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43: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针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从而提升花生种植效果和整体技术有效性。只有建构系统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花生种植人员的经济收入。在花生种植项目中,病虫害不仅会导致花生产量下降,也会使其产量缩减50%以上,基于此,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积极践行更加科学化的产量管理以及田间种植机制,在保证花生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花生产量,也有效应用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常规化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实效性[1]。
二、 花生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分析
(一) 优化抗病虫花生品种培育机制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抗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培育高品质抗病品种,对产量较低的品种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种植机制,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培育项目的有效性,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作为培育亲本,从而提升整体抗病虫性的主要效果,升级管理效果和管理维度,促进应用效果的有效性,也要落实信息化管理维度。在抗病管理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用多种杂交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技术结构的有效性,有效减少花生病虫害几率。
(二) 优化花生病虫害管理措施
目前,在处理花生病虫害方面,主要是利用物理防治机制和药物防治机制,或者是利用生物防治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织项目中,利用的是生物链优胜劣汰的淘汰法则,主要是寻找花生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集中病虫害处理和有效优化,实现保护花生的目的,并且有效的落实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提升整体效果。另外,在物理防治项目中,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主要是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设置灯源项目和具置,只有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处理效果,才能提高整体病虫害防治处理效果[2]。除此之外,药物处理也要严格遵守管理要求和具体措施,花生较为常见的病虫害就是立枯病、锈病、叶斑病等,种植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防治和管理。立枯病主要利用浓度为75%的百菌清800倍液、浓度为20%的利克菌800倍液对。叶斑病主要利用浓度为50%易斑净1500倍液,或者浓度为30%的苯醚甲丙环唑乳油300倍液。在病虫害处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结合相关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及具体使用方法,保证规范化用药。
(三) 优化花生种植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花生病虫害项目,就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技术模型,升级管控纬度和管理效果,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相较于传统的农机具,新型化的现代化技术具有自身优势,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处理。现代化农机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进行种植和施肥,对于保墒合垄项目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给予其高度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农机具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化特性,在使用下相关机械的过程中,结合植保技术,真正落实科学化种植和养护,提升花生预防病虫害项目的综合水平[3]。
(四) 优化综合性农业防治体系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和种子本身都会残留病虫害,若是出现营养不充足和土壤输送问题,都需要种植人员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管控,建立健全综合防治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大量使用带菌化肥,就会导致花生植株出现矮小情况,也导致其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正是基于此,要对化肥进行集中管理和综合控制,并且要及时进行疏通排水,有效地提升花生的抗性。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区域性防控技术模型的同时,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有效防止花生受到病虫害的二次干扰[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其病虫害防御能力,提高安全性和种植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防控面积的同时,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防治机制,减少病虫害导致的威胁,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实现综合化病虫害防御机制,也为花生种植项目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山,吴佳宝,邱柳等.花生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及我国南方花生高产途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14(11):44-48.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㈣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险森林病虫害侵入和国内危险病虫害的异地传播,运用现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灾害的损失,实现森林灾害可持续控制。
(二)发挥科技在森林灾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实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松材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树蛀干性害虫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尽快得以控制,实行科研、生产、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药械等问题。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3s技术生态控制等高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预防工作转变。
(三)重视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建设,提高森林群体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态系统恶化,造成的森林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生态灾害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害,有效的方法则有赖于生态的恢复和建设。以保护蛇、鹰类治鼠类;保护鸟类治虫害的生物工程,充分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实现无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态平衡,也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性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不育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着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 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07(2):22-25.
[2]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5):63-65.
[3]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08(5):37-41.
[4] 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07(5):1-5,11.
[5] 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5):34-37.
[6]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07(2):123-126.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116-01
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其中林业病虫害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县林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我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派遣技术人员对林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引发林业病虫害原因多种多样,人类活动、滥用农药以及根治不彻底都会造成林业病虫害。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得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天然林的面积不断减少,破坏了林业结构的平衡性;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控制难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化学农药的滥用乱用提高了病虫害的抗性,同时还杀死了大量病虫害天敌;病虫害根治不彻底,无法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消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病虫害发生概率。
2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
综合现阶段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情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重视力度不足、监测预防不到位、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部分林业工作者专业性不强,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态度不端正;受资金设备的制约,监测范围十分有限、监测力度不足,无法及时发现病虫害隐患,不能提前做出预防措施;防治技术还是以喷洒农药为主,缺乏创新,先进技术和设备没有得到推广运用,防治效果不佳。
3 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重视力度
林业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全面防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更加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政府部门应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训力度,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幼苗的培育工作,对幼苗进行科学消毒,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3.2 做好监测预防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预防机制,扩大监测方位、提高监测力度,及时获取林业的动态信息,当出现病虫害隐患的时候,迅速发出警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将其控制在较小区域内,防止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往年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参考和依据,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总结,明确其频发时间段以及常见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当地民众积极参与的形式,组建一支林间巡逻队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巡逻监测,关注林木动态变化情况。
3.3 创新防治技术
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创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防治法引进或者放养病虫害天敌,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法,既能消灭病虫害,还可以避免病虫害产生抗性。加大对林业病虫害的研究力度,弥补传统技术中的不足,对新型、有效的技术以及设备进行推广,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和防治效率。改变人工林栽种方式,推广混交林技术,对人工林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协调好不同树种之间的关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都对林业资源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针对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弱其影响,保证我县林业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林业病虫害对树木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轻则会影响林业的健康成长,重则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失衡。结合工作实践,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资源出现过度消费,例如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种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单一物种,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地传播,威胁到林业资源生态平衡。二是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在现代林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快速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发病虫害。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业病虫害繁衍能力强,外来物种多。近些年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导致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例如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属于外来物种,对林业危害巨大。
2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控是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2.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下,加强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具有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受限于监测人员数量、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于病虫害监测处于事后治理的阶段,而没有很好地做好预防工作。2.2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设备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虽然此种方式能够预防病虫害,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药物大面积喷洒会污染水源、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等等。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没有掌握喷洒的时间,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2.3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意识有待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属于系统工作,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部门人员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缺乏事前监测防治的意识,例如部分人员认为只有发生病虫害时才进行喷洒,而忽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基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要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二是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知识宣传,例如向人们宣传杜绝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林区的相关知识,以此避免因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导致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三是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病虫害防治知识。3.2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物药物防治比例。基于采取传统农药防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构建生态林业资源需要在以后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创新方法,大量应用生物药物进行防治:首先需要创新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利用生态链资源实现林业病虫害的自我防治。以美国白蛾为例,虽然美国白蛾具有繁衍快,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以虫治虫”地方式消灭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主要是一种寄生蜂,它可以有效地消灭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此种方式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具有生态环保的性质。3.3做好林业的日常管理,降低病虫害发展。一是要修枝清园。集中消灭病虫,结合春季修剪,细致剪除树木上的病虫枝、摘除病虫僵果以及破除害虫虫卵或虫茧等,清扫落叶、残次落果,连同杂草一起烧毁或深埋,以降低病虫基数。二是树干涂白。春季树干涂白时间应在涂后晾干不结冰的前提下,涂白高度在0.8~1.2m之间,涂液时要干稀适当,重点涂在树干主枝中下部、树皮缝隙、洞孔、树杈等处要重复涂刷。三是刮治腐烂病、粗皮病,重点检查主干、大枝、枝杈、剪锯口以及腐烂病旧疤,一经发现,及时刮治,并用皮腐康或植腐灵涂抹病斑,刮治后的病残体和其他病虫枝,要集中烧毁深埋处理。
参考文献:
[1]米晓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务
1.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影响植物的美观与实用价值,还会威胁植物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线材病自1982年在我国南京市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到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局部地区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且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1.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任务
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任务是,充分认识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熟悉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因及诊治,充分发挥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其运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广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时加强研究目前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的病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园林植物生长健壮、优质、高产。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
2.1按园林植物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划分
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苗期病虫害,一类是成年期病虫害。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发此病的虫类主要有各种鸟类、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现为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2按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的部位划分
依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划分为:叶、花、果病虫害、茎病虫害、根病虫害。叶、花、果的病虫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灰霉病类、花卉藻斑病、叶畸形类、花木煤污病、腐烂病、溃疡病类、枯萎病类、丛枝病类;刺蛾类、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毒蛾类、螟蛾类、尺蛾类、枯叶蛾类、斑蛾类;蚧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叶蝉类、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茎杆病虫害主要有天牛类、小蠹虫类、木蠹蛾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园林植物根部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鼠、兔等。
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园林植物检疫
3.1.1科学划分病虫害植物。根据相关规定,一切能够引发局部病虫害危险的植物都应该视为病虫害植物。
3.1.2疫区的划分范围。通常情况下,一个已经发生疫病的地区就应该划分为疫区。需隔离、消灭疫区内的病虫害,防止其外出传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虫害的对外传播。早在1996年,我国林业部门就已经更新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处理方法,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消毒、隔离、消灭病虫害。
3.2园林技术
首先是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不同的园林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种的合理选取可从根本上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是既简单又经济的一种方法。其次是创建无病虫杂草种苗基地。不少病虫杂草是依靠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传播侵染的。因此,建立无病虫杂草留种区或留种田,是杜绝种苗传播病虫杂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选择园林树种和密度。依据当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条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条件确定合适的树种和适当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园林,避免单一树种。五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适时播种、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还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比如病虫害的天敌昆虫、一些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安全,并且经济环保。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敌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3.4化学防治
温州现有的森林面积67.7万公顷,共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6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个,加上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590平方公里。苍南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大大提高,预防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1 就整体而言,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
有的地方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保护生态安全、物种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营造林全过程,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艰巨性认识稍显不足,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1.2 基础设施滞后,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设备陈旧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应急防治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跟不上。
1.3 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2 主要对策措施
2.1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2.2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加强测报,科学防治。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县、乡(镇)必须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加大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力度。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采用良种壮苗,坚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
2.4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2.5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要建立外来森林病虫害风险评估体系。森林病虫害检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
3 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明确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林业六大工程的有生力量, 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卫力量。森防工作发展的快慢, 直接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系到林区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 森防工作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三生态”的指导思想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转变传统防治观念, 树立森林健康的新理念。其次要积极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3.2 加快监测、检疫和防治队伍的建设。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进一步完善各级病防组织机构, 建成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有效监测, 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的目标。由于林区地形复杂, 面积辽阔, 预知某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就要在病虫害发生前, 运用科学方法查清本林区病虫害发展动态, 结合其它有关因素, 推断出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将结果及时向各级病防部门汇报。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对引种加强管理, 严格隔离试种区, 加大检疫和除治力度。对新传入的有害生物, 要及时查清疫情, 划定疫区, 严密封锁, 尽快除治。
3.3 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探索多元化的防治体制。
病防工作由于资金不足, 防治体制单一, 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开展。病防资金的投入要继续坚持“谁经营、谁防治” 的防治责任制度, 对于国家投入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治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 的原则, 对于个人、集体承包的林地和商品林流转林地, 要在病防部门的指导下经营者投资进行防治。新形势下病防工作要与时俱进, 病防部门要转变职能, 强化管理, 防治行为应该逐步面向市场,可由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或个人来承担, 开展社会化防治。
3.4 要把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治化防治的轨道。
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依法防治, 要充分运用森防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坚持依法防治。要加强从业人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执法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要加强病防法制法规宣传教育, 普及病防法律法规知识,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森防法律法规意识和执行防治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提高森林抗病虫害防治能力。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增加较快,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和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但由于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手段落后,预防与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虫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气使得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加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2)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3)害虫出现变异,常有顽固难治的病虫害暴发现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虫农药更加困难;(4)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为事后补救
我国部分林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只从部门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上升到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去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难度认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底,认为通过阶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虫害,而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造林的全过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术上,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彻底地杀死病虫,使得病虫害经常复发。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
(1)监测预报技术薄弱。我国大部分林区还不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病情的发展规律和及时进行预报防治的指导;(2)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顺。我国的农业、林业、防疫等部门都有自己职责,但缺少协调,造成管理不顺畅,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种等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和协调,造成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检疫检验工作不规范。一部分地区的检疫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检验、检疫、检测与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与治理效果差。(4)经费短缺。具体表现为基层的技术与基础设施不足,缺少检疫设备、仪器和必要的通讯工具,造成整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差。(5)基层工作推进不力。由于缺少人员和经费,再加上基层对这方面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2 综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则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治理是指病虫害的防治机构要建立科学预防意识,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的手段,在病虫害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和治理,以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点: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预防的思想,不能只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进行治理,要把病虫在消灭在暴发之前;第二,要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育林环节,从培养树苗开始就要选择那些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能只重视技术工作而忽视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2.2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工作原则:第一,能预防的绝不治理,就是病虫害能够在发生前期预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进行预防,而不是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态的方法就不使用农药。使用生态的方法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使用农药会杀死病虫害的天敌,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国现有的森林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后,基于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则,为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灾、减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3.1 树立科学的防治意识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贯穿于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预防不治理的意识,把预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使各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及时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治机构的激励、惩罚机制。第二,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监测病虫的各种动态,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第三,做好宣传工作,使基层林业职工和林农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危险性病虫害,同时也要加强多林区周围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人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护工作,健全森林系统对病虫害的防御系统;第五,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工作责任制,提高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第六,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疫情也可以及时调动全体机构,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危险性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对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要有相应的准确快速的检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选择性强且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第三,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实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诱剂、培养天敌等方式实现无污染的长效治理方式。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检疫工作不到位
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2.5 防治经费短缺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实行依法防治
结合森林工程、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工程,特别是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在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过程中,强化“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依法充分调动林农防治的积极性,实现“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体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3.2 加强监测预报,推行综合治理
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①县级森防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要尽量减少调运种苗的数量,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③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④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3.3 注重检疫御灾,严格控制源头
①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②积极探索警检结合、路检结合等执法模式;③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和综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禁带疫植物进入我县;④加强产地检疫,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3.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一、目前森林病虫害预防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增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不断的增加。而且偶发性害虫有时也会在局部暴发成灾,危害严重。
2.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
3.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发现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4.病虫害潜在危险性大。近年来,有多种国外的害虫入侵到我省,由于治理措施得当,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其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5.更新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树种单一,很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生扩散就迅速蔓延。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队伍不稳定。有些地方的干部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正确认识,认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小儿科”,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地方在改革中,甚至把已有的专业机构撤销了,把有关的林业技术人员“合并”到其他部门了。
2.资金紧张,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开展。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工作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加大了投入,但是防治经费依然十分紧张,已严重制约着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实用技术难以推广。有些地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不少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使很多现成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4.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地方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三、主要对策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应侧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不但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也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各级政府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依法承担起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势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实现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到以治本为主转变。在防治格局上,推行工程治理,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在防治方式上,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