更普遍的情况是不存在核算,充其量是记账,有多少支出记多少支出,有多少支出就有多大成本。

二、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乡镇企业必须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丰富物资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保证。使产权结构向产权主体多元化和混合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组织结构向规模经营、大中小并举转变,改变固有的管理方式,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都将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乡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和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的人才战略思想,谁能赢得人才,谁就可以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权。首先,乡镇企业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人是组织中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要素,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必须要像经营一个企业那样来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让员工在受到组织的尊重和关心中,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使人的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从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远景等去理解企业对人的要求,同时从员工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动力源自何处,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着力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科学地运用资金,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投资决策分析;三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四是规范现金管理,重视资产评估,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五是通过设置多元财务管理机构,明确财务管理的岗位及各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方式,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六是制定新的分析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职工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同时在利润分配上应合理兼顾股东权益与企业的自身积累。

(三)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益。首先,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而言,通常在购置上必须改变以往领导说了算的方式,在购置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出台相关可行性报告,再来决定是否该进行资产的购置工作。决定了购置固定资产后,应遵循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标准,来进行购置。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必然是基于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属性,由相关部门进行负责管理;其次,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的资产管理水平落后于国外,其主要方面便是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低下。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培训。无形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一旦建立,全体企业人员必须强力执行,使得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有理有据。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3-04

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以年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出口额约为280亿美元,比9年前增加了10倍。根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调查,有33%的境外体育用品加工商看好中国市场,1996年外商在华投资近400亿美元。另据2001年北京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统计报告,2000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的世界工厂。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或称是具有生产相同属性的产品的企业集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而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与多样化。鲍明晓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有制结构在整体上呈现混合所有制特征,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既有中资也有外资,且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根据文献检索并未见确切的概念。由于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观点是除国有国营之外的所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属民营企业之列,所以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指除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外的所有体育用品企业的总称,这些企业是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此,我们设计了“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并在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表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编制了正式的“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考虑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政策的“时间差”,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先得到发展,本次调查主要以东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主,兼顾中、西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所拥有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数据库,获取了“首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商贸展览会参会企业的资料,通过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2005年7月~8月,采取邮局寄送、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市104家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负责人或相关部门经理,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89.4%。针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的对策。

1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基本状况

1.1 企业经济成分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11.8%,集体经济占17.2%,国有民营占21.5%,股份制企业占23.6%,股份合作占9.7%,联营占8.6%,外商投资占5.5%,其他占2.1%。可见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而言,个体及私营(即非公有制)成分只占很小的份额。原因是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萌芽期的工商登记、税收政策以及银行放贷制度将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视同个体企业,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不少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采用集体企业的名义,或与集体企业共同举办。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集体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民营机制日益普遍地被各类企业所采用。在企业发展初期,在政府推动下最先进入的是与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有制经济,随着公司法的出台以及对企业发展所要求的治理结构要求,一批国有与集体民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而新进入的国有与集体资源也多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这表明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国有与集体所有是不受欢迎的组织模式,能够集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股份制成为首选。

1.2 企业资产规模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规模5亿以上有3家,占3.2%;3~5亿的5家,占5.4%;1~3亿的有6家,占6.5%;0.5~1亿的有15家,占16.1%;0.3~0.5亿的22家,占23.6%;0.1~0.3亿的25家,占26.9%;0.1亿以下的17家,占18.3%。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偏小,虽然不一定没有竞争力,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规模毕竟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不断积累的体现,也是民营科技企业效益提高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2004年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78.1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6.20%;全年总收入达到1046.49亿元,比2003年增长34.33%;全年上缴国家税金159.31亿元,比2003年增长42.09%;出口创汇58.1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6.27%。到2004年12月底,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1亿元以上的有25家,占2.04%,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9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

1.3 企业技术特征

从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科技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约有37.6%的企业中科技人员比例在20%以上,其中有16.1%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0%~25%,有12.9%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5%~30%,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的仅为8.6%,有8.6%的企业的科技人员比例小于10%,处于10%~15%也有22.6%。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有48.4%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1%~2%,有9.7%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1%以下,有19.3%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2%~3%,有14%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3%~5%。仅有8.6%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5%以上。有关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通常保持其年收入的3%水平,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5%左右,著名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则高达10%~30%。与之相比,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明显偏低。

根据调查,在技术开发模式上,有18.3%的企业采取购买的模式,有19.3%的企业采取委托开发的模式,有29.1%的企业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还有17.2%的企业采取技术咨

询的模式,仅有16.1%的采取自主开发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属贸易型体育企业或加工型生产企业,这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多半是以国外高技术产品销售或来料加工、组装为主要业务,真正属于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很少。即使是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其中也只有小部分拥有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1.4 企业资金来源

为研究的需要,将本项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内)和成长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上)。在创业阶段有73.1%的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占11.8%,其他的合计15.1%。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融资力与规模大小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融资力越强;规模越小,融资力越弱。此外由于企业的规模与信息可得性正相关,所以企业越小,关于企业的信息就越不易获得。由于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中小企业为主且带有经营者的人格化特征,对其评价多为“软”信息,使得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与银行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情景下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这样使得很多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即使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淘汰出局。

在成长阶段有62.4%的企业将自我积累与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占2.6%。其原因在于通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企业逐渐做大,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因而其信用上升,打通了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另外,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在第一阶段处于末位,而在第二阶段则大幅上升,是因为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理论和金融委托理论,自我融资成本最低,债权融资成本次之,股权融资成本最高。随着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的壮大,对融资成本的承负能力会逐渐提高,在融资结构中就会相应地减少自我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

2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环境评价

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方面,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对各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的评价都选择一般。这说明政府缺乏激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政策措施,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在法律环境上,政府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一是缺乏法规条例进行保障;二是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保护不力,企业的合法经营面临重重障碍;三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在政策环境上,政府政策不完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仍然主要面向国有经济,没有完全做到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也不到位。在产业环境上,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减免、杜绝摊派、土地占用和使用优惠、贴息贷款支持、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还不到位。

3 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缺乏技术的占66.7%,企业首选,且有25.8%的企业认为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从现代产业经济学揭示的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工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创造的速度经济和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的组织能力。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于高科技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体育用品将产生巨大的引致效应。我国加入WTO后,体育用品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面临国际体育用品巨头的全方位竞争。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目前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占调查总数77.4%的企业小于3%)、人才资源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55.9%)、技术开发受制于人(仅有16.1%的企业拥有自有技术)、技术转让等社会中介服务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45.2%)、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占调查总数的31.2%),造成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

在本次调查中有62.4%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一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愿意对它进行投资,这可以概括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融资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尽管“民营”是指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机制,而不是指所有制,但长期以来来自意识形态和所有制结构理论对“民营”的歧视和干预也使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难以获得量多面广的外源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只能以自我积累或内源融资为主。政府投资、风险投资、财政借款、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难以在近期成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55.9%的企业将人才缺乏列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有1万多的硕士、博士和同等学历的留学生加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队伍。但是目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人员的绝对缺口额仍较大。据统计,截止至2004年12月,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市,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共缺1万多名科技人才。

4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都持乐观态度。而相关专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李万来认为,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依据卢元镇的观点,在2008年后,体育产业的民营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在未来蓬勃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发展前景也如日东升,不可估量。

5 结论与建议

(1)针对当前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技术,而且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受制于人、技术转让社会中介服务缺乏、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一方面,应发挥政府服务和导向作用,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来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是建立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加强对适合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情况的技术研究开发。三是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

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应同样予以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利用我国省会等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对集中的科研力量,创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培育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大对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支持和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

篇9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424-01

一、昆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昆明作为我国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圣地,该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在2013年昆明市累计接待游客总数达到56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旅游总收入达到515.89亿元,同比增长近21%,接待海外游客总人次突破120万人次,同比增长8.26%,旅游产业创汇达到4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昆明市旅游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旅游产业带动了城市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当前昆明市的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城市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托于旅游业,昆明市可持续发展力始终处于省内前列,居于国内一流水平,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昆明市的主要产业,昆明市第三产业布局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不过,总体来看,昆明市旅游业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还相对较低,与香港、三亚等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的总体创汇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在进一步扩大国内游规模的同时,拓宽入境游总体规模将成为昆明市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也将成为昆明城市旅游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当前昆明旅游产业化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内各个省市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国内旅游产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虽然昆明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相比之前的优势而言,现阶段昆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出现增速增量放缓的现象,根源在于宏观层面,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出现了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实际发展。

2.1 产业化发展的意识不强

昆明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好与坏最终决定了昆明市城市发展的走向,打造旅游精品城市、构建旅游经济强市这一宗旨意识还没有能够完全被落实,一些旅游相关部门及从业企业、从业者对于昆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理念尚存理解误区,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整体意识、缺少协作意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有效的产业化发展源于先进发展理念的引领,源自产业的整体化发展。昆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基本步入成熟期,新建开发旅游项目的空间较小,如何创新思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文章,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是一个客观问题。一部分人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观念直接导致了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滞后,以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去衡量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理念是昆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所在。

2.2 产业化内外部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昆明市旅游产业内外部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直接造成了旅游发展质量的提升难以与旅游规模总量同步,旅游人数规模的持续攀升,却难以带动旅游产业化发展,这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高,但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昆明的旅游市场、项目、区域、产业、人才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内外部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重产业硬件建设,轻产业软件建设,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失衡的问题将成为最终影响昆明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三、昆明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策略

昆明市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突出旅游经济产业化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标准和水平,从里到外全方位强化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质量。

3.1 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2013年的工作部署当中,云南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而这一战略性决策的最终制定和有效贯彻落实,对于昆明旅游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借助政策优势,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稳步推进“一核一带一群四片九区”旅游发展布局,推动一批旅游项目的加快建设。围绕石林、阳宗海、环滇池等重点旅游产业聚集区内部及周边的旅游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原有旅游产业聚集效应,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形成强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向好发展。

3.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昆明市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但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改革和不断优化已经成为推动昆明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策略。以购物、餐饮、住宿为基本业态的旅游产业要实现不断创新和扩容,向着更深层次发展,打造精品产业,以推广城市旅游品牌作为抓手,以点带面,突出昆明自然风光游的优势,带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需要,拓宽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3.3 规范服务树立旅游服务品牌

服务是一座旅游城市持续全面发展的保证。规范化服务是当前昆明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产业化体系的重点工作之一,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之一,围绕服务去建设和发展旅游业是当前各类旅游城市应做好的一项具体任务。昆明市想要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就应该从树立旅游服务品牌着手,使昆明旅游的品牌效应得到展现,发挥昆明自然风光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底蕴足的优点,以强带弱,弥补其在旅游服务软实力方面的不足,通过规范旅游产业服务行为,制定服务标准,使昆明市旅游产业的规范性更强、可预期性更强,进而全面增强昆明旅游经济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余慧颖,徐蕾.云南旅游经济增长与投资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2]葛盛荣,谢昌浩.昆明旅游投入产出表的构建及产业结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10

三、乡镇企业占用集体土地的补偿费标准,为该农业基本核算单位年终收益分配表和统计年报的同类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三至五倍。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占用集体土地的补偿费标准,为该农业基本核算单位年终收益分配表和统计年报的同类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二至三倍。

四、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房占用菜地除付给补偿费外,还应缴纳新菜田建设基金。乡镇企业占用近郊菜地(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每亩缴纳五千元;占用农业区划确定的预备性菜区内的耕地,每亩缴纳三千元;占用远郊菜田的,每亩缴纳二千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占用菜田,不论远近郊,一律每亩缴纳一千元。

五、被占用土地地上的房屋,原则上按《北京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的规定处理,特殊情况由占地单位和被占地单位双方议定。

六、因占地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占地单位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