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

篇1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申报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篇2

2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精品课程体系。“以点带面”式的发展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发展策略,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的有效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体系建设起到推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进而为人才发展提供质量与体系基础。2.2增加课程门类。客观地看社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整体趋势,要向高质量化和复合型方向发展,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门类,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习实践课程、职业标准课程等相关内容,全面扩展学生的视野,将更多的理论、专业知识,操作和管理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快学生培养速度。

3抓好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也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学为发展基础,这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3.1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规划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也决定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细节。当前,要建立教学设计与计划体系,确立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使职业标准能够全面反映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之中,更有效地确保教学的系统、科学、完整发展。3.2加强对教学的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既是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学现状和问题的有效反馈,因此,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强化教学工作检查环节。要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基础,职业标准为参考,量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建立评估、评审、听课等相关制度体系,同时向教学课堂和教学成绩两方面覆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监督,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中。3.3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教育不单单是教师单个群体的事情,高质量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保障体系为支持。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形成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全面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工作,解除困扰教学的难题,减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负担,以教学为重心,全面贯彻和落实专业职业标准,加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成长进程。3.4扩大教学范围。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不应停留在课堂上,要将教学的空间和范围向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渗透,利用网络、电子技术开辟教学新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优势,强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形成以职业标准为重心的支持体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在扩大教学空间和范围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

4深化对外合作机制

4.1建立学生走出去机制。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敢于将学生置于现实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形成学生自主发展、高效能发展的保障。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做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软件建设和硬件更新更好地适应现实发展,与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框架,真正将学生送到社会和企业中,通过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实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全面提升和成长。4.2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要有长期和发展的眼光,要与过往毕业生保持联系,特别是要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和反思,实现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调整、优化和创新的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也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工作,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建议,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完善,使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更加适合人才成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获得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企业的共赢格局。

5结语

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建立良好的人员队伍,需要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和付出,要持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深化与企业、社会的交往程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奠定教育教学和网络系统基础,形成系统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的有效支持。

作者:葛贝德 张建华 庞文燕 李晓琳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在教育问题上,随着人们的逐渐成熟,从事的工作的变化,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中小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自从高中分成文理科后,专业性在逐渐的分化,到了大学人们的学习专业被确定,并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再教育的活动,通过再教育丰富人们定向的工作内容,专门对某一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通过创新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管理项目概述

管理项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需要特殊的人员和团体对活动进行组织、沟通和协调,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召开,并保证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管理项目进行了引用,并深化了改革内容,建立了更加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管理项目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政府部门等,管理项目工作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要想在新时期发挥出管理项目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对管理项目进行创新构想,促使在同一行业中管理项目工作出新意,提高管理项目的竞争力。创新工作不仅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继续教育对经验知识进行深造,在研究和学习中进行管理项目问题的突破。

2继续教育的实施特点

2.1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教育结束后进行的,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特点,是对某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为了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中对他们实施培训,研究代表性的课题,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创新学习观点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国家获得了一批高尖端的人才,促进了社会技术的进步。

2.2培训新知识学习

在继续教育的实施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主要集中培训新技术和新理念,高层次的人才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牢固的把握,陈旧的管理知识不适合进行再教育,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局限了人才的创新思维。需要进行新知识的培训,根据市场技术信息的更新等,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进行研讨,以自己的基础技能为基础吸收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研讨方案。

2.3实施尖端人才教育

继续教育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高层次人才研究的项目课题具有定向性,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对某一领域的一类问题进行操作,这就决定了再教育学习的纵向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尖端人才的培养,发展尖端的技术,提高行业的发展实力。

2.4具有短期高效的培训特点

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被教育者都对行业有细致了解,其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很强,只要对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新知识的疏通,高端人才就可以自主的在工作中探索创新。因此,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再教育,只要定好新科技的研究方向即可,并适当的对创新知识体系研讨,提高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具体分析

3.1管理项目化是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继续教育的意义在社会中还有较多的人混淆,他们并不了解继续教育的实质,也没有重视继续教育,还与成人教育、岗前培训等联系。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要实现继续教育的管理项目化,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头脑、新知识的培训,促进受教育者能够在短期的培训中获得较大的体会,并在系统的管理项目化中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3.2继续教育应该处于教育的最高端

面对高层次学员,传授最新知识,站在科技前沿,不了解、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搞好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借助管理项目的思想、方法、工具,对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因为管理项目面对的就是那些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

3.3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具有项目的特点

尽管没有按照管理项目的思想进行,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的实际操作中显现出管理项目的雏形。继续教育培训尽管有着多年培训经验的借鉴,有些培训的不确定因素很少,显得有点像日常任务,但是从根本来说,每次的培训任务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可是看成一个项目,特别是培训任务需要有提高、有变化时,更是如此。

3.4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也具有项目的特点

继续教育作为团体培训的形式,也具有项目的特点,通过对一类高端技术人才的培训,建设成具有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是以负责该任务的组织人员负责,包括培训任务的提出、调研、聘请教员、组织教材,课时计划等,如同项目经理那样,由负责人员最后组织培训任务的完成。

4结语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通过管理项目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形式,并在行业中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施高端人才的再教育,同时管理项目化能够集中教育资金,并对人才进行创新培训,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人才的视野,经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先进的工作技能,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

作者:叶林 王亚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30-01

1、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就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联系的一类工作任务。项目化教学指的是把一项教学任务看成一个项目、基于一定的资源约束,在这里主要是指相对有限的课时时间资源,将教学任务按照项目――子项目的形式进行有序的结构化分解。项目化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执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而达到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一改以往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解和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动手能力。

课程项目化,是依据人才专业职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专业课程和专业职业特点,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内容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是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职业知识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企业项目与任务。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性、师生互动性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课程项目化是传统教学模式重大改革,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更从职业化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也为今后学生工作增强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和职业学院采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比较多,而独立学院还暂未有采用此方法。

本文这里所指专业课程主要是指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因其更具有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特点。项目化也易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一门《员工培训与开发》课,这门课程项目化就比较容易实施。如我院保安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如何对新进的保安员进行培训,让其迅速适应保安职业并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可以将保安员员工培训与开发作为一个项目。根据课程内容和保安职业的特点,教师进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保安员的培训与开发方案,并交付于保安相关领导,让其进行评价,后加以改正。这样,学生对《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及操作执行,都会更好的效果,今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也就能迅速适应工作并能开展工作。这就达到了应用性的培养目标。

2、独立学院进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设计的必要性

(1)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着重于高级应用性)不同于公办大学本科(着重于研究性),也不同于职业技术类院校(着重于技术性)。从目前各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来看,虽各校都有提法,但其实似乎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不十分明确。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其中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我们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和设想。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如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职务评价和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管理、人才测评、劳动关系处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公共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就明确说明了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其他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也大体一致。而专业课程项目化就是针对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好办法。

(3)学生就业和能力的需要。目前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职业应用能力,仍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也就是说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笔者在企业担任过人力资源经理,曾到某知名大学招聘管理类的学生,面试时曾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管理。学生是用管理的职能来进行回答的。虽说没有错,可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要的不是教材死板的定义,而是学生对管理的真正理解,希望学生通过对管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来开展和指导今后的管理工作。这说明学生只是对知识的识记,而无知识的应用。

从每次考试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都发现凡是记忆性的知识,学生普遍答卷很好,而涉及知识的应用往往普遍很差。

如果实行课程项目化教学,可以大大改变这种现状。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3、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1)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一步相当重要。要求我们明确到底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出哪些应用能力和素质。我们必须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如《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可以从人力资源经理职位要求,结合教材,对所需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从人力资源规划、选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解。其次,分析具体工作项目过程,确定具体工作任务。

(2)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采用项目制、团队化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项目制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课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作应用性。

(3)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考核,实行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打破考试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替代单一的试卷考试,改变应试教育。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考核总体上突出工作任务与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考核的项目主要由团队项目的成绩和团队项目的个人考核及个人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

4、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4.1“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项目化教学的需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项目化的根本。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因为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要求教师不仅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应用操作能力,那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职业经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法,就必须要求有“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又熟知专业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那就有可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职场的教师或者说派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锻炼,。

4.2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方面

人具有习惯性。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不愿意进行变革,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习惯于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项目化教学会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冲击和挑战。

学生学习也一样,习惯于传统学习,被动学习,习惯于传统考试,背背教材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教师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学时平时不用努力,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普遍,易陷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景笔记,考完全忘记”的中国式应试教育。学生虽可能分数高却知识应用职业能力低,职业应用能力很难与考分匹配,出现“高分低能”。

4.3其他方面

如思想观念方面。实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法,可能不少人会认为那是职业学校和职业学院的方法,不适合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可能会对此不屑。其实不要忘了,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实更指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二、项目集约化管理创新思路

1.重新定义集约化管理中项目和企业的角色关系建议企业和项目重新定义角色关系,建立适用于集约化项目管理的权责划分、职能定位。项目集约化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单项目管理模式,传统的单项目管理中,企业的定位是决策中心、资源中心,主要行使支持和管理职能。项目部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主要行使执行和实施职能。而在集群管理模式下,项目部(区域项目总部)则更多地分担了公司和传统意义上项目的职能。因此,建议企业加强考核,在考核时适当将两个项目的部分资料作为考核的次要点。2.劳务队伍的建设鉴于集约化项目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内、外部因素,建议企业尽可能保证项目人员的充足以及开展项目工作的有效时间,为集约化管理项目提供特殊政策便利,减轻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针对人才的引进,应着重强调为工作人员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为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积极性提供基础。此外,在工作中还可采取双向兼职、定期聘用,即项目合作等形式,通过技术入股以及协议工资等政策措施,实现人才引进机制和理念的革新,打破传统工作的束缚。企业还需做好人才回流工作,通过情感、待遇及事业等方式,为流失人才返回单位提供充足的保障。建议公司选用劳务队伍时,明确提出其派驻现场的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从现场生产、技术、商务、资料、对外协调等多方面协助项目部开展后期工作。针对人才的培养,应结合企业发展定位及员工自身特点,深入地探索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培训制度,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项目经理培养制度,为广大员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渠道。此外,还应有计划性地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培训,以熟练掌握项目标准,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最后,还需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打破传统观念制度,将业务能力突出者提拔至重要岗位中。3.材料管理充分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若集约化项目有采用同类材料的情况,则可采用集中招标模式,提升招标采购的工作效率。过程中合理进行材料调配,确保两个项目的工期履约。同时避免材料浪费,针对集约化项目可能面临的各项目工期及计划不统一性的问题,可在材料认价流程上,进行效能挖潜,前一个项目的材料询价、认价信息完全可为下一个项目提供资料支撑。4.承包考核分配制度为了保证集约化管理机制可以长期有效的运行,还应当建立起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促进项目管理效益的持续提升。开展中需建立健全的、科学化的项目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建立面向企业、劳务队伍、项目部的承包制度;结合工作情况,制定起完善的考核分配制度,针对项目部、劳务人员、企业等进行统一的管理。5.监督机制集约化管理政策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监督机制的建设,故还需结合机电安装工程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现状,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检查监督机制,将企业内部的思想进行全面统一,实现对集约化管理的控制和引导,实现对传统管理观念的革新。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应定期地对各单位进行承包考核,重点加强项目要素集中管制控制等方面的监督。6.集约化管理中信息手段的创新应用在集约化管理中应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对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充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工作中,应重点加强机电安装工程的财务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物资信息系统以及文档系统的建设,加强相关平台的构建,充分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准。首先应当以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作为生产的核心对象,达到无纸化控制的目标。针对工程的相关数据信息,建立起相对应的数据库,完善人员数据库、专家数据库、设备装置数据库以及材料库的建设。

三、集约化管理优势与管理风险的分析

1.优势(1)较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①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人员能力,工作状态饱和,锻炼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一岗多责,一专多能;②材料调配方便,减少了浪费,节省了项目部每项工作反应的时间;③劳务队伍工作饱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窝工现象;④劳务人员调配快捷,工期履约有保障;⑤采用同一劳务队伍的同一批管理人员,缩短了相互间磨合的时间,利于建立良好的互信及合作关系,相关的材料认价工作更易开展。(2)思维角度更加开阔,管理方式更为灵活,利于降本增效单一项目部往往关注在给定资源、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任务,而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下,项目管理者更倾向于全局考虑问题,注重关注项目实施环境的变化,管理方式更为灵活。例如两个项目间可在资源上进行动态调节,以降低风险,降本增效。2.风险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需要管理两个项目的各项工作,工作过于饱和,工作精细化程度难以兼顾;多个项目均需按公司各项制度进行管理,将出现项目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类报表、策划、会议、活动的现象,管理人员无法抽身,现场生产及商务工作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篇6

引 言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科。从曼哈顿计划到中国修建三峡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从传统的军事、航天领域逐渐拓展到建筑、信息技术(IT)、电力、水利等各个行业,同时也成为政府和大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项目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数以万计的各种项目急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当前我国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普遍偏高,而项目管理领域还需要大量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可见,我国现有项目管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笔者所在某高职院校项目管理专业为例,拟就如何做好专业定位及专业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设置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专业设置的依据是行业或职业分类,出发点是培养某行业或某种职业的技术性专门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首先应按照行业或职业的分类和产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准职业领域,按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 [1]

1.专业设置应针对行业现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及未来需求

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学校所在区域。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对人才现实和未来两个方面的需要,既要满足所在区域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同时,还需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提高专业的适应性。[1]

笔者所在院校位于被誉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西安市。近年来,西安市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是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IT行业也是西安市未来大力发展的行业之一。

其次,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建筑工程领域不断有大批项目上马,对土木建筑方面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IT和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学项目管理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不懂项目管理,或半路出家、管理不到位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学科化,社会上工程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极少,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市场上既掌握行业专业技能,又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的项目管理人员非常缺乏。这样,为集专业技术、管理、经济等知识为一体的技能型、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设置应合理划分专业方向

项目管理专业应用领域广,应设置专业方向,以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性并与相关岗位群相结合。

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建设和IT企业都是项目型组织或矩阵型组织,其业务单元大多是不同规模的项目,更有利于项目管理的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项目和IT领域的软件开发、硬件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2]

综上所述,为了主动适应市场对项目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笔者所在院校根据目前区域产业结构及未来变化趋势,结合专业自身条件和优势,设置了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两个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专业设置要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1)专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与岗位群

①项目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投资)方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建设项目评价、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工作。[3]

②项目管理专业(信息技术方向)

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行业领域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软件公司等IT企业和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政府机关、管理咨询等行业或部门,从事IT项目实施、监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技术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技术员、预算员等。[3]

③专业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度和职业岗位需求

笔者所在院校的项目管理专业立足陕西,服务西部地区,面向工程建设领域,学生在校期间经考核可获得学历证书及项目管理员、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可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工作实践可考取与国家职业资格接轨的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尽管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并非项目经理工作,但是经过实践锻炼,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将会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中的中高级人才。[3]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建设

按照所在区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及专业的基础条件设立专业后,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职业能力要求,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建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就业通畅。

篇7

二是加强人才建设,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人才高地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又是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竞争。因此,2015年我们要着力于创建良性的软环境,触发人才潜能的发挥,用各方面的优势,去建设一个和谐、进取、平等、稳定的工作环境。首先要加快人才培养,加快高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其次要提倡“团结、启发、互助、提高”的工作形式,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打造有战斗力的桥梁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再次要实行荣誉激励制度,大力选树优秀典型。我们要设立一系列表彰活动,激励员工爱岗敬业的进取意识,让广大员工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竞争。

三是加强职工培训,加快后备人才培养。强化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自身修养,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主线,以专题讲座为手段,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

四是狠抓安全生产,确保企业发展安全。继续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落实公司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工作,并紧紧围绕目标分解任务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在帮扶指导项目安全生产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班组安全建设的力度,使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前进。

篇8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9

(一)人才流动意愿强

高新技?g企业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这类型人才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强烈的成就感和突出的自主意识,具备高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人才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工作机会较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流动性较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会受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上下级关系、工作机会等的影响离职,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更为灵活地选择就业机会。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以招聘信息、安排面试、选择人才的方式引进企业所需人才,人才引进过程中缺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人才的评估更多的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缺乏对现代化人才引进工具的使用,比如霍兰德职业测评、情景模拟、心理测评等。缺乏从长远角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测评方案,无法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决策依据,导致企业引进人才后,由于人才与岗位不匹配、不适应企业文化等导致员工离职。

(三)缺乏整体规划增加人才引进风险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较弱,对人力资源规划不够重视,人才引进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大,人才引进更多的是依据企业发展和人才流动情况制定,呈现临时性、随意性、主观性等特征,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难度,降低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风险。

(四)人才引进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具备联动效应,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建立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的联动机制方面缺乏经验,二者被视为独立模块,企业集中精力引进所需人才,却忽视了在人才引进后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来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留住人才,具体体现为未能建立成熟的培训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职业生涯晋升机制等,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失去工作兴趣,造成人才流失。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对策

(一)构建薪酬绩效联动机制留住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员工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这类型员工虽未能直接与企业收益挂钩,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困境,企业应构建薪酬绩效联动机制来留住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薪酬绩效联动机制的构建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宽带薪酬体系,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水平、薪酬增长、职位晋升等决策,实施宽带薪酬,根据员工的岗位等级制定岗位薪酬水平,增强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减少人才流失。

(二)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很多技术性项目,“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不仅能集中人才优势完成项目目标,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收益,还能为技术性人才提供实践环境,通过项目参与提升人才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以科促教,培养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团队建设,让人才参与项目决策来锻炼培养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依托企业自己的项目,让人才参与项目管理,完善人才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通过丰富的技术项目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为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应改革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人才引进方法吸纳优质人才。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改变传统的招聘模式,面向全国采用专场招聘、网上招聘、猎头招聘、综合招聘等方式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大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探索国外先进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先进科学的方法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引进,吸引优质人才。再次,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破解企业的技术难题,引进高校拔尖人才。最后,高校技术企业可通过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提升公司人才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人才的持续性培养

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是高新技术企业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路径。高新技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制定,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晚期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初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同化和人才与岗位匹配两方面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成长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提升人才文化与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执行,提供高层次受教育机会、实施工作轮岗等培养人才技能,根据人才自我实现需要提供晋升机会;职业生涯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适当放权让人才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企业管理,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职业生涯晚期阶段,更多的应是保健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为员工提供保健投资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任感,继而留住人才。

三、结语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7-02

教育与人们的思想联系密切,社会工作发生新的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我们经历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点,中小学的教育更看重知识面的拓展,高中教育是文科和理科的专业化学习,大学后方向确定专业化内容也被确定了,并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层次研究,让人们今后从事相关研究。继续教育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涯结束后从事的专业化再教育工作,通过再教育丰富人们的工作内容定位,并针对某一问题做细致深入研究。

一、管理项目概述继续教育的实施特点

1.管理项目概述

管理项目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行,且社会的发展很多项目在建设的前期、周期和后期都需要专门的人员以及团体做组织、沟通和协调,目的是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发展进程中,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也开始沿用管理项目的理念,改革管理内容,建立系统化的管理理念,成立专门管理部门。由此可见,管理工作已经充斥到整个市场内,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项目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为提升管理项目工作的新意,就应在管理中做好项目构思,进而提升管理项目的竞争能力。创新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以基础知识累计为前提,更要在发展中不断的补充知识,继续学习深化现有的知识,更新原有旧知识系统,以期在研究学习中突破管理项目的困境。

2.继续教育实施特点

(1)满足新知识学习

继续教育实施中,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即要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培训内容最好集中新技术和新理念,目前很多高层次人才对于基础知识有牢固的掌握,因而成就的管理知识不适宜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推行,若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但会浪费时间,更容易局限人才思维能力。新知识培训时,需结合市场技术信息的更新换代要求,研讨部分领域的新课题,结合新知识内容,更新市场信息及时,并且对市场中的某一领域话题做研究和讨论,以学习者的基础技能为基础的吸收前提,转化研究方案,拓展现有知识。

(2)适应短期高效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求被教育者了解行业内的各项细则,且要求其有较好的的接受能力,探究某一个领域专业知识的时候要先疏通这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被疏通以后高端人才就能在此过程中做工作探索。其实实际工作中不需要太长时间开展再教育活动,只需要固定好科技的研究和考察方向即可,在探讨创新知识体系的同时,要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中适应培训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问题

1.监督不到位 管理落后

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主要通过“窗口”面向社会,故为教育工作的阳光单位,故此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时候要满足教育的高质量和严规范要求,让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且传授出的知识能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部分教育机构没能重视继续教育,并将其视为教育活动的附属产品,不能将继续教育工作看成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导致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死角,不能时时监督管理工作的推行和实施。

2.教学方式单一 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教育机构将教学关注点集中在正常教学任务拟定上,忽略继续教育在教学机构中的地位,导致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得到的晋升机会也很少,所以工作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部分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招收的教师标准和流程都不能保障公开和透明,这就导致参与培训的教师师资力量偏薄弱。甚至部分机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沿用传统的集中式教学模式,培训者被动的听教师传授知识,但是知识内容和新颖度没有变化,其实传统的灌输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规律,导致继续教育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发展性差。

三、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可行性措施

1.树立项目管理思想

管理的思想决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推行进程中,由于项目管理充当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故此,要精准的解读项目管理内涵后,结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特点和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继续教育的培训领导要树立项目化管理思想,研究项目管理中的内涵或者实施要素和实施方法,并将各类管理要素都集中的使用在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中,满足继续教育的项目化管理要求。

2.制定项目管理规划

继续教育培训是由多个培训项目共同开设起来的,为让项目管理规划周密性好,就要求各个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设备优势开展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并进行动态化管理,让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管理中顺利推进下去。为让培训更为高效,分解结构的方式细化工作任务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任务分解后要根据逻辑关系制定管理规程。

3.确立项目管理激励制度

继续教育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有效调动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设立项目鼓励政策,主要是鼓励那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完成工作,恪守职责的工作人员,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高效完成的前提下,更要给予部分奖励。

四、结语

继续教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借助于管理项目化的应用,建立系统化教育管理模式,满足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让高端人才可以继续接受新的系统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系统,管理项目中的教育资金,创新培养人才,通过新知识、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把累积的知识全部转换为先进的工作技能,带动社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