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经济运行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火电企业经济运行现存问题

1、不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调节电力经济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人为的调整电力供需,电力价格信号被不正当的扭曲。

2、电力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和管理科学等,但是,目前的省级电网经营企业仍有政企不分, 即政府和企业之间职责不清,进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的现象。

3、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机制在我国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表现在不是由市场而是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电力资源配置权力,导致了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间接出现了超额供给、需求和供需约束问题等。

4、与国家政策相互影响

在国家多个部门的相关通知中,提出了关于调整发电调度规则和实施环保、节能经济调度,安排高效、可再生机组发电,限制违反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规则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相关电力经济调度和企业等相关方发利益冲突的可能。

5、供电紧张,供需矛盾出现

当前,电力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时代化,供电紧张,耗用电量大以成为时代的标签,供需矛盾出现这种局面能否改变?应当怎样改变?如何合理的调度?一些地区特别是华中和四川等地一度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超负荷高峰期的出现,引起了供电的紧张,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出现了限电的情况。

6、电价上涨幅度较大,供电压力较大

新建电力项目资金压力较大,导致一些地区调整电价,缓解用电矛盾,电价机制不健全,合理地调节电价是市场运作的重要手段。

7、电力经济运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缺少相关准则规章制度相关市场监管不够健全,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相关法律法规,如合理的价格管理办法相关运行的政策市场行为规则监管法律法规竞争规则等条文,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火电企业提高经济运行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投资控制和融资管理,为经营期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提高经济效益,往往首先想到企业生产运营期的管理,其实对于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对外融资额高且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火电企业来说,在建设期,加强投资控制和融资管理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1)加强投资控制,降低工程成本,为经营期减少折旧费用奠定基础。在工程设计、工程土建、安装等施工队伍遴选和设备选型、采购过程中,多做市场调查,采取公开、公平、公正方式招议标;加强建筑安装过程监理监督、跟踪审计和控制;加强施工及安装质量控制;加强工程决算审查,降低工程建设和设备成本,从而节约投资,降低资本化支出,以期减少经营期计提折旧费用。2)加强融资筹划,缩减贷款额度,以减少利息支出。3)积极与贷款银团沟通、谈判,在争取取得利率优惠的同时,采取“实贷实付”方式,降低企业资金积存,大大减少资本化利息费用。4)提前做好现金流量预测,根据工程完工进度、项目质保金一年后支付、燃料等变动成本占比较低、项目整体投资节约等情况,在贷款合同到期前,进行全面现金流量预测,在确保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及时向贷款银团提出缩减贷款额度的申请,通过协商、谈判获得批准。

2、建议政府机构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财政和价格措施

解决电价形成机制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发挥电价的资源配置引导作用。 明确规定出电费的价格成本,因市场因素界定的电力价格。例如:需求量、竞争状况或者季节性和电力产品自身的需求方面的弹性变化等等。

3、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上网电量,增加收入。由于新疆地区煤价较低,火电企业燃料等主要消耗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在40%-50%,而内地企业多在70%以上,所以,靠提高发电量,降低厂用电率而增加上网电量,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上网电量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就更加突出。为此,企业一是要提前抓好危险源、危险点的管理,做好危险点分析和控制,完善各种技术和反事故措施,提高运行人员分析和处理异常状况的能力,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力争实现机组零非停、长周期和经济环保的稳定运行,确保在有负荷的情况下,机组能够稳发、多发,不因设备问题影响发电量。二是要根据各机组运行状况及带电负荷的多少,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减少机组辅机运行台数;延长变频设备运行时间,减少设备启停操作;精心调整,确保各项参数优化运行;通过对锅炉上煤情况的调度及负荷情况及时调量,合理控制锅炉氧量,有效降低锅炉辅机单耗,以降低厂自用电量。2)控制标煤耗,降低燃料成本。以某火电企业为例,按机组年有效利用5000小时计算,每降低1克煤耗,年可减少煤炭消耗2000吨,节约成本50万元。为此,企业要加强机组真空、灰渣飞灰含碳量、辅机耗电率、锅炉补水等小指标的日常统计分析比较工作,优化控制生产流程,一方面提高锅炉效率,另一方面降低汽轮机热耗,从而达到降低供电标煤耗的目标。3)重视节能减排,降低排污费支出。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组的节水、节油、节电,降低水和燃油消耗,以降低水费和燃油费用;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加强技术升级改造,特别是要注重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的投用,以减少污染排放,降低排污费支出,同时每千瓦时电量还可增加0.15元脱硫电价、0.1元脱硝电价、0.02元除尘电价的补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为社会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贡献。4)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配件成本。①加强采购环节控制,建立和完善合格供应商制度,增加比价厂家数量,降低采购成本。②实行定额管理,加快存货周转,压缩库存,减少资金占用。③严格材料、配件的领用控制,建立和完善以旧换新、废旧回收和修旧利废制度,减少浪费,降低消耗。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重视日常管理,减少修理费用。实行设备包保,加强设备的日常巡检和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和缺陷及时消除,避免以小酿大,减少设备的维修费用。6)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人心,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焕发职工奉献企业的热情,从而提高全员效率,提高效益。

结语

通过以上对火电企业经济运行现存的问题及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电力经济运行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存在的关于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以及电力企业整体上的制度不健全和电力市场规章制度的不完全等方面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电力企业两者之间努力的沟通,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电网经营企业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参考文献:

篇2

2.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四大特征

①系统性。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方面面进行了解和掌握,抓住影响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内外因素,从而系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真实情况。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侧重点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目的性。经济运行分析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要选择客观地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的分析课题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阶段。

③科学性。经济运行分析的科学性保障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其中就包括采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评价的客观性等等,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收集资料,客观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④制度性。企业生产经营随时间、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发电企业经济运行也要形成制度化,并通过经济运行分析会、定期编制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生产经营专题调研等形式,连续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监控,根据变化进行经济运行分析,进而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向,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

3.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内容

经济运行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企业的的营运能力、创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结合发电企业的特点,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发电量、售电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厂用电率、发电煤耗、供电煤耗、产品成本、设备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

②所有者权益分析: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率等。

③债权人权益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④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装机容量、区域竞争对手状况、煤炭供需形势和运力、上网率等。

4.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具体做法

要切实做到经济运行分析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根据内容、目的及要求的差异性选择相适应的分析方法,根据长期实践证明,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旨在做到客观分析各项指标的形成原因,总结对指标的影响因素,预测指标发展趋势以及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具体做法表现如下:①通过与历史同期、各种计划及各类单位的比较、分析,揭示指标差异程度,分析其差异原因和提出建议。②客观分析各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总结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③通过电力市场环境分析,将同类指标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对比,预测指标发展趋势。④以先进企业为标杆,分析比较先进企业和本企业各要素的差异和好坏,发现不足并分析不足的形成原因,及时改进。⑥将各种复杂的数据统计结果绘制成形象明了的曲线、饼图、柱形图等统计图像,从而更容易得出结论和采取措施。

5.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机结合

综合计划是发电企业高效的管理方法和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地、细化地安排企业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总的来说,综合计划对发电企业的管理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效运用综合计划管理手段对提高发电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

(一)经营管理模式待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待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和总量性矛盾将相互交织,从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不断衍生出新问题。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属于传统行业,缺乏对具有活力的价值创造体系、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市场化经营理念的足够认识,创新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也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一些国有企业存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时间差、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与强化、经费统筹和实时成本监控未能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或多或少影响企业主体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的进程。以长远、辩证的眼光来看,我国经济空间庞大、动力强劲、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丰富管理手段,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不动摇,圆满完成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项国家和社会同时赋予的使命。

(二)成本核算意识待加强和资金资源利用率待提高成本核算是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之一,主要包含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三大方面内容,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的总体控制、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基本要求与任务在于根据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及时而正确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从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同时,成本核算工作应当满足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竞争的特定成本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为成本费用控制、产品定价、绩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据或行为参考。国有企业兼具公共性和服务性,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繁重且错综复杂,目前,某些国有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和经费管理经验,在经营活动中未能充分利用所获得的各项资源,对直接人工、采购成本、外协费用等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存在动态成本管理与监测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方法创新性不足、成本核算对象分类不具体、成本信息传递滞后、间接费用分摊方法不够合理等现象。因此,经济运行分析所需的数据材料基础薄弱,财务信息与实体经营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较弱,无法真实且完整的反映资源消耗情况,浪费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成本费用率常年居高不下,严重时可能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业务风险、或直接导致决策层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数据支持与经营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依赖于传统成本会计系统,成本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进度缓慢,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程度高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了历史账簿资料的准确性,影响数据资源一体化,为建设成本数据库带来难度。

(三)经济运行分析待深入和业务能力水平待培养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只要做好财务数据统计和分析即是完成了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其实不然。财务信息是企业过去和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客观分析企业经济形势的基础,而经济运行管理工作是一种以各项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针对过去及当前时期的经济运行现象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针对未来的运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其本质在于建立一套包含组织、流程、规则和标准的逻辑模型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精细化管理,需要科研、生产、财务、市场等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财务信息和统计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经营风险,需由研究人员结合业务实际情况,评价、观察和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和破坏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和措施,从而确保阶段性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负责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项目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与管理经营层面沟通频率不高,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理解不够透彻,体现到具体工作上,则是对企业的经济形势判断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提出的建议与措施不具备前瞻性、与实际经营活动脱节,无法真正发挥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获利能力增强、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

二、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第一,将各部门对企业整体经济运行水平的贡献与影响纳入绩效考核,并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全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准确把握影响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决定性因素,提出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水平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各部门开展自检自查专项活动,以阶段性经济运行分析结果为依据,发现问题点并提出下一周期的改进措施,及时反馈落实进度,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工作;第二,规范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将经济运行分析、经济绩效考核等内容融入企业各项日常管理与经营活动之中,有序推进提质增效专项活动,定期对企业的经济运行水平进行评估,及时就重点难点问题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研讨工作,提出解决方案并落实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与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第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企业发展路径,完善资源配置方式,营造良好改革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始终致力于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系统性梳理企业的差异化资源与能力、就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做深入详细的战略分析,明确不同阶段的定位和经营目标,选择总体发展战略,制定适应性与可行性兼具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二)完善优化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第一,充分重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明确成本控制工作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将原本复杂繁琐的系统化工作分解到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中,层层分解指标,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推动成本管理向目标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聚焦全员、全要素、和包括报价、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在内的全过程成本管控;第二,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市场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目标,将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管理、成本项目设置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管理等内容纳入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积极探索金额管理、项目管理、数量管理等多维度控制方法,遵循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根据自身规模与发展水平,参考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在选择最利于成本控制的一种或多种成本计算方式的基础上全面反映企业成本核算情况;第三,着力优化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制度,强调原始凭证作为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完成的合法书面证明的重要作用,对其基本内容、填制要求、接受传递、保管使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操作方法作出详细规定,保证成本核算基础环节的有序高效运行;第四,参考以往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过的突出问题,加大企业预算管理力度,将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兼顾企业生产能力,以效益优先、总量平衡、积极稳健为原则,按照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认真组织落实预算计划,尤其是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需结合项目完成情况实施资金跟踪问效。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设置预算管理日常记录簿,详细记录预算额和实际发生额的对比,对于差距较大的情况需具体描述费用变化的原因,并收集证明文件,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第四,将现有财务职能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配置,创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依据不同层级和岗位工作需求,采用权限控制程序实现分等级的财务数据与资料共享。

篇4

1 整体情况分析

1.1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数为7 782家,医药百家占比为1.29%,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 426.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24.9%,与2009年基本持平。从销售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 82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2.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26.2%,较2009年(25.2%)提高了1个百分点。

医药百家的总体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医药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 07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医药百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0.8%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业绩回升向好,规模提升显著。医药百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医药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医药百家的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超过14亿元,较2009年的第100位企业增长了39.2%,较2009年的32.9%的增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有10家企业突破百亿元大关,较2009年的5家翻倍。

医药百家的规模分布呈波浪型,且较2009和2008年平缓一些。4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1%,较2009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规模提升所带来的产业集中在显现。20~40亿元的企业占比较2009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医药百家的整体实力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表1)。

1.2 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中、大型企业需要培养

与2010年世界制药前10强、前50强的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规模的41.2%(较2009年增加2.8个百分点)和69.4%(较2009年增加3.7个百分点)相比,我国医药百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33.4%,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对较慢。

医药百家前10、前5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分别为34.2%和76.2%,较上年的33.0%和76.6%分别提高了1.2和0.4个百分点,这与前10家企业水平提升较快、医药百家企业收入规模呈两极分化态势有一定关系,大者更大,而中等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10~40亿元之间,60~100亿元规模的断层亦提示这是规模增长的一个瓶颈,要形成合理的规模梯队,还需要培养一些中、大型企业。

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亦向做大、做强、做优倾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亦有研发实力提升的切实成效,品牌与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抓手和着力点。

1.3 各项指标表现良好,发展前景较好

以1.29%的占比,医药百家企业在各项指标的完成方面均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的24.9%,实现资本总额占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33.4%,完成利润总额占34.1%,而从业人员却只占19.5%。除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外,余均较2009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且增幅最大的是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表2)。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在这一年里有了较大的体现,但医药百家在完成全行业1/3业绩的同时,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却落后于行业水平,反映了医药产业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在节流降耗、提高管理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多、小、散、乱”的行业局面。

1.4 位次更迭变化凸现市场竞争激烈

从2009和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的位次来看,更迭较为显著。2010年医药百家位次持平的有3家企业,扬子江药业以其250亿元的收入稳居首位,而修正药业集团和哈药集团以170亿元左右的收入居2、3位,与2009年正好换位。

位次上升的有20家企业,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不仅位次提升较为显著,其10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使其首次跨入了百亿企业行列。

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主营业务转移等因素导致排名位次的变化是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位次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位次下降的有53家企业,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企业只有4家,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转移与个别业务的重组剥离。而其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排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医药百家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排序规则的影响所致。

2010年医药百家中,新进榜企业有24家,且以化学制剂(11家)、中成药(7家)、化学原料药(4家)三大子行业分布居多。在创新推动和压力驱动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产品链的上下延伸及向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倾斜、向管理与市场营销要效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值得密切关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是优胜劣汰不变的法则。

2 行业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涵盖了8大子行业中的7个,其中有52家属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30家属于中成药企业,11家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企业。化学药品企业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为30%的中成药企业(图1)。

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各项指标的增长与医药百家相比,均有不俗表现。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各项指标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情况均高于企业数占比,单位企业的指标完成率较其它子行业高,但相对较高的销售费用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影响利润总额的一大因素,减少运营销售环节的开支,是这两大子行业增加利润的一大管理手段。而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则提示在降本增效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规模效应是这一子行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之一,具体各项情况见表3、4、5。

3 地区分布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江苏和浙江省入围企业均在10家以上,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35.8%和40.7%;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业入围,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1.9%和27.0%。这6个省、市的企业数合计占到6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扶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规划得到贯彻落实,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见效的综合成果,也体现了这几个医药大省在全国的地位。与2009年相比,湖南、山西、广西3省的企业跌出医药百家名单,而内蒙古则是2010年拥有医药百家的一颗新星。

2010年医药百家中单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40.3亿元,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辽宁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8个省、市入围企业的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平均值超过100亿元的省份。突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扶持中型企业,是提升国家和地方医药行业总体水平的一个方向和举措。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这几个省、市也有一定的体现(表6)。

4 经济类型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59家属于股份制经济类型,27家属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8家属于国有经济类型。股份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多的经济类型,同样体现在医药百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以59%居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

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体现,但高增长的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提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其利润增长的低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应的就是利润的削减,由此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不良循环在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里并未凸现。特别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对的高利润、低成本摊薄了销售费用的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再投入。股份制企业销售费用的攀升带动了利润的增长,但其销售费用背后的销售手段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相对灵活的销售策略作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值得国有企业学习(表7、8、9)。

5 企业规模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76家属于大型企业,23家属于中型企业,1家由于从业人数没有达到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而被列入小型企业行列。“大”是百家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以76%的份额占居首位,较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增多体现了国家扶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导向。

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增大了主营业务的收入,但对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相对其它指标偏低。与此相比,中型企业在企业整体规模减少的同时,利润总额却在增长,对销售费用的控制较为突出。而小型企业首先存在费用问题,其次是成本上涨与主营收入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总额的下滑,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其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收入与利润相应下滑(表10、11、12)。

6 运营能力分析

从2010年医药百家整体情况来看,运营情况总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经营状况、资产运营、盈利能力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综合实力较强。

6.1 经营情况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4%)近10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医药百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较好,企业经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前景看好。

6.2 资产运营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02次,医药百家企业为0.98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2009年提高了0.03次。医药百家企业全部资产劳动效率稍低,应进一步扩大销售、有效使用闲置资产、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医药百家企业中,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2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60和0.52个百分点,这2个子行业的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运营能力。

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药品制剂3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竞争与出口受阻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减缓是一大原因(表13)。

6.3 盈利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1.9%。医药百家企业资产利润率为11.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同时较2009年低0.1个百分点。兼并重组的进行对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都需要不断加强。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的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百家企业平均水平4.7、0.5和0.2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益、企业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幅下挫,显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在锐减,行业极需作出适当调整。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1.7%。医药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较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获利能力强,企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和卫生材料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3、1.1和0.4个百分点。高成本压力、价格竞争等使得各子行业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盈利能力与中药饮片行业的25.7%形成鲜明对比和落差。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缩水也提示该行业高利润的形势可能不再延续。

2010年全行业和医药百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13.0%,与2009年相比,医药百家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获利能力有所削弱。在医药百家企业中,除中成药行业外,其它各子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中药饮片行业高达33.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15.8%相形见拙。中药饮片行业也成为2010年业界追捧和热钱涌动的热点,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发展调控的重点(表14)。

6.4 偿债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4.1%。医药百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降低了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通认的适宜水平40%~60%的下限,显示医药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低,而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稍高一点,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这亦是风险投资愿意向医药行业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卫生材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2.4、1.9和3.6个百分点,而医疗器械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各子行业中最低,为34.0%,这一子行业的融资筹资能力相对较强。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显示前期的债务正在进行内部消化中,投资谨慎(表15)。

6.5 发展能力

2010年医药行业总资产增长18.9%,医药百家企业总资产增长率为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兼并重组成转变增长方式的一大重头。资产的扩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有效、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本的情况下,扩大资产实力,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为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7 结语

篇5

原油产量稳定增长。据行业快报统计(下同),1~6月,原油产量10176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一季度生产5076万吨,增长5.9%;二季度生产5101万吨,增长1.9%。

原油进口较快增长。受国内需求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原油进口较快增长,4月份后,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进口增速有所回落,呈前高后低态势。1~6月,进口原油12575万吨,增长9.6%,其中,一季度进口6439万吨,增长12.4%;二季度进口6136万吨,增长6.8%。

原油加工负荷较高。1~6月,原油加工量20365万吨,同比增长6.3%;成品油产量12298万吨,同比增长6.5%。

成品油消费保持高位。1~6月,成品油表观消费11839万吨,同比增长7.2%,其中:柴油7447万吨,同比增长6.0%;汽油3525万吨,同比增长8.7%。受经济增长较快,农业抗旱与春耕叠加,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引发国内调价预期强烈从而导致消费进一步放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成品油消费5793万吨,同比增长9.3%,其中3月份日均消费量达到70.1万吨的历史高点。4月中旬以后,消费略有回落,二季度日均消费量66.5万吨。

库存水平正常。6月末库存同比增加近百万吨,处于正常水平。

二、天然气产销运行平稳新建管线陆续投产

上半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中亚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下同)进口持续扩大,新建管线陆续投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表观消费量保持较高增速,居民生活、发电、化肥生产等用气得到较好保障,供需总体平稳。

国内产量保持增长。据行业快报统计(下同),1~6月天然气产量5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0%。主要生产企业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产量比重分别为75.2%、14.2%和10.6%,同比分别增长2.4%、26.6%和19.9%。

篇6

(一)2014年汽车产销总体平稳增长

2014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与2013年相比,产销增速分别下降7.5和7个百分点。

从全年汽车销量分月完成情况看,月度销量最高点为12月份,销量达到241.01万辆;最低点为2月份,销量为159.64万辆。全年月度销量均高于上年同期。总体看,今年汽车月度产销符合历史规律。

(二)乘用车拉动汽车总体增长

2014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91.98万辆和1970.06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10.2%和9.9%,增速高于汽车总体2.9和3个百分点,比上年分别下降6.3和5.8个百分点。

2014年乘用车分车型产销情况看,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1237.67万辆,同比增长3.06%;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191.43万辆,同比增长46.79%;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407.79万辆,同比增长36.44%;交叉型乘用车销售133.17万辆,同比下降18.06%。

乘用车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乘用车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SUV市场增长迅猛,占比增加;轿车占比下降。SUV销量由2008年的45万辆增长到2014年的408万辆,占乘用车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7%增长到2014年的20.7%。同时,轿车占乘用车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74%下降到2014年的62.8%。

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保持小幅增长,占比有所提升。2014年1.6升及以下的轿车销售904.33万辆,同比增长4.82%,高于轿车整体增速1.76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占轿车总量比重73.07%,同比增长1.23个百分点。

(三)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明显

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57.33万辆,同比增长4.1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44%,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14个百分点。

2014年,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277.44万辆,同比下降17.4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2.4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5.55个百分点。

随着合资品牌中低端车型的加快发展,乘用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份额连续四年持续下降,2011―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分别为:42.23%、41.85%、40.5%、38.4%;2011―2014年中国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分别为:29.11%、28.38%、28%、22.4%。其中中国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已接近2004年份额。

目前,所有跨国汽车企业均已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品牌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合资企业外方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在汽车设计、研发、渠道等方面加快向中国市场倾斜,产品投放已经从引进成熟车型转变到针对中国市场做产品适应性开发,甚至是新产品的开发。

2014年,轿车销量前十位品牌均为外国品牌,累计销量达到303.30万辆;前十名中国品牌轿车累计销售106.94万辆,与前十位外国品牌之差为196.36万辆。

中国品牌乘用车历经10多年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是主要整车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技术研发体系,有流程、有标准、有设计和验证手段,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实现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自主的转变,从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的转变;二是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具备整车造型能力,部分主流车型造型堪比外国品牌,基本掌握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实现动力平台、车辆平台技术自主化;三是产品水平不断进步,同级别车辆配置相当于或超过外国品牌,具有性价比优势;四是产品市场覆盖率大幅提高,产品线已拓展至各个细分市场,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五是产品品质的提升,据J.D.Power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新车质量(IQS)PP100(每100台车辆的问题点数)与外国品牌差距已由2007年的139个PP100缩小到2013年的50个,相当于外国品牌2010年水平;六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5月,在上汽视察期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已经具有很好的产品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进入2014年,新能源汽车呈现2倍以上的净增长,引起世界汽车界广泛关注,江淮纯电动车为新能源汽车在私人用车市场推广做出积极贡献,比亚迪在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突出。

虽然中国品牌乘用车总体份额下滑,但长安、一汽、广汽、北汽等骨干企业在中国品牌乘用车增速和份额连续下滑的形势下仍能保持增长势头,逸动、荣威、奔腾、哈弗、吉利等车型增速也高于细分市场平均增速。我们认为,这是企业扎扎实实做产品,坚持不懈抓质量,立足长远谋品牌的结果,这也是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努力方向,是中国品牌汽车的希望。相信一定会有一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逆势而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成为建设汽车强国的中坚力量。

2014年,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394.09万辆、309.52万辆、252.55万辆、176.61万辆和72.70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0%、15.71%、12.82%、8.96%和3.69%。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乘用车销量增速略低,其他外国品牌增速均超过10%。

2014年,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334.43万辆、216.91万辆、204.56万辆、136.16万辆和60.9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02%、17.53%、16.53%、11%和4.92%。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和美系轿车销量增速低于10%,其他外国品牌呈较快增长。

(四)商用车产销同比回落

2014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31万辆和379.13万辆,比上年分别下降5.7%和6.5%。

2014年客运市场增长,使得客车产销总体保持增长。其中旅游客车增长,长途汽车受高铁影响有所下降。

客车产销60.72万辆和60.69万辆,同比增长7.63%和8.37%。其中:大型客车产销8.35万辆和8.42万辆,同比增长2.02%和3.15%;中型客车产销7.88万辆和7.96万辆,同比下降14.28%和11.62%;轻型客车产销44.49万辆和44.31万辆,同比增长13.96%和14.10%。

2014年,受排放标准升级影响,货车产销下降。由于排放标准升级节奏过快,货车行业内销售低排放标准产品的套牌行为普遍存在,2014年环保等部门加大了对套牌行为的查处力度,另外排放标准升级所必需的油品及尿素供应不到位,导致有些企业不得不限产甚至停产,其中轻型货车受到的影响最大,销量比去年减少24.57万辆。另外经济下行也是2014年货车市场下降的原因。

货车产销319.59万辆和318.44万辆,同比下降7.86%和8.92%。其中:重型货车产销74.75万辆和74.40万辆,同比下降1.73%和3.89%;中型货车产销24.79万辆和24.78万辆,同比下降13.16%和13.60%;轻型货车产销166.16万辆和166.27万辆,同比下降12.31%和12.87%;微型货车产销53.89万辆和52.99万辆,同比增长2.17%和0.55%。

商用车产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2014年商用车分月完成情况基本符合历史变动情况。1、2月份产销水平较低,3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之后逐月下降,8月到达一个低点,从8月开始逐步回升。

受经济下行影响,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重型货车市场2014年有所下降,销量同比下降了3.89%。

(五)行业集中度提高

2014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107.65万辆,比上年增长8.9%,高于全行业增速2.1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企业库存情况

2014年年末汽车企业库存为114.69万辆,其中,乘用车库存为92.9万辆,商用车库存为21.79万辆。

(七)汽车出口和进口一降一增

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014年汽车累计出口91.04万辆,比上年下降6.9%。其中乘用车出口53.30万辆,比上年下降10.6%;商用车出口37.73万辆,比上年下降1%。

出口下降的影响因素:一是技术、品牌、营销实力不强,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二是局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乌克兰、俄罗斯、伊拉克等主要出口国汽车整车出口量较上年分别下降72.57%、31.23%和17.01%;三是汇率影响,国际主要货币对美元贬值削弱了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1―11月,汽车整车累计进口129.5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0.7%,全年预计进口140万辆。

进口汽车主要车型为越野车、轿车和小型客车;出口主要车型为轿车、载货车和客车。

(八)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

据中汽协会统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605辆和45048辆,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94辆和29715辆,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

2014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初期,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展台上静态展示的概念车大批走进了市场,销量迅速攀升。没有新能源布局的汽车企业等于已经没有了未来。比亚迪、北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及奇瑞、江淮都成功实现了市场化销售。其中比亚迪“秦”和E6供不应求,每月上牌数达到千辆。宝马、特斯拉等国际主流品牌也纷纷把电动车导入国内。整车行业都在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规划。

2014年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激发了普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试点采取的是公共优先、私人跟进,循序渐进的推广模式。私人消费比重不断扩大,才真正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迈入成长期。目前市场上纯电动轿车的价格20万元左右,免征车购税政策出台后,购置税、消费税、车船税都免了,加上国家补贴、地方补贴,10万元左右就能买辆电动轿车。

(九)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据17家重点企业快报统计,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014.35 亿元,同比增长10.6%;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055.64亿元,同比增长10.0%;完成利税总额4905.15亿元,同比增长8.6%。

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4年1―-11月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59685.9亿元,同比增长12.3%;利润总额5236.4亿元,同比增长16.7%;主营活动利润4395.5亿元,同比增长16.9%。

(十)摩托车产销量为2007年以来新低

2014年摩托车产销量继续下降,全年产销摩托车2126.78万辆和2129.44万辆,比上年下降7.1%和7.6%,产销量已连续三年下降,为2007年以来新低。其中,二轮车产销1890.77万辆和1893.61万辆,比上年下降7.6%和8.1%;三轮车产销236.01万辆和235.83万辆,比上年下降2.5%和3%。

从季度情况看,一季度销售500.63万辆,同比下降9.4%;二季度销售541.01万辆,同比下降8.7%;三季度销售525.11万辆,同比下降6.9%;四季度销售562.5万辆,同比下降4.9%,同比降幅逐季收窄。

摩托车出口下降。2014年摩托车出口量明显低于上年,全年出口摩托车858.38万辆,比上年下降6.4%。其中,二轮车出口828.11万辆,比上年下降7.8%;三轮车出口30.27万辆,比上年增长63.4%。

从全年出口情况看,四季度出口出现了回升,其中12月出口达到79.21万辆,为年内新高,是全年出口唯一增长的月份。

二、汽车产业面临的形势

能源压力: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9.6%,预计2020年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能源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目前,汽车消耗成品油约占成品油总量的70%左右。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达到4.5升/百公里。严格的指标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传统汽车油耗水平提升也面临更大的技术升级压力。

环境压力: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加快升级,重点地区提前实施更高的排放标准要求,汽车行业必须加大投入,通过技术升级满足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交通压力:近些年我国机动车数量增势迅猛,为缓解交通压力、治理大气污染,有的城市采取了机动车限购、限行等措施。限购、限行等限制总量的行政性措施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遏制交通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手段。虽然限制总量增长的措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缓解公共交通建设缓慢与私车保有量增长的矛盾,但这些措施实际扭曲了市场,制约了汽车产业,特别是中国品牌的发展。

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环境、交通等因素的极大挑战。国家将继续加大淘汰老旧汽车将给汽车产品升级提供机遇,同时汽车行业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车辆智能控制、车车和车设施之间信息化、新材料和轻量化技术、回收再制造技术等方面,需要不断突破,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对汽车产品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

三、2015年形势分析和预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在新常态下出现了转化:一是产销增速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化;二是从满足市场需求向适应社会资源禀赋转化;三是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四是从制造业向“两化”深度融合转化。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肩负着拉动消费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责任。汽车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适应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力:要靠创新及掌握核心技术、要靠汽车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靠节能环保技术,要靠品牌文化建设、要靠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比如SUV、MPV、高品质高附加值车型、智能汽车,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服务模式等,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效益,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汽车产业发展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诸多不确定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全球经济有复苏向好趋势,各方预测要好于2014年。美国经济将保持增长稳定,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欧盟经济降中趋稳,明年有望止跌回稳。日本经济将低位增长,但不确定性增加。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

2、2015年GDP增速仍将维持在7%左右,为汽车市场保持一定增长奠定基础。

3、从汽车保有量看,中国还处于100辆/千人左右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消费空间,对汽车,尤其是对乘用车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特别是消费者喜爱的SUV、MPV将保持高速增长。

4、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三、四线汽车市场和农村市场有望较快增长。

5、公车改革短期内会对汽车市场产生利好。

6、淘汰黄标车以及老旧车力度增加,以及对黄标车以及老旧车的限制使用,对释放汽车消费有正向作用。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针对雾霾频发、大气污染等问题,要加强淘汰黄标车工作,促进节能产品推广,并加快油品升级。《2014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如果规定能够严格执行落实,这将对2015年的汽车消费升级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7、新能源汽车有望快速增长。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补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的延续性, 2015年还会保持比较高的成倍增长速度。

8、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低位态势,将对汽车消费产生利好。

(二)不利因素

1、限购

基于环境、交通、土地资源压力,深圳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石家庄、天津和杭州之后,全国第8座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预计2015年实施限购的城市还将有所增加,这对汽车销售将产生不利影响。限购蔓延还会引发短期内其他城市的抢购,造成透支消费,长远看对汽车市场汽车稳定发展不利。限购政策是政府懒政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限购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违法的政策。对乘用车市场而言,由于获取车牌号的时间和成本太高,直接导致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合资品牌和进口车,将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空间。

2、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政策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政策包括限行、增加停车费、收取拥堵费等,这些政策都将抑制汽车消费。

3、载货汽车市场面临下行压力

2015年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会更大,经济发展乏力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投资不足。公路、房产等投资下行,直接导致运输量下滑,再加上能源行业受到国际市场降价因素的影响,能源企业将进一步压缩成本,这也就造成货运收入的下滑。另外2015年开始将实施国四排放标准,期间产品性能的稳定性、油品和尿素供应、排放核查力度加严,都将对载货汽车市场产生难以预知的影响。

4、经济下行将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将影响汽车消费

5、油价持续下跌的不利影响

低油价将导致对新能源车的购买热情下降,同时导致高油耗车型需求上升,这种趋势不利于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转型。

6、汽车出口或将持续低迷

国际经济形势的趋好,虽然有利于国内汽车出口,但是受到技术、品牌、营销实力的限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如中东地区、东欧部分国家政局的不稳定,非洲、南美等市场政策的变化以及卢布危机,我国汽车出口近两年来处于下滑态势。2015年我国汽车出口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2015年在宏观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形势下,汽车产业整体增速会延续2014年的平稳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2513万辆,增速为7%;乘用车销量在2125万辆左右,增速为8%;商用车销量在388万辆左右,增速为2.4%。预计2015年出口汽车约为86万辆,增速为-5%;进口汽车156万辆,增速为10%。

乘用车市场增速相对乐观,消费需求的刚性仍然存在,这种新车购车需求是保持汽车市场正增长的根本原因。

商用车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预计2015年会有微增长的趋势。其中客车有望保持增长,货车,特别是与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重型货车可能继续2014年的下降趋势。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目前,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依据是2004年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十年来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与管理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解决。通过重新修订产业政策,解决行政干预、多头管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目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

(二)鼓励创新投入

创新是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基础,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鼓励力度。建议以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所获得的新增税收建立汽车行业创新基金,鼓励汽车行业在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的创新投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中国品牌汽车的快速发展。

(三)解决汽车行业多头管理

目前,汽车行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转变思路,以“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为基本原则,健全完善汽车行业管理的法律体系;从建立汽车行业统筹管理的角度出发,梳理汽车行业行政管理内容,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强部门间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行业管理体系。

(四)机动车限购限行应依法实施

限购限行等措施应该符合法律程序,依照法律规定来执行。必须通过科学的标准,严格设定政府使用限购限行措施的具体条件。同时,还应对限购限行的时间长度做出明确,特别是限行时间最多不能超过空气质量限期达标的期限。

(五)切实推进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工作

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是现阶段节能减排、促进消费最有效的手段。建议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并延续《2014年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所提出的要求,扎实做好2015年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财税补贴力度。

(六)推进财税政策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汽车消费税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在销售环节征收,并且研究消费税与购置税合并征收。

(七)鼓励“走出去”

篇7

1.1经济效益企美公司产品出口11个国家,2008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了3500万元,6a间攀升了近100倍,其中80%来自出口,创汇达400万美元。2009年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该公司上半年仍实现产值1750万元、利税3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0%;产品出口率增至90%以上;出口创汇225万美元,同比增长12.5%,经济效益良好。

1.2社会效益企美公司拥有基地467hm2,直接带动农户1090户,把有机生产理念传播给广大农民,改变了农民固有的种植生产模式,社会效益显著。

1.3生态效益公司通过发展有机生产,不投入农药和化肥,把农业面源污染降为零,实现了农业的节能减排,极大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2种—养—加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1企业概况

该模式以兰鑫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代表。该合作社位于永年县永合会镇台口村北的洺河滩,成立于1986年,其前身是永年县文兰种养有限公司,是1个集种养为一体的乡村农场。目前该企业占地面积200hm2,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合作社设施齐全、制度完备,多年来一直从事以沙荒治理、开发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活动,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成为引导周边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2.2模式简介

种—养—加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以荒滩治理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集种、养、加、休闲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肉牛养殖—沼气池—小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种植三位一体。(2)产业链延长增值型:油葵种植与食用油加工相结合,谷子种植—绿色基地建设—品牌加工销售相结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增加了产值。(3)农林牧复合型:小麦、玉米、谷子、速生杨、果树种植,林间散养土鸡,林下种植板兰根、草红花、甜叶菊等药草,作物秸秆饲养牛羊,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4)观光旅游型:公司依据南水北调工程的优势及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建立了1个占地0.3hm2的鱼塘,发展垂钓项目,并建有果园和菜园采摘区、杂粮生产区、自由种植区等,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旅游、休闲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人文资源与历史资源的开发,形成了独特的“兰鑫”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3效益分析

2.3.1经济效益20a来兰鑫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开发荒滩200hm2,其中利用荒地种植油葵113.3hm2,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谷子等作物53.3hm2,建成了高产稳产田13.3hm2,鲜果生产园和育苗场,种植了优质牧草20hm2,饲养牛羊,修筑鱼塘,建设了1座食用油加工厂,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把尚未开垦的66.7hm2荒滩开垦出来,建立了1个野生旅游休闲公园,可以狩猎、垂钩、采果、野餐,不仅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提供了1个好去处,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3.2生态效益通过在洺河滩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园,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上万只鸟类在生态园安家入户,多少年不见的灰鹤、白鹤也重新出现,现在的洺河滩呈现出一派自然与生态的和谐之美。

2.3.3社会效益兰鑫小杂粮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保证产品回收,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并且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资助,逐步引领周边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多年来,经合作社带动发展起来的脱贫农户已有200余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农民就业面,社会效益显著。

3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3.1企业概况

该模式以河北华裕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是在原邯郸市星火种鸡场的基础上组建的1家集种禽繁育、蔬菜加工、粮食购销、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副会长单位,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邯郸综合试验站,中国农业大学技术合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目前,公司共占地133hm2,建筑面积22万m2,注册资金1亿元,总资产4.2亿元,年产值5.8亿元;拥有员工1200名,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260人。

3.2模式简介

华裕集团自创建以来,秉承“建立中国一流家禽企业”的目标和“强国富民,产业报国”的创业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服务为先导”的管理理念,打造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模式。由华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连增先生倡议成立的邯郸市家禽业协会,以维护行业与会员利益为目标,与行业同仁共同应对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及时向政府反映会员、行业诉求,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同时协会竭诚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协会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会员为中心,用服务的理念去聚集人气,始终把服务作为协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以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协会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每年协会都组织10次左右送科技下乡、扶贫帮困活动,这些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模式包括4条主要产业链:

3.2.1蛋种鸡产业链蛋鸡饲养—种蛋孵化—雏鸡销售。公司父母代场共存栏种鸡50万套,年产种蛋1亿枚;企业现拥有的2个孵化场拥有依爱19200孵化器60台、巷道式孵化器50台,可向社会提供雏鸡4000万羽/a。

3.2.2种猪产业链2006年创建永年县华裕良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形成种猪饲养—繁殖—幼猪销售一条龙模式。

3.2.3深加工及配套产业链2005年成立了永年县永诚粮食购销有限公司;2006年创建华裕永诚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依托永年蔬菜大县优势,生产脱水蔬菜和冻干蔬菜;2006年创建的河北华翔生物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活菌无抗生素饲料,从而实现了饲料生产—养殖—销售的良性循环。

3.3效益分析

3.3.1经济效益华裕集团下辖企业5个,控股企业2个,在全国设立了销售商500多个,年创产值2亿元。华裕永诚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年收入2亿元,净利润2300万元。河北华翔生物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4150万元,年产高活菌无抗生素饲料10万t,年销售收入3.5亿元。公司打造了全国知名蛋鸡品牌“华裕”和饲料品牌“连增”。

篇8

关键词:电气应用;企业节电;经济运行

Key words:electric applications;enterprise electric saving;economic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77-01

1工厂企业的节电措施

首先,是企业的节电管理方面。

①依靠供电公司的指导与服务。供电公司虽然也属企业,但他受政府委托负责落实国际政策,为企业进行节电咨询与服务。例如:制定和执行企业在不同时段用电的“峰谷电价”;检查、核定企业节电奖励等也可为企业节电出谋划策和实际支援。例如,测定企业功率因数,并协助实施提高功率因数的技术措施。

②利用社会专业技术服务单位的节电改造能力。近年来,这类节电技术改造的服务单位发展迅速。他们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服务,使用户获得可观的节电效益。当然,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也可以自行开展上述节电办法。

③强化企业内部的节电管理。企业除依靠社会节电支持外,自己必须加强节电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设备规划、配置和更新时,要选购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第二,制定节电技术改造规划。企业的节能工作要根据生产、财务等实际情况,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节电改造还要进行可行性分析,使技术效果和投资回收有保障。第三,建立电量计量系统。通过计量,真实掌握企业各部门实际用电的准确情况和了解、核查节电实际效果,有利于用电控制与负荷调整。第四,制定节能考核奖励办法。企业应根据现实情况,配合节电计划的执行,对节电效果显著的部门和贡献较大的个人予以奖励。要做好奖励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用电定额标准制定,实际效果测定和综合分析工作,做到准确、透明、公平。

其次,是企业的节电技术方面。

①提高交流电源运行功率因数。在工业企业除变电站的集中补偿外,主要是采取就地补偿,尽量减少无功损耗。

②采用变频技术改进风机,泵以及大功率设备电机的启动与运行。变频技术是利用装置改变交流电源的交变频率,实现交流电机的连续调速。

③选用新型电机与电气装置除《节能机电设备推荐目录》涉及的多种新型电机外,还有以下电机和电气装置值得关注。

④降低设备运行阻力。设备运行耗电,其大部分形成动力用于产品加工;少部分能量是克服设备零件的运转阻力。应采用各种新技术减少运行阻力,达到节电的目的。

⑤检查空压机及管线泄漏情况并进行治理。气动装置与工具在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空气压缩机成为工厂的重要动能设备。据有关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工业空压机耗电量约为2000亿千瓦时,占全国耗电量的6%。在众多用户中,压缩空气的泄漏是普遍和严重的。

⑥选用新型电热技术与元件改造加热炉。在工厂中各种加热炉(如熔化炉、工艺加热炉、热处理炉等),对它们要进行检测、评估,凡属落后加热方式的,应选用新技术与新器材予以改造,以提高其热效率,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⑦采用新光源照明。据统计,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为此国家提倡全民和企业选用绿色节能灯具,整个企业大量灯具的长时间照明,总耗电量是可观的,必须励行节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若采用节能荧光灯替代白炽灯可以节电60%~80%。

2工厂企业的电气经济运行

从根本上说,一旦系统无功电源不足,则会使电网处于低电压水平上的无功功率平衡,即靠电压降低、负荷吸收无功功率的减少来弥补无功电源的不足。要维持整个系统的电压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无功电源来满足系统负荷对无功功率的需求、补偿线路和变压器中的无功功率损耗,最终使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

拥有大型用电设备企业对电网的节能,最主要的就是生产部门必须对现有电网进行无功功率补偿。现在小型电网使用的最多的就是并联电容器补偿设备,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电容器不仅调试安装非常简单,而且一次性投资和运行的费用也很低,是最经济的设备。第二,电容器的损耗低,效率高。第三,调相机为旋转电机,运行维护非常复杂而电容器是静止设备,运行维护简单,无噪音。第四,我们都知道调试机只能安装在中心变电站,而电容器不仅能集中安装在中心变电站,也可以分散安装,如安装在配电系统中,应用的范围广。

并联电容器是电网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目前国内外电力系统中大部分无功补偿设备是并联电容器。例如我国某大型炼钢厂使用电弧炉炼钢,严重影响供电的质量,电弧炉运行的时候使电压下降了,谐波的干扰使众多用户的电视不能收看,电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群众反应强烈。在装了静止补偿装置后,供电质量显著改善,电压波动很小,完全在允许范围内,谐波干扰明显降低:在周围广大用户普遍受益的同时,该厂也降低了线损,减少了电费支出,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静止补偿器的最大特点是阔节快速。

电压调整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每一个节点的电压都不相同,运行条件也有差别:在无功功率不足的系统中,首要的问题是增加无功功率补偿设备,而不能只靠调整变压器电压的方法。通常,大量采用并联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设备,其突出的优点是投资低、安装维护方便。只是在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下,才需要采用静止补偿器。而静止补偿器是一种性能良好、维护方便的新型补偿装置,在价格相当的条件下,应优先选用。

参考文献:

[1]0.P.Agnihatri et al,Zhin solid films,1983.

[2]M.Sikkens et al,Zhin solid films,1983.

[3]E33 S.V.Szokolay.Solar Engery and buildirg.Secord Editian.The

Architectual,Londan,Holsted press Divlsion.1ohn wiley and sans TewYork.

[4]王普生.电工进网作业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竞争 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人们顺应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进行经济活动。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相比较,传统经济具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特点。而循环经济需要遵循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原则,坚持以环保、绿色为前提来发展经济。

价值链与企业优势

(一)价值链

价值链就是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对其进行从策划到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企业将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作为最终价值,当最终价值比企业价值链大时,企业利润便随之产生。对价值链的每个步骤进行分析判断,能不断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而不断在关键环节中实施创新,以节约成本,使其成为企业的优势。同时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可以不断地了解企业资源处于怎样的环境状态;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系统的工作效率;可以客观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环节做出正确判断。

(二)循环经济中的价值链

在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现在,随着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还会带来资源的大规模浪费,环境的日益破坏,生产能源的日益枯竭等严重问题。这些不能避免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因此,我国采用了循环经济的方法,并且事实证明循环经济是我国必须选择的发展道路。原有的价值链理论需要通过新的改变来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势,与传统经济相比,其本质上都是产生价值的流通经济,但循环经济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无论是如何建设循环经济,都会有相应的价值进行投入,这些投入包括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一定的资金作为运作保障,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按照生态规律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的价值链。但是在价值链的投入环节中,还需要注意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在生产环节上,生产技术作为企业人力劳动和物质化劳动的结合,在整个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了综合开发,并加强了企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三)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后,生产好的产品最终会通过企业的物流手段、经营手段以达到产品的价值。因此,价值链持续运营的关键就是价值实现的过程。此时,企业在每个层面的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向,企业在层面经济中的基础发展水平、物流能力,以及服务能力都是考验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循环经济是否能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将所用材料、资源百分之百的都制作成产品,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生产垃圾。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手段,这些生产垃圾将会回归到大自然中,这样不仅浪费了生产资源,而且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会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那些无法处理的废物,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能将废品变成价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增加了处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价值,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构建模型

以Lotka-Volterra模型作为构建企业竞争、合作优势模型的基础,假设(1):在企业循环发展的系统中只有两家企业(A、B),A、B需要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进行经济活动,A、B在发展过程中会相互制约、影响,并且都有其自身最大的资源容量。假设(2):R(t)表示企业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即拥有资源的水平为时间(t)的函数。假设(3):假定市场的经济参数不会变化,即经济参数不是时间(t)的函数。

(二)竞争模型

在(1)、(2)两式组成的竞争模型中,RA和RB表示的是A、B两家企业所拥有的环境资源;和表示A、B两家企业所拥有环境资源的增长率;rA和rB表示A、B两家企业所拥有环境资源的自然增长率;KA和KB表示A、B两家企业所拥有自然资源的容量;α(0

KA-RA-αRB=0 (3)

KB-RB-βRA=0 (4)

将(3)、(4)中企业资源的isolines在平面坐标中表现出来。

1.当,且KA

2.当,且时,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A、B两家企业有共同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在两家企业所拥有资源容量的范围内,取得一个特定的数值,可以使A、B共同存在。并且是当KA和KB的值越大,α和β的值越小时,对A、B共同存在更为有利。

3.当,且时,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A所拥有环境资源的容量大于B的,同时A在竞争中对B的竞争系数β也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是A赢得优势,战胜B。

4.当,且时,如图4所示。环境资源isolines KA-RA-αRB=0在环境资源isolines KB-RB-βRA=0的下方,这使A、B不可能共同生存。

通过对A、B企业在竞争中存在的四种形式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除了在特定条件下,A、B企业能够共同生存之外,A、B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同时存在的。

(三)合作模型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对A、B两家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合作模型进行分析。在这里可以将α、β设为A、B合作的互惠系数,其余的字母和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和竞争模型中相同,得出的合作模型为:

令=0,可得到(5)、(6)两式的isolines方程为:

KA-RA-αRB=0

KB-RB-βRA=0

经过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出交叉点为: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将A、B发展循环经济后的合作模型在坐标图(见图5)中表现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出isolines的轨迹都偏向交叉点。通过建立合作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进行合作,能够提高合作企业彼此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所拥有环境资源的容量。

结论

在循环经济中企业主要是从合作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虽然在经济发展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竞争一定是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构建一个状况良好、能够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保持相应的动态平衡,并且要有合作存在的企业经营系统。

一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遵循其发展原则。而且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且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提高了产品的生态价值。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绝对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企业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相应条件下才可以,所需要的条件有:首先企业需要加强自身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文化建设;其次完善自身的产品、文化、管理的绿色制度,使企业的循环经营模式顺利进行;最后与政府机构进行协调,以加强政府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管理制度。所以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政府机构的管理力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地方,除了加强企业自身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还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以促进整个经济环境的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应加强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以提高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明,陈红喜,余建.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测度的实证研究—以江苏板块上市公司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

2.康志勇.全球代工体系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分析

一、引言

在某种程度上讲,国有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管理和控制系统,想要建立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需要引进以及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依据。因此,相对于其他管理体系,可以从中借鉴与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性,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目标

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内部控制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来实现目标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机制、预防管理机制等。因此分析并解决新经济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而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实现有企业的资产安全、企业财务报告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规范性,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成本,从根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文化建设不完善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尽管许多国有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系统,受固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宣传和教育,致使企业文化难以深入人心。企业员工未将企业组织目标成为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部分员工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团队协作,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二)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一部分管理层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企业是否合规操作上,忽视了内部控制方式的跟进。从而能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浅显。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同虚设,难以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的改善方案

(一)建立企业员学习内部控制的氛围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提高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解决。全体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宣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的重要性的力度,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的重视,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保证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的关键环节。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有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等方法实现。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监督管理结构的有效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改善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途径。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改变和调整,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团[J].现代商业,2012.10:179-180.

[2] 吴俊英.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运行团[J].商场现代化,2007.5.17.

[3] 刘赞.公司制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