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166-03

伴随着科技、经济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复杂、竞争更剧烈,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立足之地,成为所以企业所面临的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企业只有获得良好的效益才能生存并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门,但要激发、利用人力资必需基于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建立科学、适用的考核标准及方法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1 高科技企业结构分析、特点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相关制度、法律的支持,为我国的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我国的各个城市乡镇。高科技企业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

第一,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是典型的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呈现出纵向的管理层次较少,而横向的幅度较大的特点,即呈扁平化趋势。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也被称为参谋式结构模式,因为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按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划分,互不从属、分工合作,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有灵活、敏捷、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特点。

第二,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按职能来划分部门。各种部门中专业技术开发部门和产品营销部门是最重要的,居主导地位。与传统的生产性企业以生产和销售作为企业首要部门相比较而言,高科技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将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并销售出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起点也源于技术创新。所以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十分强调技术研发和销售部门要根据市场要求,实现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职能的一体化。

第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决策制度。高科技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最高决策权严格集中。而与此同时,和传统企业相比较而言,高科技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依靠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贡献,所以决策权必须放置在最能做出创意决策的人员和部门,所以高科技企业必须采取赋予专业技术人才咋在本岗位做适当决策的权利,只有适当的分权才便于专业技术人才主动和快速反应的创造能力。基于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及纵向层级少、很想管理幅度达的特点,也要求和有助于员工减少与上级的依赖而在工作中自己直接做出决策。决策权的集中和决策权下放相结合,增强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工作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从而决策周期,提高决策质量。

针对高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根据企业特点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高科技企业中员工的不同类型、工作内容的不同,所侧重地制定不同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办法,不仅实现客观、准确考核并有效激励企业职工,而且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良好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无疑是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和挖掘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潜能,才能实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绩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是在强化人本思想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和产出做出客观、公正、综合的评价。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业绩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员工与其岗位要求是否相称。其目的在于首先是作为员工晋升职位和职称、进行调整岗位甚至解雇的依据。所以对员工的绩效考核首先应该着重在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工作表现上进行考核。其次考核结果可以成为员工确定工资等级、奖励的依据。同时绩效考核也是为企业制定员工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提供依据,所以同时应该着重在工作能力和能力适应程度的考核上。绩效考核除上述功能还可以作为企业调整人事政策和修正激励措施的依据,有效的绩效考核还能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考核结果可以为公司对产品研发、营销以及财务工作做计划和决策时提供参考。

当前,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的研究多集中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上,其中国内较多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三类:员工特征导向评价法、行为导向评价法和结果导向评价法。而国外的则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较为流行的绩效考核方法有360度绩效考核法、欧德伟等人首先提出的欧德伟法、茨霍思等人提出的情境模拟法以及罗伯特・卡普兰和诺顿联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等。

2 高科技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应当注意

基于我国高科技企业自设的一些特点,借鉴国内外关于绩效考核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高科技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应当注意一下内容:

2.1 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设计

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它的管理者。对这一层级,应该涉及到以下几方面能力的考核:(1)领导能力,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2)沟通和协调能力,管理者由于职位的会非常多的接触到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级上下级之间、内外部之间等矛盾需要协调解决,所以这方面的能力也是考核内容之一;(3)创新能力。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不断寻求更好、更新的方法去发展组织或企业,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4)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高科技企业的撰写特征,要求其本身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之外,还应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计划性,作为管理人员,其工作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战略性的,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6)预见能力,在工作中,计划的实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管理者在制定计划之前必须对此要有充分的考虑;(7)危机处理能力,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危机、困难,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处理能力。

对考核方法而言高科技企业正是一个开放性的企业类型,吸取先进的知识技术,接触先进的文化理念,员工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而360度考核法只有在那些开放性高、员工参与气氛浓厚,并具备活跃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的组织中才能取得。对高科技企业有借鉴作用。管理人员工作一般来说都具有长期性,因此,考评期不宜过短,一般来说,在每年年终进行一次考核,在平时每月对其工作和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考核成绩记载。

2.2 对技术研发人员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企业成长能力的主要标志。在高科技企业中,人才绝对是最重要资源。所以对技术研发人员的考核十分关键。在高科技企业中,技术研发人员分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和产品研发人员。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在于看能否推动和企业战略业务领域相关的方向性变化;而应用研究人员主要是看能否创造出新的、实用性的功能,通过技术性测试的手段来衡量其工作成绩;对产品研发人员可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总体要注意几点,第一重结果而轻行为而作为技术研发人员,其工作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创造出、研发出公司需要的、能给公司带来良好效益的产品。因此,在考核其工作时,应对注重结果的考核;第二重价值评估,轻产出评估。只有研发出有价值的产品,才是好的,这主要应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降低、产品改进、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第三重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包括进度、预算等评估是必要的,但内评很可能不太关心研发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但只有的到了外部顾客的肯定的产品才算是成功的产品。而且外部评价的作用对公司来讲也是很

大的。

对技术研发人员的考核要分清主次且指标不宜过多,可以主要采取关键业绩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KPI)。因为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易量化,多为创新和研发性质,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一般采取年度考核,日常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

2.3 对行政部门人员的考核方法设计

对于行政部门的来说,每天的工作多是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工作,没有具体明确的业务指标,工作难以用数字来衡量,考核起来也比较难,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量化指标:例如,财务部门可以设置差错率指标,人力资源部可以设置人员招聘、聘用到位率、培训满意度等指标,这些都是考核量化和细化的体现。具体注意几点要:首先是将工作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通过指标实现量化。能量化的工作主要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工作,如工作检查次数,工作报告文本,计划总结等等。而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工作,如管理、质量、安全等等,通过转换指标,用其他容易测量的指标来确定和描述。其次对于确实难以转化的工作,可以采取工作内容细化和流程化的方式提炼指标。对于企业中一些确实难以转化的工作,通过采取工作内容细化和流程化的方式,让指标变得更加全面和公平,变得更容易测量。第三把重视考核工作过程转化为重视考核结果,避免用行为性、过程性的指标来评价员工现在干什么,而忽视了工作的产出是什么的现象。

对与行政部门人员的考核,建议采用目标管理法来考核。目标考核法是根据被考核人完成的工作目标的情况来进行考核的一种绩效考核方式。这间跨度可以以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有阶段性的衡量其工作成果,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2.4 对营销人员的考核方法设计

企业的盈利最终主要由销售部门来实现。营销人员要具备几个能力和意识:服务意识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营销其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销售产品,同时也会是公司文化、理念的传播者,所以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营销人员不仅要销售产品,还承担企业窗户的功能。因为直接面对顾客,营销人员要对信息敏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并做出准确回应。

对于营销人员,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法。营销人员的工作目的就是实现公司产品的销售与推广等,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采取的考核方式因人而异的,但更多的是以销售成果直接量化而定,侧重于其结果。为了企业长期的持续发展,在结果考核的同时还应注意行为过程考核,因为某些行为虽然没有即使产生经济效益但对企业良好名誉的梳理起到关键

作用。

对营销人员的考核,一般是月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平时的月度考核主要由其主管领导来考核其本月的任务完成情况,本月的目标是否实现,并作记录。同时在年终考核时,采取职能部门经理评分和考核小组评分相结合来进行考核。

可以说,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绩效考核应该成为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企业实现制度性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萍,张宽裕.武汉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

[2] 赵文明,赵建伟,员工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3] 关键业绩指标(KPI).

[4] 李剑,叶向峰.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篇2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篇3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转贴于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篇4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背景

我国科研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竞争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但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存在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印象、轻科学测评,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等问题。以往由于缺乏良性的内部考核机制,对员工工作绩效和贡献的评价科学性、客观性不足,导致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行为。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简称南网科研院)在建院之初,即对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把握绩效管理难点,提出两个量化的“双核心”思路,以期避免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科技转化滞后、个人与团体成果难区分、科研人员激励不足等问题。

二、内涵和做法

(一)工作内涵

南网科研院以彼德 ・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作为绩效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且支配着人的行动。因此,将院所发展需求和员工成长需求结合起来以激发动机,引导科研人员作出符合整体组织目标的行为。植根于此理论,科研院对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以净工作量量化贡献,以挣值管理全程监控”为核心的四个设计创新点。

1.基于同一性的目标设立与分解

南网科研院是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企业,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科研人员便是维持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科研院绩效管理第一要义在于通过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商定考核计划,达成绩效期望方面的共识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2.基于净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方法

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科研院的科研工作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大部分由团队共同承担,合作占主导地位,个人价值难以从团队价值中区分出来。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科研院制定了净工作量考核细则,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计算每位科研人员的净工作量完成情况,再与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考核结果,同时实现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

3.基于挣值管理法的项目进度控制和成本健康平衡

科研院主要以项目形式完成院所经营目标,南网科研院绩效管理体系以挣值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程监控。一方面,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为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提供项目状态可靠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挣值管理方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对工作目私行自我控制,提升工作动力。

4.基于闭环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

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闭环的绩效管理,通过持续开放的有效沟通,以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使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帮助员工持续改进工作绩效,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二)具体做法

1.设计以“净工作量”为核心的绩效指标体系

作为科研型企业,如何对处于项目制工作中的科研人员进行量化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就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点。南网科研院构建以能够量化员工贡献的“净工作量”为核心的二维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指标体系涵括能力和绩效,前者考核科研人员的胜任能力,即能不能做;后者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即做得怎么样。

(1)能力维度

能力强度大体是体现被考核人完成各项专业性工作所具备的特殊能力和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能力维度考核除基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维度外,着重考核岗位胜任力里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其中素质能力包括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组织协调等,依据不同岗位性质设定具体的能力指标。因此,能力考核直接决定了科研人才队伍的素质。

(2)绩效维度

绩效维度大体是体现员工通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对院所业绩起直接贡献的量化指标。具体包括:一是任务绩效:体现为南网科研院本职工作的完成结果。每个岗位都有对应岗位职责的任务指标并以岗位责任书明确下来,任务绩效作为个人与团队的基础绩效考核指标,明确了科研人员工作方向。二是周边绩效:体现为员工对部门其他员工的协助和支持绩效。周边绩效的考核提高了团队间科研人员相互协助的意愿和效率。

在所有考核维度中,对科研人员“净工作量”的考核占全年考核指标的50%,是影响绩效系数的重要因素。净工作量量化了业绩绩效指标,体现了南网科研院市场化的考核机制,通过将二维指标的考核评估及与考评挂钩的薪酬设计牵引员工对双因素的改进,促使科研人员积极追求科研项目业绩增长。

同时,南网科研院为了制衡“净工作量”考核可能带来的科研人员只重视具有近期收益科研项目的问题,提取专业所项目净工作量30%用于非项目性工作和项目性工作量调剂的项目留存净工作量分配,对那些在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但前景好的项目中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度倾斜。

通过“净工作量”的考核以及”留存净工作量“的分配,南网科研院在有效提升院所营业收入的同时也激励了科研人员对具有长远战略性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2.设计以“挣值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在“净工量”考核的基础上,南网科研院引入了“挣值管理”的理念,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监控,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四环节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见图2),从考核计划的制定,到实施考评和绩效监控,再到考评反馈形成闭环的绩效管理,逐步提升员工个人绩效与公司整体绩效。

(1)共同商定绩效计划,启动目标管理

依据目标管理理论,南网科研院绩效考核第一步是制定绩效考核计划,确定企业和个人共同期望的业绩目标。

①分解目标,以净工作量量化工作任务

由于科研项目的长期性、周期性甚至是不确定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难以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院采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PWBS)方法将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小而明确的任务,科研人员对某个(些)小任务负责,作为绩效考核的目标内容。 “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动力层层激发”的管理机制使项目工作更容易评估和管理。

②共同商定,提高考核接受度

根据公司整体目标和部门年度计划,科研院出台了由“部所、项目部和个人”双方共同界定工作范围,共同制定科研人员个人考核计划的制度。由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参与考核计划的制订,商定考核期内的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标准,在绩效期望方面达成共识。该制度有助于提高考核的接受度,从被动考核心态向主动考核心态转变,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2)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实施绩效监控

为有效管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以使项目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靠的项目状态衡量标准,科研院引入挣值管理理念,对项目过程实施监控,并对偏离监控值的结果进行干预。

①设定基准值,为监控提供标尺

在挣值管理里,挣值(EV)指的是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工时(BCWP,Budgeted Cost for Work Performed)。挣值(EV)提供了精确的进度偏差,将已完成工作所花费的工时和计划完成工作所需工时做比较,可以确定项目真正的进度状态。其用以判断进度状态的进度绩效指数SPI=EV(挣值)/PV(计划预算量),SPI>1,进度超前;SPI=1,进展正常;SPI

南网科研院将挣值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在绩效计划中已把项目工作任务由净工作量量化。因此,科研院项目计划预算值PV即等于分解到该项目的净工作量,各工作任务计划预算值PV等于分解到该工作任务的净工作量,这使得项目总体进度绩效指数及个人进度绩效指数的计算和个人业绩计算成为一体,对SPI的监控不仅明确了项目的进度状态,也为科研人员监控其业绩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除依据项目工作计划对项目总体进度进行绩效监控外,南网科研院还为每个科研技术岗位设定了年度工作量基准值。科研人员可依据各自岗位的净工作量基准值进行月度、季度的绩效监控,随时调整工作节奏和方法以保证在年度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②实施监控,对监控结果进行干预

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岗位工作量基准值的基础上,科研院实施严密的绩效监控。科研人员每周填报工时、项目工作任务及非项目性工作等完成情况,并由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每月审核,根据员工项目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项目成员(包括负责人本人)的月度挣值EV(项目净工作量),通过EV与PV的比较,确定项目总体绩效进度以及每个项目成员的绩效进度。

当出现绩效进度落后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即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据此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科研人员通过明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改进工作态度 工作方法,以实现预期绩效目标。

(3)实施多层级考核,保障考核严密性

南网科研院依据自身行业特性,针对两类指标的考核将考核主体分为两类,平衡考核的可执行性和严密性。针对“计划完成情况考核”,采用“上级评价下级”的方法进行考核。针对“综合测评指标”采取多维度评价方法,由员工所在组织全体人员评分,考核者权重中,上级占60%,平级占15%,下级占15%。

科研院员工业绩考核工作全程在信息系统上完成,实现了考核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绩效考核工作效率。多层级和全程上系统的考核措施减少考评过程中人为主动或被动过失,保证了科研院绩效考核的严密性。

(4)考核结果多方位应用,确保考核具激励性

考核者及时将考评结果向被考核者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实行个人业绩考核结果“四个挂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科研积极性。

①业绩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考核结果分为A+、A、B、C、D五级(适用于科研岗位年度考核),每一级别对应一个绩效工资的考核系数。员工季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月度绩效工资挂钩,月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薪点工资的运用)×月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绩效工资倾斜系数;员工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年度绩效工资=员工个人岗级、薪级对应薪点数×年度绩效工资点值×业绩考核系数。

②业绩考核结果与薪级岗级调整挂钩

科研院根据员工岗位统一建立业绩考核积分账户,并记入员工个人档案。积分账户实行台账式管理。根据员工所在组织(指员工所在的部、所)和员工本人年度业绩考核结果,计算(增加或减少)员工业绩考核计分,并计入业绩考核计分账户。业绩考核计分按表1确定:

由表可以看出,科研院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组织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结果会影响个人考核结果对应的积分,引导员工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合二为一。员工业绩考核积分用于各岗位层级内的薪级岗级调整。这样就将绩效考核与岗位管理及薪酬管理三者联动起来,形成了动态调整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作用媒介就是绩效考核中的积分制管理制度。

③业绩考核结果与非物质性激励挂钩

非物质性激励旨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科研院将业绩考核结果和非物质性激励(包括评优、晋升、表扬等)挂钩,将科研院战略实现和员工个人实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双赢。

④业绩考核结果与教育培训挂钩

科研院员工属于“知识型”人才,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但只有保持和新知识的接轨,才能立下创新创效的良好基础。对于年度业绩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实行培训再上岗制度,让员工有急迫感,主动学习以提高其竞争力,持续保持科研院的创新力。

三、实施成效

双核心绩效考核体系充分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员工自我学习积累成长,员工的成长又促进了南网科研院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的提升。

(一)科研成果提升

2011年至2015年,南网科研院高级职称的员工数从55人增长至100人,增长了82%,专利授权数从25项增长至200项,增长了700%,科研数目从72项增长至136项,增长了89%。总体而言,专利授权数、科技项目数的增长与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增长呈现正向高相关关系(见图3)。所获的专利授权增长率明显高于承担的科技项目增长率和职称人员增长率,这表明在PAY薪酬绩效体系管理下,科研院科技产出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服务满意度提升

篇5

科研单位不仅承担国家的重要课题研究,也承担来自于不同单位的资产经营项目,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所有业务,部分科研单位都开始采用国际最为流行的全面项目管理方法。每一个科研课题及资产经项目均可看为一个项目,从课题申报开始到课题结束均渗透项目管理方法。在全面项目管理中计划和绩效是一条主线,依靠人力资源,融合风险评估等因素进行管理。

科研单位由于人员同时承担多项任务,等同于承担了多个项目,为了更加公正、公平的进行有效考核与控制,需要定期对人员工作完成进行评估。卓有成效的考核方式的运用能够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一、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绩效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使用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单位在使用绩效考核做为手段时候都有考核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并没有解决计划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致使考核仅停留于形式而已,考核结果没有充分的可利用性,耗时耗力,科研人员反对声音很大,情绪低沉,背离使用绩效考核的初衷。

目前,绩效考核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科研单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某种方法而已,这两种方法为:绝对考核法和相对考核法。绝对考核法适合于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给科研员工发放薪酬的时候,而相对考评法则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强制给出科研人员任务完成情况排名,而往往又和薪酬挂钩。两种考核方式都没有系统客观的对综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强调的是结果,否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的正常运作。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化,方能得到大家才能重视。绩效考核本质是为了纠正科研人员的工作习惯,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沟通和反馈是考核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为需要周期性的沟通,使这个环节往往会不被人重视,从而忽略。故需要单位领导层从根本上重视,并带动管理人员,坚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人员进行有成效沟通。绩效考核不只是为了得到奖惩,更为重要的是把考核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和管理,只有不停的沟通,将所有制约因素都放到”桌面上”才会利于事情解决。这样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矛盾和冲突才能降低,项目执行中的不利于因子才会减少。

二、戴明环循环理论在绩效考核中运用的可行性

为了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经过一定的调研后发现戴明环循环理论更加适合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何为戴明环循环理论呢?戴明环循环理论(Deming circle)又称为PDCA循环管理是项目计划制定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PDCA分为四个部分:P(plan)表示的是计划制定,D(do)表示的是计划实施,C(check)表示的是核查,A(action)表示的是调整处理。由于该循环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形式组织,对于那种承担较为单一而项目自身研发又存在未知性较大的单位计划制定方面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该理论要求一环扣一环,大环带小环循环向前执行。该方法拥有层次性、连续性、通用性等优点,会使计划的执行提供便利。

计划制定(plan)是绩效考核的首要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划要符合一个规则。SMART原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MART原则:S(specific)目标清晰、明确,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规定的时间。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具有清晰明确且包含有相关性的能够衡量的目标。计划制定后需要根据后续执行的情况进行不停的修订,滚动管理是计划的最重要方法,绩效考核是检查计划制定是否合理的方法.绩效考核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符合绩效考核的项目计划。

实施(do)是指在一个周期内,按照既定的计划实现项目目的,是为了统计考核结果、搜集执行中的各类数据。计划制定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施则需要一个耗时较长的时间。在国际上PDCA是一个广义的绩效考核。只有在计划执行中我们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离的计划。这个环节中还有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地方就是沟通。沟通是科研单位较为忽视的一个环节,大家只重视考核结果,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结果的后续影响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需要管理者重视沟通,寻找有效方式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的部门、个人进行沟通,寻找问题根源,解决问题。

篇6

为了促进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科研人员自身发展,许多检测实验室引入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标准从人员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细化出了几十项的考核指标。但传统的量化方法比较繁琐复杂,不能准确且全面的体现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自行设计绩效考核的标准与分值,采用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绩效考核。本文以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为工具,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主流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全面准确并且快速的考核,来提高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绩效管理水平。

1.SPSS统计分析系统及应用方法简介

1.1SPSS统计分析系统简介

SPSS软件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非常全面地涵盖了数据分析的整个流程,提供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与准备、数据分析、结果报告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特别适合设计调查方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制作研究报告中的相关图表。不仅如此,SPSS软件还提供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如交叉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及聚类分析等。

1.2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显著特色便是化废为宝,其思想是以原自变量的若干线性组合代替原自变量,确保这些原自变量线性组合构成的新变量(称为主成分)彼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彼此正交),从而在信息不损失或少损失的前提下消除多重共线性。一般而言,新变量数少于原变量数,从而获得降低维度的额外好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越好。

1.3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有两个分支: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因子分析的本原,最早获得发展,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扩展与突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经由逻辑或经验,影响某种现象的因子数目及因子内容都已确定,但这些因子本身是无法测量的,即不能直接通过调查得到数值,因子分析通过对与这些因子逻辑上有关的变量的调查数据的处理,不仅可以“验证”这些因子与变量的相关程度,而且可以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因子得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变量数据已经得到,但这些变量彼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子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特殊处理,探寻确定隐藏在这些变量背后的彼此不相关的隐性变量,并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

1.4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和Bartlett检验是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只有当KMO检测值大于0.7,Bartlett检验的sig小于0.05时进行因子分析效果才显著。KMO统计量的取值是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于Bartlett检验来说,显著性sig

2.绩效考核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水平,按照实用性、可比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选取指标原则,本文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强度三个方面简单列举了影响绩效水平的6项指标(检测实验室绩效考核可细分出多达几十顶指标,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6项指标,见表1)。

工作强度反映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为完成本岗位职责的工作情况;人员水平表示科研人员的专业进修、学历学位、上岗证书、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等资质;工作成果与其它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值;人员纪律表示科研人员的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分配、考勤、协调配合能力等情况;服务意识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主动性、工作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可以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以下为搜集整理的2014年某检测实验室40名科研人员的数据资料。构建1个40×6维的数据表(见表2)。

经检验,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因子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对其进行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后,得到样本相关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见表4和表5。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一般选取原则,P1和P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了82190%的水平,表明原来6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两个主成分反映82190%,故选取P1和P2为主成分。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P1,基本支持了X1、X2、X3、X4(绝对值较大的系数),第二公因子F2,基本支持了X5、X6(绝对值较大的系数),该因子得分还有对未来科研人员绩效的预报作用。

从表6和图1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P1与工作质量、工作强度高度正相关。因此,第一主成分P1可以反映影响该检测实验室人员绩效的工作成绩因素。第二主成分P2与工作态度高度正相关,可以反映影响科研人员绩效的工作态度因素。

3.绩效水平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应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得出40位科研人员的两类主成分得分值,得到各人员的绩效得分情况,见表8。

将F1作为横轴,F2作为纵轴,给出各样品的分布平面图,按照绩效考评常用方法,可将科研人员绩效水平分布图均匀划分为9个区域,如图2所示。

按照上述区域划分结果,可以把该检测实验室40个科研人员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8)。这样,就完成了对该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如果检测实验室被考核的人员人数以及考核标准更多,则更能体现该统计分析技术的优越性。

4.结语

根据检验实验室管理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对实验室科研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应当是全方位考核,不可偏颇于一个方面。应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可以较为便捷的对搜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划分出不同的绩效考核等级。应用SPSS对检测实验室进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能够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剑.检验实验室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18

1引言

科研机构指国家或部门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由占有一定空间与设备条件的各级各类科技人员组成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科研工作单位,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科技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是实现科学研究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引领国家科技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科技体制中科技与经济脱节、绩效管理缺乏控制等。

我国绩效管理体系起步较晚,赵红专、翟立新(2006)等指出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各类科研机构的情况各不相同,优劣相差很大,尚未建立起对科研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本文根据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各评判因素权重。合理评价研究人员绩效,调动科研人员研究积极性,提高科研效率。

2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1科研人员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陈积岩(2007)分析研究科研人员工作特点,有以下几方面: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工作成果难以衡量、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针对以上几个特点构建指标体系,该体系转向更灵活的科学研究、合同管理以及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李东艳(2010)通过对科研机构的性质特点的研究指出,其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使得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激励较差。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构建新绩效考核指标时要注重报酬的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量化业绩考核。俞旭明、周维特(2010)借鉴企业内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发展现状,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个人评价和专家评价确定所构建指标体系的权重。韩东海、付桂珍(2015)通过研究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时,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科研效益为主的三级指标体系。

22研究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21可量化原则

鉴于科研人员工作特点工作过程难以监督,结果难以衡量,因此设计绩效指标时要尽量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量化处理。选取科研人员认可且数据来源可靠易获取的指标变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量化而量化,有些定性的指标不能量化处理但也不能排除在指标体系之外。

222科学性和有效性原则

对于绩效的衡量不能将指标体系设计过于繁杂兼顾各个方面,要选取关键绩效指标。能够反映研发人员核心业务领域和关键竞争力即可,给予研发人员个性发展的自由。在设计指标还要注意到结果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但要以结果考核为主,给予研究人员以行为自主的权利。

223差异性和可理解性原则

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便于接受评价人员和执行评价的人员,能从其内涵上与其他指标相互区分,界限明晰。绩效指标要使研发人员清晰地理解便于实现,并起到激励和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3研究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体系的确定

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访谈的方法结合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三级指标体系,主要参考绩效衡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构建一级指标。然后,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访谈掌握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际情况,逐步确定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和十九个三级指标。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10名专家,专家对指标M行打分结合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借助层次分析软件Yaahpv 75计算判断矩阵中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见表1。

4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41理论分析

科研机构中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大多依靠科研人员的思维活动,工作过程较难以监督,工作周期较长且结果难以衡量故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将定量与定向相结合尽可能量化科研人员绩效评价。

411确定因素集

413确定隶属矩阵

邀请一定数量的专家组成评判小组,要求他们就每一个评判等级对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作出判断,统计所得数据用人数百分比表示所评价的结果。评价结果构成U与V的模糊关系矩阵:

414模糊矩阵运算

对每一个被评判的研发人员,首先对各个三级指标因素Cijk的评价矩阵Rij与权重向量Dij做合成运算得到各个二级指标U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M=D×R=(m1,m2,…,mj),以此类推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度,将最终得到的隶属度求和进行归一化处理。

415评价结果

根据归一化后的隶属度与评价集计算综合得分值:Z=T'×S=T'×(100,80,60,40)。

42实证研究

以某科研机构研发人员A为例进行说明,结合表计算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A的所得分数。

421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对于B1,从C到B的模糊关系用模糊关系矩阵R1表示。

由已确定的C111、C112、C113、C114已确定的权重D1=(017,023,030,030)进行合乘运算,求出从C1j到B1的模糊变换M11。

根据以上运算同理可得到C12从C到B的模糊变换M12

423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判

5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中最为关键的是绩效指标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本文基于这两点要求,根据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工作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建立科研机构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模型,对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向全面、客观、公正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红专翟立新李强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J].科学学研究,2006(1):85-90

[2]李东艳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管理,2010(6):10

[3]俞旭明,周维持基于模糊理论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09(27):67-68

篇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电力科研院所是各省网电力公司的直属科研机构,其首要职责是做好技术支撑,省网公司下达的生产、科研等任务需优先完成,在做好上级下达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服务于发电企业。

电力科研院所既是生产型企业,又是科研型企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任务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电力科研院的工作任务从来源分有两种,一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技术监督、技术保障(如生产事故处理),职能延伸等。另一类是要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寻找任务,这类任务是按照合同来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合同金额上,承担者的劳动价值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相对容易考核,承担者的积极性也高。二是过程难以监督,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电力科研院所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课题。科研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且不可观察,旁人无法监督,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承担科研任务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衡量变得比较困难。

电网公司将科技研究作为实现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科研的资金投入金额逐年加大,电力科研院所承接的科研支出占到重要比重,电科院所近年来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专利也逐年增加,其科研项目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科院所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直较低,其转化增值策略还有待于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展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策略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电力科研院所激励机制的改革提供建议,从而提高电科院所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电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科研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不公平

科研人员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感觉到内部不公平,工作量接近,但薪酬差距很大。

此外,以年终绩效考核为例,由于年终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较为主观,并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结果,而是由各部门自行分配奖金,每个部门的分配标准不同。电科院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反而使员工产生分配不透明的心理。

没有合理地确定电科院所内部岗位工资总额涨幅,岗位工资总额的增减只与人员的数量有关,没有做到“动态定岗”。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科院所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与个人薪酬挂钩的做法,在形式上是完全能够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开展工作的。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对通过努力工作换得薪酬或晋升的效应很小时,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必然很小。这对考核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科院所,考核由职能部门初审后,领导审定。对部门的考核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考核指标制定未根据被考核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忽略对被考核部门的意见。二是考核执行问题,在对部门的年度考核中不光考核该部门的业绩,也加入综合测评,而综合测评由各部门进行互评,此种做法将会直接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公平性。三是绩效反馈问题,绩效考核反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但考核反馈环节常常流于形式化。

(3)激励模式单一

电科院所对科研人员主要是物质激励,较多采用奖金,福利等薪酬激励模式,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方式采用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仅仅是物欲的满足是远远不能激发潜能和工作激情,而且一旦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科研人员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就容易引起不满。

三、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激励措施

电科院所科研人员方面激励问题的存在,会为电科院所各项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导致青年人才流失,有了人才“瓶颈”,为电科院所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

针对电科院科研人员及其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彰显有电科院所特色的科研人员薪酬激励策略

在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将员工之间在劳动付出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对每个岗位职责作用以及员工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将劳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体现出来。很多电科院现在的科研成果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2)完善激励模式

研究表明,科技型员工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其它员工,对工作条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职业的发展规划,绩效与认知奖励,企业文化的归属感等要求更高。因此,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感受、目标激励、环境熏陶、价值观沟通等方面,用于弥补工资、福利所不能满足的员工的心理需求。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电科院所绩效考核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将绩效考核评价及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从而得出绩效考核结果,其中各项数值的设定应基于电科院所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值取得,经实际验证,考核效果较以往更加公平。

技术部门和和管理部门建立不同的考核体系。科研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应以业务收入,对企业的贡献、成果、论文等工作业绩为主,劳动纪律、制度管理、环境卫生、党风廉政等管理指标为辅,鼓励专业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出科研成果,多搞项目创收上。

(4)制定弹性的工作制度

“弹性工作制”是指科研人员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有更多的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工作灵活性。科研人员需要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

(5)调整人财物资源配置

科研人员几乎都身兼数职,并非仅负责科研,工作量繁重,而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不到位,科研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进行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借鉴中科院的做法。2012年,为保障科研人员80%时间用于科研,中科院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组合配置人财物资源,取消院重要方向项目,主要根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将院级科技创新经费的30%和“百人计划”指标的70%直接配置到研究所,提高基本运行费比例,提高离退休人员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保障力度,增强研究所宏观调控能力。

(6)员工的奖励与企业收入关联

电科院现在的科研以报奖为目的,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电科院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将两者的关联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员工收入分配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收入的增加使其效用增加,满意程度加大,工作努力程度提高,最终促进企业业绩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业绩良好,必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员工的激励和福利,从而使得员工收入有所增长。

总之,电科院只有认识到了科研技术人员的群体特征及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对提出了考核和激励的方法,才能让科研院所脱胎换骨,进入市场自由搏击之后,能够很快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之下,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电力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情况不理想,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电力科研院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科研人员在成果的增值转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会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值及转化。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强.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及中外比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2):39-43.

[2]杨战兵.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65-69.

篇9

关键词 :高校科研专项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具有规定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特殊用途的非偿还性专用经费,是为扶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探讨新进展的资金,也称作项目经费。其最大特点是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从资金来源划分,有中央财政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科研专项资金,上级财政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校内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专项资金等。从内容上分,包括重大项目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重点科研课题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等进行研究所需资金等。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专项经费在总预算经费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研究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其使用效益,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及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批核实,再经由财政部门拨款给高校的专项费用。首先是要投入到指定项目上,必须是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并要在财务上单独核算,项目完成后要结题上报;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但是为了满足规定项目研究方向的需要,还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及总体平衡发展的利益;同时还要按照项目申报的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最后科研专项经费还要接受国家相关监察部门一定的监督。

十一五以来,高校的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囊括了一半以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优秀成果大量产出、获得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奖项等。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若能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科研人员注重项目研究效益,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准确度,创造更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完善的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平衡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促进高校事业的快速、稳键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的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现状

由于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表面、轻效益,重微观、轻宏观的问题,高校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执行,使用目标不明确,缺少对项目预算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体系,造成了专项科研经费所体现的效益不能很好鉴别。

1、绩效考核观念淡薄。每年高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上级财政部门要下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完成科研课题。但是很多高校对于这些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观念不明确,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严重脱节,甚至出现了部分经费被当成了科研人员福利费的现象,有些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任务,但由于经费有结余,不及时结题而导致经费的浪费等等。不仅造成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益低下,还给腐败行为有漏洞和空子可钻。目前高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观念比较模糊,评价的标准主要停留在专项资金的配置状况,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科研的学术成果完成情况等水平上,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学校整体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绩效考核标准单一。科研人员运用科研专项经费会形成很多种成果,一般有科研发明,科研奖项,学术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高校专项预算管理存在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预算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种类丰富的成果,往往采用完成其中一项指标任务,作为统一的绩效衡量标准。用这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对不同的项目执行效益进行评价,忽略了各学科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的不同,以及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在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上的不同职能特点,形成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因此,要准确评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对不同科研成果区分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手段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从现状看,很多高等学校缺少一套科学健全的基本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制,绩效考核目标随机而定,或只是被动应付上级部门下达考评目标和要求的检查为目的,不能对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完整的反映,更谈不到发挥专项经费考评在高校教学及科研中应有的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并未与单位拨款和职称考核等具体情况挂钩,这就逐步淡化了绩效考评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还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尖端科研人才,更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设想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组建科研绩效考评小组,对科研项目执行的质量、进度,科研成果的大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均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进行相对客观量化的估计,同时还要参照科研专家、权威学者的系统考评意见,综合确定量化的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设想,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从投入、产出、效益三方面,建立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如表1)。

1、科研投入主要考核人财物的前期投入情况。一般是通过对科研获得的财务预算数据和科研所需的前期软硬件配备状况,进行逐项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项目预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在上级对申报的项目层层审批下达后,资金到位率和资金下拨的及时程度来反映。资金到位率是指按预算拨付的项目资金与计划使用资金的比率,衡量该项目是否按照上级批准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足额到位项目研究资金。资金下拨的及时性是指项目批复下达后,科研专项资金以及配套资金能及时到位的指标,用于考评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

软硬件配备指标主要衡量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状况,由科研设施的投入程度,进行研究所需参考的图书及专业资料的丰富齐全,是否有足够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等项指标来反映其投入情况。主要考评购置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图书、专用资料等为完成课题而投入的设施,与项目建设目标的相关性,价格的合理性、专业实验档次的高低以及满足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实用性,配备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性。

2、科研产出主要考核预算支出的情况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研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科研的绩效。考评预算执行与上级批复下达的经费预算是否相符,财务资料是否完整合法及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即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财务数据和报销资料的真实程度。考评科研产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根据科研课题成效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的权威性,取得的课题专利权及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等。

3、科研效益主要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这项指标是考核的重点,所占分值最大。

(1)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教学科研经费逐渐增加和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壮大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室研究技能的开放以及设施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研究的浪费和设施的闲置;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试点实施,扩大了科研实验的影响,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壮大了科研队伍,对于同类型实验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等。

(2)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相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走出去对与研究有关或相似的目标进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经验等;通过多种科研服务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大的效益。

四、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的运用

高校每学期结束前,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对照上表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进行测评打分。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绩效高、课题完成好的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考核评比和申请新项目的优先条件;分值不足60分的为绩效差、课题完成差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深层次分析原因,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通过测评打分,使科研人员明确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在产出效益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是衡量检测评价科研专项资金有效性的量化手段。选择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促进科研人员自觉从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到完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逐渐完善专项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不断提高科研专项资金产出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应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4(2)20-23.

[2]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新智慧·财经 2014(6)61-63.

[3]李树坤,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的研究,[J] 经济师 2014(6)125-126.

[4]韩东海,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4(4)28-32.

作者介绍:

篇10

2.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