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设计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设备设计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设备设计标准

篇1

    图幅

    收费标准(元/张)

    图纸类别                   1*    2*     3*     4*     5*

    ---------------------------------------------------------------

篇2

目前该模式已开始在全省组织推广,其推广的核心是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的鸡舍设备配套与鸡舍建筑。

1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

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即1栋蛋鸡舍,饲养蛋鸡

5 000只以上,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这一先进模式,是在总结全省多年的规模化商品蛋鸡养殖经验基础上,结合无公害鲜蛋生产技术要求,以农户蛋鸡养殖为条件,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生产“放心蛋”为目的,从而实现蛋鸡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

该模式一是强调了饲养规模。要求1栋鸡舍的蛋鸡饲养数量达到5 000只以上,这个规模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国内目前1栋蛋鸡舍人工集蛋下的设备配套能力而言,饲养蛋鸡20 000只以内是可以解决的。提倡农户饲养蛋鸡时只建一栋蛋鸡舍,提高鸡舍规模、减少鸡舍数量,便于做到以场为单位的“全进全出”,从而有利于鸡场疫病防控。并且由于1栋鸡舍规模的扩大,便于实行机械配套,有利于提高设施装备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只均蛋鸡的投资额。二是强调了“3机”配套。“3机”配套是蛋鸡标准化养殖的重要体现。通过“3机”配套,可较好地控制鸡舍环境与养鸡生产的小气候,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这样的养鸡方式,虽然比手工饲养投入稍高,但获得的是高产出、高品质、高收益。

总结国内外蛋鸡养殖的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蛋鸡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今后蛋鸡养殖要获得成功,必须注重“优良品种+设施装备+精心管理+品质保障”4个关键要素的整合。在养殖户数与规模上,我国也必然与发达国家所走过路子一样,养殖农户将逐渐减少、户养规模将逐渐扩大。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机械化、标准化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的升级和养殖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的蛋鸡产业才能摆脱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否则延续过去那种粗放式蛋鸡生产经营,在今后的新形势下将难以生存。

2鸡舍与饲养工艺

2.1鸡舍配比

(1)两段式饲养:育雏育成舍与产蛋鸡舍1∶3。

(2)三段式饲养:育雏舍、育成舍和产蛋鸡舍1∶2∶6~7。

为了有利于农户蛋鸡养殖的疫病防控,推荐建立专门化育雏育成鸡场,推广专门化育雏育成生产,蛋鸡生产者可只饲养商品蛋鸡,实现蛋鸡的专业化生产。这样可改变目前蛋鸡生产的“大而全”或“小而全”,从而更适宜推广彻底的“全进全出”生产经营制度,降低蛋鸡养殖的疫病风险。

2.2鸡舍类型

蛋鸡舍类型主要有卷帘开放式、有窗开放式、封闭式3种。这3种鸡舍各有优缺点。卷帘开放式、有窗开放式鸡舍造价相对低廉,日常生产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节约生产用电,其生产运行成本相对于封闭式鸡舍低。但开放式鸡舍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鸡舍保温隔热性能不如封闭式鸡舍。此外,由于开放式鸡舍主要依靠开启、关闭两侧窗户或卷帘进行通风换气,鸡舍空气质量相对较差,鸡舍周围环境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开放式鸡舍养鸡的生产水平如饲料报酬、产蛋性能、成鸡的死淘率等经济指标不如封闭式鸡舍优良。封闭式鸡舍日常生产运行成本虽高,但鸡舍小气候控制得好,蛋鸡产蛋水平高,另外鸡舍实行纵向通风,有利于降低鸡场病原微生物污染和防病。据我省封闭式蛋鸡舍饲养实践观察,在湖北地区实行蛋鸡封闭式饲养,500日龄其产蛋率仍保持近85%,产蛋期死淘率不超过7%,90%以上产蛋率可维持约7个月,只均产蛋量20kg。这一生产水平可以说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轨。由于封闭式鸡舍的饲养环境控制良好,鸡群较少发生疾病,可大量节省兽药开支,同时鲜蛋品质较好。如我省黄冈某封闭式鸡场,该场共育雏24万只(为社会提供育雏鸡)、另饲养产蛋鸡3万只,其一年的药物开支不到1.5万元,蛋鸡产蛋期间基本不使用抗生素药物。封闭式鸡舍是蛋鸡饲养的发展方向,鉴于封闭式鸡舍的诸多优点,在资金允许条件下宜大规模推广应用。

2.3舍内布局

开放式鸡舍宜两列三走道或三列四走道布局;封闭式鸡舍根据饲养规模,可三列四走道、四列五走道布局。

配套笼具:目前国内蛋鸡的笼具主要有390型、4128型。390型笼具为3层阶梯式,每组可养蛋鸡90只;4128型笼具为4层阶梯式,每组可养蛋鸡128只。4128型笼具具有饲养密度大、鸡舍利用率高的特点,在同等饲养规模下,通常使用4128型笼具比390型笼具可节约鸡舍建设费用20%,并节约鸡舍占地面积。4128型笼具最大不足是在人工捡蛋情况下,由于笼具较390型高,捡蛋稍有不便,但饲养管理人员身高1.70m以上即可解决。

3养殖模式与鸡舍建筑设计

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要求1栋鸡舍饲养规模达到5 000只以上,采用390型或4128型笼具,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人工捡蛋。在这种模式下,鸡场环境整洁,鸡舍空气质量较好,劳动效率高,通常一个劳动力可以饲养蛋鸡8 000~10 000只,其劳动效率是人工清粪、人工喂料的一倍以上,可大大降低蛋鸡生产的劳动强度,做到快乐养鸡。

蛋鸡饲养在规模较大情况下,本可以配套机械集蛋设备,但考虑采用机械集蛋的养鸡设备费用是人工集蛋情况下的鸡场设备费用的一倍(通常3机配套加笼具,人工集蛋,万只规模情况下设备费用在11万元,而机械集蛋需要22万元),另外机械集蛋情况下,鲜蛋的破损率较人工集蛋高,这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一般农户推广有其困难。因此本模式未将机械集蛋纳入推广模式,但对于较大规模的养殖企业,推广机械集蛋是可行的。

3.1蛋鸡舍建筑参考价格

(1)砖混结构鸡舍:每平方米约240元(自己组织材料)。

(2)卷帘开放式鸡舍:依据彩钢厚度、鸡舍高度、保温棉厚度、屋面彩钢单双层不同其价格不同。彩钢鸡舍适应蛋鸡生产需要的建筑费一般250元/m2(外层单面彩钢瓦、7.5cm厚保温棉、内层抗老化纺织布)。如自己组织材料自建,每平方米约210元。

(3)KB保温板鸡舍:采用高强度水泥为基料加钢丝网(原理是钢筋混凝土原理),用氯化镁水泥改变配方生产的。具有防火、防腐、强度高、经久耐用的特点。通过对屋面抗紫外线、抗老化的金属铝箔布处理,鸡舍具有反光、不吸热、抗老化,经久耐用的特点。墙体材料采用现场支模板浇注膨胀型混凝土,强度高、保温性能好,其0.16m厚墙体相当于0.24m砖墙另加0.03m厚的泡沫板保温效果。产品成熟,已在国内大规模推广。这种鸡舍建筑的大致费用为:8m(宽)×2.8m(高)=225元/m2,10~11m宽鸡舍每平方米约210元。

3.2鸡舍设计

(1)蛋鸡舍设计考虑的因素。鸡舍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鸡舍朝向:座北朝南偏东或偏西15°。②鸡舍宽:鸡笼+走道,390型笼具两列三走道、三列四走道舍宽分别为7.8m、11m,4128型笼具舍宽分别为8m、11.5m。③鸡舍长:开放式鸡舍一般80m以内,封闭式鸡舍80~120m。④鸡舍高:屋檐高:390型笼2.8~3.0m;4128型3.0~3.2m。屋脊高3.7~3.9m。屋脊的高度一般在屋檐高的基础上加1.0~1.2m。⑤地面、粪槽:鸡舍地坪高出地面0.30m,粪槽起始端深0.30~0.35m,出口端深0.45~0.60m。粪槽位于鸡舍外,贮粪池长2~3m(根据养鸡数量)。⑥鸡舍窗户:有窗开放式+湿帘降温鸡舍,窗户高0.8m,宽1.2m,窗户不宜过大,否则对保温隔热不利。封闭式鸡舍应急窗高0.25m、长0.65m,每隔3m安装1个。⑦风机:封闭式饲养情况下应考虑最大通风量和冬季最小通风量的风机大小功率搭配,以满足最大通风量和最小通风量为准。⑧风机安装:风机轴心与鸡笼中心持平,离地高度大风机0.20m、小风机0.60m。⑨鸡舍间隔:有窗开放式鸡舍同一类型生产(如全为产蛋舍)的鸡舍,舍与舍间隔距离一般为鸡舍屋檐高度的5倍,通常相互间隔12~15m,全封闭式鸡舍10~12m。不同类型生产的鸡舍(育雏、育成、产蛋舍)相互间隔30m。

(2)鸡舍长宽的设计依据。鸡舍设计时,须注意不同设备厂提供的同类型笼具的规格有所不同,鸡舍的长、宽应根据设备厂提供的笼具规格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390型、4128型笼具长1.95m左右,笼宽390型约2.15m,4128型约2.30m。粪槽390型笼具一般宽1.80~1.85m,4128型笼具的粪槽一般宽1.95m。以390型蛋鸡笼具、两列三走道为例,鸡舍长、宽为:①鸡舍宽:鸡舍基础宽为:边走道加喂料轨道1.4m(包括下层0.15~0.20m集蛋槽宽)+1.85m(粪槽)+中走道1.3m(包括笼具两边下层各0.15~0.20m集蛋槽宽)+1.85m(粪槽)+边走道加喂料轨道1.4m(包括下层0.15~0.20m集蛋槽宽)=7.8m。这样实际行人走道宽为:边走道约0.95~1.00m,中走道1.00m。②鸡舍长:一列笼具总长(笼具组数×每组长)+入口工作走道1.2m+清粪机头及粪槽0.8m+鸡舍末端1.5m=鸡舍总长(没有包括管理间,如设管理间,须在入口端加3.5m左右)。

一栋5 000只有窗开放式蛋鸡舍390型笼具两列三走道布局平面、剖面图见图1。

(3)湿帘降温系统设计。①我国常用9FJ-TXGQ风机设备及性能见表1。风速:夏季1~2m/s,冬季0.3m/s。一般冬季为夏季通风最高值的10%,温和季节为夏季的2/3。此外看湿帘板厚度,0.10m厚度的风速1.5m/s,0.15m厚的风速2m/s。②不同体重蛋鸡在不同温度下的通风量见表2。③商品蛋鸡湿帘降温系统设计步骤:

通风量:查鸡的不同体重、最高气温下的每只鸡需要的通风量。鸡舍封闭不严时应增大通风量10%~15%。

计算通风量公式:一栋鸡舍的鸡数量×每只每小时通风量=总通风量(m3)÷0.85~0.90=修正通风量(鸡舍密闭不严密情况下)。

计算风机数:查有关风机数据,与需要通风量相符,并考虑不同季节下的通风量大小及风机大小搭配。风机通风量与总通风量相符即可。

计算每秒通风量=总通风量÷3 600s

计算进风口面积=每秒通风量÷风速1.5~2m/s

计算湿帘面积=进风口面积÷0.85

通常300~350只蛋鸡需要1m2湿帘板。

(4)一栋5 000只蛋鸡舍湿帘降温系统设计实例

计算通风量:5 000只×10.26m3/h(体重2.2kg、夏季气温40℃情况下)=51 300m3/h,修正通风量51 300÷0.85=60352 (m3/h)。

风机数:2台1m直径(2.5万m3/h×2)+1台0.6m直径(1.1万m3/h)=6.1万(m3/h)。

每秒通风量:6.1万÷3 600=16.94(m3/s)。

进风口面积:16.94÷1.5=13.3(m2)。

湿帘面积:13.3÷0.85=15.65(m2)(320只蛋鸡/m2湿帘)。

3.3建设一栋5 000只蛋鸡舍需要费用

篇3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01-01

非标准设备是指国家尚未定型标准,各设备生产厂不能在加工工艺过程中采取批量生产,只能按一次订货,并根据具体的设计图纸制造的设备[1]。非标准设备种类繁多,非标设计及其工艺具备单件、小批量的特点。为适应市场的发展,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非标设计工艺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沉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针对非标设计及其工艺实施的特征,本文尝试采用三维模块化方案来解决。

1 非标设计及其工艺特征

非标设计及工艺一般为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存在样件试制加工,要求设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成功,与普通设备相比,非标设备设计及其工艺具有以下特征。

(1)要求设计人员知识面广泛,专业知识扎实。

(2)通用机床加工,使用效率低,成本高。

(3)工艺人员工作量大,工艺通用性差。

(4)工艺装备大多采用通用夹具、标准附件、通用刀具和万能量具[2]。

(5)对工人技术要求高。

2 三维模块化流程

非标设计的实质是通过已有资源、知识及现有产品创造新产品的过程[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使用平面软件设计的方法已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及交货周期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模块化设计解决了产品品种、规格多样化与成本之间的矛盾,迅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4]。使用现有的软件如UG、Solidworks、CATIA等建立非标设备设计及工艺的三维模块,通过个性化需求分析,其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非标件的工艺设计,对工艺流程中所包含的尺寸信息、特征信息进行自动拾取,并替换卡片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工艺模型和流程的驱动完成后,每道流程的尺寸信息、特性信息必定发生变化,再从三维模型中提取新的参数和流程更新到对应的卡片和数据库中,以实现数据的统一性和二维卡片的同步更新。

3 应用实例

以摇柄设计为例,探研三维模块化在非标设计中的应用。

3.1 技术要求输入

某绕线车需手动绕线,需设计一套摇柄,摇柄部分高度为250 mm,摇柄需操作便捷、拆装方便、加工简单。

3.2 产品部件分析

摇柄由摇杆、转轴、套筒、螺母等零件组装而成,摇杆、转轴、套筒为非标件。

3.3 三维模块调用

根据已积累的产品设计经验,对非标件调用后,检查/更新关键参数。在三维软件中以提供了螺母的标准件库,可直接调用。

3.4 产品装配

绝大多数的机械设计中包含多个零件、组件,都需要通过装配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可以通过装配过程和装配分析发现零件设计或造型的不足,以便进行修改。

3.5 工艺设计

摇柄、转轴、套筒为一般机械加工类零件,调用已有工艺知识库进行更改即可。对于标准件螺母,可使用已编制定型的工艺卡片。

4 结语

非标设计及其工艺的三维模块化是一个繁杂、技术沉淀的过程,其模块化的探研为减轻设计及工艺人员的工作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非标企业的知识构建打好了基础。在三维软件中,实现非标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成本控制等整个过程,从构建设计发展为仿真模型设计,从重复编制工艺发展为工艺批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玉庆,隋维东.合理审定非标设备造价有效控制企业资金流失[J].齐鲁石油化工,2005,33(3).

篇4

    大型给水排水工程(不包括管道)                                2.0

    给水排水单项构筑物            2.4     2.3    2.2     2.1    2.0

篇5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油田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中。在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加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地面建设,从而保证油气资源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保证其性能的完好,从而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机械设备种类、技术含量、运行情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提高管理强度,从而保证机械设备作用的正常发挥。

1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缺陷

1.1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来看,在石油企业发展中,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运营的发展,往往认识不到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1]。在实际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清,管理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作用。因此,机械设备的实际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油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1.2机械设备的使用缺乏合理性

在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一般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作业,运行环境不稳定,再加上设备本身的构造也较为复杂,同时机械设备的成本都较高,因此,机械设备使用的合理性高低决定了其使用价值的大小,也影响着其使用寿命的长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机械设备,不但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够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2]。反之,则会使机械设备反复发生故障,出现问题,减少其使用寿命。在油田企业建设中,常常会忽视机械设备使用的合理性,没有对机械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维护方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有效的规定与把握,从而不科学使用,导致机械设备故障频发,增加维修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油田企业生产发展。

1.3管理方式传统落后

油气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油田企业的建设与生产非常重要。在中国,油田地面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工程越大,机械设备需求量也就越多,工作环境也较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机械设备的运行时间较长,出现故障的机率也较高,这就需要提高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在实际管理中,管理方式还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机械设备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根据油田建设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机械设备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油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4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方式不合理

在油田地面建设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机械设备,在机械设备的长期运行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磨损或故障。因此在管理中,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以保证其安全运行,正常工作,延长其运行期限。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根据机械设备的实际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维护措施,不能对机械设备的破损、故障做出准确的预测,一般都是出现问题以后,才想到要去解决,这样不仅不能保障机械设备的安全,更阻碍了建设工作的进展。此外,由于机械设备维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维护知识缺乏,维护经验不足,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与保养,从而出现一系列维修、养护上的错误,维护工作效率较低,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也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2加强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首先,根据机械设备类型、功能的不同,安全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明确管理职责[3]。其次,对于机械设备实际操作人员,要严格要求,对其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保证其持证上岗,并且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规范制度,机械设备的实际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提高机械设备操作的规范性。最后,合理制定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规范,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同时要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把机械设备运行状态,操作人员,故障问题等信息详细记录备案,以作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2.2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制度,提高机械设备故障预防水平,防治结合,以防为主[4]。其次,要保证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的贯彻落实,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委派专职监督人员,对机械设备维护保养过程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实际管理行为与操作情况进行严格惩处。最后,机械设备运行前,操作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仔细检查,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充分了解,观察其是否正常,工作结束后,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处理。此外,维护保养人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增添油,如发现故障隐患,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故障排除,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2.3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故障监测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设备故障监测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监测的效率,需要不断更新监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机械设备故障与问题及时预警,提高监测的准确性,从而快速解决问题,降低机械设备检测维修成本。

2.4提高机械设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首先,提高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工作责任感,强化其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做到专业、负责,同时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其次,提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技能与素质。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自身的知识技能含量,在机械设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其准确性与科学性,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发挥其作用。最后,强化机械设备维护保养人员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相关技术与知识,准确判断故障与问题的位置及原因,并且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只有保证机械设备正常、安全运行,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才能保证油田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因此,要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效率与水平,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促进油田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云.油田地面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4,01:57~58.

[2]贾小琴.油田地面建设企业设备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14,35:163.

[3]赵俊.油田地面工程系统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52-02

【作者简介】1.张广敬,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4)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2.张梦瑶,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4)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工商管理。

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开发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设计和实践分析

表1(见下页)是笔者根据修订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实训课教学的教学设计。

从该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者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试图通过现场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手动液压搬运车和手动液压堆高车综合操作技能、技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有机组合起来,不仅真正实践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且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将专业素养、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查。

二、课程标准的开发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新课标在物流设施与设备整体结构的把握上,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三大模块:一是整体认知(对应项目一);二是功能性设施与设备应用(对应项目二到项目九);三是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对应项目十)。另一方面,在功能性设施与设备方面,根据物流的功能分为运输、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仓储等几个项目。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与物流的功能相对应,便于学生更加完整和系统地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有利于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新课标在内容和要求的把握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有的学校在物流设备的教学中过多强调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参数。比如:在讲到汽车的结构时,过多强调对发动机的原理和性能、轮船的性能以及起重设备的绳索补偿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背离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第三,新课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专业岗位开展的就业教育,学生不通过大量的校内外实践和锻炼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基于此,新课标的五条教学建议中有四条涉及实践性教学。通过这种设计,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物流专业实践开发,但信息时代各方面更新都比较快,仅按照“物流设施和设备”课程进行实训器材引进,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实践需求。另外,对于一些学校而言,该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比较困难,无法为学生提供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的场所,也就很难发挥实践课程的教学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开发结合当下物流市场人才的需求、现代职教教学理念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网络化教学的建议,在保证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同时,解决了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问题,有利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教学观念合理化、实践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强,缺少足够的经验,往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效率。

(二)加强工学结合

开发“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区域服务目标,应该针对物流管理岗位需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实现生产和学习的良好合作。

(三)优化教学条件

篇7

2设备集成商管理的存在问题

通信运营商对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运营商关于施工、调测的相关规章制度,集成商的项目经理并没有向负责实施的各个技术负责人、调测工程师宣贯到位,导致运营商的工程项目经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就某些调测环节的工作要求进行重复性的说明、解释工作,工作效率、沟通效果不高。(2)运营商不同工程的项目经理对相同或相似通信工程的集成商管理要求不一,导致集成商提交归档的工程资料千差万别、良莠不均,非常不利于运营商工程资料的整理、存档。(3)运营商对设备集成商调测服务工作的评价,缺乏明确、完整的考核标准,导致运营商工程项目经理对集成商调测工作的约束力不够强。因此,对通信工程设备集成商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3PMBOK知识体系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是全球项目管理行业的倡导者,它创造性地对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概括性描述,形成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制订了行业标准,并正在构筑不断扩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PMBOK是专业项目经理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适用于各种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集合。PMBOK把单个项目的项目管理过程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5大过程组。启动过程组是获得授权,定义一个新项目或现有项目的一个新阶段,正式开始该项目或阶段的一组过程。规划过程组是明确项目范围、优化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的一组过程。执行过程组是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组过程组。监控过程组是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与绩效、识别必要的计划变更并启动相应变更的一组过程。收尾过程组是为完结所有过程组的所有活动以正式结束项目或阶段而实施的一组过程组。PMBOK的理论体系中,项目管理过程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5大过程组相互关联,其中监控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始终,各个过程组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4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研究

4.1设备集成商管理活动标准化以PMBOK为理论基础,结合运营商现有的相关规章制度,本文将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划分为阶段、环节、任务、活动等4个层次,如图2所示。设备集成商的管理分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共5个阶段。启动阶段主要进行集成商招标采购,规划阶段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熟悉通信运营商施工、调测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执行阶段实施设备本局调测、现网联调测试、设备技术验收、设备入网割接等,该阶段设备集成商的工作耗时最长、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监控阶段主要进行调测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控制;收尾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初验、试运行、终验等工作。对5个“阶段”层次进行分解,形成一级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即为“环节”层次。例如,执行阶段分为设备调测、技术验收与割接等环节。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有:招标采购、项目准备、数据采集、物资管理、工程开工、设备加电、设备调测、功能测试、技术验收与割接、工程收尾等。对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拆分,即形成“任务”层次(二级WBS)。例如,数据采集环节,分解为资源申请、资源分析等两个任务。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组建团队、制定实施计划、资源申请、本局调测、接入网管、现网联调、进度上报、技术验收、工程割接、转资配合等。对每一个“任务”继续进行分解,形成最终可具体执行的三级WBS,即标准化管理“活动”,如表2所示。例如,本局调测任务包括软件加载、本局数据配置等活动。设备集成商管理的主要工作活动有:任命项目经理、配置调测工程师、参加上岗考试、获取项目人员通讯录、提交IP申请、新建网元信令点申请、办理调测工程师进出机房施工通行单、软件加载、本局数据配置、提交日/周报、电路调度申请、设备网管接入申请、设备安全扫描申请、综合资源录入、业务测试、计费验证、起草割接方案、实施工程割接、工程初验、工程终验等。

4.2设备集成商工程资料标准化设备集成商工程资料标准化是指对标准化管理第四层各项“活动”的输出文档制定统一的模板,调测工程师将标准化管理规定的执行结果填写到模板中,形成风格一致的工程文档资料,以利于通信运营商的统一管理、存档,工程资料的标准化将有效减少工程沟通耗时、降低工程风险。标准化工程资料模板包括:工程人员通讯录、IP申请表、信令点申请表、对接CE申请表、网元安全扫描申请表、网管接入申请表、传输调度申请表、局数据制作申请表、计费验证申请表等。例如传输调度申请表,必须包括电路两端的设备名称、机房位置、设备端口、业务配线架端子,电路级别等信息;网元安全扫描申请表,必须包含项目基本信息表、安全域检查表、物理安全检查表、帐号安全检查表、服务端口检查表、防火墙策略检查表、防病毒软件检查表、系统日志安全检查表、漏洞扫描检查表、安全配置检查表、弱口令检查表、备案证明(如涉及)等附件。

4.3设备集成商考核要求标准化设备集成商考评管理标准化是指通信运营商制定通信项目设备集成商考评细则。考评细则包括调测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水平、集成调测验收质量、割接前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割接服务质量、调测工作安全文明、调测沟通能力以及加分项、否决项等方面内容。运营商省级、市级工程管理部门按不同的权重对设备集成商的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考评。考评采取百分制评分,评分转换为相应等级后进行统计归档。0~59分对应E等级,60(含)~69为D,70(含)~79为C,80(含)~89为B,90(含)~100为A。对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工信部或集团级通信故障的,给予一票否决(即E等级);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省级通信故障的,给予D等级考评;因设备集成商的原因造成割接倒回的,考评等级为C;调测工作有小部分瑕疵,但按割接方案如期完成割接的,考评等级为B;调测过程及割接工作完成情况均表现优秀的,给予A等级考评。

4.4标准化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在运营商省公司交换、传输、IT、无线等专业工程项目经理组成的标准化管理规定起草小组多次讨论,征集运营商市公司的意见建议,并与经常合作的通信集成商充分沟通之后,笔者所在的中国移动广西公司通信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规定以省公司发文的形式下发。规定下发后,由省公司工程建设部门牵头,采取如下多种措施推动设备集成商标准化管理规定的落地执行。(1)组织人员宣贯,统一项目管理理念。工程管理部门召集核心网、支撑网等工程各个设备集成商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调测工程师等相关人员说明每一项标准化管理规定的规章制度依据,宣贯每一项标准化管理规定的目的、内容、工具、方法以及输出文档。着重强调工程风险较大的现网联调工作,每一步涉及现网设备的操作都要先与设备维护人员进行确认、高危操作实施前要向网络监控部门进行报备等工作要求;割接方案中涉及计费变更的内容,要提前跟维护部门沟通、方案要对计费验证工作进行详细阐述,割接工程师与设备维护人员要对割接的主要环节的实施情况签字确认。将每个设备集成商相关人员的项目管理理念统一到PMBOK上来。与此同时,省级运营商工程建设部门到地市工程巡检时,对地市运营商工程项目经理、调测工程师进行多次宣贯,解答各方对落实标准化管理规定的相关问题。(2)利用网络资源,管理工程文档。通信工程建设涉及的设备集成商、调测工程师比较多,且不同项目调测工作涉及的文档种类、数量也众多,各项目经办人各自存档工程文档资料的传统文档管理方式不利于资料交叉检查、文档共享等。互联网网盘具有存储容量大、支持多人上传、便于资源共享的特点,为此,广西移动采用互联网网盘,以单个工程项目为维度,存储设备集成商各个调测工程师上传的工程文档。项目标准化文档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得到很大的促进,极大提升了运营商工程文档的管理水平。(3)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督促设备集成商落实标准化管理规定。运营商省公司组建由通信工程各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定期对网盘上的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省公司还不定期检点项目资料上传是否及时、准确。与此同时,运营商还联合区、市工程管理人员,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合作方人员,不定期到各地市核心机房调测现场,检查实际的调测进度、工程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情况与网盘上的文档记录是否一致。(4)定期进行考核,赏罚分明。通信运营商根据标准化考评细则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对设备集成商的服务工作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向设备集成商进行通报,依据考评结果向各设备集成商提出对调测工程师的奖惩建议,对落实各项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好的设备集成商给予通报表扬;对执行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差的设备集成商,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对于一年中得到2次D等级评分,或一次E等级评分的调测工程师,将不再允许从事运营商的通信工程调测、集成工作。定期考核结果与设备集成商的年度后评估评分挂钩。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设备集成商的标准化管理规定得以快速落地执行。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切实提升了各设备集成商的项目管理水平,运营商通信工程建设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较好保证,核心网工程等通信工程调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由执行标准化规定前的60%提升至90%。

篇8

2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现状

经过各标准化组织的不懈努力,有关的装备标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使用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装备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报废等环节(阶段),用户参与的大多是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和报废等环节,本文立足于用户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是应对以上各环节。

2.1标准管理过于分散

无论是国家标准(石油部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企业标准、ISO标准、API标准等都涉及工程技术装备且都自成体系,以至于尽管标准数量众多,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没有一种标准体系是为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量身打造。虽然国内对国外先进标准采标力度较大,但仍有欠缺。标准的分散,意味着哪些是重点使用标准,主次不清;标准是否存在遗漏,没有渠道或方法获取;标准的新旧程度不易跟踪,标准的宣贯存在困难;个性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以石油钻修井装备标准为例,常用的标准大约有144份。既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有ISO和API标准,还有一部分企业标准和规范。由于现行标准繁多,且没有重点推荐的使用标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管理部门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标准对设备进行管理,生产单位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执行标准,另外工作现场选择时也可能仅选择易于达到、且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使得管理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执行标准不尽统一,或者不同的生产单位对同一标准的理解存在差距,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使用风险。另外,一套钻修井装备的执行标准种类繁多,大大限制了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增加了装备制造的不确定性,既影响了大规模制造,也不利于交易者和使用者的方便高效,给标准化管理增加了难度。

2.2标准有较多缺失

在使用标准时,发现有很多标准没有。比如连续油管作业机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标准,连续管作业机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对设备平时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连续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标准的缺失给管理带来的问题,在生产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生产中,没有标准约束的部分,往往都是按照经验从事,隐患不断;或者人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使用。

2.3标准过于陈旧或内容不完善

石油行业的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停的重组或调整,人员也在不断地变动,这也包括承担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再者就是相关企业在标准制修订方面投放的资金不足,也降低了标准制修订的热情,导致一些标准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或内容不完善。比如有关石油钻井用液压系统的标准中,缺少钻井专用液压站及执行机构标准,作为钻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所体现;标准《SY/T5211-2009压裂成套设备》涵盖的内容较多,但标准的更新速度却明显不足,比如柱塞冲程未包含10英寸系列、柱塞直径未包含3.75英寸系列等;标准《SY/T5190-2007石油综合录井仪技术条件》中,由于信号在低端无法实现,指标单位应当要修改,另外如记录仪都已经取消了,标准里还有相关内容。有关标准制修订的情况,各标委会主要通过分标委上报的制修订申请采取行动,部分标委会没有人员和精力定期去审定已经到期的标准,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制修订的滞后。

2.4标准内容存在交叉的情况

标准内容的交叉一定程度上为标准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同种设备但名称不一致的情况下,若可操作,建议此类标准都进行合并。比如关于钻井液固相控制系统的《SY/T6871-2012石油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和《SY/T6223-2013钻井液净化设备配套、安装、使用和维护》两个标准,重复的内容较多,而且个别描述不一致,建议两者可以合并或修改统一。

2.5制造商主导了装备标准的制修订

通过之前的标准梳理过程可知,现有标准主要集中在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和安全等方面,其中又以生产标准的数量最大。生产阶段标准的制修订基本上以生产商为主,这些标准大多成为了采购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可以回避自己制造能力的劣势,不仅限制了用户的话语权,而且为用户提出自己的需求制造了障碍。另外有关一些装备报废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钻井起升大绳的报废问题,制造商与使用单位之间的观念就相悖。

2.6标准宣贯的力度不够和执行不理想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归口单位众多,标准信息方式也相对单一;再者由于宣贯的力度不够,若生产企业不主动去跟踪标准的动态,很难及时掌握信息,执行的力度更谈不上。在随机调查的若干物探公司、钻探公司、测井公司、录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基层技术人员很多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设备还有标准或者只知道主要的几个。若生产企业无法获知最新的标准信息,或标准宣贯不及时,就不利于企业的管理,甚至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报废等标准不健全,需要时才发现没有参考依据(目前很多装备是按照资产报废条理进行报废),使得大量存在隐患的装备持续带伤作业。甚至有些生产企业有意不去使用新标准。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发现很多标准名称与标准内容存在差异的现象。以上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标准和标准体系的良性发展,削弱了标准促进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

3.1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讨论工程技术装备标准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两者的拟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首先,无论是国内各标准体系还是API和ISO等国际国外标准体系,都未对外公布体系表的结构图、统计表和明细表,以至于现在查询标准都是通过经验检索标准目录,再查看其内容,才能确定需要的标准。更甚者,国内标准编号是流水号,相关联标准之间的编号没有任何关联,寻找同类标准变得更加费事费力,无法通过某一产品就可以很便捷的找到生产和使用中的标准合集。若在企业层级建立了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就可以跨国内外各标准化组织,整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需要的最适宜的装备标准。其次,在标准体系设计时可以通过一种形式方便的查询出主要装备缺失的标准,并将其补充完整。同时,可以通过每年的年会或其他方式分专业审查体系内的标准是否处于最新状态,相比原本工艺和装备混在一起审查,更有专注性。由于广泛的人员参与,同时对标准也起到了一定的宣贯作用。并且,标准体系不仅包含现有、应有和预计制定标准的记录,而且还包含标准制定、修订规划和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证明,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良性运转可以解决前面叙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工程技术装备专门建立标准体系。

3.2识别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范围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生产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的生产行业,是能源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技术服务活动,广义上还包括石油装备和器材的制造业务。本体系所涉及标准的范围仅限于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具体为钻探装备、钻修井装备、测井装备、录井装备、井下作业装备及通用件,将装备划分为物探技术专业、钻井技术专业、测井技术专业、录井技术专业和井下作业技术专业共五个专业进行管理。由于装备的生产、采购和使用多在国内,标准的收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部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关于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由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参与。中石油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拥有国内一半以上的钻机、近70%的市场和人员;中石化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也是国内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规模最大、业务链最为完整的法人实体;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一体化油田技术服务供应商。由三家公司共同牵头建设的标准体系才更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

(2)管理办公室每年或定期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拟订标准制修订计划。管理办公室承担标准体系日常的管理工作,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无论是否作为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办公室都应当保证将该体系按照成熟的标准化组织模式运行,负责编制和实施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的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新标准立项编制与实施情况。为了使标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作用,应组织三大石油公司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审定、编写标准,使标准符合生产的实际需要。

(3)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和机构进行交流和协作,了解标准动态信息,协调标准制修订事宜。各标准化组织作为标准制修订和管理的主体机构,管理办公室领导的各技术专业组配合其工作,对于审定后需要修订的标准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协商解决,需要制定的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制订。

(4)应建立标准专家库,并注重专家的培训。专家是确保标准编写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保证最优秀的专家能够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中,专家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专家选择问题,培养又是壮大专家队伍、提供更多选择的有力保障。

(5)加强顶层设计与回访制度,确保标准与使用者紧密结合,使可操作性强。标准的制定不仅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提高经济效益、利于产品通用互换及配套等,还应当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前,需要充分征求用户单位、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仔细审定后。

(6)通过组织标准宣贯活动、技术交流、推广普及、监督抽查等活动加强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标准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有法不依的,有规则不执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客观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才是存在主观故意的行为。通过宣贯、技术交流、推广和监督抽差等手段,尽可能的消除这两类问题。通过以上的建议,依附于成型的石油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认真梳理分布在不同标准体系内的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装备等的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措施,解决目前标准太多、难于选择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发现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内缺失的标准,进行制修订,形成从装备的采购、使用、维护至报废的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形成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的结构图、统计表、明细表,建立方便、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的标准体系,达到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机制的目的。

篇9

根据公司《关于2009年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通知》,结合贯彻公司“两会”提出的依法经营、精益管理、科学发展的管理目标,实现电能计量标准设备的全面规范化管理,计量中心组织开展加强标准设备管理效能监察,制订了效能监察方案、效能监察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取得了预期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现状调查,确定项目

标准设备的管理向来是计量中心的重中之重,近几年,中心着力在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对标准装置的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审核修订了标准设备管理相关控制程序并形成了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今年随着区域计量中心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能力的增强,对标准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标准设备管理的制度和流程还须不断完善,使其在使用过程和考核环节的设置上更为严密、合理,利于实施规范操作。

2、随着标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功能的增强,对标准设备的核查,无论是从核查方法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标准设备数量的增多,使用频率的增加,减少标准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和对故障的预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标准装置的使用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因此通过对标准设备管理实施效能监察,查找标准设备在故障预控和处理、期间核查、周期检定、报告出具以及内部考核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完善管理,强化执行,进一步推进标准器具规范化管理,符合公司提出的降本增效的要求,也能提高政府计量管理部门和电力市场主体对公司计量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二、组织实施,全面推进

标准设备是计量中心的工作“基石”,通过完善标准设备核查管理,能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通过加强标准设备运行管理,能提高设备安全长期运行能力,减少故障发生率。从这两点着力入手不但保障了计量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能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1、加强领导 全面落实监督责任

为确保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中心领导班子成立了以中心主任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方案审定、宣传发动、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价工作;下设以中心专业工程师为组长,各班组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编写、问题排查等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中心制定了详尽、全面、可行的效能监察实施方案,对效能监察工作机构、依据、内容、方法步骤、时间节点,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切实落实了效能监察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确保了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展开。

2、强化管理 全面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区域计量中心的成立,标准设备的增多,标准设备使用的频率日益增加,2009年3月份计量中心组织精干力量重新对标准设备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标准设备的保存、维护和使用。对重要的标准设备控制程序如:《计量设备控制程序》、《期间核查控制程序》等,中心管理层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核查,力求保证程序的完整、详细、有效、可行。对修订完成的体系文件,中心还把文件挂到中心网页上,在全中心进行宣贯。

标准设备的管理在中心层面,而使用却是在中心的一线班组,因此中心把标准设备的管理制度同样落实到了每个班组,让每个班组都建立标准设备的使用制度,规范标准设备的使用流程,完善标准设备的相关台帐。

3、规范执行,细化管理过程控制

计量中心充分利用5S管理这个工具,建立健全了标准设备的管理制度,强化了对标准设备的全面标准化管理,标准设备的保存、使用和维护也更为规范化。

(1)建立标准设备的“履历书”;中心标准组为每一套标准设备都建立了详细的设备档案,从标准设备的出厂证明、出厂编号、出厂检定证书,到标准设备进入计量中心的班组,标准设备的维修,到最后标准设备的报废,标准设备的使用时间、更换地点、检定纪录、检修纪录都可以从标准设备的“履历书”中查到,真正做到了标准设备的有迹可寻,有案可查。无论什么时间想查找标准设备的管理信息都能在“履历书”中找到,做到了标准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2)建立标准设备的“身份证”;在标准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标准设备是分散到每个班组使用的,所以中心为标准设备建立了设备的使用“身份证”。每个班组为自己班组的标准设备编上号码,注明使用者和存放的地点,这样每套标准设备都能和它的“履历书”对上号,通过编号,也能把相同的标准设备集中存放,便于班组对标准设备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随需随取,用完归位。为每套标准设备指派了一个使用者,同时也是这套标准设备的保存和维护者,做到了责任到人,强化了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做到了标准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3)建立标准设备的“病历卡”;在标准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维修和保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中心为每套标准设备建立了“病历卡”,上面记录有标准设备的故障原因,维修记录,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为设备建立了一个缺陷信息网络,确保表针设备的消缺率100%,做到了标准设备的在线状态管理。

(4)建立了标准设备的看板管理制度;对标准设备的管理,以看板的形式挂在实验室门口,做到规范管理的可视化,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来管理标准设备。

(5)建立标准设备“送检预报”告示机制;根据周检计划及实际使用情况,合理规划和调剂设备,在不影响工作且保证检定周期不脱节的前提下,将本中心所辖的标准设备分三个批次进行送检。在每一批次到期前半个月通过邮件给各使用部门或班组的负责人发送“送检预报”,提示做好送检准备。在确定送检日期前3天,再次发出送检通知,并在邮件中标明送检设备的名称、型号、编号及到期时间,以避免出错。对于到周期还未送检的标准器具发出警告,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标准器上贴“停用”标识。

4、注重创新,以技术促发展、提效益

中心集中技术中坚力量,从源头上抓起,促进标准设备检定的技术革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标准设备管理上水平。

(1)实行单相电能表全集中检定。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单相电能表集中检定,16台96表位0.2级单相电能表检定装置,采用全自动控制,由主控台电脑集中控制检定,本地电脑全程监视,自动上传表计误差,并由红、绿、黄指示灯提示装置的运行状态,目前月检定量达到70000余只,基本满足了苏锡常区域的用表需求。

(2)标准设备的检定、核查技术革新。通过与厂家的合作,设计开发了标准装置检定、核查软件,实现标准设备检定、核查过程的自动化及各类数据的存储、分析。原标准装置的检定、核查是手工检定,需要手动频繁切换量程,动作强度大且频繁,而且需要手工记录检定、核查过程中的数据,每次检定、核查的数据有30多组,每组数据有80个之多,总共2400多个数据,数据量非常大,极其容易出错。现在通过这套检定系统软件,在检定、核查标准设备的基本误差、标准偏差的估计值和功率稳定度等各项重要指标时,能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量程的自动切换,检定数据自动保存在计算机里面。并且能自动出具检定、核查证书,在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检定、核查期间的人工干预,基本杜绝了检定数据中人为引起的误差。

5、检查落实,确保各项措施出实效

中心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定期开展内审,对标准设备管理所涉及的纪录实施每周检查、每月抽查、每季核查,检查结果与各专职、班组的月度绩效挂钩。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对标准设备日常管理的跟踪督办机制,并严格执行,确保监督到位,堵塞管理漏洞,使拖延时间、推诿责任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中心还积极组织班组之间展开互动式经验交流,各班组把在标准设备管理方面好的经验方法拿出来共享,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促进班组标准设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扎实工作,取得成效

区域计量中心通过此次效能监察,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为切入点,全面提升了计量标准设备的管理水平,以此进一步推动了电能计量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流程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客户服务优质化、员工素质职业化。

1、管理效益:①建立和完善了标准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了管理流程,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台帐及相应的记录格式,建立了总结、检查和考核办法,有效增强了干部和职工履行职责和工作责任意识。标准设备管理工作在全中心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促进了中心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计量工作的标准化水平。②标准装置检定、核查效率有极大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标准装置的自动化检定,大大缩短了标准设备的检定时间:原来一套三相标准设备的检定需两个工作日,现缩短为一个工作日;单相标准设备的检定由一个工作日检定一套提升为一个工作日检定三套。标准设备的周期检定率达到100%,证书合格率100%。③表计的检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完善对标准设备的管理,减少标准设备的故障率,现表计的检定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2、经济效益:通过完善标准设备的制度、规范标准设备的管理、推动标准设备管理的技术改进,极大地提高了中心标准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标准设备的故障率,减少了维修次数。

3、社会效益:从源头上加强电能表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了电能表检定过程一次达到优质标准,检出表计全面符合规范要求,通过精确计量真正为公司及客户双方“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分钱”。截至2009年9月,无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抽检复查了16253只电能表,合格率均为100%。数据统计表明,无锡供电公司计量中心的检定工作真实可信,准确可靠。上半年中心还被授予“无锡市计量工作先进集体”的殊荣。

表:2009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情况

月份 无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检结果

抽检数(件) 合格率(%)

1月份 1351 100%

2月份 1495 100%

3月份 2073 100%

4月份 2283 100%

5月份 844 100%

6月份 1408 100%

7月份 2558 100%

8月份 1871 100%

9月份 2370 100%

4、廉政效益:进一步完善以标准流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专业化管理机制,通过标准设备检定、检查的全自动处理,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切实从源头上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了中心的党风廉政建设。

篇10

“5·12”大地震之前,三台县学校教育装备状况

2008年“5·12”特大地震以前,三台县中小学210余所,学校使用的实验器材全部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县统一配备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器材大部分都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音体美器材匮乏;计算机、多媒体对三台县大多数学校来说就更为奢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三台县实施,到2005年底结束,全县有214所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包含村小),99所模式二项目学校,87所模式三学校。模式三的多媒体教室是从早用到晚,计算机教室如果没有学生上课,那么里面肯定全是老师学习备课的身影。

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自制教具在三台县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参下与却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由电教站经过初选都会推荐出近50件作品参加绵阳市教具展评。三台县的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教学技术装备的不足,为学校节约了经费,填补了装备空白,配合新课程改革,创设新实验,此外,自制教具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台县教育装备的发展和跨越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三台县遭受重创。作为地震重灾区,得到了社会各级的援助和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全县灾后重建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新建、维修加固校舍面积达110余万平米,学校拥有了功能用房,教学设备也陆续跟进。依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在全县中小学校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的基础上,三台县又投入300余万元对全县169所学校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同时,投入1 500万元新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00余个,加上对远程设备的维修使用,义务教育学校90%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95%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另外,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改建标准实验室240余个,添置实验室、图书室设设施总金额1 500余万元,更新补充教学实验仪器、药品和音体美卫劳技设备总金额达1 300余万元,生均图书达到装备标准,拥有图书馆室(馆)160余间,体艺室150余间。与此同时,在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我们切实加强经费的统筹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各项教学设备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已建成“班班通”教室数量近700多个,共投入中央和地方资金1 000多万元添置实验和音体美器材以及图书等。同时争取县财政资金500余万元为全县6所高中装备通用实验室、设计室、准备室等20余个。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的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确保师生身心安全,县电教站积极对采购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管。凡进入学校的实验仪器、药品,音体美卫劳器材、图书资料、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相关标准,严把采购仪器设备的验收关,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对供应商供给的产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所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对学校使用未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造成危害的,将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它对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台县根据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应用

在不断推进三台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管好”设备设施

“管好”设备设施是装备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用好设备的基础。三台县依托“绵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采用先试点再推进的原则,将所有学校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各基层学校就可以对设备设施的借还、损耗、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管理也由以前的人工纸质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电子模式,在管理上更加便捷、科学、高效。同时,学校建立了各项装备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做到了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项制度健全落实,人员落实。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工作的落实,由电教站抽调专人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督查,从装备的补充到实验室建设,从管理到使用,从实验教学的实际开展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给予全面的督查和指导,以此促使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迈进。通过指导督促,各基层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强化培训

培训是设备设施合理使用、充分利用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三台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狠抓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不断配备,电教站积极组织了各种应用培训(如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校园可视监控培训等),近两年时间共组织近千名基层学校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加培训,为推进三台县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由电教站统一组织进行全县性培训外,基层学校也积极做好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一方面由学校骨干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同时不定期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聘请市县或兄弟学校的专家进行培训指导。依据学校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开展自主培训、校本培训,一方面促进了三台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教育技术装备的合理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