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企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有制经济企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有制经济企业

篇1

重的48%,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3.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税收的4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达16户,同比增长1倍。集贤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5%以上,实缴税金增长30.4%,占全市税收的8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篇2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非公有制经济有以下优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

(二)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还是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体系,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由于中央政策明确,地方政府支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更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快速增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称“新36条”,其中第31条明确指出了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各类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继续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情况

今年两会上传递出信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一届政府今后5年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这表明,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非公经济之所以被重视,是源于其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很多人眼里,卖纽扣、卖饮料的个体工商户的销售额微不足道。然而,将全区所有个体工商户的销售额汇集在一起,却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数字。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我区个体工商户已达94.23万户,注册资金397.09亿元;全区私营企业已达14.37万户,注册资金达7351.68亿元,占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金总额的51.26%。非公经济在自治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非公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已占到全区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5%以上和新增就业人数的90%以上,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的重要领域。而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绝大多数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极大地推动了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确定,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道路并不平坦。目前,我区非公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不仅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就是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从两会传递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

1.加快银行业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各银行业机构要在省市两级分(支)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或网点。同时,单列小微企业信贷总量和增量指标,改进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下放信贷管理权限,加快贷款审核速度,确保年度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增速。

2.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信贷领域,拓宽贴现业务渠道,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对非公企业的贷款营销活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加大对种养殖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特色农业基地的信贷投入,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3.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奖评奖指标,提高对非公经济信贷投放的考核权重,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提高非公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二)创新非公企业金融服务

1.提高非公企业信贷管理的专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信贷管理和考核方式,拓展融资抵押担保范围,合理确定非公企业贷款利率水平。

2.扩大非公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综合服务业务,为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3.发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担保产品。鼓励和支持应用人民币协议融资、订单融资、融资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为具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非公企业从商业银行海外机构融入较低成本的资金,满足企业融资、避险等需求。

4.健全融资服务中介体系。积极协调建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及抵质押登记专业机构,为非公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创新保险和信托产品

试点推动无抵押无担保小贷保证保险。通过引入保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使借款人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能够以比较合理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为非公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四、招商银行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举措

作为以零售业务起家的银行,招商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度和政策倾斜。在信贷融资方面也不断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把“两小”业务作为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中最重要的方面来抓,特别是在小微贷款方面。

考虑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差异性,为了让所有客户都能享受到标准统一、审批高效的贷款服务,招商银行总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搭建了小微贷款审批平台,在2012年6月开始将全行小微贷款业务的审批工作集中到总行,并对客户郑重承诺:贷款资料齐全,保证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集中审批平台的搭建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所有审批工作的标准统一,让每位客户都能享受到同样高品质的贷款服务。截至今年3月末,招商银行在我区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突破17亿元、笔数1500余笔,投放领域涉及服装、建材、餐饮、煤炭等多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同时,作为以“创新”而著称的招商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推出了多项契合老百姓实际需求的贷款产品和功能,并在传统的业务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完善,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主可以使用招商银行的贷款产品,感受招商银行的优质服务。

(一)节省利息的好帮手“周转易”

招商银行推出“周转易”功能,将贷款额度放入客户银行卡中,通过刷POS、网银以及柜台转账汇款进行贷款的使用,随时贷,随时还,用多长时间贷款收多长时间利息,不用款期间不用支付任何利息和费用,最长授信期可达10年,非常适合小微企业主短、频、快的用款需求。

(二)小微企业主身份象征“生意一卡通”

为旗帜鲜明地支持小微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招商银行专门推出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生意一卡通”。凡是来招商银行办理小微贷款的客户都可以免费办理“生意一卡通”,直接享受金卡客户的优惠待遇,同时通过网银进行转账汇款减免所有手续费。

因“生意一卡通”的发行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反响,招商银行将“生意一卡通”发行范围扩大为持有营业执照或商铺租赁合同的生意人,并推出了“生意会”平台,凡是持有“生意一卡通”的客户都具备会员资格,可以参加招商银行定期举办的专门针对生意人的“生意会”活动,在活动中结交更多的生意伙伴,并免费享受招商银行提供的理财、贷款等金融知识讲座。

(三)提高房产抵押率的“抵押加成贷”

目前市场上住房抵押率一般最高70%,商用房抵押率一般最高60%。招商银行推出以房产抵押为主的组合担保方式,其中抵押加自然人担保可提升抵押率至100%,抵押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可提升抵押率至120%。

(四)答谢老客户的“配套贷”

篇3

民营经济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没有民营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

一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两年来,*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20*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总数达到158.6万个,同比增长了7.7%;完成增加值4025.8亿元,增长15.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6%;实交税金324.2亿元,增长44.2%,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1.5%,比20*年提高6.1个百分点。*省能够提前一年实现“翻两番、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目标,民营经济挑了重担。

二是促进财政增收。20*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78.3亿元,增长22.6%,增幅为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据统计,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上交税金过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5个,过5亿元的有10个,过10亿元的有5个。其中,迁安市和丰南区分别达到16.6亿元和15.1亿元。全省上交税金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7家,*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纳税近7亿元。民营经济为全省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拓展就业空间。截止目前,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达到927.1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9%。20*年新吸纳就业人员59万人,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5.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19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0%以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分别超过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已经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从产业结构看,民营经济已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拓展到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并开始进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目前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从城乡结构看,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小城镇聚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区域结构看,经济比较发达的“中间一线”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比较薄弱的“两厢”地区,通过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迅速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落实政策至关重要

今年2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民营企业期盼已久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份非常及时和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民营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必将对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文件精神,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更加充分地发挥政策效应。根据*省实际,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国务院《意见》七个方面36条最大的突破在行业准入上。可以说,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大门已经敞开,现在关键是把二门、三门尽快敞开,省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尽快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全面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使民营经济能够真正进入、尽快进入。

第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都要在本级财政中依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主要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支持中小企业的工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各类金融机构要从我省民营经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办法,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拓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年内要重点推进康泰、文丰、冀能、保龙仓、怡达等5家企业的境外上市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解决好农民创业贷款难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当前,要重点加强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三大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市、县,要积极创办创业辅导基地,为中小企业初创者提供创业支持,解决初创阶段企业遇到的突出困难,提高创办企业的成功率。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省外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投资入股或独资兴办担保机构,20*年全省担保资金达到30亿元,培育15—20个担保资金千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明年全省担保资金要力争突破40亿元,2007年要达到50亿元。以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为目标,加快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网络建设,实施银河培训工程,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和法律服务,想企业所想,帮企业所需,解企业所难,为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第四,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依法保障民营经济主体的财产安全,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不得采取强制措施,查封、冻结、没收民营经济主体的财产、资金。公安、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严厉打击侵害民营经济合法利益的犯罪活动,加强对民营经济合法财产、生产经营活动、经营管理者人身安全和从业人员权益的保护。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解决好个别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政务环境。

第五,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继续组织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开发,努力实现“四个发展”:即由单一的项目投资开发向全方位、多领域开发扶贫发展;由统一组织、集中活动向自觉组织、经常活动发展;由组织省内民营企业参与向组织省外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参与发展;由组织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向组织贫困地区走出去发展。各地要创造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

三、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今年是改革攻坚年。实现民营经济大发展,既要有总量的扩张,又要有质量的提高。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具体讲,就是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

一是从主要依靠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营企业原有的机制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而技术和管理落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既是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的要求,也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要突出抓好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体制创新主要指产业体制的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和联合发展的方针,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和“低、小、散”的现状,使大企业主要集中于产品技术开发和品牌经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技术依托。积极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公共创新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从初创时期的模仿跟进方式转向创造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

管理创新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企业制度,有条件的应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广纳资本和人才的制度基础,克服家族企业和家族管理的弊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和质量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是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省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要实现新的跨跃,必须瞄准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加快产业升级。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把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引导民营企业加大项目投入,抓紧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大型民营钢铁企业联合投资,参与*钢铁行业整合。充分利用京津的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向重点建设领域、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现代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进入金融服务业。

三是从主要依靠省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到省外、到国外去,通过跨区域、跨国经营做大做强,是*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做好环京津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为我所用,加快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成为京津冀经济合作的生力军。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进行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通过降低成本、调整结构等手段,努力提高外向型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来我省投资发展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畅通的渠道和良好的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从现有的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是靠一批骨干企业支撑的。在世界经济500强企业名单中,哪个国家的企业多,哪个国家就是强国;在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中,哪个省的企业多,哪个省就是强省。这是不争的事实。建设经济强省,就必须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坚持“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方针,重点抓好100家规模民营企业、100家成长型民营企业、100个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我省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具有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虑,选择确定1—2个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筑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为推动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省政府将出台有关文件,并选择一批产业集群给予重点支持。

五是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在*省民营企业中,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粗放经营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伪劣、欺诈行骗、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时有发生。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追求经济利益与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诚实经营,公平竞争。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信用征集、评价活动。坚持质量立业、品牌兴企,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把实现民营经济新跨越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积极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实现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各级政府责任重大

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高度关心重视,把握发展大势。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大工作力度,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要像关心国有企业一样,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部署、有考核。要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继续做好个体劳动者和民营企业家参评省级先进、劳模的工作,使民营企业经营者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重视做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反映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从今年起,省里建立县(市、区)民营经济考核分析通报制度,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是强化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包括《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环境,为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政策协调,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各级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和民营企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应有的作用,成为政府管理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参谋助手。深入宣传党的民营经济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抓紧建立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

篇4

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公用事业是指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和组织提供普遍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从广义上讲,包括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有线电视、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等。一方面,公用事业运行的低效率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介入的契机。另一方面,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一些地方进行尝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态度日益明确。2002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3年月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3月,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以“非公36条”正式出台为标志,改革取得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的政策性阶段成果。国务院法制办最新数据显示,自“非公36条”出台至2007年3月底,全国已出台相关法规、规章和文件200多件,修改或废止“限非”的规章、文件6,428件,与相关法律形成了多层次的非公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但是,几年过去了,政策的执行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非公36条”落实很难,也可以说基本没有落实。人们把政策的执行存在的障碍比喻为“三重门”:“铁门”:明文规定不允许其进入;“玻璃门”:看似透明无门,但因种种软性限制,使其只能在门口止步;“弹簧门”,费很大劲才能推开门,稍有“犯规”便被弹出门外。尽管“非公36条”的出台使横亘在非公有制经济面前的“铁门”被开得嘎嘎作响,但政策还缺少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运行细则,更何况“铁门”后面还有“玻璃门”和“弹簧门”。因此,探寻隐藏在“三重门”后面的深层障碍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超越这些障碍,就成为改革进程中的新课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规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理论界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的,一是主要集中在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寻找理论和经验支持。二是研究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问题。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能力的研究。四是对进入障碍及其对策的研究。在这方面,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萨瓦斯(2002)认为民营化的阻力有来自操作层面的障碍、法律层面的障碍以及来自工人、政府官员、商界和一般公众的反对。詹国彬(2004)强调了法规与政策问题、竞争问题、价格问题、监管问题和信用问题所产生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对的政策构想。曹淑芹(2005)指出民营化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的限制;政府职能转变的渐进性的限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私人资本自身力量的限制;政府和私人资本责任制约机制的缺失性限制和公众认同程度的限制。乔占军,董瑞婷(2006)分析了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法律、政策及体制障碍、腐败与私人垄断、公平性及公共责任缺失带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党辉(2007)提出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角色、功能的合理定位问题,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公用事业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关系。具体途径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建立独立管制机构以实现政企分离、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制程序的法治化。已有文献对“进入”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对所有产业的具有的共性,但这些往往是表面上的障碍。针对不同的产业,还有其由产业特性所决定的独特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是深层次的,人们对此常常缺乏深入的分析。

(一)公用事业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

1、自然垄断性。一方面,公用事业具有的网络传输系统(又称网络产业)导致的显著规模经济性,即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是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因此,这种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由少数企业提供服务比多家企业提供更有效率,甚至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另~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如自来水的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两家以上企业生产,成本更低。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网络提供的传输服务可替代程度低,网络建设在经济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障碍。

2、公益性。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最终消费品,它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不仅关系到其他生产者成本状况,还关系到能否正常、稳定±世组织生产活动。多数公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相当大的外在效益。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要求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为充足的数量向社会稳定安全地提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增加。而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本身是难以自动满足公益性目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较高的价格、相对较低的数量提供劣质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政府还要防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往往在市场结构、市场准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公用事业进行规制。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和益的需要,并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其

垄断地位谋取高额利润,损害公众利益。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必然涉及到相关的利益群体。比如政府官员会担心权利范围的缩小、地位下降、特权丧失以及利用规制者的身份而寻租;国有在位企业希望保持在政府保护下无竞争的市场上获取利润和补贴。职工担心民营化后工资减少、福利减少、工作量增加、工作没保障、裁员等;消费者往往出于对民营化后的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担心等产生各种进入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形成的利益重新分配和产业特征的结合必然会形成下述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在利益调整中得到较好的解决,就会形成进入的深层障碍。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1、自然垄断性产生的垄断行为与公益性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而自然垄断又使得垄断企业或制定垄断价格或降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公益性的要求。通常,政府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选择:国有化和民营化与规制。前者是把存在市场失灵的公用事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直接拥有并控制企业,并以极低廉的价格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向公众收取服务的价格不足以弥补生产的边际成本,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由于国家财政负担原因,又导致对公用事业投资不足,而投资难以为继又造成公用事业缺乏创新,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准。同时,由于对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经营,造成产权不清晰而直接影响其经营效率。后者是公用事业由私人企业负责经营,由于私人企业取得公用事业的产权后,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政府要对其价格、数量等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然而,这种方式经常会产生政府被厂商“俘虏”的弊端,导致规制有效性的降低。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某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缓解了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如公用事业某些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持续上涨问题,“化公为私、中饱私囊”的腐败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官员更迭和食言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问题、民营化后引起的企业短期行为和在特定条件下对政府的要挟行为等。如何看待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利弊得失成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观念上的深层障碍。

2、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的矛盾要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能否实现其目标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实现规制目标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古典政治学家强调执行法律、维护社会以及政治的自由、更好的福利是政府的目标,公利性自始至终是政府的属性和政府发展的基本逻辑。但现代经济学家从“经济人”概念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他们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体看待,认为政府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属性。事实上,政府具有公利性和自利性双重属性,公利性是其本质属性,自利性是其从属属性,单纯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或者颠倒主从属性的关系都是有害的。一方面,政府官员的公共身份,要求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为公众谋福利,努力做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是政府“公利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作为利己主义的个人,难免会在公务活动中追逐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公用事业民营化就是对原有的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垄断格局的打破,这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公用事业民营化对自己的利弊。甚至会出现某些政府官员为既得利益故意破坏或阻挠民营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掌握着许多涉及企业利益的权力:在企业取得经营权之前,政府拥有国有资产转让、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招投标等程序中的权力;而企业在取得经营权之后,政府还拥有对公共物品价格、质量进行核定和规范的管制权力。政府如何在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过程中,抵制权力寻租的诱惑,杜绝腐败是其面临的又一难题。如果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不能通过制度建设得到较好的解决,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就会以各种表现形式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的利益上的深层障碍。

3、网络性要求的纵向一体化对竞争的妨碍与纵向分离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损害之间的矛盾

公用事业具有特殊的纵向关系。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必须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但纵向一体化经营不利于竞争的开展。对公用事业特定产业的网络,总是既有自然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业务,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属于竞争性业务,通常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控制。非网络环节属于竞争性业务,可以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生产和经营,着力营造多元投资主体、多家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可以对市场结构进行重组,即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具有绝对市场垄断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分离政策。由一家企业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由若干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这有利于促进竞争,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公用事业的网络通常存在多环节(多业务)的垂直供应链结构,在整个垂直供应链中,网络性业务是最基本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必须通过网络性业务领域才能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网络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多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的状况下,竞争性业务的经营者必须通过单向接入,使用垄断企业的网络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明显存在网络瓶颈问题。以上往往会成为竞争和垄断的技术取舍以及在位企业防止民营企业进入设置的技术上的深层障碍。

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深层障碍的突破

(一)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要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改革,民营化、有效竞争和规制改革要协调发展。防止过度强调民营化改革、或只强调放松规制而忽视它们之间协调发展作用的做法。协调发展可以减少观念上的阻力。同时解决在“进入”的环节、程度、方式等不当带来的阻力。

(二)重塑政府规制体系,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我国规制机构设置的方向应为独立规制机构模式,以解决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利益联系,解决垄断企业对公众的利益侵蚀、寻租导致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产生;颁布有关规制法规,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防止政府更迭、官员食言所产生的政府信用问题、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等导致的利益分配上的阻力。

篇5

一、企业职工积极性的特点

心理学家把积极性看成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是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

就石化管道而言,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岗位变动、经济调整等带来的分工不同、分配差距拉大等现实日益显现,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观内部因素甚多。

第一、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一个人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指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通过比较,判定自己是否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就石化管道而言,上世纪末期,在社会上属于工作较稳、工资较高的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比地方单位要高出很多,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各行各业的经济飞速发展,石化管道职工的优越性己渐渐不再明显,甚至己低于地方好的企业,职工开始攀比,心态出现的浮躁,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精神需要即较高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职工的劳动业绩未得到承认,自身价值未得到体现。我们有时会听到:“不管我多么卖力工作,绩效多么优异,可是从来没的得到过上级领导的称赞,工作起来也总觉得没什么意思。”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业绩被人称赞,当职工取得成绩之后,如果能得到单位领导的承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更高。如果悉心完成某件事后,没有得到认可,积极性就会受挫。

第三、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和制约着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项管理方式。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有喜好规律的习性,只有在规律严明的场所方能放心工作,增加工作意识。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使企业组织混乱、职责不清、纪律松懈、士气低落,造成无法正常生产,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与发展,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待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大锅饭,一刀切导致人才缺乏创造的勇气和工作的激情。近年来,石化管道的工资体系虽几经改革,但是总脱不了“大锅饭”的框框,虽然总体上待遇有所提升,但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差距拉大了,大学本科生和一个中专生或技校生的工资同等,工作中多干活出错多、不干活没有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职工的抵触情绪。另外,一个单位的领导职位始终是有限的,即使你再通过拼命工作,可提升职位增加报酬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些都制约了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有些职工渐渐丧失优秀的能力和激情。

二、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各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要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职工责任心培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相互信任”的理念,通过个体归属感的培育、职工发展通道的畅通和企业文化的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

(一)加强员工素质教育,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发挥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各级领导首先要发挥重要职能,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准确掌握思想动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职工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把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融为一体。二是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基于每位职工在思想观念上、思维模式上、技术水平上以及对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差异,致使挫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实际情况,各级领导要在关心职工生活的同时,对职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业务技能、观察事物能力、剖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职工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二)关爱员工需求,管理以人为本

所谓需要,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需要五个层次。职工的积极性首先源于对企业的满意,源于企业为其提供了满意的“归宿”。针对石化管道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要重视员工业务培训,鼓励员工自学成才,改善工作条件,搞好文体活动,定期评先评优,进行精神鼓励,选拔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委以重任,同时,要确保企业与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满足职工在薪酬、福利、劳保、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公平、合理地维护各层面职工的权益。

(三)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干部责任意识

俗话说“干部带头,群众有劲头”。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领导干部工作上、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先上,因为职工在尊重你的职位的同时,更尊重你的行动。处理问题不能拖泥带水,在判断准确后应有果敢的勇气和行动。秉持公开、公正的办事原则,以事实说话,不循私人感情,不在背后议人是非,尊重员工的自尊心。要培养敏锐地洞察员工的喜怒哀乐的能力,对好人好事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并适时适地进行鼓励;反之,对其难以接受的事物必须加以说明、指导和纠正。要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以廉敬民心,以勤稳民心,以才取民心,以德赢民心,职工的积极性必然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创新管理机制,做到知人善任

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下属的德才学识、性格作风。作为领导,必须针对各人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通过合理授权,给职工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不仅有利于发现人才、锻炼人才,而且可以作到责任分解、压力下传,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授权必须以信任为基础,饱含信任的授权,可以使职工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激励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授权也不能放任,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职工履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使其享受到充分授权下的成就感。

(五)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只有在内部建立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使职工有亲切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充分信任职工。尊重职工的创造性。管理者要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真心诚意与员工交朋友,实心实意为职工解决困难,尽最大努力与职工达成共识、消除误会、增进理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要重视情感管理。管理者平时要注重对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把握职工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情感管理措施。通过阶段性工作业绩的细分和评估,激发其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使职工感受到企业对他的重视。通过推进民主管理,尊重职工的参政议政权利,培育其主人翁意识。

篇6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033-03

一、利益观念强化

物质利益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长期以来,关于物质利益的原则由于传统因素的制约,被搞得混乱不堪,相当长一段时期企业职工不敢公开讲个人利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召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山鹰在接受《中国日报》的专访时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并警告说,收入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引发社会动荡。按照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去促进生活,促进历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过程中,为了科学发展着力调整内部关系,加强内部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实现社会分配的持续的良性调整,使物质利益原则更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从而强化了职工的利益观念。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决定必须承认本位利益,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是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这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在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在物质利益上也存在着“你我”的界线。既然客观地存在着“你我”的界线,那么在实际中,就得必须承认商品生产者本位的物质利益,如果不承认各企业、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那么商品生产者也就没有积极性,企业就会失去活力。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地存在着物质利益“你我”的界线,那么在我们所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就必须使这个界线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职工的利益观念才得以强化。

其二,企业生产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增强的原因之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即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正是围绕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才构成了企业从事生产的内在压力。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权调节生产,调整产品价格。这样在各企业之间客观地存在着竞争。如果企业的实力不雄厚,竞争力弱,就会被淘汰,为此作为企业生产者的职工,当自身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连为一体时,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就成了他们自身的直接利益,企业的命运成为他们特别关心的焦点。为使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受影响,迫使职工站在本企业角度去关心其经济利益,这就使得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

其三,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认真贯彻,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三。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仅仅是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还包括智力、技术、管理等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的今天,关注收入,时世常情。虽然过去也提倡并贯彻按劳分配,但由于“大锅饭”使得按劳分配原则形同虚设,职工干多干少报酬一个样。今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为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彻底贯彻创造了条件。按劳分配其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实质上就是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肯定。同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点还决定了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这就为效益优先提供了经济条件,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企业由于素质上的差别而带来企业利益的差别;同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由于个人体力智力的差别也带来了个体收入的差别。这就从根本上对物质利益更进一步给予了肯定。所以今天职工重视物质利益,讲经济、讲功利已经成为理直气壮的时代语言,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总之,在加快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职工利益观念强化了,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要对它有个清醒的认识,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必定严重干扰了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使社会公平明显失衡,使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倘若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上,那么哪怕我们在一些具体方法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也未免能抓住广大职工的思想脉搏,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公义切好蛋糕,动用初次和再分配等各种手段,调整好高、中、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大庇天下寒士以及低收入群体俱欢颜。

二、民主意识增强

企业职工民主意识是主人翁思想的一种反应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使职工成了企业的主人,作为企业的主人理所当然有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另一方面虽然有了产生职工民主管理的现实基础,但并不等于民主意识就会增强,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职工在自我意识上就根本没把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因此民主意识薄弱。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民主意识为什么增强呢?概括讲有以下原因:

其一,“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的内在动因。

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要达到增强,主要取决于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意识是否真正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有了确立主人翁地位和意识的观念基础,但由于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主人翁的地位与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对其法人财产拥有独立占有,经营和处置的权利,这就使包括经营管理者在内全体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更直接,更紧密。

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大大促进了主人翁意识的确立,命运共为一体迫使职工自觉将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浓厚的参与管理意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通过“职代会”参与决策,监督经营,提建议,献才智追求民主管理的形式,以期整体效益。所以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民主管理的内在动因。

其二,“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市场的一大特点,存在于每个角落。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为适应市场,彼此之间就要展开竞争,既然有竞争,那么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当企业的命运与职工命运血肉相连时,严峻的现实迫使其不得不关心本企业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烈要求实行民主管理。为使自己企业在竞争中不败,不仅对产品的数量、质量、销售量表示关心,而且对企业生产中物化劳动的消耗也非常重视。所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职工民主意识增强表现在要求参政议政上,参政议政实质上就是民主意识的具体表现。面对这种现状,作为领导者要在加以引导,使之正确行使民利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识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求知欲旺盛

科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在企业吃“大锅饭”的年代,职工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怎么样,很少有人过问,因此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知识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旺盛呢?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促使职工迫切需求文化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竞争的基础,知识是竞争的保证。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增强竞争力度的最有力武器。为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利用新技术对现有装置挖潜改造,另一方面全力吸收世界新知识为企业储蓄后劲。如此以来加快了知识、技术更换的步伐。作为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必然产生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其二,职工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是产生求知欲旺盛的动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在充实职工的知识结构下功夫、花力气,为此除对必要的专业人才引进外,还在具体岗位上,根据职工技术水平高低实行达标上岗。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者进入高难度岗位,而相形见拙者受到调整,并根据责任大小,技能高低再给予不同的岗位津贴。这就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拉开了档次,使职工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别明显地反映在利益分配上来。从而形成激烈的内部竞争环境。正是环境的熏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职工重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强烈要求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

求知欲旺盛具体表现为,不少职工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定向培训。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同“出风头,捞文凭”划等号,应看到他们与时俱进,渴望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立志为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愿望。

四、需要层次提高

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前四个为低层次需要,后三个为高层次需要,即,精神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的低层次需要即物的需要已基本满足,开始转向高层次即精神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人际交往扩大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际交往属于高层次需要。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由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定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企业职工人际交往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客观地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成为促使人们扩大交往的内部动因。正因为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才要求互补、互助、共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求意趣,从而在社会元素中实现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看,当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即“求知与理解”的层次发展。而要实现这个高层次,其中包含着必须进一步充实个体的认识结构,增强彼此间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职工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并向高层次需要发展。这样那种由于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的人际交往,显然已经难以丰富、充实和满足人们的认识结构。这就必然要冲破原来狭隘的交往范围,扩大人际交往,拓展需要层次。

由此看来,人际交往扩大是职工需要层次提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对需要的追求是高尚的,不可把它与腐朽庸俗的“关系学”划等号。

2、工余活动转向

从马斯洛“自我实现”这个高层次看,其中包含着个性心理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认为,个性心理,指心里现象的个别性,包括兴趣、性格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提高,将那种每天往返于工作岗位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变为呈“放射线型”的网状生活结构,就其原因有一下两点。

其一,个人“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职工为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情感得到更好地陶冶,紧张而繁忙的劳动后,利用闲暇时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以实现自我完善。显然原有“两点一线”工余做家务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了,这就促使原有狭小的生活空间必然被冲破,导致工余活动转向整个大自然。

其二,物质条件的优化为工余活动转向创造了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已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冲破了产品稀少的垄断,各种产品应有尽有,往返交通更便捷,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先进电器突飞猛进进入了职工家庭并排上劳动的用场。物质条件的优化使其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多余的闲暇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原来下班麻将齐上阵、超市酒吧泡的生活方式已感乏味和不满足,意趣不同的情感驱使他们走出狭小的家庭空间,投身于广阔的大自然获取新的感知。

毋庸置疑,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有其必然性的。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认为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神马都是浮云”的表现。其实任何业余活动都寓有乐趣,而这种乐趣正是需要层次提高的欲望。

3、审美心理大变

审美情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心理集中体现在“时髦”上。现代汉语词典将“时髦”解释形容为人的装饰衣着或其它事物“入时”,对“入时”我们可表达为“入时”即跟上时的步伐,不落于时代之谓也!可见其并不是一个坏字眼。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时髦心理”是一个时代人心的反映,从积极方面看,时髦心理是一种向上追求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竞赛,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下一个个发烫的词条和网络语言都很给力。因此,时髦心理具有时代性,它和人类的好奇心竞争心以及爱美心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普遍出现追求美的穿着、美的装饰、美的布局、美的享受,因此审美心理大变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概括讲有以下两点:

其一,职工“收入”增加是追求美、使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开始逐步向最高层次“美的需要”发展。当家庭收入有一定积累时,就出现要求穿得更“时髦”些,住得更舒适些,摆设更现代化些的心理动态。所以“收入”增加是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其二,款式新颖、鉴赏艺术化是刺激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外在原因。

心理学定向反射原理认为,审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美感达到饱和程度,如果继续审美就不能再获得美感,而当环境中出现另一新的刺激物时,定向反射又迅速恢复,使注意指向新的刺激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丰富,品类齐全,款式新颖,格调艺术化,如此充足的市场,必将使人们的审美意识随市场牵动,与物品转移,因此一旦社会环境中出现新式服装,新的装饰,新式用品等新的刺激物时,人们的“时髦心理”又会指向新的目标,从而引起审美心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美在生活中,生活也需要美。可以说任何时候人们都在追求着美,只是某些原因使人们追求美的程度不同而已。面对今天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这种现象,我们一是要认识其必然性。二是要引导。向他们讲清“时髦”与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髦”不全等同于“美”,所有“时髦”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要使他们善于区分“美”与“丑”。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浅析职工队伍的心理特点,找出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目的是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和规律性。

篇7

一、施工准备

认真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到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办理好各项开工手续,严格执行建筑市场的有关规定,一定要杜绝“三边”工程。施工单位要制订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整的施工图预算,合理地安排人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尽量减少因协调不利而造成的停工、误工现象,避免因此造成的损失。

二、材料价格的控制

由于目前建筑材料市场开放搞活,材料价格浮动较大,特别是装饰材料,市场价格五花八门,质价不符,如不认真加强管理,很容易发生以次充好,以低价买入材料、以高价进入预算的现象,不但增加了工程造价,更重要的是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材料采购方面要加强管理,控制质价不符的低劣材料进入现场。另外,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就近采购材料,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实质上控制工程造价。加强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计划管理,减少库存。项目开工前向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的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程预算、设计变更及调整的预算,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计划,作为动态供料的依据;根据施工图纸、施工进度,在加工周期允许时间内提出加工、制作采购计划,作为供应部门组织加工和现场送货的依据;按月材料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改进材料供应。同时,要定期对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使库存量达到最少,减少积压、浪费;工程结束后,库存盘点应为零。

2.强化采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是材料物资供应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采购过程中要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取优舍劣,减少采购成本。同时,还要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大量、大额度的采购与厂家联系,直接采购;推行材料的招标制度,增加采购的透明度。

3.强化仓储管理,实施总控制。进库的材料根据合同、设计文件、有关标准等进行验收入库,建立台账,现场的材料必须防火、防盗、防雨、防变质、防损坏,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要位置正确,保管处理得当,符合堆放、保管制度,日清月结,账物相符,用料实行定额发放,以预算用料总控制。

4.强化材料管理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按材料计划合理用料;是否严格执行配合比;是否认真执行领发料手续;是否做到谁用谁清,料净场地清;是否按要求保管材料;是否按规定货比三家采购材料。

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工期控制造价

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施工工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要合理地制定施工计划,科学地确定工期,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之一。工期太长或太短,都会使施工的投入加大,使工程的造价上升。科学合理地控制工期,能使工程建设的人力、材料和其他各项资金的投入降低。

四、加强预算、结算的审核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审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的依据。因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审计部门等,都十分关注竣工结算的审核把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核对合同条款。首先,应该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要做到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其次,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合格和优惠条款等,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若发现合同开口或有漏洞,应请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认真研究,明确结算要求。

2.检查隐蔽验收记录。所有隐蔽工程均需进行验收,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进行审核,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3.落实设计变更签证。设计修改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字。重大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

4.按图纸核实工程量。竣工结算的工程量应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核算,并按国家统一规定和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

5.认真核实单价。结算单价应按现行的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确定,不得违背。

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细化工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这类废气中常含有烃类、醇类、酮类、醛类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1,2]。因此,对有机废气进行科学的治理能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3,4]。本文对某精细化工企业废气整治工程进行技术分析,探讨解决企业废气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某精细化工企业长期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现有肟系列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年产1万吨丁酮肟、3000吨固体硫酸羟胺、3000吨固体盐酸羟胺、4000吨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主要为氨、丁酮肟、叔丁醇、异辛醇、丁酮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气体收集不完善且处理效果欠佳,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M行进一步整治。

1 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废气的产生按照产品和废气产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丁酮肟车间、固体硫酸羟胺车间、固体盐酸羟胺车间、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车间、储罐区、危废仓库等共六个区域。各车间废气排放及处理技术分别为:

丁酮肟车间:液氨蒸发器蒸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氨尾气,用高纯水来吸收含氨尾气,吸收后的氨水回于氨肟化反应,未吸收的含氨废气通过管道排空,进入二级冷凝器冷凝后接入活性炭吸附塔吸附处理后排气筒排放。精馏塔中未被冷凝下来的丁酮肟废通过冷凝器管路收集,通过活性炭吸附后由排气筒排放。

固体硫酸羟胺车间:水解反应釜中反应过程产生的气体经三级冷凝后,未被冷凝下来的废气经过真空泵前二级冷凝和真空泵后一级冷凝后直接排空,未设置排气筒。

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车间:经一次精馏后的粗产品再进入两级精馏,精馏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经三级冷凝处理后,未被冷凝下来的废气通过排空阀排放。

固体盐酸羟胺车间:水解反应过程中未被冷凝下来的废气排放,被冷凝分离出的盐酸羟胺溶液采用气流干燥,气流干燥时产生一定量的粉尘,产生粉尘采用布袋除尘,除尘下来产品回到产品包装工序,未吸收下来的废气排放。

储罐区:储罐区主要用来对原料、中间产物和产品进行储存的场所,现有储罐均存储易挥发物料,设置冷凝装置,呼吸废气冷凝后放空。

危险废物区:其排放的废气通过引风机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处理。

通过对企业废气处理现状进行评估,目前主要问题为一部分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气收集处理不当。企业废气处理现状问题汇总表如表1。

2 废气整治方案

针对企业废气处理现状提出废气治理的整改方案。

丁酮肟车间、固体硫酸羟胺车间、固体盐酸羟胺车间、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车间和储罐区经现有工艺、设备处理后,污染物均能满足排放要求,废气处理措施不变,需进一步完善排气筒方案,将原有排气筒合并为3个15m高排气筒。

危废仓库废气所配置的风机、活性炭吸附装置偏小,需要重新增设风机及活性炭吸附装置,需新增2套集气罩,1台风量4000m3/h 风机以及2台0.3t活性炭吸附塔(1用1备)。

3 废气整治效果

通过企业废气专项整治工程,现有处理装置运行后氨排放量由整改前的0.255t/a减少为0.058t/a;丁酮肟由1.447t/a减少为1.067t/a;叔丁醇由0.28t/a减少为0.067t/a;异辛醇由0.659t/a减少为0.194t/a;非甲烷总烃由3.282t/a减少为2.413t/a。企业全部排放废气以VOCs计算,整改前的VOCs排放总量为11.561t/a,整改后排放总量降低为5.484t/a,实现减排6.077t/a,降低了55%,外排废气达到大气排放标准。

此外,危废库废气整改前为无组织排放,整改后成为有组织排放,其废气产生量以VOCs计为0.5995t/a,排放量为0.3326t/a。

4 结束语

经过上述废气专项整治工程改造后,企业肟系列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大减少,处理后废气能达标排放,实现了VOCs减排,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工程对类似废气治理具有较大的实际参考价值,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春何,彭飞燕.有机废气的净化治理与回收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03-203.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统一;现状

企业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彼此具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特征以及单独运作的工作体系,且都分别有自己所遵循的规律。究竟采取何种措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充分展示两者各自的优势特点,从而达到企业管理效率的最优化,这就是企业今后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事项。

1 企业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工作两者间的彼此关联作用

在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属于党基层工作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党领导政策的有效响应,是党工作得以落实的表现。对于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关键渠道,要想将其实际价值加以充分体现,就一定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确保企业管理的人文化及合理化,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性质及思想政治具体价值需求。在企业内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每一环节的工作中都要充分突出员工的自主地位,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为员工创造切实福利作为工作开展的总目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受到新时期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因此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在企业中,行政管理其实指的就是针对企业内部生产活动所开展的规划、指导、调节及管控,这是在各种生产因素持续反复运作过程中逐渐生成的。要想满足预期所需要的管理成效,就一定要充分调动决策者、管理者及执行者所有劳动人员参与。这些人员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综合素养水平状况也会制约着企业最终管理成效,换句话说,针对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如何将人的价值加以最大化体现呢,那么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提供保障。

所以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能够看到,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行政管理的根本基础与保障,而行政管理则是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发挥的载体。这两者之间即使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各自的工作体系,不过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依然体现出彼此依靠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行政管理就很难实现应有的功能作用,同样的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话,思想工作价值就无法得到落实与体现。

2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企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开展不平衡。当前,在很多企业都存在注重行政管理忽视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依然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进一步完善。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开展行政管理,其工作方向与目的往往可以实现数据化,可以精确的算出投入成本与产出总值,可以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企业所获取的利益,因此其价值是能够直接体现在数据文件上的,所以企业领导通常会给予极大重视。但是,相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象是人,是对人思想意识的培养,工作性质趋于抽象化,就算加以量化处理,其价值也很难去直观的看到,在没有直接利益的保障下,企业往往会给予忽略,在这一工作领域的投入也显然不足与。

2.2 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在企业中,经常会存在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管理者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明确概念,进而对于其重要性也就无法充分意识到,这导致企业内部无法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很多管理者,甚至是负责思想政治管理的人员,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求上,只关注眼前短期的效益收取,却没有认识到长期效益的重要性。这样以来,企业或许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有比较理想的利益收获,不过假如说市场发生形势转变,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就很容易出现员工人心不稳的问题,这样必定会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3 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行政管理有机统一的途径

3.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寻找两者最佳结合点。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等行政管理也要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创新工作,使两者管理理念相同,奋斗目标一致,达到有机融合。使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在南京地铁落地生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这些全力开展,行政管理也明确目标,找谁了突破点,扎实落实。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又让员工感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3.2 引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融合。在新形势下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达到与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目标和企业的中心目标融为一体,有效地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等行政管理的“两张皮”问题。

3.3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体系和保障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解决好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放在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在人力、物资、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充分的物质基础。

在企业中,只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紧密融入、有机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企业管理最佳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