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7: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汽车金融风险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426.4;F832;F2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56-02
汽车金融服务主要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由金融机构参与的设计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是一条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汽车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汽车保险以及售后服务、投资活动等。
汽车金融是汽车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它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知识产权的资本化、未来价值的资本化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促进其互动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从1998年10月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虽然汽车消费信贷急剧上升,但在中国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汽车仅占整车销售的不到20%,远低于欧美国家60%-80%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为规范汽车金融机构的运作,我国相继颁布了《汽车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这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条件。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也开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004年8月,中国首家银监会批准的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沪开业,这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截至2009年底,中国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有10家,其中3家为中外合资,7家为外商独资。
不同于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经营范围仅限于与汽车产业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因此对汽车贷款的风险监控能力要好于银行。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往往从属于汽车集团,其与整车厂商的配合以及对经销商的掌控能力比银行更强,这一方面也利于控制贷款风险。现阶段,汽车金融公司相对银行机构的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金有限且融资渠道不畅;二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二、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信用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源自受信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源自授信者(汽车金融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因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市场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方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针对个人消费信贷,受信者可因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还款而造成授信者损失的可能性。针对经销商企业贷款,受信者可能因为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亏损、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最终不能按时偿还债务。
造成我国汽车金融信用风险成因有着诸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
是指由于信贷机构外部经济因素变化而给其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有周期性的运行规律。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经济运行良好,汽车市场火爆,生产增加,销售扩大,经销商经营利润增长,个人消费者收入普遍提高,此时的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也会随之降低;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经销商库存积压,销量急剧下降,公司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个人消费者的收入减少,由此将造成的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增大。
2、内部经营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对借款人资信调查不够带来的风险。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征信系统。国外发达国家针对汽车信贷,有一个发达完善的经销商集团信息网络,可以在公共平台真实、全面、系统地调查借款人的综合信息,这种征信系统平台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权威的信用评估与资信调查机构。虽然在实际中的每个汽车金融公司都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分级,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信用分级标准,业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
3、法律风险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汽车金融业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也是汽车金融机构盈利的基础。目前,我国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但上述条款层次依旧不高,覆盖面不够全面,且缺乏可操作的保障措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对策
1、借鉴国外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
目前,国外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不仅使汽车金融业务降低了风险,同时也扩大了汽车消费的信贷规模,从而促进了汽车行业的销售增长。例如,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证信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英美等国家具有了完备的担保制度,包括以企业全部财产作为担保的浮动担保制度和以企业债权作为质押标的的担保制度,大大降低了经销商贷款风险。英美法等国家为了防范风险,要求在贷款合同期间个人消费者必须购买全额保险,当地建立了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另外,国外有十分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以及先进的风险评估系统与控制措施,这在促进社会进步和防范信贷封面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经销商融资的贷前审查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说明。
(1)申请人资格审查。在汽车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的经销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a.申请人须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合法注册;b.申请人拥有稳定合法收入或合法资产用以还付贷款本金和利息;c.申请人及其高层管理人无违法记录或不良信用记录;d.申请人能够按照大众金融要求提供担保品;e.申请人能够按照要求支付首付;f.申请人的负债率低于80%;g.申请人须满足银监会的其他相关要求。除此之外,在经销商融资业务中,申请人一般情况下须满足以下5点中的3点:a.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必须大于或等于500万人民币;b.汽车年销售量大于200;c.在最近三年里公司没有出现连续的亏损;d.在最近三年里年销售量没有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且平均销售量大于或等于该地区行业平均水平;e.在过去三年里的销售收入没有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贷款额度控制。依照我国颁布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对单一借款人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净额的15%;对单一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净额的50%;对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该股东在汽车金融公司的出资额。
(3)担保(抵押)品评估。汽车金融公司需要根据申请人资质要求一定金额的有形抵押,形式包括并不限于现金存款、现金质押、房地产抵押、其他至少具有同等价值的有形等价抵押品(如汽车金融公司对融资车辆的车辆文件或钥匙的管理也能作为替代解决方案)。针对房地产等物产抵押品,汽车金融公司需要至少一年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检查抵押品(物产)是否持续存在,抵押品(物产)相应的几张相片,对抵押品(物产)的有效可用性的评估,以及要求一份专业评估报告来评估抵押品(物产)的市场价值。
(4)所有者结构。申请人须提供有关公司股东、资本结构、审批权、管理层机构及可预见的变动等信息。有关利润转移或控股协议方面的合同需要考虑,同时还需要绘制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借款人的股东和其他涉及的人员,例如法定代表人的私人金融状况信息,必须提供进行核查。
(5)近期外部信息。汽车金融公司需要通过查询人民银行贷款卡等外部信息作为一个准则,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负债额,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和担保信息等,以了解相关当事方真实的融资情况。
(6)市场及行业评估。需将申请人与类似公司的框架结构(如员工人数、产业分工、销售量等)、类似产品、地理位置评估(如物流连接)、区域内/国内重要性、年度销售目标、公司形象、媒体报道等进行比较,以评价该申请人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7)经济形势分析。基于申请人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的信用分析主要关注所有者权益状况、流动性水平、盈利能力、资产情况及本金偿付能力。评估时需参考财报年内申请人的发展趋势。如果申请人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的汽车融资,则需要基于最近半年的数据对其单车融资还款周转(平均融资期限)进行评估,并与未付车辆周转情况和其库存车周转情况进行比较。
(8)管理层及商业关系。汽车金融公司在对贷款人做信贷审核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和主要股东、经理人和重要位置员工的沟通,获得主观印象,从而评述申请人的管理层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层面是否胜任。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6-02
供应链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循环运作,使企业持续经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供应链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供应链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领域,分析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而涉及资金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Gonzalo Guillen(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集中于运营过程,缺乏财务方面的研究,提出集成的供应链计划预算模型。在这探索过程中,各国学者不断从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定义
陈祥锋、朱道立(2005)将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4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出现的谷物仓单。在20世纪初,美国执行的仓单法案,确立仓单标准和仓单系统。存货和仓单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对质押存货金融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也促进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李毅学,徐渝、王非,2007年)当时美国已出现的存货融资有融通仓、保理留置和信托收据三种类型。(于萍,徐渝,2006年)当代物流企业如知名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DHL快递,TNT快递都拥有飞机及几万辆汽车,并提供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时收取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由此可以总结物流与金融的融合的实践表明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或其相关服务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并担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我国学者邹小、唐元琦在总结朱道立等学者研究基础上2004年5月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并定义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为物流产业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最早是由国外的金融电子服务提供商提出的,如Demica公司于2007年的调查指出,根据数据结果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虽然次贷危机引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对大型企业可以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并且可以给大型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客户和利润,降低风险,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增加,并且可以提供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深发展银行2007年从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等提供授信服务结算理财等综合及融资服务。
张(2009)认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不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对象主体不同,前者是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对整个供应链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主要体现于银行主导的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而在国外除外资银行外,提供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服务软件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式
李毅学等(2007)总结诸多学者文献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有三类: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包括推动式交易关系和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形式;基于应收帐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且归纳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主要涉及业务演进、主要模式、监管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及资金约束下的企业物流运营决策。李毅学等(2010)认为现阶段一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围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成多种物流金融业务,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著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2009)详细介绍相关的产品品种和物流金融提出的产品品种并无实质的差别,只是更加明确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的主体是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采用1+N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即对核心企业(“1”)和上下游配套企业(“N”)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区分汽车、交通、电子、化工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发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大多仍基于概念探讨或实务操作层面,目前尚缺乏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效的融资服务安排模型的相关模型理论,如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运筹学的报童模型变形可以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结论。
3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 以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包括担保物在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事前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风险预警及违约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张(2010)利用可拓学理论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并对其进行可拓分析及可拓变换,提出运作主体各自及共同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李电生(2010) 针对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三方经营主体、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更少。阎俊宏(2007) 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金融》(2009)仅从定性角度介绍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以及风险管理的六个关键变量是准入体系、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只是简单粗浅的分析,在诸多方面如担保物风险模型分析,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资金运作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研究,尚未形成对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资金流模型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朱金福,栗媛.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可拓策划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3-8.
[4]张,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5]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Luis Puigjaner,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 :288-306.
[6]Chang HwanLee 1,Byong-DukRhee,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 :331-339.
[7]M.Badell,J.Romero,R.Huertas,L.Puigjaner ,Planning,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value-added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45-61.
[8]N.R.Srinivasa Raghavan ,Vinit Kumar Mishra,Short-term financing in a cash-constrained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0):1016.
[9]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gjaner,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10-04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伴随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随着巴林银行、大通曼哈顿、住友、瑞士联合银行、美林等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倒闭,金融风险备受全球关注。金融风险种类繁多,一旦造成损失,数额巨大,影响广泛。因此,研究金融风险、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美国保险精算协会(CAS)将风险分为金融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和灾害风险 [3] 。我国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将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4] 。Chernobai,Rachev和Fabozzi [5] 在《Operational Risk》一书中,将银行金融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商业和/或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普通法律风险。可见,不同行业对风险的分类是不一样的, 这主要是由于风险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一样,进而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根据新巴基尔协议Ⅱ,结合Dowd、Culp [6] 等学者关于风险的分类,本文对金融风险的分类如图1所示。
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对手违约的可能性,与信用事件的发生有关; 而信用事件与交易对象执行其先前承诺的金融义务的能力的变化相关。据此,结算风险、结算前风险、迁移或降级风险及价格风险都属于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是与价格变化相关的风险。 因此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及商品价格风险均属于此类。
操作风险是与操作过程有关的风险, 如图1所示,其包含内容较多,也是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及影响较大的一类风险。
以上三类风险基本上是某项业务或某个部门发生的风险,是局部的风险,虽然其影响可能是全局性的,甚至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归于其他风险的是对金融机构整体产生影响的风险,是全局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短时间内的影响或许并不显著, 但是却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因此也是必须重视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变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变迁。早期的金融风险着重于市场风险,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大量运用,交易日趋复杂,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也日益凸显,而且其后果严重。近年来随着金融风险事件的频发,人们更加关注金融风险,而且不仅关注某个业务单元的风险,更关注金融企业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市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1972年,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外币交易期货,这是第一份金融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该交易所推出了抵押证券期货合约,即利率期货合约,同年, 开始交易美国政府国库券期货合约。1982年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之后期货交易被引入到多种金融工具。
期权也在同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开始买权交易,1977年推出卖权,1985年推出股票期权,1989年推出利率期权产品, 1990年推出长期期权LEAPS,1992年推出类股指期权,2003年推出VIX指数。
除此之外,还有1970年推出的浮动利率票据、1973年开始的外汇远期交易、1974年推出的浮动利率债券、1980年推出的货币互换、1981年开始的零息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利率互换以及1984年推出的远期利率协议、欧洲美元期货期权等。
金融创新不仅出现在流动性较好的市场上,也出现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上, 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市场急剧扩大。 如1970年推出的特别提款权、 联邦住宅抵押,1980年的债务保证债券、1981年的票据发行便利、1983年的动产抵押债券及1985年推出的汽车贷款证券化、可变期限债券等。
金融创新不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 而且体现在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上,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工程迅速发展,数学家、物理学家及计算机科学家根据金融理论设计模型, 收集实时交易数据进行程序化交易, 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更快的闪电交易。
(二)金融风险的变迁
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纵然有着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也存在着需求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它是规避风险的要求。早期的金融业务较为单纯,主要是存贷款业务,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利率对资产或负债在收入上的影响。就风险类型来说主要是市场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股市大幅波动;汇率不再稳定,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汇率一直不稳定;利率处于波动中,美国短期国债的利率变动较大; 大宗商品的市场更是不稳定, 商品价格在长时间稳定后会突然发生跳跃性变化。为了规避这些市场风险,出现了相应的金融创新,如各种期货、期权。
随着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迅速扩张,业务范围逐渐增加, 由先前的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而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也日趋复杂,但是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却较为落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与风险管理的落后共同造成了大型金融灾难频发。1993年昭和壳牌石油公司在远期合约中亏损1250亿日元,而该公司的年利润约为400亿日元;1994年宝洁公司在衍生品交易中遭受巨额损失;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其亏损额为6亿英镑,而该行的资本总额才3.5亿英镑;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损失了4~7亿美元, 第二年又损失了7亿美元;1997~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交易员隐藏了6.91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数额巨大,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导致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而这些灾难的发生基本上都是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与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损失巨大,影响致命。
随着金融工具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上的创新,即抵押证券的出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信用风险出现的频率也大幅增加。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信用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著的,它导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的银行。另外,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被接管, 美国保险大亨―美国国际集团在2008年第4季度亏损617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
流动性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 其三大商业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er由于流动性短缺而濒临破产,相继被国有化。三大银行的债务大约为610亿美元,而冰岛的GDP则只有50亿美元。 [7]
从以上金融风险的变迁可以看出:
1. 早期的金融风险以市场风险为主, 现在的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主。人们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比较完整,而且数据比较充足,市场风险已经得到比较好的管理。但是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却由于人们认识不够及历史数据缺乏、模型不完善等原因而没有得到较好管理。
2. 早期金融风险仅限于某个业务单元, 现在金融风险则涉及整个企业、行业。因此,风险管理要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确定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进行业务单元的风险处理。
3. 早期金融风险损失较小, 现在金融风险损失较大,涉及面较广,影响更加持久,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显著。但是单个金融企业的风险案例、历史数据有限,风险管理能力也有限,因此,有关风险管理的模型共享、数据共享,以及进行风险管理的交流就显得日益重要。
4. 早期金融风险较为简单,现在则更加复杂。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不仅风险的承受主体在不断变化,风险类型、风险的大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
总之,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风险并不是减少或消除了,而是从一种形式转移成另一种形式,或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转移,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度量,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 复合型风险(如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越来越多,风险管理也日益迫切。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
鉴于金融风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仅仅管理某种风险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进行全企业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步骤
管理金融风险,首先要构造风险轮廓图,对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这些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及金融企业特有风险;需判断哪些风险需要对冲, 哪些风险无需对冲, 哪些风险是可以利用的。
其次,确定风险管理战略,使风险管理与金融企业目标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金融企业的风险容忍度,承担风险的类型,同时还要确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风险管理。 这里的金融企业目标主要是指股东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对冲风险的成本可能比不对冲造成的损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就应该保留风险。
再次,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衡量。 风险识别主要是找出对金融企业目标有显著影响的不希望的可能结果, 关注的是造成损失的下方风险,但也要关注上方风险。风险估计是确定负面事件出现的概率,及相应的现金流,估计预期与未预期损失。 风险衡量是将风险估计的结果与董事会设立的风险界限进行比较, 确定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损失的大小。
然后,进行风险处理。根据上一步的结果确定处理风险的方式,即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还是风险保留。 与金融企业风险政策不一致的风险应该规避,如果投资某个项目的收益低于对冲成本,就不要投资于该项目。 风险转移是将风险通过保险或金融衍生品(如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转移给第三方;投资组合多元化可以降低风险。 如果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或者风险没有被识别就保留风险。
最后,进行风险监控。保留的风险必须要进行监控。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险分析的环境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要对其进行监控,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工具
由于金融风险日渐复杂 ,其管理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当前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及风险价值测量等。
敏感性分析涉及的是“如果”重要变量发生变化,对企业价值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允许分析极端状态,评价单一变量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时每次只能变化一个变量。
情景分析是在可能的未来情景下估计结果和价值,每一个分析都有相应的发生概率。和敏感性分析相比,情景分析中每次变化的变量可以不止一个,情景分析能够计算给定决策的期望价值。
决策树是序贯决策中常用的工具,下一步的决策依赖于先前的决策结果,上一步决策中的信息有助于未来结果的精确估计。
计算机模拟是所有分析方法中最为深入的方法, 它运用计算机模拟每个变量可能的取值而给出最后的结果。它给出的是分布值而不是期望值,因而更具价值。
风险价值 [8] 测量的是一定期限内一定置信度下的潜在损失。是目前业界使用较多的一种风险测量工具。
事实上,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这些工具并非单独使用,往往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使得风险测量结果更为准确,为风险管理提供更精确的决策依据。
四、小结
金融风险是与经济相伴随的经常出现的风险,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不断,风险也更加复杂、难以识别,复合型风险在逐渐增加,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单个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更是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不仅要求风险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而且要求董事会重视风险管理,正确理解风险管理。应认识到,风险管理不是消除风险,而是管理风险使其达到预定目标,而这个预定目标是与股东价值相联系的。为此,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度量,正确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Dowd K. Measuring Market Risk(2nd Edition)[M].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2005.
[2]张秀丽. 金融风险测度模型及其蕴含的金融风险主观性[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2.
[3]Risk Taking: A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spective[R].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World Bank Group,June 2012.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EB/OL]. http:///gzjg/qygg/200606200105.htm.
[5]Chernobai A.S., S.T. Rachev & F.J. Fabozzi Operational Risk: A Guide to Basel II Capital Requirements, Models and Analysis[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07.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信贷规模发展迅速。2001年的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增长了2.63倍。
汽车消费信贷的出现,实现了消费者支付方式由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健全的汽车消费法律法规、完善的信用体系、多元化的信贷模式、一站式人性化的信贷服务,为汽车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为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顺应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
卖者有货而买者无钱,这是汽车金融业务出现并发展的需求因素;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附属于汽车制造企业、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市场营销网络,与客户进行接触和沟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作为发达国家第二大个人金融服务项目的汽车消费信贷,在全世界近1.4万亿美元的汽车销售总额中,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了汽车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二、汽车金融公司的地位与业务优势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个人汽车信贷业务领域内的优势和挑战不尽相同,因此,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要素也各有侧重。
1、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优势
汽车金融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以提高由经销商销售的新车和二手车在中国的销售为目的,在银监会审批的经营范围内,为经销商提供有竞争力的车辆贷款,为大客户或个人客户提供零售汽车消费信贷,以及从事与上述业务相关的其他辅助业务。通常,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生产或销售汽车整车的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汽车金融公司与其品牌建立了紧密的、专属式的伙伴关系;一般只为本品牌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专门针对本品牌用户量身设计金融产品。其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母公司利益关联度强。汽车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其产量的形成,取决于产能的发挥和需求的规模。因此,作为汽车制造商附属财务公司的汽车金融公司,与母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首要任务是促进母公司汽车的销售,以保证对汽车业连续稳定的支持,既追逐利润,也配合母公司进行灵活的资金运作,支持母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把经销商当作合作伙伴,以降低贷款利率与薄利多销组合模式扩大企业收益;而银行则不然,也很难做到。
(2)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高。在服务过程中,汽车的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服务,这要求融资机构在进行融资评估时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对产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在流程管理中,专业汽车金融公司能够针对汽车消费的特点,开发出专门的风险评估模型、抵押登记管理系统、催收系统、不良债权处理系统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业务营运中,专业汽车金融公司有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系统,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进行管理,不但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赢得了规模经济优势。
(3)汽车消费综合服务优势。汽车金融公司不仅能帮助终端客户轻松实现购车梦想,还能让客户放心用车。除了为客户提供购车贷款,还为客户提供汽车消费过程金融服务,如保险、燃油、维修、驾车旅行、租赁等服务。汽车金融公司的综合服务将延伸到汽车消费领域,既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与还款意愿,还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收益,也有利于监控和防范客户风险。
(4)汽车消费零售贷款优势。汽车金融公司能为终端用户和商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结构性和多样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贷款门槛低、手续简便:无需贷款购车者提供任何担保,没有户口限制要求,只要有固定职业和居所、稳定的收入和还款能力、个人信用良好等即可。首付比例低、贷款时间长:首付最低为车价的20%,甚至更低;贷款年限最长可达5年;无需缴纳抵押费,贷款成本低。贷款速度快:审批流程短,提交资料1―7日后客户就可以提车。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短板就是贷款利率偏高:比银行的同类业务的利率高,比商业银行高10%~30%。
2、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局限性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汽车金融服务是其贷款业务的拓展,而非主营业务。因此,其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非专属性。商业银行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关系较为松散,属于合同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
(2)专业性差。从业务的角度看,汽车消费信贷仅为其种类繁多的业务之一;从专业人才的角度看,汽车行业的专业性很强,银行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3)利润率低。汽车信贷业务的授信操作和控制成本高,审核期长,风险较大。
(4)业务单一。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相对刻板单一,缺乏相关的拓展服务。
三、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风险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8种。
由图1可知,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主要有源自授信者(汽车金融公司)的操作风险、源自受信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因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其他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前两种。
1、受信者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方未能履行合同中的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信者因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还款而造成授信者损失的可能性。受信者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发生在贷款前,是指信贷交易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成本上升,优质受信者(低信用风险)被驱逐出信贷市场。
道德风险是发生贷款合同签订以后,文中是指虽然授信者与受信者在合同签订时是信息对称的,但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授信者(拥有较少信息的人)只能观测到受信者(有信息较多的人)的行为结果而无法观测到受信者行动本身或者无法预测受信者的行动,从而使受信者有机会利用信息方面的优势给授信者带来利益损失。如在贷款合同签订生效以后,因汽车价格变化导致受信者蓄意拖欠还款。
2、授信者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系统不完善、内部工作人员以及外部偶发事件所导致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7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工作场所安全性、产品及业务做法、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以及实物资产损坏等。
3、消费类信贷风险的成因
(1)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一方面是缺失完整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真实、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是一个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的最基本条件。虽然近年来中国已开始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但整个征信系统仍有待改进,如央行所建立的征信网只包括了上海和广东地区的个人信用信息。总体而言,个人征信系统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完整上,而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还太过于分散,并没有一个全面概括个人信用信息的系统。并且,贷款申请者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资料仅有身份证明、所在单位人事档案、个人事务资产证明和存单证明,虽然这些证明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自然以及经济状况,但无法客观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是缺乏信用评估与资信调查机构。虽然在实际中每个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还是汽车金融公司,都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分级,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信用分级标准,业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由于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的缺失,自然就没有专业和权威的资信调查机构。
(2)汽车金融公司操作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是源于贷款审批人的主观判断。由于目前中国仍没有一个较全面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汽车金融公司对于贷款申请者信用风险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现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和有合作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但当这两个信息来源无法提供确切的信用信息时,对于贷款申请者信用风险的判断是建立在贷款审批人员的主观判断之上的,由此就产生了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是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是2004年刚刚兴起的,汽车金融风险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使用量化模型来度量风险和预警风险方面仍旧十分不成熟。如经济环境对于汽车金融风险的影响的研究仍旧十分欠缺,所以有关数理模型参数的设置仍旧存在障碍。
(3)相关法律条款不健全。虽然有关部门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条规,但这些法律层次依旧不高,且缺乏可操作的保障措施。现行的法律条规主要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于个人消费贷款的专项条款,对失信、违约等行为的处理办法不具体、不全面,使汽车金融公司在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上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系统性约束和保护,对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适从。
四、汽车个人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
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Cedit Metrics Model)、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Credit Risk+)、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Rate)等。本文则运用Credit Metrics模型对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
1、Credit Metrics模型
Credit Metrics模型是J.P.摩根1997年推出的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产品,是一种基于风险机制VaR(Value-at-Risk)方法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用简单的期望和标准差来表征资产信用风险的变化,通过计算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下信用资产的最大损失额,将Var方法引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中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
2、模型参数的选取
根据年龄、婚姻等个人自然状况、单位经济状况和行业发展前景等职业情况,以及家庭收入、存款余额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级,得到各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级(见表1)。
3、信用评级转移矩阵
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会因信用事件而发生转移:有利的信用事件会使下一期的信用评级上升;相反,不利的信用事件则会使下一期的信用评级下降,最极端的一种状态就是违约。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发生转移的概率可以用信用评级转移矩阵来表示(见表2)。
4、合同金贴现矩阵
根据各种信用等级的公司债券的第一年远期零息票利率可以得出合同现金流的贴现率表(见表3)。
5、贷款回收率
若债务人违约,贷款就不会再产生已承诺的还贷现金流,贷款的残值能收回的价值就取决于贷款的回收率和资产的优先权等级。优先权等级不同,贷款在违约时的回收率也不同;优先权等级越高,贷款违约时按贷款面值计算的回收率也越高(见表4)。
额;再对上述现金流使用远期利率进行贴现,假设贷款申请人处于AAA级,则使用AAA级的合同金贴现率,且贷款期限为3年(36个月);AAA级的贷款申请者在以后仍旧为AAA级时的贷款价值:A1。对于一年末发生违约情况下的贷款价值按照“本金×贷款回收率”来计算。而对于实际中一个贷款案例(本金35,000,年利率6.2%)而言,可以得出关于各个评级的申请者在一年末各个评级的贷款价值表格(见表5),进而得出贷款年末的均值μ=16036以及其标准差σ=356.2。在正态分布下,未来一年X%的VaR为σa为标准正态分布95%所对应的值,如5%对应于1.65),得到95%的概率下的VAR。
五、结论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呈上升趋势,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值得汽车金融公司着力开发个人汽车消费业务。
针对授信者的操作风险,则需要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汽车金融公司自身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研究集成完善的方法和手段,达到风险受控的目的。
针对因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便捷性所伴随的受信者信用风险的上升,应采取组合型风险防范体系,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客户静态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信用等级评价要素,不同的要素赋予不同的信用权重。根据静态信用评价和信用等级转移矩阵的信息提示,细分客户群,从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即对于信用等级呈上升趋势的客户,即使静态分析的信用等级并非最佳,也要重点关注和改善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信用等级呈下降趋势的客户,即使是静态分析的信用等级最佳,也应考虑附加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1] 苏磊: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2).
1我国消费信贷的特点
1.1人们对消费信贷的认识不断改变,但有待深化
消费信贷产生以前及产生初期,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节俭的传统会使其不习惯于借贷消费方式,可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展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它的关注却日益增加,有调查表明,在深圳有90%的人表示现在或将来需要消费信贷。显然,“寅吃卯粮”这种消费观念和行为在目前已经变成一种正常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消费信贷的知识却少得可怜,调查表明,即使在文化层次和个人素养较高的深圳,对消费信贷有所了解的也只占被访者的20.8%。
1.2消费信贷的品种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多样化水平
消费信贷在我国产生之时,贷款用途基本上是只限于住房消费的,形式也只有抵押贷款一种(信用卡的正规化始于1999年3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而且还受到诸多限制。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还有个别银行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种不硬性规定贷款用途的品种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各商业银行在贷款最高限额、贷款利率及还款期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较早却并不完善,其他像针对汽车、教育等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状态,还有一些消费热点根本就没有信贷业务涉足。从形式上来看,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尽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并且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风险。防范、控制风险同开拓市场一样,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信用风险
消费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这是消费信贷的基本风险,也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银行从事贷款或投资活动时,都应对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因此无法对借款人财产收入和纳税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导致各种恶意欺诈银行骗取资金或不按期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
2.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我国银行自有资本金的比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国际惯例要求的水平。如果考虑银行的大量损失类贷款尚未冲销处理的话,我国银行资本金普遍严重不足,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结构也不合理,资本补充缺乏持续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2.3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更新等变动原因导致抵押物贬值,固定利率情况下利率上升导致利率倒挂,使银行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下,住房、汽车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使借款人对消费信贷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差,一方面,在进入WTO后,关税大幅下调,汽车整体价格下降,一旦还贷发生困难,处置抵押物时无法足额还贷。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越趋理性,住房价值缩水难以弥补按揭的本金损失。3应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若干措施
消费信贷发达的国家,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但我国商业银行刚刚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又有很多缺陷,应对风险能力脆弱,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外国风险管理机制,而应该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体系。具体措施为:
3.1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
这些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其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在各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的时候应该付费,以保证征信机构的正常运转。该机构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资信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信用等级。
(2)个人信用实名制度。
尽快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此掌握还款人收入的真实情况和贷后还款能力,同时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连网查询。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都存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信用信息情况十可通过信息编码查询。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标识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人身份证来充当个人信用制度的统一标识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考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合法公民的唯一标识码,而且公安部已经决定将身份证制成IC卡,加强了唯一性和防伪性。再加上我国实行了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部门,公安部门都可通过个人身份证查询到有关的信息,以供信息汇总之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库。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各个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信用评级方案,以此作为放贷与否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品格、资本与能力、环境、抵押品四个方面评估潜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贷款的信用分析通常采用信用积分制度。根据这种方法,商业银行先选择某些体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特征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况、就业情况、年龄等,然后为每一特征因素配上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借款人的特征累计其分数值,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目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外,还应该考虑个人的道德信用状况。
3.3建立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可以开发出具有以下功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系统:(1)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通过输入客户身份证号码,一次性查询出借款人的消费信贷信用资料;(2)动态查询担保合作方可用担保额度和保证金帐户变动信息;(3)自动更新银行行业协会定期反映的个人信贷黑名单,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信用风险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炳炎,徐银.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消费信贷产生以前及产生初期,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节俭的传统会使其不习惯于借贷消费方式,可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展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它的关注却日益增加,有调查表明,在深圳有90%的人表示现在或将来需要消费信贷。显然,“寅吃卯粮”这种消费观念和行为在目前已经变成一种正常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消费信贷的知识却少得可怜,调查表明,即使在文化层次和个人素养较高的深圳,对消费信贷有所了解的也只占被访者的20.8%。
1.2消费信贷的品种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多样化水平
消费信贷在我国产生之时,贷款用途基本上是只限于住房消费的,形式也只有抵押贷款一种(信用卡的正规化始于1999年3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而且还受到诸多限制。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还有个别银行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种不硬性规定贷款用途的品种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各商业银行在贷款最高限额、贷款利率及还款期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较早却并不完善,其他像针对汽车、教育等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状态,还有一些消费热点根本就没有信贷业务涉足。从形式上来看,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尽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并且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风险。防范、控制风险同开拓市场一样,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信用风险
消费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这是消费信贷的基本风险,也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银行从事贷款或投资活动时,都应对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因此无法对借款人财产收入和纳税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导致各种恶意欺诈银行骗取资金或不按期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
2.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我国银行自有资本金的比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国际惯例要求的水平。如果考虑银行的大量损失类贷款尚未冲销处理的话,我国银行资本金普遍严重不足,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结构也不合理,资本补充缺乏持续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2.3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更新等变动原因导致抵押物贬值,固定利率情况下利率上升导致利率倒挂,使银行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下,住房、汽车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使借款人对消费信贷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差,一方面,在进入WTO后,关税大幅下调,汽车整体价格下降,一旦还贷发生困难,处置抵押物时无法足额还贷。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越趋理性,住房价值缩水难以弥补按揭的本金损失。
3应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若干措施
消费信贷发达的国家,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但我国商业银行刚刚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又有很多缺陷,应对风险能力脆弱,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外国风险管理机制,而应该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体系。具体措施为:
3.1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
这些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其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在各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的时候应该付费,以保证征信机构的正常运转。该机构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资信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信用等级。
(2)个人信用实名制度。
尽快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此掌握还款人收入的真实情况和贷后还款能力,同时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连网查询。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都存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信用信息情况十可通过信息编码查询。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标识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人身份证来充当个人信用制度的统一标识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考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合法公民的唯一标识码,而且公安部已经决定将身份证制成IC卡,加强了唯一性和防伪性。再加上我国实行了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部门,公安部门都可通过个人身份证查询到有关的信息,以供信息汇总之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库。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各个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信用评级方案,以此作为放贷与否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品格、资本与能力、环境、抵押品四个方面评估潜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贷款的信用分析通常采用信用积分制度。根据这种方法,商业银行先选择某些体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特征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况、就业情况、年龄等,然后为每一特征因素配上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借款人的特征累计其分数值,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目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外,还应该考虑个人的道德信用状况。
3.3建立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可以开发出具有以下功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系统:(1)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通过输入客户身份证号码,一次性查询出借款人的消费信贷信用资料;(2)动态查询担保合作方可用担保额度和保证金帐户变动信息;(3)自动更新银行行业协会定期反映的个人信贷黑名单,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信用风险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炳炎,徐银.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曾康霖.信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6]玛格里特.米勒[美],王晓蕾,佟焱,穆长春译.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置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一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其次,要求信贷担保虽然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监督筛选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监督筛选激励不足,消费信贷合约设计过分依赖于担保来规避风险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易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将所有的贷款损失都推由国家负担。而国家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必然会采取紧抓松放的行政干预手段,造成信贷政策的不连贯性,这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信贷政策的理性预期。
最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高抵押的信贷合约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视。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只有456亿元,到2004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7952亿元,近六年间增加了约40倍。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余额13878亿元,占全部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77.3%[3];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833亿元,占10.2%;各项助学贷款余额75亿元,占0.4%。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约为1%-2%,不良贷款约为138.78亿元—277.56亿元。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很低,但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8年中逐步显现。而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即只有20%的贷款开始进入第三年。因此,未来几年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很有可能陆续暴露。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已呈上升态势,据有关方面报道,截至2003年底,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不良贷款率超过50%[4]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汽车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产权重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权或抵押资产权会因不易变现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抵押贷款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支持体系,来分散其蕴含的金融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是我国消费信贷顺利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抵押担保能力,提高其承贷能力,是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基本制度安排: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
从消费信贷供给角度而言,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尽管个人信用制度无法完全消除消费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此外,个人信用制度内在地具有对违约者的惩戒作用。谨慎的银行家将会拒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的消费贷款申请。个人信用制度的这种惩戒作用和共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识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设计出分类的消费信贷合约目标。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信息结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约束。从现实条件来看,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或相关措施的推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覆盖面广的个人信用信息库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目前个人信息主要集中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国有银行和公用事业机构的情况下,政府运作模式有利于借助政府力量强制推动这种制度安排的实施。而且由于征信机构经营的是个人信用信息这种特殊产品,在当前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与约束。因此,政府主导式的征信体系也许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初始阶段的理性选择。
2.辅助措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缺乏充足的抵押担保途径,借款人在申请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商业银行也难以为消费贷款实施有效的风险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保险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承贷能力。
首先,成立各省市的个人信用担保机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政府的经验,成立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这些机构担保的购房者,首付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期限可以延长,可以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政策;其次,采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保证措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只有与保险相结合才能获得发展。在法国,仅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就向800万借款人提供了借款保险。在信用消费最为流行的美国,向借款人提供保险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厦门等地保险公司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保险的市场需求,也陆续推出了新险种,保险费率也有所降低,这种及时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降低借款人负担的做法值得推广;最后,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成立一批私营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的全国性贷款抵押担保网,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再担保保险机制。这种做法对分散一级抵押市场上的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促进住房信贷资产良性循环以及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顺利转让债权或发行抵押债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
3.市场手段: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消费信贷业务上逐步实现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利率水平的市场化手段,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极大地弱化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利率逐步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二是由于个人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较低,其逃债的代价也较大,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尝试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为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利率优惠,对不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处罚,会产生社会正效应,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水平。
4.强制性约束机制:形成基本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作为由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为诚信交易提供了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我们都知道,美国信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纷纷出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主要包括16项信用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租赁法、银行平等竞争法等等。在这16项法案中,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权,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商、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6]。
尽管在社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法律常常是缺位的,但法律作为维护信誉的底线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后发的国家,选择“规则优先”的法律改革方式,来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以立法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制定统一征信标准和征信办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等[6]。
5.补充机制:硬化社会信誉制度。
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信誉制度的安排对于促进市场交易的进行就显得比较重要。信誉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承诺值得信赖的程度,表现为他人对其偏好或行为可信性的概率[7]。在我国立法、执法环节落后,法律往往流于表面化的现状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个人讲诚信,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到信贷领域,银行可以为信誉良好的长期客户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在其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得到银行的融资帮助;而对于那些出现在商业银行黑名单上的企业或个人,对其日后融资需求的惩罚性许诺必须是可信的和切实的。
参考文献:
[1]DeatonA.S.,J.Muellbauer.EconomicsConsumerBehavior[M].NewYork: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16-28
[2]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9-112
[3]徐平生.住房与教育支出过大,我国居民消费倾向逐年走低[N].上海证券报.2004年9月24日第4版
[4]张为文.汽车不良贷款率超过50%[N].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28日第5版
一、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内涵
蒙特·卡罗方法,也称统计模拟方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明而被提出的一种以概率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非常重要的数值推算方法,是采用样本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分析评价总体风险及相关数值计算问题的一种数理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蒙特·卡罗方法在宏观经济学、生物医学、计算物理学、金融风险管理及税收风险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并体现了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以下简称税收风险管理)中运用蒙特·卡罗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税收风险分析评价模型,研究税收风险的特征规律,量化税收风险特征,分析识别税收风险的来源,评价税收风险程度,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排查税收风险,防范和控制税收不遵从带来的税收流失的损失和危害。
二、蒙特·卡罗方法原理及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蒙特·卡罗方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是通过建立量化的税收风险分析评价模型,包括构建税收风险指标,分析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特点规律,分析税收风险指标变量在未来发展变化的概率分布特点和规律,分析识别税收风险成因及评价税收风险程度,具体应用过程及步骤如下:
(一)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量化税收风险
在现行税制条件下,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税收风险特征库,将税收风险特征通过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进行量化,采集历史及当期相关涉税数据的样本随机数计算有关数值,得到税收风险变量组合,分析税收风险的来源、成因及风险特征类型,评价税收风险程度。
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税源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调控重点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结构特点与重点行业分布状况税收政策的设计及相关内容,重点税源行业的税收风险特征和规律,税收风险易发环节及关键的税收风险点。加强对重点税源行业和税收风险易环节及关键风险点的分析,加大指标构建力度,将关键的税收风险特征充分反映和量化。如汽车四S行业的维修服务的申报的利润率通常偏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涉税风险较大,因此,维修服务的成本费用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变量关系是重点要构建的指标和指标联系。
(二)建立税收风险分析模型,反映税收风险特征及变化规律
确定样本纳税人,根据对历史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借鉴常用的量化建模方法,建立描述税收风险变量在未来变化的概率分布模型。建立税收风险概率分布模型的方法很多,例如:差分和微分方程方法,插值和拟合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类:第一,是对税收风险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未来的变化作出假设和分析判断,直接描述该税收风险变量在未来的概率分布类型,通常表现为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进而确定其税收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模型,反映分析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税收风险特征。如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指标与税收贡献率指标的税收经济关系应该是高度正相关关系,两者应表现为同方向同幅度的一致性变化和大体相同概率分布特征,但通过样本数值检验却得出恰好相反的结果,我国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利润率的数值分布呈现偏高分布特征,而房地产的税收贡献率指标数值却呈偏低分布特征,两指标变量变化的一致性与拟合度较差,呈现相反的概率分布特点,反映和说明房地产行业税收贡献率与行业经营发展的税收经济关系不合理,税收遵从风险较高,应该进一步查找风险成因,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第二,是对税收风险指标变量的变化过程作出假设和分析判断,描述税收风险指标变量在未来的分布类型及变化趋势。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管理后,税收贡献率与经营利润率指标变量的分布特征有哪些变化,是否逐步趋向一致性和合理性,拟合度是否有改进和逐步提高等。
(三)深入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价税收风险
在对纳税人按规模、行业进行细化分类后,使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对分布特征基本呈正态分布的税收风险指标变量进一步计算有关数值参数,运用均值、方差分析法查找税收风险发生的区域、行业和具体的风险纳税人,评价税收风险程度。
1、运用税收风险概率分布的初步数值结果,确定有关税收风险指标变量的预警参数
利用随机数字发生器,将采集的样本涉税数据的随机数代入概率模型,生成税收风险变量特征概率分布的数值结果,即两个基本特征值,均值和方差。这里的均值是指税收风险指标变量值的标准值,也称税收风险指标的安全值,而方差通常采用标准差的方法,是指各税收风险指标变量值与安全值的偏离程度。
(四)加强税收征管,修正完善概率模型
对样本随机数生成的概率分布初步结果及有关预警参数进行分析和确定,用总体税收征管的实践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规律性。通过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对高风险等级纳税人开展纳税审核评估或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处理措施,及时堵塞税收风险的漏洞,控制和排查税收风险,提升征管质量,使税收风险指标的标准值更加趋于合理,纳税人个体风险指标数值与安全标准值的偏离幅度逐渐降低,并在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完善有关税收风险分析模型及有关变量的预警参数,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进入螺旋式改进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应用建议
(一)加强基础业务工作,提升蒙特·卡罗方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科学性
由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运用依赖于税收风险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和选择,是从税收风险指标构建到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再到税收风险评价的全过程的模型的建立、优化和选择的管理过程。因此,应该加强税源风险特征调查,加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纳税人样本的确定,样本随机数的随机性、风险预警参数科学测定与调整,风险分析评价模型建立和优化等关键性基础业务的深入开展和要专业研究,反复检验、修正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完善的系统的业务管理方案及相关制度,这对于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提升税收风险分析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影响很大。
(二)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升蒙特·卡罗方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
蒙特·卡罗方法运用过程的计算量很大,通常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的高速运算和分析功能进行数值处理、分析和维护。所以应进一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税收风险分析评价的量化管理模型,完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可通过开展地区性、行业性的试点或通过小软件模拟试运行等方式,经过可靠性、稳定性和标准化的检验、修正调整后,结合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搭建统一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提升蒙特·卡罗方法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63-02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结合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提出行之有效的消费者信用评价体系,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界和理论界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观上的、定性分析为主,微观层次上的应用研究很少,定量分析模型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还须加强和推广。中国消费信贷起步较晚,早期一般用判断式信用评分,银行通过借款申请人在申请书上填写的内容来判断贷与不贷,贷款多少,长短期限等,是一种经验式的、人为因素较多的判断方式。至于个人信用评分,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有些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有些还刚刚起步。中国现有的消费者评分体系主要是借鉴国外银行的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后形成本系统的评分体系。由保障支持、经济支持、稳定情况和消费者背景四部分内容组成,采用百分制。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的推出,使银行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评价贷款人的信用,促进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地规避放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但目前中国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传统的分析模型,没有借助一些量化的数学模型,不具备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用风险决策的需要。本文对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初步建设思路。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受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限制,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结构中一直强调“重积累,轻消费”。在当时的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下,居民既无提高消费水平的动机,也无能力和手段,消费信贷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消费开始出现个性化趋势,一些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消费者开始不满足于自我积累、渐次提高的消费习惯,希望能借助于消费信用来获得超前消费的享受,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信贷呼之欲出。
随着20世纪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探索住房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的信用消费也在一些地方自发地出现。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初形式是由工商企业向居民提供的分期付款,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企业资金流动的困难,因此,中国企业畸高的资产负债比例状况迫使消费信用的实现形式由商业信用转向银行信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对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提供分期付款的金融机构(如上海银通信托公司)。1998年以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业务量稳步提高,消费信贷的涉及面也由一般大件商品扩展到汽车、住房甚至高等教育。可以这样说,当前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框架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能提供一定规模和品种信贷资金的市场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为了配合国家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贷款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已形成了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教育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体系。
中国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不仅发展、壮大、活跃了中国信贷市场,而且对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中国消费市场开始出现转旺的势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1%,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200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消费品市场出现稳定增长态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33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还促进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银行来说,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信贷业务领域,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增加了银行业务收入。
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育仍然不足。尽管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信贷总额到2000年6月已达2 500多亿元,但消费信贷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例仍不到3%。1999年,全国贷款购车的数量仅30 000多辆,与当年180多万的汽车销售量比,微乎其微。即使在消费信贷最旺的上海市,近两年来新增的25 000多辆私车中,仅有1/3左右是通过银行贷款支付的。消费信贷不仅比重偏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2000年6月末,上海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427亿元,占全国消费信贷总额的17%。
二、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度约束分析
1.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分配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因素。众所周知,消费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消费倾向。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消费”的大分配政策,积累一般在35%左右,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政策向居民倾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近些年来,居民收入增长趋缓,1994―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8.8%、4.9%、3.3%、3.3%和3.1%,呈持续下降态势。另外,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偏低。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期支出增加,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制度受到极大的触动,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条件下,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明显;与此同时,住房、保险、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导致居民支出预期大幅度上升,这必然使居民压缩即期支出,增加储蓄,居民的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
3.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消费信贷的成本过高,抑制了消费信贷的需求。在中国,直到现在还未确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价体系,个人信用度很低。各家银行在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无法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疑虑重重,为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不得不设置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我认为,中国消费信用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消费信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信用,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信用,消费信贷是不可能发达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破产档案记录中总体债务的平均挽回率仅为25%。资产评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采用一些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评估,成为抵御严重的信用损失的第一道关隘。
4.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涉及消费信贷的法规有:《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借款合同条例》、《票据法》、《贷款通则》、《合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层次较低,有的是为生产性信贷而立,有的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这就导致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出现很多问题,如金融机构业务运作较紊乱、消费者在消费信贷中处于不公平地位、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发育严重不良等。
(二)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的分析
中国消费信贷的障碍和制约因素从消费者来看,首先是其消费观念问题。受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借钱消费总不踏实;相当多的家庭对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还不乐观。据统计,在城市家庭总数中,收入最高的家庭占10%,他们承受150 000元以上的消费信贷;高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占30%,他们能承受50 000元~150 000元的消费信贷;余下约40%的家庭基本不具备承受消费信贷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相继实施。虽说部分家庭有些积蓄,但一想到今后的买房、医疗费用支出、孩子的教育投资以及自己的养老等就不可能随便花钱了。办理消费信贷需要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也使想利用消费信贷的人望而却步。
另外,消费需求结构与产品结构脱节也制约着消费信贷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二十年可承受的贷款本息情况为: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能承受1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占城镇居民20%的中等收入户能承受5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但是,一方面,长期以来,住房、汽车的购买主体是单位,在公款消费的巨大购买力支撑下,商品房、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大大超过普通家庭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弱,能够吸引居民消费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很少,导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和企业产品积压并存,进而导致市场消费无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发挥。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消费已逐步浮出水面,住房按揭、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款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在消费信贷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均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均较落后,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方法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虽然在金融业实行了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及风险管理制度等,但金融诈骗还是时有发生,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都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实行消费者信用评分制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孟昊.建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1,(2).
[2]张丽红.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障碍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1 引言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够实现通过客户利益的最大满足促进企业利润极大增长的经营目标。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客户关系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其目的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达到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发现并提取隐藏在其中的有用信息的一种新技术,是数据库研究中的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领域。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有助于企业发现业务的趋势,揭示已知的事实,预测未知的结果。
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1)概念/类描述。概念描述以简洁汇总的形式描述给定的任务相关数据集,提供数据价值的一般特性,一般应用于CRM中的描述式数据挖掘。 (2)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关联规则,广泛用于购物蓝、商务管理和决策分析,是商业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式。(3)分类和预测分析。分类和预测是CRM中数据分析的两种重要形式,可以用于提取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4)聚类分析。属于无指导学习。对象根据最大化类内的相似性、最小化类内的相似性的原则进行聚类或分组。(5)孤立点分析。对于欺诈探测、定制市场及其它CRM任务是非常有用的。 (6)演变分析。用于CRM中的趋势分析、相似性搜索、与时间有关的序列模式挖掘和周期模式挖掘。(7)复杂类型的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极大提升了CRM数据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包括:多媒体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等。
3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对于CRM应用具有巨大的基础辅助作用,它可以应用于获取新客户、保持优质客户和提升客户价值等CRM的各个方面。也正是有了数据挖掘的支持,才使CRM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满足了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1)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
客户细分是指将一个消费群体划分成一个个细分群的过程,同属于一个细分群的消费者彼此相似,而隶属于不同细分群的消费者被视为差异十分明显。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的客户细分,属于数据驱动的客户细分(data driven segmentation)。客户细分需要进行客户特征分析,即用数据来描述或给出客户或潜在客户特征的分析过程。
(2)客户获取(customer acquisition)。
在CRM中,业务发展的主要指标里包括新客户的获取能力。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对潜在客户群进行筛选,并把得出的潜在客户名单和这些客户感兴趣的优惠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增加市场推广活动产生的反馈率。为了有效实施客户获取策略,需要对客户反应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3)客户保持(customer retention)。
随着行业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获得一个新客户的开支愈来愈大,而保持客户比获取新客户节约成本,所以保持原有客户的工作也愈来愈有价值。如何使用数据挖掘来对不同的旨在保留客户的活动中进行建模将对整个客户保持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客户流失或客户转移是许多行业都会出现的问题。
改进保留客户的一种途径就是在客户真正流失之前采取行动,这也就是流失模型价值所在。流失模型能预测账号在被激活后减少或停止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由于客户流失对公司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很多公司都把流失模型作为客户忠诚度计划的主要关注点。
(4)交叉营销(cross-selling)。
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商业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的关系。在客户与公司建立起这样双向的商业关系后,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优化这种关系:①延长这种关系的时间:②在维持这样的关系期间增加互相的接触;③在每一次互相接触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公司和客户都可以从中获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交叉营销的分析一般是从分析现有客户的购买行为数据开始。首先要得到关于现有客户消费习惯的数据。其实,大部分多项产品的交叉营销研究与单项销售所需的分析并无太大区别。多项产品的交叉营销可以看作是单向产品销售的叠加,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对所有的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客户所接受的这些服务才能同时给卖方和买方带来最大的获益。
(5)客户风险分析(customer risk analysis)。
风险分析是提品或服务时存在潜在损失的行业所特有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风险分析建立分类定位模型。常见的风险类型出现在银行业和保险业。银行在放贷时存在金融风险。利用风险分析可以预测一个对象如期还贷或不还贷的可能性。一种贷款如抵押贷款或汽车贷款是安全贷款,另一种贷款如信用卡贷款为不安全贷款。
欺诈风险(fraud risk)是许多公司关心的另一个风险领域,对银行和保险公司更是如此。欺诈检测模型通过了解客户的典型消费行为帮助公司减少损失。如果客户的消费习惯变化极大,则风险处理就采取措施停止或监控直到这种情况可评估为止。
4 结语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实现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有效工具。数据挖掘技术的引入高质量地实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了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客户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攫取市场分额和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提升[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Jiawei Han,Michelline Kamber.数据挖掘慨念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