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经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究生经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生经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01-05

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已经被许多高校列为不同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范围,各高校希望通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和开设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性提高当代研究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随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进行调整。虽然这种调整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元的,但立足体育专业类研究生的就业,从实际社会需求入手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是解决体育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关键。

在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与现实工作岗位的密切关系应该被重视,特别是在现实的教学改革操作中,对其课程的选择和讲授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关系到对体育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也关系到黑龙江省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明确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思路,揭示经济管理类课程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1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1.1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开设现状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是体育教育的关键。目前,黑龙江省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共有五所,分别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这几所高校中,哈尔滨体育学院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所招收的专业相对较多,其他三所学校只设立了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其中四所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的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仅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首先,类别单一,学生的可选择性并不充分,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了单一的课程,没有形成可选择的多样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第二,在本专业与经济管理技能的需求联系上不紧密,在这些课程中,基本都是简单的体育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结合,有些课程甚至只停留在初级知识连接上,缺少对现实需求的分析与设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体育专业目前招生数量与专业类别数量少所形成的限制有关外,还与体育经济管理类课程并未引起学校和学生的广泛关注有一定关系,致使缺少相应的课程理论体系甚至是授课教师。虽然,体育专业研究生应该结合本专业开设以体育为主体的相关课程,但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综合型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扩大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范围和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是现实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1.2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体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技术,以其自身的特色培养体育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一直以来,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由于专业性较强,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从目前全国体育领域研究生的就业看,情况并不乐观,一部分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难满意地找到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岗位,致使部分研究生放弃本专业另寻其他就业岗位。而实际上社会所需求的体育领域专业研究型人才,也不再是仅有的单一体育专业研究技能,更多需要的是具有复合型的综合知识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领域相关人才。

此外,从目前非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岗位需求也可以看出,相关的经济管理技能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经济管理技能是当前社会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在一些理工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虽然未明确体现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修学分的限制,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范围和学时也是符合现实客观需求的。

2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手段

2.1教学改革手段的明确

教学改革手段是为达到预设的教学改革目标,使用的一定改革技巧。具体而言,在教学改革中,改革手段一般会呈现三种类型:第一,自上而下改革,即由高校及主管部门面直接提出改革要求和改革目标,亲自组织改革,以达到一定改革效果;第二,自下而上改革,即由教学对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主动提出一定的改革要求,这种类型改革准备时间较长,改革效果相对受到限制;第三,中间型改革,即从实际的授课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具体改革要求和相应的改革目标,此种类型的改革效果和改革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但却是最易发生的改革。

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宏观上也应由以上三种类型组成,根据现实情况,特别是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硕士研究招生规模较小的特点,在采用改革手段时,很难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和第二种“自下而上”的手段。因为,学校及更高管理层对此类课程的关注程度在短时间内很难予以重视,而较小规模的研究生团体又很难形成足够的力量突破改革的临界点,促成改革。所以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以中间型改革为主,并灵活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手段的结合。剖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的授课教师了解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又对授课对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熟悉,因此从教授的角度提出并形成改革切实可行。

2.2教学改革手段组合的选择

根据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现状,在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时,从改革手段的组合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如图1所示:

第一种组合,首先改革初期采取以授课教师为主的“中间型改革”手段,然后结合“自上而下”的改革手段逐渐进行,在改革中期和后期在结合“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组合较早地吸收了高校及主管部门的参与容易进行,另外又吸收了学生的参与,改革效果也会比较明显,但对高校及主管部门的参与要求较高。第二种组合,改革初期仍然采取以授课教师为主的“中间型改革”手段,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改革,再吸引高校及主管部门的注意,与“自上而下”的改革手段相结合。这种组合,可能在目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见效慢,但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仍然可以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采用。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

3.1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两个空间维度

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提高改革效果主要涉及两个空间维度:一是大空间维度,指整体高校改革所处的环境及改革的总动力;二是小空间维度,主要指省内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各高校。对于前者,在提高省内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效果中属于间接影响,但从改革的动力角度看却是原始动力。因为黑龙江省省内设有体育专业硕士招生的高校并不多,并且整体上,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范围上与一些高等体育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改革效果的提高上,尤其需要学习其他高校所形成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做法,以此为动力推动改革进行。

对于后者,设有体育硕士专业的省内高校,每一个学校都存在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但这种小空间维度的影响对涉及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具体改革会更直接。所以在提高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时,可从小空间维度进行突破,同时这也是对教学改革手段选择的有效支撑。现实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比重较小,也容易被忽视,但其相关课程的开设应该在有限的学时下保障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必须注重从小空间维度即开设相关课程的各高校入手。

3.2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干扰因素分析

当确定需要对黑龙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后,实际就应该重视改革的具体运行及现实效果。因为教学改革就是要除去在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优化教学目标,达到预定的改革效果。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并不容易,首先应该排除对教学改革效果产生的干扰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干扰因素很多,但最直接,影响最突出的主要有2个:

3.2.1改革中经济管理类课程调整的滞后

如果在改革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调整是滞后的,那所提出的改革和预定的改革目标都会受到影响,改革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干扰。所以,在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过程中,不能只把设计的课程调整框架作为摆设,不采取实践,并且在实践时还要注意时间的调整,否则这种课程调整的滞后必将对整体教学改革效果形成最直接的干扰。

3.2.2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旦具体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调整确定好,相应的师资队伍对硕士研究生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特别是涉及改革效果的提高上,因为体育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多是体育与经济管理具体内容的结合,属于交叉学科,所以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在体育与经济管理两个领域都熟悉和擅长的人员。从黑龙江省目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体育专业看,师资力量并不充足。一些专业由于没有体育人文社会专业,所以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这类教师。而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需要在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先行学习经济管理类知识,然后再经过转化后教授给研究生。

3.3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体制需求

高校在办学自方面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在教学领域的办学自问题却起伏较多,任何教育体制,除了政治要求外,对其他方面只能提倡,不能强制,只应服务,不应干涉,只可引导,不可命令。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过程也会涉及相关的体制需求,因此落实到具体课程像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时,同样对体制也会存在需要。此为,对于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体制应理顺政府和体育院校的关系,调整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办学体系,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教育经费的投入与运行,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从现实角度而言,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需要的是相应教育管理体制的支持,其中能够自主地调整体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办学体系的就是其最根本的体制需求。从黑龙江省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看,短时期内各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自还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种体制的需求并不会受到改变,吸收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借鉴国内知名院校的有效改革办法是我们在当前改革中面对相应体制需求不足情况下的可选择路径。所以,调整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校的自我改革力度,清晰相关的体制需求,是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又一途径。

4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同参与主体的矛盾协调

4.1改革中参与主体的明确

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两方三个主体:课程的教授方和课程的学习方,而课程的教授方从学校角度讲包括教学管理层和授课教师,因此在这个改革中主要涉及三个参与主体:教学管理层、经济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和对相应课程学习的硕士生。其中,教学管理层是教学改革中的领导层,也是权力掌握相对最集中的主体,在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整体的改革过程需要首先经过此层参与主体的同意才能进行,因此作为参与主体有较强的能动性,对另外两个参与主体起支配和领导作用。经济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属于最灵活的参与主体,一方面与上层的管理层主体相联系,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与下层的硕士研究生主体相联系,直接为学生的利益进行诉求。因此在整体的教学改革中任务最重,起的作用最突出。而对于课程的直接接受者一一学生,在教学改革中是最忠实的参与主体,从理性角度讲也应该是最积极的参与主体。在改革过程中,每一次取得的改革效果都将直接作用在课程学习的学生身上,同时,对于改革效果的反馈和改革最终目标的完成也都将由这一参与主体直接体现。

4.2参与主体间矛盾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各参与主体由于在改革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也不同,因此在改革中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参与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

4.2.1积极性上存在矛盾

教学管理层参与改革主要是为了完成本校的政治目标,并要结合学校的整体环境和条件考虑问题,积极性一般,特别是在学校本身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改革积极性更会受到影响。而对于授课教师,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考虑职业前途以及结合学生需求的情况下,会比较积极地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但也不排除部分教师对已有课程讲授的惰性,参与时积极性一般。但总体而言,教师在改革中积极性会高于管理层。而教学改革中积极性最高的是直接接受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角度和就业压力角度希望学校管理层和授课教师积极参与这次改革,而自身也会在理性作用下始终积极参与。由此可见,不同主体在改革中积极性是不同的,因此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针对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采取不同的对策。

4.2.2利益诉求上存在矛盾

教学管理层主要诉求的是政治利益和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综合利益,即在有限的资金下寻求整体的教学改革收益最大;而授课教师主要诉求的是自身利益及部分学生利益;对于学生则完全是诉求自身的个体利益。由此可见,当学校过于追求政治利益时,就会对学生的利益诉求产生影响,而教师的利益诉求也可能会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摆动。所以,从整体上看,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方的利益诉求也存在矛盾。

4.3协调矛盾的途径

对于参与主体间矛盾的协调途径主要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协调教学改革矛盾时可以找到三个参与主体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即以“缩短与其他学校的办学差距”为突破口,然后再结合具体矛盾的特征,有针对性协调。首先,与国内其他体育硕士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对比,在办学思路上先行改革,然后以提高省内各学校管理层的改革主导性为突破,再按照改革目标协调矛盾。其次,尽量满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从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角度,提供教学改革的资金支持,并在改革经验推广上提供帮助,然后以此为动力,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当然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或问题,但从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现实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出发,找到关键点来协调矛盾是有效的途径。

5结论

对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实际是要剖析目前省内体育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研究的主旨是得出如何找到关键点以促进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改革手段要以实际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现状为前提灵活运用;而对于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无疑是整体改革重点中的核心,但改革效果的显现相对较容易,而教学效果的稳定提高却有一定难度,不过提高的目标及途径必须应该确定;对于参与经济管理类改革的不同主体,因为在改革中所处角色的不同,所以在改革中也存在相应的矛盾,而矛盾的存在制约着改革顷利进行,需要对参与主体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参考文献:

[1]陈兴胜,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3-75。

[2]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yjsbindexclass.asp?classid=357.

[3]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tky/show.asp?id=1505.

[4]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tixunbu/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879.

[5]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哈工人校本部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目录与招生计划[EB/OL]http:///hityzb/sjz/s20.htm.

[6]牡丹江师范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tyxy/zcdhneirong.asp?tid=Yjsjy.

篇2

收集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资料,同时在我院中对于我院在实施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点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我院中进行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各项标准的实施。资料的来源为我院在实际的实施工作过程中和经济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医院中的多种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名称以及医嘱等相关的词条。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改革精神,在医院工作过程中,紧密的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医院中的卫生经济管理的相关需要,并且坚持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的在我院实施相应的经济管理标准化。同时在医院的内部中,为了更好的符合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要求,也必须在医院的内部实施相应的配套管理,在医院的外部则需要注意到要有利于促进医院的行业管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将在医院中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减少在实际的实施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劳动小号过大的情况,也能够更好的将相关的效益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极大的提升。在研究的实际方法的方面,首先需要注意到对于我院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各种检查、治疗以及化验过程中的名称等进行收集并实施总结,同时在此过程中使用一对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方法确定好其中的关系,并可以对计算机的标准代码实施扩充处理,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我院卫生经济管理的各种数据库进行相应管理。在治疗过程中,需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的整理,确定好各种项目的标准名称以及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并在此过程中,建立结构和编制相关的代码,对其中各个项目进行相应的代码编制处理。在此工作完成后需要实施组合以及归集的处理,可以根据在实施我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施进一步的对应,建立起标准词典数据库,并实现自动化的检验标准,同时对这些自动化检验标准进行推广使用。

2结果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对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方面的分类标准进行相应的确定,同时也能够对医院中各系统的实际词典库进行较好的建立。并对于较多的医疗服务项目以及和其他系统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较好的确定,因此能够实现在医院中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归集以及统计,使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以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化过程取得较好的成功。同时对于医院而言,通过实施标准化经济管理后,也能够大大的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过程的效率,同时能提高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篇3

什么是“工业4.0”?德国技术学院的院长卡格曼曾经做出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工业4.0”就是,生产过程高度的灵活,产品极具个性化,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省地球的资源。在整个智能系统中,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

1 “工业4.0”概念的提出

“工业4.0 ”又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最早在德国提出并发起,就是指制造业领域,将资源、信息、产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实现人、机器设备与物品的有效联通,建立起来一个极其灵活的数字化及个性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工业4.0”对制造业的未来面貌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继蒸汽机的发明、机械化生产和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以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目前“工业4.0”这个概念在全球工业领域反响强烈,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工业4.0”可以让设备和设备之间展开对话,生产设备及产品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窗口。也许到了2020年,每个病人吃的药物是根据其个体的独特基因来配方的;用户的午餐能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营养需求来调配生产;工厂生产线能够依照员工预期的时间开工;而正在生产的车间里是由上一台机器来告知下一台机器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这一切都无须技术员亲手操作。“工业4.0”时代的特点就是将工作的重心向符合用户个体化需求的生产方式转移。“工业 4.0” 的效率将远远高于以往的机械自动化,甚至也要高于数字制造。“工业4.0”在制造业方面更加重视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掌控。以往研发一款新产品需要7~8年的时间,现在需要两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够了。“工业4.0”的未来趋势就是使产品设计、生产和上市的时间间隔缩短。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社会,社会每经历一次重大变革,都要历经由新技术而引发的产业改革,进而引起社会形态的重大改革。21世纪以来,面临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4.0”时代迎来新的曙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中国,面临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中国在“工业 4.0”时代面临的挑战

智能生产、智能控制……“工业4.0”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但即便是科学技术水平领先的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想要真正进入“工业4.0”时代,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虽然有着巨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然而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特别是近年来面临着高端制造业产品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缓慢等影响制造业转型的特殊困难,通过“工业4.0”这项新的工业革命能否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对中国制造行业来说,是异常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跨入了制造业大国的行列。可在产品方面,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有服装、鞋袜、纺织品等,而这些都不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技术产品也主要是靠来件组装或来料加工。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就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也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其次,在技术方面,中国大量企业主要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的对外依赖可以达到50%以上。中国80%的芯片,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及发动机要依靠国外进口。在中外合资企业里,外商掌握着所有的核心技术及售货渠道,而我们只有用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国外的品牌,也只能换来的是少之又少的效益,大量的利润被国外资本家赚取。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世界上实际上是充当“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最后,在工业制造业行业,中国进入世界前500强中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还严重不足,想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今年的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贯彻“中国制造2025”做了重要部署,这很快让人联想起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其主要着眼点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这与“工业4.0”中提到的以信息技术带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为了能够迎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行业,促使新技术与新产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我国研发新技术的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了2%,甚至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国。政策和资金的转移效果显著,比如在2013年,在全世界制造业的32个行业中,中国在其中的7个行业中地位领先。

尽管中国在工业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 “工业4.0”时代向我们袭来之际,如果我们不想被这一新的工业革命搞得手足无措、缺乏准备,就需要及时在战略、技术和人才层面上,作出重要的战略调整,推动工业制造业全面发展。

3 “工业4.0”时代影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 就业能力因素

通过对往年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企业比较关心的是一名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学生在校成绩的重视,他们往往对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因为这些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事管理类职业的人必须拥有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生产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则需要它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拥有这项技能,他们身上的这些技能能帮助企业实现人、财、物的最佳调配,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2 激烈的就业竞争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因为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白领”,人们认为这一职业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一趋势使得很多学生对这一专业心向往之,每年都成为大学生选报专业的重点,因此每年都有一大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并且,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入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入学率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人数的急速增加,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就业的难度。在未来十年内,也就是“工业4.0”时代到来之前,经管类大学生还会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4 “工业4.0”时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利弊及趋势分析

4.1 就业前景利弊分析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由于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实现了全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智能化意味着机器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脑,这都会极大地节省劳动力,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在这样一个浪潮中也无法幸免,这对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会带来整个行业高速的运转,这就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来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整合,从而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未来的“工业4.0”时代将急需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也为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契机。

4.2 就业趋势分析

陈德基教授认为,其实,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没什么大的改变,依然看重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乌守保认为,未来“工业4.0”时代需要两类人才:一是具有系统性思维的人才,能够让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实现互相连接。二是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而这两方面的技能都是经济管理类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要求。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可以肯定地说,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肯定会对某些从事体力劳动员工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笔者认为,“工业4.0”也会给经济管理类人才更大、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在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行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及销售等环节,大多数都是独立运行,分别是由不同的行业去操控,而要真正让“工业4.0”时代转变,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管理系统把这些环节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网络。这就需要经济管理类人员能够高效、及时、灵活地进行分析与决策,充分调动和整合行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扩招,目前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在未来的十年内还会有大量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走向市场,这无疑会对他们顺利就业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应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相信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也会给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提供很好机遇。所以,“工业4.0”时代,经济管理类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超越了前面任何一次工业革命,在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或许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机会。经济管理类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顺利就业,应从现在做好准备,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适应时展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富有团队意识,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选择职业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争取在“工业4.0”时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娟.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张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大众商务,201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也成为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得出其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47人,女生797人,平均年龄20.3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五个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问卷选择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个年级1431人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431份,收回问卷1244份,回收率为86.93%。

2.文献检索法。广泛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学生考研与就业的情况,并对其筛选、分析整理以备参考。

3.数理统计法。采用自然平均法,没有进行加权平均。统计分析使用EXCEL,主要通过性别分类汇总、年级分类汇总、专业分类汇总、综合汇总得到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年级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13级共计351人,12级共计295人,11级共计338人,10级共计262人。其中,13级选择考研84人,选择就业105人,选择出国的38人,选择自主创业32人,91人在思考中,16人无打算;12级选择考研65人,选择就业116人,选择出国的16人,选择自主创业33人,65人在思考中,11人无打算;11级选择考研76人,选择就业129人,选择出国的75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61人在思考中,15人无打算;10级选择考研38人,选择就业194人,选择出国的7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24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

(二)专业分类汇总

此次调查对象中,会计学共计483人,财务管理共计169人,工商管理共计194人,市场营销共计192人,国际经济与贸易共计205人。其中,会计学选择考研89人,选择就业181人,选择出国的103人,选择自主创业18人,95人在思考中,6人无打算;财务管理选择考研35人,选择就业56人,选择出国的12人,选择自主创业26人,23人在思考中,18人无打算;工商管理选择考研43人,选择就业104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8人,39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市场营销选择考研47人,选择就业97人,选择出国的1人,选择自主创业13人,48人在思考中,0人无打算;国际经济与贸易选择考研49人,选择就业106人,选择出国的10人,选择自主创业11人,36人在思考中,4人无打算。

(三)综合汇总

1.生源地相关。此次调查对象中,生源地在甘肃省学生的共计669,占全部人数的53.78%,其他省份学生共计575人,占全部人数的46.22%。其中,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87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3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113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167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127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84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非甘肃省生源地的学生中有90人选择去“京广沪”工作,108人选择去长三角地区工作,99人选择去珠三地区工作,92人选择去中部城市工作,53人选择去西部城市工作,169人选在去生源地工作。

2.学生预计的就职单位。此次调查对象中,共有178人选择考公务员,占比13.14%;共有310人选择国有企业,占比22.88%;共有363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占比26.79%;共有256人选择私营企业,占比18.89%;共有71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比5.24%;共有106人尚未考虑好,占比7.82%;共有71人选择其他就职单位,占比5.24%。

3.学生生活状态。在全部学生中,有243人参加社会活动,94名同学做过家教,164名同学在公司兼职,95人自主创业,305人做零时兼职,还有在业余期间炒股、当志愿者、参加辩论赛的同学。其中,生活充实的人占39.7%,迷茫的人占44.0%,焦躁不安的人占15.14%,觉得无所谓的人占1.1%。认为现在就业形式乐观的人占11.64%,一般的占33.54%,不太乐观的占43.18%,很不乐观的占11.64%。

4.考研难题与障碍。此次调查中,想考研的同学最担心数学的占46.33%,最担心英语的占39.19%,最担心专业课的占14.48%。有33.22%的同学担心时间紧迫,34.13%的同学担心毅力不够,14.11%的同学担心实力不够,4.89%的同学对考研没兴趣,3.35%的同学担心身体状况,10.30%的同学担心家庭经济情况。

三、研究讨论

(一)就业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从年级分类汇总看,大一有意向考研的学生较多,而高年级有考研意向的人数越来越少,其中,大四有72%的学生都选择直接工作。大部分学生意愿去中小城市和生源地发展,他们对就业指导不够满意,尤其国贸专业,就业压力较大。对于将来的就业,学生们考虑较多的是经济问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司兼职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都是增加就业砝码的实践方法。

(二)考研方面

大部分学生起初有考研的打算,到大学四年级,最终参加考研的学生人数比较少(2010级有考研意向的仅有14%)。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毅力不够、时间紧迫,而经济情况并不是影响考研的最主要因素。在考研的课程中,同学们最担心数学,其次是英语。学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从汇总表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和国贸的学生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多,而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有意向考研的人数较少。

(三)心态与障碍方面

调查中学生对就业的形式并不乐观,不乐观的人数占据了55.82%。学生们大多自尊心强,压力过大,尤其是女生的压力更大。生活迷茫和焦躁不安的同学占据了59.14%,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工作极为重要。学生应更多地参加校内外活动和兼职工作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讨论小结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相对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学生基础差、就业机会少,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严峻的就业形式。除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他几个专业学生就业较困难,尤其是女生就业更困难,这也是目前人才市场就业的基本形势;二是残酷的考研竞争。经管类专业属于考研的热门专业,考试的竞争愈加激烈,分数线逐年提升,进一步加剧了考研的压力。学生选择就业和考研要理性判断,切忌不可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偏好、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就业与考研选择引导,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就业观。对高校就业而言,尽管考取硕士研究生已被纳入有效就业,但毕业生应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关注个人未来工作的收入、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问题来选择考研与就业。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要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因此,要合理引导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兼顾个人情况与社会发展,在考研与就业中做出合理选择并制定学习方案。

2.指定专业导师指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指导方案。专业导师对学科的了解与就业渠道比学生更详尽,因此,制定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与考研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专业导师凭借自己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验,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就业与考研全过程进行疏导,将会对学生选择考研与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大部分学生生源地在农村,贫困生较多,个体特殊性较多,因此,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建立帮扶方案。

3.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课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其起点规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将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成败。因此,对学生应进一步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开设与指导力度。如在大一时期注重未来相关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大二时期侧重专业课程学习、创业教育认知;大三时期加强考研辅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大四时期开展面试技巧培训等课程。另外,完善考研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实体与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及时更新就业与考研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4.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扩大就业质量和深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管理学科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为重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被推向社会经济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传统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生就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景观设计的质量对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的相关旅游环境部分产生影响,造成自然环境与形象环境的失衡,威胁到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应当大力推崇。

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融合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生态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是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的原理,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应用生态理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自然优先原则,维护自然自身的景观特征是生态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所以在旅游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其自然原有的景观面貌保留下来,例如古文化遗址、森林等。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其次是生态持续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常在旅游景观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该原则,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防止损坏旅游景观内的生态系统,保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再生性;最后还要遵循综合效益原则,在选择旅游景观的材料等方面,应当对旅游景观的经济效益、综合生态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减少对景观的改变产生的负作用。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稳定。

生态思想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选择材料方面的应用

不同的旅游景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于是在材料方面应用生态理念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从而在使用建造技术、景观材料、人造景观建筑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影响形成旅游景区的地域特点。于是在利用当地的材料、适应地理环境的时候,能够对旅游景观的地域特色的要求实现满足,保证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而在建设旅游景观的时候通常是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使用材料,为了保证旅游景观建设时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降低旅游景观建设成本,应当对地方的自然资源进行使用,减少使用其他地区的资源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使用本地材料也是节约经济成本的重要手段。如使用当地的廉价材料石材、土等,耐压性是石材的重要特征,在旅游景观设计时将其设计景观中,与生态理念向符合,有利于提高旅游景观的稳定性。

2.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栖息地、生物系统、人类生存的自然界等自然环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生态理念在大自然的整体性中则充分的体现。旅游景区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中对旅游景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利用有力的景区资源进行旅游景观设计,则设计的景观环境将适应景区的自然因素。另外依照人文特征、当地情况,对旅游景区的整体空间系统进行构建,从而满足旅游景观设计的功能方面的需求,以此来建立整体性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同时为了应用生态思想,还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将地域特色文化展现出来,传承当地的文化,发展生态理念。

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的方法

1.尊重生物多样性

首先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当合理搭配。由于植物的种类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且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阳光等特点,于是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在植物设计上要依照其生长特性,选择互相补充的植物进行搭配,减少多种植物在生长中的竞争。同时在搭配的时候也要注重视觉美感效果。例如将低矮的灌木与高大的乔木设计在一起,形成一组和谐的植物景观,减少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进行的直接的空间竞争。同时也可以给游客们一种高矮相间的视觉效果。其次在选择植物选用方面要选用一些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依照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树木间的生态效益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大叶黄杨、刺槐、国槐、柏树等树木可以对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在旅游景观中使用这些树木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或者将耐水性较强的柳树等种植在湿地,将耐干旱的仙人掌等种植在旱地等,从而发挥其生态效益,维护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最后在搭配植物的时候可以模拟自然群落,针对旅游景观的环境特征,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从而形成新的自然植物群落,使其能够平衡稳定的发展,各个植物景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保证景观系统结构的功能健全,另外减少人为管理植物景观的经济成本。

2.遵守自然和谐发展

首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应当保证生态优先,在旅游景观设计时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进行遵守,对原有的自然景观的结构格局进行保持,减少对原有景观格局的改动,降低干扰,保证旅游景观的生态系统和整体环境的和谐共生。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就应当发挥人类的职能引导自然发挥其力量,为人们提供利用和服务,并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人们在吸收氧气之后就会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一定的氧气为人们所利用。通常情况下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物理反应进行恢复,维持生态的稳定,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结合自然的功能,合理的设计旅游景观。其次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等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的限制,有很多系统结构不能够深入的了解,这时在景观设计时就需要尊重这些景观的系统结构,主要是由于这些景观在无序到有序的周期演变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生态的这种能力使我们可以欣赏到蓝天白云等自然景观,所以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要利用其功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可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从而有效的维护生态平衡。最后在旅游景观设计时要将自然景区的自然演进过程显露出来,让游客们可以通过自然景观感受到自然,例如通过观看树叶的摇摆可以感受到风在大自然中的存在,在树叶由绿变黄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四季的更替等等,以此来真切的感受自然生态。

3.遵循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自然景观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旅游景观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特点,在基于旅游景区植被、河流、地貌等生态框架之上,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修复,保证其整体性。而在人工景观建造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生态要素。其次要对旅游景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每个地区都有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特征,在设计旅游景观的时候,需要找出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脉,总而将其设计成为可视化的符号,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引入,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设计元素,创造当地鲜明的历史文化景观环境,另外还可以设计具有生态理念标志性景观。

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当代中国特有的城市病。分布在城市里的城中村,既是村落历史的遗物,又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居民新生活的载体。在环境与建筑景观上,城中村与城市景观或乡村景观截然不同,差距甚大,其“握手楼”、“接吻楼”是城中村景观的具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中村景观是景观形式的一种新型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城中村景观的定义与类别

1.1城中村景观的定义

城中村景观,是城市中一种特别的村落现象。而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其外表既有城市景观的特征,又有乡村景观的具象。因此,不能简单的以城市景观或乡村景观的概念来定义城中村景观,且目前学术界也还未见给城中村景观下定义或概念的。基于此,结合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概念,所谓城中村景观,是指在城中村这一特定区域内,以农村传统村落为母体,因城市对其内在冲击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景象,它包含了各种视觉事物与视觉事件,是一种病态的,抑或是一种与城市隔裂的空间形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奇怪现象。

城中村景观以传统农村聚落景观为主体,掺杂了城市景观元素,同时,又与周边有规律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反差,呈现出一种与城市不和谐的空间结构形态与景观。人所周知的“握手楼”、“接吻楼”、“一线天”、“不见天”的社区性视景,就是城中村景观的最典型表现。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无处不在存在,而在中小城市中,以社区性方式存在的城中村景观也极为常见。

1.2城中村景观的类别

目前,对城中村景观的分类还没有任何权威的方法,所以,对城中村景观类别的划分只能参考城市用地或乡村用地的分类标准来予以划分。

结合国家相关的用地分类标准,根据城市规划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按照功能主导原则、主要用途原则、空间分异原则、地方特色原则等原则,依据城中村景观的特殊性与生态功能,本文将城中村景观类型分为:居住景观、道路广场景观、绿地景观、公共设施景观、产业景观、边界景观、山林水体景观、其它景观等8类。其中,居住景观、交通景观、绿地景观、公共设施景观、边界景观、其它景观属于人工景观,山林水体景观属于自然景观,产业景观则属于半人工半自然景观(见表1)。

表1 城中村景观类型表

类别 定义 构成要素

一级

景观 二级

景观

自然景观 山林水体景观 由自然与山林、河流、湖泊、库塘、沟渠等形成的景观 山林、林场、江河湖泊、塘池沼泽等

半自然半人工景观 产业

景观 各类生产活动和生产用地所形成的景象,包括农业产业景观、工业产业景观和第三产业景观 耕地、果园、菜地、苗圃、厂房、堆场、仓库、市场、商店等

人工

景观 居住

景观 在城中村内的土地利用以及人口居住的基本情况,包含用地形态特征以及成片的建筑物等所形成的景观 空间形态、用地布局、住宅建筑等

交通

景观 由对外交通用地及村内交通广场所构成的景观

道路、道路设施、广场、停车场等

绿地

景观 指城中村内的各类绿地以及各种防护林带与防护绿地等所形成的景观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防护绿地、防护林带等

公共设施景观 主要指城中村内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和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市政公用工程、环境卫生及其它类等基础设施形成的景观 行政管理机构、教育机构、文体科技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商业贸易等公共建筑、市政工程设施、公厕等环卫设施等

边界

景观 在城中村与城市交界处形成的,区别于城市视觉要素的景观 出入口、围墙、栏杆、建筑天际线等

其它

景观 城中村内以物质形式或非物质形式存在,无法按类别进行归纳的景观 闲置地、废弃地、风俗民情、传统习俗等

2城中村景观的实例研究

2.1研究区域概况

2.1.1城市概况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南岸,湖南省中北部,是湖南省“3+5”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热带大陆性季风性湿润气候。市内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已成为以工业为主的综合型中等地级城市。截至到2006年底,市域国土面积为12144 km2,总人口463万人,其中城市中心区的规划面积为87.18 km2(2020),规划人口80万人(2020)。到2007年,益阳市中心城区的现有建成区共辖三区(资阳、赫山、高新区),现状建成区面积为48.6 km2,城市人口45万人。

2.1.2城中村现状

目前,益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城中村43个,遍布市区绝大部分区域,其中以中心城区为最多。据统计,资阳区内的城中村有10个村(含长春工业园),赫山区有18个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朝阳片)有15个村,这43个村的建设用地总计为7.3km2,占益阳市城市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的10%。这些城中村在各区分布数量不一,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绕不过去的难题。

2.2研究分析

2.2.1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景观制图

景观生态图是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综合表现景观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各类景观生态单元的区域组合,反映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种专题图纸,是对景观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

以益阳市中心城区2005年的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MapInfo 软件,分区勾绘各小班界,记载小班因子,并求算各小班面积,合成编制了2006年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的景观类型图(见图2.1,2.2,2.3)。

2.2.2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是通过对构成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即斑块、廊道、基质以及景观连通性与景观连接度,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等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嵌块体大小、内缘比、优势度、均匀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益阳市城中村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各项指数分析如下表:

类型

2.3分析研究的结果

采用矢量化的数据处理,通过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的运用,做到了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可以很好的反映当前益阳市城中村景观的特点:

2.3.1景观要素的多样性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城中村景观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构成要素既有居住、公共设施及交通等人工景观、又有农田、山林、水边等自然风光,更有工业景观等半人工半自然界观。从斑块数量、斑块分布、形状大小来看,城中村景观都有一定意义上的多样性,而益阳市城中村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为1.7137,均匀度指数为0.235,两相比照,说明了城中村景观的整体的景观多样性较高,有略高于农村景观多样性的指数指标,进而也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较为丰富的空间环境与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却与城市的多样性的形态完全相异,是一种混沌的多样性。

2.3.2景观类别的差异性

城中村是一个多种矛盾的综合体,而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合在一起,也反映了城中村景观类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的景观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优势度指数为5.8228,如此高的优势度指数,说明了组成景观的各个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很大,也说明了城中村景观是以聚落居住景观和产业景观为主。

2.3.3空间分布的破碎性

一定的景观,总是和一定的空间区域相结合的。城中村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局限,使得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高度的破碎性。通过对益阳市城中村景观斑块的分布可以看出,各个小的斑块聚集在市区三个片区30多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且其整体景观的斑块密度指数为5.03,其数值很大,说明了破碎化程度极高。而在各景观类型中,斑块密度的排序为道路广场景观>边界景观>聚落居住景观>其它景观>绿地景观>公共设施景观>山林水体景观>产业景观。这些都更加说明了城中村景观的破碎度极高,原有用地的完整性已经荡然无存。

2.3.4景观不确定性与变异性

在地球表面出现的人工景观、半自然半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的变化序列中,以人工建筑景观为最稳定,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次之,自然景观最低,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人类投入的负熵在人工景观中的作用产生的。由于城中村是由于城市快速扩张所形成的结果,加之政府的管理与监督缺失,使得大量无组织或无序的人工活动加强,人工景观的负熵值必然会升高,这都使得景观具有不确定性或变异性。具体来说,城中村景观基本上是自然景观下降趋势、半自然半人工景观逐渐减少,人工景观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而且,由于人类干扰严重,城中村景观正逐步向城市景观靠拢,但却总是若即若离,既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恢复原有的农村田园风貌,如不想办法对城中村景观进行控制与改造,城中村景观将成为城市景观的毒瘤。

2.3.5景观的生态破坏性

在城中村中,由于景观的混乱与变动,使得人类活动的随意性加强,进而导致了区域内各类景观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存在有向混乱性与无序性变化的危险。同时,各类基础设施的缺乏,也使得城中村内原有的的乡村社区的生态系统荡然无存,而依托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又无法建立起来。这些,都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加剧,更造成了诸如生态环境容量过大,生态资源破坏严重,水污染加剧等生态问题,加之缺乏环保部门的介入,愈加使得城中村的生态前景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危害性与潜伏性。

3结论与建议

城中村景观不是孤立的城中村景观,从空间和表面上说,是以宅基地为基础的房屋建筑的聚集,是一项居住形态,而其实质却是中国当代等级社会关系的凝结,且包含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于其研究,除了景观的解决之外,实际中还有很多工作要作。

中小城市的城中村景观的构建,应该是在保留农业景观母体的基础上,与城市景观时空并存的,能与城市景观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并通过相邻的城市景观突现的具自身独特价值的全新的景观模式。它追求的就是一种强劲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但赋介农业景观在进入城市后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赋介城市景观以全新的视角及良性的发展空间。

城中村景观的未来到底如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与乡村力求实现一体化的情况下,它会是彻底消亡在无边无涯的城市森林中,还是成为城市中一个“孤独”的社区,是一个探索性的话题。而只有通过解决城中村深层次问题,立足实际,从完善城市总体生态景观系统的战略高度出发, 充分利用城中村的优秀资源,选择合理有利的改造策略,利用相应的改造方式,才能彻底解决城中村的景观问题,形成一种既利于城市、又利于城中村的自然、和谐与生态发展的城中村景观之路[7]。它不但能让城中村村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也能让未来的城中村成为城市中最富魅力、最具亲情、最有特色的社区。

参考文献

[1]谢志岿.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8):30-35.

[2]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38.

[3]蓝宇蕴,郭志坚.城中村"景观"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6,(05),10-15.

[4] 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9(2):217-221.

篇8

前言

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人们最注重的还是利益,只要能得到大的利益,人们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处,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措施已经被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生产管理措施是不能在生产的时候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相反的,它还有可能造成损失,精益生产管理出现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人们正常的使用精益生产管理措施,那么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好处。

1 浅析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精益生产管理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的出现对各个企业和单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字面就可以理解,精益生产管理指的就是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求必须准确、精准,不能有瑕疵和纰漏。精益生产管理指的就是消除各种浪费和不良的管理方式,用企业或者单位的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各种利益的冲突不断的出现,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了,企业之间彼此竞争已经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了,但是,为了使得自己企业能在众多企业中独领,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方案,而这个管理方案在实行后,必须就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以及为企业奠定更深的基础,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众多的企业都在努力奋斗着,而精益生产管理就是最终它们提出的解决办法。精益生产管理注重的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管理。譬如: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企业的消费模式、企业的收入管理等,这些都要进行精益化管理,通过精益化管理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在生产的时候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和工艺浪费,以此来减少企业产品的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除此之外,对企业的消费以及收入进行精益化管理,会节省企业资金的流出,加速资金的流入,使得企业能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比其它企业更多的利益,以此在企业或者部门之间的竞争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提出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还能促进企业等管理部门的发展。

2 浅析精益生产管理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很多事物和方法都不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了,管理方法也是一样的,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现在很多与管理有关的单位都开始进行了研究,于是,精益管理方案就出现了。精益管理方案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管理不足和管理不全面的问题。所以,使用精益生产管理方案就变得很重要了。

2.1 将精益融入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与它的灵魂有着直接的关系。精益生产管理一般都被使用于企业中,因为在现在只有企业在进行大型的生产,而精益生产管理在大型的生产管理上所得到的效果是最明显的。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精益生产管理方案了,为了使得精益生产管理方案能精髓能被每一个工作人员熟知,就需要把精益的精髓融入企业的文化中。企业的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把精益的思想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到精益的思想,在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就会真正的理解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了,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就会遵从精益的原则,使得企业能节省更多的资源。

2.2 一切以消费者着想

生产的产品就是要被销售的,而销售者一直都遵循的一个原则,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利润的来源是顾客,只有有了足够多的顾客,企业才会有发展下去的资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口碑,所以,在进行精益生产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就必须是顾客了。精益生产管理不仅仅包括企业的产品的生产,他还包括了企业对产品的检测,以及销路,这些都需要精益生产管理方案来进行管理的。为了保证顾客的数量能一直的增加,企业要做的就是在生产产品的时候,用精益生产管理,来确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负责,其次就是在出售时用最合适的价格,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来进行出售,用最好的服务态度,解决顾客的疑虑,总结下来那就是,一切为消费者着想。

2.3 生产过程完美无差错

精益生产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使用最合适的生产方式,用最好的生产材料,不使用过度浪费的材料,一切的操作都在产品质量的保证下。精益生产管理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缩短生产实践,因为现在的生产工艺中,有很多的操作都是多余的,在进行新技术和机械的更新后,生产的时间是有可能缩短的,但是,因为很多的原因,阻碍了这一过程的完成,所以,在精益管理的时候,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的缩短生产时间,减少生产成本。使用较少的人工操作,因为现在的生产都是大型的,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有很大的隐患,有很多的工艺现在已经可以用机械来代替人工了,所以,尽量的减少人工参与生产,保证零事故的发生。以上都是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实施后,所出现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的完美化。

3 浅析精益生产的要求

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操作之前,为了使得这一工作能做的更好,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首先就是要有一支有职业素质的团队,他们可以一起来控制和操作这一管理体系的运行,保证企业生产工作能正常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作为基础,只有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具有超强的竞争力,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建立好的供商关系,保证产品的正常输出,使得企业的生产线保持完整,这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4 对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虽然精益生产管理这一惯例体系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但不得不说,它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所以,它是可以被推荐使用的。精益生产管理大多被企业等具有管理工作的一些团体使用,它在进行生产时候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使得它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以及节省了很多的生产材料,借此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所以,精益生产管理是值得被推广的,因为,它带来的利大于弊。

5 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是现在企业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式,它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精益管理时,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省成本等,以此来使得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精益生产管理的使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给使用者带来的利益也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它是值得被推广使用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也会因为它的参与,而向前走一大步。

参考文献

篇9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0-2010年份中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新能源(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数据和传统矿物能源消费量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如表1所示:

三、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篇10

(1)实行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医疗经济效益与医疗费用挂钩,实行成本核算,可以促使核算单位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具有竞争力。病人对医院质量的评价是以自身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这种满意不仅仅是要求诊断快、疗效好,还要环境美和耗费少,合理地耗费已逐渐成为衡量医院质量的要素之一。

(2)实行成本核算能够增强职工成本意识,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成本核算,能够使全院职工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成本核算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成本分析也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树立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自觉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就能实现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实行成本核算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成本核算是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激励制度是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措施,绩效工资核算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对医务人员提供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激励制度的重要内容。

(4)实行成本核算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必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力度,规范支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并可根据全面成本核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决策者了解到通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医院的成本核算由于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工作进展缓慢,存在严重问题和明显弊端。主要表现是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成本核算没有明确的标准,缺乏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认识模糊,观念滞后,各层管理者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医院长久以来实行预算会计制度,采用差额预算补助形式,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成本核算知识,即便有了成本核算也会出现重医疗业务科室成本核算管理、轻职能管理部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高估,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最终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2)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成本管理方法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范。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医院成本核算理论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在行业规章中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导致各医院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也各不相同,造成成本核算资料只能在本医院内部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能在不同医院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使数据缺乏可比性,不便于对成本进行效益分析。

(3)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不高。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医院计算机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反馈式控制,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独立于其他系统,不能很好地与成本核算系统衔接,信息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甚至出现手工核算电脑数据的现象,而手工操作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降低,准确性差,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4)忽视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成本。传统的成本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院利润的高低,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成本是医院的寿命。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从而增加收益。

三、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有效途径

(1)提高成本核算意识。成本核算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比如对固定成本采取相对固定原则,既正确体现当月或季度的固定成本水平,又加强对固定成本的控制,防止了资产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新购进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全成本核算的原则适时地对其收取或减除折旧费,鼓励科室发展新科技,优化设备结构。从领导到每个医护人员及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责任,使其提高成本意识,把搞好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使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

(2)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