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26: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智慧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授业解惑,还包涵隐性内容的启蒙渗透。因此,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并指出: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
“问题课堂”不纯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单纯是轰轰烈烈的老师创设情境,不是师生在课堂上华丽的“问题”表演,更不是出现教学失误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在原生态,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迸发新的奇思妙想。“问题课堂”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一、呈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
1.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近年,“生态”二字常见于一些教育教学文章,“生态”与课堂相连,是教育走向本真的体现,也是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沉淀。生态课堂是尊重生态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3],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和谐、有序、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生态课堂的提出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回归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本真诉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未免会流于形式化、程式化,流于外在的表演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转向追求效度和可行的操作性层面,转向研究怎样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怎样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就是应这一教学诉求而诞生的。
2.原生态课堂的涵义
“原生态”一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生。“原生态”也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过的、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如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大众文化形态。
原生态课堂借用了“原生态”的新生文化名词内涵,也包括了它的自然科学概念内涵,是指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与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状态,是教者与学生在n堂上自然而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状态。那些将数学课堂变成表演课堂、上得顺溜鲜亮的课堂不是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振、生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赋予学生本原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课堂凸显的是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原生态课堂着眼于适应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驻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原生态的课堂遵循学生的生命本体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课堂、自然课堂,摒弃造作与表演。中国古有“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敬畏大自然、服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学课堂也应该存有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的敬畏心理,遵从数学自身的演化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是师生和谐共生,“工笔”美与“写意”美交相辉映,教学手段都顺应学习数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符合学生学用数学、激发问题意识的需要。
3.原生态课堂的特征
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以粗犷、豪放为主调,以简约、自主为基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原理的前提下层层推进,形成勾勒大胆、点面结合、迹简意深、教学流程简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初意义。
案例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孩子们依托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但理解把握了教材所呈现的推导方法,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出的策略进行讨论,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辨析,最后达成共识:课例之外,典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各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原平行四边形剪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第二种策略类似于教材中呈现的方法,但是,孩子们坚持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新策略。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虽然这时的课堂看上去不似一般的课堂那么中规中矩,学生也不再是坐得笔直笔挺,表象似乎有些乱。然而,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被调动起来,深层次的探究正式启动,他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得到培养。
“问题课堂”重在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清・林纾《闽中新乐府》中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4]。数学“问题课堂”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养成教育,重在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氛围,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1.“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不年轻的话题,却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5]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6]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应该包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体验活动、能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实施“四基”教育时,要能真正放手,不能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维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动地交流与辨析,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二:学生动手创作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
反馈交流时,有的孩子用硬币画圆,有的孩子用胶带纸画圆,有的孩子使用圆规画圆,还有的孩子用线来画圆。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他是用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然后沿着边缘画圆的。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并大声嚷嚷:“不可以,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不是圆,我试过。”满是嘀咕声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这名同学接着表述:“因为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不是它的边,零刻度线和它的直的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量角器不是半个圆,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也就不是圆了。”这种自发的辨析,使得学生对圆的意义的初步感知一下子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蒙,还体现在不能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不能把数学学科经验同其他学科经验割裂开来,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解决问题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向孩子们介绍“分船”的数学小故事,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分数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学好数学能够更加聪明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
一般儿童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在素质、能力和天赋,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质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具备不同层次潜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因材施教之说从孔子始一直遵从到如今,然而,在某些时候却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则比较少。“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智慧。
开发儿童数学潜质的主要环节是:(1)课前布置富于创造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关联起来。(2)课堂上,让学生将预习所得反馈交流。在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诊断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学时“逐步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7],也有利于评估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层次。(3)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旧知的复习,也有新知的预习;有从分析到综合的练习,也有应用与同化的迁移;有一般的练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也有基于问题的活动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编写数学小故事、撰写学习数学的心得笔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等),也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作业。(4)评价儿童的学习,既要评r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他们的想法;既要有小伙伴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者的自省。
学生的数学潜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阶梯式的,设计的预习作业、复习作业也应该是阶梯式的,是启发式且少而精的,所有的因素都要形成联结。
3.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指数学教学不是局限于关注课堂上热闹与否的表象,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案例三:比较0.5米和 米的大小(尚未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者给出的预案是:①0.5米是1米的一半, 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0.5米小于 米;②把 米化成小数来比较;③先在数轴上描点,表示0.5米和 米,再比较。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让学生深层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策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两类:①0.5米=5分米, 米=7.5分米[1米=10分米,10÷4=2.5(分米),3个2.5分米是7.5分米],5分米小于7.5分米,所以0.5米小于 米;②0.5= , > ,所以 米>0.5米。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使得儿童从简单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活跃,会将一个微知识“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8]经过多种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内容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三、“问题课堂”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相对于文史哲,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是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的。“问题课堂”充满活力、轻松且能够让学生有着灵敏的求知欲,这恰恰是学习数学的理想状态。“问题课堂”中,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同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乎数学学习,能动的交互模式在学习群体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习关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有了一种归属感。
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都需要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作支撑,都要挖掘新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都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根据这一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维。“问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得以完全释放,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学、想学的数学。在这里,提问、发现、讨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联结,深度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一种需要。
案例四:学会通分后,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心头的困惑:“公分母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吗?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通分时可以做公分母吗?”
该生思维受阻时的迷惘,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绚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9]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细的、有效的加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审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思维习惯逐步地成为常态。
“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10]矫揉与做作,追求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兼容并蓄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舞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美丽的,美就美在W生的生命潜能在这里能够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学生可以进行“智慧的沉思”和“直觉的发现”。[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20.
[3][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M]//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80.
[4]杜丽娅,陈旭远.多维视阈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7.
[5]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2011(05).
[6]金淑红.养成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1(03).
[7][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8][美]Eric Jensen } 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9]蔡宏圣.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12):21-23
[10][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1]白云涛.当代中国青年素质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Students’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Oriented Class
ZHANG Gui-qin
为全面了解华渔教育的发展理念及101智慧课堂的创新特色,23日下午,记者与其他媒体朋友一道采访了梁念坚先生。这位曾在微软与摩托罗拉供职多年、有着丰富的海外教育经验、融教育与技术知识于一身的智者,在近一下午的时间里与我们分享了华渔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以及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依托网龙技术优势,开辟教育主阵地
网龙是公众熟知的中国网络游戏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领跑者,为何会进军教育行业?谈到这个话题,梁先生说:“网龙虽然之前一直做游戏领域,并未涉足教育,但网龙有丰富的大数据经验,通过收集很多游戏背后的数据来分析玩家的喜好。所以,孩子对什么东西比较有兴趣,我们很有研究,也有经验。因此,我们希望把这种经验带到教育里面,把教育做得更好。网龙做网络游戏多年,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面绝对有优势。除此之外,课程游戏化, 3D、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也是我们的强项。”
正是依托以上技术优势,网龙公司在2010年正式成立了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做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希望通过把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的融合,依托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为解决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问题助力。几年来,华渔围绕“终身学习”目标,构建了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和创新为使命的“未来教室(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以远程自主学习为目标,目前主要覆盖职业教育+全国非学历教育的、开放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助力学习型企业建设为目标的网龙多学企业培训互联网平台等。
多方合作,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
如何构建适合当今教育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是华渔教育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曾有学者提出,教育发展到目前有三个阶段――1.0时代以“传道”为主,老师为主体,学生是受体,特征是“学会”;2.0时代以“授业”为主,学生是客体,特征是“会学”,除老师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等其他工具;目前的3.0时代以“解惑”为主,学生由客变主,特征是“慧学”,即智慧的学习。而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要素构成。
基于对智慧学习的理解,华渔开始着手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我们会做一个共享的平台,有云平台,有硬件、软件,也有大数据。然后也会做很多工具给我们的伙伴,让他们可以把软件内容放在我们的平台上面,实现大家共享。在终端方面,我们用很多时间去研究,在网络方面工具也会有很多,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系统。”梁先生介绍说。
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建立绝非单个学校或单个企业能独自完成的。因此,华渔选择了与多个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目前,华渔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进行合作,探求未来教育的模式;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全国知名教材出版商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最为优质、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昌乐一中、北大附中等名校以及全国知名教师合作,为学习者提供制作精良、优质的教育资源等。
四年磨一剑,101智慧课堂解决K12教学痛点
早在2010年华渔教育科技公司成立之初,不少人认为这只是网龙又一次靠技术天赋狙击教育市场的机会。但事实上,网龙进入教育领域不只是看到教育本身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看到教育本身的意义,以及它能够解决的更重大的问题。因此,华渔在研发智慧课堂解决方案时,坚决摒弃短期盈利的思想,深入学校课堂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力求全面切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智慧课堂从立项到推出历时四年之久。
那么,华渔教育精心打造的101智慧课堂究竟与其他同类产品有何不同?梁先生对此侃侃而谈,“我们的发展方向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样。在教育信息化市场上,很多公司的解决方案都针对教育里面的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整体来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家长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关联在一起的。现在很多解决方案是解决课后补习的问题,或者是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没有人把这些问题组合起来解决。华渔教育的方向是创造一套教与学的生态系统,可以解决刚才讲的所有问题。把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和教育有关系的人全部连在一起――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解决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解决老师的痛点、学生的痛点和家长的痛点。”
智慧课堂作为华渔教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由101学习平板电脑、互动黑板、智能云盒、答题器、机器人智慧助教等硬件,及开放云平台、课堂互动系统、中小学教学教辅资源等应用软件和资源组成。
游戏化与大数据作为华渔的两大技术优势在101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也得以充分体现。梁先生说,“国内中小学课堂通常是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是怎么样的。而一个班里面所有的学生进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游戏的元素与大数据技术放进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提升,老师也可以很清楚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哪里,挑战在哪里。我们就可以提供数据资料给老师,老师及时鼓励、奖励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行为和习惯。具体来说,比如在智慧课堂中的学习软件中,采用测试、挑战、打BOSS、竞技场等游戏化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做题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行为,探测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给出全盘的优化方案。”
智慧课堂中的机器人助教还真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在展会上一经亮相便被众人围观。它究竟有何功能呢?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它的本事:在教室,它可以代替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名、监考巡逻、 领读,还可以监控教室的环境(pm2.5,湿度,二氧化碳等)。在课外,它可以对学生英语口语进行矫正,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小朋友的身体健康情况,课后还可以充当学生娱乐伙伴,甚至在发生火灾等险情时,可以引导学生迅速逃生。
迎战互联网+教育,做好下一步发展规划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把握智慧生成的制高点,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一上课我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果不其然,学生们都“跌”了进去:我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事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入8个箱内,让学生们分8个小组从箱子里把球摸出来,摸出黄球多者为胜。当都摸完后学生们“气愤”地发现,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根本就不可能摸出黄球,而另外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却全是黄球。结果无论是赢的小组还是输的小组都觉得“太不公平”!
我见时机已成熟,就因势利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地说:“只能摸出黄球!”“对,是‘一定’只能摸出黄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应该怎么说?在小组里说说看。”学生根据前面的说法:“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又将黄白球混合放到8个箱子里,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学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过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活动,建构起了“概率”最基础的知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概念及它们出现的特定情况。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2、善于捕捉课堂智慧的闪光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发现者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吗?,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大笑。)师:你们有意见吗?(多数学生感到疑惑。)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来自于教师的镇定自如和教学机智。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如”为孩子营造了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巧妙地化解了提出质疑的学生面临的尴尬局面,使全班学生受益,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3、灵活把握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创造者
在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是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展示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提供了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4、努力寻求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开发者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生:研究圆柱和圆锥。师: (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哪些内容?生: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期初,有幸听了一节《 KT版画技法教学—可爱的动物》的教研课,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课堂上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更没有刻意“作秀”的成份,但它处处体现着关注学生,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摒弃花哨,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课堂的高效与实在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所接受。然而,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偏差:一些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某些理念或模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教学的要求,要么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要么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研习;要么把课堂变成面面俱到的“大杂烩”。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把握学情来设计教程,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教学,在合作、探究、反思中实现整体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我们姑且称之为“原生态”,因为它是归依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符合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怎样践行原生态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呢?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把“想”的时间预留给学生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可见,思考是一切思维和发明的源动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味要求学生听和记。渐渐地,学生就失去思考的习惯,失去了求知欲望,失去了想学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为学生预留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引领他们想象,让他们各显神通把所知所想的都表达出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例如:讲授《肌理的制作》一课中,开始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吸附制作法。学生看着我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张漂亮的水墨画,都觉得非常神奇,因为凭他们以往的经验,一盆水、一点墨没经过绘画,怎能形成水墨画呢?仔细的学生经过回忆,发现我使用笔头搅拌,他们情不自禁地说:“也许奥秘就在这里!”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此时,每位学生都表现得兴趣盎然。当同学们把吸附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时,其他学生又惊奇地发现,有些同学吸附的作品非常漂亮,而有的却只是把白纸变成了黑纸,他们又会想:“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其中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再次思考各自的制作过程,分解每一个环节,分析每一个问题,最后产生出答案。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算老师怎么讲、怎么灌也是没用的。因此,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深化问题、升华能力。
二、把“问”的专利交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他的权利,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课堂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在这种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中成长,学生习惯于被动提问、被动接受,从而失去了提问的权利;失去了提问的习惯;更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教育也就失去自身应有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 在新授课时,考虑到所学知识是新接触,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内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又多又好。因此,同学们都仔细研读课本,深挖美术内涵,认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刚开始,有些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有些同学所提问题太偏了、太浅了或者偏于雷同,不利于进一步学习。为此,我改变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了一些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模仿提问。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提问的方法,懂得围绕学习要求提出问题了。后来,我又仿照娱乐节目的一些情节,进行“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提问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提问的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切身处地的感受教学,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把“做”的过程放手给学生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实践和参与是何等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扶着学生走,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中我会多方面创设活动机会,并把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动脑学习。例如:在讲授《化腐朽为神奇--风铃制作》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将自备的材料拿出来,相互碰一碰、听一听、想一想,身边哪些材料碰撞后会发出较动听的声音。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很快发现了如铃铛、贝壳、金属、竹片等材料,碰撞后都会发出动听的声音。然后,我又让他们通过运用捆、绑、剪、贴等方法做出各种各样的风铃。做完之后,有些同学又发现风铃不能发出声音,我让他们自己找原因。经过反复动手试验,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是风铃的吊坠必须在碰撞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声音。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究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且更能让他们学会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
四、把“说”的权利赋予给学生
常言道:会做还要会说,才能无往不利。现代社会对人的陈述表达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其中也包括动口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一课中,我用幻灯片展示出“长信宫灯”,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信宫灯”是一件艺术品还是科技产品?这盏灯的奥妙在哪里?并要求他们用一句简洁优美的短语,富有情感地描述作品。同学们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经过一轮思考、分析、整理之后,各种评价从学生口中道出,其中还不乏精彩的言论。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说”,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在每节课的最后部分,我也会预留时间,让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表现和学生作业等到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评论中谈想法、提建议,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绘画、评画的能力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赋予学生说的权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一、传统课堂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属于讲解、接受型,教师服从于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已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双向信息交流。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学进度掌控有度,符合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其缺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充当听众和配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又因课堂教学的进度是统一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学,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教学新常态
(一)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与学习资料,在学校特定教学平台上,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观看,提前自学,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填补了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播者的缺憾。当实施这种方式时,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是在引导他们学习,而不是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课程的内容和掌握相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授课。师生之间可以多边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翻转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跨界课堂
跨界课堂是以跨界思维为指导的,促使跨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表现的集合,跨越自身定位、超越物理界限的跨界思维模式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在跨界教育中,学校提供的平台很重要。教师抓好软件建设、跨界教学机制建设,学生自带终端设备,共同参与跨界课堂。跨界思维下的融合实践有两个重要案例——德国双元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大跨界)与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人本跨界大课堂(校内师生、教学资料的重新组合式的跨界教学)。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与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同德国实行的职业教育双元制不同,以铜都双语学校为代表的人本跨界课堂,正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本跨界课堂的核心内涵:第一,课堂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即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第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利用最大化是跨界的宗旨。第三,在充分解放教师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上述两例的跨界教育与跨界课堂,突出的是不同专业、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贯通,是新课堂的理想境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就要跨界思维,打破教室这个空间局限。新常态跨界课堂,以跨界思维引领教育,以跨界理念指导教学。
(三)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的最大特征是:教得睿智、学得优雅,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由教师向导师的转换,由学知识到知应用、练能力的转变,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课堂教学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按照现代课程理念,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智慧是目标,更是过程、方法。掌握了智慧的方法,就可以智慧地工作、智慧地生活。
(四)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以生命为教育的起点,以发展生命为教育的终点,充分发掘和调动生命个体应有的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多元智慧,构建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性、差异性、开放性、协调性、平衡性的意识,创设有生机、有生力、有生气、有生成、有生命价值的课堂情境,以理解、交往、互动等为教学路径。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和探索者,生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彰显师生生命价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生态课堂三类教学模式:第一,以教室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一课堂;第二,以学校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二课堂;第三,以社会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三课堂。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发展策略
(一)跨界融合
翻转课堂关注学的先后问题,跨界课堂解决学的时空拓展,智慧课堂探索学习效率与效果,而生态课堂研究人的精神培养、人格养成。课堂是教师提升、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教的都是有形的、显性的知识与技能,而对于无形的、隐性的精神素质等内容,必须跨界融合、重点养成。教育与培养隐性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是难点,也是当前教学改变的热点。如何显现这个精神层面的能力、素质,是智慧课堂、生态课堂所重点关注的。跨界与融合,是未来的新常态。
(二)顶层设计
职教课堂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学校为平台,依托互联网思维,实行“互联网+”行动,对本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等统筹规划、全面梳理,提出创新性教育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打造风格迥异的课室,是时代的要求,学校要突出专业特色,彰显课堂活力,抓住人才培养本质,创造品牌课程和学校。
[作者简介]陈瑜(1974- ),女,浙江文成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温红蕾(1975-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16-02
一、教育生态观的含义
教育生态观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观相比较,它从生态教育出发,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生态观和以往的教学观相比,无论在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及教育环境方面都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教育生态观下,教育方法采用具有多样性,却也保持了教育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包含了讲授式教学方法,也包含对学生的自主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教育生态观这种教育观念正成为一种科学的生态教育观念,也飞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也牵涉到其他很多因素。在这样一个作为审视工具的教育生态观下,可以从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审视我们的高职数学教育。
二、高职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教育一方面和技术能力联系着,另一方面教育和统治阶层的地位巩固有着密切联系。埃洛特认为:通过教育如果不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权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便会减少。现代高职数学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价值取向带有功利性。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如果以这个作为兴办教育的一种思想原则,必然会使教育失去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失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教育对人的发展存在意义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2.高职数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由于过分关注对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的生活实际应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无用的思想。其原因就是教育理论对“知识”的过分强调,具体表现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以知识为中心,重视对逻辑的、系统的、理论化的纯数学知识传递,而忽略对人生价值、数学应用与数学与生活等一些问题的渗透。高职数学教育以“数学知识为中心”忽略了高职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这种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
3.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大多数高职数学教师,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理解得很片面,认为教师认真教就可以了,感受不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非常麻木地接受枯燥的数学理论,因此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在这样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生态观下改革高职数学教育的建议
1.从教育生态观出发反思高职数学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要从尊重生命出发,高职数学教育也应是体现教育生态观的载体。高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状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有何需求,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展。只有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才能给予学生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样,高职数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生态观的理念是走自然的生态教育路线,学校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目标要实现,首先要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主要在课堂,因此课堂成为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学习环境,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来改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使数学生态课堂成为重要载体来体现教育生态观,创造生态教育的气氛。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学院将成为学生安心的学习乐园,课堂也将成为充满生命力与学习力的地方。生态数学课堂应是教育生命观的载体,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状态、教师状态和时间等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应是按照预定模式授课的,也可以说,每一节课都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一种创新过程。在生态学视野下,课堂是一个大系统,教学效果的高低程度,很大方面是由数学课堂中教学信息在师生间流动和反馈效果决定的。
2.师生共同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以学生为本。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师生共同发展。从生态学视野上看,这种共同发展是教学智慧的“自我性”实践,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合作实践是自发行为,不受外力控制和掌握,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情感、能力、知识和价值观动态变化的过程等。也就是说,知识是教学智慧展示的根本。虽然教学智慧是一种知识,但是并不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就有更高的教学智慧,它们之间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事实上,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如何展示立体知识,包括知识的来源与发展的能力,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充分展现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师生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从教育生态观出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实现学生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同时,教学智慧也在师生的交流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和互相依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并且和谐、健康动态地发展。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学智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数学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
3.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的融通共生。当某个个体缺乏生态因子对其作用时,个体的生长则会受到较明显的限制,这种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当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某个教学情景打破,教学情景中的这个生态因子达到极限时,教学情景就成为一种限制,教学发展就会产生某种冲突。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使学生到达和谐与自由发展,但限制学生这一生态因子的发展因素有突发的某种冲突出现,当几种生态因子都处于不平衡的时候,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态出现不平衡,就会爆发出生态教育限制。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使之融通共生。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是每种因素在冲突与平衡、关联与和谐下的一种统一,它是动态和自由生成的。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应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积极主动利用自身条件和创造条件,机智高效地应对突发教学课堂事件。应用教学情景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职业本身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常年与学生相处,教师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觉察出教学情景中的各种消极与积极因素,及时洞察教育情景中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情感与智力上的支持。在高职教师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智慧也随之成长。在教师利用教学智慧不断处理和应对各种突发的教学情景中,高职数学课堂又有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平衡。在生态数学课堂中教学生态因子达到一种和谐,教学状态是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又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智慧不仅是个体智慧,它还是一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当这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高职数学课堂就会达到挥洒自如的、非常好的状态。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在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中使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自然的探求知识的新境界。
4.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从教育生态观出发,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数学知识,高职数学应该透过数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既有实际生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有相当的审美观念,还能懂得如何生活的人。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数学的价值观念,以数学方法和思想为中心,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数学去思考构成了数学能力的一种,这也是日新月异社会的一种智力,这种智力可以使学生估计问题的风险,从而变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传统的思维,而且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数学所给予学生的力量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独特的美对学生的感染,以及数学家在追寻数学科学的理论道路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力。把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挖掘高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在传统数学知识的讲解下突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传授,这是我们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通过高职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责任感和强烈自信,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则更是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学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数学的原则、数学公理、数学的简约精神、 数学建模思想、 精确的数量分析等,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在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去体现数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与自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良好地进行交流,处理和筛选生活信息的能力,也是高职数学改革的难点。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着,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生态观恰恰为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这样的方向。只要我们注重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教育将是一种体现生态教育的生机勃勃的教育。当数学教师把师生的群体智慧融入高职数学教育,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数学教学的气氛中,将会使更多高职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田慧生,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5]白燕,任凯.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什么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激情……
一、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灵活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及时修正教学目标,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
1.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机地设立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修改,或降低难度,或拓展广度和深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扣住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立,或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补充理解,或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丰富教学内容……一切都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如在一次上公开课《雪被子》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不对了,麦穗如果长那么大个(用手势——作一个苹果大的圈),怎么办?”一刹那,我有点迷糊,我们根本没有讨论到麦穗有多大呀!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顺势这样引导:“你真爱动脑筋,科技发达了,也许真有那么一天,麦子能长那么大,那时候,我们的金色麦穗在田野里唱的丰收歌肯定会——”“更快乐了”、“更响亮了”……学生个个兴致高涨,妙语连珠,好像已看到了那一天……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激情的课堂。
二、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生命和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一个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去演绎最靓丽的人生。
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有说有笑,有争论、有思考、有活动,学生没有一点压力,老师上课时也魅力四射,学生忘记了课堂,“玩”了起来,把知识“玩”到了手。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是“导演”,讲台上不再站着居高临下的“师者”,而是一个个可以记录本节课堂的活动、设计、问题及游戏的“学者”,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用心灵去编织课堂,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用心灵去超越课堂,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对话中生成,心儿在对话中放飞……
如一位数学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掌握了1/2的读法、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时,他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但也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更好。这位老师尊重了这位同学的意见,并把这幅“爱心”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课末总结时,老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当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这位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这位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同学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老师用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好。”至此,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可以说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充满着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
三、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情智魅力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着眼于发展师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心与心接纳、情与情相互沟通、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和谐温馨的课堂,展现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的课堂。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生态,更丰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54-01
“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清其源”(陈子昂语)。语文课堂要想真正回归生态,必须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和谐课堂的生命本真。
一、生态课堂是实效课堂
生态课堂只有拥有真知识、真思考、真实践、真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切实奔向学语文的目标。因而,生态课堂要回归学科本源,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心审视、分解、融合教学目标,仔细布控目标落实的关键点。其次,要认真把握学生阶段性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原生态表达,敏锐界定和应对学生思考过程和结果,掌握好各项训练融通的尺寸。第三,要准确找出思考的有利支点,让学生含咏语言文字,真切体会语言内涵,真实思考、真情流露。
语文课是什么?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课。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没有用花里胡哨的多媒体,也没有外加应景的“渗透”,而是抓住体现教学价值的核心语段,“咬住青山不放松”,指导学生用声音读,用情感读,用心来读,读通、读熟、读透,读了还要说,说了还要背。语感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就是这样得到升华的。这样的课堂,简约、高效,又语文味十足,是真正的原生态课堂。
二、生态课堂是交融的课堂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交融的生态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发展与人文滋养的最佳平衡点,既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道德说教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也没有脱离课文内容的机械语文能力的枯燥文字训练,而是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有机结合。教师深谙“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字是心灵的寄托。语言的精炼就是思想的深邃,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反之,语言的杂乱是思维的无序,语言的冗长是思想的肤浅。因此,教师总是要把语言形式与课文内容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怀着“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沿着文字的幽径,欣赏一路的奇花异草,迤逦走向作者精心营造的精神殿堂――学生栖息的精神家园。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训练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生态课堂在学生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交融中打下精神的底子,让生命之树与语文之花交相辉映。
三、生态课堂是智慧课堂
教与学都是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者的任何引导都必须以“学”者的“内需”为准绳,都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护教与学的和谐。让学生如沐春风、舒展心灵、开启心智,精神和潜能得到自由的显发。
语文课堂中虽然强化对文本的价值引导,但并非是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建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侵占学生的话语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探索、体验、交流中把握规律,触类旁通,在课堂中产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迸发出语文课堂的灵性。智慧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发;当学生困惑时,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到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课堂,才是充满和谐氛围的智慧课堂。
四、生态课堂是把课上到学生心里的灵动的课堂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无声”的效应。
新课程的实施引发了教育理念的又一次大碰撞、大洗礼,作为课改主战场的课堂教学也迎来了一场大讨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究竟如何走向?怎样的课堂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好课?叶澜教授说,有意义的课,扎实;有生成性的课,丰实;有效率的课,充实。吴家澍老师说,好课应该是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课,学生学习主动有效的课。各人的看法不同,好课的标准不一,所谓教无定法。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品德课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品德课堂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踏进学校时,已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他们都带着过去的生活经验、情趣、兴趣,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到自然,回到生活,回到儿童快乐的天地中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习生活。一堂好课,要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回到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去,让课堂生活化。比如教学《心中的110》,学生学习后明白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自护自救。我在此基础上适时补充我校学生被社会青年敲诈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么办?从而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品德课堂应是感悟、体验的活动过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提出:“一堂好课应上得让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很多教师片面解读了孙老师的“情智教学”,于是在一阶段课堂上热热闹闹,认为凡是好课就必须要有热闹的场面竟成为一部分教师的共识。诚然,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 “动”起来,但“动”不仅仅就是场面热闹。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和知识(文本)的对话、和老师同学的对话、和自身内心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我们品德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活动性,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但它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内心的感悟和内化。“德育不能没有体验”, 要把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所以仅仅参加课堂活动还不行,必须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必须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前不久,笔者听了几节《平安回家》同教材异教法的课。教法一:课前学生大量收集平安方面的资料,请来了交警,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法二:教师以平安内容为线索,以学生自学、交流为主,辅之以多媒体的方式展开学习。前者因为学生活动和讨论时间多,显得热热闹闹,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不足,觉得有些为活动而活动。后者虽没热闹的场面,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的深度可以看出学生始终处于参与的状态,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因此好课不一定要“很热闹”,它的“新”绝不能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应该看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学习是否有效。一堂好课或许来自学生的思维与感悟,或许来自四两拨千斤般的引领,或许来自那润物细无声之后的豁然开朗……
品德课堂是充满智慧的生命历程。品德课堂教学就是生活,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方张松老师说到“智慧课堂”,说智慧比策略更有艺术,智慧比方法更丰富。智慧只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而在新型的品德课堂中,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正是这类教育资源的适度而有序的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和赛课中,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许多老师生怕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常常对这些“节外生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精彩”白白错过,最多的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只有真实的才可能是美丽的。“生成”是一种大智慧,而智慧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因而,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应该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新的课堂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一堂好课应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生命旅程,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乐园;一堂好课应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苏教版编写组
[2]《道德体验论》——刘惊铎
信息课堂的现状: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新授课时,课堂上普遍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不自觉地养成了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大师先哲们的睿智哲思温润如玉。时时启迪着我们这些后来的育人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调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放手与引导,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
在生态信息课堂上,有些老师还没做到真正绿色生态。(1)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的创新空间桎梏了。(2)教师过多地因循于文本、循于常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桎梏了。(3)教师的教学设计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本,学生表达方式桎梏了。那如何构建生态的信息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下手:
一、精心预设
生态高效的课堂生成源自于课前精心的预设。怎样成为一名“成功的”预设者呢?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首先是“预设”好本堂课要用的硬件和软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对机房的电脑、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电脑中安装好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教学过程运行正常。二是预设好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合理分配好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尽量让教与学的时间在1:3,让教师教学和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有效结合。三是要“预设”好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诸如出现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应做如何引导和疏通,教师必须事先充分考虑,并形成弹性化方案。
预设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
二、“动态”生成
生成是指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本人教学“获取图片”,当按照课前“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获取图片的方法。于是,本人将课题改为“对于图片获取,你有哪些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知识的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当学生被激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精彩火花时,老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或直接点明,或言语暗示,或有意导引,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回归”学生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课堂上老师能糊涂就糊涂,能傻就傻一点,要尽量遮盖住自己的光芒。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教的学生教,能让学生答的让学生答,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老师要学会回归成为一名“特殊”的学生。
教师回归到学生中去,不是让老师放手做“逍遥派”。当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老师必须及时引导;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老师必须马上纠正;当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时老师必须讲解清楚。在生态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生态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智慧”引导
在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智慧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