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智慧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档案智慧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档案智慧化管理

篇1

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数字化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据鸿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各类材料均以纸质文件为主,即使各经办人有电子文件,也无统一标准,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电脑中,而且资料版本混乱、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为了不断推进规划管理向便捷化、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确保实现城市规划系统业务档案和图形数据的资源共享。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之后,首先,项目从报建开始到审批结束,通过“边办理、边归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业务档案的累积,使这些数字化档案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智慧城市的点睛之笔。用户在系统中可方便的查询各类档案,档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对整个系统内总规、控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红线等空间数据进行梳理,制定各类标准,建立更新机制,实现统一建库、管理与一张图应用,解决了数据版本混乱、信息孤岛问题,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图形支撑。信息技术普遍在规划部门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

篇2

⒈指挥部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文件、材料、合同、会议纪要、报表、计划、总结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均属文书档案。

⒉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本部门归档材料,并与次年2月底前交至指挥部办公室整理归档。不可分散保管在各部门或个人处。

⒊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档案工作,主动提供资料,收集材料要齐全、完整,注重文件材料平时整理与年终统一归档相结合,便于保管和利用。

(二)工程建设档案

⒈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可行性研究等工程前期文件材料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技术文件材料以及竣工图等竣工验收文件材料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均属工程建设档案。

⒉工程部要协调、督促好工程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⒊凡城北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形成的建设档案,由工程部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市城建档案馆。

⒊其他纳入管理的各建设单位,由工程部定期派人或配合城建档案馆对其进行协调、指导、督促,以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齐全。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工程部应及时督促其将档案移交市城建档案。

(三)拆迁档案

⒈在拆迁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如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有关材料、被拆迁房屋评估报告、拆迁情况总结、拆迁结案表、决、强制拆迁的有关文件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均属拆迁档案。

⒉由城北房屋拆迁有限公司实施的拆迁项目中形成的企业、居民等拆迁档案,应由各拆迁小组收集、整理齐全后交本部门办公室统一保管,待工程全部结束后委托市城建档案馆整理归档并移交。

⒊纳入管理拆迁范围的拆迁项目,由拆迁部指定专人定期指导、协调、督促,以保证拆迁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齐全。待拆迁项目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拆迁部应及时督促其将档案移交市城建档案。

(四)声像档案

⒈指挥部在各种会议及大型活动中形成的声像资料(如照片、录音、录像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均属声像档案。

⒉各部门要积极提供线索并与办公室协调,委托市城建档案馆拍摄、制作。

⒊各部门自行形成的声像资料,参照文书档案年终一并交由办公室整理归档。

(五)财务档案

⒈财务部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财务资料(如凭证、帐簿、报表、合同协议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均属财务档案。

⒉财务部按会计档案归档要求收集、整理、立卷,按时报送档案室归档。

二、档案的利用

⒈为防止档案的失泄密现象发生,凡查档案者,必须严格履行借阅手续,档案不得拿出单位,因工作需要必须借出时,应办理手续,并限期归还。

⒉借阅有密级的档案,须经领导批准,并登记备案。

⒊借阅档案须严守机密,爱护档案。不能私自拆卷、抽页、涂改,应按查阅内容利用档案,不得转借他人。凡抄录、复印、拍照档案材料,须经领导同意。

⒋归档以外的文件材料,不得自行处理,应统一交至文印室销毁。

三、档案的保管

⒈加强对永久、长期档案的科学管理,严防潮湿、污染、霉烂、虫蛀,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

篇3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职业病统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也引起了各企业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当,从而导致此方面的管理水平下降,健康监护档案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福音,使其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

一、监护档案计算机单机管理的作用与局限性

纵观我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来看,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全纸质管理阶段、计算机管理阶段和网络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作为全纸质管理阶段向网络信息系统管理阶段的过渡期,计算机单机管理阶段在档案管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监护档案计算机单机管理的作用与局限性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1.监护档案计算机单机管理的作用

计算机单机管理与传统的全纸质管理相比,在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部分环节的自动化,一方面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Fox pro软件程序建立数据库索引系统是1999年开始应用的管理方法,该系统将1976年以来的数以万计的监护档案录入计算机,采用一人一号一档终身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用数据库命令来进行条件索引,方便使用者对所需的档案进行查找,索引的关键词有很多,比如说姓名、部门、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体检时间等。与此同时,该系统还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诸多需求,例如,对纸质档案资料的调阅、对劳动者健康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等。除此之外,使用者若想将该系统中的体验人员的一般情况批量导出,只需要核对一般信息接着录入体检结果便可,这样一来,大幅度减少了体检资料录入的工作量,提高了整体效率。

2.监护档案计算机单机管理的局限性

计算机单机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在某些方面仍然过于依赖纸质档案,有一部分工作依旧需要手工操作来完成。这就导致了这种管理模式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归纳起来,这些不足之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尽管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体检人员尽快得到体检号码,但是秘籍架里人工提取档案或建新档案的效率低,从而必然会导致体检人群中在档案室中滞留;(2)由于体检人员在获取档案之后,需要到监护门诊进行问诊、检查以及开具各种检查单等工作,所以大量的人群会集中在监护门诊中,导致人员拥挤,目前,监护门诊环节已经成为了体检中最受关注的问题;(3)在体检之后,企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员工的检查单进行手工整理、粘贴、录入,由于人员较多,所以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往往较大,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由于人工失误而导致的差错出现,同时,整体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全面提高;(4)由于是单机管理,所以医生所用的Excel表格与档案室的Fox pro数据库两者是相互分离的。因此,对于体检原始资料的查询,只能通过纸质档案里查询到;(5)监护档案计算机单机管理时期,对于身份的识别有赖于每个检查环节核对身份证和照片,繁忙之中难以杜绝冒名顶替的现象发生。

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与全纸质管理和计算机单机管理相比,信息化管理具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升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工作效率

自从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之后,基本上可以将计算机单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尤其是在工作效率的提升上,其优势更为明显:(1)改变了传统全纸质管理模式,使得档案的存放空间进一步缩小,提档归档的事时间和人力也得到了大幅度节约;(2)体检流程得到了优化,体检人员在领取到体检任务之后,需要前往不同的科室进行检查,有效缓解了单一流程的瓶颈效应;(3)对于体检人员的摄像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各个科室内,以此来有效防止冒名顶替的问题发生,确保了体检资料的真实性;(4)在档案管理中,加入了条形码和扫描仪等设备的应用,以此来确保各项检查工作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切换到所需的工作界面,大大缩短了体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5)对与体检人员相关的检查结果的整理和录入,直接由负责检查的医师完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确保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6)档案室和各个检查室的工作均录入或传输到信息化系统中,受检者的一般信息和历次体检结果完整保存并动态续加新内容。

2.信息化管理符合职业健康监护的工作要求

对于为企业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技术服务的卫生部门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出具的个体报告进行统计和保管。在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式下,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几项功能:(1)不同人员在操作权限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开展管理工作;(2)针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用户名、密码和签字识别,这些资料都是其他人无法修改的;(3)与体检人员相关的体检时间、报告生成时间等信息都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4)档案的建立是按照体检者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为依据的,实行一人一档终生使用制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体检者由于工作变动而导致的档案资料不连贯的问题发生;(5)对于体检者的检查报告,通常以PDF的形式打印出来,并进行存档,不能对其进行更改或编辑。这样一来,便提高了健康档案工作的严谨、客观和真实性,达到了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权益的目的。

3.对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与传统的全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员必须对熟练操作电脑,并且能够利用办公软件对健康档案进行整理和统计,否则,无法利用Excel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对企业单位批量在岗定期体检,依据监护医师制定的体检项目方案,转化为信息系统里新的体检计划分组,对体检名单进行分组之后,将其编号后导入管理系统中。再次,动态掌握体检进度、体检项目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到企业,以便企业督促员工按时完成体检,提高受检率。最后,对上、转、离岗体检,以及特殊工种取证体检这些常规的非批量体检,档案室工作人员要掌握不同工种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选择相应的体检项目,即时挂号、划价、摄像、打印导诊单。只有将以上工作全面掌握,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使用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是企业对员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推广,实现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健康监护档案的利用率,将其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Abstract: Longhua County Archive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period,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pair management, production, maintenan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steady progress,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 has accumulated some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popularity of digital aspect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具有工作面多,一次建设,长期使用的特点,自2000年以来,隆化县累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2条,276平方公里,41万亩,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由建设前期批文、施工过程记录、竣工验收资料等组成的信息和文件,并归类于工程科技档案,这些档案材料全面反应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作为工程建设期、运行管理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工程建设、维修管理、生产使用、日常维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新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更加不可忽视,隆化县在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稳步推进,实现工程档案资料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做好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隆化县水务主管部门将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1.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工程规划起步阶段即加强对工作认员的教育引导,强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是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档案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要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

2.建立档案领导责任制。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县水务主管部门建立以分管工程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档案领导责任制,对工程档案工作负全责。

3.健全档案管理工作保障机制。

明确要求各项目单位确定工程档案归口管理部门,大力保证工程档案工作所需的资金、设施和设备的投入,逐步采用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同时,要配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人员,负责工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工作。

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必要条件

1.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为不断促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水平,县水务主管部门将工程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纳入工程管理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在编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时,将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或方案中,先后制定了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度、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等各项制度。

2.明确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

工程技术人员要及时整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及时向所在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归档文件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保证归档文件字迹工整,图样清晰、签字手续完备,图片、照片等配以文字说明,并将归档材料相应的电子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部门,产生电子文件的软硬件环境及参数符合有关要求,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有据可依。

3.完善档案保管借阅办法。

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制定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档案分类方案、保管期限,建立了档案借阅登记薄,并对历年归档的文件材料编制了检索目录,保持了档案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了档案查阅工作的方便快捷。

三、强化档案验收是提升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明确验收标准。

对于工程建设档案按照规定实行专人专柜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并对每一工作环节的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及时归档,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档案内容要齐全,要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无论是项目可行性报告,规划设计及工程预算编制方案,还是反映任务来源及工作部署的文件、合同书文本、工程建设日记和备忘录、技术成果、工程建设月报表、成本报表、技术鉴定报告、工程质量检验资料、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竣工验收等均收集整理齐全完备。特别是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影像资料,每个项目都要有完整的影像集,真实反映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2.加强验收工作的组织管理。

在组织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峻工验收时,按照规定有档案管理部门派员参加,确保工程与档案同步验收。对工程档案的验收,由档案验收小组进行,档案验收小组由上一级水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成。在对有关工程进行档案验收时,档案验收小组依据验收结果形成书面意见,档案验收意见体现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中。有关部门进行工程质量评估时,对于档案材料不能达到完整、准确、系统要求,或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归档任务的工程,不得评为优质工作,也不得申报有关奖项。

四、现代化的管理是保障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

1.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档案数量越来越大,档案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县水务主管部门通过组织专业培训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管理意识,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改变了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的方式,逐步实现了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5

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智慧时代,让高科技无处不在。借助智慧科技,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国内外都开始尝试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精准的利用与开发,智慧档案馆势必是未来档案馆发展的方向。所以,做好智慧档案馆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与特性

智慧档案馆指的是智慧管理技术应用的档案馆。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智慧档案馆属于数字档案馆的提升与发展,是基于智慧技术的信息化档案馆形态,在已经拥有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基础上,应用智慧管理技术,确保其功能能够更加智能与智慧[1]。

智慧n案馆的智慧,并非是在管理当中拥有人类的思考、理解或者是决策的意识,而是智慧档案馆的信息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流程和模型,从而进行自主的感知、分析信息、记忆、识别,从而做好控制运行、评估业务、预测趋势等一系列具体人类思维特性的行为,从而完成相应的档案工作任务。因为智慧档案馆本身的智慧特性,同时只能够采取数据分析的行为,所以,在能力方面还达不到替代档案人员的程度,所以,只能够满足“智慧”,而不是兼顾“智慧”与“能力”的“智能”层级。

要实现智慧档案馆的基本功能,首先需要对“智慧”这一特点加以关注,在全过程的档案管理中,始终需要将智慧化这一发展目标完全体现出来,从而实现档案的智慧收集、智慧管理、智慧存储、智慧服务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不但有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加快,同时也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在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想要将智慧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实现,必须要从档案刚进馆开始直到存储利用,全过程地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档案管理,这样才能够加快档案智慧化管理的进程。只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就能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比较

(一)先进科技

智慧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都属于信息技术下的产物,从根本上来看,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基础更多是为了满足传统档案馆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数字技术才是数字档案馆的核心。运用数字技术管理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缺少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反馈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不大。而智慧档案馆的核心是感知技术,主要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当然,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技术也不能抛弃,可以成为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技术支撑[2]。

(二)服务为先

数字档案馆的对外服务仅仅局限于在线检索、在线咨询以及在线查档等业务。在应用的设置上,更多是基于档案馆自身来进行的,很少能够融入公众的实际需求。所以,基于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才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这也成为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目标之一。为了,就需要围绕利用者,结合云计算,开发多渠道、多平台的应用系统,同时在配合上数据挖掘的运用,预测需求导向,做好利用者实际情况的分析,从而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并预测用户浏览记录和IP地址等,获取拥有价值的隐藏信息,但是就档案工作者而言,提升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才是解决服务为先的突破口。

3 对智慧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整合资源、便捷服务

传统模式下的档案资源服务是基于用户主动提出需求,然后由档案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档案资源,其服务过程中是从档案馆到用户的单一传递模式,更多关注的是馆藏。随着档案馆藏之中各类数字资源占据的比例逐渐升高,用户个性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多,智慧档案馆需要通过数据挖掘、信息集成以及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方式,整合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从而提供多样化的用户信息服务。这种功能就是通过智慧档案馆的资源发现系统得以实现的,该系统的应用能够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整合,同时,对档案系统内部的不同服务平台也能够实现相互的融合,从而打造智能化档案数字资源获取同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融合,最后再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就能够让用户获取全方位的数字档案资源需求。

(二)移动互联、泛在服务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服务技术和服务空间都得到根本上的变革。智慧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设备,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档案信息的服务环境。目前,作为覆盖人群,使用方便的移动终端,因为其不受时空限制,使用便捷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信息获取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用户都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发现信息并获取信息。智慧档案馆的服务属于一种无缝的、动态的、交互式的信息传递以及知识传播,将智能移动终端、数字电视以及计算机作为传播媒介,最大限度的提供用户快捷、方便、无障碍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及资源服务[3]。

(三)知识组织、智能服务

未来的档案馆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用户增长需求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而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无序、泛滥以及存在用户之间的选择与获取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档案馆,就应该提供更方便、更准确、更人性化的服务。作为智慧档案馆,需要做好现有档案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系统的升级与完善,这样才能够形成新一代的档案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最主要的功能表现在:第一,全媒体资源管理能力。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主要对象是纸质馆藏,但是新系统的出现,除开纸质馆藏继续支持之外,还将数字馆藏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其中,形成了电子资源的管理系统,从而将其进化成为统一的资源发现系统,这样就能够满足智慧档案馆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能够为档案业务管理以及信息服务提供资源管理的平台。第二,全网域的资源挖掘能力。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将档案馆的业务管理作为其出大点,更加看重流程的规范化,档案的检索系统能够提供读者主要的工具,而新系统主要是基于用户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强调的是档案资源的统一揭示以及档案资源的挖掘能力,当然,不仅仅是馆藏资源的发现,更多的是对用户需求有着直接关联的文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发展。第三,智慧化的服务能力。传统的档案服务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但是新系统则是通过数据技术以及RFID技术,从而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智能服务、自动感知,这一个系统会实现用户需求与资源组织之间的动态关联,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化、个性化以及自动化的服务模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智慧档案馆已经成为必然产物,属于档案馆更为高级的形态。建设智慧档案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面临着很多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当前的智慧档案馆建设仍然缺乏理论研究和法律规范,更急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在今后的智慧档案馆建设中,还需要以研究来配合其发展,才能够实现智慧档案馆的真正进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档案管理;智慧;信息化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透明程度越来越大,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档案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智慧技术和智慧管理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技术发展与数字档案馆的局限性

数字档案馆的产生,解决了传统档案存储的很多问题,比如存储的数量限度,传播的途径及安全性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给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革命性改变。但是数字档案馆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理念上,数字图书馆只是改变了外在的条件,但没有在管理方面实现真正的革命,只是依托信息化实现了档案本身的改革,并没有在管理档案实体上有革命性的进展。在技术上,数字档案馆相比传统档案馆,建立了多元化的享用中心,达到了信息镜像化,使大众利用起来更便捷,但是不能帮助管理人员对档案开展业务工作和信息筛选,无法按照档案信息用户的思维进行档案的管理。在资源上,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受到传统档案馆档案信息基础的限制。它的核心资源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还有原生态的电子档案。难以突破传统档案馆既有的局限性。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思路,还需要研发新技术。档案部门在巩固数字档案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它的建设成果。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智慧档案馆,并探讨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智慧档案的服务方向

智慧档案馆是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智能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实现管理的多元化,丰富档案资源,还具有自动感知和处置档案信息能力的功能,是一个提供档案信息泛在服务的新型虚拟档案馆。

智慧档案馆能够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各种高科技,如采集终端和各类有线、无线宽带网络技术,把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网络都联通起来,并时时采集档案的环境信息、档案变化的动态信息。使智慧档案馆在信息提取方面拥有绝对的智能化,并能随时对档案的资源进行反馈,对客户实现智能服务。

这里能最大化地发掘数字档案的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数字档案馆信息化的基础上,运用更发达的通信技术和科技手段,对档案的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并感知动态的档案信息。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时候,对用户的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和智能支持。为档案馆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便捷和人性化的基础条件。

三、智慧档案管理的特点

智慧档案馆的智能化,不仅要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还要在管理方面树立智能管理的理念,建立更方便的管理模式,让档案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建立资源多元化,感知更全面,综合处置能力更强的档案室,建立更先进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的处理工作在一个综合处理平台就能完成。

(一)资源多元化,档案资源作为智慧档案馆的基础。决定着智慧档案馆智能化程度的高低,资源越多,涉及的信息越广,各个媒体和网站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智能档案馆的信息构成。智慧档案馆的资源多元化,还体现在它的管理模式上,由于资源面广,不同的档案有时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资源多元化又造成了管理多元化。

(二)感知更全面,感知是一种预测能力,是智慧管理第一要求。在智慧档案管理方面,既需要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自动化管理,也需要管理人员拥有高端的管理策略。在将互联网和档案实体联系起来的同时,也需要对档案内容和档案管理信息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换和通讯。通过RFID 技术,可以实现对档案实体的感知、档案内容信息的感知、档案管理信息的感知。对档案内容的感知,通过识别数据,整合档案资源信息来抽取和挖掘档案的内容信息。对档案管理状况的感知,这主要是人为因素,通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技巧来智能化检测和评价档案的管理状态。

(三)综合处置能力更强。智慧档案的管理先进之处在于它具有完善的处理应对和反馈机制。将档案信息的需求特征通过解析和识别,对应相应的管理策略,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对感知到的档案信息进行评价,进一步获得对档案信息的处置能力。提高了档案信息的保障机制和查全率。对档案管理业务工作需求的应对与处置,在档案实体和管理信息上得到了综合的分析。

建设智慧档案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的软件方面都会遇到诸多问题。技术的发展和推进,让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保障,但在管理方面还缺乏很多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持,法律规范也不是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德斌. 智慧城市新环境下的智慧档案[J]. 山西档案,2014(05):72-74.

篇7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篇8

Abstract: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ves 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wisdom city background.

Keywords: Wisdom City;Archive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1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到共建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工作来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其开展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档案部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关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信息资源被分散保管在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档案管理的标准和社会部门信息建设标准不尽一致,影响了档案信息跨行业、系统、部门之间的共享;此外,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尽合理、档案人员工作服务有待提升,这些都导致档案部门开发的档案资源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共享工作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各层级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整合区域内各档案保管机构档案资源,在建立分层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接入和利用,如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档案部门根据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系统,整合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分层级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与目前的单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比较,共建共享更强调档案部门和社会部门在共建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共享,可解决仅仅依靠档案部门开展共享工作的缺陷,从而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中深层次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对于促进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主要有集中型模式、层次型模式、网络型模式[1],我们也可依此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为上述三种模式。

2.1 集中型模式。集中型模式也称为垂直型模式,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系统内或某类型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中,所有下级馆(室)都与中心馆联结,并共享中心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如2013年浙江绍兴市档案部门建设“区域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辖区内各县市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实现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集中型模式下,各成员之间具有行政或业务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因此相对容易组织开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集中型模式具有封闭性,排斥了系统外及各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在我国现有档案工作体制下,保存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室),还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如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等,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区域内档案工作处于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各自管理的状况,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上述档案保存机构仅履行“按区域执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3],基于此,集中型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为档案专业系统内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档案专业系统之外的社会各系统内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和上述各系统无隶属关系的社会组织档案信息孤岛并存的工作状况。

2.2 层次型模式。层次型模式又称水平型模式,是指同层次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档案保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跨系统的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层次型模式以某个地区为范围,以综合档案馆为基础,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开发利用各系统、行业和部门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这种模式下,各档案保管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并无隶属关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工作缺乏行政促进机制的有力保障。

由上可知,层次型模式对促进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展是有利的,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就推进档案工作合作共享却有着共同的要求,加强跨系统档案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是双赢的结果,但层次型模式下的合作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协作机制、保障机制,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

2.3 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档案保管机构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互相建设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其理论基础是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都属于我国整体档案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所有档案信息资源都可以进行合作共享,网络型模式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的共建共享模式,但考虑当前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信息技术、部门利益等因素,这种模式是在实践工作中操作难度最大,最难以真正实现的一种模式。

3 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

3.1 确定优化模式的原则。(1)适应性,模式的确定应符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有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2)渐进性,应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分步实施,科学建设。(3)前瞻性,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档案工作的现状,也应具有一定的超前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功能的拓展预留余地。(4)融合性,上述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选择时,可整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使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务实开展。

3.2 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模式的思路。结合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及各地区档案工作的实际,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是改良基础上的集中型模式,实际开展时可分层级逐步推进,具体为: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统筹指导下,大力开展档案信息的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及信息技术建设,首先在区域内具有隶属关系的包括档案系统在内的各行业系统内开展共建共享,实现纵向的各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级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内横向的跨行业系统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和公民个人的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地区档案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撑,并为将来更大范围内的跨地区的国家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模式也可概括为: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筹指导,在集中型基础之上的分层级推进,各行业系统分别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共享,后跨行业系统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创新

4.1 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的目标在于建设基于共享的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这种模式能够将专题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共享利用档案信息资源[4]。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为解决社会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提升重点领域服务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往往开展部分专题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如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健康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安全应急体系,等等。这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部门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建设和共享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已开展和相关部门协作建设共享工作的探索。如浙江省提出建设“民生档案”、“平安档案”、“活力档案”等专题档案的思路,在工作过程中,浙江丽水市建成了包括资产档案应用模式和百姓档案智能模式等在内的四个智慧应用模式[5],浙江绍兴市2013年创建“区域涉民档案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关联,通过公民个人身份识别对各类档案信息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现有各数据库之间的孤立关系,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证、人与业的智慧整合[6]。

4.2 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的共建共享模式。非政府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实施的区域内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工作体制机制下,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开展实施,但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开展的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我国近年来在部分领域也开始探索这一新模式,在该模式下,非政府社会组织根据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本专业领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具体数据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研究共建共享工作中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法规政策、信息数据标准,同时负责召开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新技术和项目推广应用等。2013年3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区域卫生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医疗,目前该组织已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闸北区、重庆、浙江舟山、四川德阳等地区开展智慧卫生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7]。

4.3 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市场机制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档案部门参与区域内档案信息建设和共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调节协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信息组织,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调档案部门的投入和付出,档案部门在积极向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的同时,自身资金投入、效益和人员等因素较少得到重视,致使建设成本过高而使档案部门难以承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应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共享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和成本管理的合理化,真正体现合作共建、社会共享的目标。

随着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推进工作的开展,社会部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档案部门应改变以往单向档案信息输出的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如,档案部门可争取档案资源建设与共享专门经费用于基础档案信息的市场外包数字化、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智慧档案建设和共享中的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开发,等等;考虑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中,列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内,将其市场项目化,从智慧城市的财政专项中获得资金支持,引导智慧城市各项专项建设经费向档案领域的流入;此外,在部分商业目的智慧项目中以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数据,等等。

4.4 全面融入的共建共享模式。档案工作应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运营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领域实现档案领域的同步建设,当前档案部门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应主动融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第四代无线通信”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同步构建与智慧城市协同统一的泛在网络,在信息基础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三网融合的档案工作模式。(2)推动档案云计算中心建设。根据档案部门实际智慧应用需求,整合档案工作网络、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建立档案云计算中心,构建档案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契合档案工作特点和需求的档案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用于现代海量档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备份和开展利用等,向社会提供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安全稳定的档案云服务。(3)档案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应加强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档案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重点档案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4-X-48)、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研究”(2013SJD870003)、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项目“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jsgdz2013-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2][6]陈慧瑛.智慧档案 数字先行[J].浙江档案.2013(12):14~15.

[3]吴加琪.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10):7~10.

[4]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100~102.

篇9

智慧档案是一个具有层次管理模式的档案管理系统,从层次分析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管理层面所负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各自职位级别进行相应的管理,以保证各层级管理质量,做到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结合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源掌握更全面的管理内容,明确管理方向,并不断优化现代档案管理功能,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中各项功能对管理水平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层次

1.1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层。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层主要是针对本单位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资料进行集中、处理、使用以及保存等工作,属于档案工作中的基础工作,而这一道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意义价值。1.2机构档案信息传播管理层。是以基础管理层为铺垫,对档案信息实施传播的工作,将知识信息以及有使用价值的信息通过传播渠道转换成具有生产力的可利用信息,进而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提高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这一层次管理对捕捉信息、审核信息以及信息归档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并对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中应用档案信息给予最大化的支持。1.3机构档案信息能力管理层。这一层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信息资源全面分析,如:信息收集的需求、信息应用价值、信息管理方法、相关信息、竞争发展等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这个层级的管理能够让档案信息充分的深入到现实生活、生产中,体现价值,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做出相应的信息决策、信息指导以及参考建议等。同时档案信息能力管理层级还需要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如现实生活生产中对信息种类的需要,各类信息之间蕴藏的关联与影响,存在信息不能满足需要信息的原因,各机构信息对照以及信息应用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分析,将信息正确的投入到使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实际上可以根据各机构的应用需求而合理设计,以保证档案信息在机构中能够以有利用价值的地位出现,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岗位重要性的意识,承担结构有保存价值的信息收集、归档、使用等工作,并有效的将档案信息传播与开发,充分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作用意义。

2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源

2.1原存纸质档案。目前大部分档案馆所保存的卷宗还都是纸质档案,其数字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层次与功能设计分析化策略包括以下两种办法:可以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转换成PDF格式或jpg形式的图片进行入库,并进行标引。可以通过键入的方式形成WORD文档,加盖数字水印技术进行入库。2.2原存数字档案。数字档案已经是各个档案馆档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使用办公系统比较早的企业,数字档案所占比例较大。数字档案的入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是要保证数据在转移或转换过程中,保持数字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比如一些入库的日期、原始格式、页码、操作员等非文档内容标示的保存。2.3新归档档案。随着机构的发展,新产生的档案将会成为档案数据库的重点,这就要求在新数据上传过程中,严格按照数据格式、工作流程、数据大小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如文档、照片、音频、视频等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格式统一,每种文档采用什么格式进行归档,要进行统一,方便日后档案资源的利用。有些单位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保存,这就要求上传的电子档案应与纸质档案保持一致。

3智慧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3.1安全认证。档案的私密性决定了安全认证的首要地位,档案涉及机构的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机密,档案安全一方面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安全,如服务器、路由设备、防火墙的安全设置;另一方面要考虑系统的软件安全,软件安全主要体现在系统文件的加密,管理员、用户的加密设置上。包含管理员的权限设置、上传、修改、删除、审核等;操作员的上传、检索、审核等;用户的上传、检索、浏览等权限设置,并且每一次文件或系统的修改都应该记录下操作员工号。3.2档案信息的存储。应当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来保证及时有效地存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个快捷方便的上传接口,可以连续上传、批量上传,并且支持从其他系统导入资源和元数据的功能,非数字作品的数字化、转换和载入的方法,提供档案资源的鉴别和权属管理的功能。3.3档案信息的组织。档案信息的组织就是将资源库中的档案进行序化,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智慧档案信息系统在组织信息资源过程中应该加入机构部门、主题、领域、责任者等方式,并能根据分类提取相关的关联词组,并描述出它们的上下位类和语义联系,以方便相同类型的档案进行聚类组织。3.4档案信息的检索与传播。多种系统检索中关键词检索最为常见,其次是分类检索。检索后,针对有关档案资源信息,选择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档案提共给用户,使得档案内容中与用户所需更为接近化。系统中针对具有保密性的文章应设置专用的权限字段,利用针对性的开放模式,实施对某机构在某时间段进行保密信息开放,实现既能针对性与能共享性的信息开放效果。3.5用户评介与互操作服务。在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中,用户评介、互操作功能的设计主要是为给用户、系统之间提供交互平台,实现用户与系统或者系统于系统之间的交互过程,从交互功能中,用户可以以一个帮助系统者的身份出现,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同时也可以对系统提出问题,系统会自动将问题和答案收纳于帮助系统中,用户便可以通过检索的形式得到帮助系统的帮助。

用户评介与互操作服务功能还能够使得档案信息平台及时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而对档案信息使用情况加以了解,不仅如此,此项功能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检索信息时,不一定输入全部信息,只需要提供相关题目以及获取方式即可,这一程序的实现需要系统互联支持。

作者:王冬梅

篇10

当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随着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信息化应用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基本上解决了学校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各地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普遍、共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比较单一,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信息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数字资源建设投入较少,各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安全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相当低。诸多问题,迫切要求基于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出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前提和保障条件。

浙江大学从2010年开始动工,将正在建设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作为建设智慧校园的试验田,计划在2015年前把该校区西区建设成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智”是指学校的智商,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慧”是指人的情商,强调人的灵性与创造力。智慧校园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科研效率和能力,改善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条件,优化学习、生活条件,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当今先进技术实现上述智慧校园的理念,创造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环境,绿色、生态、和谐的校园。

2 智慧校园建设的保障条件

2.1 人力投入。为保证智慧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必须保证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投入,把科学配置建设智慧校园的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建立一支智慧校园建设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中必须包含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2 规章制度建设和长期规划。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节地、节水、节能,使人财物得到最优组合。对属于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影响面广的复杂型系统工程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更应有一个科学完善、周全的长期规划。

2.3 校园网络化建设。校园网络化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内容。浙江大学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中,将校园网络化建设分成以下三大部分。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平台和物联感知系统。

3 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电子文档管理模式

3.1 部门产生文档在线编辑和公开。对各部门产生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在线编辑是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文档在线编辑管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电子文档流转新技术,该新技术集网络共享、文档实时编辑和纠错、集成数据库技术的高效检索等功能为一体,它允许用户远程操作文档,能够实现文档从创建、修改、审批、存储、转发、查询到重复使用的处理过程,从而使办公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无纸化。文档在线编辑管理系统的主要实现技术,包括基于WAMP/LAMP框架的系统访问模型和基于AJAX技术的文档对象模型,及其基于Office在线编辑技术,等等。经过在线编辑的电子文档,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就可以公开。

3.2 电子公文管理部门的在线归档。对经过在线编辑的电子文件进行在线归档是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第二步。智慧校园产生的电子文件根据其来源可分成两类,一类是OA系统内形成的电子文件,另一类是OA系统外形成的电子文件。对于OA系统内形成的电子文件,利用OA系统电子公文归档接口与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链接和数据转换实现归档,无缝链接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线档案服务器中设定电子公文预处理临时库,将系统内的元数据按一定格式导入后,自动转换到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然后将电子原文与目录数据进行关联挂接;对于OA系统外形成的电子文件,通过电子公文管理部门的专职或兼职档案员预先建立目录数据库,然后将电子全文与目录进行关联挂接,并且对电子目录与电子全文进行捆绑来实现在线归档。

3.3 档案人员在线审核和数据上传。对已在线归档的电子文档进行在线审核鉴定,是档案管理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所有离线归档的电子文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在线审核,经鉴定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后,才能离线归档。审核鉴定的方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便开始保管期限表制定工作,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审核鉴定或者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半自动化审核鉴定;审核鉴定的内容,需要完成三项判断工作:一是某信息集合是否电子文件;二是该电子文件的内容具有多长时间的保存价值;三是电子文件的技术状况能否保证其内容价值的实现。通过档案人员在线审核鉴定的电子文件,才能进行数据上传。

3.4 电子文件离线归档和数据备份。离线归档是对在线归档数据的备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数据灾难,离线归档的数据不常被调用,一般也远离系统应用。要做好电子文件离线归档和数据备份的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建立电子文档备份体系,保障备份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应用电子文档安全备份系统,采用磁盘阵列作为备份系统,完成文档原文的异地容灾备份。其次,加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环境建设,对内网服务器及网站服务器进行扩容升级,定期查杀网络病毒,修复网站数据,实现网站数据的在线和离线备份。最后,在电子文件载体选择上,使用光纤磁带库、外置硬盘和光盘三种类型的存储介质,对电子文档进行异质备份。第二,采用多种备份技术手段,保证电子文档数据备份的有效性。(1)多种存储载体与软件相结合。根据数据备份的实际需求,在载体上可选择磁盘阵列、光盘库或磁带库,在软件上可选择Veritas Storage Replicator或Veritas Backup。(2)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相结合。在本地和异地同时对原电子文档进行备份,可有效地防止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破坏,也可有效地抵御网络病毒的侵害和攻击。(3)完全备份和差额备份相结合。差额备份节省备份的时间及存储空间,完全备份的备份时间长且会占较大的存储空间,当恢复时可一次性快速恢复。(4)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相结合。在进行离线备份时,服务器将停止用户对电子文档的操作,由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操作、修改电子档案而造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而进行在线备份时,服务器不停止用户对电子档案的操作,可实时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工作,但该备份方式需要先进的硬件和网络支持,技术上也较为复杂。

3.5 电子文档数据的异质备份和异地备份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