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与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工程与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工程与设计

篇1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关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技术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常会涉及到后浇带施工问题,高质量的后浇带施工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混凝土施工裂缝,从而避免混凝土裂缝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浇带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后浇带施工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所以,笔者将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例调查与分析,对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问题进行探讨,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的设置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它对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温度应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后浇带施工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后浇带作用的有效发挥。

(1)后浇带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即是钢筋构件,对钢筋构件类型的选择关系到后浇带施工的质量。但是,一些施工人员为了节省施工成本、缩短工期而统一采用贯通钢筋方法,钢筋不断开,则会导致钢筋附近的砼收缩受到制约,产生拉应力,严重时候将导致砼开裂,降低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2)后浇带施工中,工程养护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后浇带第一次浇筑留设后,更是需要充足的养护以保证后浇带的质量。但是,有些建筑工程忽视了养护的重要性,未进行适时养护,从而给后浇带的进一步施工带来难度。

二、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计要点

建筑工程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通常都是以良好的后浇带施工作保障的。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将后浇带分成收缩后浇带与沉降后浇带两种,起到不同的作用。收缩后浇带主要是利用增大混凝土裂缝间距的方法,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变形,但是它不能代替伸缩缝,需要施工人员区别对待;沉降后浇带则主要应用在建筑主体与地下室之间沉降量较小的情况,起到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作用。

对后浇带的设计,可以根据相关设计规范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1)综合考虑后浇带结构的位置。后浇带是一种辅助结构,主要起到降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收缩的作用,但是由于后浇带本身承载力降低,因此,后浇带应该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受力较小的位置,并设置适宜的间隔,以保证后浇带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后浇带主要设置在梁板跨度内1/3处,以提高后浇带的性能;(2)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对于高层建筑与地下室之间的沉降问题,通常需要施工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土质情况、建筑结构等,以便针对具体情况考虑是设置后浇带还是设置变形缝。通常,当高层建筑地基的厚底较小、且持力层收缩性不大,后者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的情况,则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以提高高层建筑的荷载。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相关设计规范等,对后浇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后浇带的施工提供了参考。施工人员在后浇带施工设计图纸的指导下,全面考虑建筑工程施工情况,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以便达到提高后浇带施工质量,促进建筑工程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的目的。

(1)施工前期清理工作。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设置后浇带,是提高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后浇带施工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洁、对钢筋进行除锈拉直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浇带施工中不会留下缝隙,增加后浇带结构的有效截面积,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2)施工技巧的运用。后浇带施工中,对于支模、钢筋绑扎、防水等施工都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施工人员提高重视。对于后浇带的支模施工,可以采用在后浇带两侧设置同向独立支模的方法来保证后浇带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在后浇带强度达到标准之后,可以再将支模拆除,以保证混凝土机构的安全性;对于后浇带钢筋绑扎,则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与实际需求,选择适宜规格的钢筋进行等间距的绑扎,并加设加强筋,以便提高钢筋的质量与应用效率;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可以采用设置集水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设防水层等方法来保证后浇带的防水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效果;(3)后浇带的养护。后浇带第一次浇筑留设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养护,以达到提高后浇带强度的目的。一般来说,后浇带养护时间可以分成不同类型,这个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有关。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对后浇带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后浇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后浇带施工中,相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并针对实际建筑施工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后浇带,并运用适宜的施工技术,以促进后浇带弥补混凝土裂缝作用的有效发挥。虽然现阶段,我国后浇带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研究与探讨,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避免混凝土裂缝,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杰雄. 后浇带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和施工[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7,75(09):190-192 .

[2] 朱晓忠,孙建安. 主楼裙房结构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浅析[J]. 陕西建筑, 2009,37(10):26-28 .

篇2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如雨后春笋兴起。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此,控制好工程的造价问题至关重要。所谓工程造价,就是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内,对工程建设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到设计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所以一定要认真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这方面的工作。造价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重要。

2.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部流程当中,经过实证表明,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大概占75%~95%;设计35%~75%;施工5%~35%;竣工0~5%。以上数据说明,工程造价控制的重心应主要对投资影响最大的前期投资决策期间和设计阶段,项目投资决策之后,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工作在于设计。因为在设计时,设计费用虽然仅占项目工程周期费用的1%以下,可是由于项目还没有开始实施,设计变更起来比较容易方便,因此设计期间对造价的影响大约35%~75%,而形成建筑产品的施工期间,因为费用开支最大,在以前被认为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施工期间是对设计方案的实现,因此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大概只有5%~35%左右。

这表明工程的设计环节很重要,工程设计不单只是建筑工程实施的计划意图,它是针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规划,是整个项目的具体描述。在设计工程的过程中,不但要工程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依据,而且最重要以图纸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确保整个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工程设计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关节,合理设计可以给整个项目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设计在无形中跟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许多联系,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控制力量。

对于初步设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估算的投资金额来定,按照初步设计估算成本进行施工图设计,根据施工图造价预算对施工图纸的每个专业的设计文件做出决策[1]。不允许把初步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和投资总额孤立来看,应该使设计和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并严格执行国家预算的规定和费用标准,防止有些项目漏算掉;编制施工计划、预算要求全面,准确。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建设单位应当积极沟通,设计单位必须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反映情况,使设计人员能够掌握相关信息,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并注意防止设计重点的质量,忽视工程成本的影响,力求达到最好的技术和经济的平衡点。

3. 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

3.1有利于主动控制。

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设计标准来实现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为了确保建筑物的个个项目估算的准确性,设计人员在设计工程造价时应兼顾每个项目。针对设计中的造价计划应该在设计方案出来之后及时进行审核,并且对设计中潜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效控制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

3.2有利于合理配置造价结构。

造价结构和造价控制在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合理地分配了资源。同时,工程造价的控制还提高了投资控制的效率,合理地分配了投资比例。

3.3有利于提高效益。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可以促进设计费用的合理分配,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完工。如果设计费用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出现不足,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食量,而且可能会拖延工期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设计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可以避免设计费用在施工过程中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工程的经济目标、提高工程的信誉形象。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有利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有利于结合技术与经济。

为了确保造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兼顾工程的实际效益和造价科学。设计人员只能在确定的投资额数限额内进行设计。所以,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作用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工程的经济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投资额度。因此,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经济的有效结合。

4 .在工程设计中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4.1构建限额设计制度。

限额设计制度可以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它不但可以控制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而且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重点控制。造价人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基础,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限额设计。因此,限额制度不但可以加强造价人员的责任感,并且提供了他们自我完善的空间。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人员,应该抓住造价工程中的重点,并且明确设计造价中的奖惩机制,从而推动更大的经济效益。

4.2完善工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如果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被更改,将使实际工程费用与设计不符。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工程设计,设计单位应该在施工之前对工程设计做好完善。不仅要给设计人员足够的时间进行工程设计,也应尽量在工程设计阶段定下最终工程实施方案。

4.3相关体制的构建。

应完善相关体制的构建,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完善控制体制的其中一种有效 途径是建立设计监督体制,通过监督部门的控制,工程在设计环节得到规范,同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开展招标投标工作中,应该兼顾工程设计的造价和质量,避免工程造价出现薄弱环节。

4.4有效结合设计与施工。

建筑工程项目不但包括工程设计阶段,工程的施工阶段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完成设计图纸,往往忽略了把设计和施工相结合,因此会造成两个阶段的脱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计和造价人员应该注意把设计和施工充分结合,并且还要考虑到施工现场和采购设备的要求。

4.5强化设计人员的标准意识。

存在个别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工程项目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重视工程设计的标准,导致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脱节。所以,要先强化设计人员对标准的认识,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纠正错误的设计观念。建筑设计的工程标准大部分来源于研究成果和长久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作为设计人员,应该适当地引用先进的技术并不脱离设计标准,从而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5.结束语

工程造价不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有效控制,而且关系着整个工程的经济效应。应在工程设计中结合工程造价的控制,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出发。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想要加强控制工程造价,应该重视工程设计,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工程造价在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完善好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工程师的创造力,合理地分配各项资源,才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效益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如雨后春笋兴起。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此,控制好工程的造价问题至关重要。所谓工程造价,就是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内,对工程建设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到设计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所以一定要认真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这方面的工作。造价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重要。

2.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部流程当中,经过实证表明,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大概占75%~95%;设计35%~75%;施工5%~35%;竣工0~5%。以上数据说明,工程造价控制的重心应主要对投资影响最大的前期投资决策期间和设计阶段,项目投资决策之后,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工作在于设计。因为在设计时,设计费用虽然仅占项目工程周期费用的1%以下,可是由于项目还没有开始实施,设计变更起来比较容易方便,因此设计期间对造价的影响大约35%~75%,而形成建筑产品的施工期间,因为费用开支最大,在以前被认为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施工期间是对设计方案的实现,因此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大概只有5%~35%左右。

这表明工程的设计环节很重要,工程设计不单只是建筑工程实施的计划意图,它是针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规划,是整个项目的具体描述。在设计工程的过程中,不但要工程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依据,而且最重要以图纸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确保整个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工程设计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关节,合理设计可以给整个项目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设计在无形中跟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许多联系,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控制力量。

对于初步设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估算的投资金额来定,按照初步设计估算成本进行施工图设计,根据施工图造价预算对施工图纸的每个专业的设计文件做出决策[1]。不允许把初步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和投资总额孤立来看,应该使设计和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并严格执行国家预算的规定和费用标准,防止有些项目漏算掉;编制施工计划、预算要求全面,准确。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建设单位应当积极沟通,设计单位必须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反映情况,使设计人员能够掌握相关信息,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并注意防止设计重点的质量,忽视工程成本的影响,力求达到最好的技术和经济的平衡点。

3.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

3.1有利于主动控制。

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设计标准来实现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为了确保建筑物的个个项目估算的准确性,设计人员在设计工程造价时应兼顾每个项目。针对设计中的造价计划应该在设计方案出来之后及时进行审核,并且对设计中潜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效控制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

3.2有利于合理配置造价结构。

造价结构和造价控制在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合理地分配了资源。同时,工程造价的控制还提高了投资控制的效率,合理地分配了投资比例。

3.3有利于提高效益。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可以促进设计费用的合理分配,从而推动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完工。如果设计费用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出现不足,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食量,而且可能会拖延工期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设计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可以避免设计费用在施工过程中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工程的经济目标、提高工程的信誉形象。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有利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有利于结合技术与经济。

为了确保造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的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兼顾工程的实际效益和造价科学。设计人员只能在确定的投资额数限额内进行设计。所以,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作用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工程的经济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投资额度。因此,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经济的有效结合。

4.在工程设计中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4.1构建限额设计制度。

限额设计制度可以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它不但可以控制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而且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重点控制。造价人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基础,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限额设计。因此,限额制度不但可以加强造价人员的责任感,并且提供了他们自我完善的空间。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人员,应该抓住造价工程中的重点,并且明确设计造价中的奖惩机制,从而推动更大的经济效益。

4.2完善工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如果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被更改,将使实际工程费用与设计不符。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工程设计,设计单位应该在施工之前对工程设计做好完善。不仅要给设计人员足够的时间进行工程设计,也应尽量在工程设计阶段定下最终工程实施方案。

4.3相关体制的构建。

应完善相关体制的构建,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完善控制体制的其中一种有效 途径是建立设计监督体制,通过监督部门的控制,工程在设计环节得到规范,同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开展招标投标工作中,应该兼顾工程设计的造价和质量,避免工程造价出现薄弱环节。

4.4有效结合设计与施工。

建筑工程项目不但包括工程设计阶段,工程的施工阶段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完成设计图纸,往往忽略了把设计和施工相结合,因此会造成两个阶段的脱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计和造价人员应该注意把设计和施工充分结合,并且还要考虑到施工现场和采购设备的要求。

4.5强化设计人员的标准意识。

存在个别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工程项目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重视工程设计的标准,导致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脱节。所以,要先强化设计人员对标准的认识,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纠正错误的设计观念。建筑设计的工程标准大部分来源于研究成果和长久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作为设计人员,应该适当地引用先进的技术并不脱离设计标准,从而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5 结束语

工程造价不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有效控制,而且关系着整个工程的经济效应。应在工程设计中结合工程造价的控制,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出发。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想要加强控制工程造价,应该重视工程设计,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工程造价在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完善好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工程师的创造力,合理地分配各项资源,才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效益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忠照 关于工程造价的管理 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篇4

【 abstract 】 :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shockproof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shockproof theory,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design of the earthquake the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 the author own work experience give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structure vibration resistance.

【 key words 】 : building engineering; Shock;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1 建筑防震理论分析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规范是指导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法定性文件,它是各国在建筑防震经验权威性的总结,它一方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防震实际经验。它以有关防震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为具体的防震施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使这份规范向着使用性方面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建筑防震设计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这是在不同的年代上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采用的设计理论,第一种是拟静力理论,在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第二种是反应谱理论,在20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第三种是动力理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目前而言,现代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理论都是采用的第三种动力理论,这种理论的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人们对地震的深入理解,采用实验模型演示地震发生的情形,为防震设计提供理论的数据支持[1]。

2 建筑工程防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1 抗震设防烈度低

就目前来讲,现在应用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偏低,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国情的需要,近几年,地震的频发,这段建筑物安全性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应该大幅度的提升[2]。国内现行的防震标准中,中震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放松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这是使得建筑物的安全性大大的降低。

2.2 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地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好的地基可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所以地基选取时应选择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远离河岸,尽量是选取的地基在一类土壤上,避开复杂地形,尽量采用人工地基不采用震陷土作天然地基,避免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地基的选取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的采样分析。

2.3 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由于我国自身的国情所决定,现在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这样就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在某个确定的设防烈度和结构型式下,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的高层建筑都有一个合适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以内,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是比较有保证,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很多建筑物都超过合适的限定高度。超过高度限制后,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就导致建筑物的防震能力下降,影响因素也变得复杂多变,这样就会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工程预算带来很大的难度[3]。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3.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这是由于地震发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3.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

 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4]。

3.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的也同样在不断的进步,这些新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是建筑工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防震结构的设计和结构材料的改进,这是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新方向,这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陆文强,陈瑛.几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82-86.

[2] 蒋山.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10):195-196.

篇5

一、前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诸多方面。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设计阶段影响工程费用的程度为86%;我国由设计而引起的工程事故约占总数的45.8%。建筑工程质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各项活动决定的,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是将项目决策阶段所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具体化的过程,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设计方案是施工的依据,其技术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因素,不仅决定着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决定着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所以无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还是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人员只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合理”的原则,精心设计,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是可以实现降低工程造价取得经济效果的目的。

二、建筑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控制关系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必须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在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而忽视了项目决策阶段和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许多人认为过高的工程造价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浪费严重、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上涨造成的,而忽视了设计原因引起的工程造价上涨因素。

由于设计阶段毕竟还是在图纸上进行,建设项目还没有开始施工,所以,是调整还是改动都比较容易。而施工阶段改起来就麻烦多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习惯于事后算账的做法,这样就导致有些设计粗糙,初步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概算质量不高,造成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严重。建设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账,固然是必要的、有用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预决算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时,建设方案和设计图纸都已经确定了。假如项目在经济上不合理,决策存在失误,或者设计方案不是最优,造价控制就变得有名无实,预决算人员就无能为力了。

工程项目的投资必须全过程控制,必须把重点放在初步设计阶段,切不可按传统做法,把重点和精力放在施工预算和决算上,到了施工阶段,所能起到的作用已微乎其微。不重视甚至不知道施工前的事前控制及事后控制的重要作用,而错过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导致最后局面无法控制,造成工程项目的投资大大超过最初的预想值。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有效作好前3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三、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侧

在土木建筑设计阶段,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多专业工种。在设计过程中,每个专业各自独立进行设计,势必产生各个专业设计的相互协调问题。通过实施价值工程,不仅可以保证各专业的设计符合国家和用户的要求,而且可以解决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协调问题,得到全局合理优良的方案;另一方面,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工程设计往往也是一次性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利用价值工程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得到最佳设计方案,从而更加有效的工程造价。

四、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严格控制材料价格,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严把材料价格关,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降低工程造价。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建设单位同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签证,从专业技术需要的角度,提出合理化方案,供业主选择。施工过程中,派技术人员不定期进驻现场,对隐蔽工程、材料货真价实、建筑细部构造层次、变更工程等及时办理签证记录,杜绝事后扯皮的现象。在建设单位的统一组织下,办理中间结算和单体结算等。

五、结束语

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控制只是其中间环节,但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非常必要,希望通过上面阐述提高人们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

篇6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丈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76-01

引 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业等。在施工中,如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设计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现代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建筑电气设计的概念

1.1 设计的概念:设计是一个构思表达、再构思表达、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发展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博览、创意、构思、表达等几个阶段。设计过程从一开始到深人下去,各阶段思维的广度、深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工具也可能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工具要适应思维的速度,推动思维发展成熟。

1.2 服务的对象:设计是为甲方(业主)的功能需要服务的,也是为施工单位的施工需要服务的。在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合作观念、树立敬业精神。对建筑电气专业的设计人员而言,妥善处理与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协调上所用的时间甚至可能超过埋头设计的时间。

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户)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2、建筑施工各个阶段的电气安装方法

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2 基础阶段: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日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十分困难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人,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篇7

1.1设计环节中要重点把握结构设计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我们首先要根据用户需要和实际的工况条件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目前工业建筑工程主要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2种结构可以选择。钢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体承载力强、投资小、成本低、并且适合机械制造企业的高大厂房。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体结构坚固,建筑物使用寿命长,抗震能力较强,主要适合普通工业企业的厂房。因此,在设计环节中,我们要重点把握结构设计,要选择好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保证结构设计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1.2设计环节中要把握工业建筑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要想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就要遵守工业建筑工程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钢材选择需要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并且要对钢材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

2)焊接过程和螺栓使用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焊接主要以手工焊为主,螺栓选择要选择高强螺栓,螺栓的使用要满足紧固要求。

3)混凝土的配比要满足建筑总体强度要求,混凝土结构形式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而确定。

4)设计过程要以用户需求为主,要充分了解用户实际的工况条件。

1.3设计环节中要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

在设计环节中,不但需要用户提供基础的设计参数,还需要对现场参数进行测绘,保证设计数据的全面性。为了提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只有设计数据准确了,才能使设计方案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工业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环节处于指导工程建设实践的地位,如果设计方案出现失误,将会给工程实际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和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环节中,我们要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取得实效。

2工业建筑工程如何在施工环节提高实用性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是2个主要阶段,在完成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之后,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将全面展开。相对于设计过程,工程的施工环节对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施工环节中要保证按图施工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中为了保证建筑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严格按图纸施工,要严格贯彻设计精神,要按照设计图纸实现建筑功能,保证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完全处于图纸的指导下。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不同,施工环节较复杂,如果不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不但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建筑物功能的实现,因此,为了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施工环节中必须要保证按图施工。

2.2施工环节中要按照工序施工

工业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正常的施工流程,我们必须要按照工序进行顺序施工,部分子项工程可以采取预制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组装过程中必须与整体工程的工序配套,严禁违反工艺流程不按工序施工的情况出现。从目前工业建筑工程的实际过程来看只有按照工序施工,才能保证工厂整体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施工环节中必须要按照工序施工。

2.3施工环节中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临时变更

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的建设目的是满足用户的实际生产需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用户的意见,如果用户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建筑结构提出合理更改要求,并且在施工中可以实现的话,我们应该满足客户的要求,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临时变更,增加客户所需功能,使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得以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前期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竣工。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是建筑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阶段存在问题

1、设计和投资控制的结合不够,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一直以来,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和经济的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归为设计人员的职责;一提造价,就只认定为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设计人员先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进行现场勘察,择最优方案设计,其后的某一阶段再向造价人员提供部分资料以便其估价。因此造价人员往往对工程概况和地块现状了解很少,难以将实际中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

2、职责分工不清,管理和考核标准不一

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应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主要包括:项目品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设计人员和设计流程,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在设计过程中,为促进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评定其的业绩,设计院也会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真正做到细化和遵从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很少,而制度的标准化实施又往往和项目负责人的把控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相关。

3、设计进度难以控制,设计变更效率较低

建筑工程设计是团体智慧作业,当遇到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情况,设计进度把控人员需要极大的细心、经验和决断力来确保效率与成果的平衡,计划细化到每个设计师时又容易出现个体拖延整体的情况,控制设计进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筑设计行业随市场经济大潮渐渐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为了持续发展一般会积极答应甲方的修改意见。而甲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能力、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工作准备不足等因素,随意地更改设计方向。在设计成果被甲方完全认可之前,又需要难以估计的多次表更,改图、审图再改图的循环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影响后续项目设计的进度。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优化

1、工程设计品质管理

设计品质的好坏在微观上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宏观上,判别设计品质好坏的确有其基础标准如下:第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业主要求及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第三,设计本身是否兼具创造性和可控性。因此,工程设计的品质管理也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标准。

工程造价方面,依据每个项目的投资概算确设计中造价控制程度,通过技术、经济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方案,,达到控制项目造价的目的。对多专业设计的工程,要增加相关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满足施工服务需要;制定合同时,应限定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款,完善设计变更修改的费用条款,增加与质量造价相结合的收费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良好受控。

设计质量方面,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师事务所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亦有经验可供国内设计院借鉴,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制度相似,国外市场多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均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建筑师造成的损失,因此每个事务所都需建立完整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在美国,当负责审图的建筑师发现某处错误,都会在图纸上用某色的荧光笔标记,改图的设计师每改完一处图纸错误,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存有疑虑的错误则不动,图纸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一并交还审图建筑师对照审图。这种看似原始简单的方法,严格执行之下却可以减少审图改图中的工作重复率,进一步加快变更图纸的速度,同时使改图过程清晰可查,为未来可能的复核提供原始图纸资料。

2、工程设计人员管理

设计院的核心是人,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身兼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数植。工程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要他的把关,设计的质量也由他负责。前期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首先要组织各工种讨论和理解设计任务书和甲方意图,得出详细的设计大纲,并组织方案论证、图纸评审、实际验证等工作。图纸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应检查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要求;施工图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确保甲方及政府部门的评审意见逐条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图的顺利通过。施工图交付甲方后,负责人要调配各工种做好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促进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更好地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还应建立设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且各项目的人员配备应量才定岗、明确职责,以防人才浪费和岗位缺失,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非正常干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三、设计过程的控制

1、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是项目总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脱节问题出现,必须建立设计进度满足实体施工需求的管理思路。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业主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相关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2、造价控制

设计是造价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项目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科学的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

为了保证项目在设计阶段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充分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选,优化需求设计;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方案竟赛获得更好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通过实施设计优化程序,达到设计文件的优化。

3、质量控制

优秀的设计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满足业主的功能使用需求;二是具有“可建造性”;三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设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始终贯穿于项目执行的过程。甲方对于设计成果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建筑设计中的项目管理,同工程管理一样要有赖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除设计质量、进度本身的优化管理外,还应优化用人激励机制、整合人力、物力、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较为普遍,裂缝的类型也很多。以前的设计和建筑施工中,通常采用伸缩缝、沉降缝来处理裂缝。但是设置的伸缩缝、沉降缝会永久停留在建筑中,使建筑功能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超长、超大混凝土结构都不再设置伸缩缝、沉降缝,而是通过设置后浇带来缓解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及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后浇带的分类和作用

后浇带根据受力的性质可以分为沉降性后浇带和伸缩性后浇带。

沉降性后浇带,是用于防止建筑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后浇带一般都应用于高层建筑的主楼和副楼中间。沉降性后浇带在建筑主体部分完工之后,地基基础沉降经观测稳定后施工,这时基础部分基本完成了沉降过程。

伸缩性后浇带,是用于防止建筑因混凝土浇筑后因为温度和自身变形、收缩而对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

二、后浇带的设计

(一)后浇带的设置

l、“抗放兼备,以放为主”、“先放后抗”,是后浇带在进行设置时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由于开裂是普通混凝土常有的问题,要释放大部分约束应力就要进行后浇缝的设置,最后用膨胀混凝土来填实该缝,从而可以抗衡其残余的应力。

2、后浇带的设置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必须经过设计方对留设的位置认可后方可进行。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二)后浇带的宽度

按照后浇带的种类、施工的条件、施工的部位进行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墙板的厚度在小于等于200毫米时,后浇带的宽度取800毫米,当大于200毫米时,后浇带宽度也应该不超过1000毫米;而地下室地板,后浇带宽度往往取1000毫米,在底板的厚度超过了1000毫米且小于1500毫米时,后浇带的宽度取1000毫米,在底板的厚度大于1500毫米的时候,后浇带宽度取1200毫米

(三)后浇带的接槎形式

l、后浇带处的接槎形式

后浇带的接槎形式可以根据后浇带墙、板的厚度来确定。如果墙、板厚度在300mm以下时,可以直接做成平直缝;如果厚度在300mm至600mm之间时,就可以做成阶梯形,或者是上下对称坡口形;如果墙板厚度在6O0mm以上时,就可以做成企口缝。

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问

后浇带类型不同,其浇筑时间也会不同。伸缩后浇带要以先浇混

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确定,通常混凝土控制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龄期42d后施工后。

沉降性后浇带的浇筑是在建筑主体部分完工后不少于14d,地基基础沉降经观测稳定后开始施工,这时基础部分基本完成了沉降过程。

三、后浇带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后浇带的施工,因为后浇带的施工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 出现开裂渗漏,甚至危及结构安全, 因此,要高度重视后浇带的施工。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施工图施工

在实际工程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而进行施工 ,在接口处也没有进行支模,从而形成自然斜坡槎,这就使施工缝处混凝土难以浇捣,最终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不够,设计强度等级也达不到。若是为地下室底板还会容易产生渗水现象 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来确定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堵头板在施工时根据接口形式在其上进行凸条装置。

2、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后应对其进行防护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防护,将覆盖物覆盖在其局部,用临时栏杆围在四周进行围护,以防钢筋施工过程中于受到污染, 确保不踩踏钢筋。

3、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须按照施工缝的要求来处理整个截面按照施工缝的要求对整个截面进行处理,其要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完成 将其上面的杂物清除掉,用水冲洗两侧混凝土凿毛,确保两侧混凝土的湿润。在其表面进行水泥净浆或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的涂刷后,要及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4、后浇带后浇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后浇带的后浇混凝土必须要使用无收缩混凝土,并将微膨胀剂掺入其中,经过精心振捣直至密实。

5、采取措施确保后浇带处钢筋的准确位置

为满足施工操作需要,通常在后浇带预留800-1O00mm,一般为800mm宽,要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且要连续不断。在板上,要先设置垫块再设置单层钢筋,双层钢筋要进行支架的设置;在梁上,通常将垫块到底部钢筋上,由于上部钢筋的直径通常较大,因此,可以不用支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踩钢筋,要在后浇带部位设马道通过。

6、施工中要提前做好各项材料的进场检验和试验工作

建筑工程的基础是材料,多数质量问题都是与其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严把材料关。建立和完善材料管理制度,加强采购员的管理,在材料进场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验收,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在施工时,要加强对材料的严密监控,通过对材料进行全程监督,以保证工程实体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堆放与保管工作。

7、混凝土浇筑后应重视其养护工作

混凝土得到及时的养护后,就不会造成混凝土在潮湿的环境中硬化、毛细孔隙也不会被水泥水化生成物给堵塞。要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措施对浇筑完毕后后浇带混凝土进行养护,按照相关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间的通常在一周以上,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要在两周以上。通过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从而使得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得到大大提高。

总之,建筑架构的安全性、持久性与经济性会直接受到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合理与否所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后浇带的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规范及工程具体情况,对后浇带位置和大小及内部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还要注意后浇带的浇筑与养护等问题。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当前技术,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模板的布置、混凝土的浇筑与混凝土的养护等问题进行不断地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刘震,张明朗. 后浇带的结构设计及施工[J].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3):25 – 27.

篇10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超长结构,大底盘多塔式结构或形体不规则结构的建筑不断涌现。特别是对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超大面积地下建筑的不断出现。广大建筑师为了建筑立面及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往往希望结构工程师不留变形缝。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后浇带。

一、后浇带概述及分类

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留置柔性变形缝的结构部位, 以及后期变形缝趋于稳定的结构部位。后浇带可以避免柔性变形缝的施工繁琐、费用大, 不易保证接缝质量等缺点, 而且施工简单易行。但必须认识其特点, 合理地设置后浇带与正确组织, 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负责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在建筑物底部, 其基础的沉降, 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及建筑造型对建筑物结构均有一定影响。在一般结构中可采用沉降缝及伸缩缝等来分段, 将房屋结构分开, 成为相对独立的的部分。但在某些大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及防空地下室以一些后期结构变形缝趋于稳定的结构中, 从结构要求以及材料费用、施工难易程度、防水要求、接缝质量等因素考虑, 均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 而适用设置后浇带的方法来解决, 而且后浇带还可与施工缝结合起来, 使施工更简单。但对地下室等有防水要求的后浇带的施工应周全考虑相应的结构特点, 采取不同技术措施, 以保证质量。为保证后浇带施工完毕的结构整体性, 具有缓解变形和防水的功能, 应保证其变形中的界面接合完好, 在变形过程中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即具备沉降及伸缩变形等性能, 后浇带按其作用可分三类: 一是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之沉降差为后浇沉降带, 二是用于解决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应力为后浇温度带, 三是用于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 为后浇收缩缝。

二、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后浇带能够克服因温度差引起的构件收缩,对于各种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如果是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施工建造的,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温度的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构件中就会出现裂缝。预留一定时间(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毕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就可以做到保护构件整体性的作用。

后浇带的设置能够解决高层建筑和裙房不均匀的问题。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和基础设计时是一个整体,但是考虑高层建筑和裙房基底不均匀附加应力影响引起的沉降,可考虑设置后浇带。用后浇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通过沉降量计算预估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一般的施工顺序是先对建筑的主楼施工,再进行裙房的施工,最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三、后浇带的结构设计

由于地面以上结构受环境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因此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能超出混凝土规范限值太多。当建筑的结构尺寸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应考虑设置后浇带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并且还应采取其他构造对策。必要阐明的是,后浇带只可以处理施工期间混凝土的自收缩的问题,却不能处理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应力集中问题,不能以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在设计后浇带的过程,要根据其不同作用而设计与施工。处理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房间的沉降差的后浇带的设计要按“沉降后浇带”要求进行设计;防止混凝土在凝结过程的自收缩开裂的后浇施工缝的设计应严格按“收缩后浇带”设计;防止建筑物的混凝土施工因温差而产生的拉伸裂缝而设置的后浇带的设计应明确按“温度后浇带”进行;为处理建筑结构因温差而产生的混凝土收缩开裂难题的后浇施工缝的设计应明确按“伸缩后浇带”进行设计。

四、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

建筑物的后浇带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措施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除设计规定外,在施工期间必须根据规范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后浇带,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1、后浇带位置的确定

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2、浇筑时间控制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一般为60天。沉降后浇带应根据后浇带两侧结构沉降稳定后浇带对其进行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清洗施工缝,严格控制其湿润程度,一般保持在24h。

3、材料选择

后浇带浇筑前要将裂缝全面清理,排除积水,保持后浇带两边的构件表面湿润24小时以上。施工缝界面处理应采用的水泥砂浆或专用界面剂,而且后浇带的混凝土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膨胀水泥或添加膨胀外加剂的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为了使后浇带的强度高于所连接的构件,施工前必须加入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进行认真的配置和振捣。

4、对浇筑的质量控制

在浇筑前应对两侧的接缝进行提前清理并湿润、刷素水泥浆,清除积存的建筑垃圾、积水、松动石子及浮浆等。对钢筋锈蚀的应用钢丝刷进行除锈。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在浇筑现场留置试块,具体包括标养试块、同条件试块以及有掺剂的抗渗试块等等,以验证混凝土强度。振捣时在两侧接缝处不能过振,以免引起已浇筑混凝土与钢筋脱裂。

结束语

现代的工程建筑既要追求工程的质量又要追求速度,裂缝的产生则给施工质量和进度带来了不良影响。通过后浇带的技术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因混凝土结构出现的施工裂缝。后浇带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不仅用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处,对于超长、平面较复杂等结构,虽不存在差异沉降问题,但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也常采用后浇收缩带,因此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杨贻彬,后浇带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术手段浅析[J]科技资讯,2009(14)

[2]董木旺;翟昊飞;;后浇带施工质量的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