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习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题学习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题学习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55-02

The Teaching Pattern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th Leading Examples

YU K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A novel teaching pattern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mbines leading examples with the teachers' guid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with groups. The result of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the pattern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course quickly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abilities.

Key words: leading examples; teaching pattern; learning with groups

1 存在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简单,学生主动性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理念,简单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概念繁多,学生普遍觉得太抽象,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

1.2 课程教材缺陷,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的主要依据。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软件体系结构教材,存在可用性差、信息量不足等问题,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认知工具;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师生缺乏互动;没有形成适合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案例,使得学生对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缺少深刻的感性认识,无法纠正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从而不能进一步深人理解软件架构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针对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探索有效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2 基于案例导学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讲解的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较多,理论性也比较强。因此,软件体系结构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的软件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对软件架构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在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在讲解基本原理和理论之前,先介绍一个恰当的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层解析,逐步引导,学生既容易记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然后布置实战项目,在项目练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对课题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最后在团队的努力下解决问题。因此,在软件体系结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案例导学为指导,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软件体系结构教学模式, 确立了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人人参与个性化的实际案例设计,解决了理论和实际运用脱钩的教学问题。

2.1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教学模式,就是将案例教学引入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前导,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分层解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案例只用来练习或验证工具的用法。本教学模式以“案例原理解析”为主线,强调围绕案例为前导,引导学生参与与思考,让其能参与实践案例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将相关知识在案例分析时自然带出,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加强,识、记效率提高,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解管道-过滤器设计风格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思考传统的语言编译器工作过程。编译器由扫描器、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多个处理模块组成。让学生思考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让学生画出编译器的结构图。然后让学生思考编译器中的各个模块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连接。最后教师再结合这个实例进行管道-过滤器概念和原理的讲解。通过这种具体而且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管道-过滤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从实战项目出发,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软件系统架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课后深入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在“案例导学”指导下的“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方式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精神。因此,我们将“团队开发”模式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拔尖”的学生作为各组的负责人,教师给定一些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风格或模式,每个组选择一个题目,要求以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或模式去完成。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组织专门的课堂研论会,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讲述他搜集的资料和相关的实例,并重点讲述他对实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则在掌握已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国外一些在软件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的软件架构课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SEI的软件架构实践、软件架构评估、RUP软件开发过程和架构模式等课程,同时建立软件体系结构教学课程网站,包括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和实例等,将最新的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适合于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实践的效果令人满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上完了软件体系结构的5种风格后,可以布置经典的模式设计课题“Key word in context”,然后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每组学生:1) 选择一个或多个设计风格来设计此课题;2) 对选择的风格进行综述;3) 设计中遇到的困惑。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组织专门的课堂讨论,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陈述,让学生参与点评。

3 新模式的注意事项

3.1 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课程讲授基于教材,注重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性;案例导学则基于实际的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和案例导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传授知识的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3.2 理论教学和案例探讨并重

与传统讲授方法相比,该教学模式会增加案例探讨的要求,可调节理论与实验课的侧重点来解决理论课时的不足,即课堂教学以演示讲授为重,案例探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式为主。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适合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天阳, 简b峰, 张玲, 等.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远程教育杂杂志, 2007(1):29-32.

篇2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在学生文化基础不好,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差,中职学校课堂的实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1、“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内涵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使用,课后复习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上课的实际安排分课时编写学案,就是一节课一个学案。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wW.lw881.com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不好,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差,采用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很不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中职课堂中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2、黄瓜栽培学案的设计

学案设计,要求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做出正确判断,在处理教材时,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习内容适中,导学方法得当,达标习题全面等等。根据以上要求在设计黄瓜栽培学案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明确制定黄瓜栽培学习的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主攻方向。本节课目标就是掌握黄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黄瓜的多种栽培方式;黄瓜的生长发育;黄瓜的栽培技术。黄瓜的栽培技术是重点,在栽培中肥水的管理技术是难点。

2.2有层次、有梯度地设计黄瓜栽培的学案内容

学案内容是学案的核心。学案内容的设计,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删减、合并、重组,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并能联系生产实践。在设计层次性、梯度性上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

在黄瓜栽培学案中首先设计了以下基础性问题供全体学生预习时思考:①黄瓜对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营养)有何要求?②黄瓜培育壮苗要抓好哪几个环节?③露地黄瓜栽培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④黄瓜喜湿喜肥,但吸收水、肥能力弱,应怎样对黄瓜进行水、肥管理?⑤怎样对黄瓜进行搭架整枝?⑥黄瓜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怎样防治?这样,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预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能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层次性设计,能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成功喜悦。

其次,为了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使学优生从学案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一也能从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水平学生都参与并学有所得,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信心。在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问题:①为什么黄瓜早产高产,但难以稳产丰收?②如何使黄瓜的雌花形成得早而多?③黄瓜有时会出现畸形瓜,如尖嘴瓜、大肚瓜、细腰瓜等,有时会出现苦味瓜,这些会使黄瓜的品质大大降低,探究畸形瓜、苦味瓜的产生的原因及防止?④黄瓜能嫁接吗?嫁接苗用于什么栽培方式上?有哪些嫁接技术,具体怎样操作?对于上述探究性问题,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获取答案,适合于中等以上学生去探究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的习惯。

2.3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题目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题目在课堂上完成:①为防止黄瓜种子“带帽出土”,播种时种子必须放。②黄瓜应采取的追肥原则。③黄瓜嫁接的砧木主要是_,嫁接的方法主要有和。④黄瓜花芽分化期间,以下哪些条件有利于形成雌花:a短日照、低夜温;b长日照、夜温偏高;c氮磷营养供应较大;d较高的coz浓度;;e外源激素乙烯利。⑤为什么说黄瓜早产高产但难以稳产?

另外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如黄瓜栽培管理,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可以放在课外让学生完成,如组织学生在校外蔬菜基地参与黄瓜栽培管理,从播种育苗一直到采收,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学生实践动手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了解学生技能达标的情况。

3、黄瓜栽培“学案导学”的组织实施

“学案导学”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环节:依案自学一课堂讨论。点拔精讲、练习检测、课后巩固。

3.1依案自学

依案自学是“学案导学”教学法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在课前把精心编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问题的指导下对课堂内容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材及查阅一些参考资料,掌握黄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黄瓜培育壮苗的环节及高产黄瓜栽培主要技术措施。通过自学,学困生可以找出书中重点、难点;中等生能标出自己的疑问,带问题进课堂;学优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3.2课堂讨论

课堂伊始,教师要先进行导课,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往往也是学生的疑难问题,提出后采用分组讨论,每5-6人一组,阅读教材,讨论疑难。讨论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把握课堂讨论节奏时机,讲究艺术,注重灵活性。如何使黄瓜雌花形成得早而多?指导学生从黄瓜花芽分化对环境的要求及受外源激素两方面来归纳问题。第三,导学应灵活多样,并根据教学不同情形,灵活调整学案,及时完善课堂教学,不受既定学案束缚。第四,做好小结,将讨论结果和疑难问题列出提纲,由代表向全班陈述。

3.3点拨精讲

经过小组讨论,集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各组容易出错的问题,由教师精讲。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这节课的难点是黄瓜的水肥管理,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点明黄瓜水的管理一般遵循薄水勤浇的原则。苗期保持湿润,当根瓜坐住时开始浇水,盛瓜期是黄瓜一生中需水最多时期,应增加浇水次数,每隔1一2天浇一次水。肥的管理,根据黄瓜长相和生育期长短,进行平衡施肥,适时追施氮肥和钾肥。一般掌握第1次摘收黄瓜前不施肥,第1次摘瓜后随水追肥,结瓜初期结合浇水隔两次水追一次肥,结瓜盛期可隔一次水追一次肥。每次每亩追施尿素5kg,开沟追施或穴施,生长中期追施硫酸钾8kg。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比如喷施叶面肥防早衰。

3.4练习检测

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了解全班学生对各个知识、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要限时完成课内达标训练题,此间教师巡视,做好个别辅导工作。这样既能使学生当堂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对学生薄弱部分进行补救,对错误部分进行纠正,力争整体达标。

3.5课后巩固

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讨论及课堂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将学案收回,仔细审阅,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来巩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过程中,由未知到有知、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4、对黄瓜栽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几个关键环节的思考

4.1“学案导学”要注重“学”

在设计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摸清学生的认知情况、各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编制体现学生需求的学案。此外,学生们之间的互学互研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2“学案导学”要讲究“导”

教师适当的引导能够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还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导”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驶能力,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到活而不乱,又要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3“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关注学困生

一部分学生若不能认真完成学案中基础知识的自学要求,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处于被动地位,更不用说课堂知识的延展和研究性学生。教学实践中要促使这部分学生愿意学习,做到既发展了学优生,又使学困生有所进步。

篇3

一、引言

信息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基石,在现代材料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应用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信息材料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显示整个信息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信息材料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纷纷将信息材料类型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课程,如《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形成了内容联系紧密的系列课程,占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信息材料紧贴信息技术,其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教学主线必然要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器件密切结合。传统的信息材料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材料的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学主线多围绕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传统主线,与信息技术器件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性”、“研究性”、“探讨性”、“创新性”不够突出。

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材料课程主要是适应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结合各自的科研特色所开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贴近各自科研实际和科研项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有《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和《Speci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Phot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课程,哈佛大学开设有《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aterials for Engineers》、奥克兰大学开设有《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课程等。

国外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萌发了原始形态的案例,产生了案例教学的雏形。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就带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的萌芽。19世纪后期,哈佛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以法院判例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考试是以假设的判例作为考试题目。这被认为是现代案例教学的开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自此之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开始了近代对案例教学的研究。

在国外,信息材料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在开设《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时,便在授课中采用了以电、光、磁特定电子器件的应用提出问题,从材料的结构分析问题,最终以材料的性能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便是案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奥克兰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在教学课时中设置大量研讨课程,就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研讨,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效果明显,而且国外大学在科研中成果突出,可借鉴的案例众多,促使国外各大学纷纷建设信息材料教学案例体系,用于辅助课程教学,成果显著。

国内的信息材料课程多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开设。如清华大学开设《电子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北京邮电大学开设《电子材料》研究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功能材料学》研究生课程等。国内各高校案例教学的推广较晚。国内最早的案例教学是在工商管理MBA教育中开展的。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使得案例教学的功效日益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近年来逐步纳入许多高校的教改计划,在许多学科教学中渐渐频繁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的“新宠”。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材料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各学校信息材料课程多为门数较少,相互关联较弱,在案例教学引入时,往往只有较少的1-2个案例,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其案例教学的涵盖面太少,不成体系,效果并不明显。

三、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我国信息材料课程体系、课程案例教学、可采用的案例,较之国外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材料课程不成体系、相互间联系不够密切、案例数目过少、没有系统的案例库。因此,在进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时,明确教学案例需要同时为涉及信息材料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多门课程提供支撑,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等,建成可同时为多门课程提供案例教学素材的案例库。

在案例设计时,突出面向应用面向实践特色。信息材料的突出特色有以下两点:一是和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器件的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和授课高校的科研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必须突出面向应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素材案例必须是最新并已经应用,在工业和生活中可见的技术及器件,此外应当结合本校科研实际,借助本校已有的科研条件,设计实践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制备和表征信息材料,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四、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

(一)案例教学主线

围绕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显示信息链”主线,以每个信息链环节中涉及的典型器件为案例,再围绕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应用特点、发展前景构建典型案例,形成案例体系,为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服务。

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展开,因此按照信“信息链”主线组织案例教学体系是较好的教学模式。具体案例建设实例如围绕信息获取材料,建设红外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量子肼探测材料与器件、热探测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处理材料,建设半导体二极管集成电路材料、光子/声子晶体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存储,建设铁氧体磁粉硬盘存储材料、硒碲化合物光盘存储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传递材料,建设铝绞线电缆通信材料、石英光纤通信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显示材料,建设电场发射显示材料、等离子激发显示材料、有机电子发光显示材料、液晶受光显示材料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按照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器件-应用”展开研讨式或者实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体系结构

信息材料系列课程,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既有共叉教学内容,又根据授课目的各有侧重和区分,这是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固有特点。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既要争取同一案例素材可以为多门课程所用,又要针对各门课程,进行同一案例素材的特色建设。如半导体材料作为信息材料基石,典型半导体材料器件,如单晶硅p-n结,在《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三门课程中都可以作为案例分析教学,但可根据课程特色,在同一个案例中分析教学侧重不同,按照侧重点为材料导电基本原理、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材料性能特点和材料器件应用特点细化建设案例,将之建设成为可以选择不同侧重点为不同课程服务。应当具体分析,明确可为多门课程服务的共性案例和为专门课程服务的特色案例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应根据根据服务课程的体系结构设定。

(三)实践案例设置及比重

教学案例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基础知识讲解、案例解析或研讨、案例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个要素各自在教学案例中所占权重合理,案例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有的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为主,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向应用,注重工程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案例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针对性重点开展实践案例建设。结合授课院校的现有科研条件、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硬件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各类重点实验室等),选取材料制备和应用难度较小的典型材料案例,如电介质材料及电容的制备、磁性材料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作为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建设,分析实践环节中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和应用的联系评价四个环节在实践案例中的权重及相互关系,让学生自主研讨、设计材料成分、制备材料和简单器件、考核材料和器件性能、分析总结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和面向应用的能力。实践案例在教学案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30%。

五、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办法

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宜采用学习借鉴-结合科研-特色建设-研讨和实践结合的具体做法。第一,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案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信息材料教学案例,学习其组织形式、案例分析手段、教学目的和效果评价手段;第二,在进行案例建设前明确结合科研项目及科研方向指导思想,依托现有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第三,建设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特色,突出教学案例体系特色建设;第四,在案例建设中,合理分配课堂研讨案例教学和动手实践案例教学的比例,重点建设实践案例教学,使案例体系更加符合面向应用需求。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不成体系,效果不好。本文针对信息材料系列课程,论述了可同时服务多门课程的教学案例体系的设计基本思路、案例体系主线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实践环节设置和建设办法。该教学案例体系可为多门信息材料课程教学服务,有助于强化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育林. 案例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D].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篇4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篇5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123―01

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为了提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寻找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案例一】认识角

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自己设计的 “我们去旅游”的情境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2: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3: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这位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再引出问题。在“满堂问”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只有这样引导,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l已经讲到重点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显得画蛇添足,反而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莫名的方向。教师完全可以将无意义的问题停止,转入到“方”和“圆”的区别上,也就是有角和没角的区别上。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是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的,反而会让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的设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和时机。

【案例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能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自己画,在巡视中,笔者发现问题:由于没有将对边画平行,导致对边不一样长。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两条边平行,也没学过角的度量,怎么办呢?在大部分学生举手表示画完后,笔者将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形拿到了展台进行展示。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它的对边不是一样长。

师:观察了那么多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都是画得对边不相等导致画错的。

师:谁有什么好办法,教教大家?

生:要先量好长度才开始画。(没有讲到重点)

师:说得真好,但是老师知道有很多同学是量过长度再画的,却还是画错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在移动尺子的时候不能把尺子弄歪。

师:你能上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移动尺子的吗?

学生上台展示。

篇6

本课通过充分发掘花样跳绳对学生健康与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还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跳绳的健身功效扩大化。本节教学内容,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程导入介绍,第二课时为基础动作训练,第三课时为分组花样跳绳比赛,第四课时为花样跳绳样式创新。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n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花式跳绳的想法。第一节课为室内理论课程。课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玩过吗”。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主要器材――跳绳,询问学生利用这一器材健身的经历,问同学们“玩过吗”。因为场地条件允许,在学生陈述完之后,还请了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跳绳的技艺展示。第二部分“会玩吗”。在学生进行技能的展示之后提这个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已经展示过了,为什么还需要问会不会玩。在我国,跳绳是一项全民性的趣味体育活动,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跳,但是“花样跳绳”又与我们理解的“跳绳”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追问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部分“怎么玩”。这一部分就是主要通过影音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花样跳绳”的定义。通过观赏别人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趣味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2.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第二课时主要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单摇、垫脚跳、速度跳、单脚跳、剪刀跳、弓步跳、走路跳、移动跳等在内的基本跳绳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便于学生在课上进行动作练习,在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是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也更便于组织课堂比拼,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3.分组比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这一课时开始,让学生迅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排队。老师统一布置比赛动作,将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有难度的花样跳绳动作,给学生统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之后迅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可以有效巩固理论课程和练习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况。

4.集体创新,“花式创新”玩法汇报表演

有了第三节课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做铺垫,第四课时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和学习。让学生选取三个以上的基本动作,在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启发下进行“花式创新”和练习,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

【讨论分析】

1.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的是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不被教案所局限,而是根据大纲或教学主旨预设出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堂任务。例如,在本案例中四个课时就是相互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完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由此预设单课时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此外,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本案例中,第四课时整个课时的时间都作为一堂总结课,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跳绳进行玩法的花式创新。我们的学生有七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创新动作套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练习自己对花式跳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以课堂教学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篇7

一、绪论

从现在普通民办学校教学来看,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短,在车上的时间多,并且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材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个班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一个学校读了几个月、一学期或几年,学生有可能到别的市或别的省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在民办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一条鱼充饥,只能管一时,不如教人如何捕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挨饿了,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不如“会学”也。

二、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法是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能从寻找最优化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第108页)

先将文字证明题转化为几何语言: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经过分析,要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关键在于证明AB=CD。

三、多解归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解归一”法是引导学生把多种解法相互比较,进行联想、猜想、抽象。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挖掘本质思想,解答题目。

多解归一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练习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中得到最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经验不足,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把多种解法的规律找出来。

四、多题一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题一解”法是从几道典型范例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把同类型或解法相同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规律,再观察出其他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的联系,同类题目就迎刃而解。

例如,首先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将“将军饮马与路程最短”纵向延伸。

案例: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A、B两村位于一条河的两岸,假定河的两岸笔直且平行,现在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问:应把桥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由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做法:①作BE河岸,使BE的长等于河宽。

②连接AE,交靠近A村的河岸于C点。

③在C点处架桥CD,从A村过此桥到B村的路程必最短。

分析:桥长CD是固定的,所以扣除CD后时,问题就变成是使得AC+DB达到最小。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好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改变民办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短,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学生会产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篇8

根据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两场"太空婚礼"涉及哪两项细胞工程技术?

学生回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教师:如果你是科研人员,具体应如何进行?请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表格是上述两项细胞技术的原理、方法、意义等的比较,试图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复习导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过程,我边巡视边指导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把学案中表格内容完成。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掌握,只是我们平时上课都习惯"包办",担心遗漏知识点,生怕学生不懂。

我根据巡视情况,追问:"使动物细胞融合的特有的诱导剂是什么?""灭活病毒。""为什么强调灭活?"学生抢着回答,大部分都能够答出"如果不灭活,病毒将感染细胞使细胞死亡"。学生如此积极,而且能够联系病毒的寄生生活回答,我备受鼓舞。由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制备单克隆抗体。

2.任务驱动,温故知新

复习抗体的相关知识点,并图文并茂分析说明传统抗体的生产方法及缺陷--产量低、纯度低,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灵敏度低。"如何获得大量的、特异性强的抗体?"这一问题便油然而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我提供问题:①B细胞在体外培养能不能大量增殖? ②哪种细胞在体外培养能无限增殖?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模仿动物细胞融合过程设计一个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方案。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有点冷清,学生不愿意讨论,可能是"设计方案"难度太大,我于是引导他们构思一个大概的思路,并且"刺激"他们说:"刚才你们自学动物细胞融合,掌握得很好啊,怎么现在就不会活用了?"这一激将法还是有点效果,部分同学开始讨论。我接着说:"其实这就是1975年两位科学家米尔斯坦和柯勒的实验方案,他们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学生哗然,说:"这样就获得诺贝尔奖啦!"我顺势引导:"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idea哦,如果你们以后对实验有什么想法,不妨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下,说不定就有创造性的发现。"学生大笑,在笑声中进入单克隆抗体具体制备过程的学习环节。

篇9

1.从长的中点开始分,把他平均分成如下左图:

2.从宽的中点开始分,把他平均分成如下中图:

3.延长方形的对角线开始分,如下右图

■ ■ ■

师:大家想得很好,学校选择了第三种分法。买花种的数量要按照面积的大小来计算,你知道第三种分完后一块地的面积是多少?

生:10×6÷2=30(平方米)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10×6求出来的是这块长方形空地的面积,再除以2是其中一块三角形空地的面积。

师:请仔细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高。

师: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用公式可以怎样表示?

生: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42―02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法律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民事案例分析》这门课程。当然,有的学校称为《民法案例分析》,或者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课程合并为《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的显著区别,实践性教学环节自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该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自然在高职高专法律教学中就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笔者作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讲好这门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本课程与《民法学》课程的关系

《民事案例分析》是在学习完《民法学》课程后的下一个学期才会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民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也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案例的分析活动。但由于当时学生还没有完整地学习民法理论,对庞杂的民法知识还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难以达到从民法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案情,准确定性和处理的程度,很难会有高水平的分析。到了《民事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学生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民法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对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正需要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联系起来,一方面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际案例的分析定性与处理。《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因此往往会对该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正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这种兴趣,引导学生把现在眼前的案例与上学年里学过的《民法学》里的相应知识点联系对照起来。要让学生不满足于一般人常见的猎奇好玩心理,开始尝试着从法学理论的高度来分析对待案情,寻找暗藏于其中的法理逻辑关系,并且与相应的民法概念和理论相对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相关民法理论和制度加深了印象,也为将来从事司法实践和参加升本、司法考试等专业考试打好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比较分散的民法知识串联起来。《民法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古老学科,内容非常浩繁庞杂。一般学校都会作为学年课开设一年的时间。等到一年后开设《民事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发现以前学过的一些民法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即使残存的记忆也比较零碎。对案例的分析研判过程也恰恰是对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重温的过程。而且,学习《民法学》的时候,知识点是一个一个逐个学到的,现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运用起这些知识,绝不可能还按照当时学习的顺序,而是呈现跳跃性的特征。在民法不同章节讲过的内容有可能一起出现在一个案例里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也对教师宏观把握这些知识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不同的知识点,将会使学生对民法理论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指导他们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才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2、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现在各校开设的《民事案例分析》课程,课时一般都不是很多,但该课程的教材版本却很多,所选取的案例数量也非常多,且类型繁杂。许多版本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等方面的原因,里边的案例都是多年前发生的,与现今的社会现实和最新的法律规定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因此,在课堂讲授中选取更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知识。否则,就可能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并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还有些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并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者过于简单,几乎没有多少分析的价值。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这些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甄别,挑选那些真正具有分析价值,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帮助的案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注重收集在其他途径获取的各种民事案例,尤其是一些媒体广泛报道,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例。相比于教材上的那些相对比较陈旧的案例,对这些身边即时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更愿意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也会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不脱离司法实践的良好印象。

高校的青年学生一般都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刚刚成年的微妙阶段。他们既保留有中小学阶段建立的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对许多问题不再盲从。因此,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关心社会,勇担责任的良好形象,不仅对所担任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更具新鲜时效性的案例。当然,这对教师平时的备课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重复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显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注意课堂互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分析课程由于带有案情,比起普通的法学理论课程来一般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会对这类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但如果任课教师处理不好,这种兴趣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案情的猎奇阶段。这显然不是开设这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分析不是讲故事、说评书。趣味性很重要,但绝不是主要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法律原理和条文的理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所以,善于把学生对案情的兴趣自然地引向背后所蕴涵的法律实质才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也是最考验教师功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向学生提问,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就某一关键问题开展争论、辩论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课堂气氛就会自然地活跃起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在这方面,不少专家和教师同行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教师应该注意吸取这些先进经验,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4、注意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得当,通过适当的引导,课堂气氛一般都会比较热烈。会很自然地涌现出一批积极发言、激烈辩论、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学习基础就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往往很乐于也善于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充当主角。作为教师,当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这种学生的积极配合,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直观迅速地显示了出来。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一般并不很高。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这种“好学生”大概只会占到20%。而多数,甚至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满足于在旁边当观众和听众。他们有些是由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知该如何发言,有些是由于胆怯而不敢发言,还有些是由于以前曾经在课堂上发言表现不够满意而受到了心理的打击。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一般由于高考的成绩都不太好,本来自信心就不足,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或者混日子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求,只满足于部分“好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实际上对其余的多数学生反而是一种无形的打击。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对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尚未开始的时刻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必须非常注意对那些不够主动的“后进”学生的关心,经常有意识地提问他们,对他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绩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和赞许,而对回答不出,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宽容对待,用温和的语言加以引导和提示,绝不可轻易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相信不但使大多数学生本门课程获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也会为今后长远的人生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