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7: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求不断增大,但这些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吗?对此,《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的作者做出了系统分析。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相对偏僻的边远地区,路途遥远,但是近年来交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让远距离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变得更加容易。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健全,旅游产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及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环境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的深入了解,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政策上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一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路借鉴,更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性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旅游规划研究现状
伴随国内外“旅游规划热”、“旅游开发火”的蓬勃态势,旅游规划的学术研究与实践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多项旅游规划类项目,如《城市旅游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风景区旅游规划AVC评价体系研究》等,极大的推动了旅游规划研究热潮。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专家纷纷投身这一研究领域,仅旅游规划类教材作者的学科背景就涉及多个领域。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结合作者自身规划实践,框架性阐述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具有地理学学科背景;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系统阐述旅游规划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规划编制方法,具有旅游规划、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项目运营等学科背景;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侧重于不同类型和空间的城市景观旅游规划编制,具有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等学科背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客观上加快了《旅游规划》的研究进程,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其研究实践。
(二)《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规划实践,推动了旅游类课程,尤其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如郭海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性教学,如赵媛《“旅游规划”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教学工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改革,如杨兴柱、陆林《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如陈英《旅游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如杨朗、陈国生《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资源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地方资源植根于地方,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征,可以为学校创新《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目前,地方资源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已经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美术教学、语文教学、化学教学、生物教学,幼儿课程教学,校本课程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韩云洁《重庆市122中学历史课程地方资源开发研究》、张福侠《利用地方资源,打造五步立体美术教学课堂》、梁开智《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但至今尚未直接应用于旅游类课程,尤其是《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中。
将地方资源引入《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中,“就地取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改进教学质量;同时,又可以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规划能力,增加其就业选择。
二、基于地方资源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
以旅游规划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立足玉林市地方资源,优化《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深化实践教学、创新考核方式,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地方资源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优化《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旅游规划》课程仍是偏重于教材,教材所述理论、原理大都属于通用型、抽象型的,造成通用型教材与地方资源脱节的矛盾。笔者根据旅游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结合《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具体进程,将玉林市地方资源有机融合于通用型教材,由抽象到具象,变通用型为通用型和地方性相结合,从而优化《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内容中直接分析评价玉林市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开发评价;在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中,结合北流勾漏洞风景名胜区、容县“三名”旅游景区等景区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具体分析;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中,引入玉林云天宫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旅游解说文本,讨论旅游解说系统的类型、解说内容分类以及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
(二)完善《旅游规划》课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完善《旅游规划》课程课堂教学,就是有机结合玉林市地方资源,改进教师课堂讲解方式、最优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例如在讲解旅游形象规划时,结合各种图片、视频分析玉林市的旅游形象,播放《美丽的玉林》宣传片、观看《岭南美玉,胜景如林》视频;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在旅游形象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等内容时实行分组讨论,分项目教学,构建“愉快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实践教学建立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指导。
(三)深化《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
《旅游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各类地方资源,以深化《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明确了“哪些内容应该实践”以及“哪些资源可以用于实践”,两相配套取得最优学习效果。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旅游形象规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规划图的绘制等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可以调查评价龟山公园、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状况,绘制旅游资源分布图;分析预测广西历史文化名村高山村、萝村的旅游客源市场状况,绘制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模拟进行容县旅游形象规划以及旅游产品规划。
其次,“怎么实践”环节,即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等认知实践部分,通过参观玉林市规划设计院、广西运美集团实习等进行考察教学;旅游规划图的绘制等模拟实践部分则在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专业实践涉及到组织学生,深入实地,实际动手操作,编制相关的设计、规划方案。如此,逐层推进,渐进式深化《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大数据技术正是现代化建设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更是如此,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第三产业进步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信息挖掘深度不足、大数据管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智慧旅游中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用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系统可以为智慧旅游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在智慧旅游中应用大数据还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在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和基础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各项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就目前来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大数据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一种以其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衍生技术,需要互联网、通信设备等各种配套设施的支持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智慧旅游目前也属于比较初级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只有10年左右,因此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知,一些旅游企业也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一些旅游景区时至今日仍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监控网络,景区内的各项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储存,这显然不利于大数据的建构。另外,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旅行社和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还未成型,不同旅游网站之间也存在信息保密的情况,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模式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建成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二)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
大数据技术的一个应用优点在于,它能够对大批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提取其中的共同数据和共性规律,为某个行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等主体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数据分析,然而目前为止,数据信息挖掘缺少深度的问题仍旧存在并影响着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人们就无法从大批量数据当中分析出人民群众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需求等,智慧旅游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在挖掘智慧旅游相关信息时,也可能会因为大数据信息挖掘途径不够合理而受到限制,这也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各项大数据信息在智慧旅游管理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影响,大数据技术应用与智慧旅游管理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三)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
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根本在于大数据,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录入,更需要保证数据整理、数据模型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数据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工作的质量,想要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大数据的管理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旅游业中兼具大数据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稀缺,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工作复杂琐碎,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完成本职工作,很难匀出其他时间学习和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会出现大数据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在对智慧旅游项目中的各项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能会因为相关系统不够完善合理而受到诸多限制,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项目开发和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在对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大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也会因为系统混乱而出现各项问题,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具体工作开展水平将会大幅度下降[1]。
二、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温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精神满足上,而旅游则是一种极佳的休闲活动,能够减少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的生活满足感得以提升,与人们要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不谋而合。在大数据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已成必然,想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就必须尽快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一)建设智慧商务模式
所谓的智慧商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将其具体到旅游业当中,就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旅行社、酒店、景区都可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设智慧商务,从而提升经营水平和管理质量。在智慧商务模式的影响下,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成本将会被降到最低,商务活动的质量也将会得到提升,企业也能够因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当中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都与游客息息相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重点信息或关联信息进行筛选,往往能获取到最准确的游客心理预期及服务需求,甚至也能分析出影响游客购买旅游服务的负面因素,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商务主体可据此调整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精确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达到提升旅游管理质量的目标[2]。
(二)建立智慧旅游平台门户
智慧旅游平台门户是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集成化电子工作空间,工作人员可以借用智慧旅游平台门户完成写作任务,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并实现系统导航、任务提醒等功能,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电子通讯录及会议通知作用,以更加完整的用户管理方式和认证方式,使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在同一管理模式下共同发挥作用[3]。
(三)建立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具有监测、监控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中各方面信息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大屏幕、旅游咨询系统的操作与管理,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速度及操作水平,确保信息、统计、整合、分析的有效性,提升智慧旅游管理的应急指挥效率,提升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还具有视频监控信息保存、视频会议等一系列功能,有助于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在实际管理时,还需要保证智慧调度系统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存的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有效改善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在综合调度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相互结合的条件下,做好智慧旅游项目推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信息收集工作,以此保证各项数据信息的充足性和归纳处理的全面性,以此强化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和相关模式实际开展优势,继而为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有效实施提供完善的系统支持。不仅如此,应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智慧旅游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促使智慧旅游项目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可以在相互配合条件下有效开展各项调度工作。收集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视频以及资料文件,能够使得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构建效果和相应管理工作实际开展水平有所提高[4]。
(四)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
智慧旅游网格化管理系统对于景区和市政设施的综合管理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其还能够完成街道的养护监管任务,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部件管理的一系列要求,还可以借助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对辖区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化分割,并在对区域进行编号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对人员信息等进行有序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的旅游资源调度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智能信息采集终端等,实现旅游城市及景区周边的综合管理,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由于智慧旅游项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不合理因素的限制,这就应借助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和相关系统创建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在相关系统支持下对当今时代长久发展的智慧旅游项目展开有效管理,有效发现并解决智慧旅游项目中潜藏的问题,并从智慧发展角度出发对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规划,保证电子地图以及相关信息在智慧旅游路线规划和综合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突出网格化管理系统与智慧旅游项目管理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借此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要求,并将相关系统以及具体模式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路线规划中的作用效果表现出来[5]。
(五)建立在线旅游服务平台
所谓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实际上与旅游产品分销平台异曲同工,能够提升旅游工作的专业性及管理与分享的效率,更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品牌传播效果,借助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共生,有助于旅游企业线下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与整合。更重要的是,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能够从渠道的角度出发,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能享受稳定的线上供应链体验。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产品采购、产品等一系列功能,能够在服务接待、产品营销、财务结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一步。在进行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规划布置时,不仅需要强化的大数据技术在其中作用效果,还应保证在线服务平台与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之间关联性,引导智慧旅游部门借助合理平台对旅游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而提高游客旅游的兴趣,以此为发展我国旅游行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而在建立在线旅游平台时,也需要强化大数据技术以及各项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力度,并在优化智慧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条件下,提升智慧旅游的经济收益,从而有效调整并解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和综合服务潜藏的缺陷,提升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管理以及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效果,这对于保证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规划力度和当地旅游行业实际发展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六)着力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大数据技术的高度发展,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成,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行业运作模式,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综合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构建智慧化旅游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发挥强大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水平,必须要从人才培训入手,对技术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旅游人员不了解大数据技术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积极主动组织员工参与综合培训,将大数据技术和智慧旅游管理的有关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使每个参与培训的员工都能实现双重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更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法,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要在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大数据技术以及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现存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以及具体模式进行优化更新,并在智慧旅游项目研发部门工作人员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条件下落实智慧旅游管理和优化更新目标,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以及相关工作现实开展要求,以此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在智慧旅游管理和具体任务实施中的参与力度,从而避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的进步,进而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就改变着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旅游是人们放松心情的重要活动,食住行游购娱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点,想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就必须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成更具实用价值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在分析游客大数据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英兰.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旅游,2019(12):327.
[2]张桐.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明日风尚,2018(1):292-293.
[3]张建涛,王洋.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2):55-57.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037-02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化环境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景区核心区域,作为未来临潭县的龙头景区,其规划开发与保护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冶木峡景区现状分析
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所在的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距离镇中心2km,距离省会兰州154km,距离甘南州首府合作市90km,距离临潭县城87km,有省道311线通往康乐,临洮,直至兰州。景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镇地处山谷地带,境内群山叠嶂,青松滴翠,绝壁耸立。主要景点有老虎口、天然巨型卧佛“将军睡千年”、喜泉飞瀑等景点。
2.设计策划
冶木峡景区旅游资源的一级市场主要是兰州市及周边城市,对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多属偶尔到达,因此,寻求新的客源目标,有效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是冶力关景区旅游客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2.1规划理念
2.1.1“逆向规划”理念
改变规划中最先确定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的传统思维定式,采用首先确定什么地方不允许,不可以安排建设的限定,然后再进行规划的科学方法。“逆向规划”就是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湿地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恢复湿地系统,保护整体景观网络等。
2.1.2更新理念,体现3N理念
21世纪旅游消费的大趋势正从“3S”(Sea大海、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转向“3N”是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推动“原生态的3N圣境”,通过重返自然和返璞归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的情操得以升华。
以恢复原生自然风貌,鲜活的峡谷风情,宜人的接待环境为主线,不仅是新时期规划新思想的客观要求,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动向,也是本次规划中需紧密结合的要素。
2.2以绿色为背景,以坡地为特色,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策略
2.2.1强化坡地应用
依托坡地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形,设计各类休闲、娱乐、商务、居住、健身功能设施。休闲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时尚亮点,强化品质和特色,建筑选型上要展现当地民俗特色。
2.2.2绿色的要求
以峡谷和森林为背景,依托山水大力发展漂流等探险健身项目、登山步道系统等设施,适度开发,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维系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项目拥有良好的视线和环境景观。
2.2.3疏密有致的开发
项目开发既要考虑旅游环境品质,又要兼顾土地的利益,因此,在规划中,要按照合理的开发方式进行,在北侧坡地功能区范围内采取低密度别墅和酒店宾馆形态,按照开发时序,实现有序过渡开发。
3.总体规划
3.1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将这个景区划分为四个功能片区,即休闲娱乐度假区,规划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板块;滨水娱乐和极限攀岩运动区,规划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区段,给游人创造征服自然的体验感受,同时结合场地自然景观特征,设置以听觉、嗅觉为主的特色旅游体验;滨水休闲体验区,规划滨水休闲项目,如亲水平台、喜泉野外宿营等,打造以触觉、味觉为特色的旅游体验;山水幻境观景区,规划考虑过境交通的干扰,规划此区段以视觉体验为主,设置展现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情景剧场。
3.2旅游产品策划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特点,冶木峡生态养生旅游区旅游产品初步规划为三类产品,启动产品,以峡谷溪涧原始生态漂流子系列,通过整治河道,突出峡谷两岸自然原始风光,使旅游者既感受漂流的奇、险,又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基础产品,依托绿色峡谷奇观,满足大众化观光旅游需求,相应产品主要有奇山异石生态观光、高原山地生态观光、森林生态观光体验、峡谷溪流生态观光体验;特色产品是依托绿色生态环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满足中老年高端旅游需求,主要产品有环境养生产品和风水养生产品等。
3.3旅游线路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开发条件研究、开发策略探讨、开发模式探讨、开发可行性研究、社区参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廖钟迪(2011)通过分析龙虎山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指出低碳化发展是打造广西第一低碳旅游区、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一些具体开发措施和对策[10]。覃杰凤等(2010)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对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面临的威胁(Threats)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11]。区路基(2010)在研究广西横县茉莉花生态旅游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茉莉花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并提出了开发的对策和措施[1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军等(2009)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广西大明山周边6个村(屯)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大明山周边社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看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3]。陈道品等(2009)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4]。范新宇(2007)以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模式[15]。结合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资源,确定其可开发的科普旅游产品有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气象科普、地质科普、天象科普、生态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马宗福(2006)以广西百色古龙山峡谷漂流为例,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如何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16]。
生态规划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图1-1水口镇区位
1.水口概况
1.1区位。水口镇位于邛崃市西北部,北临大邑县、大同乡,西接南宝乡,南邻油榨乡和平乐古镇,东靠临邛镇,邛崃市区;是邛西旅游环线的第一镇。
1.2交通。交通较为便捷。镇域东部有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从南北穿越;邛芦大道从镇域东南向穿越,往南可通往平乐古镇、天台山,往东可通往邛崃市中心城区;邛大路位于镇域中部,连接水口与大同,往北可通向花水湾;水口距离邛崃市区区约16公里。
1.3行政辖区与人口。全镇幅员面积115.8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2.3万人,7276户。耕地面积3.7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4亩。
2.水口镇发展条件SWOT分析
2.1 Strength――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水口城镇距离邛崃市城区16公里,东与临邛镇、孔明乡交界,南接平乐古镇,西与南宝乡相连,北与大邑县、大同乡毗邻,地处龙门山旅游带、邛崃大旅游环,位于邛崃山地休闲旅游度假板块。
山水优势。文锦江、合江河和大同河从镇内流过,河流两侧绿树成荫,风光秀美,居民点周边的林盘也是四季常青,加之镇内高山区和深丘区系天然的植被,并拥有“植物活化石”珙桐树群、千年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这一切营造出了水口镇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非常优越。
产业优势。水口地处丘陵地区,林竹种植面积广阔,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竹编、竹制品加工已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另外,境内除了有南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九里畔水库外,更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峰寺石牌坊、“天下第一堡”和“喀斯特”地形――溶洞等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
2.2Weakness――劣势分析
基础薄弱。水口镇自身规模企业匮乏,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
产业体系不完善。水口镇虽然农业、旅游业和石材加工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业处于起步,区内有好的旅游资源,但对其的开发利用不足;石材加工以小作坊、手工作坊为主,产品也较为低端,缺乏深加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
2.3 Opportunity――机遇分析
灾后重建的机遇。2013年4月芦山发生7.0级地震后,邛崃市紧急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并编制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规划以及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将为邛崃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将为水口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四川省提出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成都作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为水口加速城镇化进程及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地区整体性得到不断强化,跟水口相关的尤其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川西旅游环线、邛芦快速通道等道路的规划建设,将拉近了水口与成都、临邛、平乐古镇等区域之间的联系;九里畔水库的建设,将带动辐射水口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乡村旅游的梯度转移的机遇。成都地区的乡村旅游发育比较早,乡村旅游市场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久居城市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寻求安静舒适环境,旅游消费需求欲望越来越强。近年城镇居民出游目的出游情况显示,成都城镇居民的度假休闲比例高达45.83%,远远高出上海的17.3%和广州的 12.2%。尤其是在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成都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的背景之下,成都二圈层更多作为制造业发展空间,乡村旅游功能逐步向三圈层转移,水口镇旅游迎来极好的宏观发展机遇。
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机遇。按照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和“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水口立足“两化互动”和“三产联动”发展思路,其中还包括了集镇改造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水口镇加速城镇化,提升集镇面貌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2.4 Threat――挑战分析
区域同质化竞争的挑战。近年来,成都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各区市县、乡镇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都推出了各自的旅游发展策略,一时间乡村旅游发展百花齐放,如邛崃平乐古镇、崇州街子镇、都江堰青城山镇等。如何克服同质竞争,找到自身特色,差异化发展将是水口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目前水口最突出的特色为石艺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态本底,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将会不断加剧;采石加工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是水口镇面临的一个挑战;另外,乡村旅游业目前也处于无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水口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
资金技术缺乏。水口镇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乏专业人才,成为水口发展的一道瓶颈,资金与发展的矛盾急需水口镇政府拿出充分的智慧来解决该问题。
3.总结
综上所述,水口应借助其乡村旅游发展之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本底、山水文化、石艺文化、马帮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的整体产业链条,提升城镇规模等级,优化镇村体系结构,是水口实现经济社会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路径。
3.1产业发展方面:水口镇应积极对接《邛崃市市域总体规划(2013-2020)》、《邛崃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等相关规划,依托文锦江以及合江河两侧沿线进行旅游品牌打造和发展,与龙门山国际旅游功能区其他片区形成差异和互补发展。
3.2民生保障方面:应当进一步优化村镇体系发展,提升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为林竹种植产业、猕猴桃种植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空间载体。
3.3生态保护方面:应当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政策,保障水口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重构背景下的复合型旅游业态浅析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用性研究
工业化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大岭村为例
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
沧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旅游戏剧开发的“4P”模型探讨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及其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长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态势分析
有关亲子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几点思考
我国10大热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
张家界旅游投资软环境评价
基于互动交换理论的彝人古镇旅游体验研究
旅游风景区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重庆四面山景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分析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中国国家公园管理创新研究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0年《旅游研究》总目录
走进翁西“部落”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机制的构建
国内游客观看民族歌舞的真实性体验研究——以《云南映象》为例
民族生态文化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石林县大糯黑阿诗玛民族生态文化村规划为例
云南沧源翁丁佤族旅游村活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云南省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发展探析
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一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
少数民族社区农户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云南民族餐饮开发对策研究
德昂族饮食文化初探
中国、瑞士旅游业之对比
从旅游开发规划过程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澳大利亚拜伦海岸开发为例
国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研究——美国黄石、新西兰峡湾及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例
旅游循环经济中的企业赢利机制及其构建
基于IPA分析法的临安旅游购物满意度实证研究
解读旅游危机的类型与特征
国内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中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体系构建初探
云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影响力研究
对影响云南旅游持续发展消极因素及其原因的分析
云南青铜乐器及其滇人的乐舞意趣
理性的困惑——康德认识论模式观照下对感情的分析和考察
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
灵性高原——《云南映象》的艺术内涵
书法中“功”和“性”与“意象”的关系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女性吸烟与健康的社会学分析
对我国人性化举措的再审视
网络游戏赢利新方式——内置广告
限制、禁止开发区旅游业发展思路探索——以云南省为例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竞争态势研究
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初步研究
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云南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昆明AAAA及以上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实证研究
云南省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酒店业战略性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酒店员工的工作疲劳问题研究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岛风景旅游区规(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