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文学常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1)预习前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抢机会。新课程强调“以学论教”,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教学设计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总结由学生来完成,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好方法,小结占用的时间少,但作用却很大:小结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能将知识纳入体系,能造成悬念,是复习的依据,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记录下来,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中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为小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合作交流去学什么
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完成所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交流怎样做
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的组长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变接受为探疑,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一、在备课中,多方翻阅查找相关的资料,力求把课上活
新信息的传递,本身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我的讲述,有时甚至是学生的讲述,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我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去网上查找余光中的简历,并补充介绍了有关乡愁这一主题的中外诗歌、散文;在讲解郑振铎的《海燕》时.把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也搬了出来,让学生从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上进行了比较。这样触类旁通,课上活了,学生通过这些补充材料,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不少见识,可谓受益匪浅。
当然,老师要肯学,善于动脑,这是前提。否则按部就班,不要说让学生开拓视野,就是书本上的现成知识,他们也未必想学。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只要引导得法,是可以实施计划,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朗读课注重朗读课外美文、精品小诗
通过师生互读,在阅读中欣赏,在阅读中陶醉,从而感受到语文学科溶于生活,溶于时代,溶于社会的美妙和真实,以此激发学生从阅读中捕捉灵感。如我在朗读冰心的《纸船》时,不少学生为之动容。母女情深如涓涓细流在他们心里流淌,静静地。那博大的母爱在女儿的思念中跃然纸上,不再抽象。我很鼓励学生读书,他们也常常把他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拿来给大家读。有时候,真忘记在课堂上,因为那明媚的阳光,清澈的蓝天,悠悠的白云,绿茸茸的青草,各色的鲜花,茂密的树木,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还有那英雄似的人物,仿佛让我们师生徜徉在一个美妙的花园。心与心的对白,情与情的交流,这不正是一个至真至纯的人间天堂?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不打开心扉,在美文的世界流连忘返?古人云“书能明智,书能娱性”,不正是如此吗?
三、每周一则读书笔记,做到有摘录,有评点
阅读资料可以是每期的课外读本,也可以另选。分为:1.摘录:如优美词句,百科小知识等;2.赏析:品味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写作手法的精巧,感情细腻的表达等等;3.评说: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你对作者细节处理的看法等;4.借鉴:你从中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等等。这种读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个学生每周阅读一章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对里面的建筑、人物颇感兴趣。恰好半期考试写说明文,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校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他真是如鱼得水,写得条理清晰,特征突出。这就是课外阅读。课外积累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以前的语文老师,视教材为唯一的读本,其余的概不许看。我本人就因为课余看小说被老师逮着,没收了书不说,还请了我父亲,害得我父亲一怒之下回去撕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伤心了好久。好在我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学生担惊受怕地偷偷摸摸读课外书。同事们说我知识面广,学生们特爱听我讲课,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做的读书笔记有满满的本。学生知道我特别爱读书,还经常来向我借书,我总是来者不拒。还书的时候,我总喜欢询问他们是否有收获,有时竟不知不觉谈了起来,真是有趣。
四、现代科技的发展,开辟了计算机应用领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感教学被重视的程度。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呢?
一、语感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常规手段。在语文试卷中占百分之四十的分值,所以,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学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语文既是根本,又是难点。“文以载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只有“文”准确、精美,“道”才突出深远。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做法
近年来,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基础积累辅语感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便安排学生每天抄写精彩语段,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积累。从某个视角讲,写作就是调动的艺术。就是调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素材(包括好词佳句、名段美文、开头结尾的方法,调动要充分,必须先激活学生积累。如写有关“夏”的主题的,我从观察事物的顺序角度引导学生激活其大脑里积累的有关夏天的好词:(1)描写夏天天空的都有哪些好词?(2)描写夏天大地的有哪些好词?(3)怎样描写夏天的热有哪些好词?等等。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渐渐提高。内容、语言、结构、书写这作文的四大要求中,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花较大的工夫。其中,主要是在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增强语感。
2.发散思维增语感
魏书生先生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方法。”寻求这“一百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就是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挣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思路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已有的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
例如:“只听见一声枪响,各国的跨栏运动员们便狂奔起来,我国运动员刘翔奋力的跨过一个又一个栏杆,把其他人都甩在了后面,最后刘翔冲到了终点,夺得了中国第一枚跨栏金牌。”发散思维后蒋同学这样写:“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地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3.细节描写促语感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有一次,我对学生进行了“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下笔前我对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作文,要求细腻而真实,题目自拟。包同学这样描写向日葵:“蓦地,一大片向日葵在我眼前怒放,它们挺直碧腰,向太阳扬起笑脸,用花瓣迎接太阳的亲吻,金黄的吻将花瓣也染上了黄晕。向日葵并不出众,论艳丽不比牡丹,论香气不比桂花,论意蕴不比幽兰,论高洁不比白莲,但它从不和它们争艳,它只是昂着头,一直高昂着,它坚信,只要有阳光,它就可以幸福地活着。”
4.联想想象润语感
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夏丏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文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语感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培养起来。
张同学这样写道:“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横看如群蚁排衙,纵观如阅兵方阵。秀丽,整洁,赏心,悦目,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
5.日常生活展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单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的误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尝试。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教材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素材,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且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高了尽显个性的探索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探究空间,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尽显其美!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精神、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面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学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1]这就告诉我们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的话概括了生活与写作的联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灵感来源于生活,关键是你是否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火眼金睛。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开阔眼界,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洞察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并积极投入到达自然之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要求学生在这个本子上,自由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明确写作目的,发挥扩散思维
写作目的是引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关键。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写文章,离不开作文,让学生切实知道作文的重要性。同一个作文题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发现的问题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构思时广开思路,立意时独抒己见,不拾人牙慧,要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发掘多角度思维。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材料最新颖、立意最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扩大阅读面,建立写作素材库
中学生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教师要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提高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面对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学科领域知识在不断更新,社会上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能被书本上的知识束缚住,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阅读目标。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不用去书店、图书馆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有所筛选,根据年级不同,制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的阅读目标,循序渐进,由现代文到古代文,古今中外有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汲取前人的写作素材,为自己的写作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叶圣陶曾经为学生指导阅读:一要“及时”,即“要随时留心新的出版物,发现值得号召少年儿童阅读的立即推荐。”二要“精选”,即“选择不妨从严,相互比较之后,推荐一些更好的,淘汰一些次好的。”中学生在观察、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落、好篇章、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提高作文水平。
四、区分文体,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俗话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应进行比较教学、交叉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写开头、如何进行过渡、如何结尾、如何设置中心句等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讨厌作文的学生最好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对这些学生一定要面批、面改,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指出他们哪儿用得好,哪些地方写得成功,要指出他们的进步所在,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在讲评作文时,尽量多范读他们的作文,指出他们的优点,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
面对这种现状,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首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眼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热爱自己的生活,培养书写生活的热情,相信自己的大脑,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智慧,抒发真情实感的激情。换言之,在作文中自主的真谛就是一个字——真。即陶行知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教学中我用三种方法教学生写真,培养学生自主:
第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单元作文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意思是说闭起门来寻觅词句,不是作诗的好方法,旅行在山河之上,你自会找到真正的诗。扩而言之,只有通过实践,方能认识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美。
单元作文一般会较难写,学生会觉得比其他形式的作文离生活远些,一般教师是讲完单元课文(即单元阅读)后,再布置单元作文。我是先布置单元作文让学生准备一段时间,等到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再写作。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又能通过单元阅读教学教学生写作方法。课内给基础,给方法,培养兴趣;课外观察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积累生活的能力,提高实践的能力。
例如长春版七年(上)第三单元作文是“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我先布置了单元作文,之后讲单元课文《清贫》、《老山界》、《木兰诗》。一个学生问可不可以不写老师同学,写他和姥爷看到的一个矿工,因为他和姥爷看过他之后就再也忘不掉他。看到孩子如此真切,我同意了。下面就是他的作文:
零下一度
七年三班闫思齐
暑假,去姥爷家闲耍了几日。闲来无趣,姥爷便想带我去矿上看看。
几十位矿工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从未想到,他们竟然如此地有秩序。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一盘棋,他们在棋盘上旋动着,但因为只有黑白两色所以它们更显朴实,平凡。这里的人眉毛都很重,又不多言语,偶尔间,金属的碰击声打破了人们的沉默:
“拿两瓶油。”
“嗯。”
接着,又陷入了无声。矿工们的胸膛似乎被夏日的炎气所压,连呼吸声都没有,但面对眼前的机械运动,我总感到是在有一股精神上的力量来推动他们。
工人们的岁数有老有小,最小的不过二十几岁,但他们却都被称作“男人”。笔直的肩甲线在上身划过,尤如银白的星河,将手臂分成了俩个结实的棒子,仅一个人就足以扛起两根干木头。宽大的后背部不停地有水珠出现,黝黑的皮肤让人看了都觉得热。两只脚牢牢地踩在地上,不会有一丝挪动。
“额——嗤——”
一股巨响冲破了苍穹,光线还没来得及照穿坚实的理石,寒气源源不断地从地底冒出,吸了一口气凉气后,刹时凉了许多,气温似乎降到了18摄氏度。
走出了矿工脸上泛过惨淡的白光,锐利的双眼看着那轮火红的太阳,他们的眼瞳里却找不到太阳,只有一层雾气,一张张苍白的侧脸消失在我的余光中。然后,不一会,又会有一批人望望太阳,再次下井。我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真的寒气逼人,零度了。
这时,一股呛鼻的烟味弥散开来,一个中年男人在抽着烟。蚯蚓似的毛细血管弓了出来。他盯着太阳,气温早已降了下来,然后10摄氏度。
我没想再看下去,我也不想知道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或者说——
是不愿意知道……
回家的途中,已是夕阳西下,在大地与天空接壤的地方,血红的淡光却似乎有照亮天空的能力。我突然想到了《零下一度》那本书,又闪过矿工的身影,使本来已经很冷的我又冷了一下。
零下一度了…….
遥远的天际不时响起几声鸣叫,迁徒的飞鸟织成了一张无与伦比的网,一百只飞过,一百只落下。
忽然想起一首诗:
那些矿工,教会我成长……
那些男人,教会我坚强……
第二,“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小作文
小作文是书上的单元作文之外,教师随机布置的作文。与单元作文比小作文更贴近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生活。比如学校召开了秋季运动会,就此作文;下了第一场雪、校园的秋天、初三的生活,等等。学生经历了写来更是得心应手。下面是初三学生针对初三学习生活写下的文章:
属于我的初三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操场上空随风飘扬时;当充满青春活力的校歌再一次被奏响时;当学习的节奏变成Rap时,我知道,属于我的初三来了。
六十来人坐在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仿佛都那么真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课间同学们也不再耍闹,而是在座位上,低头,计算,拍头,思考,遇到难题锁紧眉头,草纸用了一张又一张,解不出来,毫不言弃,深呼吸,调整好心态,定能攻破“难题”的城墙。在高手如云的集体里竞争,大家都势均力敌,我不再独霸一方,抛开优越感消失的失落,我仍力争上游。
属于我的初三我做主,拜拜,困难。
“大闺女啊,今天晚上我和你爸都是夜班,自己买点吃的吧。”妈妈打来的这个电话让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因为电脑没设密码。“啦啦啦……”看着大液晶电脑显示屏,准备去按电源的手迟疑了。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你初三了。”是啊,初三了,纵使我内心千百万次挣扎,纵使像有无数只小虫在体内爬,但这是属于我的初三。转身向后,走到书房,关上门静心学习!学着学着便由强制变成投入。
属于我的初三我做主,拜拜,诱惑。
伸个懒腰,打个大哈欠,翻个身接着睡,谁让周末呢,多睡一会儿。但太阳光强烈地直射我的眼睛,仿佛在提醒我——初三了。唉,初三了。是啊,我初三了。纵使这一身的懒肉跟床有多么亲,纵使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绑在床上,纵使起床时感到多么无力,但我必须咬牙坚持。
属于我的初三我做主,拜拜,懒惰。
飞翔的梦在六月插上翅膀,汗水灌溉的种子在六月发芽,渴望的光环在六月绽放光芒。在六月,我们将背水一战,那么初三要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拜拜,退缩。
第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日记。
把日记当朋友,向他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是最能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思想的。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下面是王禹涵在奶奶去世后用泪水写下的文字:
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太阳光如金子一般洒在奶奶家的小院,小小的我坐在大浴盆里洗澡。
慈爱的奶奶,您坐在盆后的小板凳上,给我搓澡,我以为您用的是澡巾,结果无意间回头却发现您什么都没有用,只是徒手在我背上搓来搓去。
天真的我脱口而出:“天啊!奶奶,您的手像澡巾一样!”您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本就患有气管炎的您咳嗽得更加厉害了,但那笑声依然充斥着农家小院。
您的笑容比阳光温暖。
时光就像小河一样缓缓流淌,一转眼,那时小小的我也上了小学。
热衷于养花的您只顾围着开了花的君子兰转。正在看电视的我无意中看到您鼻头有一抹黄,再看看您的君子兰,我恍然大悟——是花蕊的缘故。我什么也没说,只告诉您去照镜子,回来时,也许您故意没有抹去那一抹黄,只是看着我一个劲地笑,说句大不敬的话,有点傻傻的,像个孩子一样。
您的笑容,虽然多了眼角那几道皱纹的点缀,但依旧阳光慈爱。
如今的我已经上初中了,随着我一点点的成长,您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直到那天,妈妈打来电话:“奶奶去世了。”那一刻,我的世界犹如晴天霹雳,顿时黯淡无光,灰蒙蒙一片,没有任何方向。
我来到您的坟前,泪水早已决堤泉涌,只知止不住地哭泣和撕心裂肺的疼痛。尽管泪水模糊了双眼,但我依然能看得见,您的灰白遗照,仍然是笑的。
嘴角微微扬起,满眼里都是笑意,笑得那样安逸,笑得那样祥和,那样温暖……
任凭时光怎样流淌,任凭时光怎样飞逝,但它永远也带不走您的笑容……
奶奶去世时这个孩子哭了一天一宿,写完日记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为了不让天堂中的奶奶失望,她发奋学习,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考取了年级组第一名。
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写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不仅使学生成为了写作的主人,还会使课堂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读自己的作文时,竟然能把其他同学读哭,逗乐,课堂很少有困倦的。
另外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高涨,张萌、高嘉徽、刘颍慧等同学天天写日记,连周六、周日,放寒暑假都能天天坚持写,学生们说“有时一天不写心理就难受”。写作积极性上来的同时,写作给学生们带来了快乐。
以上是作文写作前和写作中,作文写完后,在作文批改的环节,我也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作文不是教师一个人评改,而是学生先评改后教师再评改。首先声明,这样不是图省事——让学生评改,老师就不用再评改了,其实这样做来,教师的工作量更大了,教师不仅要看作文,还要看评语。学生评改前,教师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先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评改的规则,这样学生评改的过程是对这次作文的再认识过程,且学生换了一个视角(即从判卷人、教师、读者)来审视作文,学生可能会更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更能打动读者。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可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现代阅读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这一点,教师选取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要考虑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在现代阅读课上学习的是母语,每个学生都具备认知前提,并非是从零开始,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传统的教法往往忽略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前提。教师过多的或重复的讲解,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有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应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因此,笔者尝试了在现代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基本思想,以学生自读解疑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以自学提高现代文阅教学的实效性。
自读解疑的自主性阅读教学流程
呈现为: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小组
讨论,商讨问题——师生共议,解决问题。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自读文本,提出问题
自读这个环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是语言,语言首先是要把握语感,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直觉的感知、领略和把握,语感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老师怎样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这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有一定的感受后,再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发现兴趣点,找出疑难点,并力求找到解疑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活动。文质兼类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的育人因素得天独厚,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建立起人与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耐力韧性的好素材:宋濂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情况下“负箧拽屣”于“深山巨谷”中拜师求学,终得苦尽甘来,有所成就;文天祥在威逼利诱面前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矢志不渝,闻一多的“前脚迈出去,就没有打算再退回来”的慷慨激昂;鲁迅先生漂洋过海,备尝艰辛的“救治国人思想病苦”的赤胆忠心……这些,对于今天缺乏韧性,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经不起磨难的青少年是再好不过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压力和挫折,乐观自信,奋力进取,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为其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在潮头浪尖的弄潮中蓄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愈挫弥坚的斗志。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