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学提问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提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提问

篇1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新颖有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2)提问要有创新,开拓学生思维 。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提问设计要有创新。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思考: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激励学生感奋起来,让学生的记忆、思维,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3)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智慧时机 。

问题的提出要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故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学生就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在教学中我把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又在原句后增加了“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并从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要把握难易度、明确对象。

我在备课中,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人口准,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中的难点或重点问题,就易解决。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

(5)积极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对“深奥”之处的理解,对知识的挖掘,所以提问要突出重点,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篇2

一、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知道:“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良药。”课堂提问太单一就会让人乏味,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学生会失去兴趣,并且也不适合各种层次的学生。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深浅程度,设计有效、恰当的问题。有效提问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建构和对课堂内容掌握的情况。既有效又有建设性的提问,它必须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回答。当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他们便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掌握到的也会更多。如果说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那么,课堂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在实际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和回答。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自由发言,各有所获,各抒己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也了解了相应的文化背景,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不再害怕提问,不再害怕课堂,也变得喜欢老师的课。

二、问题设计要因人而异,因材而设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学问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问题能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信心十足,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让他有事做,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提问要做到为教学目的而设,重难点突出,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吃透教材,设计的问题要难易有别,根据教材循序渐进,提问学生也要因人而异,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

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问答结构

教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尽可能给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相互问答,各抒己见。教师要多创设情景,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问答活动中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可以两人一组,也可以多人一组。教师可以旁听,也可以引导他们,让他们的问题和回答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提问覆盖面要广,不要局限于几个尖子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分组活动时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指导,也可以采取以“学优生”带“学困生”的办法,达到互动互利的目的,各有所得。

四、要善待学生的回答,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篇3

一提起“艺术”这两字大家总是想到绘画、音乐、相声等。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给了教师充分地自由创作的机会,每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备课的艺术、说课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在此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课堂提问的艺术在政治课上如何绽放?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在设计将要提的问题时至少应贯穿这样几个原则:

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我在上经济生活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请看这张一百元钱,你看它就这么一张薄薄的纸,造价不过几毛钱,它却能买到你需要的任何商品,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大家知道汽车现在便宜了,那它会不会便宜到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呢?一台收音机价格再涨会不会涨到一台彩电的价格呢?同学们平时是如何消费的呢?怎样消费才是正确的消费呢?”同学们都很好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赶紧翻开课本看起来了。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一堂课,同学们开始聚精会神地上课。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强调老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在关键之处。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中“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时,如果老师只问什么是思想道德冲突?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吗?这种问题似乎切中题目,启发学生思考。事实上课本中这一目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是随处可见的,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这时老师应这样问: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道德冲突?面对道德冲突我们每个人应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这样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很自然地得到情感上的升华。这样才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分寸,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纬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分寸,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也就是所提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低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饱”;也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了”。因为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学生答不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学生回答时在脑子里多转几个弯,而且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能够想出来的。如在“信用工具与外币”一课中,讲“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影响”时,先提出什么是汇率,怎样计算汇率。当学生顺利完成这两个问题时,再给出近期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值,很显然,人民币是升值的。然后老师再提出比刚才稍难的问题: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哪些影响?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对中美贸易有何影响?应如何评价人民币升值现象?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循序渐进性

篇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学中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发挥问题的作用,必能促进教学效率。

一、提问艺术

提问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做好调控。

1.善用提问帮助学生强化知识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新知识的传授,也要适时地巩固旧知识,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得到长久的保持,但是,亦要注意教学的重点,是为了传授新知识,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真正地把知识得以贯通,运用自如,得到强化。提问就是最有效的强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善用提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分析、判断、推理等方法,强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词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对比提问、归类提问等提问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掌握词汇。

2.善用提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与参与愿望

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认知产生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学生更集中精神,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学习“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此课时有关篮球发展史的,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我根据教学的重点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①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Why?②Do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today?③Who invented basketball?等,学生在答疑的过程中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善用提问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用学习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互动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精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情境,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构建了知识与问题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去认识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主动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促使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口语能力。善用提问,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精心研究的教学方法。

二、提问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提问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生独立思考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提问的一些策略举例:

1.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

提问的设计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好准备,围绕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

如:“Do you like bananas?”此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说

一说你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我在设计此单元的问题时候,采取了任务型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事物的喜好与否。如问题:What’s this in English?How do you spell it?What color is it?Do you like bananas/apples/oranges?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辅助教学课件,吸引学生主动用英语回答,不仅锻炼了口语,还让学生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

2.做好问题的预设

设计问题的时候,既要关注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要充分了解的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设出学生问题的回答方向。预设时要考虑到哪些问题能给学生带来障碍;问题的设计需要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的形式;当学生回答不恰当的时候要如何做好引导等等。

3.问题语言要简单、明了,清楚、准确

篇5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提问表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取向:国内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多关注于提问技巧的研究,如教师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法、促使学生参与的技巧等,这种基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成果介绍更多是特定教学情境的经验性总结,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更广泛的实践层面上的证实与借鉴意义。

百余年来西方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旨趣――对教师课堂提问以种种手段真实记录并加以条分缕析般的定量分析,以期还原当时的教学场景、从中发现规律,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常被大量平均数据所取代,以理论形式存在的教学技能难以被更广泛的教师群体直接加以运用。

二 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目标指向不明,无法与课堂教学主题构成联系

如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后直接问学生,学习完本课题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固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需一些目标明确的小问题,从而逐步解决整个问题。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或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或答非所问,或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些问题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使课堂提问教学精彩、有效且有趣,也使学生喜闻乐答。

3.问题提出后无停顿,思维进程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让学生回答,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也有些教师急着让学生知道答案,提问变得琐碎无章,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缺少探索的空间,缺少经历和体验,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提问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同样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

4.重形式轻内容,重教学效果多,重思维过程少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如过街老鼠,人人反对。然而,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课就不停地问,一堂课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满堂问”的伪问题教学之所以较盛行,是因为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教师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过犹不及”,“满堂问”同样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课堂提问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5.把“提问”当做惩罚的手段

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比如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而是提问他们一个回答不上的问题,借提问进行惩戒。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表现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三 课堂提问的价值

1.课堂提问的主导价值:引导学习达成目标

任何形式都服务于内容,作为教学方式的课堂提问,注定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提供工具支撑的,课堂提问的主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停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

2.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辛辛苦苦地事先备好课,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向学生讲解,在黑板上板书要求学生记录,甚至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印刷成讲义发给学生。“一言堂”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得学生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对话”,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贯追求。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动全文。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进而让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从而完善相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80-01

一、建立宽松的提问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迅速减少。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其的评价;二是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上遭遇提问尴尬的次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这两点都是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分不开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首先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少对人、多对事,真诚的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二、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

1、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提问中问题本身的有效性,是确保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一些教师充斥着这类的问题:他说的对不对?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说的好不好?这种问题,全班张嘴就来。猜测的成分多,跟着优等生后面起哄的成分多,思维含量少。

2、掌握提问的技巧

(1)发问。发问是教学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如何发问,体现了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

发问的时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才是最佳发问的时机。最佳发问时机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发问的对象。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注意到提问的面,正确处理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发问的顺序。教师发问在内容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形式上,切记按座次顺序点名提问,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提问,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问题的状态。发问的方式,教师发问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面向全班发问,个别回答。这种发问的优点是能使全体学生思考,不足的是回答人数有限。第二,并行发问,即向不同部分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其分别准备,其优点是增加了回答问题的人数,但不易组织。第三,面向全班发问,学生轮流回答,其不足是可能学生回答时间占用多,影响教学任务完成。

发问的节奏。教师的发问频率对学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控制好问题的节奏,如果提问的速度太快,学生就没有时间展开思考,得出的是无思维、无创造性的答案。假如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所得出的答案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发问的趣味性。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发问的角度。教师的教学提问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其具有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深思与多思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很善于设计“假设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同一问题,由于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大不一样。发问的难度。就是必须在问题难易度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定问题,不要只提容易的,满足于学生都能回答,也不要认为难度越大越好,以难倒学生为快。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广狭适宜,布疑得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方法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问题:什么是面积?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让学生把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析: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方法二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待答。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一是教师发问后侯答时间,二是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如果在提出问题后,耐心的多等一会儿,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会更深刻。回答时也会更加自信,更加全面,也许精彩就会出现在那几十秒的等待之后。

(3)导答。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即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

篇7

一、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

问题情景是实施课堂提问的前提条件。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着眼点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种“谈话式”的提问看起来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景的策略如下:

1.创设障碍情景。问题的障碍情景就是在学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2.创设问题的发现情景。问题的发现情景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发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并产生新的数学概念的一种问题情景。

3.创设问题的解决情景。问题的解决情景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数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问题情景。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出来的,所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问题,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针对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问题的难度。二是对象的选择。三是问题的思考时间。四是问题的陈述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怎么问?这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应当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呆板、机械的语言,更不能用质问的口气,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或者太空乏,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支点,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特征。

三、课堂提问的问答心理

前面已经讲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难易适中,而且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节课堂信息和节奏。学生在课堂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紧张心理。在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都有紧张的心理表现,一些特别紧张的同学虽能思考问题,但不能根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往往思而无果或一知半解,教师提出问题时表情拘束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不好,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其他心理因素导致思维受阻,显示出束手无策心中紧张。

2.争强心理。具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激进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考虑不全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回答,导致答案欠妥。对这类学生教师切记不可严责批评,也不能附和其心理,应恰当总结,指出由于哪方面的马虎轻率引起问题的错误,并给予善意的引导。

3.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到自己不及别人而怕提问,或者已想出了问题答案却怕答错出笑话不敢举手回答。这类学生在回答欠完整时,应该在积极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掉怕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低难度的问题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信心。

4.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或个人学习成绩差遭受同学、家长冷遇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

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

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算事情结束了,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这不仅会失去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会造成知识上的混乱。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要客观公正而快捷地做出评估使得人人受益。

其次评议回答“好不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所教内容是否学到手;

(2)学习的内容是否巩固;

(3)知识理解是否达到触类旁通;

(4)口头表达能力;

(5)回答是否有创见。

评价中无论赞赏或批评教师都应采取“积极评价原则”,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回答的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能说“笨”、“怎么就总是不会”等评语,应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尽量指出其中的正确成分,讽刺挖苦学生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应有的尊敬,并使提问成为对学生的一种个人威胁。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小燕.《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景“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2004,11.20

[4]张敬华.《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宿州师专学报,第17卷第2期

篇8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的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问题未经精心设计,经常提一些集体式问题,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这样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问题越问越窄,这纯粹是教学过程中“无效劳动”,没有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这种“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尝试着做了以下探讨研究:

2.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提问的蔽端,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最终通过实效性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3.1 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提出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要随意提问和提一些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推敲》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重难点是: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诗人贾岛把诗句中“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会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理由。从而看出贾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2、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推敲”?

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把问题分的太细,如果分的太细,学生答问相对要轻松得多,但看似顺利、热闹的课堂,却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就解决了。本节课就依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归纳总结,最后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技巧,提高提问实效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启而不发”,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就是笨,启而不发,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在想,真的是学生笨吗?恐怕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吧。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

3.3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多问广泛性的问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是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3.4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提问,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在教《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时,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3.5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提问是非常少的。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

教师总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于是,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的方向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地引导着朝一个预定的方向前进,哪还有过多的心思去思考呢?

而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4.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真正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提问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促进思维,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服从总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还应该有特定的目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言说:“引导之法,重在善问”,提问要提在“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跳一跳又够得着。教师设计问题就要寻找这个“发展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上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预测学生对授课内容接受的难易度。

例如:在教学乘法公式引入教学时,我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一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你能说说运算法则吗?这些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目的是回顾运算法则,强化“用运算律计算”的意识。

过渡语:(a+b)(c+d)=ac+ad+bc+bd中,a、b、c、d可以是整数、式或别的什么。数学中,经常要通过考察特殊情况来获得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问题2:(a+b)(c+d)可以直接利用公式直接写出结果。它是在(a+b)(c+d)在a=c=x时的特例。在(a+b)(c+d)=ac+ad+bc+bd中,你认为还有那些特殊情形?你能得到什么?

通过过渡语渗透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考察特例,深入认识研究数学对象的规律方法,在学生自主活动之前,先指出已有特例(x+b)(x+d),使学生有一个类比对象,明确思考方向。

问题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二、把握好提问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指向明确,不提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宽泛无边、让学生不知所云的问题。

三、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把握好提问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往往被老师和学生忽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探索学习的规律。

例如在《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点M(2a-9,3-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

问题1: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

问题2: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

问题3: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问题4:若点M(2a-9,3-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

在设计时,安排了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上了这节课,我感觉设计很成功,学生兴趣高涨。于是再次上课时,我仍然采用这样的设计,结果提问第3题时,气氛就有些沉闷了,当给出问题4时,学生全傻眼了,什么是整点?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原本一个精彩的预设环节,成了一个败笔。

(二)把握好提问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而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题场面,或只向少数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再发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照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把握好提问的梯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复杂的、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概念形成环节,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多媒体展示五个具体函数表达式):

1.所列函数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函数?

2.在剩下的三个函数中,具有什么共同的形式?

3.反比例函数的特点是什么?

4. 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除了在形式上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这一串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原则,八个问题(包括第三个问题的四个小问题)层次递进,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学习效果明显,这种体现梯度的提问,就充分保证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问题具有新颖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是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跃.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7)

篇10

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的目标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定向性和指导性。由于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考虑将使学生思考什么和认识什么、改变学生什么行为、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提问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能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激发他们认识中的感性经验,调动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明确教材系统的主次,明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问,才能避免随意性,增强科学性。

2.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必须有计划地设计。

课堂教学提问的计划性,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总目的要求,再根据教材每节具体的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通盘打算、合理安排。

3.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

设计问题时,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学生不仅不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敌”情绪,精力分散;若提问得过难,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4.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间性,即课堂教学提问要选取有利时机。

这说明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选择”问题,教师必须善于把握住这个“最佳时刻”。

二、课堂教学提问科学的设计和运用

“教无定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同样,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有定法”,说明教学活动又有一个原则性的模式,就一堂课而言,程序基本上有三个阶段,即“导入――讲解――总结”。由此,也可将课堂提问分作三个阶段,即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总结性提问。

1.导入性提问。

我在讲《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是《水浒》中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又是全书中塑造形象最精彩的一节。我提问:林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对这两个问题回答得不够全面或者不够系统,更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于是我又引导: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大文豪茅盾怎样论述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做好了准备。

2.解释性提问。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修辞学中的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风格常常分不清楚。我曾上课时出示小黑板,列出几个实例。A.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按衣袋,硬硬的还在。B.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C.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提起来往地上一摔。D.我的那一本,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然后,我提出问题:请分别指出句中划横线处使用的修辞手法。这时学生很容易指出A、D两项使用的是借代,而对B、C两项难以区分。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B项中的“玉石眼”是借代,代的“马”,“玉石眼”与马的关系是相关;而C项中“芦柴棒”是借喻,喻的是人,“芦柴棒”与人的关系是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却不能。通过这样解释性的提问,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