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创新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的创新精神,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的创新精神

篇1

教师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觉的乏味无聊,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继而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创新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也是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历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是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性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点内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后,要保证学生在吸收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间接以及建议。

(3)引进国外知名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指导为主的历史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等等。

2.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新的课改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课上传授以及课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课下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地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规矩的束缚,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即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继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调动起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

(2)采用民主教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可以大胆的发挥,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问题有疑问,可以当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本身可以对该历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其它学生也会对该问题加深印象。

(3)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保证师生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创设相应历史情景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在较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用开来,学生在历史情景下学习历史知识,会对历史问题产生非常多的联想,继而领悟学习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出相应的历史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情景之中,努力地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5.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应该加强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才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与思想道德课程相结合,为培养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打下基础。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培养出道德良好的创新精神,即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神圣的责任感等等。其次,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灌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还可以为创新策略的提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创新性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应历史情景、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另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初中学生打下基础,国家及教育部的素质教育计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J].历史教学.2000(03)

[3]诸灵康.关于加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0(02)

[4]何成刚.我的教育观 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2)

[5]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1

创新是人类突破原有思想的局限,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能力。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创新精神,以推动素质教学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育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地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把新思想、新方法融汇于英语课程改革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主体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

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的词汇日益增多,语法结构也在变化发展,它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基础,它早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时代的发展又使英语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英语语言优秀作品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用途十分广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批能够灵活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专业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娴熟地使用英语的高水平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对外政治文化科技交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它为我国在国际化竞争的浪潮中保持有利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优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学生刚接触英语时会感到好奇,学习热情也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试压力的增大,一些学生会逐渐的把英语学习当成负担,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当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另外,由于考试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非常少。这些因素导致了英语教学模式停滞不前,教学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要保证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稳步前进,就必须在改革英语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发扬创新精神,寻求创新试点,实现创新教育。

三、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是在英语教学在发扬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首先要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其次,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会精心设计教学环境,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会发现预设的教学情节与实际教学状况是有出入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把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经过长期的锻炼,教师会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成长。

四、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要途径

1.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流活动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的问题,让学生在此范围内去探求不同的答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初中七年级Unit 4 Where’s Amy?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Amy?”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提问会比“What do you think of Amy?”的效果好,因为后者太过笼统。在学生略读课文之后,教师利用挂图继续询问学生:“Where are they?”和 “What are they doing?”通过这些具体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场所、位置介系词适当的使用情形。

2.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努力缩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成功地学习提供服务,使英语教学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英语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还是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强调学生“have a try”,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鼓励学生要敢于“try”。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Reading Provides Necessary Survival Skills》、《The Time Message》、《Controlling Your Concentration》等图书,指导学生如何依靠自己自学、怎样运用前后语境猜测生词含义、怎样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怎样调整情绪和集中精力等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陈出新,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英语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4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总书记的讲话,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方法如下:

1 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2S)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有效地激励学生,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既不利于深耕,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缺陷,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 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进行探究式教学,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选择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激活中职历史教学活动过程,巧妙提出问题,敢质疑,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用波利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职业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同时不断地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敢去探索,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时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交流。如在讲授《》时,有人认为: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的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利用小组教学让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设置的层层问题中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一难点知识,而且通过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反复的训练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不断地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学生每当遇到问题时,突破一贯的思维常规性,用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做到举一反三,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改革中职历史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赏识,多表扬,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进步,使人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充满活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个有心人,全面的了解学生,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回答和交流,及时地捕获准确的信息,抓住"闪光点"开展教学活动。还有,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应当及时做出准确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教师针对学生鼓励、表扬能做到恰到好处,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思维活动变得更活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更强,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全面,不是十份贴切,教师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予正确充分肯定,对于判定有误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思考最准确、合理的结果。

5 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创造的路途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难免受到别人讥讽与嘲笑,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并且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创新是现今人类社会研究的主要课题。创新道路具有一定风险性。而今,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创新路途依然布满荆棘,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不断地坚持创新,成功将属于我们。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还有更多的好方法。我们要把中职历史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思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篇5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67―01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长期的传统教学熏陶堆积,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仍长期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然,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历史课堂评价机制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校本研究缺乏专家引领等,这些都在某些方面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1.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 这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专家认为,无论自然形态,还是社会形态,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例如,中学历史教材中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高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元素存在,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元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篇6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改变旧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目前的中学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从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上改革:

1.1以真实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爱国斯坦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就应该竭尽心智,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只有具备强烈的兴趣,才能在物理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对教学演示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对容易导致失败的点点滴滴了如指掌,严格按操作办事,圆满顺利地完成每一次演示。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总要在课前进行多次演练,直到完全没有差错为止。这种走过场式的演示实验没有多少效果,充其量只能证实一下要讲的定理或概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实验结果印象不深,有些甚至过后就忘。

我认为,真实的演示实验应允许失败的演示实验存在。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偶尔出错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对实验的态度、操作都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本身才符合教学目的。

1.2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抓住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先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然后记下数据,填好实验报告。这样标准化的训练,虽然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但这种统一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固定的答案、很难唤起学生对实验产生的激情,更不用说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因此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师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解开学生的思想束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地投人到实验中去。对于实验中学生的创新、改进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放过任何闪光点,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活动情况,提供学生努力的方向。

2.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同于“开放实验室”,我认为开放性实验教学应从两方面着手:

2.1从时间上开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掌握、完成实验。原定在一次做完的实验可以分为几次完成。

2.2在实验手段上开放,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课题、提纲,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拟定实验提纲,将实验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

开放性实验教学能使学生从被动、封闭、受束缚的状态变成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地调动。正因为如此,才学到真本事。这样,精做1个实验比粗做10个实验的收获还要大。在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思维开阔了,更可费的是,学生们在实验中提出了许多实验方案,并对改进实验提出了建议,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才能和创新意识。

3.开展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物理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素材,进行趣味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既能很好的复习所学知识,叉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我们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探素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扩大了知识面。物理课外小组活动,为创新提供了活力。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那些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例如:牛顿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了亚里士多德的“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个恒定的力”的错误观点,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善予质疑。

篇7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于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篇8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从“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来看。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从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43-01

历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单纯依靠记忆就可以获取的;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力武器,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历史观的一门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功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校育人任务,历史教学也是这样。那么如何在这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尽可能快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在以往历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认识偏差,认为历史教学是没有什么巧办法的,只能依靠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不断强化学生记忆,教学中教师只能唱独角戏。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种种现象,笔者进行了认真分析并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教师压学生多记多背的教学观。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学生,上课多活动,课下多积累,变突击记背为经常活动,变死记为乐学,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学生对笔者的方式十分欢迎。如在《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将“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通过这种生动的情景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2 突出学科重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只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讲解,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多,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规律,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锻炼。上课时教师试着让学生抓重点,找难点地进行自学,课下针对问题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应抓住哪些要素,在见解不同时可以通过讨论、磨合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不但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每当一个阶段的课程结束,笔者便围绕典型事件和知识关键点,抽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自编题目,在班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并选出优秀者进行下一轮活动――图片讲解。通过抓住关键点进行创设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提炼观点,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 利用历史特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每一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教学任务。以“古”可以鉴“今”。历史课不单是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的记忆,对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才是现行教育给予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围绕这个重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使他们在学生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介绍了很多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他们的成长经历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设置等手段,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进行生动解读,比如大禹、司马迁舍身忘己的敬业精神,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顿、曹雪芹对科学艺术的执着追求,爱迪生、诺贝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等。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展生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激励性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师生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师生协作,主动吸取多方面的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是所有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变化过程,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中随时都可能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在降到古代的货币时就涉及到货币的币形、大小、薄厚、材质、花纹的变化和其中暗含的时代的变迁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顺利完成给学生“一滴水”的任务。对新问题师生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想、去学、去搜集、去探索,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把自己这个认知过程简单化,并科学的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能热情的投身于这种认知过程中来。这种师生协作、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不但加深了师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历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善于化简单为复杂,化复杂为简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历史学习,在“学习历史”中养成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学习习惯,这无论对推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还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篇10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