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7: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护理是在家庭社区之中,正确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近两年来所在市棠下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患病复发率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镇2009年10月前登记在册的187例社区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经过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124例经过专科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其中精神分裂症16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例。男89例,女98例,83、84岁各1例,71~80岁9例,61~70岁17例,51~60岁43例,41~50岁51例,31~40岁32例,21~30岁26例,10~20岁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专1例,大专2例,其他(不详)3例。婚姻状况: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丧偶、离婚)20例。参加社会工作48例,家务工作50例,无业89例。连续服药79例,间断服药24例,未服药84例。
1.2 方法 在笔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指导下,由笔者所在医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简称“精防”)医生和护士各1名、各村(居)委会干部、患者家属等组成看护小组,定期随访,对病情稳定的患者,3个月随访1次,对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并将随访信息资料反馈到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每月13号派出专科医生到卫生院门诊,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诊治、发药。另根据每次随访的情况,对患者、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利用上门随访时派发宣传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识、抗精神药物及预防复发的基本知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等,向患者和家属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说明常见的精神病症状表现和抗精神病药物知识,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说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治疗的困难,介绍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够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2]。指导患者掌握症状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及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教会家属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识别、判断症状复发的方法。
1.2.2 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述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认识性心理护理,对病情好转的患者,帮助其分析有关疾病的因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自知力恢复,纠正不良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恢复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增强患者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
1.2.3 康复训练 (1)日常生活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属除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还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患者除需要定时按量坚持服药外,其日常生活也应做到合理化;(2)人际关系训练: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退化,促进全面康复[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购物、聚会、唱卡拉OK、看电影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关系基础和兴趣,逐渐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训练: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劳动作业,如家居清洁、物品购置、手工艺制作或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工作,逐步进行训练,多鼓励和表扬,让患者树立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完全依从指患者自觉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时按量服药,不依从指患者不愿服药或拒绝服药。指导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劳动能力情况比较 指导前后患者劳动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复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维持治疗,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3.1 维持用药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所以要保证药物按量服用。尽量让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须服药。患者的药物应由亲属保管,服药要有专人督促,每次服药后要检查口腔及指缝,以防藏药或吐药,特别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积药物后一次吞服自杀。服药后出现如头晕、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如出现双手震颤、坐立不安、动作迟缓、吞咽困难等,要立即请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服药时间最好是午饭后或晚上睡觉前,服药后要适当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异常脆弱,所以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患者,切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挖苦和歧视。鼓励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3.3 积极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尽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一旦病情稳定后,尽早鼓励患者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积极主动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鼓励患者多与周围人接触、交流。经常与患者一起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有条件的家属,还可以尽量创造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机会。总之,家属应尽最大努力避免疾病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即所谓的二次伤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复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按时就寝、定时起床,白天尽量避免过分劳累,夜间避免过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如看殴斗武打电视、电影、小说等。
在饮食方面,每天进食适量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参等提神的食物或饮料。病情不够稳定或者稳定时间不够长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遭遇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参加会产生明显心理压力的工作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尽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居家康复指导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劳动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对居家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让社会、家庭成员来参与、关爱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13-614.
[2] 韩宏云,刘宝群.精神患者复发的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当代医学,2008,14(20):11-12.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38-03
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在临床上阳性症状大多数已消失,而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敏感多疑、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妄想等,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对任何事情缺乏爱好、孤独、呆坐等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现[1]。此时仅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难以改善患者一系列生活能力衰退的表现。因此,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本研究将Orem自护模式运用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当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阴性症状,2年内没有完全缓解,最近2个月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住院时间3个月以上;患者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没有酒精、药物依赖性反应及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其中,观察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5.4)岁;病程4~30年,平均(10.6±2.3)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6例,焦虑症8例,强迫症4例,抑郁症2例,狂躁2例。对照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2~73岁,平均(65.1±4.6)岁;病程4~28年,平均(10.8±2.5)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5例,焦虑症7例,强迫症5例,抑郁症3例,狂躁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按时治疗及生命安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Orem自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两组观察时间为12周。现将Orem护理模式的内容叙述如下:
1.2.1 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住院期间完全没有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护需求时,护士应启用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①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住院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全天均有专人进行监护,如患者出现狂躁、冲动及有伤人倾向时应立即制止,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以控制其失控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房内摆设应简单安全,以防止患者摔伤、掉床等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不要过分的关注患者的举止行为,不用刺激性语言以避免激惹患者,要采用有威慑力的语言 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以自制其行为表现。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快熟悉病房周围的环境,使患者安心地住院治疗。②生活护理方面:应每天帮助患者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铺,每周安排患者洗澡3次,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等患者情绪稳定了再给他们讲解注意卫生的重要性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使其尽量进食,不能进食者给予喂食或按医嘱给予鼻饲,营养不良者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保证患者睡眠充足。③心理护理: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及其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耐心地教患者使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调整不良情绪,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教患者学会自我护理,使患者相信疾病总会被治愈的。
1.2.2 部分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的自护能力可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使用部分补偿系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患者一起进行其自理活动,代偿患者自理方面的不足。如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主动与同室病友交流,主动料理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活动,让患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完善自身的性格,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尽早痊愈。在患者活动的同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的一些不足给予帮助,调整患者的自护能力。
1.2.3 辅助教育系统 当精神疾病患者能满足治疗性自护时,护理人员应使用辅助教育系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患者知识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及疾病知识讲解,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患者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性格弱点,及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可通过画画、写日记、扮演角色等方法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此外,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寻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解决方法,如果患者疾病处于稳定期,也可让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外出,增加接触外界的机会。总之,一切做法的目的是尽量使患者获得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尽早地回归社会。
1.3 评定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两组患者行为障碍的程度[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定患者实际社会功能的缺陷和病情程度[4]。分别对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康复训练后第12周末时进行评定。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Κappa=0.8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因为长期住院治疗,与社会接触较少,日常生活比较单调,虽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了其阳性症状,但是会加重其阴性症状,如日常生活能力逐渐退化、自身性格比较脆弱、出现躁狂等表现。因此,如此发展则在住院期间会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又将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培养患者的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目的是最终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 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5-6]。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病房护士及其家庭人员的护理及社会的负担,本文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护理,旨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认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早地回归到家庭,回归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表明应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患者对周围事物参与的兴趣,增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从而减轻了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总之,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护患关系,不但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7],而且会给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信息和知识,满足患者自护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中的问题,增强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的意识。而且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亲身参与自护活动,可转移老年精神病患者对康复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的不良情绪, 使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单调、沉闷,而且患者又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从中得到锻炼,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8]。而Orem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恢复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因此,本文笔者认为,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53-1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李功安.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信度检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0,5(4):150-152.
[5] 高彩凤,姬玉平,高诚,等.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6-67.
[6] 王荣花,赵玉香.奥瑞姆自理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16-117.
结果:经过有针对性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后,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能够形成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结论: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加速其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语言沟通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3-01
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合理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还能进一步的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1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方法
1.1心理护理的方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辅助其他医护工作的进行,提高医护工作的效率,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医护工作中所应有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接触对象,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中要谨言慎行。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水平,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有过硬的本领,在病人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患者要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服务态度要和蔼,对待病人要体贴入微,给患者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接受治疗。
其次,要充分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变化都是通过他们的情绪变化变现出来,因而,在护理中要随时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护理经验和心理知识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他们情绪的疏导工作。同时,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调整心理护理的方案策略,准确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最后,要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心理护理不应该是某个阶段所特有的,而是要贯穿护理工作的始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交谈和接触中,还是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都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能够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充分的发挥心理护理在患者疾病恢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患者出院前,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性教育,让他们做好出院后被嘲笑、讥讽的心理准备,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1.2语言沟通的方法。在病人住院期间,和病人进行适当的语言沟通,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要充分的利用语言沟通这一有效地护理手段,增强患者的信心[1]。
首先,充分的发挥语言沟通的暗示效果。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用词,尽量的和缓、温柔,尽量的给予患者鼓励性的暗示,激发他们对于康复的渴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2]。但是病人有的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有的可能反应相对比较迟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比如他们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职业,他们的社会背景等等信息,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结果。
其次,在灵活的运用语言的沟通方法技巧。由于每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的效果[3]。一方面,要尽量的适用和缓、温柔的语气,给病人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信任和依赖护理人员;另一方面,指令性语言在护理过程中是必须的,但语气也要掌握在适当的度内,切勿过于生硬,让病人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护理人员要严格禁止使用伤害性语言。精神病患者的感情一般都比较的脆弱,很容易被外界的语言伤害,增加心理的负担,最终使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避免使用任何伤害性的语言,不能随意的指责、训斥患者,以免带来消极的后果。护理人员要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急,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2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对精神病患者采用了适当的心理护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后,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他们能够自主自愿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通过合理的语言沟通为病人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病情,一定程度上还能加速他们病情的恢复。因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为探究在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6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0例,年龄18~60岁,平均(32.6±10.2)岁。患者病程为1~15年,平均(7.9±2.6)年。依照随机抽样方式将6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3例。
1.2方法
1.2.1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药物治疗、生活护理、健康指导、基础性心理护理等。
1.2.2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语言及心理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2.2.1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正式进行语言沟通时,需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信任。在沟通中运用积极乐观的话语,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意念。对于已有一定疗效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进一步提升其治愈信心。语言沟通中,要始终保持温柔、亲切及和缓的态度语气,便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护理[1].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护理人员需告知基本病情与发病缘由,帮助患者增强社会适应力。
1.2.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自身先要怀有一颗温和亲善之心,不应轻视、嘲讽患者[2].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护理的针对性,让患者充分拥有安全感,更加信任、依赖护理人员。要从患者角度,依照其心理状况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计划,有效消除患者心理上存在的消极负面情绪,进一步提升其治疗信心。另外,对于患者的情绪变化也应加强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异常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心理状态对比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发生率15.1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9.39%,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能够获取到较好的效果,帮助患者有效消除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见表1.
2.2SAS、SDS评分对比经过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值发现,联合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可见,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极为优良。
常规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12.1,P=0.03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11.6,P=0.039.联合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t=24.2,P=0.026;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t=24.3,P=0.023.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1.3,P=0.039;SDS评分下降幅度对比:t=12.6,P=0.037,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主要是指受到外界环境、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因素较大程度上的影响而导致大脑功能失调、行为、情感等多方面出现障碍的疾病。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后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负担[3].因此,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
如果对精神病患者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话语则会进一步增加其心理负担,导致心理上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产生自残、自杀等行为。所以,在此类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极为重要[4].
本研究发现,采取语言及心理护理的联合组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及SAS、SDS评分值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科学有效的语言及心理护理,患者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能够进一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疗配合度。运用适宜的语言沟通可有效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方式[5].
参考文献:
[1]王紫云。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556-557.
[2]郭亚萍。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J].健康之路,2013,12(11):383.
本文通过对精神科男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护理管理的关键在于针对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持续性监控的力度以确保患者安全及其合理要求得到满足。现将精神科男病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报告如下。
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患者因素:①吸烟和酗酒习惯难以戒除:收治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绝大部分在入院前存在着吸烟和酗酒的习惯且由于其存在精神障碍和幻觉妄想家属无法对其劝诫。入院后虽然有护理管理人员监督其戒烟但部分患者仍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常导致病区的被褥和衣服被引燃甚至引发火灾。而有酗酒史的患者在病区内虽然无法获得饮酒的机会但当其酒瘾发作时常会存在攻击行为。②部分患者存在自残、自杀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多数存在幻觉妄想认为他人或主观虚构的人或事物将威胁其安全为逃避其主观的臆想常会对他人或自己进行恶意伤害且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认为是他人对其陷害拒绝入院及配合治疗且在妄想的支配下出现绝食、抑郁、外逃甚至自残或自杀的状况极大的危害了周围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安全给管理工作增加了负担。
病房因素:精神科男病区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但仍有家属和陪护人员不定期的探视及陪护这也增加了患者外逃、携带违禁品以及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几率。此外部分门窗设施稳固性不足配套设施安置不合理桌椅、电视等可移动器材较多浴室、洗手间等潮湿地点未设置扶手等安全措施常导致意外事故 。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本科室住院患者较多但专科护理较少尚未达到等级医院规定的要求(护理人员:床位1:.)且由于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工作量较大这也大大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导致工作疏漏时有发生同时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人文化关怀活动难以开展。尤其是男护理人员绝对缺乏与女病区相比男病区患者的体格壮女护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②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由于工作量较大大大限制了护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这也造成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无法将先进的护理理论和经验引入日常工作中来且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和水平有待提高。③缺乏信息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而目前本院精神科尚未将此技术引入护理管理之中仍采取人工管理的方法这也是造成工作效率低重复工作频现常出现的原因。纸质病历翻阅和抄阅费时费力携带不方便的困难且易造成工作疏漏的发生。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男病区存在的问题本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护理管理首先以安全为主而制定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绝对安全的基础。精神病患者个体多存在攻击性尤以其认为受到周围威胁时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在安排住宿时应避免大病房内患者较多病房内应尽量保证可移动设施较少。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清理保证清洁、安全和舒适利于患者休息。此外应定期组织危险物品清理工作对可能藏匿香烟以及其他危险物品的病房及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加强日常巡视工作尤其是对于节假日和夜晚设置安全员分区负责床位及病房并定期组织安全员培训加强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实施人员其培训工作格外重要在增加护理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定期选派业务护理骨干进行护理基础、业务和岗位培训并使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协助管理人员提高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对年资较轻且业务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其“三基”和“三严”的学习以培育未来的业务骨干加强梯队建设。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精神科护理仍应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精神病患者虽然主观意识胡乱但在日常护理中不应对其存在歧视心理更应注意日常细节给患者以关怀和温暖通过实际行动让患者看在眼里、体验在身上、更明白在心里 。日常生活和护理中主动以温和的语言及平和的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切实了解患者的住院生活和治疗中的困难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以获得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及其家属的支持。护理管理力争达到四不离即进食不离人入厕不离人治疗不离人睡觉不离人。
总之精提高护理管理的关键在于针对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持续性监控的力度可确保患者安全及其合理要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胡榴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1,15(9):79-8.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珍视和关注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一种理念[1]。在护理工作中,尤其是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关怀,通过护理进行指导,让患者重拾信心。本文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精神病患者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38-75岁,所有患者均无智能障碍和严重躯体运动障碍,均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方法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渗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具体方法如下:①积极、耐心地与患者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接近患者,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感受,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之后,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及劝解,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养成良好习惯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患者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对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其日常行为进行矫正,让患者入院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而且应该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比如洗衣服、叠被子、洗脚、剪指甲等。对患者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③改善患者病房环境,尽量保持病房通风、安静、整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盆景或者带有清香的花草,床头上摆放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④鼓励患者参与看电视、听音乐、下棋等各项娱乐活动,组织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如做广播操、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
1.3观察指标
1.3.1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判定量表(IPRO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兴趣爱好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康复效果越差。
1.3.2患者满意度包括:满意、不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IPROS评分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满意度的比较通过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护理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达92.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患者25例,基本满意18例,满意率为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体制改革、人员分流、流动人口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增加,加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使得精神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3]。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患者充满关心,主动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之后还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工作[4],在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而且能促进疾病的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孙秀珍.护理管理应以人为本.中国护理管理,2007,21(1):58.
[2]徐倩.人文护理对68例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46-647.
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IPRO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
结论:自理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精神科患者康复期的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理训练 精神科 自理能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3-01
精神科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存在社会能力减退,思维贫乏、感情淡漠等认知功能障碍,一般不具备自理能力。处在康复期的精神科患者,由于环境因素以及精神症状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遗留或出现自理能力缺陷等情况。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是尚不能起到提高精神科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精神科患者,对其中的50例实行自理训练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32.1岁,平均病程为9.1个月;实验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1.7岁,平均病程为8.9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相同的药物,且剂量也相同。对照组患者按照医院精神科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者入院第5周起开始利用自理训练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持续4周。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生活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从患者的个人卫生、衣着和饮食出发,为患者制定每日的生活时间表,让患者每日按时起床,整理床位并纠正一些不卫生的习惯,衣着得体,文明就餐,此外还可让患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纠正,强化正。②社交行为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工娱疗活动,如进行绘画、手工制作以及音乐舞蹈等,此外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患者的自由活动度,如多带患者外出活动等。③维护患者的自尊。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精神病相关的知识,努力引导其摆脱自卑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找回自尊,恢复原来的自我形象。④鼓励患者每周书写康复心得体会。主管护师应该引导患者每日书写康复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包括对精神病的认识以及其应对方式,此外还包括患者的日常行为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⑤积极组织精神病相关讲座,呼吁社会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帮助。医院每2周组织一次精神病相关的讲座,讲座对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家属能够更多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疾病,更多的去关心和尊重患者,帮助其恢复人格,提高自护能力,从而达到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1.3 评价标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以及护理干预后的第8周,利用ADL和IPROS评分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综合评价。ADL评分表中主要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其中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包括6个评价项目,工具生活自理能力包括8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利用4级评分法,1分表示正常,2-4分表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IPROS评价表则包括生活能力、讲究卫生能力、社交能力、工疗情况以及关心与兴趣等五个评价大类,共分为36个小的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失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其中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实验组干预前为12.7,干预后为7.9,而对照组干预前为12.8,干预后为11.3;实验组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干预前为27.3,干预后为21.8,对照组干预前为28.6,干预后为26.9。实验组患者在经过自理训练干预后的ADL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IPROS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干预前各项能力总分为49.3,干预后为40.6,对照组干预前为49.0,干预后为46.3。可知实验组患者的IPRO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会出现很多阴性症状,如社会能力减退,思维贫乏、感情淡漠、生活懒惰等,常会导致患者丧失基本的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临床上利用自理训练模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从患者的日常行为入手,对其自理缺陷进行矫正。同时通过激励原则,对自理行为良好的患者给予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可以促使患者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而对错误的或不良的认知和言行进行约束和矫正。此外利用自理训练模式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能够勇于承担日常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利用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其IPRO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09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增强,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化,加大了人们的就业竞争力度及生存压力,加之生活、工作、人际方面出现的不协调因素,导致精神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显著增加了爆炸、纵火、自杀、伤人的危险行为率,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控制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分析危险行为因素,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可配合完成本次临床观察。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19~62岁,平均(43.5±2.3)岁;病程1~39年,平均病程(24.8±6.8)年;未婚21例,已婚7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类型。所有患者均有舒必利、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
1.2 方法
1.2.1 导致危险行为发生的因素分析
①家属对患者缺乏管理: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家属未重视对患者的管理,导致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未按时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出现较大波动;②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家属未掌握精神疾病相关基础知识,未能及时发现疾病先兆症状,对升级的情绪变化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恶性事件发生;③经济因素:部分患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难以担负长期用药费用,精神疾病复发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加了危险行为发生概率;④监管不力:精神类疾病易受情绪刺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复发现象,家庭对其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弃之不管,未履行监管职责,以致患者流浪街头,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⑤相关社会管理不建全:社区、公安部门未有效沟通及协调,对管辖区域精神病患者概况及资料未充分掌握,使危险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1.2.2 综合干预措施
1.2.2.1 社会干预 ①增强健康宣教力度:针对精神病患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包括精神疾病由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更多关爱、尊重,不歧视;检出精神病后,需积极到专科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帮助其回归社会和家庭[2]。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对防治精神类疾病,降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宣教,增强公众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消除偏见,能对患者提高遵医依从性及主动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使病情保持稳定,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3]。②加强管理治疗网络的建立:成立以监护人或家属、居委会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等组成的精神病患者治疗管理小组,对有肇事或肇祸倾向及有高危险行为级别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举办管理培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管理水平及对精神疾病的认识[4];建立定期联络制度,精神病患者一旦有肇事、肇祸倾向或行为以及高危险行为级别时,需及时重点管理;与家属及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对病情加以了解,取得家属配合,提高并督促患者吃药,进行社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加强心理疏导,协助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协助紧急处理异常情况。精神病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与医护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并报警,防范危险行为的发生[5]。③社会支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免费诊疗力度,提供一次性住院及药物治疗补助,组织精神科医生对患者免费进行用药指导及药物调整,应急处置危险行为,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遵医依从性,保持病情处于稳定状态[6]。
1.2.2.2 家庭干预 ①随访指导:医护人员加强家庭随访,对精神病患者病情加以了解,指导正确、规范用药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的特点、表现、性质、先兆复发症状,基本家庭护理知识,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日常注意事项等,使其对于患者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和疾病加重的征兆可及时发现,紧急处理异常情况[7]。②强化监护管理: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部分患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住院,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加之患者固执、性格怪异,因此,家属易产生厌烦情绪,对患者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照顾及管理。而患者因缺乏自控能力,缺乏家属管理及督促,导致药物停用,诱发疾病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在随访时,需向家属强调家庭责任,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看护力度,并与管理治疗小组保持联系,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请专科医生会诊[8];应使家属了解,如未起到监护责任导致患者出现恶时,应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家属需给予患者更多亲情和关爱,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感知到家庭温暖,遵医用药,保持病情稳定,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
1.3 临床评价标准
评估综合干预前后危险行为级别,具体评价标准如下。0级:病情稳定,以下1~5级均未符合;1级:无打砸行为,但有喊叫、威胁行为;2级:针对财物打砸,可劝说制止,发作场所局限在家里;3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明显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4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持续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5级:爆炸、纵火行为,或任何类型的对人持管制性武器的暴力行为。肇事、肇祸危险事件为3级及以上评定者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综合干预后患者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精神病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命令幻觉、被害妄想支配下容易产生危险行为。同时,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还与精神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不同诊断的精神障碍,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严重性、针对性和发生年龄均有不同。此外,对危险行为的病因学研究发现,危险行为与个性特征、遗传基础、内分泌激素改变、脑损害、脑电活动异常、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生化异常等有关,冲动性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与5-HT减少有关。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往往呈爆发性,在瞬间发生和结束,因此,提高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使用新型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必要时防范冲动,改善患者的活动及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危险行为的预测水平和效率。
实践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其家属或监护人监管不利、管理治疗网络不建全、家属缺乏精神病基础知识、家庭经济困难等多因素相关。针对上述因素,需积极建立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网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协助患者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加强家庭干预,提高关爱和照顾力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加以监管[10-12]。对于病情处于稳定期的患者,需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行为级别,以规避危险行为发生。本次研究中,通过加大精神疾病知识宣传,加强专业医生随访力度,针对诱发危险行为的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患者的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肇事、肇祸危险事件发生率也比综合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综合干预,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遵医依从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161-164.
[2] 张佩燕,吴建杰,韩玲玉,等.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29):2676-2677.
[3] 施忠英,曹新妹,诸海英,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制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7,7(6):25-27.
[4]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6,3(4):73-74.
[5] 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0(3):111-113.
[6] 黄荔红,李小京,王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提高护理风险干预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B):66-67.
[7] Encinares M,Mc Master JJ,MCNamee J.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8] 韩培滋.临床护理工作中法律意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82-1684.
[9] 樊增华,候俊霞.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47.
[10] 刘文英.住院老年期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68-369.
心理护理影响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的原因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患者面临各种压力、环境等而引起的心理变化也是一项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患者要经常安排轻松愉悦的活动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如看电影、除草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心情;对于情绪低沉、心理抑郁的患者应选择氛围欢快、色彩鲜明的场所,进行换了愉悦、热情奔放的文娱活动;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要安排在环境清幽、人少的环境中,选择患者喜爱的项目进行工疗;对于服药过多或者体质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精神病复发的原因、发展和对策,在家庭环境中监护患者用药,加强对患者的关爱,耐心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等。
在治疗的过程中坚持与患者沟通,寻找与患者的共同话题,激发患者沟通的热情;交流中避免谈论患者的敏感话题,不予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对待患者的问题和行为要耐心,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现做出厌恶或嫌弃的表情;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患者,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精神病患者心理敏感、多疑,随着病情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心理活动波动较大。所以,医护人员做好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心理疏导十分重要。精神病是由于患者的大脑机能紊乱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幻觉、妄想经常发生,很多患者会出现自杀、冲动、伤人、外逃等状况,对自身和社会具有较大的伤害和威胁。要保证此类事件的减少,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病情发作的时间、规律、住院时间内的各种心理活动特点给出针对性的护理指导。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想法和痛苦,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
【摘 要】精神障碍患者因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状,自身行为不受自主意识控制,随时会发生冲动伤人、毁坏物品、自我伤害等不安全事件,因此,安全隐患排除向来是精神科病房护理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保障精神科各项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精神科病房护理人员应当谨慎安排好各项护理事宜,提高对不安全事件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提高其康复水平。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策略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安全护理成为精神科病房护理中的首要任务,安全护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也间接影响到医院的综合效益。医院管理中有关精神病病房护理管理体制、病区环境设置等,目的均在于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精神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或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都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书写病房巡检记录时,书写不规范或记录不详尽,查房记录流于形式,为潜在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1]。
由于日常护理工作繁琐沉重,护理人员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意外事件。
1.2 医院管理方面
当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以维持每日的就诊需求,一些没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没有经过培训便直接上岗,导致护理质量不高。一些医院没有为患者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且病房设施和护理用具简陋,无法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1.3 患者自身方面
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精神意识不受自主控制,在精神疾病相关因素或者幻觉的支配下,常常会出现袭击他人和自我伤害的异常举动,严重危及患者自身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临床治疗或护理中,患者自身理解能力较差,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低,甚至出现抵抗行为,极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2]。医院对精神病房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模式,虽然保障了人员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不但不利于精神疾病恢复,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
1.4 患者家属方面
患者家属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潜在的危险性,认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交由护理人员打理即可,不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将刀具、玻璃等危险品带入病房。由于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家属失去信心便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使其对社会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2 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应对策略
2.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医院应当根据本院精神病房护理现状,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包括护理人员管理制度、探视制度,针对病房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强化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其作为日常护理依据,不断提高护理水平。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交流研讨会,向其介绍真实典型案例,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3]。
2.2 加强病房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
精神病房的设计应当有别于其他科室病房,进出口不宜过多,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出入人员检查,在卫生间、浴室地面采用防滑地砖,设置安全扶手,管道、电线、电源插头等要布设合理,尽量避免暴露,对于针线等危险物品要及时收回,并实行严格的物品交接制度,如出现丢失物件需立即查找,避免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封闭式的病房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患者身心恢复,医院应当为患者创造一个开阔的疗养环境,组织患者多参加户外锻炼,为其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3 设置必要的娱疗项目
患者长期住院必然会导致心情压抑,因此需要设置合理的娱疗项目,包括手工制作室、书画室、体育活动室等,鼓励患者经常参加娱乐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疾病恢复,也可改善患者身心状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患者参加活动期间,要安排资深护士负责娱疗室日常工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4]。
2.4 患者家属安全意识宣导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精神疾病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追踪出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活动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对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给护理人员。
3 小结
精神病房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病区的医疗环境,在精神病房安全管理中,护理人员责任重大,承担着精神病房主要的护理任务,但是病房的安全隐患不仅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疏忽,还来自于患者自身和家属的消极因素,只有合理排查各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相关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为患者疾病恢复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满意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葛网平.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