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教育的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教育的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教育的现状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思想品质,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依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现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上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从实际出发,随时对学生渗透各种教育,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74.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22.8%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选择和教育等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很少教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难以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图1)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73.8%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24.5%的学生认为教师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中,1.7%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图2)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92.5%的学生认为教师抓住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各种比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7.5%的学生认为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图3)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67.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有时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1.4%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养成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德。(图4)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31%的学生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换位思考;在体育教学中,2.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图5)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16.3%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课前进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77.2%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以情感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21.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将下课时进行,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图6)

3结语

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更好地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使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从而提高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8-01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第一,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当前许多中学的领导者、教师甚至学生都未能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中学的美术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许多中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学或边远地区的中学,美术教育仍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据了解,当前还有许多中学存在美术教学的课时非常少且常常被挪作他用、师资不足等问题。此外,当前中学美术教学所使用的方法陈旧落后,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

第二,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师资情况较差,美术教师的素质较低是影响当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据了解,当前许多中学并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许多学校的美术课程均由语文、数学等并不具备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来兼任,美术课程有名无实;此外,一部分学校虽然也有具有专业修养的美术教师,但是学校的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只让其充当门面而不关注美术授课的实际效果,导致美术教学的质量低下。

第三,美术教学的针对性较差,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功利思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课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失去了意义。此外,部分学生与家长在学习美术前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出于走捷径的心理而要求学生学习美术,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新课改越来,素质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中学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当注意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新课改强调素质教学的重要性,提倡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以及美术教师应当注意更新其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低下是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绘画空间,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此外,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对策。学校应当注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应当树立重视学习的概念,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十分支持,认为学习美术对将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面对这一情况,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打电话、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美术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广大教师应当注意顺应时展的要求,利用丰富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多媒体的教学资源,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变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此外,学校还应当注意加强对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依据学生的特点与本地区的特点编写乡土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措施支持美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现实特征

1.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2.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3.音乐课缺乏创新内容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4.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中学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音乐教育的教育性与审美性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音乐中的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驰、节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都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二)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愉悦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为更好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打基础,使学生在歌唱、奏乐、欣赏、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抒发其情感,发展其个性,并从中接受教育。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三.充分发展音乐教师科研水平

篇4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美术手段,有机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对于美的需求是人的共性,但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其自身情操,还能帮助其形成高尚、真诚、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美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审美标准的技术方法,促进了中学生艺术感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理想中的美术教育还需要有所改进。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对中学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的误区。第一,中学美术未被纳入考试范围,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与其他应试学科相比,中学美术教育的地位较低,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会被占用,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二,部分中学将美术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科目,通过美术考试来降低文化课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对美术本身的重视严重不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难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即针对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将绘画作为美术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领悟,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美术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但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阻碍了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部分中学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美术教学设施,但由于缺乏内部管理和师资水平不高,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

二、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中学美术的教育观念

美术是一种视觉文化,具有愉悦视觉、陶冶心灵、培养视觉素养的功能。在中学阶段实施美术教学,应该转变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美术的观念,加大对美术学科的宣传力度,使大家正确认识美术及其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完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美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增强课改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校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创建良好的教师互动学习平台,针对教材、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之所用,尤其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然而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仍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学生的主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突出美术地方特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课本中有了“地方教材”板块。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比如民间美术艺人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造美术的源泉,让学生从小体验民间美术文化,从体验中学习中国丰富的美术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

鉴赏美术作品时,必须先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才能理解整体。但是,此时对美术作品中部分的理解是局部的和孤立的,即使理解了作品的所有部分也并非意味着就理解了整幅作品。比如说,了解了宗教故事,我们也许能理解古埃及神庙中壁画作品那些形象的含义,理解整幅作品中的一个方面,如题材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理解了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这是因为这些局部形象的含义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构成这一作品的含义。所以,我们要从局部的理解向整体的理解过渡,把对局部的理解放在整体之中去把握,在把握整体时,不忘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要考虑它与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联,特别是环境、民族、宗教和时代等因素对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美术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美术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高尚的品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现在素质教育正在大力开展,而中学音乐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力倡导和上级的支持下成绩很喜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深层次的发展被制约。文章通过对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为革新中学音乐教育提供了相对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手段;教学现状;革新策略

现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情操的陶冶、身心的娱乐都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得以保证,而音乐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对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众所周知,一朝一夕不可能造就很好的音乐素养,我们必须要通过后天的科学教育才能实现。而音乐教育就是一种有效培养音乐素养的形式。现在不断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告别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为音乐在帮助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因此音乐教育的良好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音乐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重要使命。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认清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并扬长避短,积极改善,不断革陈出新的音乐教育局面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来说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中学音乐教育教学手段的现状

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积极一面是各级各单位加强管理的有效结果。首先加强了音乐教育管理,增加了教学设备的投入,物质条件已经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次在师资队伍上,加强了队伍建设和培养,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水平。最后就是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学手段不断改进。不再单纯地传授抽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内心体验,自发地去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试图用音乐本身去打动人、教育人。在音乐课上,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重视全面发展,潜移默化地将音乐与文化品德相结合,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沉湎于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去发现隐藏的不足。因为教学改革才刚起步,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成绩,也要思考和探索中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观念不够导致教学手段单一。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学价值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教师只顾传授音乐技巧和发声手段,模仿多于对音乐本身的鉴赏。甚至有的音乐课只是单纯欣赏,没有很好地了解音乐教育的真谛。其次整个教学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束缚观念影响,在音乐学习中思想不够解放,多数教师认为音乐只是一个副产品,并不是主要学科,对于音乐课的理解还单纯地认为只是一种学习的放松,并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再次音乐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手段没有吸引力。音乐教学内容停留在陈旧阶段,学生们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使得在对学生们的引导上容易出现偏差。最后就是考评体系不足,致使学习效果不明显;在音乐的考评体系中,学生只是被动地、生硬地填写抽象的知识,并不能自主地运用音乐知识加以引导。

二,针对现状中的不足,中学音乐教育的革新策略

(一)及时更新观念,全面理解认识中学音乐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对观念的更新和对教育观念的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向导。只有这样才能认识音乐教育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唱歌的简单娱乐放松方式,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工具。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能够了解艺术之美,陶冶情操甚至传递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美学教育问题,不要将音乐素质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当成是空谈。

(二)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全方位重视中学音乐教育

教学手段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突破程度,教师要大胆改革破除传统提升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音乐要与其他主科平起平坐,虽然不是一项主课目,但是音乐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编排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要勇于创新,不断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有依靠音乐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将流行的音乐知识融入教学,不仅形式活跃,而且内容足够吸引人,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适当修正中学音乐教育考评体系,正确引导音乐教育发展方向

考评要与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相联系,不仅形成监督,并且逐步指导后续的学习。而且考评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要理性引导。教师要全方位地普及音乐知识,使学生在考评中能够运用潜移默化内心构成的音乐思维和理论知识。

三、小结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取得了诸多成绩,有效提高了广大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一切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中学音乐教育界应当不骄不躁,立足当前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锐意革新。寻找新的渠道大力推进中学音乐课程新标准理念的贯彻实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无孔不入地渗到各个行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协助。现在,计算机的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的智力通用工具。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被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搞得疲惫不堪。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切身经历,希望通过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变化却非常快。无论是教学内容、目的、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而且还暴露出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怪”现象。

1.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农村学校设备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责难我们总是把落后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批评经常能够听到,这就是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当人们发现学校设备不可能永远与社会同步发展,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同步时,于是产生了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

2.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Windows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事实上的确出现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必要存在。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技术课越难教: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越来越多,“未教先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信息技能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特别是现在中小学都学Windows和Office,而且都取“零”起点,因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找起点的困难。

二、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

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容易受到非难的。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

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2.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CAI活动中,用CAI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三、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来源的差异;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

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默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去试探那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按扭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索教材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达到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才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是不大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来于一本好的教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2.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无师自通”和学生难倒老师

的情况是正常现象,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以相比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软件,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高手。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方面。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在以计算机语言教学为主的时期内,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比较接近,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能够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方向转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念,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研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或者说,可以是教师“教”的,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培训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

篇7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1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再加上网络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体育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学体育教革提供借鉴。

一 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多数中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学校的升学率上,对文化课过分注重,对体育教学则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同时,还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我国自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体育大国,体育健儿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群众的体育觉悟仍处于薄弱环节,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中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希望、国家建设的栋梁,身体素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影响我国今后的发展。此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基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一些中学至今缺乏完善的体育锻炼器材与锻炼场地,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肆意地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体育锻炼。

二 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整个中学的教学活动中,体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使其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针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需着重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体育教育,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在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端正体育认识,去除功利思想,加大体育投入,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及锻炼方式纳入中学的整体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保障中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各个中学在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除了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外,还应从文化素质及教学能力上进行加强,使体育教师切实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在重视体育的过程中,各个中学还应积极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将理论讲解与运动实践充分地相结合,保证体育教学质量。

2.加大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作为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学整体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与体育教学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整个体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锻炼状况,巧妙地引入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运动乐趣的同时,还能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体育锻炼中。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的是,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将体育运动的原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深化理论理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此外,在整个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自己的意志、毅力及团结互助的性格品质,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加大发展体育教育科技化发展

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的现代化,在21世纪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准确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及体育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学生的实际运动状况,将体育运动与学生的个性充分结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力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体育教学的模式上,中学负责人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修创新,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确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质量,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的说来,在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中,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中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接班人,其身体素质及道德品质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相信在相关部门及广大体育教师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小妹.阳光体育背景下苏北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2]冯瑞、庄月红.豫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魏跃军.初中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篇8

一、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

中学人文素养教育是在推进中不断“挑战”与“应战”中发展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中学教学片面强调升学率,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课堂与现实相脱离。教师以考试为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以成绩作为学习的初衷和目的,导致理科学生甚少将精力过多的投向人文学科,即使人文基础学科的教师也不能将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学业评价有效地运用在学科教学设计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名无实,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赵亚夫等学者将心理学中的兴趣和动机理论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认为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了解内化过程,遵循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实际,以“导”代“灌”,真正发挥基础学科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人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学教育应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观念,着力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即在传统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数理化等科学素养的现状中,逐步注入人文学科要素;在文科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模仿和最后得出一些总结的方式的基础上,逐渐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寓学于乐,在学习当中创造求新的方式。接“地气”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学生们逐渐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变成学习资源,不断地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着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之下来自于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的实践,如何于多元化的、各有依据的尝试中实现统筹协调,找到提升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路径。陶西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进制度和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素养教育取决于高素养的老师。老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科。理科教师要深入挖掘理科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要素,探索多路的渗透途径等;文科教师更应重视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文人知识的教育并将它转化为文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这一点来说,强调教师的师德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在认知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适应其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家陶西平说,最终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机的最锐利的武器还是教育,即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公民。从长远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初始阶段无疑是中学阶段。而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推行,正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适应社会的产物,这样,在中学阶段创设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成为中学乃至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中学教育秉承着完善学生生命的使命,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更需关注从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未来中学教育的着力点。准确把握新课改的契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学科中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挖掘学科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要素,为所有学生的生命成长和需要搭建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优质自己。我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对中学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现下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向度,大大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只有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重理轻文问题,重视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结束语

人文素养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长期不懈地努力。重新梳理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及现状,并非仅仅重拾记忆,更重要的是借后知之名,对中学人文素养教育再作研究,审视其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进一步思考。

作者:李慧慧 单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篇9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必将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质量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学部分英语教师教育理念没有更新,不能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识记,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忽视鼓励学生,使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农村中学生英语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另外,农村有的学校除了比以往多个录音机外,上课还是一本书,一张口,一支笔的旧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潮流,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 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尽管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但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小学有正规的英语教学;有的小学英语被当成了副科,教学流于形式;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口语交际能力很差。由于这些学生在启蒙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思维不活跃,不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不能认真复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对英语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大量的生词、短语、句型有待学生记忆,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不会音标或知之甚少,记单词常常借助汉语或拼音、死记硬背,“有口无心”听不懂、说不出。单词记不住,词汇量跟不上,直接导致句型、文章看不懂。

三、改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现状的措施

1. 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们知道,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常规。然而由于农村英语教学的设备相对落后,所以英语教师应起带头作用,尽量用英语授课。给学生营造说英语的氛围。开始时,教师的速度可以较慢,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可以用正常的语速讲课,并鼓励他们也加快语速。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当学生取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及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

2.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英语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常用的有:

(1)利用上课前10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如,唱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活动,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形象而直观,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让人探求的情境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转贴于

(3)运用教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游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佳肴,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和手段。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转化。

(4)适当拓宽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永远会对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保持兴趣和追求,因此应适当拓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教学7A Unit3 Let’s celebrate时,文章内容涉及到怎样过万圣节,但是对于万圣节(Halloween),课文内容介绍的不够详细,我用英语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万圣节的来源,以及西方国家是怎样过万圣节的。同时我还给学生拓展了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感觉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增加了许多课外常识。

(5)教师在课堂上设立疑点(最好是要有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

3. 教会学生记单词的方法,打好基础,防止分化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构件,学习英语首先要掌握单词。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提英语单词,就感到头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记住单词呢?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孩子:

(1)寓教于乐。例如在初中一年级学单词时,我经常使用“单词大比拼”的游戏,就是把一个单词拆开成一个个字母,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字母重新组成单词,比如把单词whose拆成w\h\o\s\e,学生以重新组成who\he\she\we等单词;学生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记忆单词的速度,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2)词缀记忆法。英语构词法之一是派生法,即在词根基础上添加前缀或后缀来构成新词。例如牛津英语8A Unit5 Birdwatchers中的Vocabulary部分,通过总结,告诉学生im-,in-,un-ir等是使形容词变反义词的前缀,使学生很快的掌握unhappy, inexpensive, irregular,impossible的词义,而且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

(3)阅读记忆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阅读是记忆单词最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在大量的语境条件支持下,不仅可以迅速把词义记下来,还可以学到各种语言现象和正确的表达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材料。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仅靠书本内容是不行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26-01

一、研究对象

为宁明县的13所农村初中的14位音乐老师、133名学生和23位家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3份(男生65人,女人54人),回收问卷13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89.47%。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根据论文的需要,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了宁明县农村中学的部分初中学生,以座谈、电话、QQ等方式访问了宁明县农村中学的14位音乐老师和23位学生家长。另外笔者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访问了有关的领导、教授,征求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增强了本论文的科学性及严密性。

2、文献资料: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搜索、阅读并整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逻辑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根据调查得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

三、宁明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1、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设备差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这样对学校的师资和各种音乐器材的配置是有要求的,通过调查发现:宁明县13所农村中学仅有3位大专以上学历的音乐老师。那么各种音乐教学器材是怎样呢?13所中学里面电子钢琴2台、电子琴(可以使用的)9台、录音机160台(含英语老师用的)、打击乐器95件,音像资料180张。专门音乐教室2间。从调查的数据说明;各中学的专业音乐老师配备严重不足,学校所必需的音乐教学器材、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教师基本功底低、使命感不强

因为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些学校虽然开设有音乐课,但是由于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因音乐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作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些学校由于找不到教师上音乐课或者偏重于文化课,甚至没有开全音乐课。个别授课的音乐教师没有专业的素质和修养,没有专业知识,一昧地让学生听着录音机演唱,没有教演唱的方法。大部分学校不能按教材完成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的地区。有些地方音乐课是“口传心授”,音乐课成了流行音乐的“唱歌课”,歌曲的内容也不加以筛选。他们唱着通俗歌曲,心里上感觉到了一种满足,音乐教师因为学生的这种“满足”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及技能、音乐欣赏的教学,使农村许多学生不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不识谱。

3、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音乐只是人们在劳累之后用来听听,消除疲劳的一剂良好,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喜欢音乐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让孩子认真地学习音乐,并重视音乐教育,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听懂音乐,稍微接触,不要太专注。有许多家长认为,我宁愿把钱砸在语文、数学的辅导上,也不愿意把钱放在没有前途的音乐上,它又不是中考、高考的必要课程,学了也没用。另外,学校的压力也很大,面对上级给出的升学指标和成绩排队,老师们疲于应付,再加上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所以音乐教育也只能成为一种“不可及”的教育了,要想转变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真是难上加难!

4、学生重视音乐的能力及实践操作意识的不够

学生易受家长的无形影响,对音乐不够重视,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表现出无奈、烦躁、不配合现象,常常是在老师极度调节中完成课堂教学。因此,老师在上面讲一套,学生在下面听一套,甚至很排斥音乐课的设立,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5、上级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却未列入升学考试课目之中。在调查谈话中校长们都承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框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因为统考科目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音乐体育等文娱活动搞不好也无关紧要。因此当师资、课时缺乏时往往把音乐课暂时放到一边,就连每周的一个课时都难以得到保证。当然这也是很无奈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更别说在课余时间开展校园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