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7: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生价值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有产品概念、品牌概念、企业概念;很多企业老总认为概念一包装就神奇了,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什么风靡美国、日本等国际背景的概念,反正国内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美国、日本,更甚者说风靡欧洲,反正欧洲那么大,即便你过去国外你也不可能整个欧洲你全去过啊!还有一种是说成份含有什么“OSM/FWQ等”(随便写的,如果真的有也是巧合,绝无他意义)根本无法正常思维拼读的字母,称之为美国什么大学的斯蒂文什么什么教师或者国内某某研究所或者医院的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才研制出来的,同时为了效果更好,采取1比500的比例提炼出精华出来,他们的辛苦造福了众生,当然不排除真的有这种情况或者真是好产品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宣传方式也借鉴此道,但相信毕竟是属于少数。一个行业一点因为出现这种概念的包装获得一些效果后,这种广告就开始漫天飞。
随着这些产品的增多,同样的手段不断上演,现在消费者也理智了,单纯的概念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他们需要真正能解决他们所需的产品,于是慢慢的开始抵触了。消费者的变化,使得很多尝到甜头的企业由此陷入困境,此招逐渐失灵,欧洲、北美等国际背景和各种字母的高科技的成分都已经用过了,还能用什么?接下来那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究竟靠的是什么?
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企业是否良性的衡量标准。可持续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是非常多的,但笔者认为众多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就是企业能给消费者提供什么价值。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才是一个企业存在发展的理由。
曾几何时,概念满天飞的情况下也造就了很多风靡一时的产品,那究竟是不是概念不新了,概念的生命力到底有多久?很多企业至今还沉迷于对概念的片面追求,认为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创造不同的概念来取胜,当然这个思维也没有错。但关键是这个概念就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概念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才是长久的
现今成功的企业更多是考虑如何在创新中规避竞争,而不仅仅是玩概念,如果不是建立在产品功能诉求和消费者利益的基础的概念是空洞及苍白的。关注消费者是成长型企业唯一的焦点。企业是否给消费者提供价值是关键,在价值确定的基础上需要对诉求的创新是正确的。
从概念营销到价值营销,营销思维的升级是众多以概念打天下的企业转身的最好法则,从对消费者洞察开始为原点,认真审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哪个层次的需求,有没有地方需要改善和修正的地方,并确定企业如何用自身产品最出众的一点作为直接的产品利益诉求,同时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消费心理,看如果既能从功能上满足消费者,又能从心理上满足消费者的心理。
营销的本质在于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我们也可以对目标消费者年龄职业特点、生活形态、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以、购买决策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他们的价值追求。攻战在于攻心,把消费者的心理了解了就进行市场定位。如果说产品利益确实不太明显,那着重研究竞争对手,看是否留给我们缝隙。
[/b]价值营销更在于行动,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b]
一
人活着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仅实实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而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理论里,我们把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续性的,表现为非“冲动”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定位称为“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通俗地说,“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人对人生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实际追求,人们会在纵横纷纭的社会利益关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变。这,就是人生价值①的择定。
当然,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时,也往往会对别人的人生价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预设。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仅会对自己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而且往往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其亲近的人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择定。因为人的存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按价值择定主体的实际状况分,他命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谓之“单性他命价值”。“单性他命价值”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对某一社会成员即对真正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择定主体通常指一两个数的亲属、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单性他命价值的择定主体一般与真正的价值主体关系较亲近,对价值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种类型我谓之“合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如某一单位、某一村庄、某一城市社区对某人的价值期望。这种社会群体和真正的价值主体在空间上较接近,能通过社会言论等对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较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我谓之“复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尤其一个国家内的社会整体对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这种价值期望一般通过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舆论倾向对价值主体的人生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相关的影响。
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因择定主体与真正的价值主体的亲近性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具体性、直接性递减和抽象性、间接性递增的排列趋势。特别是复性他命价值,因为它是整个主流性社会文化对价值主体的一种最普遍、最一般的价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期望——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会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会文化。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文中把他命价值分为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是为了分析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他者对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力,即为了分析非自我价值期望的多样性。实际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为了深入地认清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下面再来详细分析人生价值观中的自命价值这一内容。
人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物利的享有,第二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名位的享有,第三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道义的享有。鉴于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名誉追求、地位追求和道义追求也是一种利益追求,我们为讨论的需要就把这三个层次分别简称为“物利实现”、“名利实现”、“义利实现”,并把其价值定位的对象性体现分别称为“物利”(物质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义利”(道义之利益)。
物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享有;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的享有;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道义的享有。而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换句话说,具体的实际利益一般情况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决定了对他人、对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往往同时就也是对自我实际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实际利益)的付出。当然,这里的“义利实现”是泛指一切自觉地把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为自我人生价值追求的价值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他人或社会给予的荣誉、地位、尊严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实现自我认可也是社会认可的社会道义,一般也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见,名利实现的层次是对物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义利实现的层次呢,也是对名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物利实现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实现为享有外在的名誉、地位,义利实现则为享有社会道义及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进。每一种层次的超越,都是对自我物利的相对否定和对他者物利的相对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实际上,在进步而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评价下,要获得他人、社会的巨大承认,要获得外予的名誉、地位、尊严,则他必须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说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还不是一种真正高尚、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则是一种主要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高尚而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了。义利实现的追求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追求,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的追求,它已经提升到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潜能并以此来推进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这种义利实现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社会名位,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为了社会的福祉,为了自我认可的一种道义或事业。可以说,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义利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义的自我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会道义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价值追求。
把自命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为了讨论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单个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实现的追求,也有物利实现的追求,甚至还有义利实现的追求。但我们认为一般一个人只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物利、名利、义利实现的归纳与分类,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价值取向类型,比如某些艺术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导性的人生价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实现,也不在于名利实现,更与所谓的社会道义的实现相距甚远。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人生价值定位及实际追求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外,也可能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总之,从整个社会来看,自命人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层次相关的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而从社会个体来看,自命价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三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的“复性他命价值”这一概念与传统人生理论中的“社会价值”这一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价值矛盾关系图②③
A:自命价值B:他命价值B1:单性他命价值B2:合性他命价值B3:复性他命价值
在承认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事实是两回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区别,通过对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各自内容的分析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而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实际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存在于具体的自命价值之内容和具体的他命价值之内容在排列组合上可能构成的种种关系中。依据我们现有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利益倾向,则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超越,从物利实现向义利实现发展,从而不断地与他命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类型——“复性他命价值”趋于吻合,也即与主流社会赋予的价值期望趋于吻合。只有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尤其自命价值和复性他命价值双向运动,特别是自命价值向复性他命价值趋向运动,自命价值与他命价值的实际紧张关系才能得以缓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多维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和统一。
【注释】
①本文文中的“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人生功过”意义的人生价值。前者属于人生观,后者属于人生事实;前者指向人生的未来,后指向人生的过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中。本文的讨论,都是在人生观的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在人生的实际功过层面上展开。
一
人活着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仅实实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而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理论里,我们把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续性的,表现为非“冲动”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定位称为“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通俗地说,“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人对人生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实际追求,人们会在纵横纷纭的社会利益关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变。这,就是人生价值①的择定。
当然,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时,也往往会对别人的人生价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预设。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仅会对自己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而且往往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其亲近的人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择定。因为人的存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按价值择定主体的实际状况分,他命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谓之“单性他命价值”。“单性他命价值”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对某一社会成员即对真正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择定主体通常指一两个数的亲属、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单性他命价值的择定主体一般与真正的价值主体关系较亲近,对价值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种类型我谓之“合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如某一单位、某一村庄、某一城市社区对某人的价值期望。这种社会群体和真正的价值主体在空间上较接近,能通过社会言论等对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较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我谓之“复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尤其一个国家内的社会整体对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这种价值期望一般通过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舆论倾向对价值主体的人生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相关的影响。
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因择定主体与真正的价值主体的亲近性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具体性、直接性递减和抽象性、间接性递增的排列趋势。特别是复性他命价值,因为它是整个主流性社会文化对价值主体的一种最普遍、最一般的价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期望——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会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会文化。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文中把他命价值分为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是为了分析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他者对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力,即为了分析非自我价值期望的多样性。实际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为了深入地认清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下面再来详细分析人生价值观中的自命价值这一内容。
人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物利的享有,第二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名位的享有,第三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道义的享有。鉴于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名誉追求、地位追求和道义追求也是一种利益追求,我们为讨论的需要就把这三个层次分别简称为“物利实现”、“名利实现”、“义利实现”,并把其价值定位的对象性体现分别称为“物利”(物质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义利”(道义之利益)。
物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享有;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的享有;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道义的享有。而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换句话说,具体的实际利益一般情况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决定了对他人、对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往往同时就也是对自我实际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实际利益)的付出。当然,这里的“义利实现”是泛指一切自觉地把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为自我人生价值追求的价值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他人或社会给予的荣誉、地位、尊严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实现自我认可也是社会认可的社会道义,一般也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见,名利实现的层次是对物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义利实现的层次呢,也是对名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物利实现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实现为享有外在的名誉、地位,义利实现则为享有社会道义及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进。每一种层次的超越,都是对自我物利的相对否定和对他者物利的相对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实际上,在进步而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评价下,要获得他人、社会的巨大承认,要获得外予的名誉、地位、尊严,则他必须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说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还不是一种真正高尚、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则是一种主要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高尚而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了。
转贴于 义利实现的追求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追求,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的追求,它已经提升到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潜能并以此来推进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这种义利实现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社会名位,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为了社会的福祉,为了自我认可的一种道义或事业。可以说,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义利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义的自我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会道义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价值追求。
把自命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为了讨论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单个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实现的追求,也有物利实现的追求,甚至还有义利实现的追求。但我们认为一般一个人只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物利、名利、义利实现的归纳与分类,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价值取向类型,比如某些艺术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导性的人生价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实现,也不在于名利实现,更与所谓的社会道义的实现相距甚远。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人生价值定位及实际追求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外,也可能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总之,从整个社会来看,自命人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层次相关的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而从社会个体来看,自命价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三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的“复性他命价值”这一概念与传统人生理论中的“社会价值”这一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价值矛盾关系图②③
A:自命价值
B:他命价值
B1:单性他命价值
B2 :合性他命价值
B3:复性他命价值
在承认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事实是两回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区别,通过对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各自内容的分析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而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实际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存在于具体的自命价值之内容和具体的他命价值之内容在排列组合上可能构成的种种关系中。依据我们现有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利益倾向,则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超越,从物利实现向义利实现发展,从而不断地与他命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类型——“复性他命价值”趋于吻合,也即与主流社会赋予的价值期望趋于吻合。只有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尤其自命价值和复性他命价值双向运动,特别是自命价值向复性他命价值趋向运动,自命价值与他命价值的实际紧张关系才能得以缓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多维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和统一。
【 注 释 】
① 本文文中的“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人生功过”意义的人生价值。前者属于人生观,后者属于人生事实;前者指向人生的未来,后指向人生的过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中。本文的讨论,都是在人生观的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在人生的实际功过层面上展开。
2、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3、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4、当兵不是为了吃苦,但当兵一定要吃得起苦
5、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首长诗,军旅生涯就是最壮美的篇章,驰骋疆场就是最精彩的诗行。
6、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有了条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精神状态不好,即使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
7、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8、军人,用热血书写青春,用生命践行忠诚。
9、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10、青春的词典上没有“不能”,军人的头脑中没有退缩。
11、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12、既要敬业,也要精业;既要产品,也要精品;既要奉献,也要贡献。
13、志气,是远大志向和宏大气魄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原动力,是助人成功的强大牵引力。
14、宁可自己鲜血流,不让祖国寸土丢。
15、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16、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砺、强化的逐步积累过程。
17、笑对艰难困苦,方显军人本色
18、老老实实做人,忠诚使命;踏踏实实做事,献身使命;扎扎实实备战,不辱使命。
19、狭路相逢勇者胜。成绩面前醉倒的,决不是合格的战士;挫折之后奋起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20、军人,随汗流掉的是娇气,泪水冲刷的是稚气,青春磨砺的是志气,训练摔打的是勇气,口令喊响的是豪气,和体质一起强壮的是锐气。
21、没有平时刻苦的训练,就没有战时的辉煌。
22、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内核动力、更坚固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
24、山不嫌土多,鱼不嫌浪大,战士不嫌本领高。
25、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世的天职,精武是军人不渝的追求
26、一个强者,必须是困难越大,拼搏的劲头越大,并且他总是能够战胜困难,总是胜利者。
27、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28、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29、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使命是责任与钢枪的组合。
30、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31、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32、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33、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34、山泉多的地方,河流总是奔腾不息;战斗精神强的部队,官兵总是勇往直前。
35、军人渴望和平,但绝不畏惧战争。
36、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育在平时,关键在养成。
37、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38、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39、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40、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世的追求。
41、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
42、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到完美就是不普通。
43、军人能经得起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大于一切的概念——祖国。
44、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5、只有经历过长途跋涉的行者,才会明白努力的价值。
46、一个人,敢听真话,需要勇气;一个人敢说真话,需要魄力。
47、在祖国需要你流汗时,你不惜力;在祖国需要你流血时,你不惜命,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幸福问题是一个人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从个体体悟、客观生成、追求与创造等几个方面阐明幸福的含义和本质,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这一重大人生课题的理解。
一、幸福在于行为主体的个性感受
幸福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对其当下生存状态及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是人的个性化感受。每一个人都因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而精彩,幸福也正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而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对幸福的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哲学 发展 史上,大多哲学家对幸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苏格拉底、柏拉图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幸福。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起点和最终的目的,幸福就是拥有快乐的生活。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你得到了你所欲求的一切东西。我国古代先贤孔子认为,幸福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老子指出,人们只有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的原则,顺其自然,才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幸福生活。
每个人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有很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拥有较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也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佩的人。
幸福与人的主观需要有关。康德认为:“各人究竟认为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那都是由各人自己所独有的快乐之感和痛苦之感来定。而且,甚至在同一主体方面,由于他的需要也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参差不齐,因而他的幸福概念也随他的需要而定。”当一个人饥肠辘辘的时候,一顿美餐之后,他会感觉很幸福;疲惫不堪的时候,让他美美地睡上一觉就是幸福;患病的时候,他会把健康看作是最大的幸福;一旦成了囚犯,自由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强烈渴望的幸福。
人在不同年龄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孩童时期天真烂熳,拥有最自然、最原始、最为真实的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受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幸福就像罗素描述的那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就是“衣食住行、健康、爱情、成功的工作和来自同伴们的尊敬。对某些人来说,为人父母也是很必需的”。而大多年迈的人则认为,身体健康,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是幸福。
二、幸福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人们对幸福的主观体认是多视角的,多元化的,但“幸福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幸福首先应当是一种存在(或客观状态)”。幸福是一种客观生成,它内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幸福是现实生活的意识反映。幸福是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体验,是一种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幸福不是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有同一,不像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也不是费尔巴哈完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客体,而是生成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不存在纯粹的幸福概念,不存在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幸福。
幸福具有客观的内容。幸福是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其内容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从幸福的角度出发,可概括为元价值、工具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四个层次。人的元价值,就是人的生命价值。工具性价值指物对人的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物的条件,但物对实现人生价值起的是手段和工具的作用,因此属工具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理解人生价值和幸福。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将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和社会融为一体,得到社会的评价。精神性价值是反映幸福本质的价值。从幸福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表现来说,人生的精神性价值和幸福是等价的。故而,幸福不在彼岸的天国,不在生命消失后的极乐世界,就在人的现实生活里。
幸福需要现实条件。幸福内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实现是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的。一是人的生命存在。“任何人类 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的肉体性存在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物质条件。人活在世上的第一个欲求就是对物质的需要。物质财富能够给人们提供生活、娱乐、安全、 教育 、健康等方面的自由;能够给人带来生活的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能够使人有更多的选择和追求幸福的机会等。物质享受可以满足人很多方面的需求,可以增加人的幸福感,物质追求本身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社会上很多人把金钱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
三、幸福在于不懈地追求与创造
幸福在于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体悟,寓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之中,关键还在于如何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首先要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变成这样的人。
人生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前方有了目标,它就会朝着目标不断前行。确定人生理想,要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理想,经过努力实现后,人生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然后,再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超越,逐步达到人生的全面展开和人生价值的全面实现。
要用心体验。生活是一种事实性存在,一个人对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关键在于对生活的体验。要有自信,用饱满的热情和勇气投入生活,认真品味五彩缤纷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幸福。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把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在成功的喜悦中收获幸福。要享受生活。用好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初升的太阳,每天都有新收获,对生活有新体验。要不断超越,做精神的主人,做思想的主宰,不断地突破自身和现实生活中外在条件的限制,追求净化心灵、内心宁静的高雅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幸福是人人所向往的境界,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作为每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对幸福应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性向和志趣,理智地选择生活,规划人生。积极过好每一天,紧紧抓住幸福,不懈地创造和追求幸福,悉心体验幸福。
参考 文献 :
[1]老子.《道德经》第80章.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
[3]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文化 艺术 出版社,2005.
[4]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 理学 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创业是什么?创业是不畏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克服达到目标所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全力开创前人所没有的事业。创业是建设时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创业的核心是一个“创”字,它要求创业者要拥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与一切作斗争;同时创业也要求创业者要独具慧眼,敢于创新,敢为天下之先。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创业已不仅仅是我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某某亿万富翁白手起家打天下或是某某青年创办高科技企业笑傲纳斯达克的故事;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创业还包含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创业。在教师、医生、警察、电工、农民等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你、我、他一样能创业,一样能创出一片精彩的天空。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而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春需要创业。创业难,难创业;作为我们青年应该如何去创业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21世纪的青年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电力行业,就应该牢牢记住“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其次,要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呢?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或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意义上生产规模的竞争而转向企业学习速度的竞争,即从“大鱼吃小鱼”转向“快鱼吃慢鱼”。××市供电局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正朝着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方向奋进。
“思修与法基”教材自2006年8月出版后,教材编写组先后出版了2007、2008、2009、2010、2012年版修订教材,每次教材修订,都是为了使教材能够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但总的来说,教材的基本框架没有变化,都遵循了先修养后道德再法律的逻辑顺序。在“修养”部分,传承了从理想信念到爱国主义再到人生价值的顺序;在道德部分,则是从道德基本理论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法律部分,则是从法律的基本理论到具体的法律制度的逻辑结构。在教材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教材的每次修订虽然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但对教师教学影响较小。但此次2013版教材的修订,则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往版本教材的体例,对教师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2013版教材的研究,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另外,从2013版教材的修订来看,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把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合并作为教材的最后一个教学章节。这也说明在坚持“思修与法基”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对教材章节做适当调整,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2013版教材的修订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
一、2013版“思修与法基”教材的修订
2013版教材改动较大,在体现了十最新精神的基础上,从原来的八个教学章节缩减为七个教学章节,教材的逻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绪论部分的节结构发生了变动,相关内容进行了合并,增加了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课程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教材第一、二、三、四章教学顺序没有发生变动。其中,第一章理想信念部分,增加了党的十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把原绪论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第二章,把章节标题改为“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将原第七章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移至本章第三节作为第五目。第三章人生价值部分作了细微调整,将第一节第一目由原来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调整为“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将原第二节第一目“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相关内容调整为第一节第四目“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第四章教学内容变动不大,主要是对章节标题做了调整。教材后半部分改动较大,把原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合并为“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作为教材的最后一个教学章。新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下设四节。第一节的节题为“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的节题为“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第三节的节题为“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删除“我国的国家机构”。第四节的节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的内容,设三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新设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二、对2013版“思修与法基”教材修订的一点思考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本次教材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原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合并为“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作为教材的最后一个教学章。在原教材中,第四章在讲授道德的基本理论后,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分别讲授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在第七章和第八章又开始讲授法律的基本理论。这种教材体例使道德观的教育逻辑思路和法制观的教育逻辑思路不一致,道德观的教育逻辑思路是从抽象到具体,法制观的教育逻辑思路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并且,在没有讲法律的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就直接进入具体法律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法律规范上形成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已经讲授了具体法律规范后,再去讲法律的概念和本质,在逻辑上也有颠倒的嫌疑。2013版教材修订合,不仅保证了逻辑的一致性,也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并且能够体现“思修与法基”教学的教学目的,即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来调节和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把教学目的最终落脚到学生行为的改变上。
但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教材在教材体例和教学内容上还可以做一些适当调整,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下面就谈一下我对2013版教材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从宏观上来看,2013版教材在教材体例上做了较大改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思想修养”部分,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章,“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从逻辑上看,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联系较紧密,爱国主义相对来说是个比较独立的教学内容。而且来格来讲,爱国主义不属于个人思想修养部分。教材39页“爱国主义”概念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可见,爱国主义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我建议可以把第二章“爱国主义”调整到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之前。在教材内容上,除了讲授爱国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外,可以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即我国关于爱国主义的一些法律规范,如宪法和刑法中关于爱国的一些法律规定,还可以讲授一些有关爱国的专门法律规范,如“国家法”。讲授了爱国主义的道德要求后,接着讲授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基本要求中的“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公共道德中“保护环境”具有一致性,“爱骨肉同胞”和公共道德中的“助人为乐”、职业道德中的“服务群众”、家庭道德中的“尊老爱糼、邻里团结”具有一致性。
第一章“理想信念”和第三章“人生价值”在理论逻辑上有所冲突。从逻辑上看,一个人理想的确立、信念的形成,本就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而且,一个人的理想和对人生目的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合。因此,我认为从理论逻辑上看,应该把第一章和第三章教学内容置换。
第五章和第六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逻辑问题比较突出。如第五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和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有待界定,二者的关系有待理清。教材第123页“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法律制定和运行的始终。”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教材第152页“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从法治理念的概念上看,似乎和“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有所重合。第五章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和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逻辑上也存在问题。第四节第三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七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中“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第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因此,从逻辑上看,不应把“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学内容之前。原教材是把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都放在“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教学章之下,逻辑上很清晰。我建议新教材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把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放在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作为第四个教学目,或者把第三节和第四节顺序置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已有10多年,无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只能说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上也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索,希望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观点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广义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罗楚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这种观点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无人教育的情况而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狭义的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那么究竟哪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循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探寻其内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
1.美国的“生命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他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来实现。为了实践其教育理想,1968年华特士在美国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Schools)。阿南达学校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
可见,美国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战、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
2.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ey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简称LEC),其宗旨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同时,它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决策、沟通、谈判的能力。
可见,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预防滥用药物、暴力与艾滋病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这是台湾“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台湾教育当局认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随后还将已经实施多年的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
可见,台湾生命教育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4.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20世纪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日益丧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自杀、暴力、犯罪现象增多,价值观念模糊。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陆的这些教育问题,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生命教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启动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生命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大陆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较准确,也比较好理解。
从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它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前述的狭义的生命教育内涵是一致的。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三、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内涵辨析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生命教育与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广义上使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上,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称。但是广义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定义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随后的解释中则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盖于内了。所以广义的德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在广义上使用,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与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强调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而生命教育的内容除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还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
2.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别强调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等等情况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暴力现象严重、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衣钵,如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注重现实的人生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以发展健全人格为任务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却超越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是科学和技术导致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种观念导致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的对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学和科学教育,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以及科学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动力的繁盛时代。人类正享受着祖先所不能享受到的高品位生活。面对未来的生活,人们总是充满希望和幻想。似乎未来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然而你可深刻的思虑过,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过分地重视了浮于生活表面的美丽,却都忽略了生活内在的品格和真谛。而这一切正慢慢侵蚀着人内在的灵魂和信仰,信仰的缺失使人们变得颓废、麻木、功利、扭曲、冷漠、自私、空虚、暴力、物质……,中学生当然也不能完全幸免。所以,培养学生对人生目的的一种执着、顽强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和信仰,是我们中学德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