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理论

篇1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在美术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明确每次授课的目的,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做到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上联系实际,在风格上平易近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特点,注意用当代中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问答行为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当代中学生。在无比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更加期待的是“话语权”。因此,当代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行为中尽可能多次采用“讨论行为”的方式,以此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本人还需要多方面运用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从教师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空间和运动语言等方面来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课堂管理行为策略”。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本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权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导模式”来管理美术课堂,令学生感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使其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美术教育。

篇2

2.情境教学法在二外日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在情境中学,情境中用

语言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说话人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学校里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日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便于“学”、“用”结合。日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日语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日语技能、日语知识。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综合运用多种办法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营造日语氛围,实践交际。教师可以用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及多媒体实行情境教学,展示情境。目前,“CAI”(Computer?Assistant?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背景,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单调的讲解、翻译,单纯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更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用。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学生学好日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篇3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点基地,其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教育目标,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素质人才的重任。英语学科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在高等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对于英语读写课来说,积极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读写技能,促使英语读写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不足

教育,实质就是把学生作为个体的研究对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和思想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他们之前所不具备的知识或能力。显而易见,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都是建立在教育主体的研究之上的。而翻转课堂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参加研讨,在研讨中深化理解,并创新知识,发展读写能力。但是,就当前的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把课堂错误地定位为“学案为本,训练为主”,整节课下来,基本上看不到师生协作探究的活动。此外,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时,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现象,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这样的翻转,只有翻转的形式,而没有翻转的内涵和本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未能取得理想成效。

二、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应用对策

(一)制作传输微教学视频

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需要找准读与写的切合点,做好两者的斜街,而制作并传输微教学视频是第一步。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在学习活动开始的十分钟,是最为集中的,同时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18到24岁之间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注意力相对稳定且持久。而微课的视频长度一般在5分钟左右,极少超过10分钟,微课时间简短的特点正好与大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段相吻合,这能有效保证英语读写教学效果的发挥。此外,大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开始占据意识主导,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间接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说,应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做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进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当然,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把“读”的内容提现出来,以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在课堂上讨论问题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问题讨论环节十分重要,这是由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时,会遭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学生个人来说难以理解。可见,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这些不懂的问题带到读写课堂上,然后和同学、老师进行讨论时十分有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学英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能够进行知识的构建和巩固,以此来体现融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并不是普通的自学。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形式来组织讨论学习活动:①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性问题的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化学习;②学习互助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无法解决,且争议性较大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譬如说:学生在课下学习英语读写知识时,对于部分生僻的单词可能发音不准,写作手法也难以把握,倘若能够把这些问题迁移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把握正确写法,还可以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三)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篇4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通过兴奋点(情绪)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在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对学生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需要,我们不能够止步目前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而是应当不断的将初中物理教学经验与物理教学理论相结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物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关于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从其基本概念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基本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两个层面。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实验转移并创造性的传授给学生。进而塑造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的个体。由此可见,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促进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从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入手,加强多学科学习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素质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具有着一定规律性与差异性。初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初往往带有着强烈的兴趣性。作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具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能够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具有着不同学生个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物理知识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曾让学生举例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随处可见,你们都能够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对于各种各样的声音进行举例。正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声音时,我话锋一转,敲打一下黑板,转入主题。这样大家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在我的黑板之下,我写下了题目。虽然课堂导入比较简单,但确实收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第三,从物理教育工作者自身来看。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多来源于各大师范院校以及长期坚持在教育一线的老教师。老教师具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具有着较强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储备以及较强的理论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相互结队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可以使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新鲜的理论知识相融合,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篇6

一、察课前,观预习效率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预习就是一种有效途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首先会提出预习要求及内容,学生预习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上一节新课,绝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习。预习得好的学生,他不只是肤浅的翻翻看看,而是做预习笔记,提出重难点,上课时就会对老师的讲解心领神会,并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没能很好预习的学生,又是另一番状况,他们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对重难点心中无数,也就不容易回答老师的提问。

因此,教师就要随时注意学生的预习反馈,对好好预习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反之,就要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并耐心指导他们,使之获得通过预习而取得的学习成就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可以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以期达到符合预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置的游戏Introduce new words in your own ways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预习自己输入本节课要求的语言知识即身体各部位的单词,而另一个任务Show students the pictures of YiJianlian, ask students to name as many parts of the body as they can, repeat each response and ask the class to repeat after me,前面的活动建立在学生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自学到位,看图跟读则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而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在这时候巩固自学过的单词,体会了预习的成就感。

二、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并能最佳地接受。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

2.1 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中设计情景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注意维持他们在课堂上昂扬、积极的态度。在教初二英语Unit 3 Topic 3 Section B时,这课主要通过对事物的评价来学会“同意与不同意”的表达法:Yes, I think so. I agree with you (him, her). No, I don?t think so. I don?t agree with you(him, her).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一位学生到讲台旁,让与他玩得最开心的同学来描述、评价他,教师在一旁时时表示同意或问其他同学“Yes, I think so. I agree with you (him, her).” “Do you think so? Do you agree with him/her?”这种方式引入所学内容,十分亲切又很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因为,有的同学喜欢,有的不喜欢,大家讨论非常激烈,但都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句型。最后在归纳总结这环节时,让学生对“闽剧”和“周杰伦的歌曲”表达他们家人的看法,并作为作业写出来。这样的设计,既贴近生活,学生有话说,又能很好地操练“同意与不同意”的表达法。

2.2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常常引进竞争机制

如单词、句子、对话或短文朗读竞赛。我常以计时方式进行师生打擂或生生打擂。具体如下:当教完当天的对话或短文时,让学生计时,教师尽可能快地将对话或短文念完,并以这个时间作为分数(如30秒即30分),然后让学生课后准备,第二天早读时进行比赛,时间低于老师所念的另加10分即40分,超过一秒则扣一分,以此类推(如学生念35秒得25分)。同时评出“月冠军”和“学期冠军”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课后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准备,第二天早读时与老师或某个念得最快的同学竞赛,得分方法同上。)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但完成当天的口头作业,单词、句子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感,还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真是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当然,一些游戏、歌曲、简笔画、学生画的图片等,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生学法的指导

英语学了要培养学习兴趣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及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起始阶段,教师要坚持从“严”字上狠下工夫且要明确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大胆开口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熟读、快读和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勤动笔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勤于提问的习惯等。

当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达尔文曾说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象有了?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我们教师一定要把这?金钥匙?教给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常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在教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人称变化时,笔者归纳为七个字“一主,二宾,三不变”,并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什么是“一主,二宾,三不变”。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有利于记忆。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施教之工,功在教师。学生都喜欢性格开朗,有激情,有智慧、风趣幽默、知识面广而教学艺术好的老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必须自我发展,通过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

有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效教学理论是指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研究,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和遵循所得到的规律来找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1]。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方面,根据目前高中语文课本来看,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本中的古代及近代、现代著名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或杂文、四大名著节选、外国名著、科普文以及名人演讲等,选修课本中的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科技文或戏剧小说等。整体来说,教材的变动不大。

2.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容量得到扩充,但内容结构局限。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代的文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文学类型包括文言、诗词、散文、杂文、国内外历史名著、科技文、说明文等,总体来看,教材的容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但就课程内容来讲,却没有相对实质化的更新,教材内容依旧固守原有的模式和结构[2]。

(2)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趋同。国内大多数高中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着教师口述讲解、板书答案分析、文字背诵、课堂提问和试卷测评的语文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单一,趣味性不高,令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困倦、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授课方式趋同,使本应该更为轻快自由的选修课变成了简单的低要求的必修课。

(3)考核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成果评定落后。学习考核主要以模考等模式进行,考卷内容主要包括背诵默写、文言翻译、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一句话概述等,对学生书本记忆的考核内容较多,而且鉴赏和理解部分试题大多有固定的答案模式;此外,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学生能力的,这主要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定与认可。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精简教材容量,优化教学内容

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所在学校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精简。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三步骤:①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但这些范例不可能恰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成绩的前提下适当地改编素材;②添一添,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以及趣味性更高的素材,以发挥学生的语文优势;③排一排,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特点将各单元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形式,区别授课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授课,还要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辅导点评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文本背诵、阅读写作方式的传统教学,还要进行表演、朗诵、辩论等新型方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修课上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完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在选修课上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必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准模式,使选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模式。

3.灵活运用考试,丰富评定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力不同,其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随堂测验、月考、期末考等手段,观察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熟悉并掌握所在班级各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势。除了考试成绩外,在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评定中要增设其他测评项目,并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该有模板式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总体教学方向的指导下,由各学校的高中语文任课教师结合本校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篇8

特点一:现代科学技术深入中学美术课堂

21世纪的科技水平与日俱增,各种被研发出来的电脑软件铺天盖地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们一方面体现在航天、航海等大型的国防战略工程方面,二更多的则是为普通民众服务。诸多电子技术被平民所掌握,尔后又被广泛运用到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被频繁地引入课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不仅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增加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特点二:中学生个人色彩浓厚,身心发展状态不平衡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和生理上都陆续产生变化。他们的心理成长的速度比生理成长的速度要相对迟缓一些,这就使得学生情绪起伏多变,理想发展不稳定,富于幻想,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放大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忽略个人缺点,造成主观欲望和客观事实互不相符的矛盾,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身心功能障碍。

特点三:升学压力挤兑中学美术课时

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必须学习7~9门文化课程和音体美三门素质课程。除了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不计入升学考试的成绩之外,其他课程都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学生中考和高考后的所升学校层次,因此,校方和授课教师迫于考试制度的压力不得不挤兑掉一些无须计入升学总分的科目的课时来扩充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而美术课程恰恰被挤兑的课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们在中学期间学习美术课程的时间仅仅只有2~3年,有的学校甚至更短。可以说,要想让学生在如此短促的时间之内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是迄今为止中学美术教师们必须面对,也必须研究的难题。

本人总结了个人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后,认为若能将已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那么美术教师就能较为理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并能相对轻松地掌控教学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由施良方、崔允漷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该书将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联系相对密切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1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为科学、灵活。第2、3、4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第5项内容则是指导教师应该如何总结和评价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工作。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在美术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明确每次授课的目的,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做到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上联系实际,在风格上平易近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特点,注意用当代中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问答行为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当代中学生。在无比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更加期待的是“话语权”。因此,当代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行为中尽可能多次采用“讨论行为”的方式,以此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本人还需要多方面运用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从教师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空间和运动语言等方面来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本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权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导模式”来管理美术课堂,令学生感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使其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美术教育。

最后,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后,教师应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评价。由于美术课程并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评价体系之内,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所引发的中学美术教学的被动局面如需转变,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每个学期固有的期末书面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除了该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另外还可以采用选择课堂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经常性检查美术作业和日常观察学生的审美行为等多种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有更大的热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林祥.教育学概论(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生活情境;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培旺 单位: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一 前言

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度很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老师教学的差异也有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我认为可以从群体的内部动力入手去分析。群体动力学理论是指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群体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直存在的,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内部的动力既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动力,也很可能成为个体不良行为的动力基础。

二 课堂教学中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现象。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上某门课程的时候,没有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课堂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总期望其他的同学去回答问题,或者说由其他的同学第一个来回来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却吝于开口,选择无言的沉默,他们觉得自己不回答也会有其他的同学去回答,结果造成了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课堂人数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在上公共课程的时候,学生人数多,却很少有人去回答;相反,对于上专业课的时候,人数少,但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比较高。课堂人数越多,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形成旁观者现象。

2.从众现象。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还主要表现为从众现象。在此情况下个体感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而不自主的与群体保持一致。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若先提问的几位同学若保持相同的观点,后面的一些同学也遵从前面同学的观点,虽然在自己的心中有不一样的意见和见解,但是受到群体的压力,认为如果自己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势必会遭受到同学们的指责。而这种从众的现象无疑来自于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群体活动中,人们总是试图与他人保持一致或相同。研究表明,影响从众的变量,主要有群体的特征、情境特点和个体自身的特点。对于课堂而言,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所处的情境越公开,个体自身的知识越少,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越大,越容易形成从众的现象。

三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群体目标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体影响个体在课堂积极讨论形成的基本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不愿参加教学讨论,根本上还是在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能否适时的提出能为群体成员所认同的集体目标,是决定个体成员是否积极参加教学讨论的关键。群体目标对个人的影响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具体性和可操作的原则,引发班集体学生实现自我愿望和价值的意向,使集体目标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确保班级成员的目标达成一致,形成一种张力,必然会对群体成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群体规范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中沟通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方面。正式规范带有一种强制性,而非正式规范是一种约定成俗的无形规则。两种规范在对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式规范中,老师可以规定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即使出现错误也不会受到批评等。在非正式规范中,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相邻近的同学之间可以组成小组来讨论问题、交流意见。无论是

群体中的正式规范还是非正式规范,都是一种内在的群体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可极大地提高群体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3.群体凝聚力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联系的无形力量,人际关系作为群体成员交往的纽带,是群体赖以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心理基础。群体凝聚力较强时,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如此一来在课堂上的学术交流氛围就会越好。同学和同学之间团结互助,这样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就不会因为过于在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从众现象。摆脱群体的压力,同学之间相互畅谈自己的见解,必然提高了群体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4.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认为,竞争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竞争可以成为班级群体中个体积极性的主要动力。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提高班级成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但是任何的竞争都应该是和合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合作基础的竞争对群体来说只能带来负作用。本着公正性和合作性的原则,在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可极大促进班级成员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

四 结束语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群居性的社会,群体动力学在这个现代化人类的社会中也越发显得重要。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作为特定的班级群体,群体动力学在研究和管理的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篇文章就是从日常同学上课参加讨论问题的情况分析,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切入点,总结了同学上课参加讨论问题不积极的一些影响因素,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一些理论观点,相信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性。

参考文献

[1] 曹继光.《群体绩效:有效管理的基石》,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

[2] 罗宾斯、贾奇.《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勒庞、戴光年.《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1

[4] 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

[5] 胡晓松.《课堂学习团体的几个社会心理学问题》[j],湖北广播学报,2006.2

[6] 朱文琴.《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j],科学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