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43: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小城镇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繁荣农村经济,各地加大举措,纷纷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毋庸置疑,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市场虽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形象工程,结果搞成"烂尾"工程;有的忽了市场机制的运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只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诸如此类。笔者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小城镇数量大,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建设小城镇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和世界发展趋势一样,中国最终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具有城市功能,成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推动力量。
应当看到,作为乡镇经济主力军的乡镇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位置偏僻,管理水平低,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等缺陷。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使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小城镇建设集中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城镇建设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科学举措
笔者以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值得重视和研究:
1.开拓进取,发展为先
发展小城镇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坚持发展为先。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敢为人先,勇于创业。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小城镇户口放开,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
2.发展特色和个性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在立足城镇长远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在塑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使各个小城镇的建筑群体景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都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丰富内涵,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目前云南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当地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培育相关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一、城镇化的意义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和状大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加快小城镇发展,就是通过小城镇这个重要阶梯,从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要在城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农村文明进程,又缓解了城市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也是城了统筹,共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整体和谐意义重大。
二、小城镇建设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近期中央出台的二号文件,更是对系贵州这样的地方带来更多的自和优惠政策,对加快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2、农民的心声
我国农村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正转向非农产业,他们走进周边的小城镇,并通过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带动辐射周围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现今还没有走出来的农民都以先走到小城镇的农民为榜样,要向他们学习,争取自己也成为城镇里的一名成员,大多数人都愿把近年的劳动收入的多数效在买房和建房上。
3、生存压力小
小城镇的优势现为人口压力小,体制上灵活,农民工进城就业落户的门槛低,障碍少,在小城镇农民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能够享受基本公平。在小城镇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没有很高的房价,没有很高的生活消费。若农民向就近小城镇迁移,语言能相通,人呢风俗又相似,文化、生活方式又相差不远,在心理上又没有受外排压力。小城镇里的服务设施又能增加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使他们更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规模较小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觉得如西南地区人口较多是客观事实,就现在建好的不少小城镇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挤,人行道、车道设计得窄,盲道这种体现人性化的设施没有完善。地下设施上设计缺乏长运性,如下水管口径由于过小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翻修,公共设施中如公厕,修息櫈等设计建得少。还有今年挖通信管道,明年挖煤气管道,后年挖排水管道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给市民的出行,居住带来不便。城市管理方在, 由于小摊小炍的知法率低,执法队伍也缺少专业技能和规范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粗暴执法。加上近年出现在贵州的翁安事件、黔西事件等,给我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上前些年各地政府部在大力发展房地产,在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低端市场的建设,而民众的购买力客观上决定了地摊,零食摊贩存在的必要性,还好是近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严格房地产业的政策限制了房地产炒作,同时“十二五”规划放缓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指标:7%左右的增长率这个数字,给地方上发展小城镇留足发展空间。
2、新城镇的定位不够
在现阶段开建中的小城镇均缺乏有力的支柱产业,即使有、都有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对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对市民出行交通便利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3、对环境问题重视得不移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部地区的淘太产业就有很多往西部转移,在西部接纳的企业中就有不少是对环境有污染的,这些企业虽然能给西部地区用较短的时间提高经济效益,但负面带来的污染周边环境问题地是严重的。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针对西部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的实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非均衡推进当地新城镇建设思路,按照“推新区拉老区,先基础后配套,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制定出长远点的建设规划,注重规模、容量、能有远景点的综合承载,运作能力,把小城镇建设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让人感受有搞当今小城镇建设又有未来发展领先意识的体观。
2、量体裁衣,因地制定
在现有的经济能力下,积极争取上面部门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方式,加强建设力度。要体现出“高起点、有特色、重长远”的原则,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注意留足城镇未来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可运作资金情况,根据自己的环境地理情况合理安排,合理布局。能依山建的就依山、别一味的追求推平。
3、注重制度创新
在小城镇建设中可进行投资体制试探,如:土地入股份红。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一事一议”办法。别人出资,农民出地共建共管,按股份分红的道路,这种方式又能很好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土地置换方式试探,达到以地生财,以财建路,以路带城的目的。
协调银行、企业、农民合作。对企业生产时对农户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出而帮助企业,银行资金的解决农户从厂区或受干扰地区搬至小城镇的费用。
4、重视效益、强化管理
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在建小城镇时,要有自身优势主导产业作支撑,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纳入城镇发展,区域发展的轨道。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历史沿革、地域特点,民族文化 ,来挖掘内在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找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出优势产业以夯实小城镇经济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06 — 02
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党的十大八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的要求。为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今一个阶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必须紧紧依靠产业支撑,产业的发展又势必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而无论依靠什么样的产业支撑都离不开现代农村物流的积极参与,没有现代农村物流的配套服务,原材料、产品就难以实现高速快捷的流通,势必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物流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有商品就有流通,当区域内商品的流通量达到一定规模,流通环节出现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从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多环节链接过程,这便形成了物流。物流是商品交换、流通、运输的更高层次,是连接各产业区间的通道和载体。参与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各环节,通过有效的现代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形成物流产业联系,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便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涵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多方面。
小城镇是处于农村、城市的中间地带,既是破除二元结构的新载体,也是连接二元结构的结合体。而小城镇建设不单是城镇化的问题,它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就黑龙江省而言,小城镇建设具有地广人疏、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滞后、政府投入不足的劣势。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产业引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大量的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才能形成产业延伸发展,带动消费和第三产业。因此,发展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前提,是保持小城镇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未来五年,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重点发展5万人口以上规模小城镇75个,3万至5万人口规模小城镇50个,容纳人口1100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当前,黑龙江省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寻求支撑,有力带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以大农业为基础支撑的一系列衍生产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为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齐齐哈尔市以“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出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的原则,建设一批连接县城和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小城镇,着力打造产业带动型、旅游拉动型、商贸促动型特色小城镇。计划到2020年,较大的重点镇人口达到5万人,其他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达到2万人。齐齐哈尔通过产业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社建设“三驾马车”全力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城镇承载功能和转变农村生产关系,小城镇极速膨胀和发展的潜力逐步释放,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对农村物流体系发展提出现实要求。
2.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决不同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产品流通,农村是二元结构中物流的一个重要基本面,它既是物流的初始地,也是物流的目的地。然而,由于早些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农村为辅助延伸的物流网络,使农村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物流,呈现出基础弱、流速慢、运力低、无体系等特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优先解决和发展,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农业多种经营得到发展和繁荣,加之“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发展空间的不足,使以产地为中心的市场得以形成,出现了一批以山东寿光为代表的产地大市场,极大带动了当地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的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拉动农产品的外销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黑龙江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完善功能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城镇更贴近农村,与农村的互动交流共享更顺畅,破除城市与农村的诸多限制,使二元结构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更加趋同。建立农村物流体系有利于加快城市与农村物质交换,实现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互补;物流通犹如小城镇基础建设的“七通一平”不可或缺,有了现代农村物流的基础配套服务,小城镇建设才能实现从农村速度走上城市速度。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有产业就需要有物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现代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要求必须有现代的物流配套,而具有现代物流基础的小城镇,对产业项目的引入、形成和发力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推动能力,所以说发展农村物流是小城镇建设产业支撑的关键。
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犹如分布全身的血管,连接覆盖着城乡的各个功能区,有效配置交换着各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耗品,“血管”连接不到或输送不畅的地方,就会逐步坏死甚至影响整体机能的运行。只有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逐步转变农村市场流通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的通道作用,加快经济活动频率和效率,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功能社会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小城镇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政府引导是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我国现代城市物流发展起步于货运业,随着分工的精细化,货运与运输分离,成为第三方物流的代表。伴随经济活动专业化发展和需要,货运衍生出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运输等多工种。伴随网络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和运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深入推广和物流行业的整合,由初始地到目的地的定点物流将向期货需求物流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将向第四方物流发展。城市物流经历了市场规律下的自主与曲折,缺乏政府规划和行业规范,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扩张的重点改造区,限制和影响着城市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城市物流网络的延伸,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急需扩容,决不能重走城市物流的老路,政府的先行介入和引导,是农村物流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3.1科学谋划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政府要代替市场履行规划职能,统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科学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物流资源,最大范围的覆盖城乡,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协调农村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的定位和发展,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功能。齐齐哈尔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成功引入全国物流龙头中汇城公司,全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了物流的带动效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成功典范。要准确评估小城镇物流建设的层级定位、建设规模和辐射作用,将其纳入区域物流规划体系,有效配合区域物流中心作用的发挥。
3.2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就黑龙江省而言,未来五年百余个小城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容纳全省1/4以上的人口总量,需要一定的物流基础支撑运行。随着黑龙江“十大工程”之一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的推进,将撑起现代快速的农村物流运输骨架,为农村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农村物流运输线上的节点小城镇和农村物流规划体系内的物流转运重镇,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引进城市物流企业入驻,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适合小城镇生产生活规模和有效辐射半径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3.3探索现代农村物流服务模式。在广阔的农村和小城镇,企业物流难以实现有效覆盖和延伸,需要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介入。城市物流终端止于销售环节,只作为流通的载体和平台,而不作为生产方销售的主体。农村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物流,到小城镇、到乡村的层级,流通范围、流通量变小,其必然要面对个体客户和农户,农村物流具有的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源于对第三方物流进入的要求和需要面对广大农户的物流现实需要,近年来,商务部推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信福工程”、“家电下乡工程”;供销合作总社开展了“新合作工程”、“新网工程”;农业部推出“5520”工程和“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国家质检总局推出“百百万万”工程等,这些带有政策性的商品流通工程,极大刺激了农村消费需求,活跃了农村市场,为农村物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地探索出“X+农户”的“农超对接”多元化单向农村消费物流服务模式,选择什么样的X在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的选择。在政府引导小城镇物流服务模式探索中,要注重建立“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模式,将小城镇生产的工业品、农产品输送出去,保持小城镇的产业良性发展。
3.4立足绿色产业打造高端物流经济。
要有效把握和挖掘现代网上购物、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发挥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农户+X”的反向农村生产物流服务,使齐齐哈尔有机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更多地走向终端用户,通过终端用户的满意度提升,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基地的品牌效应。
要抢占国家支持物联网发展的先机,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绿色商品编码和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让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从品种选育、土壤分析、环境选择、种殖培养、田间管理、采摘储存、生产加工一直到百姓餐桌实现全程绿色监控,促进齐齐哈尔农村消费输入型和生产输出型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发挥物流对小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品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1 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 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 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人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问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04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贫困向富裕转变的必经阶段。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1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达7亿多人,其中有80%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77%。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蒸蒸日上,与其相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却略显迟缓。
1.1 规划管理欠科学
一部分小城镇规划水平低、起点低,缺乏科学性与严肃性,甚至不少小城镇没有制订详细规划,可操作性弱。小城镇的功能分区不合理,存在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区混杂现象。
1.2 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小城镇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有的各自为政,基础设施没有共享,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过多的耕地;有的基础设施不足,配套差、质量低。小城镇的道路、绿化、供电、供水、文化、教育、卫生以及设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配套。
1.3 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受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小城镇人口流动较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回村居住,因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集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很大影响。
1.4 土地仍然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实行后,农民把这些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社会保障,如果农民放弃土地到小城镇去创业,其转让土地获得的补偿却很低,因此他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且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无法完全脱离土地进城务工。
1.5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到位
部分企业只注重走过场,实行的改革并不到位,政企划分也不明显,也没有真正突破地域性产权观念,而乡镇企业若要在城镇购买土地、雇佣劳动力比起在农村占用集体土地、使用当地劳动力所花的代价要高得多,因此不愿意到小城镇发展。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不是普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因此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引导。
2.1 科学规划,严格实施
小城镇的规划包括城镇网络体系的规划和分区布局规划,前者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确定,而后者则要优先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在制定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深化改革投资体制,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建立以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投资为主,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不仅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金融部门也要通过定期安排小额贷款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关于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划分改革的方向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的划分做法,逐步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制度,按照居住地来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根据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
2.4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农民不能进入小城镇的原因除了受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进城后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担忧。因此,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就需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进城落户的农民将其承包的耕地有偿转让出来,其宅基地则可通过出让或是按级差地租收益折成一定比例置换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作为其居住、经营用地。
2.5 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将改革产权制度作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重组存量资产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来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档次、水平;提高农村土地占用费,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还要减免这些企业的城市配套费和相应的其他收费。
3 总结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因此,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政策结合实际加速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源.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5-01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1.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总结语
伴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展中将乡村景观建设科学的融合进来,能够保证在农村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有效维护农村的风土文化,使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文建设共同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也为当下城市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内官营镇作为定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大镇,自1993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在总体设计、资金筹措、规划管理、产业选择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对类似地区小城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亦不能否认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失误。
1现状分析内官营镇位于定西县西南部,祖历河上游,暖泉河畔,距县城25km,定临公路穿境而过,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榆中、临洮、渭源相邻。自古以来是四县八乡镇十万人口的商贸中心,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也是甘肃十大集镇之一。内官营镇的小城镇建设自1995年3月正式实施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格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方针,以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现代化集镇为目标。小城镇建的设起步与发展带动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区域优势,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小康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开发区企业户数达到280家,从业人员3830人,年产值1.6亿元,销售收入1.43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800人,截止2001年底工农业总产值2.89亿元,人均纯收入1490元,财政收入300万元。
2问题探讨在肯定经验与成绩的同时,不能否认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容量有限,加之小城镇建设在发展前期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必要的理论及技术上的储备,还有居民意识的培育,管理者经营城镇理念的形成等一系列原因,使内官营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暴露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不足,增加了不必要的修编成本。由于资金有限,规划设计缺乏专家及有关部门综合论证,致使15年的规划期在实施了7年后,又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重新修编。同时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应用和模仿大中城市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理论模式而使地方特色大打折扣,影响了设计的兼容性与生命力。(2)投、融资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建设资金的匮乏。一是小城镇建设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而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与地方税收的有限,承担不了从城镇基础设施到文化休闲场所建设所需的全部资金。二是银行贷款不偏重服务于小城镇建设的中小施工企业。三是利益激励机制不配套,不能有效吸纳民间游资,当然也不能排除农民增收近年来的持续低迷。基于上述原因使小城镇建设因资金问题而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3)单纯强调建设进度而使生态与环境问题有所忽视。内官营镇的小城镇建设由于起步较早,就全国来讲还处于试验试点阶段,无先例可循,在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环境;重经济、轻环保;重近期、轻远期的现象,既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就连城镇必备的公共厕所建设亦不到位,再加上居民的环卫意识不高,环境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小城镇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4)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缺少有机地衔接与协调。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在编制体系、用地分类和审批权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两个规划之间关联度高,必须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协调。在内官营镇的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城镇规划区范围界定与土地用途管理、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与土地资源配置、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确定与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等方面地协调与衔接问题。(5)管理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当一个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问题就会马上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本镇的管理而言,一是一支懂管理又会管理的队伍有待尽快培养和建立;二是公安、工商、城建等职能部门与镇政府的执法权限划分与协调须进一步加强;三是管理者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居民的环卫意识、交通规则意识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有待培育和提高。
3对策研究基于上述现状与问题地分析与探讨,就内官营镇及其同内类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而言,要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其在解决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推进小城镇建设,首先必须使农民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尽快转变就农业谈农业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规模经营和二次创业;有利于农村人口的集中、耕地保护和生活生存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内需,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而加快农村的产业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只有从这中高度来认识,才能在小城镇建设中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农民的支持与拥护。
(2)加强规划、修编中的地方特色性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环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修编要突出特色。按照城乡一体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原则,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思想,结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与城乡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建设,编制具有人文内涵、能充分体现地方传统风格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注重传统文化和名胜古迹的小城镇规划。同时还应搞好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市政公用设施的专业规划,按生态要求合理布局商贸服务区、乡镇工业区、居民住宅区、科教文化区。在做好规划科学、合理、配套的同时,实行没有规划不审批土地、项目的制度,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从而树立规划应有的权威。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in two sessions put forward "increas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dynamics, strengthen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National each township government should be in the area of a chess game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tion features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reasonabl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town functions;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new r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绪论
小城镇建设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段,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城乡兼顾,统筹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建设小城镇,促进新农村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要求和体现。
2来安县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来安县是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大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 镇,130个村,人口49万。
改革开放以来,来安县辖小城镇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小城镇对周边村庄的辐射能力日趋增强,逐步成为带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由于农村地区不太注重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1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进一步深化
依据来安县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城镇发展的方向。根据城镇的现状等级和发展条件,确定来安县城为县域中心城市使各城镇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现状地域分布出发,结合大滁城建设,根据各自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
2.2 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
针对来安县实际,要求在村庄建设中应突出中心村发展,加大力度和迁移分散小村及自然村。按照“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的发展要求。结合已编制的村庄规划,开始全面实施村庄规划;从2002年开始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迄今为止已完成多个中心村及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并作为试点,同时又开展了生态示范村建设。
2.3依托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
来安县建立平台,以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县里确定的工业园区均相继编制规划并逐步实施,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小城镇规划融合起来,使得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又拉动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3来安县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来安县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来安县小城镇建设也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小城镇整体和长远发展构成了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3.1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农村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乡镇企业不以镇区为依托,长期分散在广阔的村落,集中度很低,未能产生集聚效益,未能带动城镇发展,且浪费了土地资源,污染了农村环境。
3.2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限制
全县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偏小,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3.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低,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建筑式样单一。同时,沿公路两侧“骑路”发展浪费资源,影响市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落后,物耗和能耗较高,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推动来安县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
4.1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来安县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2 树立“发展经济抓小城镇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观念
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首先要兴建工业园区,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将工业向城镇集中,实现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张;其次,要积极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3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各乡镇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使投资有了基地,引资有了窗口,发展就有了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各乡镇的城镇发展,并带动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4.4突出“首位发展模式”的发展战略,带动中心村
所谓首位发展模式即采取以强化中心城镇为主导的不均衡动态发展方式,如强化发展水口镇、汊河镇等。在来安县的乡镇中,先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镇让其尽快成长壮大,然后带动周围其他城镇、中心村的发展,从而形成“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整个县域的发展。
4.5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乡镇政府管理小城镇的最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城镇资源引导合理有序的建设、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城镇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实现小城镇和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4.6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推行城镇建设用地“五统一”和“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地客商、城镇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和农村建设。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4.7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合理确定城镇绿化用地布局和规模,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分布均匀的城镇绿地系统,重点做好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加强城镇道路和城乡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结语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出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增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色竞争力。如此点面结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围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出现了农产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42-03
2013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一项重要任务。会议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
农村城镇化从中国来看,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以及居住地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唐山市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幸福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发展现状
1.城镇化水平。唐山市现有两个县级市、6个县城、115个独立建制镇,小城镇建成区人口172.62万。截至2011年底,唐山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14%,唐山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位,其中小城镇对全市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其中有11个镇(含5个县城镇)被国家六部委核定为国家重点镇,18个建制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镇,19个建制镇(农场)被核定为市级重点镇。
2008年,唐山市城市化率于超过50%,2010年已达到53%,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位,其中小城镇对全市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和国内整体城市化进程相比并不落后。目前,唐山市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城市化进程看,小城镇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状况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唐山市的经济发展都是以重工业的发展为主,忽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唐山市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除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发展更为缓慢,这严重制约着唐山市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90年的309 861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2 504 073万元,增长幅度较大。但是相对于总产值的增长,唐山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没有显著的提升。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较大,1990年唐山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为25.44 %,1991年增长到33.93%,但在1991年之后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出现了徘徊发展的趋势,截至2009年唐山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79%,比1991年低了1.14%。
3.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关系看,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唐山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根据2008年国家的《中国城市化率报告》中的数据,2008年全国以及河北省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分别为33.28%和30.95%,同时期唐山的城市化率达到了33.51%,分别高于全国及河北省0.23个百分点和2.56个百分点。但是从河北省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2008年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1.21%和42.01%,远高于唐山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初步估算,农业经过结构调整、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现有乡村劳动力资源大约近50%都需要转移出来,这将给唐山农村城镇化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二、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唐山市农村城镇建设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发展还不均衡。在规划水平、资金投入、城镇管理、城镇面貌等方面,与沿海省份先进地区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目前,唐山市小城镇建设不仅区域分布不合理,而内部规划管理极度缺乏,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随意性大。在一些地方城镇建设中,既缺乏目标模式的总体规划,又缺少建设过程的管理指导,建设随意性大;有的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特点和条件,好高求大,盲目照搬其他地方模式,建“区域中心城”,有的不按规划进行,凭领导主观愿望办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致使小城镇建设盲目占地,布局过于分散。
2.农村城镇建设管理不完善、不配套。多数建制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镇区道路改造、排水设施、绿化美化,由于缺少建设改造资金,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容貌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在115个建制镇中,只有14个重点镇建成或在建14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个镇建成或在建防渗漏垃圾填埋场,其他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仍为空白,在垃圾处理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集中供热、供气发展缓慢,已有的建制镇供热、供气覆盖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建制镇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普遍不足,休闲娱乐设施和空间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3.农村城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还不强,多数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少建制镇仍然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产业拉动力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个别重点镇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在同类重点镇中已显落伍。因而,统筹全市各镇及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的谋划、政策支持等方面,迫切需要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规划与协调工作。
4.农村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还不宽,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 在重点中心镇建设中,资金紧张是普遍面临的难题。重点中心镇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镇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作为镇级政府,并没有充裕的自有资金可供利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非常不健全,大部分镇没有能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缺乏融资主体,又缺乏运作经费。多数县(市)区主要财力集中用于县(市)城区建设,投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受建设投资理念和土地政策的制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做的不够,利用民间资本和金融贷款还不足,资金不足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加快推进唐山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规划第一,将规划当作城镇建设头等重要的事来抓。农村城镇建设的成败首先在规划设计,规划的失误将是战略的失误,将是不可弥补的失误。强化规划和布局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以市域为单位,加强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以经济区域代替单一的行政区域,促进社会资源向中心镇集聚,在市域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小城镇群的局域中心。第二层含义是指要加强重点中心镇内部的规划与布局,这种规划与布局上要有别于一般小城镇建设,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规划的起点要高,要有发展眼光、超前意识,在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满足未来的城镇居民对城镇功能的各种需求;二是综合性,要正确处理近期、中期和远期,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科学性,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发展速度及用地、人口规模等。
2.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实力。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要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根据当地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向一、二产业转移,推动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在小城镇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中心和农业产业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与乡镇企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新办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乡镇企业利用小城镇相对优越的环境,调整结构,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3.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以解决重点镇的基础设施欠账为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集中供热、供气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的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设施要与住宅同步建设,原有住宅小区和居住住户要逐步进行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改造,不断扩大重点镇的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覆盖面积;继续实施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工程。加快村庄街道和小巷的硬化改造和道路两侧沟渠、绿化建设;引导农民自己动手,搞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推广“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解决垃圾乱堆乱倒问题;大力发展普及户用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厕、改圈、改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快城镇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养老院和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应急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中小学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卫生保健室、健身休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专家测算,小城镇每增加1平方公里,投资近2亿元。要克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约束,推进农村城镇建设集中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改革现行单一由政府主体投资的局面,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要在进一步完善土地转让、集中统建、招商引资、谁投资谁受益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民间集资、农民带资、乡镇企业筹资和外商投资建城。一是加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力度,各县(市)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按一定比例向重点镇倾斜。放宽小城镇建设市场准入,按照特许经营的改革取向,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组建作业公司,承接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等业务;通过有偿竞买方式,出让道路、广场、路灯、绿地等冠名权、广告权,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加大投融资力度。二是逐步建立以政策扶持和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城镇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开展金融创新,探索重点中心镇建设的金融创新工程,建立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融资平台。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体制,加大对重点中心镇招商引资的政策性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投资环境,通过政府贴息,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投资的吸引力,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到重点中心镇建设中来。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允许和推动和指导重点中心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互助合作社、农民互助资金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运营,解决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困难。
5.完善和兑现重点镇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政策。要真正贯彻落实河北省《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和唐山市《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的精神,一是有条件的扩大重点镇扩权强镇试点范围。对具备条件的重点镇设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县(市)镇实行分税制。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专项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镇财政,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户籍管理配套改革,实现小城镇人口健康有序增长。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实际居住地和所从事的职业,将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凡在城镇有合法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及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准予取得城镇户口。
参考文献:
[1] 岳伟刚.重庆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压力[J].科学咨询,2011,(5).
[2] 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