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科学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管理科学的概念

篇1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篇2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实现初中数学的高效教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更新教学理念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能力形成。新课改实施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体现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要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下功夫,在这些内容中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采用激励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教学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如此,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因为学生特别看重老师的肯定,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形成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采用激励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关键。

篇3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16-02

教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先导,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反思我们以往的历史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教师真正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客”,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升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与教育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就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二、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观

历史学科实践性、时代性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曾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新课程改革及时地提出“教科书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教学内容也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可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让师生共同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让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出色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且能够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交往、互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的教学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力求把教材承载的知识结论准确地传给学生,学生则认真地听老师讲,并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知识记下来,花工夫、做练习记住,考试时再复现出来。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等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作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构建新型的教学观,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四、指导者、研究者、合作者――角色重新定位中的师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加之历史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殊的地位、功能和价值,所以不少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不清。教师应及时调整和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生成者。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创造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生命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历史教学上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上课能认真听讲,但课后的反馈较差,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究其原因,历史是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文学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历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体现,积极性没调动,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改变历史的教学观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我从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等多方面反复摸索、反思,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可作顺序调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统地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工和补充。比如,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我把教材内容归纳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第二板块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三板块,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四板块,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史,相应的材料内容提到一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学习线索清楚,内容生动容易把握,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学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细节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与现实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控。我在讲述明治维新一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目标:明确明治维新的概念、原因,内容和对日本的影响,及通过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是在吸取欧美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之后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强国。领会中国今天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样目标合理、简洁,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对内容的整合,总之,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

(二)要注重对材料的解读、选择

每位教师在选择、解读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教学预设并加以实施。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首先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课前准备时,先让学生找该课相关的材料,课前统计,选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师进行整合,老师可直接对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设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如在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导入时,,我先用古代的一个发明,学生马上否定了,很多学生找来了资料,几番最后终于确定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设计成古今对比游戏导入,学生的兴趣调动充分,又同本课中心明确结合。正式上课时,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引入主题,收效很好。

(三)作业要实用,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学者谈他12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历史课的情况:“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

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之中,即向学生们传输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整合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判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w,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获得自信心的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抓住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历史的实在体验与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历史教学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课程中如何能实实在在体验和感悟到历史的,使他们去主动接受,才是历史教学

的根本。要做到这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爱问、有勇气和兴趣去探究,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我上课前提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述,其他组可以就他的答案对他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即认真准备,听其他小组讲述时又非常专心,老师再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教学效果非常好。

篇6

从学生第一天进校门起,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英语情景和语言环境,使其身临其境,放开思维,进入角色。鼓励他们多听、多说、多开口;循序渐进,充分利用词典、电脑,凭学生自身经验去发现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想用的词。例如:学会“What’s this?”及其答语“It’s a/an…”后,可让学生用字典分别查出自己身边的小刀、铅笔、橡皮,及生活中的茄子、黄瓜、老母鸡等等。并记在自己的单词本上,注上词义、音标,然后四人一组互相问答,或小组和小组之间互相问答。这样,既学会了句子,掌握了a/an的用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把作业留活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例如:教学there be句型后,留作业时不要让学生去抄写书上的句子,让学生去写自己房间里的实物,并用上一些表示方位的介词。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亲自去体会,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句子,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写出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句子。做到师生互学,共同进步。

三、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语音时,在听清辨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模仿、反复练习,让学生找出与汉语拼音不同的语音,通过剔除已知的,辨清少数未知的,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通过寻找,发现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记忆单词时,要根据英语语音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记忆单词,采用对比、分类、归纳、联想等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单词。如 all-small-ball-fall-wall-call可以翻译为“所有的小球都掉到墙外面,喊—声。”鼓励学生汇编许多自己认为有趣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及规律。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不断的积累当作业交上来,总结归纳,和班里的同学共同欣赏,享受这些小小创造带来的快乐,增加自学能力及自学兴趣。并从中总结出单词的构词和读音规律,减少记忆单词过程中的盲目性。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构词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活生生的语言情景中去掌握意义。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可逐渐给他们介绍归纳记忆、对比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循环记忆等多种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 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本中。课本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诵、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让学生呆板、枯燥地背诵,通过学习初中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英语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学习英语要先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课文的朗诵、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且管理水平也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学校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赋予学校的数字化管理人文气息,确保学校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能够在新的管理观念下提升自我,提高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的转变不仅有利于学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此将重点介绍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中学学校应该如何转变管理理念,又该转变为什么样的管理理念。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新课改中强调指出,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宗旨。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而想要这一点可以更好实行的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放在心上,做到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减轻自身压力,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参加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听取每个教师的观点与意见,民主化的学校管理有助于教师担当起“学校的主人”这一角色,主动将学校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

二、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

从古至今,学校一直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场所。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中学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率,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保障学校管理顺利进行的根本,同时也是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航标。在中学学校的管理中,许多中学学校的管理理念在科学性与先进性方面都有所欠缺,将会对学校的长久、全面发展起到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学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促使下,都逐渐建立了科学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目前,已经明确提出的科学先进的办学指导理念有科研兴校、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等,除此之外,还有学校提出了关爱细节、关爱孩子等人文性的办学理念。认识到先进办学理念重要性的一些中学学校,以建立起科学创新的学习与教学体制为工作目标,并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一些中学学校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力争实现以人为本、共创和谐校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等目标。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学学校都在努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的发展。

三、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保障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之外,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管理工作的进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确保中学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中学学校必须要完善、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并把这些规章制度当作管理学校的根本指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多中学学校开始对教师日常工作所表现出的“德”、“能”、“勤”等方面进行整体考核,并从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约束,这五个方面分别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实绩,且针对这些方面制定了合理的规范质素,确保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另外一方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也可以约束学校中的教职工与学校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加强学校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实现对教职工与学校管理者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学校的管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优化课程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课堂管理文化

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课堂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学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优化中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课堂管理是有重要意义的,以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为指导,并以相关的教育管理的理论为依据,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以实现提升中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目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优势,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优化搭配,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优化教学管理评估系统,实现科学合理考评

优化教学管理评估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中学学校建立专门负责教学评估的机构,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估与教务部门的无障碍沟通、交流,促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因此,优化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创新教育评估标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教师的评估是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

合理的考评机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更好地说服他人,且有助于新型管理理念的实施,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创新化管理的实现。目前,很多中学学校都以学校的根本特点为工作的出发点,建立考评的规章制度,创造科学合理的考评体质。如果一个学校对于内部教职员工的考评非常合理,具有说服力,那么这个学校就可以留住人才,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许多中学学校逐渐在建立起符合本校特点的、合理的管理考评与奖罚机制,在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多奖励、少体罚”等考评与奖励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考评奖罚机制,实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的目标。在中学学校中,对于那些积极努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且水平不断提高的管理人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与奖励,而对于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管理工作人员,要进行批评,指出其错误。通过采取这种合理的考评与奖罚机制,来说服学校的所有管理者,促使他们更好地位学校的管理工作服务。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学校的管理工作而言,想要加快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成果,转变学校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在转变管理观念的过程中,对于传统学校管理观念,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渐渐向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做到以先进的管理观念为工作指导,以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与奖罚机制,以科学公平的考评制度去感染他人等等,这样中学学校的管理将会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于春秋.新课改下中学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J].新课程(下),2013(8):19

[2]张家贵.浅析新课改下中学学校管理[J].考试,2015(32):73

[3]罗锋艳.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8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篇10

1、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方法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同的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使他们认识到电场中的不同点有强弱之分。然后提出:如何比较电场的强弱?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比较相同电荷受电场力的大小,二是比较受到相同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大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为了表示电场的强弱,用哪种方法更好?通过讨论确定用第一种方法更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更方便,并且电场强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大,电场弱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小,这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最后提出:对“相同的电荷”取多大电量的电荷更简便?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使学生明确“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表示了电场的强弱”,进一步总结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加深了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了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会了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关键。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规律过程的教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探索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设计

①设计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所悬挂重物(小桶及砝码)的重力(悬挂的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关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容易测量,再由此求出加速度。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和相应的时间t。

③设计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①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拉力,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建立a―F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像得出:m一定时,a∝F。

②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建立a―m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进一步启发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a―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a―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想a∝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才刚刚接触,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a―F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画出a―1/m图象,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