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43: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础知识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了解美甲的基本概念。
2、认识指甲
能力目标:
掌握指甲的基本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美甲知识的介绍,欣赏美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美甲的兴趣。
2、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指甲结构
教学难点:
掌握指甲结构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艳丽的服饰能够体现女性曼妙的身姿,而双手上的指甲也经不住时尚的诱惑,成为装饰的载体。小小的指甲盖颇有讲究的形状、颜色、花纹,彰显着人物的爱好,性格,品味和身份,为整体形象画龙点睛。
二、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美甲?
美甲也叫指甲美容,是美甲师运用专业的美甲工具和材料,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对客人的指甲进行修剪,保养,美化的工作,并结合客人的手形,甲形,肤色,服装等的特点,对指甲的颜色,图案等进行设计。
(二)发展
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浸染指甲。也可将丝棉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还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
英国皇室贵族和中国的清朝皇室都有留甲的传统,保留洁白的指甲表示不必辛苦的工作,象征了地位和权利。拥有一双修长、华丽指甲的人多半属于上流社会的阶层。
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对美的向往和崇敬之心都是相同的。在不断的追求中技法和方式在不段的更新,现在的美甲材料也更加的健康、环保!满足不同人群的美的需求。
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赐福,祛除邪恶。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从许多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闪烁的历史光芒。提起美甲,自然想到手,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文明的发展,手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是人的一个器官,它还被“发现”并被提升了固有的美,女性的手尤其如此。
中国古代妇女以自己的手纤柔洁白为美,它意味着手的主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而优越生活是谁都向往的。中国古代对手的这种审美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柔荑:软和的茅草嫩芽。 ——《诗经?卫风? 硕人》
“红酥手,黄滕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宋? 陆游
宋代有位词人叫,他有一位早亡的红颜知己。这位女子有一双非常美 丽的手,这双手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所写的怀念友人的词中经常提到那双美手。例如:一握柔葱,香染料榴巾
柔葱:像嫩葱一样笔直修长的手。——《点绛唇》
再如: 玉手/玉葱手:像玉一样洁白、细腻、珠圆玉润的手。
为了让自己的双手很美,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开始修饰她们的手,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蓄甲和染甲。这里,包含在美手的内涵中,同美手一样重要,又更具特色的美甲文化就显示出它与手之间不可或缺又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其中,美手为美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美甲在美手的基础上突显出手的独特、靓丽、修长,柔媚。它们在古代被融合一起,行成独特的美手、美甲文化。
《红楼梦》里写到,病重的晴文将自己的长指甲咬断送给宝玉,这恐怕是有关蓄甲最生动也最凄婉的描写了。另外,古代妇女还常用指甲套。指甲套大多用金属制成,样式华丽,套在手指上用以保护长指甲。在很多清代妇女的画像、照片里都可以看到这种装饰品。
染甲之风由来已久,远在唐代,染甲的材料主要是风仙花。将风仙花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包好,第二天指甲便染成了淡淡的红色。连续染两次之后,指甲便会红润妖艳,其色数月不褪。元末明初的诗人杨廉夫在他的诗中,曾描写过女子美丽的指甲。“十尖尽换红鸦嘴,……数点桃花汛水流”。
分类
(三)按用途分类:
(1)生活类美甲 (2)艺术类美甲
(四)按制作材料分类:
(1) 光疗甲 (2) 水晶甲 (3)贴片甲 (4)雕花甲
(五)装饰材料的分类:
水印贴花、水钻镶嵌、吊饰悬挂等
(六)自然甲基本知识
1、概念:自然甲由角质蛋白构成,质地坚硬,是指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2、作用:保护手指和脚趾。
3、自然甲的形状、颜色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4、新陈代谢周期为半年,生长速度与季节、年龄等有关。
5、分泌油脂和水分。
6、形状:方形、圆形、尖形、梯形、内嵌形、扇形、上翘形,下钩形
(七)指甲结构
健康的指甲应该是光滑、亮泽、圆润饱满、呈粉红色,指甲每个月生长3毫米左右,新陈代谢周期为半年。指甲的生长速度随季节发生变化,一般夏季生长速度较快,冬季较缓慢,
指甲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1、指甲尖(指甲前缘);2、甲盖(甲体);3、甲根甲基。
1、指甲前缘——是指甲面从甲床分离的部分,由于下方没有支撑,缺乏水分及油份,所以容易裂开。
2、甲体——也叫(甲盖)一般称“指甲”部分,是由位于支甲根部的甲母构成。
3、甲沟——及指甲的外框,如果太干燥,便容易长出肉刺。
4、甲弧——也叫半月区,是位于指甲根部白色如象半月形的地方。
5、甲床——支撑指甲皮肤的组织,与指甲紧密相连,供给指甲水分,下放密布血管,是指甲呈粉红色。
6、甲根——位于指甲根部,在甲基的前面,极为薄软,其作用类似农作物的根茎。
7、甲床表皮——即“软皮”,其功能在于保护柔软的指甲。
8、甲基——位于指甲根部,含有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其作用类似于土壤,甲基是指甲生长的源泉,甲基受损时,使指甲停止生长或畸形生长。
9、游离缘——也叫(微笑线)甲体与甲床游离的边缘线。
10、指芯——是指甲尖下的薄层皮肤。
三、欣赏美甲图片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宣布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便熟练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上一节平面几何图形复习题。(板书课题: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
(二)复习过程
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长方形图。
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
面积怎么求?
板书:S=ab
(2)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后,就变成什么图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面积怎么求?
板书:S=a2
(3)平行四边形。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指出它的底和高。
面积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推导过程,并说明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割开的两部分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图略),从而推导面积公式。
板书:S=ab
(4)三角形。
出示连接两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割开后引出三角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对应几条高?
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S=ab÷2
(5)梯形。
①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
②梯形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
板书:S=(a+b)×h÷2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说,老师用完全一样的梯形图片拼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
③复习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6)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现在利用公式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列式口算下列图形面积。(单位:dm)
2.填表。(面积单位:m3;长度单位:m。)
3.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思考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
(单位:cm)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发现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复习了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近几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形式转变为“3+X”,在这个过程中,考题由难变易、由考查单科知识变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新的高考形式,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高难度题中解放出来,不要忽视基础知识.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认为只要难题会解了,那么基础题或者说是比较容易的题自然就能做出来了,这样就导致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解决难题上,而基础知识或是课本上的东西,很少有时间去研究.这就造成了好多学生在高考中吃了亏.所以说转变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还有好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东西一看就懂了,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它了,还不如钻研几道难题(其实有好多都是偏题、怪题)有挑战性.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那时在我刚刚参加工作两个多月时,在一个晚自习上一位学生拿着一道题来问我.当时,我一看那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高中范围内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且以他们的接受能力来说,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考虑到不能挫伤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就对他说:“这道题有些超纲,高考并不要求,你解不出来是很正常的.我建议你还是放弃此题.”但他仍追根究底,一定要让我给他讲解,似乎我不给他讲是因为不会而搪塞他.为了杀杀他的锐气,更为了教育他要抓好基础知识,少做偏、怪题.我给他详细地讲解了此题的解法,看到他似懂非懂且有些佩服的表情,我就趁热打铁,对他说:“不是老师不告诉你,而是这道题与高考相去甚远,可以说做这类题没多大收获.”看到他不高兴地转身离去,我想还应该给他继续深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在几天后的一次晚自习课上,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几道涉及已学过知识的前几年的高考题拿给他做.看到他绞尽脑汁也得不到正确答案,我觉得时候已经到了.我把这几道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示给他,并告诉他应抓住哪些“题眼”去解题.看到他解题后冥思苦想的样子,我问他:“怎么样,这几道题难吗?是不是都是我们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深化呢?这就是高考题,高考题考查的重点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知识重点,你之所以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你对基础知识的挖掘不够,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不够.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做偏、难、怪题上,那对你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并且我们现在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在高考中拿高分.”听完了我的这番话,该同学心服口服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今后该怎样学习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该同学的确很注重基础知识,因此成绩提高得很快.
像上述这种情况的事情,我遇到过很多次.经过我的一番教导之后,他们都能转变思想观念,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入挖掘上,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成绩与入学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看到学生的这些可喜的变化,我更加坚信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讲授.
[大庆实验中学 (163316)]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比以往传统的方式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依旧存在,“班班通”在中职教室也成为教学辅助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到底听会了多少,学生做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在基础教育阶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明灯,调动了该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从事基础会计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在会计教学中引入导学案,使会计课的课堂活跃起来。
一、导学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如果要深入写好导学案,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重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教材,富有启迪性地解读教材,在集体备课中拟定出更高质量的学案。基础会计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多年的实践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初学基础会计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词语的认识都是非常抽象的。怎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工夫,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一般我把一堂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测上节学习内容阶段;第二阶段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评析难点阶段;第四阶段是学生训练阶段。以“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为例,检测内容为会计核算方法是什么?这节内容是对会计账务流程的一个总结,为导入本节课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就是以导学案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阶段是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内容,先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评析,第四阶段是学生练习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难,分为多个层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通过制定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简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导学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预习。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和任务,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具体化。学生依据导学案提高预习,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学生借助导学案,预先认知学习目标、查询相关信息、解读学习内容,并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导学案可以保障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物质基础。科学的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中职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被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引领,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自主学习,知识转化、能力提高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无形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导学案为学生反馈信息提供了帮助
导学案中的反馈练习部分,教师要严格做到在课堂上完成,而且一定要认真批改,严令禁止用小组长代改。除了每月或者每周检测之类的试卷,批改结束后务必要发给学生订正,及时发现错误,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拓展”试题。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使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控授课进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情况不同,讨论的方式就不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注重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每节课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注重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导”才会显得有声有色。中职的会计专业要为社会培养会计行业的专业性人才。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释疑、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为教师,不管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都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提升中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改之路不仅艰辛而漫长,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个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前行,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在公司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经理任组长,分管副经理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为成员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领导组,统一组织、同意协调,研究解决处置工作中的相关工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所属车队队长任主任,了解和掌握事故和人员伤亡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
为加强对事故发生后处理工作的领导,成立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经理任组长,所属车队长为副组长。事故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业组:
(1) 现场处理组:主要任务是接到事故报告后,所属车队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随时向公司经理或副经理汇报情况(经理或副经理应至少有一人赶赴现场),并配合事故处理的交警人员控制现场情况,维护现场秩序,及时抢救、转移伤员。经理或副经理将事故情况按规定向上级相关领导汇报,确保信息畅通。
(2) 医院处理组:安机、车队相关人员及时赶赴医院(经理或分管副经理必须有一人到达医院),了解伤者情况,及时和医生沟通,竭力抢救伤者,并能确保抢救资金及时到位,并将人员抢救伤、亡情况向上一级汇报。
(3) 事故处理组:有公司分管副经理具体负责,所属车队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协同,配合肇事驾驶员按事故处理程序做好事故的相关赔偿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事故的应、起诉工作。
(4) 善后处理组:主要任务是负责家属可能的来访接待,及时做好后勤保障和安抚工作(包括食宿等),正面引导,合情解释,防止矛盾激化和冲突。确保不发生上访、集体闹事的现象发生。具体由相关车队负总责,综合科,安机科相关人员协同参加。
二、工作要求
1、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积极做好交通事故的预防和事故的应急预案的启动工作,确保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事故处理快速、准确、及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图像的数字化原理,掌握图像的基本概念,了解静态图像的两种存储方式,能区分位图和矢量图,认识图像文件的不同格式,了解网络上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图像数字化与还原的层层对比、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像素、分辨率、颜色),区分位图与矢量图。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像素、分辨率、颜色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图像真实性和存储空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带动学生主动思考
师:计算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图像?计算机能直接处理模拟图像吗?计算机是如何将模拟图像存储成数字图像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对比理解,分析概念,探究原理
对比一:相等采样点数,不同黑白图像
活动1:准备一张十字形的黑白规则图像,对其进行采样3×3个信息点(以每个区域的中心点为样点),存储样点颜色,然后量化(将颜色信息采用数字表示),黑色用0表示,白色用1表示,那么该图像就用二进制存储了;反过来,将该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可以获得与原始图像基本一致的模拟图像。如图1所示,这就是图像的数字化原理过程的简单模拟。
设计意图:用具体的图像将采样量化过程模拟出来,化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对比还原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异性,以便与下一个例子形成对比。
活动2:准备一张圆形的黑白不规则图像,按照以上过程进行采样和量化,存储成数字化图像。如图2所示,我们将该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发现还原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相差甚远。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的图像采用相同的采样点数,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不能较真实地被存储和表示。思考要真实的存储图像信息,该如何操作?
对比二:相同黑白图像,不等采样点数
活动3:仍采用圆形的黑白不规则图像。如图3所示,改变对原图的采样信息点,将采样点数提高到6×6,然后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存储,还原得到锯齿状明显的“圆”,与活动2中数字化图像还原后的图像进行对比,进一步将采样点数提高到140×140,观察采样量化后所存储的数字图像的真实性。
设计意图:对比相同图像不等的采样点数,采样点数高,存储的数字化图像就更接近实际图像,从而得到采样点数与图像真实性的关系。
在图像数字化存储的过程中,采样点数直接影响着图像存储的真实性,也影响着图像的存储空间。学生通过前面层层对比,对于基本概念(像素和分辨率)的理解也就清晰明了了。
对比三:相同灰度图像,不等颜色数
活动4:如图4所示,准备一张灰度图像,对其采样200个信息点。如图5所示,如果分成4种颜色数进行量化,然后将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得到的灰度图像不能很好表示原图,更不能很好地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灰度的颜色。如图6所示,如果将颜色数增加到256种,可以将256级灰度图像进行采样量化,还原后的灰度图像与原图像非常接近。一般情况下用256种灰度颜色足以表示自然界中的各级灰度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颜色数量化后得到的还原图像进行对比,可以得出颜色数越多计算机描述存储的图像越真实。用2位二进制可以表示4种颜色,用8位二进制可以表示256种颜色……用n位二进制可以表2n种颜色。那么,彩色图像就需要更多的颜色数来表示了,一般的计算机用24位来存储真彩色图像。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图像文件,对比总像素和颜色值,思考文件大小和总像素、颜色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探究图像存储空间与总像素和颜色的关系,对比得出结论,提升理论认识。
对比四:位图与矢量图
学生从计算机中搜索*.wmf文件,并找到一张指定文件名的文件(内容与教师的图像一致),对比教师给定的图像文件,观察扩展名、文件大小、放大若干倍后的效果。
对比五:常见的文件格式对比
让学生打开素材文件夹,对比snow.bmp与snow.jpg的扩展名和大小。
3.课堂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对比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对图像的数字化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图像处理中,我们将继续体会像素、颜色、分辨率对图像质量和存储空间的影响。
4.课后作业
将高考作文《绿叶对根的情义》文字表述转变成用图画来表达。思考选择哪些素材,如何获取,选择什么图像处理软件,具体如何实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一味地告诉学生基本概念是什么,而是在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基本概念的内在特征进而掌握基本知识。对比教学策略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轻松,而且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相关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事物的对比中要求“同”存“异”,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和比较点。
2.不仅要进行广度对比,更要加强深度对比,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提升理论认识。
3.参与对比分析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不能喧宾夺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一、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以下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大纲,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二、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避免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求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几年来关于认知学习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出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1.学案要与时俱进,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
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学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课堂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2.让学生拥有学案编撰权。
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新理念对教育的呼唤。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使得沟通更加无限、更加多向,鼠标一点,教案成学案,师生竞相登场,思维相互碰撞,教案尽在学生的掌握之中,学习成了有趣的知识之水。谁能说这最终所有权不在学生手上呢?
3.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概括。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对知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广阔性。
4.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
教和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双方都要获得反馈信息。学案教学使教对学的反馈和学对教的反馈这种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劳动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法之所以能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与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学案的引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自觉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已成为目前职高数学教学实践中着重进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学案导学”教学法及其优点
“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指导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可以从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两个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案导学教学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学案导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习时间,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其个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为其今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减负”不“减质”。学案导学教学法重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思路不谋而合,也是时代对现代教学的要求,在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型教学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氛围的营造方面,更重视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促使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积极的作用。
二、职高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设计及内容
(1)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面面俱到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选出学习的重点目标,使学生明白要学的是什么。
(2)在学案的设计中,应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等相关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找出自主学习时,从观察、记忆,到联想、对比,再到归纳、思考,最后到讨论、总结的切入角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明确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的内容设计。课前预习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中新的理论和相关材料的介绍,以及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题例。课中导学的内容设计则是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设计相关训练题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课后复习学案设计的重点是能过更深层次的复习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和方法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提升。
三、职高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策略
(1)课前导学.在课前阶段,教师应基于学习目标,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及时将相关的文本或多媒体学案提供给学生,并在文本和学案中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示学生哪些内容应重点注意,同时让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好记录,带着问题进课堂,有目的的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运用。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对学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尽可能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以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巩固。
(3)课后延伸。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后训练和指导,重视课后训练的点评,可以将学习的点评纳入课后训练的点评中,激发学生对课后复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总之,职高数学是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显学生为主体,正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力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
(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表示什么意思。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m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
(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77-01
谈到平面几何教学,本人好象有很多话要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对平面几何教学是情有独钟。常跟同行开玩笑说:如果把数学老师分成代数老师、几何老师,我是很情愿当几何老师的,而且能做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可是,每每遇到课改什么的,我总是暗自为平面几何担心――甚至有点伤心!不是我有怀旧的嗜好,是平面几何的魅力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不是我杞人忧天,是有些事情令我不安。我曾有幸参加过市里、省里,甚至全国的中学数学教研会议,在会上每每听到专家学者高谈删减平面几何教材,甚至有的预言今后要用布尔代数代替平面几何时,由于自己位卑言轻,才疏学浅,不能为平面几何说上几句公道话而憋得慌。在这种呼声下,义务教材《几何》把三角形的重心定理删去了、现在的实验教材《几何》又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改写成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些删去是否妥当?改写是否必要?我是持怀疑态度的,重心定理不仅是平面几何的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理性认识;至于性质才是对事物本质的归纳,属于数学的话语,而特征则是对事物外貌的概括,属于文学的语系。
平面几何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相继发现了几何的一些重要定理,欧基里德只不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把这些重要定理编辑整理成书(《几何原本》),而且这本书在世界图书史上销售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现在,科学家并把其中的勾股定理(――我国魏晋时期刘微的“青朱出入图”)作为地球村的智慧语言发向太空,期望与外星人交换信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语言继承好,让学生学习好,理解好。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叛逆者,他对学校的课程安排及老师的传授方法不感兴趣,总是喜欢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唯独学习平面几何时他感到十分地惊讶和欣喜,认为在这杂乱无章的世界里,竟然还存在着这样结构严密而又十分完美的体系,从而引发了他对宇宙间的体系研究。还有科学家说得更直接,‘自己能在科学领域里射中鸿鹄,完全得宜于在中学里学几何时对思维的严格训练。’更有甚至,早期欧洲著名的法学院门前曾挂着‘没学几何的人莫进来’的牌子。历史发展到上世纪末(1998年),美国的科学家大会还喊出了‘二十一世纪几何万岁’的口号,虽然,美国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度,但是,集中了各个领域里的一流科学家的意见而喊出的口号,其意义就非同一般!是不是我们人类要在极其微观领域 (如软件、基因)和极其宏观领域(如宇航、太空)的探索,除了需要做大量的科学实验外,还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几何的严格推理思维方法呢?不管怎样,西方人从古到今都如此喜欢几何、重视几何是一定有它道理的。因此,我认为几何课改一定要做得稳妥些。
对几何价值持否定态度的人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几何知识太古老,已经过时(应该寿终正寝);二是认为几何太难,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这两个观点也站不住脚,就象西方国家科技是如此发达,但人们的心灵仍然需要圣经的滋润一样,我们人的大脑同样很发达了,但思维的天空仍然需要几何的沐浴。几何主要是训练人的理性思维的。几何学的好的人,表现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办事顺理成章。说句实话,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岁月从领导到群众是激情有余,理性不够,做了不少不够理性的事。就是在今天还有学者在说:中国的呐喊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入了流言的时代。为什么有少数人造谣,多数人信谣传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