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发展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开发区发展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开发区发展规划

篇1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项目攻坚”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承载能力、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为目标,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业要调高调优,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电子通讯、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食品为主体,以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产业配套、人才集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开发区内生物技术及新制药等领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建设;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特别是科教兴企战略,配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技术平台,提高对区域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支撑;四是全面提高区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实现对地区经济的超强带动和辐射。通过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进一步促进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医药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

三、发展重点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遵循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发展生物技术、推进新医药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三大优势,瞄准生物制药增能、化学制药升位、现代制药升级三大目标,组织实施药物设计筛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手性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成果转化高能化、投资环境最优化等重点工程。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强化我区在高新医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实施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主攻遗传育种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和细胞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工艺技术。

2、装备制造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作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轻工食品产业。“”以来,开发区益海粮油、长城食品、同福食品、东康乳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6亿元、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建成、扩建后,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能源产业。依托总投资70亿元的东方热电公司良村热电厂技改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300MW,分两期建设。一期2×300MW两个机组已具备投产条件,将给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点开发项目

1、投资110亿元的华北制药工业园项目。

2、投资100亿元的石药工业园项目。

3、投资35亿元的东方热电二期项目。

4、投资6亿元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制剂及物流中心项目。

5、投资3.6亿元的河冶科技研发中心及生产项目。

6、投资6亿元的益海粮油棉籽、大豆油项目。

7、投资2.3亿元的长城食品公司冷冻食品加工项目。

8、投资9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生产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上述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优化“招商、资金、服务、配套、人才”五大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增长、环境提升”四大亮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提升、服务优化、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平安建设、干部队伍八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全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全局,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确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企业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调高调优,机械制造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由小到大、医药化工由粗到细”的转变。

4、加大投入,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系。为实现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需新增产业投入约3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5、搭建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条件、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分配机制、用人制度等在内的一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养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联盟或企业集团,大力培养“强、优、快、新”(实力强、效益优、成长快、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龙身、相关产业为龙尾的企业联合体。

7、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发展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群体聚集优势。

8、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中心,培养相关产业的重要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调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术”来指导开发区的体制创新,以营造创新氛围的“小气候”来再造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为创新服务,为企业铺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强化政府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弱化对竞争性项目的指导性,创新“超市型、平台式”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方式,使企业在开发区内享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星级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

开发区辖8个自然村,农村总户数6986户,总人口25124人,耕地面积15000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的发展和融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发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建设“西部新城”发展目标,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着手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全区覆盖,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项目强区这个工作重心,项目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纽带和支撑。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区带村,积极谋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区村的科学对接、共建共享,建设覆盖开发区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公共设施与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区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应。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文教、卫生、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初中生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强劲发展势头,捍卫全市领先地位五年不动摇。同时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区中心校结合进区企业招工特点,每年举办三期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区辖村有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2)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工作,抓好流动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一孩巩固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主要人口指标三年内达全市先进标准。

(3)努力做好卫生防疫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卫生资源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同时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4)扎实做好民政工作。加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及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七、新民居建设

篇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railway, "the station economy" for city development have positive role, especially on traffic block mountainous regions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driven,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a mountain area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ge challe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ity with mountain railway st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mode.

Keywords: hill country,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一方面 “车站经济”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区发展带动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面临着山地地区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以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为例,探讨山地火车站周边用地开发模式。

2山地火车站建设概况

2.1中国山地城市概况

山地是地貌类型的一种,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地貌类型。山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山地包括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陆地面积960万km2,其中广义的山地面积662万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中国的山地城市分布及其广泛,截止到2005年,全国有建制市661个,山地城市有231个,约占总量的35%。而全国1900多个县城中山地型城镇更是超过总量的一半。

2.2火车站地区开发与山地系统的矛盾

中国铁路建设,正进入飞速发展期,现代城市中的火车站,不仅承担了城市交通枢纽的职能,而是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使得火车站地区成为吸引各种城市功能聚集的场所,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综合发展。火车站地区通常会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的中心,是城市高密度开发地区,开发上往往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山地地区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轻则使得山地火车站地区 “平原化”的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的丧失,重则导致山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环境灾害的加剧发生。

3遵义火车东站核心区规划思路

3.1项目背景

规划处于贵州遵义市,遵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城市。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度实施,遵义赢来全新发展机遇。遵义火车东站是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在遵义设置中间站,选址于遵义中心区东部礼仪,简称遵义东站。遵义渝黔-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极大缩小我国西南地区与珠三角的时间距离,构筑新经济走廊;加速成渝经济圈融合,促进遵义与贵阳分工协作,共同构建贵州经济隆起带。同时东站规划将有渝黔高铁、昭通至毕节快铁及城际铁路通过,并考虑未来渝黔线改线,是一个集高铁、城铁、普铁为一体的综合枢纽站。遵义火车东站地区是城市东拓重要节点,将承担“联老城、拓新城”,打造现代服务业平台,构建城市新标识,延续城市景观脉络的重要职能。

3.2基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规划区地貌属于黔北低中山丘,湘江河与蚂蚁河自西向东通过,为深切河谷。大部分海拔在800-1000m之间,最高海拔为955m。山体丘陵呈“T”型分布,部分山体浑圆秀丽,植被丰富,坝间分布有少量梯田耕地。遵义火车东站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2.1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

规划区区别于平原地区,用地相对零碎,同时地形起伏较大,山顶与河谷高差达到200米,建设难度大。同时周边被群山包围,有高度、坡度和小气候引起的各种变化,城市建设需要谨慎对待。

3.2.2基地投资费用高

山地城市建设投资费用普遍比平原城市高,如基建费用投资一般要增加15%-30%。而火车站周边地区对场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又本地区山体多为岩质山地,平整场地费用更是大大的提高。

3.2.3交通联系困难,联系不方便

遵义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用地集中在东西两条发展带中,中间被山体分隔,其中老城所处西发展带发展成熟,东部发展带尚未形成。遵义东站正是处在老城与东部发展带交接的节点上。如何打破山体的壁垒解决火车站与老城的联系,同时辐射东部各个发展组团;如何在狭小的空间范围解决火车站复杂的过往交通是本次规划的一大技术难点。

3.2.4生态环境脆弱

规划区地形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如水土流失、山洪水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及人身和城市安全。铁路站场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将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避免山体地区灾害的发生,有效利用山地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小气候,引导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也是规划的要点。

3.3规划主要理念

根据遵义东站基地特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山地火车站周边地区开发问题:

3.3.1通过地形和生态脉络分析,构建大生态格局。

一是在遵义市大的生态格局基础上,分析本区在遵义市中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确定要保护生态功能结构,通过对基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的勘察和分析研究,评估该区建设对地区生态的影响。二是以GIS为技术平台,开展规划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规划从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水系、等方面对规划区及研究范围山地利用进行生态因子分析;并将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与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控制进行衔接,考虑现状用地情况,从而获得本次规划适宜建设用地的规模,划出山体保护线,确定可建设用地范围,构建大生态格局。

3.3.2紧凑的用地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篇3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有效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工业园区在吸纳外资、承接产业转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行清洁生产、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安排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2、园区规划的特点

传统的工业园区规划通常遵循着城市规划思路,从园区区位因素分析、园区产业选择、园区功能分区、园区空间布局、园区景观规划及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去考虑一个园区今后的发展。

3、优化整合资源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规划充分利用新平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发挥优势,创新矿电结合机制,通过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新平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招商引资平台,打造工业发展载体,更好地发挥工业在促进新平县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无形中产生一定的破坏,通过园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产业聚集整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等集约利用,有利于协调处理资源、人口、经济、环境问题,合理确定产业用地布局,形成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园区产业群体的规模效应。同时对生态进行必要的整治及开发利用,可实现地区及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工业发展是为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人民经济收入服务的,通过园区的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城乡环境和谐关系,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园区的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矿山采、选产业:针对两矿采、选生产所产生的尾矿,引进先进技术对尾矿进行回采、精选,作为二次资源进行资源化利用。废石通过破碎、筛分、分级作为混凝土骨料,可用于修路架桥,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尾矿及废石中回收出来的可利用矿物质发展玻璃、陶瓷等建材产业,也可将尾矿中的尾砂及部分废石用于采空区回填等,形成“开采——选矿——废料(尾矿、废石)——再利用(回采、建材)”的循环经济链。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利用剩余副产煤气发电、用高炉渣生产水泥、高速公路的路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漫反射性能,道路明亮)和铁路道渣、轻质混凝土的膨胀矿渣轻骨料(可用于高层建筑建设),具有重量较轻、良好的隔热保温和隔音性能)等建材。

农业产业链:由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物流中心、营销中心几部分构成,种植基地主要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野生生态副产品采集。加工基地主要由种植基地提供初级产品,进行保鲜食品加工、仿生食品加工、高科技产品加工,在全国各目标市场建立营销网点,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营销网络的优势,通过物流中心的调剂进行远程配送、无仓储销售、保鲜集装,构成农产品由种植,加工到销售、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2)突出资源优势,强化生态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在综合分析园区发展优势与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将园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处理好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建设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规划以“东(扬武大开门)治气为主,西(戛洒江)治水为主”的原则,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广节水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着力保护整体生态格局,提高生态质量,发展余热发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废气、废水排放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塑造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态和谐相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

(3)工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平气候类型多样,大部分地区属于低纬高原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终年花不谢、叶不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具备一年四季开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借助云南省旅游地域网络格局中红河走廊的发展和崛起,以未来的工矿城镇及旅游集散地戛洒镇作为新平县旅游空间总体布局中的副核心地,为将来启动开发红河谷旅游走廊,推进哀牢山原始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的局面,进行多元化、立体型开发,形成新平旅游的黄金片区。

规划通过治理矿山环境,开发矿山旅游,打造“矿山公园”,将园区建设融入整个新平县的旅游格局中,促进矿山采掘单一功能的转变,既振兴了经济,创造了就业机会,又为矿山今后转型挖掘出了再生之路,推进“经济体现文化,文化促进经济”的良性互动。

作为矿山公园核心景观的矿业生产现状或遗迹,是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中采、选、冶、加工等活动产生的现状或遗址,这些开发、生产过程都具备研究的价值和教育的功能,矿山遗迹是人类采矿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当今受世界保护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遗产之一。规划将大红山矿山“火热旅游”放在整个新平县及玉溪市的旅游格局中来考虑,初步设想通过构建“一馆(博物馆)、一坑(井下坑采)、一厅(露采)”的空间格局,开展科教旅游,完善工业观光旅游产品,变矿山为省级的地质、工业旅游场所,变单一的生产过程为具有科教、旅游价值和高效益的生产过程,形成由原料开采到观光、科考的产业链,既振兴了经济,创造了就业,还改善了生态,使生产和旅游有机协调、融合可持续发展(图2)。

图2

4、结语

本次规划在规划理念创新,产业选择合理,园区选址符合当地资源及地理情况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符合当前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建立了良好的城乡环境和谐关系,促进园区健康发展等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篇4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和海洋等六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其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为突出,这场革命在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类新的社会经济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行为等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强有力的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化将为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处理、分析等提供全新的技术可能性,促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管理“十五”计划纲要》富有远见的提出,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国土资源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厅要统筹考虑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是一定的,而我县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建设用地指标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争取更多指标只是一个方面,而立足于我县原有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本所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小调查。 选择了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行政村除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将范围缩小在一个乡之内,原因有几点:

一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

二是南楼乡作为正定县传统的农业大乡,其占地情况较其他乡来说要少得多,对此分析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能够代表一个县的整体情况;

三是有利于对乡镇总体规划中下一轮修编工作进行探讨。

一、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将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摸清楚,分析其有没有内涵挖潜的可能性,找出乡镇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的可行性,试图找出一种内涵挖潜的方法,摆脱以大量浪费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内容

南楼乡原有建设用地重点是独立工矿,永久性建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用地数量、闲置数量、用地手续的办理;调查每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单位、以及各权属单位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及涉及矛盾纠纷情况;而不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及部分特殊用地的调查。

三、范围

南楼乡二十二个村庄和乡直独立的工矿行政区域内,关于建设用地情况的调查。

四、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内业判读所有目标地块位置,量算面积,外业逐宗一一核实,并纪录闲置土地面积,及问询权属单位、用地性质等情况。重点调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重点沟通。

将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交由中介组织去做,既不用政府投资,又不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向土地权利人收费,而土地权利人,也不会因为不熟悉土地手续的办理,而多跑冤枉路,国土资源部门、中介组织和土地权利人各得其所,职能分工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既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又转变了政府职能。

五、步骤

(一)调查的准备阶段。将涉及范围内的图件、文本资料整理好,准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及其它工具。

(二)实施阶段。春节以前,由于时间上的关系,只做内业工作,判读调查范围内地块的位置,编号,量算面积,设计调查内容表格及调查线路等。

   (三)整理阶段。安排上班以后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将调查内容汇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如下:

1、在这个工矿行政区内原有建设用地闲置率很高,为43.4%,很多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土地管理混乱,大部分没有正式的用地手续,或是手续不完备、不正规;

3、乡政府对这些地块实际行使着管理权和收益权,土地监察对此是一个真空;

4、砖窑复垦工作进展程度缓慢;

5、由于土地管理的混乱,也一定程度上给该乡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6、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该乡的招商引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将原有的建设用地内涵挖潜足可以,用地指标分配并不合理;

对于以上结论,我认为由于调查工作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调查结论只供参考和讨论。

对于本篇主题,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和反映出的问题,我得出的观点是:

当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贯穿整个大矛盾体系的主线,是搞好整个农村工作的主动环节。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协调起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是主要带动力量,因此二、三产业用地的规划布局是整个建设用地治理的牛鼻子,以此为切入点,确实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治理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也才能使我县的土地规划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极大的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条,以供讨论。

1、对原有建设用地,特别是独立工矿、公共设施、行政机关等用地,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采用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制定和执行工作。

2、对于农业用地,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各类农业用地为原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原则上将各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降到最低,除留给村镇进行空心村改造的建设用地指标外,其余建设用地应对每个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审批的基础上,在适当分配指标。

篇5

文/冯建雄

为了丰富服刑人员的文体生活,提升服刑人员文化素养,为服刑人员营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改造环境。云南省杨林监狱于2015年1月16日在监管区广场举行第六届“立新杯”服刑人员冬季运动会,2月10日圆满结束。

开幕式上,运动会队列比赛和拔河比赛相继开始,在队列比赛场上警察指挥员口令标准声音洪亮,各代表队衣着规范、步伐一致,队列齐整,动作规范到位,精神饱满,番号响亮;在拔河赛场上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拔河队队员们攥紧绳子,脚抵脚,身依身,身子向后倾竭力奋战。经过两个小时紧张激烈的角逐,四、三、六监区分别荣获队列比赛第一、二、三名,三、二、六监区分别荣获拔河比赛第一、二、三名。

据悉,此届运动会是杨林监狱提升教育质量年活动,大力强化监狱文化建设以来的一次系统化、规范化、大范同参与的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共设10个比赛项目,有队列、篮球、拔河、乒乓球、4×100米接力、六人七脚赛跑、立定跳远、象棋、围棋、扑克双扣,共有6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奖项设置单项奖和集体奖。比赛中所有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均由监狱的警官担任。

篇6

前言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工程,实现与制造企业、城市配送及农村物送等的联动发展,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绍兴市利用“十五”重点工程杭甬运河的开通,顺势调整城市产业布局。根据《绍兴港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和《绍兴市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绍兴港将以杭甬运河为主动脉,新建以越城港区为中心的7个港区,规划建设以越城港区为中心的内河港物流园区,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1. 项目概况及意义

1.1项目概况

绍兴港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朱尉村以东、谢家岸村以南、窑湾江以北的地块,紧邻杭甬运河和长泗江航道,航道与锚地条件优越。该作业区规划占地519亩,建设工期2年,计划新建500吨级泊位17个(其中件杂货泊位6个,全天候泊位(粮食)3个,集装箱泊位2个,散货泊位3个,化工品泊位3个),泊位总长度为1300m。为配套城市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作业区预留用地1000余亩,用作后期物流园区的滚动开发。

1.2 项目意义

杭甬运河的开通使绍兴市从此结束了综合运输网络“一腿长一腿短”的不利局面,利用优异区位条件的越城港区,建设具有国际前瞻性的城市物流园区,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大的战略举措。绍兴市越城港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政策支持,也是浙江省“八八战略”所提出的“港航强省”战略、“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三大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成功开发好越城港区为中心的物流园区,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的减少,有利于城市工业布局的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绍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优势分析

2.1 政策优势

依托运河的干线航道,彻底改变原航道等级底、闸级多等缺陷,同时解决了绍兴原内河港口码头泊位分布散、小、乱、差及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工业布局的重新规划,促进城市的科学和谐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越城港作业区为中心,规划建设城市现代物流园区,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政府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全省交通“三大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政策支持力度非常之大。

2.2 区位优势

园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长江和沿海的T形交叉口,杭州湾南部,杭甬中间,东距宁波128公里,西离杭州60公里,北毗上海220公里,处于长三角三大物流圈交汇点。项目作业区位于越城区东部,西靠绍兴市区,东接上虞,南邻嵊州、新昌与诸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3 经济优势

《2008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绍兴市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95亿元,经济总量位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8位,全省第4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090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7330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6.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29.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77.18亿元。

2.4 集疏运优势

杭甬运河东至宁波镇海与北仑,西通钱塘江,连接京杭大运河,直接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通,是迄今为止绍兴境内最大的内河航道。港区离铁路绍兴东站5公里,位于绍兴南通道枢纽中心(嘉绍跨江大桥)附近,紧邻104国道和329国道,靠近杭甬高速、绍诸高速(在建)与上三高速。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889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3公里、二级公路882公里、三级公路346公里;公路密度达107.69公里/百平方公里。水水中转、公路集疏运和铁路集疏运基础条件非常优越。

2.5 产业优势

绍兴市依托纺织、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已形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6个,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块有6个,50-100亿元的区块有7个,20-50亿元的区块有6个。港区直接辐射地区除绍兴袍江新区、滨海工业区、杭州湾工业区、中国轻纺城等大型产业基地,还辐射到绍兴县的化纤、织造、印染,诸暨市的袜业、珍珠、五金,上虞市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新昌县的医药、轴承,越城区的家私等聚集产业。

3. 物流园区战略设想

3.1 总体战略构想

组建越城港物流园区投资公司作为特许经营机构,由投资公司通过对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产权的拥有,实行地主港管理模式来发挥港区及物流园区对城市的贡献。即将来的绍兴城区及辐射周边区域,以越城港物流园区为中心、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周边集聚产业为支撑、老城区工业基地和袍江工业园、滨海工业园等为依托,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绍兴城区繁荣的开放型经济,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化速度,不断满足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广大企业提供广泛物流支持与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提高。

3.2 总体目标

借助政府支持,特许经营机构整体购置园区开发用地,成立投资集团公司,在“地主港” 模式管理下,充分发挥绍兴越城港区的交通、区位、环境、经济、产业、资源等优势,建立起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具有现代水准的内河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整合绍兴市区(含袍江工业区和本园区)的物流资源;培植和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应用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实现物流组织形式和服务功能创新;普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物流设施现代化、物流功能多样化、物流服务标准化,搭建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

3.3近期目标

根据规划要求,完成一期(绍兴市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区内519亩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 (道路、电力、电信、雨水、污水、供暖、供水、天然气、有线电视、土地平整)的基本建设条件。港口经营以自引和招商相结合,二年内建立起散货作业区、化工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及件杂货作业区,开设堆场提供仓储、配送及简单流通加工作业活动。

3.4中远期目标

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滚动开发二期(物流园区)、三期(商贸园区)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二期600亩、三期500亩。依托行业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三大平台,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组织环境;打破物流企业行业界限、部门分割和所有制差别,对全市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培育一批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实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物流园区;普及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实现信息和物流的有机结合;基本实现由传统分散式物流服务向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转变。

4. 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开发

4.1 战略功能定位

绍兴市越城港物流园区的产业目标是为了发挥内河港区的产业聚合效应,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推动现代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满足市区人民生活社会需求的大宗物资进行装卸、疏运、仓储及流通加工,降低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物流费用;为区域集群产业和临河工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降低企业物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扩大人口就业需求,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4.2战略选择

绍兴越城港区作为绍兴市首个内河港物流园区,具有区位、经济、产业、资源和集疏运等五大优势于一体,依托杭甬运河这一大动脉依河规划物流园区,必将对绍兴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园区结合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报批报告》、《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及《绍兴港总体规划(2005-2020)》规划而成。新建的物流园区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优势利用、资源互补等原则必将以高起点、高标准作出战略选择。根据国内外内河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结合越城港区的自然条件与优势,越城港区建设战略选择为“地主港”管理模式下的“柔性化城市综合物流园区”。

4.3战略管理模式

采取地主港(landlord port)模式,组建越城港物流园区投资公司作为政府特许经营机构,由投资公司通过对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产权的拥有,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经营机构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全部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并从事经营,收取岸线、土地及基础设施的租金,实行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可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收取码头或库场租金。特许经营机构将收取租金部分(50-65%)用于港口的滚动开发,并负责港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港区日常管理工作。

4.4 战略开发进程

4.4.1 以港建区――港口物流起步阶段

主要是利用杭甬运河的开通,依托17个码头泊位(散货、粮食、化工、集装箱),着重做好散货、化工、集装箱三大货源的组织装卸、仓储、分拨、配送工作,承担起城市贸易港区的运输枢纽功能。同时,积极拓展港口功能,构建港口物流园区,建立起堆存、仓储、分拨、贴标签、刷条码等初级流通、配送及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内河港物流园区,使港区物流产业集群逐现雏形,使得传统港口业务、运输业务和物流产业集群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加强。

4.4.2 以区促港――港口物流快速发展阶段

在港口物流功能逐渐完善基础上,利用港口物流管理优势,借助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把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渐渗透到临港工业园区,包括袍江工业园区、滨海工业区、中国轻纺城等大型产业基地,产业涉及并延伸到轻纺(化纤、织造、印染)、化工、微电子、机械五金、伞业、机电、家私、食品加工等产业聚集的周边企业,进入配送加工型港口物流园区阶段。功能定位转向涉足全方位仓储配送管理,如加工、包装、配送和维护阶段。以一定规模的临港经济为重点开发客户、增加货源,促进港口进入效益回收阶段。通过这一阶段,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基本完善,产业集群会进一步发展,物流产业集群与传统港口业务、运输业务的网络化等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临港工业园得到相应发展,港口及物流逐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4.4.3 三区联动――港口产业集群成熟阶段

物流园区、港口作业区和临港商贸园区联动发展,港口物流园区进入综合发展阶段,港口物流成为城市或地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港口产业与城市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此时园区功能定位于整个供应链环节,上下游相关业务与资源的整合。通过参与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聚集船舶、、临港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及其他服务领域,集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于一体,发挥资源和规模优势,整合运作、协调发展,促进供应链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5. 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5.1 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绍兴的区位优势,强化现代物流业的支柱功能,全面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努力把绍兴市越城港物流园区建设成为绍兴市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综合物流枢纽。

5.2 产业定位

综合分析市场需求、发展需求、建设条件和产业产出的基础上,物流园产业发展定位为:立足绍兴市区居民生活资料需求及临近企业的社会需求,服务全市及长三角;建立城市生产资料和社会企业大宗物资与原材料的装卸、集散与分拨中心;以仓储、配送、流通加工、集装运输等增值服务为特色,市场交易与存储为基础,信息化和第三方物流为支撑的城市综合物流枢纽。

5.3区块功能

----货物装卸、集散与仓储中心,依托沿河17个泊位,对居民生活需求与工业需求的大宗物资进行装卸、集散与存储,着重做好钢材、煤炭、化工、集装箱与建材等物资的装卸、堆存、加工与配送的物流工作;

----商业区域配送中心,依托大型商场或超市配送中心的示范效应,重点吸引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终端消费品销售企业进驻,形成服务整个地区甚至长三角的配送中心集群;

----制造业原材料分拨中心,依托杭州湾及绍兴大桥交通枢纽,为本地区甚至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提供优势低价的分拨业务,重点发展钢铁、纺织、煤炭、化工、机械电子及家电的主要原材料分拨和供应链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外包仓储物流服务,建设服务绍兴的原材料分拨中心;

----大宗物资的交易中心,利用管理优势与资源条件,创建新的交易方式,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利用信息平台,为本地企业甚至长三角、全国企业提供物流关系密切的信息服务。

5.4产业策略

----积极引进产业----国际性物流开发商;

----重点发展产业----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

----一般发展产业----大宗物资(钢材、煤炭、建材、日用陶瓷等)与化工产品的简单运输、单一仓储和货物装卸;

----积极发展产业----物流信息、电子商务;

----引导发展产业----商贸园区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城市急需物资的交投中心;开发集装箱运输,特别要重点引导企业改变运输理念,大力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

----重点培育产业----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与转口贸易甚至口岸功能。

6. 结束语

随着越城港现代化城市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可将众多企业集中在一起,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高度建立起略协作关系,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实现跨行业的优势互补与协作,有利于发展整体优势,有利于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亚竹.港口物流园区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25.

[2]陶经辉.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46.

[3]宋炳良.港口经济政策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1.

[4]真虹.柔性化港口的发展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3.

[5]徐秦,陈雪峰. 浙江港口资源整合的趋势――港口物流[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 徐秦. 杭甬运河对浙东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J]. 水运管理,2005,(11).

[7]浙江省港航管理局.《2005年浙江省港航统计年鉴》[M].2005,(6).

篇7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一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开发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全市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到2020年,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原则。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尤其是产业链配套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二是产业集聚原则。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鼓励全市工业按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区内居民向生活小区集中,实现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三是高标准建设原则。要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开发区,超前进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吸引力。四是产业导向原则。进入开发区发展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的项目。五是循环经济原则。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按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开发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抓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

(三)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发展规划。各类开发区,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门机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切实搞好总体发展规划和主要专业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总体发展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指导作用。总体发展规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四)规范开发区的规划决策程序。各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或修订完成后,必须报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由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论证后,报市政府或省政府审批。开发区详

细规划,以及功能布局和产业建设规划等,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要求。

(五)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配套合理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开放环境为依托,成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经济开发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完备的方向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要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单一特色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完整、具备园区品牌的企业集中功能区域。

(六)积极促进产业聚集。今后全市引进的外来投资项目,市内企业新建项目,原则上都要布局到相应的开发区。鼓励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龙头骨干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中,鼓励城市搬迁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三、大力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七)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区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电力、燃气、供热、通讯、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供气、供电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开发区的需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高标准建设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区的建设规划要对排污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提出对策措施。加快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开发区。积极推进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安全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九)努力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容积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区内的生产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亩。对进入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开发区内建设多层建筑,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创造一流的开发区服务环境。市、区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简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可享受地方同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进区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除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市、区县有关部门到开发区的检查,都必须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并由开发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统一安排。未经批准的检查,各开发区和企业有权拒绝。

(十一)加强开发区智力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开发区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走产学研联合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开发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高创中心,其他开发区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开发区“聚焦”。今后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都要向开发区倾斜,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对在各类开发区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分市内、市外,不论经济成份,优惠政策一视同仁。

(十三)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对于进入开发区的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在用地、财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办法,实行更加积极灵活的优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证开发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除首先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外,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全年用地计划,研究确定全市开发区用地切块指标,切实保证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严格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开发区进行土地整合,各区县通过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开发区集中。

(十五)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招商、考核奖励等,区县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项目用地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专项支出外,按照50%返还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开发区规划区域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开发区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为基数,在“十三五”时期,超收的50%留在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滚动发展。高新区的财政政策仍按照原规定执行。

(十六)加大对开发区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五、切实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十七)提高开发区招商引资水平。各区县、高新区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建设的“一号工程”,围绕开发区产业特色,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进行整体包装策划,确定招商目标,瞄准重点地区和国家,集中力量引进带动开发区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

(十八)加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各开发区都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有条件的开发区,可以适当提高招商引资奖励标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区招商。

(十九)积极创新开发区招商方式。各开发区要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潜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产业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招商活动。围绕开发区内的大项目、产业链项目、配套项目招商,提高区内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招商。

六、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设置。开发区管委会是设立开发区的市、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市、区县人民政府授权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开发区要完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原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要尽快完善机构、规范运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封闭运作体制。要建立区划、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运作体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责明确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开发区与相应的行政区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区划的开发区,有条件的要适时对区划加以调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要加强财政预决算管理,开发区的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财政预备费的动用,以及财政收支计划的调整方案,须经同级政府和人大批准后执行。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开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不得擅自出台增加新的人员支出项目;公用经费可在同级预算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5%。

(二十三)建立开发区统计信息报表制度。各开发区要设有专人负责,按照规定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市开发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经济发展信息,并对所有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篇8

1、切实搞好规划衔接。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发展思路,聚集区(根据政〔〕90号文件精神,目前,我市绿岛火炬开发区符合工业聚集区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市规划局分局、市国土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2、完成绿岛火炬开发区重新审核。根据省政府对已确定的32个省级产业聚集区进行重新审核的要求,由绿岛火炬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对照《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90号),查漏补缺,确保通过重新审核。(发改局、商务局、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3、搞好规划审批申报工作。目前,绿岛火炬开发区已经完成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发改、规划等部门要按照省市要求,加快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申报工作(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经市政府会同省发改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联审通过后,报省政府审批;聚集区总体规划经市政府组织审查并经省有关部门联审通过后由市政府批复,报省政府备案;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政府审批)。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要报省政府确认或备案。(发改局、市规划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4、突出发展重点。绿岛火炬开发区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结合实际,制定项目准入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发改局、市环保局分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二、用足政策,加快发展

5、用足土地政策。省政府对县域工业聚集区每年安排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对符合省重点项目条件的,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国土、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搞好沟通衔接,结合项目建设,切实做好项目备案和土地组卷报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市国土局分局、发改局、绿岛火炬开发区和有关乡镇负责)

6、用足财税政策。省政府以批准规划前一年省级聚集区企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留成部分为基数,对省级工业聚集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优惠政策,对省“三税”留成比核定基数超收部分,三年内全额返还聚集区,重点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区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政策实施期限暂定至2013年。同时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园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市不低于省级额度相应配套。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省市财税政策,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加大跑办力度,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促进园区各项建设顺利开展。(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支行负责)

7、研究制定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对辖区内各乡镇之间异地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税收分享政策,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税收分享实施办法,切实调动各乡镇加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政、税务等部门负责)

8、支持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企业生产用电,支持其实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实行同网同价。(供电局负责)

9、实施差别政策引导。自年起,“退城进郊、退乡进城”企业和其他新建项目选址不在聚集区内的,原则上不予审批(核准、备案),不提供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应,引导分散设立企业向聚集区集中。(发改局、市国土局分局、供电局和有关乡镇负责)

10、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聚集区建立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向聚集区投融资公司注入资本金。鼓励将聚集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包括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可用抵押的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财政局、市国土局分局、人行支行等部门负责)

11、简化环境评价程序。绿岛火炬开发区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规划环评,要依据环境功能分区明确区域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条件。完成规划环评后,发改、环保、建设、安监等部门要对聚集区内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发改局、市环保局分局、安监局、建设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三、强化支撑,创新机制

12、完善配套支撑条件。加快建立以聚集区投资开发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绿岛火炬开发区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分成部分,除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保支出及法定支出外,优先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采取BOT(基于基础设施特许权的“建设——经营——移交”)、BT(投资非营业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移交”投资模式)、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投资建设聚集区基础设施。(财政局、市国土局分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1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由单个项目引进为企业集团引进,单个企业招商为产业链上下游组团招商模式。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激励机制,对成功引进重大内外资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引进项目资金到位情况,按比例给予奖励。(发改局、商务局、财政局和绿岛火炬开发区负责)

14、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参照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机编〔〕1号)规定的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编办负责)

四、加强领导,动态管理

篇9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二、实施范围

主要范围指城市建成区,具体为二环以内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瑶海经济开发区(含新站综合试验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指原龙岗开发区)定界范围。

三、转型方式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原则,主要采取异地搬迁、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自行改造、依法关闭破产等五种方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

(一)异地搬迁。对发展潜力大而发展空间受限的、存在安全生产和环保隐患的、影响铁路道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因城市功能规划调整需要征收拆迁的企业,有序向市域其它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搬迁。

(二)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对低效高耗、就地难发展、无能力外迁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就地转型发展。

(三)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小而散、单位用地产出低的企业,进行空间整合调整,鼓励其入驻开发园区建设的多层标准化厂房。

(四)企业升级改造。对利用原有用地扩大生产的企业,鼓励利用现有厂房加层改造提高容积率,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依法关闭破产。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破产。

四、主要任务

(一)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思路,制定中心城区和各区、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四规衔接”,统筹产业、城市、生态等空间布局,形成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优化、集聚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晰各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引导企业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迁建。

(三)调整城区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将发展都市型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异地搬迁和已进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其原有土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出让,或原址保留工业用地性质,依托中心城区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四)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引导迁建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技术升级。企业迁建到开发园区的,要符合园区的投资强度、税收标准以及节能减排等规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市经信委、城乡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环保局、人社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和有关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各成员单位明确专门人员参与,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各区、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参照市里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大推进力度。

篇10

第二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市*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规划面积为五平方公里。

第三条开发区是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

(一)引进国外及国内新兴技术和资金,兴办新兴技术企业;

(二)将国内及国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推广应用;

(三)促使新兴技术企业运用开发区的条件不断研究、开发、更新技术和产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

(四)跟踪国际新兴技术发展进程;

(五)培训中、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包括:

(一)微电子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

(二)光纤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及其产品;

(三)激光技术及其产品;

(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

(五)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

(六)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

(七)新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及其产品;

(八)航天技术及其产品;

(九)其他新兴技术及其产品。

第五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企业是指开发区内从事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进行相关的经营、服务业务(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并具备下列条件者:

(一)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在开发区内投资建立的独立核算的分厂或生产车间;

(二)企业的负责人是具有企业管理或者科技管理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从事的专业技术相称的中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包括相当于同等学历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全面领导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应本着高效、负责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行使各自职权。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国投资工作的部门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其职权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六条的规定行使。

第八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会同*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制定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

(二)组织确定并定期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目录;

(三)组织制订新兴技术企业具体认定办法和组织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新产品的认定、考核工作;

(四)扶持区内新兴技术研究和新兴技术企业发展。

第九条*市经济委员会会同市计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二)组织调整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和编制新兴技术产品发展计划;

(三)确定开发区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十条*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编制、审查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规划的实施;

(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审核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四)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

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批准后,按照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不再办理选址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市科委的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产品批准书,核准其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二)对区内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和财务监督;

(三)监督开发基金的使用。

第十二条*市环境保护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审查进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防治方案,监督检查治理设施;

(三)确定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开发区内设立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徐汇区人民政府负责开发区内的公安、消防、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绿化、商业网点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区政工作。

徐汇区人民政府应在开发区设置街道办事处,并可根据需要设立有关机构的派出机构。

第三章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市*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区总公司)根据本条例和经批准的开发区发展规划,从事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和运用、土地开发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产经营、举办企业、技术及产品贸易和综合服务等工作。

开发区总公司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开发区发展和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企业,享受新兴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十六条开发区总公司可根据经营业务需要在开发区内建立有关专业公司。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可以举办从事新兴技术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应用、服务或与其配套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的研究、开发、制作、经营户。

第十八条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兴建符合本条例以及列入本市新兴技术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

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举办旨在推广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试、制造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以及与发展新兴技术工业相关的加工装配出口、进口替代企业。

第十九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提供并不断完善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通信、道路养护、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设施。

银行、保险、邮电等部门应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开发区内一切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等标准,控制污染,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及有毒物质。

开发区内的一切项目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并且必须实行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第二十一条为确保开发区环境质量,设立开发区环境保护带。

环境保护带内各单位负有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开发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及科研、生产,应事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五章开发区资金

第二十三条设立“*市*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基金”(以下简称开发基金)。开发基金的来源是:

(一)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以*年为基数(不包括超承包返回企业数、中央级财政收入及部分区县收入),年起五年内全部新增加部分;

(二)财政拨款和财政借款;

(三)其它资金。

第二十四条开发基金主要用于:

(一)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二)培训新兴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人才及聘请国内及国外专家。

(三)根据开发基金财力情况,适当支持以下项目:

1、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2、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工业的项目;

3、兴办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

4、扶持新兴技术科研项目;

5、其它对开发区发展的有益用途。

第二十五条开发基金年度使用计划由开发区总公司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投资规模,编制年度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计划拨款。

开发基金在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和结报。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获得以下资金:

(一)本市安排的开发区内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

(二)本市发展新兴技术、新兴工业的专项资金。

(三)自筹的国内和国外资金。

第六章优惠和扶持

第二十七条凡符合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新兴技术企业,实行下列减征或免征税收的优惠:

(一)减按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所得税。

(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三)以自筹资金新建技术开发的生产、经营性用房,自1990年起五年内免征建筑税。

第二十八条开发区内列入本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项目计划表的单位和新产品,可享受《*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暂行条例》所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安排建设,优先安排施工。

第三十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海关监管事项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合同和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的批准文件验放;属于国家限制进出口或者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产品,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出口批件或进出口许可证。

(二)经海关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海关对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监管,按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或增值税);保税货物转为内销,必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和海关许可,并照章办理进口纳税手续。

(三)新兴技术企业进口仪器和设备,凭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由海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新兴技术企业出口其生产的产品,免征出口关税。

第三十一条新兴技术企业出口所创外汇,三年内全额留给企业;从第四年起,地方和创汇企业二八分成。地方外汇分成部分留给开发区,由开发区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三十二条所有减免的税款和分成外汇,由企业专项用于新兴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十三条银行对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对外向型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提供外汇贷款。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新兴技术企业所用贷款,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以税前还贷。

开发区内可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支持新兴技术创新发明项目的投入生产。

第三十四条开发区内企业根据国内及国外人士提供新兴技术后的创利状况,可按照批准的合同规定让其分享利润。

第七章人才管理

第三十五条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在人事、劳动工资、收益分配、人才培训等方面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有自。

第三十六条允许新兴技术企业按规定招聘技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留学生和国外专家。

开发区内企业可按规定聘用在原单位辞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就聘后的工龄与原工龄连续计算。

第三十七条经市人事等部门批准,外地优秀科技人员可以到开发区工作,并报进本市户口;经市人口控制部门批准,可以减免缴纳城市建设费。

第三十八条开发区内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人。

第三十九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能力,择优选择干部,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有选择地聘用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八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