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1

1、焊机制造业的发展重要性

焊接是制造业中最重要的工艺技术之一。它在机械制造、核工业、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石油化工及建筑和电子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已从简单的构件连接方法和毛坯制造手段,发展成为制造业中一项基础工艺,一种生产尺寸精确的产品的生产手段。传统的手工焊接已不能满足现代高技术产品制造的质量、数量要求。因此,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已成为现代焊接制造工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过程自动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基础,并已渗透到焊接各领域中。近20年来,在半自动焊、专机设备以及自动焊接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研究和应用成果,表明焊接过程自动化已成为焊接技术新的生长点之一。从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看,焊接自动化生产已是必然趋势。焊接机器人的诞生是焊接自动化革命性的进步,它突破了焊接刚性自动化的传统方式,开拓了一种柔性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中小批量的产品自动化焊接成为可。

焊接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摩托车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焊接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使焊接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2]。但是,现在焊接领域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手臂式机器人在使用时有两个局限性:一个是它的活动范围较小,因为它像一个手臂,手臂长1.5~2米,也就是其活动半径,所以焊接的工件不能太长,最大范围也不能超过2米。二是它必须用编程或示教进行工作,对不规则的焊缝,特别是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发生形变时,则很难适应。然而,许多大型工件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必须在工地和现场进行焊接。例如:石化工业中的大型储油罐、球罐,造船业中的各种轮船,对这类产品的焊接,就很难实现自动化,许多建设工作仍然采用人工焊接[3]。因此,给焊接机器人加装各种传感器,使它们具有焊接路径自主获取、焊缝跟踪以及焊接参数在线调整等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机器人焊接过程的自主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研究重点。移动焊接机器人由于其良好的移动性、强的磁吸附力以及较高的智能,成为解决大型焊接结构件自动化焊接的有效方法[4]。尽管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实用化研究还不够完善,但移动机器人是解决无轨道,无导向,无范围限制焊接的良好方案。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62年美国推出世界上第一台Unimate型和Versatra型工业机器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使用中。这其中大约有半数是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是在工业机器人上装备焊接系统,如送丝机、软管、焊枪、焊炬或焊钳,并配备相应的焊接电源的自动化焊接装备。

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和发展到现在,焊接机器人可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指基于示教再现工作方式的焊接机器人,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环境模型、示教时可修正机械结构带来的误差等特点,在焊接生产中得到大量使用。

第二代是指基于一定传感器信息的离线编程焊接机器人,得益于焊接传感器技术和离线编程技术的不断改进,这类机器人现已进入应用研究的阶段。

第三代是指装有多种传感器,接收作业指令后能根据客观环境自行编程的高度适应性智能焊接机器人,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代机器人正处于试验研究

阶段。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焊接机器人由单一的示教再现型向多传感、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焊接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目前,焊接机器人几乎全部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这种电机因为没有电刷,故障率很低。控制器中普遍采用32位的计算机,除可以控制机器人本体的5-6个轴外,还可以使设备和机器人协调联动。例如,日本安川公司的新型焊接机器人控制器NX100技术中,一台控制器能同时控制四台机器人共36轴(每台机器人有本体6个轴,3个外部轴),并且能够使用软PLC对周围装置进行控制。与NX100配套的示教盒也采用了功能强大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而瑞士的ABB等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控制器产品,如ABB的第五代机器人控制器IRC5。

配套焊接系统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在1993年的埃森展览会上,日本松下公司把旋转电弧焊技术用于弧焊机器人。由于采用旋转电弧焊时,焊丝能够以50Hz以上的频率旋转,所以用这种技术进行焊缝跟踪时,其跟踪精度比机器人经常采用的摆动焊(摆动频率小于10Hz)要高得多。该公司还于1993年首先销售在控制柜中内藏焊机的机器人,依靠数字通讯技术实现了焊机和机器人的结合。并于2004年研制出了TAWERS机器人,实现了焊机和机器人的融合,即由机器人控制器直接控制焊接波形。其中焊机采用了频率为100kHz的逆变电源,体积小巧,控制精度高。焊机和机器人融合的优点主要有焊机和焊枪的动作能够实现同步的精确控制,便于实现缜密的焊接条件控制,并使焊接系统小型化。另外,该机器人把送丝机和机器人手臂做成一体,使送丝机能够配合焊枪的动作进行转动,以保证送丝始终顺畅。

焊接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国外对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方面的研究应用,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我国也开始了焊接机器人的研究。20世纪50年以来我国在焊缝自动跟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

我国已发展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控制坐标已从单坐标和双坐标发展到了多坐标。20世纪50~60年代多采用接触跟踪,西安交通大学和三桥机车车辆厂是中国从事接触跟踪和电磁跟踪研究较早的单位。60~70年代后期发展了电磁跟踪、光电跟踪、电弧跟踪、激光跟踪等非接触跟踪技术。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造船厂合作研制成功全位置电磁跟踪气体保护焊机,跟踪精度达±1mm。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造船厂共同研制的电磁立焊缝自动跟踪焊机,用在万吨轮的焊接上。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和上海造船工艺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光电跟踪装置用于螺旋管焊接和船舶的焊接生产中。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与辽阳钢厂合作研制的激光跟踪装置用于螺旋管焊接自动生产线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微机跟踪和电视跟踪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为传统焊接自动化向现代焊接自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9]。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对电弧传感焊缝跟踪做了大量研究。80年代末,潘院士在电弧传感器结构及控制方面又进行了新的研究,研制出一种空心马达式高速旋转扫描电弧传感器,并成功地对一种无道轨的自动小车进行跟踪控制,获得了专利。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单片机控制高精度激光跟踪系统,西北工业大学研制成功微处理机控制熔化极脉冲窄间隙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等,都获得了较好的自动控制效果。计算机图像法控制技术也在80年代研究成功,如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研制成功DL-64固态图像传感器进行焊缝跟踪的装置。

总的说来,我国的焊接研究人员对各种焊缝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某些特定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焊缝跟踪技术大都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部分还是针对特定焊接对象、工艺和焊接状况的焊缝跟踪系统,能够形成商业化的产品非常少见,而这正是我国在焊缝跟踪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所在。

参考文献:

篇2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篇3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消费类机电产品的行业。自贡是因盐设市的老工业城市,机械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自贡机械工业技术和世界机械工业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自贡机械工业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自贡机械工业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发展先进的技术,当然新形势也给自贡机械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1 自贡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自贡这样的老工业城市的改造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自贡机械制造业经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关联方式上,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两大关联:一是产品的生产链关联,二是产品的产品链关联。这两大关联使自贡机械产业发展成以锅炉及容器、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变电设备七大类产品链。

截止2011年,自贡机械工业方面的企业已达212户,占全市企业的36.6%,完成产值487.51亿元,占全市的43.8%。但是其中锅炉及容器产业链则只有6家企业,却完成了76%的产值。其余几大产品链只占了24%的产值,可见自贡机械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其次自贡机械生产的产品只有中型机械,小型机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企业,重型机械的生产为零,可见自贡机械行业发展不均衡。

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分析

2.1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有:(1)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产业集群,具有相当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自贡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川南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具有相当的地理优势。(3)自贡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相当的技术储备。(4)自贡现有“一环三横五纵”的大城市骨干路网,交通便利。(5)自贡人力成本较沿海发达的地区低。

劣势有:(1)自贡缺乏优质的钢铁材料,只能从较远的攀枝花等地方运进,材料成本高。(2)除了锅炉容器产品,其他产品发展任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和制造实力方面远落后于国内江浙地带。(3)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建设资金和高端人才短缺,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发展。

2.2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

机会有:(1)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陆续开工,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中国将大力发展成渝经济区,而自贡正好位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心位置,为自贡机械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又将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崛起。(4)自贡毗邻宜宾即将修建宜宾港,利用长江水路运输扩大市场。

威胁有:(1)工业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2)自贡机械制造产品链单一,一旦该产品市场压缩,将对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重重一击。(3)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偏于中下,制造的产品也都处于中低端。(4)国内市场分布零散,产品售后服务网点建设缓慢。

3 自贡机械工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结构不优:自贡除了锅炉容器等大型的领头企业,像金属切削机床、工程及运输机械、泵阀设备、压缩天然气设备、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输电设备的的企业结构不优化,其发展方式任然是粗放型和资源利用型,没有向科技型、节约型转变。

(2)自贡中场产业的滞后:中场产业中关键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具有很大盈利空间(如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而自贡大多数产品都是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既激烈,利润空间也小。

(3)产品档次差、影响力弱:以机床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在行业内、还是在全国,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影响力很弱。企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反应较慢,因此产品很多总是落后于市场需求。

4 自贡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4.1 提升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化结构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直接参与行业技术国家标准制定,同时企业自身应注重国内外技术(装备)集成,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实现机械制造业向先进适用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精密制造、先进通用设备及基础零部件等领域聚集,促进普通机械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工程总包能力的企业集群。

4.2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提高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拓展国内乃至国际“首台首套”设备的应用范围。依托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四大门类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同时创建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4.3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和“小巨人”企业,形成与龙头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扩张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平台,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4 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要抓住在金属复合材料、核燃料元件、液压元件、汽车零部件、柴油发动机配套件、压力容器等中场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合资、重组等多种方式,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提高质量、可靠性、技术档次,适应整机发展的需要,并为周边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 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公司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 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 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 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篇5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篇6

一、引言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顶端,可以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整车消费市场与服务维修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但发展迅速,而且发展趋势良好,不断转型升级,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模具的龙头企业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双林公司存在家族式管理弊端、偿还能力下降以及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增长趋势减缓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改进建议:双林公司应该淡化家族制、合理把握股权集中度以便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在普及化消费需求的带动下迅速成长,成为了吸引全球汽车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本土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增长较快,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更是迅猛扩大,2001至2010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07%,高于汽车工业总产值21.17%的年均增速。然而,我国零部件工业产值占汽车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这与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制造产品更多地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领域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关键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工艺水平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制造的产品还难以达到跨国汽车企业对整车匹配的较高要求。

三、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分析

1.公司简介。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宁波,是以经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公司。目前,公司厂区占地面积600余亩,现有员工3000余人,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2个生产基地及4个代表处。

2.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1)企业股权分析。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公司控股股东为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本公司股份58.75%。双林汽车实际控制人是邬建斌家庭成员,包括邬建斌、邬维静、邬晓静,分别拥有90%,5%,5%的控制权,并由邬建斌出任公司的董事长一职。除了双林集团持有的58.75%外,在双林汽车的十大股东中,只有邬建斌的股份超过1%,达到了6.42%,其余股东都不足1%。邬氏家族通过双林集团和邬建斌直接持有的股份比例高达65.17%。(2)企业财务分析。浙江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财务状况:2014年1-6月份业绩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722,671,536.22元,同比增长27.83%,营业利润为74,028,486.50元,同比增长8.08%,利润总额为76,716,411.71元,同比增长9.08%,实现净利润(归属母公司)64,342,199.77元,同比增长11.43%。

而从2011年到2013年期间,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虽然双林股份的总资产从184,329万元上升到203,856万元,上升幅度为10.59%;但是负债也由81,971万元上升至98,397万元,上升幅度为20.03%;同时,所有者权益也上升了4.49%。通过计算发现双林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了39%。由此可见,公司总资产规模的上升主要是由负债增加引起,也就是说,公司在这几年间增加了对外借款,减少了自己的资金持有量。负债的较大幅度上升以及所有者权益小幅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公司财务风险加大,资金成本升高,财务费用增加,财务杠杆效应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发现,代表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从2011年的2.27%下降至2013年的1.33%,且一直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现金比率从2011年的95.46%跌至2013年的37.21%,下降幅度竟然高达61%。不能不说,这与双林公司资本的支出逐年增加以及流动负债的大幅度增加有着直接关系,且不仅不利于公司调度资金,还会加大资产风险。

此外,除了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盈利能力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双林公司的股东权益比率从2011年的67.2%下跌至2013年的54.42%。作为长期偿债能力保证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股东权益比率指标的降低说明双林公司资产中由投资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增加幅度减少,偿还债务的保证能力降低。其实,该项指标一直以来颇受投资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显示一个企业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指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的信心。同时,虽然资产或所有者权益是对企业债务的最终保障,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很少靠出售资产或者股权来偿还债务,企业平时的盈利才是偿还本金和利息最稳定也是最可靠的的来源,因此,企业盈利能力也是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过分析发现,受汽车产业格局变化及汽车零配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影响,双林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下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代表公司资本经营能力的主要指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6.23%下降至2013年的10.64%,下降幅度达到34.44%,这表示公司投入资本经营而取得利润的能力、资本的增值能力和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均在下降。其次,代表商品经营能力的销售净利率2011年到2013年期间从14.58%下跌至8%,下降幅度达到41.15%。除此之外,三项期间费用比率一直在12%以上,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2012和2013年都有较大的支出,尤其是财务费用。数据显示,2013年双林公司的财务费用为1450.49万,增幅高达65.54%,且主要用于短期借款;而管理费用的增加则主要是因为工资及研发费用的增加。最后,双林公司所享受的所得税、增值税税收优惠在2011年、2012年两年间已陆续到期。而从2013年开始,双林公司获得的财政补贴支持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从而对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增长幅度的减缓、期间费用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补助减少是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

除了盈利能力,双林公司的成长能力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都有所下降。虽然双林公司每年净利润都为正数,但净利润增长率从31.83%的正增长变成了现在-8.14%的负增长,而且年度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2011年的25.75%下降了约13%,虽然销售规模仍在增加,但是收入增长的速度有较大幅度减缓。同时,总资产增长率从2011年的16.13%下跌至2013年的23.37%。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企业在销售方面是否有良好的成长性,必须分析销售增长是否具有效益性。但从2011年到2013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双林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资产的相应增加,也就是说收入增长率低于资产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销售增长不具有效益性,公司在销售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相比较于其他几项能力的降低,双林的营运能力则相对稳定。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双林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略有下降趋势,平均账期也从2011年的72.89天上升到了2013年的91.04天,但在存货管理方面,双林公司的周转天数从101天缩减为了96天。另一方面,作为衡量企业营运效率的主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虽然从2011年开始有略微下降,但仍一直保持在72.25%以上,对于企业的营运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资产使用效率也变化不大。

四、双林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作为邬氏家族企业的双林公司,邬氏成员不仅拥有大多股份,而且掌握了全部的控制权。一家独大的状况使得邬氏家族在公司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将会带来以下弊端:(1)对其余的中小股东而言,毫无话语权也就抑制了他们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一家独大的模式,也容易侵害其余中小股东的应得利益;(2)对投资者而言,他们会认为双林公司中家族影响过大,公司极有可能更注重自身利益,而漠视投资者利益,从而减弱他们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3)对公司而言,如果一个公司做出的重大经营决策一直靠的是经营者的主观经验和常识,而非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就极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上的失败;(4)在管理上,企业核心管理成员不是邬氏家族成员就是亲属故交一类,这种“唯亲是举”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人才的提拔与成长,不仅降低了人才竞争机制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发展动力的不足。

2.偿债能力下降。一个企业如果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则有可能会面临倒闭,因此,偿债能力也应当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流动资产结构、流动负债结构以及企业的融资能力。而流动比率则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比。双林公司的应付股利和应交税费的增加导致流动比率降低,偿付能力降低,短期流动性风险加大。偿还能力的下降还将使双林公司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可能会面临现金不足、短期债务偿还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时,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又将使双林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下降。

3.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增长趋势减缓。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汽车业增速趋缓使得零部件公司业绩下降,双林股份的盈利能力下降也在意料之中。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价格与整车价格有较大关联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车制造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内汽车产量逐年增加,虽然这两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整车市场的竞争依旧十分激烈。一般而言,新车型刚上市时价格较高,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作为汽车产业链顶端的汽车整车制造商对零部件厂商具有较强的谈判实力,因此可以将降价部分传导给上游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行业虽然也会遭受成本冲击,但由于产业链较长,各级供应商能够消化掉部分成本的上涨,表现在毛利率的变化上就是整车厂商毛利率较高,损失不是很大;而零部件企业毛利率相对较低,损失较大。

对于双林公司内部而言,在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收入增长率等各项指标的降低,三项期间费用比重上升,主营业务成本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由产品价格下降和费用的增加引起的。虽然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经济,无法由公司决定。但是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短期借款利息以及研发费、人工费增加造成的,如果不加以解决,日渐增长的费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利润。

由以上数据可知,双林公司的销售增长不具有效益性,可持续发展不强。对于一个销售汽车配件占据94.32%收入的公司来说,销售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不强无疑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在销售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只有更大的销售规模才能保持现有利润或更高利润。

五、对双林公司未来发展的建议

篇7

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是生产投资类制成品的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本货物相当。装备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结晶,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根本手段。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完成工业和社会的信息化。当今世界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通过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而走向富强的。装备制造业应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水平不高

(1)设备利用率低且陈旧落后。主要机械产品和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 自主开发薄弱, 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出现了引进- 落后- 再引进的局面。

(2)组织结构落后, 零部件、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没有合理安排, 加之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难以形成专业化、大批量、优质、低成本、先进的基础零部件产业。

(3)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 新产品开发周期长, 国产装备的交货期长已成为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屡屡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4)经济效益低, 销售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都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数值, 处于很低的水平。

2、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依赖进口

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元器件、技术和装备基础之上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70%由进口产品占领。

3、条块分割以及地方、部门保护依然严重

虽然历史上已形成一批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集中地;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集中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集中地; 西部(包括四川、重庆、陕西等) 军事装备制造集中地。但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市场格局, 加上法制不健全,使得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困难重重, 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组织结构分散; 又由于非正当的市场竞争, 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4、民营企业比重过小

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 民营经济进入难度大且占比重偏小, 产业缺乏活力。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1、生产数字化

生产数字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背景下,使用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快速原型、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支撑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收集资源信息,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和重组,实现对产品设计和功能的仿真以及原型制造,进而快速生产出达到用户要求性能的产品整个制造全过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渐与制造技术融合,装备制造业逐步走向数字化,装备制造技术发展强劲。在大型跨国企业中,无图纸生产已初具规模,CAD/CAM被广泛使用,100%数字化设计得以实现。制造过程技术在快速成型、并联机构机床、多功能机床、机器人化机床等整机方面和直线电机、高速电主轴、软件补偿精度等单元技术方面成绩显著,创造了数字化制造技术向纵深发展的条件。

我国已经发展了不同程度数控技术、制造信息支持系统以及CAD/CAPP/CAM/NET/CAE为主体的技术等在。在“九五”期间,特别是实施“CAD应用工程”后,CAD技术被我国大量的骨干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促进了我国的设计自动化水平的质的提高。

2、生产自动化

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是对生产装置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响应和保护的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过程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领域。自动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地区的产业结构,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就提出了。逐步提高的自动化程度,使自动化工程造价比重逐步提高,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更新科学知识,提高工程素质。全自动化的装备制造业生产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装备制造业自动化的追求。无论是为了解放繁重劳动的人类,还是为了追求资本效益的最大化,这都必然促进装配制造业的自动化。

3、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制造工程师学者发表关于绿色制造的蓝皮书,提出绿色制造的概念,绿色制造逐渐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紧接着关于环境管理的ISO14000 系列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绿色制造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为人类所广泛接受。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使绿色竞争力将成为制造业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制造必然成为新世纪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传统制造模式将改变,绿色制造技术应运而生。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在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推出,有些国家进口产品时进行绿色认定,只接受绿色标志的商品。甚至有些国家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即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环境为借口,推行为世人所不耻贸易保护政策。我国在绿色制造方面差距较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掀起的“绿色浪潮”。

当今世界,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子技术与机械工业相结合,机械工业蓬勃发展,可是却造成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及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这是困扰全世界的技术人员和环保人士的难题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绿色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领域已经开始的到我国的充分重视。

传统制造根据市场信息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其余就考虑得较少,这是传统制造和绿色制造的最大区别。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 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使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iso9000 系列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 国际环保标准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绿色革命' 的大潮已经来到。

4、生产全球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球购并席卷全球,近期国际经济关系中出现了购并的金额大、范围广、跨国案例的比例高的特征,这是全球化进程结果。一批跨国公司在购并中形成和壮大了。现今,全球有超过5.3 万家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以及世界制造基地的转移与跨国购并伴随而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低附加值、资源消耗性的产业转向人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OEM方式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中的低端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自身比较劣势的部分,通常采取全球化采购。跨国购并和国际产业转移,全球化的显示了另两个表征: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上述表征相关的必然结果是金融的全球化。可以预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篇8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荧光增白剂(flourescent whitening agents)是一种无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吸收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波长范围在300-400nm之间),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波长范围在420-480nm之间)。荧光增白剂能显著的提高被作用物(底物)的白度和光泽,所以被广泛的用于纺织、造纸、塑料以及合成洗涤剂等工业。荧光增白剂也可被看做是一种白色染料,或者是白色的荧光染料,利用荧光给人给予视觉感受器官以增加白度的感觉。

纸制品的白度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为了生产具有较高白度的纸制品,造纸商过去主要采用化学漂白(如氯气漂白)、添加蓝色染料等措施来改进纸制品的白度,但这种白色纸制品看上去往往仍有微黄发暗之感。自从荧光增白剂用于纸制品后,利用其吸收紫外光发射蓝紫色荧光而后与纸制品上的微黄光互补增白的原理,使纸制品的白度大增,并且经济合算。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具有光学性增白作用的染料,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制造白色纸张的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助剂[1]。

2 造纸用荧光增白剂的类型及制备

跟据荧光增白剂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磺酸基团的个数,可以将造纸用的荧光增白剂分析划分为三类:双磺酸型、四磺酸型和六磺酸型。。

2.1 双磺酸型荧光增白剂的制备

双磺酸型液体增白剂具有良好的纤维亲和力、荧光强度高,用量少而经济,但酸碱稳定性差,其代表为VBL型。

Massimo采用大比例有机溶剂调配法[2],将15g VBL型等不易溶的FWA和55g二甘醇复配,得到液体型荧光增白剂。该溶液在20℃时,黏度为150mPa・s;在-15℃下,溶液保持稳定。使用该文献中的方法,制备得到的二磺酸型增白剂成本较高。

Erwin等[4]首先采用常规方法得到荧光增白剂滤饼,滤饼中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为40%,然后用75g湿滤饼和去离子水混合,加入0.2g黄原胶、0.1g苯噻唑啉酮等化学助剂,充分分散后,加入少量的二磺酸型结晶作为晶种,结果得到体系含有各种微细结晶、性能稳定的荧光增白剂。

2.2 四磺酸型荧光增白剂的制备

含有四个磺酸基团的液体荧光增白剂,其成产方法和VBL型相同,主要是在总的分子结构中增加了两个磺酸基以及多个羟基等亲水性基团。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用氨基苯磺酸替代VBL生产中的苯胺,用多元醇胺代替单醇胺。结果得到的荧光增白剂在分子结构中引进了两个磺酸基团及2~4个羟基,这些增加的基团具有较大的极性,按照大大增加了FWA的水溶性。

2.3 六磺酸型荧光增白剂的制备

含有六个磺酸基团的液体荧光增白剂,其生产方法和四磺酸型大体相同,主要是在总的分子结构中增加了两个磺酸基以及多个羟基等亲水性基团。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用苯胺2,5-双磺酸单钠盐代四磺酸生产中的对氨基苯磺酸。结果得到的荧光增白剂在分子结构中多引进了两个磺酸基团,这些增加的基团具有较大的极性,按照大大增加了FWA的水溶性。

3造纸各步对荧光增白剂的不同要求

纸浆造纸在制造过程中大都需要进行加填、施胶、涂布和染色等工艺处理,造纸生产中的各部对荧光增白剂有着不同的要求:

(1)湿部-纸浆的增白 增白剂对纸张的增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所以要求所用的荧光增白剂品种既有较高的水溶性,又是价格低廉的。还要求荧光增白剂对纸纤维及其制品有较高的泛黄点。

(2)干部-表面施胶 施胶的目的在于减少毛坯对水、墨水和油墨的吸收,提高纸张的平滑度、疏水性以及适应性。为增加纸张的白度,需要在施胶的胶液中加入荧光增白剂,在具体的施胶过程中,视纸张的规格或等级在其一面或两面进行。施胶过程中用的荧光增白剂一个主要指标是水溶性。

(3)干部-表面涂布 涂布的材料主要是胶黏剂和无色的无机颜料(如高岭土、碳酸钙、氢氧化铝、钛白粉)配制成涂料,涂布在纸张表面,以使纸张有非常光泽洁白的表面,并使涂层具有很好的防水性。

4 影响增白剂增白效果的因素

在造纸生产过程中,选取的荧光增白剂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对纸张的增白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即使选取对了合适的荧光增白剂品种,但在使用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添加也会对增白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影响增白剂增白效果的因素:

4.1 底浆的白度

底浆白度的不同对增白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纸浆的基础白度达到75%以上时,无论是浆内使用荧光增白剂,还是在表面施胶和涂布中都可以是纸张获得最大的增白效果。若是纸浆的基础白度小于65%,那么使用再多量的荧光增白剂都不能使纸张白度有所提高[8]。

4.2荧光增白剂的泛黄点

研究表明,当荧光增白剂的使用量超过泛黄点后,纸张的增白效果不但不会

增加反而还有可能出现“泛黄”现象。研究发现,根据纸张不同白度的要求,增白剂的用量应控制在约占干浆重量的0.05%-0.2%。

4.3 酸碱度的影响

纸浆的酸碱度对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非常明显的影响,当pH值在 6~9范围内时,纸张的白度值随着pH值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纸浆的pH值低于5.0时,其增白效果明显下降,当pH值在4.0以下时,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基本消失。这是因为每种荧光增白剂都有其适用的pH范围。

4.4 表面活性剂

带有正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会中的正电荷会与荧光增白剂分子中的阴离子反应生产沉淀,降低荧光增白剂溶液的吸光度,甚至会导致激发出来的荧光猝灭。带有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型的荧光增白剂混合后,对增白剂分子的增白效果则无影响或影响极小。

4.5其它因素

荧光增白剂复合使用时的配伍和比例、荧光增白剂的商品剂型、纸浆所使用的水质、金属离子含量的多少、增白剂在浆料中的添加顺序、增白剂分子的抗日晒性、纸浆的前处理以及后处理等,都会对荧光增白剂的效果产生影响。

5 展望

针对国内市场上增白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和生产将会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提高。

(1)开发荧光增白剂与一种或几种造纸用化学品预混的产品,提高荧光增白剂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更好的为造纸工业服务。

(2)开发pH适用范围更广的液体荧光增白剂。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荧光增白剂均无法满足强酸和强碱条件下的使用,降低了荧光增白剂的适用范围。

(3)开发特种纸的专用品和高档品,满足未来高端领域纸业的发展需求。如可用于强酸性施胶的特种液体荧光增白剂,可用于施胶压榨和淀粉涂布具有鲜艳的最高白度等级的特种液体荧光增白剂。

(4)研制存贮稳定的液体剂型荧光增白剂。使其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自动化造纸生产线,这不但能够降低人工成本,还因为粉尘的降低使得荧光增白剂在添加时的工作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利于工人健康。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1)上世纪七十年代,原粮食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碾米设备选定型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使得我国的碾米机械水平大为提高,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东南亚已处领先地位。我国的砻谷机技术至今仍不失为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技术。

(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数百套国外先进的面粉、碾米、饲料等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通过长达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关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水平,缩短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受当时体制和条件的制约,粮食加工机械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山原生产厂家承担,力量分散,缺乏国产设备成套化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考虑,使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失掉了一次产业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好机会。可喜的是,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碾米加工机械领域也出现了成套设备和技术生产厂家一汀苏牧羊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湖南郴州粮机厂、浙江诸暨粮机厂一等,成为首批掌握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这些成套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向全国同行展示了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3)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如同其它机械行业一样逐步走向市场。特别是自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使粮食加工管理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国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厂因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纷纷陷入困境。经过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大部分通过管理层承包或整体出售,成了集体、个体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的工厂。他们凭借老厂几十年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和品牌优势的积累,加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一些有胆识的民营厂领导注重科研与科研院所合作,花费重金引进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加上机械制造质量,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注重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例如:

1998年,原安陆粮机厂的十多名骨十,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湖北永祥粮机公司,公司迅速壮大。到2005年,水祥公司资产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交税金500万元,远远超过原厂的业绩。水祥粮机公司的崛起引发了群起效应,现在安陆的民营粮机企业已发展到近三十家,粮机产业总资产已近3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粮机产品已拓展到碾米、榨油、面粉、仓储运输、膨化、脱粒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粮机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行业界限,一些国防工业体系的企业,借助军转民的优惠和企业加工装备方而的优势,投人很大的力量开发生产粮食机械,如天津核理化院、哈飞公司等。这些企业目标大都瞄准技术难度高的设备,如:面粉加工设备中的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和大米色选机等。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份最新资料显示,开前,中国粮油和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约为8000余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1470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487家,民营企业916家,三资企业67家,分属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饲料生产专用设备、畜牧机械、机械化农具等。截止同前,粮油和农业机械企业资产669.6亿元,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资产为358亿元,占总计的53.5%;民营企业资产为274.6亿元,占总计的41%;三资企业资产为36.8亿元,占总计的5.5%。行业从业人数为41万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企业纷纷采取合资、独资的方式走入国门。瑞士布勒公司在向我国销售了几百套面粉、大米加工设备后,在无锡、深圳投资创办了独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厂,最近又收购了“陕西粮机”等企业,占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高端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日本佐竹公司借日本进口我国东北大米,成功向我同推销了数十套碾米机械设备,并于1998年在苏州建立了粮食加工机械生产基地,2004年在厦门建立第二工场,先后成立了北京、哈尔滨、沈阳、成都、厦门等多家事务所,同时利用其收购的英国西蒙公司技术在我国推销剥皮制粉设备和技术意大利GBS公司在我国也有70多条面粉生产线的成套设备,2004年该公司进军北京,成立了吉必圣粮食机械公司。美国皇冠公司1997年在北京建立办事处,2001年与武汉友谊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油脂加工设备生产厂商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粮机制造领域已经汇聚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跨国公司,我国粮机企业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正努力奋斗,进行行业内的技术升级和组织整合,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和喷涂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和加工手段,粮机制造业已有了值得客户信任的名牌产品。

二、国外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国外拥有先进粮机制造技术的企业大都有儿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米,国际上粮机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大的企业兼并活动,完成了产业整合,出现了全球性跨国公司。1972年,布勒公司通过收购德国的米亚格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粮机制造供应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产面粉加工机械但更以饲料加工机械见长的贝尔加公司收购本国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加蒂,再于2000年兼并另一家同样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高尔菲特公司,形成最大的面粉加工机械生产商GBS集团。原英国的西蒙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另一老牌粮机生产商罗宾逊公司合并,不到十年就被以生产碾米机械闻名于世的日本佐竹制造所收购。

如今这些世界级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公司都在我国落了户,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等制造体系,设立销售公司,有计划地逐步收购我国粮机制造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以求垄断国内市场。我国粮机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国内粮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粮机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著名粮机制造公司的差距显著,拥有的 技术力量和先进制造装备数量、档次相去甚远,机械产品在设计水平与制造工艺方面还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更是无法与其相比,自主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产品多。不少民营企业自己没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协加工再进行组装来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自1998年来,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大多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设备造型落后,外观粗糙,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艺性能低、能耗高,无故障时间短,使用寿命短。

国内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一两个品种,厂与厂之间互相恶性竞争。这在国内面粉加工机械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单机生产堪称全球之冠,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能完整生产面粉生产线能力的食业,甚至没一家能同时提供磨粉机、清粉机、高方筛三大主机的厂家。使用国产设备配套新建的面粉厂,试车时,有多达一、二十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参加调试,众多厂家参加调试人员沟通协商不畅,调试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际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艺设计的完整配套生产线,设备质量有保障,车间整齐有序,工艺成熟可靠。试车时,技术人员配合默契,不扯皮,调试工作效率高。

3.2品牌意识薄弱

国内粮机制造行业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生产厂家,大都未形成规模优势,产品类同严重,如去石机,振动筛这样的单机设备,据中华面粉网的统计,生产企业超过40家以上;就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磨粉机,在国内也有超过10家以上的厂生产。

然而国内粮机制造业除了几个知名企业比较注重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外,不少中小型粮机制造厂家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为争订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只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公关上,没有品牌效应意识。由于销售价格低,利润低薄,又形成企业无力负担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的欠缺使得国内的粮机产品在用户心日中一直摆脱不了低档货的地位,不能和国外品牌同等产品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水平难于提高,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

牧羊集团是集饲料、仓储、粮食机械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制造、安装与服务为一体的著名企业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多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其中山口1200万美元,目前是最人的国内粮食加上机械制造企业。但与瑞士布勒、日本佐竹这样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规模实力相差就太人了,国内粮机制造业企业已经感受到来自国际品牌强人的压力。树立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观念,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效率更高,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自己的品牌,是组建航母型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必由之路。

3.3经营观念有待提高

瑞士布勒进军中国粮机市场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占领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布勒公司制定了一套市场发展的战略。自1982年,布勒公司进入中国,在北京成立办事处。至2006年1月,布勒控股与汀苏保龙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第四家生产基地、专业饲料机械制造商一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布勒公刊在经营策略上始终坚持:注重品牌,设备制造质量第一,以用户为本。根据中国的国情,推出层次不同的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加强同客户的沟通,大力宣传品牌。

二十多年来,布勒公司根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情况,对其在中国的企业进行了战略整合,同时兼并国内行业的骨干企业,既消灭了高端的竞争对手,又拓展了市场,减少了投资风险,大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逐步实现了其对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产品和技术垄断的目标。

在市场的争夺上,国内有些企业不是以产品质量取胜,而是靠拉关系促销。而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提供上百页内容详尽的合同,首先赢得客户的信任;再以高质量产品利可靠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的竞争结果必然是我国企业将丧失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面粉设备加工厂失去竞争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我国粮机制造业发展思路

根据统计资料,2002年底全国大米加工企业8991个,年生产能力7324万t,年生产大米1878万t,开工率25.65%。1998年底我国已拥有生产能力为50t/24h-1200t/24h设备的大、中、小各类面粉加工企业近千个,其中采用50t/24h以下的小型机组约4万个。面粉全行业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达3.5亿t左右,而整个行业的年加工量不到1.3亿t,面粉行业的开机率已不足40%。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粮食加工能力已达饱和状态,粮食加工厂的大规模建厂提升技术水平工作已告一段落,国内粮机制造业面临产业整合阶段。

挑战和机遇总是共存的。近年来,国外设备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挤压了国内粮机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但是也促进机械制造工业开拓新市场,寻求出口,走向世界。据海关统计,2006年1-4月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及零件出口1578万美元;畜禽饲养机械出口2274万美元。

篇10

中图分类号: F416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必由之路。中科院研究认为,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预计2021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工业遭遇“寒流”。温州、东莞等地先后出现企业倒闭潮,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1000多家。统计数字表明,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塑料制品、玩具制造等行业。随后续效应进一步发酵,逐渐扩散到钢铁、煤炭、船舶制造等行业,且有愈演愈烈趋势。专家预计,今后几年,30%-40%甚至更高的工业企业面临倒闭。低水平、低技术、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化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中国工业化进程无论在量还是质的规定性方面都大打折扣,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出路。

一、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它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

工业化是一个系统性、阶段性工程。首先从以满足国民消费质需求的轻工业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轻工业本身形成了对资源、能源的巨大需求,从而引致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轻、重工业发展进一步引发工业自身生产装备制造需求,加之科学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不断扩张并转型升级。发达国家成功工业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后起的日、韩等国家基本上都是遵循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劳动密集型的重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业这一发展道路的,中国也不能自外于这一规律。(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初期,重工业比重处于徘徊状态。后十年则呈现跨越式发展,比重达70%以上。但是,这种发展主要是资源、能源、化工等行业扩张,装备制造业比重相对较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始终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比重分别是41.9%、43.6%和46.4%。中国(见表1)还不到30%。这充分说明,中国工业化已经走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业阶段,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深加工业已势在必行。

(二)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面广的特点。装备制造业集中了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当代最先进科学技术,采用了包括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在内的最新原材料,系统集成了一系列零部件、元器件。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要求用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装备、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在自主创新基础上提高产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体现和主要基础与来源,是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 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实践表明,没有先进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距离装备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观念上存在模糊认识。

由于产业划分过粗和统计方面原因,在理论和实践中,容易把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混淆,认为发展装备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重工业化,意味着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大多具有总装式、集成化生产模式,其能耗和污染比传统意义重工业甚至是一般加工业还要小。据测算,冶金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消耗强度是1.76、化工业是1.3,装备制造业只有0.18。此外,国家虽然出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重视。

(二)产业结构存在低端化倾向。

近年来,由于投资过热过快导致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规模庞大但竞争力不强。但是,冷静分析,这种过剩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的一般装备制造,先进装备仍然需大量进口。资料显示,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等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三轴五轴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关键高新技术装备进口率百分之百。据统计,2011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超过3000亿美元,与日本机械设备进出口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与德国逆差高达400亿美元。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