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43: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骨关节结核治疗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布文才(1963-),男,四川金阳人,中专,研究方向:彝族医药。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运用针刺治疗,观察组运用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WOMAC关节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刺络放血疗法;针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63-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屈伸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骨关节炎疾病,因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故又称为老年膝。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久治难愈,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笔者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其中女性43例,男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54±11.06)岁,病程为(4.15±4.31)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本研究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骨痹的相关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确诊:①初次发病,多是由于腰脊、膝关节等有隐痛感,并表现出俯卧、屈伸等不利的症状,轻微活动受限,遇冷则病情加重;②发病非常缓慢,起病隐袭;③经X线片测定,可观察到患者关节面呈现不规则状态,且骨质疏松,其软骨下骨质有硬化现象,关节间隙非常狭窄,同时出现边缘唇样病变,有骨赘;④局部关节呈现为轻度的肿胀现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关节经常有摩擦音或者“喀喇”声响严重的患者,其关节变形,肌肉出现萎缩,腰弯背驼;⑤对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以及粘蛋白等进行检查,将结果与“尪痹”、风湿痹相进行鉴别。
1.3治疗方法本研究对照组运用针刺治疗,观察组运用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3.1针刺选穴肝俞(双侧)、阿是穴、肾俞(双侧)为主穴位,患者保持俯卧位或者侧卧位,对其背俞穴进行针刺,再将患者调整为坐位或者俯卧位,对阿是穴进行针刺,研究所采用的针规格为0.3mm×(30~40)mm一次性针灸针。肾俞穴采用补法刺入0.5~1寸,肝俞穴直接刺入0.5~0.8寸,取1~3个阿是穴行平补平泻法,刺入0.5~1.2寸,留针30min,取针后10min再次行针。每周治疗3次,连续给予4周治疗。
1.3.2刺络放血疗法取俯卧位,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观察,注意胭窝部浮络的形状、颜色、充盈度等,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压痛感。对患者进行局部消毒处理,运用5号注射针头迅速点刺浮络,使其出血。将较粗的静脉血管管壁刺破,尽可能地不要将血管穿透,避免出现血液瘀集皮下的情况。当血液自然流出或者血液从紫黑色逐渐转变为红色之后即可,若患者点刺处表现出血量不足的情况,则可通过拔火罐的方式帮助放血,5~10min不再出血后,即可将火罐拔除。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1.4WOMAC关节指数评分标准[2]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四周后的WOMAC关节指数积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关节疼痛严重程度(5个问题)、关节僵硬(2个问题)及生理功能情况(17个问题),以评估骨关节炎的症状。每一问题0~4分,总指数积分用24个组成项目的积分总数来表示,WOMAC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症状最严重的总积分为96分。
1.5疗效判断标准[3]临床控制:运用WOMAC关节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估,较之治疗前后分数减少超过95%;显效:WOMAC关节指数评估结果较之治疗前下降幅度为70%~95%;有效:WOMAC关节指数较之治疗前下降幅度达到了30%~70%;无效:WOMAC关节指数评估较之治疗前,下降幅度未达到30%。
1.6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运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WOMAC关节指数评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评估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根据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鉴于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机和病因的分析,结合该病“本虚标实”的特点,笔者在治疗中提出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标本气机和脏腑经络辨证的整体观念选取双侧肾俞和肝俞穴,进行针刺治疗,对脏腑功能起到调节效果,联合阿是穴行针刺,可有效疏经通络,再联合刺络放血,可达到活血祛瘀功效。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行针刺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并针对个别患者辅以拔罐处理,使其瘀滞得以泻出,气血得到调理,可进一步加强化瘀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同时其临床症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总之,运用刺络放血疗法与针刺联合运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最大程度达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以及祛痹止痛的功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轲,李兆文.针刺治疗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J].河南中医,2013,33(5):762-764.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76-01
骨性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是一种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中老年人多发[1]。近2年来,我科采用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同时积极采取护理手段干预,纠正病人不良生活习惯,辅以功能锻炼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骨性膝关节炎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42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6.3岁,单膝患病的有53例,双膝患病的有27例,患病六个月以上的有23例,六个月至一年的有18例,一年至三年的有30例,三年以上的有9例。80名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评定标准
临床中诊断为骨性膝关节炎的主要表现为:膝关节有中等程度疼痛;晨僵在30分钟之内、膝关节在活动的时候有摩擦的响声、膝关节的周围肿胀、X射线检查显示膝关节的骨端边沿有骨赘的形成以关节的无触及发热等,有以上指标的三项以上就可以证明是骨性膝关节炎[1]。
1.3治疗方法
第一,针灸治疗法。让病人仰卧或者坐位取舒适的,运用毫针刺三阴交、血海、委中、梁丘等方法进行针灸治疗,手法要平补平泻,之后用电针治疗仪的疏密波,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进行,强度要根据病人的耐受度作为标准,留针30分钟,用三阴交与血海一组,内膝眼与阿是穴一组,外膝眼与梁丘一组,针上加灸,进行每天一次,五次为一疗程的治疗,在治疗期间休息两天;第二,刺络放血。把三棱针经过常规的消毒之后,在患者的委中、阴谷、血海、膝关、阿是穴等穴位进行点刺,或者在穴位的附近静脉上找出青紫怒张血络出进行点刺表浅静脉,使得血液顺势流出,在点刺的时候不能过深,一旦暗紫色的淤血流完后就拔火罐,拔罐的时间通常为6~6分钟,起罐后针孔还有渗血,就可以再拔一次罐,这样可以止住渗血,起罐后要用生理盐水沾湿棉球擦拭针孔周围的血迹,每周进行一次刺血治疗,每次刺3穴至5穴,两次间隔的时间为5~7天,3次为一个疗程[2]。
1.4 疗效评价
关节疼痛: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膝关节在平地活动行走于夜晚静止的疼痛分值进行分别评价,0级计0分,1级计1分,4级计2分,8~10级计3分;晨僵:晨僵的持续时间由病人自行记录,0分为无晨僵,1分为晨僵
3 讨论
3.1治疗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有显著的疗效,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在治疗后都能够有明显的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操作物要严格进行消毒杀菌,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在拔罐前要检查罐口是否无裂缝并且光滑,防止损伤患者的皮肤;在取穴定位的时候要准确,电针仪电压与电流的控制要适当,并时刻观察患者的酸胀感,有没有弯针、折针、晕针、漏针现象发生[3]。
3.2护理
在进行治疗前要了解患者的病史与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有没有晕血晕针、凝血机制障碍、糖尿病、精神紧张等现象,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详细讲述病因、治疗方法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期间与治疗后要指导患者正确的休息和活动,减少膝关节的负重时间,避免长时间行走、下蹲、站立、上下台阶以及剧烈运动,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如短时间的散步等;治疗前后还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风、寒、湿、潮和意外扭伤,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同时还要督促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鱼类、豆类少脂肪的食品,选用一些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的保健品等进行食疗,以更好的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由此可知,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关节处差距; 负重时长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137-03
doi:10.14033/ki.cfmr.2016.6.076
近几年,踝关节骨折患者总数日益增多,在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的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挑战[1]。踝关节骨折本身属于骨科临床多见病,在外力因素作用下极易出现,其本质上是一种关节内的骨折,治疗环节的重点是修复机体韧带功能,解剖复位以及内固定等,通过给予患者功能锻炼,进一步修复其骨折状况,防止创伤性的关节炎或者是关节不稳等情况出现[2]。为了深入研究提升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的手术方法,本次研究以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选择手术治疗,同时选取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对比,予以保守治疗。通过观察所有入选患者治疗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旨在提升患者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取的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A组),年龄最大67岁,最小17岁,男14例,女11例;11例旋前外旋状踝关节骨折,7例旋前外展状踝关节骨折,6例旋后外旋状踝关节骨折,1垂直压缩状踝关节骨折。同时选取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B组),年龄最大62岁,最小20岁,男15例,女10例;11例旋前外展状踝关节骨折,14例旋后内收状踝关节骨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B组 保守治疗:(1)如果机体踝关节骨折的移位较小,且已基本消肿,则可结合踝关节的受伤机制予以复位治疗。(2)在复位外踝时,需要满足解剖复位要求;复位内踝的关节面时,要确保关节面的侧皮质已经完成复位,并且内侧皮质的分离距离不得超过1 mm。(3)在复位后踝时,朝着上端的移位距离不得超过1 mm,且在复位以前、复位以后均需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1.2.2 A组 手术治疗:(1)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者是腰麻,并用止血带予以止血。对于外踝骨折患者,切口位置选择机体外踝后端的腓骨后缘;对于内踝骨折患者,切口位置选择机体内踝的后侧或者是内侧作弧形切口,具置依患者骨折情况而定。(2)给予患者外踝前端充分显露,予以复位后再用巾钳进行临时固定。与此同时,如果患者后踝骨折对于关节面产生的影响范围已经超过25%,则需予以复为固定。(3)顺利切口患者内踝骨折的关节囊以后,需对骨距的复位状况进行观察,查看其内侧间隙是否存在增宽现象。同时,对于关节肿的软组织以及细碎骨块,需予以及时清除,并且严格控制复位顺序,参照后踝复位-外踝复位-下胫腓联合复位-内踝复位的顺序进行。(4)对于外踝骨折患者,予以钢板外固定方案或者是克氏针固定方案治疗,即由后向前用1~2枚专业螺丝钉进行固定;对于内踝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结合患者骨片大小,选择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案、空心螺钉固定方案进行手术;如果患者的下胫腓联合位置处于分离状态,同时踝关节存在着背屈现象,需在下胫腓联合位置的上端约2.5 cm处钉入专业的皮质骨螺钉,使之穿透机体胫骨腓骨,达到固定目标。但在置入专业皮质骨螺钉时,需保证倾斜角在25°左右。(5)当手术完成以后,还需用石膏进行托外固定,4~6周后即可开展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踝关节的运动能力、疼痛程度、稳定性以及行走能力等指标,并以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如果患者分数在96~100分,代表优秀;如果患者分数在91~95分,代表良好;如果患者分数在81~90分,代表中;如果患者分数在0~80分,代表差[3]。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中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A组患者优良率为96.00%,B组患者优良率为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恢复状况比较
A组患者关节处差距(2.17±0.56)mm,B组患者关节处差距(5.17±2.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基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临床治疗方案涉及到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其中保守治疗以手法复位方案为主,尽管能短期内改善患者病情,但长期疗效并不明显,因此临床上推荐开展手术治疗[4]。但是,在治疗环节,临床医师要严格把握患者手术时机、固定顺序以及适应证等条件[5]。
3.1 手术时机
一般而言,如果机体胫距关节有脱位现象出现,且三踝骨折位置有明显的肿胀感,通常在骨折后1~3 d即会出现张力性的水疱,使手术被延误。不仅如此,如果患者踝部出现骨性突起症状,当其皮下组织处于疏松条件时,就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溃情况的发现,所以建议将手术时机控制在伤后6 h、伤后6~12 d[6]。
3.2 固定顺序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择外踝的后端做弧形切口,不仅能够使后踝以及外踝充分暴露,同时还能控制创伤,便于术者操作。而在给予患者解剖复位时,需使之外踝角度、腓骨长度以及腓骨力线恢复至正常状态,建议将复位顺序设定为后踝复位-外踝复位-下胫腓联合复位-内踝复位[7]。
3.3 适应证
作为人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负重关节,踝关节的关节面相对偏小,但是其承受力却非常大,所以骨折修复时对于精准性、安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而言,如果患者的骨折处于初期移位状态,在对其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时,如果复位精准性未达到要求,就可能会诱发创伤性的关节炎。鉴于此,针对复位困难、存在移位指征的骨折患者,建议选择手术治疗,在予以手术解剖复位的基础上,开展早期锻炼,即可提升患者预后条件[8]。
本次研究对象中,A组选择手术治疗,B组选择保守治疗。治疗后,A组患者优良率为96.00%,B组患者优良率为68.00%;A组患者关节处差距(2.17±0.56)mm,B组患者关节处差距(5.17±2.01)mm;A组患者负重时长(37.26±7.17)min,B组患者负重时长(26.89±6.57)min;A组患者住院时长(15.20±1.75)d,B组患者住院时长(22.55±4.32)d,两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研究表明,基于踝关节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除了可以提升其整体优良率,同时还能缩短患者关节处差距以及住院时长,加之能够延长患者负重时长,是改善患者预后水平的重要保证,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耀,关继超,金阳.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3):293-295.
[2]苏琰,宋飒,沈龙祥,等.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7015-7020.
[3]何河北,董伟强,孙永建,等.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术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497-501.
[4]窦丛辉,马信龙,徐卫国,等.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4):333-335.
[5]俞光荣,樊健,周家钤,等.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4):336-340.
[6]徐迪,高明霞,陈安亮,等.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59-64.
[7]岳勇,阿不来提阿不拉,杨勇,等.在3-D打印模型基础上微创螺钉及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踝关节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6):4247-4252.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5(c)-0112-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perative method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 combined with olecranal fracture.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 combined with olecranal fract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operative treatment.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3%,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 Olecranal fracture; Operative method; Curative effect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骨折类型,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且容易累及肘关节骨性结构以及关节周边的软组织。在对该疾病的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案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1]。因此,该文通过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研究对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6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1年4月―2014年7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知情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且此次试验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1:9,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1.25±2.34)岁。其中高处坠伤7例、摔伤6例,撞伤17例。观察组: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0∶10,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1.86±2.91)岁。其中高处坠伤8例、摔伤7例,撞伤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嘱咐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对骨折部位实施夹板固定,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加强对患者进行辅护理,给予相应镇痛措施等。
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评估患者的骨折类型、部位及严重程度,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在手术中,实施插管麻醉,患者取侧卧位,采取正中位入路,剥离肱三头肌内肌,将患者受损伤的软组织及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将肘关节腔内的血凝块和碎骨冲洗清除干净,自前至后修补患者的关节囊、关节面以及周边软骨,对患者尺骨鹰嘴骨折部位采用“8”字接骨板进行固定,对患者尺骨骨折部位采用螺钉进行内固定,并对患者实施牵拉复位,复位完成后,将患者的韧带和关节囊缝合,外部以石膏固定,并置放引流管,在手术后3个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以Mayo法对两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包括疼痛程度(45分)、稳定性(10分)、自理能力(25分)和运动功能(20分)4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1.3.2 疗效判定标准
优:Mayo评分在90分以上。
良:Mayo评分75~89分。
可:Mayo评分60~74分。
差:Mayo评分低于60分。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两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优良率为83.33%,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优势,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恐怖三联征是指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头及尺骨冠状突部位发生骨折,若三联征合并有尺骨鹰嘴骨折,则称之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3]。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治疗较为困难,稳定骨骼结构、修复三联征以及促进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较为关键的问题[4]。
经临床研究发现,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三联征覆盖范围较广,而且患者骨折后所涉及的软组织较多,骨折结构复杂[5]。因此在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常规的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患者的预后[6]。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如联合入路法,对患者的骨折部位采取个性化的固定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患者重建骨骼的稳定,促进其术后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7]。
刘平等[8]在《手术治疗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一文中,通过选取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经过治疗后,按照Mayo标准评分,其治疗优良率为72.7%,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平均为137.6°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范围平均为107.8°。该文研究中,选取该院6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仅按照Mayo标准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83.33%,而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5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中,所有患者经过采取手术治疗后,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文中介绍的手术治疗方法还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临床医学中,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是不论哪种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目前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治疗方法将不断改善,将会有更多的符合肘关节生物力学内固定物出现,未来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合并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龙,黄万新.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治疗体会.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6):881-883.
[2] 仲飙,张弛,罗从风,等.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内侧副韧带及合并损伤的治疗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5):534-540.
[3] 杨兵,江庭彪,韦家宁,等.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5例的体会[J].广西医学,2013,35(1):121-123.
[4] 翁益平,郁忠杰,戚有成,等.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3):290-292.
[5] 赵继,夏平光,蔡贤华,等.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体会.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9):901-903.
[6] 蒋业平,饶乐奎.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4例的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8):188.
踝关节骨折目前是创伤性骨科中最为常见的的骨折之一。踝关节是负重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因此要求治疗时要有准确的解剖复位很固定,来保证关节的早期活动,同时以促进关节软组织的逐渐修复。一旦踝关节复位不佳,使其与下胫腓之间的联合不稳定,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退行性关节炎和迟发性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我院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患者10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20进行非手术治疗手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现将疗效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患者男72例,女48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5岁,中位年龄47岁。100例手术患者按照Danis-Weber分类原则分为三型[1],A型骨折患者35例,B型骨折患者32例,C型骨折患者33例;120例患者按照Lauge-Hansen分类分为五类[2,3],39例患者为旋后外旋型(SE),33例患者为旋前外旋型(PE),22例患者为旋前外展型(PA),14例旋后内收型(SA),12例为垂直压缩型(VC)。55例患者为双踝骨折,34例患者为三踝骨折,31例患者为Pilon骨折。患者脚踝受伤到开始手术的时间为6 h到15 d,平均时间为5.6 d。
1.2 手术方法 100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0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用石膏固定的疗法。外固定发治疗其中8例为单纯外踝骨折,SA-1度骨折;7例患者为下胫腓韧带损伤,骨折程度为SE-1度;3例患者骨折程度为PA-1度;2例患者骨折程度为PE-1度。以上患者切开复位直接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患者固定6~8周后进行XA光片复查,恢复良好着去掉石膏固定,然后进行踝关节运动功能锻炼。
如果患者为双踝骨折或者三踝骨折,则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时分别行内、外双切口,实施外切率患者外踝与下胫腓联合的部位,手术时尽量不要损伤腓浅神经。实施内切口时,应主要不要损伤患者的,并小心切开关节囊。我院经常固定内踝前首先进行外踝整复以及内固定。内固定材料选择依照患者骨折情况以及严重程度而决定。内、外踝关节复位并固定后,Weber-C型患者如果同时有下胫腓分离症状时,且于下胫腓间有3 mm以上的间隙时,应该在位于踝关节上方大约3~4 cm处用一长螺钉平行胫距关节面略向前,贯穿腓骨胫骨固定,恢复踝穴原有的宽度。三踝关节出现骨折时,如果部分踝关节骨折没有明显发生移动,可不做任何处理。但是如果骨折块大于胫距关节面的四分之一时,则必须要进行复位股东操作。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其中进行开放复位固定手术的患者100例均进行了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4~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疗效的评定的标准按照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性以及X光片的结果进行。评定的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疼痛状况,踝关节复位后的稳定性,患者的行走能力以及跑步能力,术后踝关节活动能力、X线测量距骨移动程度、距骨倾斜程度以及踝穴关节间隙的变化。评定打分标准为:95~100为优秀;90~95为良好;85~90为可以;80~85为差。结果如表1所示,手术组100例中,优30例,良54例,可10例,差6例,优良率为84%;非手术组20例中,优4例,良8例,可5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60%。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提高(P
表1 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关节面移动位置小于2 mm的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1度骨折在适当时间实施外固定手术,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腓骨固定在踝关节复位手术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能阻止距骨外侧半脱位,使下胫腓关节结构保持一致[4]。一旦出现腓骨骨折的远端固定不牢固,则会导致外踝向上移动,进一步引起踝关节的运动轴的变化,最后会使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患者内踝出现骨折时,经常出现骨折间隙增大,同时有软组织内嵌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容易进行复位。在进行手术时,可用钢丝等进行固定。在行切开复位时,要仔细观察患者踝穴内上角骨质是否存在塌陷,如果出现则应进行修复。在进行后踝骨折处理时,当有25%的后踝发生骨折则应实施固定治疗。研究发现后踝实施复位对降低关节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手术时先实施外切口,清除瘀血。关节复位后再用螺钉进行固定。
参 考 文 献
[1] Muller ME, Allgower M, Schneider R, et al. 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5-417.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不易根治的骨科疾病,多是由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迁延不愈而导致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骨科金属固定物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接受这类手术后后的患者发生骨内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我国慢性骨髓炎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我院本着发挥中、西医临床医学之长的原则,先使用西药控制此病患者骨内发生的感染,而后通过外科手术彻底清除其体内的病灶,然后使用中药增强患者的体质并巩固西医治疗的成果。我院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最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计2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6人。患者的年龄在1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从病变的部位上看,病变在股骨的患者8人,病变在胫骨的患者4人,病变在肱骨的患者6人,病变在尺骨或桡骨的患者2人。从病因上看,由血源性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10人,由开放性创伤引发此病的患者7人,由其它组织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3人。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的结果上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者9人,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者5人,感染大肠杆菌者4人,感染绿脓杆菌者2人。
1.2 此病的诊断标准 ①有患急性骨髓炎的病史或由外伤引发骨组织感染的病史。②患处发生肿痛已持续1个月以上。③患肢已出现增粗、增长、缩短或畸形,患处的肤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或是患肢的活动已经出现障碍。④患骨表面上的窦道始终无法愈合,且窦道内经常产生脓液。⑤X线的检查结果显示,患骨内发生病变的面积较广,患骨的髓腔已经变窄或消失,髓腔内有单个或多个散在的骨质破坏区或是由骨壳包围的骨空洞影,患骨内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坏死骨组织或瘘管等。
2 此病的治疗方法
2.1 西药及支持疗法:联合使用多种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等)控制患者体内的炎症和感染,并为其静脉注射营养液合剂(内含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脂肪乳等)、血浆或白蛋白等高营养药物以补充其体内大量流失的营养物质。
2.2 手术疗法:先为患者进行穿刺检查,若是其穿刺孔内溢出了脓液,可为其进行开窗引流术,清除其患骨组织内生成的炎性脓液,这样可防止其患骨组织内的感染加重。若是患者坏死骨组织的表面上有包壳,可为其进行病灶清除术,彻底摘除死骨、清除死腔、并切除疤痕或肉芽组织,这样可修复其被炎性物质侵蚀的骨创面、恢复其患骨组织内正常的血液循环。手术完成后,对患者手术的部位进行缝合、包扎和固定。若是患者的患骨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内未能彻底愈合,或是已经愈合、但仍有发生骨折的倾向,可使用石膏绷带或小夹板固定其患骨,直至其患骨的骨折愈合或是其骨折的倾向彻底消失。
2.3 中药疗法:按照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原则,为此病患者使用如下自拟的中药方进行治疗:丹参、三七、黄芪、当归、熟地各30克,桔梗18克,乳香、没药、白芷、防风、黄芩、茯苓、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大黄12克。患者每日服1剂,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
2.4 疗效判定:本文的疗效判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慢性骨髓炎(附骨疽)的疗效评定标准[2]。①痊愈:患者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消失,其患骨的窦道完全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完全愈合,其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骨膜反应消失,骨质清晰。其慢性骨髓炎在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患者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其患骨的窦道基本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基本愈合,其病灶组织产生的分泌物极少,其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其破损的骨组织正逐步地进行自我修复。③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其病灶无明显变化,其患骨的窦道或创面未愈合,其患骨内仍有死骨形成,其骨质并未明显改善。
3 治疗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对这20名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不等的治疗后,共计痊愈15人,好转4人,无效1人。这说明,用此方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与体会
在临床上,单纯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为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且容易损伤患者肝脏及肾脏的功能(有一定的几率)。有专家指出,此病既然属于中医学中的骨疽、附骨疽、多骨疽、附骨痰[3]等范畴,在临床上就可以使用中药为其进行治疗。这样不但可巩固并增强疗效,而且还能避免药物在患者体内产生耐药性或发生毒、副作用。此方剂中丹参、三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黄芪、当归具有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金银花、蒲公英具有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共奏温经散寒、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之功。综上所述,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一体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1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原则
1978年柳州全国结核病会议根据化疗的进展,确定了“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的原则。骨关节结核的化疗同样遵循这一原则[3]:(1)早期——要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确诊,不论初期或复治病人,要及早抓紧治疗。(2)规律——按规定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规律用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要遵守化疗方案中规定的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用药时间与间隔,避免遗漏或中断用药。(3)全程——保证完成方案所规定的疗程是确保疗效的前提。不得提早停止治疗,否则会增加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4)适量——指每种抗结核药物发挥最佳效果,又不发生或少发生不良反应的剂量。剂量过小,不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繁殖,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剂量过大则易产生不良反应。(5)联用——联合用药是化疗的主要原则。采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可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并可减少继发性耐药菌的发生。Ariel PM等[4]报道联合用药出现耐药几率将由单用一种抗结核药物的13%降至1%~2%。朱莉贞[5]强调正确服用抗结核药物是确保化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抗结核药物的正确用法是一日量一次空腹顿服。
2 骨关节结核化疗方案
目前骨关节结核化疗方案按疗程长短可以分为标准化疗、短程化疗及超短程化疗等,但是关于其疗程长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在临床上无论采用何种化疗方案,治疗中都需要严密监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及时处理。
2.1 标准治疗方案[2]
抗结核药物问世后,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研究,逐渐形成了骨关节结核的标准化疗方案(standard chemotherapy,SC)。即异烟肼(INH,H)300 mg+利福平(RFP,R)450 mg+乙胺丁醇(EMB,E)750 mg+链霉素(SM,S)750 mg联合应用,强化治疗3个月后停用SM;继续用INH+RFP+EMB 9~15个月(3SHRE/9~15HRE),总疗程12~18个月。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应用于以下情况:(1)对INH、RFP等一线药物敏感;(2)部分复发、不愈、复治和手术失败的病例;(3)因病变广泛,死骨、窦道无法彻底清除的病例。
2.2 短程化疗方案[6,7]
近年来,随着新的杀菌和抑菌类抗结核药物的发现和应用,出现了使骨关节结核的化疗疗程缩短至8~12月的短程化疗方案(short course chemotherapy,SCC),其整个治疗过程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强化期为疗程的前2~3个月,建议用3~4种药物,巩固期为疗程的后4~6个月,建议用2~3种药物。推荐的化疗方案为2HRZ/6HR,而在原发耐药率较高的地区推荐采用2HRZS/6HR(Z为吡嗪酰胺)。
2.3 超短程化疗方案
最近有作者报道有总疗程6个月以下的超短程化疗(ultrashort course chemotherapy,UCC)。Zulia Wang等[8]报道了1998~2003年76例脊柱结核,均行化疗联合病椎部分切除并植骨内固定,其化疗方案包括超短程化疗、短程化疗和标准化疗:28例采用超短程化疗方案为2SHRZ/2.5H2R2Z2;23例采用短程化疗,方案为3SHRZ/5H2R2Z2;25例为标准化疗,方案为3SHRZ/9H2R2Z2(H2R2Z2表示H、R、Z每周2次用药,剂量同前,前面数字为使用月份数)。三组病人平均随访42.3月、46.5月和55.4月,三组化疗疗效无明显差异,无一例复发,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超短程化疗中5例(18%),短程化疗15例(65%),标准化疗19例(76%)。超短程化疗虽然有较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应该持谨慎态度,否则将会导致病灶复发及耐药菌株的产生,须严格把握指征和密切随访有无复发征象等。
2.4 耐多药骨关节结核的治疗
耐多药骨关节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osteoarticular tuberculosis,MDROTB)指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WHO估计2005 年全球发生耐多药结核45 000例,更严重的是其在一些国家成流行趋势[9]。A. Umubyeyi[10]报道了卢旺达69例耐多药结核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氧氟沙星为4.3%,克拉霉素、卡拉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为1.4%。耐药骨关节结核尚无统一固定的化疗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性,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治疗上可借鉴耐药肺结核的治疗经验,同时兼顾骨关节结核的病变特点。Ariel PM等[4]建议:(1)一线用药时间达到或超过4~5个月而仍未控制病情者,应从二线抗结核药物或其它有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中选择用药;(2)仍然坚持联合用药的原则,至少包括3种敏感药或未曾使用过的药物,强化期最好由5种以上药物组成,巩固期至少有3种药物;(3)强化期需延长到4~6个月,疗程延长到18个月以上;(4)此外对可疑耐药者,术前或术中取标本进行结核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条件者可做耐药基因检测,以便调整化疗方案。
3 抗骨关节结核药物的研制进展
近年来骨关节结核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是耐多药结核及结核杆菌与艾滋病毒双重感染病例的增多,给骨关节结核的控制增加了难度,耐药菌株使得多种抗结核药物变得无效,而目前可供选择的高效抗结核新药又较少,因此,研究和开发抗骨关节结核新药和新剂型对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治疗耐药结核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0]。
45例中男27例,女18例,男与女之比为1.5:1。发病年龄≤15岁11例,16~60岁33例,≥60岁1例,患肩为右侧27例,左侧18例,右与左之比为1.5:1。入院延误诊治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9年3个月,平均3年5个月,化疗加融合术23例,占50%,化疗加病灶清除术11例,占25%,单纯化疗11例,占25%,随访结果见表1、2、3、4。
表1
出院后症状与功能(例)
治疗组
疼痛功能
不痛痛正常不影响生活及劳动不良
备注
化疗加融合术185221例未撤支架
化疗加病清术101551例未撤支架
单纯联合化疗7483
表2
功能练习与肌肉萎缩(除未撤支架2例)(例)
治疗功能练习患肢肌萎缩
练未练未见明显萎缩稍见萎缩
化疗加融合术148139
化疗加病清术8264
单纯联合化疗7483
表3
患肢提取重量(kg)
治疗最大最小平均
化疗加融合术50522
化疗加病清术25311
单纯联合化疗50320
表4
出院后到练功时间(d)
治疗最短最长平均
化疗加融合术60360147
化疗加病清术3018087
单纯联合化疗1518064
3 讨论
3.1 三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远期疗效 肩关节解剖和功能上的特点是:关节周围的肌肉丰富,血运良好,关节的活动范围广,关节盂与肱骨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肩关节结核病变渗出少,脓肿不明显。由于制动肌肉萎缩,导致不同程度的方
作者单位:130500吉林省结核病医院
肩和病理脱位,造成关节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影响生活和工作。为此我们按患者的年龄和工作性质以及病变的破坏程度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1)对晚期全关节结核青壮年劳动者采取了在化疗基础上的肩关节融合术;(2)对骨端病灶明显,关节功能尚有部分存留者,采取了化疗加病灶清除术;(3)对病变较轻者,采取联合用药,暂时功能位制动治疗。
三种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其中融合术的23例,除1例时间短,未撤支架外,其余22例均能达到不影响日常生活,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病灶清除术的11例,除1例未撤支架外,以及单纯化疗的11例,分别有5例、8例关节功能达到正常范围,其余者都能达到不影响生活和劳动。
3.2 功能练习与疗效的关系 出院后对病灶清除和保守治疗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融合术患者在骨性融合后,均开始功能练习。每次时间逐渐延长,次数逐渐增加,活动幅度逐渐加大的原则。能克服困难有坚强毅力的患者,就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组治疗的45例能坚持功能锻炼的26例,占61.9%;患肢未见有肌肉萎缩的23例,占59%;而不能坚持练习的16例,占38.1%,患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从携重方面来看,如表3融合术组最大50 kg,最小为5 kg,平均为22 kg,病清术组最大为25 kg,最小为11 kg,但除外5例10岁以下病例,平均为18 kg,保守治疗组最大为50 kg,最小为3 kg,平均为20 kg。三组均能携重20 kg左右,达到一般劳动的要求。出院后到练功时间,保守治疗组最短是15 d,最长是180 d,平均64 d。病清术组最短30 d,最长180 d,平均87 d。融合术组最短60 d,最长360 d,平均147 d。
3.3 化疗情况 化疗原则为:早期、规律、联合、足量、全程用药。术前化疗我们以INH、SM、RFT、EM或PZA等四种药物给予强化治疗。术前化疗时间的长短以适应手术治疗为准。根据天津骨科医院报导,术前化疗一个月复发率5%[1]。我们认为达到下列情况方可手术治疗:(1)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营养状态明显改善;(3)脓肿缩小,瘘道分泌物减少;(4)肺部及其他部位疾病好转。本组多数病例经过2~3化治疗后,基本达到以上标准,只有少数合并严重肺结核病和营养不良者,化疗时间延长。术后化疗,为提高药效、防止出现耐药性,降低复发率,用药方法应不间断、规律,足够时间的联合用药,文献报道骨关节结核化疗全程为1-1.5年[2]。本组病例中我们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化疗方案,强化阶段以INH、SM、RFP、EM等3~4种药为主,巩固阶段以INH、RFP、PZA为主,维持阶段以INH为主,每个阶段用药时间为4~6个月,全程1~1.5年,并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肾功及血液分析,一般每个月复查一次。在化疗中如果出现结核药中毒反应,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另一种药。上述方案收到满意疗效,但也存在疗程长,用药量多,难以坚持等缺点。近年来肺结核患者广泛应用短程化疗,间歇化疗,值得借鉴和试用。经以上综合运用抗结核方案,保证用药时间,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3.4 治疗后短期内疼痛的原因 本组10例残留有轻度疼痛症状,均为随访近3年病例,其中融合术5例,病清术1例,保守治疗4例。据材料分析,有如下原因:(1)功能练习的时间短,关节内尚未磨造光滑,长期挛缩尚不能适应大幅度的功能;(2)融合术产生疼痛是由于肩胸关节代偿盂肱关节功能,在短时间内肩胛诸肌尚未适应而劳损所致;(3)保守治疗残留疼痛为关节内炎性渗出物被吸收后,造成不同程度的纤维粘连所致。
3.5 应重视肩关节结核的早期诊治,肩关节结核早期症状轻,体征不明显,因此延误诊治的时间较长。本组最长15年,最短1个月,平均3年2个月,所以肩关节结核中晚期全关节结核比重大。为了适于劳动,而不得不采用肩关节融合术,使关节丧失了部分功能,失去了保守和病清治疗的机会。本组保守和病清治疗的22例中,竟有13例关节完全恢复正常范围的功能。因此肩关节结核早期诊治甚为重要。
骶髂关节结核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8%[1],因其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不典型,X线诊断符合率较低,CT检查又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故极易造成漏诊、误诊。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对于其治疗效果尤其重要。现对骶髂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现状做如下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效果。
1 分型
Kim根据X线表现和临床症状将骶髂关节结核分为四型[2],I型:关节间隙增宽,边缘模糊;II型:关节面侵蚀性改变;III型:关节破坏严重,髂骨或骶骨囊性变或边缘硬化;IV型:脓肿形成或伴其他椎体结核。Kim分型简单、实用,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分型方法,这一分型的优越性在于将X线及临床表现和治疗选择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Ⅰ型、Ⅱ型采用药物加全身营养支持治疗,Ⅲ型、Ⅳ型行药物加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
有学者指出骶髂关节是上身与下身的连结点,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关键点,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3]。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是骨盆后环主要的结构,为骨盆后部骨韧带复合结构。骶髂关节结核及对其进行病灶清除必然导致骶髂关节复合体的损伤,从而引起骨盆后环的结构和稳定性受到破坏,其手术治疗效果对于骨盆稳定性及骨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4]。手术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灶内的结核性病变物质和脓肿,融合稳定骶髂关节。
2.1术前准备 术前完成各项检验及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全项、乙肝两对半检测、输血前检查、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腰椎、骨盆X线片、双侧倾斜10°~45°骶髂关节正位,骨盆CT及腰骶部MRI检查。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所有接受手术患者术前都需要接受抗结核药物化疗,但术前化疗时间长短、药物的选择、具体化疗方案等问题尚存在分歧。第309医院骨科马远征教授认为为提高治愈率,需行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最好接受8~12w药物治疗,但在行2~4w化疗后近期疗效显著的患者亦可早期行手术治疗[5]。山东省胸科医院结核科高绪胜教授认为术前化疗至少应保证4~6w以上,才能使骨结核病变趋于相对稳定或静止,有利于手术治疗的实施和病变治愈[5]。陈雪林等[6]对95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4~6w以上较为合适,除非出现截瘫等紧迫的并发症,否则手术时间不易提前太多。金格勒等[7]对29例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其认为合适的手术时机是术前应用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3w后结核中毒症状减轻、血红蛋白>100g/L、ESR
2.2手术方式
2.2.1手术入路 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可通过前方途径、后方途径或两条途径同时进入病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途径,行病灶清除时,应吸净脓液,刮除肉芽组织、死骨块等,彻底清除破坏的结核灶,直到正常骨质为准。前方途径手术[10]适用于骶骨前明显脓肿或者脓肿及骨破坏以骶骨侧为主者,取髂棘前内侧斜向耻骨联合的低位倒“八”字切口,应注意勿损伤输尿管,沿小瘘口或脓肿直达病灶。从前方入路清除病灶有利于保存骶髂关节的稳定性,病变只破坏了前方韧带,骶髂骨间及后方韧带尚未破坏,可以保存。后方途径手术[10]适合脓肿或窦道在后方及本无明确窦道但骨破坏以髂骨侧严重者,以髂后上棘为中心做长约12cm弧形切口,若有脓肿的先行排脓,再沿小瘘口或内瘘扩大开窗,无内瘘者直接开窗达病灶。后方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是最常用的手术路径。前后路途径同时手术[10],即骶髂关节结核的手术同时经前方和后方入路一次完成,此入路适用于关节前、后方同时合并较大脓肿、瘘管或者前方有脓肿而骨破坏以髂骨侧为重的骶髂关节结核,采取先后路开窗行病灶清除术,再后翻身前路排脓。姜广擎等[10]通过对21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随访分析认为前方入路与后方入路病灶清除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性。但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时较易达到病灶,可在直视下操作,不易造成副损伤。
2.2.2植骨及局部用药 行病灶清除后,采用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腔,根据骶髂关节处的骨缺损量大小,采用同种异体骨或同种异体骨与自体同侧髂骨混合植入,既可消灭死腔又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植骨同时可加以抗结核药物混合,形成局部高浓度的抗结核作用,增强局部药物化疗作用。何秦等[11]通过一期后方入路进行骶髂关节病灶清除、自体髂骨移植、骶髂关节固定治疗骶髂关节结核12例,术中截取髂后上嵴骨块,混合异烟肼0.4g、链霉素粉剂2g行骶髂关节融合,术后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窦道形成。孙晓海等[12]报道采用带肌蒂骨瓣植骨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既消灭残腔,同时骨瓣血供好,关节融合率高,复发率低,经远期随访,疗效可靠,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的实用方法。罗善超等[4]对2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后于创腔内放入链霉素针剂1g,再根据病灶清除后骶髂关节骨性结构丢失的部位及范围选择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骶髂关节,加以单块或两块接骨板对其进行固定,术后随访发现患者骶髂关节均骨性愈合,均无复发,遗留疼痛、畸形和下肢功能障碍等。
2.2.3固定方式 骶髂关节结核及对其进行病灶清除势必导致骶髂关节的损伤,造成骶髂关节复合体的损伤,该类损伤的表现与骨折、肿瘤等造成的骶髂关节的损伤相类似,故对骶髂关节的固定方式也是相同的。目前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前路固定及后路固定,均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尚无一种固定方式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13]。
2.2.3.1前路固定 经前方入路的骶髂关节固定主要包括前侧双孔和四孔钢板固定;应用1~2块2~3孔的骨盆重建钢板横跨骶髂关节上下不同平面,骶骨侧用1枚螺钉固定,应注意避免螺钉穿入骶孔或骶管内,近髂骨翼处行骶髂关节内植骨融合[14]。罗善超等[4]对20例骶髂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术后加以单块或两块四孔重建接骨板塑形后横跨骶髂关节上,骶骨侧用1枚螺钉固定,髂骨侧用2枚螺钉固定,经随访发现骶髂关节均骨性愈合,腰骶及下肢活动、感觉均无异常,无会阴感觉障碍,无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生物力学研究表明[15],前路钢板固定效果优于骶骨棒,但钢板固定抗垂直剪切力及旋转应力的强度均不及骶髂螺钉。
2.2.3.2后路固定 经后方入路的骶髂关节固定主要包括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骶骨棒固定、后方跨骶骨的接骨板固定和Galveston技术联合椎弓根提拉螺钉固定等。其中骶骨棒、重建钢板及特型钢板虽固定较可靠,但创伤较大,目前临床已很少应用[14]。
2.2.3.3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 近年来骨盆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证明[16],骶骼螺钉自髂骨侧植入穿过骶髂关节进入骶骨上部椎体是较为实用的骨盆后环内固定的方式。骶髂螺钉能稳固骨盆骶髂关节复合结构,有效恢复骨盆稳定性,但置钉难度大,操作不当易误伤骶神经或马尾神经等危险[17]。生物力学研究表明[18],骶髂螺钉在受损的骶髂关节复合体处形成“钢结点”,抗剪切力和旋转应力均优于骶骨棒及钢板固定。骶髂螺钉可切开放置或经皮微创置入;经皮穿刺骶髂螺钉固定技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是目前微创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重要方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骨折非完全复位时使用空心螺钉并不可靠,有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
2.2.3.4骶骨棒固定 后路骶骨棒固定方式具有手术简单、安全,创伤小的优点,其固定原理是横向压缩固定,要求双侧髂后上棘完好,仅适用于骶骨前方韧带结构完整者,否则加压后易造成前方张开,过度加压可能损伤骶神经[19]。π棒由2根CD棒和1根骶骨棒以及2个接头装置组成。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骶骨棒抗垂直剪切力而几乎不能抗扭转应力,其固定效果差,目前临床已很少应用。
2.2.3.5 Galveston技术联合椎弓根提拉螺钉固定 Galveston技术是将2根L形棒固定在L3~L5椎体的两侧,棒的远端经弯棒塑形后,从髂后上棘处插入髂骨的两层皮质之间,棒之间另加2~3个横连接[20]。Galveston 技术的最大困难是术中L棒塑形操作复杂、费时。改良的Galveston技术采用髂骨钉替代金属棒,将2根髂骨钉置入髂骨翼中,再将螺钉与固定于脊柱两侧的棒直接连接,该技术不仅优化了弯棒操作,而且增强了固定装置的矢状面上的抗拉能力,强度和稳定性相对改进前大有很大改善[14]。生物力学研究发现[21],髂骨钉与腰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具有维持腰骶骨盆间稳定的生物力学优势,这两种方法是维持腰骶骨盆间稳定性的理想术式。椎弓根是脊柱最坚硬部分,对椎弓根螺钉有很好握持作用,有极强的抗拔出力及抗剪力,且具有三维固定功能。但椎弓根螺钉发展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与并发症尚待进一步观察。王建云等[22]报道了应用后正中入路行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侧骶髂关节结核4例,术后患侧骶髂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恢复大部分或全部生活劳动能力。
2.2.4术后处理 所有术后患者皆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4,9]:疼痛30分,工作20分,坐10分,4分,站36分(包括辅助步行12分,步态12分,步行距离12分),合计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55~69分为可,55分以下为差。至于骨关节结核术后是否安置引流,不少学者各执己见。有学者认为常规将创口严密缝合,不需放置任何引流,引流只会增加术后处理上的困难,可能引起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但亦有学者认为引流能有效清除术后渗出液,闭塞死腔,减少术后发热及感染,有利于术后康复。蒋志升等[23]对536例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放置引流问题进行分析,其中骶髂关节放置负压引流25例,2~3d拔除,橡皮管引流5例,48h后拔除,橡皮膜引流3例,24h后拔除,术后患者中仅8例形成慢性窦道,无1例骶髂关节结核。罗善超等[4]对20例骶髂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切口内不放置引流,术后按预防剂量使用抗生素5~7d,8w后不负重或适当负重行走,3个月逐步弃拐,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月,经Majeed评分系统功能评估优良率95.0%。王建云等通过后正中入路行单侧骶髂关节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侧骶髂关节结核,其主张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术后24~48h后引流液少于50ml,拔除引流管;抗生素需使用至拔出引流管,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术后需卧床或坐轮椅1~2个月;术后2个月随访X线片或CT扫描,待骨融合后可正常活动及工作;术后需继续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经随访发现患侧疼痛缓解或消失,恢复大部分或全部生活劳动能力。
3 总结
近年来,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治工作随着骨关节结核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得到重视,特别是在首届“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召开后,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骨关节结核的治疗达成一定共识,譬如药物化疗方案的选择、制定,手术时机的把握,手术的方式等。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骶髂关节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深入探讨,包括在术前准备、手术入路、术中植骨及局部用药、具体固定方案等皆有不同报道,但目前尚无明确标准指南,相信随着临床工作不断总结,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治工作会越来越完善,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Afzal A,Osman,Shunmugam Govender.Septic Sacroiliitis[J]. Clin Orthop,1995(313):214-219.
[2]Kim NH, Lee HM, Yo o JD, et al. Sacroiliac Joint Tuberculosis[J].
[3]Yinger K,Scalise J,Olson SA,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posterior pelvicring fixation[J].Orthop Trauma,2003,17(7):481-487.
[4]罗善超,杨英年,杨小平,等.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结核[J].医药前言,2011,01(23):47-49.
[5]秦世炳,宋言峥,董伟杰.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81-84.
[6]陈雪林,邢俊蓬,崔嘉,等.95例骨关节结核临床分析[C]//第二届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151-154.
[7]金格勒,阿曼,盛伟斌,等.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5):399-400.
[8]穆哈买提,车立新,孟晓源,等.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20.
[9]陈晶,张军,吴小娥.等.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5):322-325.
[10]姜广擎,陈凯,柳盛春,等.骶髂关节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93.
[11]何秦,张东,王浩,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骶髂固定治疗骶髂关节结核[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28-29.
[12]孙晓海,陈其义,王睿,等.带肌蒂骨瓣植骨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远期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189-1190.
[13]雷磊,杨铁毅,王治.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内固定治疗[J].2011,32(3):178-179.
[14]陈先军,庞清江.骶髂关节固定的研究进展[J].2008,20(10):827-829.
[15].Vanderschot P,Meuleman C,Lefevre A,et a1.Trans iliac-sacra-iliac bar stabilisation to treat bilateral lesions of the sacro-iliac ioint or saertlITl:anatomical consideration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Injury,2001,32(7): 587-592.
[16].Robe J,Jackson,Ziya L.Spinal-pelvic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osacral neoplasms[J].J Neurosurg,2000,92:61-70.
[17].Fourney DR,Abi-Said D,Rhines LD,et a1.Simultaneous anterior posterior approach to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for the radical resection of tumors followed by reconstruction and stabilization[J].J Neurosurg,200 l,94:232-244.
[18]宋连新,张英泽,彭阿钦,等.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7(2):126-127.
[19]吴乃庆,王道新,沈家维,等."π"棒及"T"形钢板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l997,17:51.
[20].Tile M.Acute pelvic fractures:ⅡPrinciple of Management[J].JAAOS, 1996,4:152-161.
艾滋病是临床上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诱因也多,传染机制也比较复杂,患者患病后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威胁患者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著,甚至会产生耐药性[1]。医学界对于艾滋病的病理生理等并不完全知晓,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研究艾滋病的病理生理等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艾滋病的病理生理及检验等相关问题。来我院诊断治疗的63例艾滋病并发脊柱结核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63例艾滋病并发脊柱结核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调研中,男33例,女30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 1.3岁。患者入院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且患者多为低热,患者发病后低热等症状常在午后开始,并且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且患者容易出现盗汗、食欲减退等,对于病情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这些患者年龄、家庭背景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代表性。
1.2方法
63例艾滋病艾滋病并发脊柱结核患者均行常规胸部直接数字摄影(DR)或者床边X线胸部检查,其中19例患者行胸部CT扫描,应用PhilipsMx8000螺旋CT机,在常规螺旋扫描基础上进行HRCT扫描,层厚6.5mm,层间距6.5mm,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L/s),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2.5-3.0mL/s;局部HRCT连续扫描,层厚1mm,层间距1mm[1]。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患者超声检查均出现异常,其中,8例胸椎、7例腰椎、11例骶骨、9例髂骨,8例髂关节、9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
3.讨论
艾滋病患者病历生理及其检验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相关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依从性大于95%以上时,才能够保证患者体内80%的病毒被有效的抑制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艾滋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患者患病后会侵袭人体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患者体内细胞的损伤,引起人体免疫下降或者出现衰竭等,从而诱发其他疾病。
骨关节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高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脊柱结核病的病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HIV病毒已经成为全国性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从我国艾滋病预防数据显示:艾滋病的发生和结核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单一的结合病相比下,艾滋病并发结核病患者病情更加严重,患者会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两种不同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页不相同。临床上,通过对艾滋病合并结合病患者进行X 线及CT检查,检查结果能够判断患者免疫系统破坏程度。对于艾滋病早期患者,当患者体内的CD4细胞计数控制在200/mm3时,患者一般来说症状以肺结核症状为主,症状比较明显,往往具有肺结核的典型表现,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发现病灶部位在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胸片检查时肺叶出现阴影,并且边界也相对比较模糊。对患者病菌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结核菌素多呈现出阳性,并且病灶仅局限在患者肺部。本次调研中,患者超声检查均出现异常,其中,8例胸椎、7例腰椎、11例骶骨、9例髂骨,8例髂关节、9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
临床上,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病变组织研究,如:艾滋病患者的皮肤、粘膜、淋巴结等结果可以指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活体检验。然而,对于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则临床上可以通过内腔镜等对其进行活体检验,必要时可以在影像学辅助下进行深部活检,从而为患者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临床治愈率,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尤其是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其免疫力较差,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创伤,并善于利用活检结果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对于难以确诊患者可以联合辅助其他方法检查,如:组织化学、电镜、PCR 等,以便更深入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各项病因,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诊治价值[3]。
综上所述,艾滋病并发症脊柱及下肢关节结核等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超声影像学特征出现异常,通过脊柱及下肢骨关节结核的超声图像检查表现来谈谈艾滋病的病理和生理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