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反思与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反思与建议

篇1

针对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身边的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一些访谈,通过归类整理,大致可分为:

1.1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评价观。但是,一些教师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语法教学,不愿转变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2)教师教学方法滞后。任务型语法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就是使用目的语去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目的语的能力。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然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语法知识轻语言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统一轻个性,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1.2学生因素

1)学生的能力影响。任务型语法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国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无法顺利完成“任务”。

2)学生的性格影响。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为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更谈不上参与小组合作,通过使用语言共同完成“任务”,因而无法在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

3)学生的心理影响。我国学生因受儒家思想影响,过分注重自我形象,认为如果英语讲得不准确、不流利,就有损面子。因此,部分学生说英语时自信心不足,怕犯错误,往往羞于开口说英语。这种心理会阻碍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进而阻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3教材因素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国任务型语法教学的教材大多只是照搬国外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这类教材提供的语言情景对于在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尚有不符合真实生活的地方。一些词汇尽管新鲜但难以拼读,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这样的词汇会影响他们使用目的语去完成交际任务。

1.4教学评价因素

在任务型教学中,课程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评价时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但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许多学校和地区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有些教师对传统的语法教学,对“应试教育”运用自如,对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语法教学没有信心,为了高考分数,只能对任务型教学模式采取应付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数。可见,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如不改变,在我国课堂教学上开展任务型语法教学仍有诸多困难。

二、对教师的建议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本研究,给广大中学教师一些建议: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任务型语法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任务型语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引导、协助和评价作用的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努力建立轻松、民主、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任务型语法教学是围绕任务来展开的,主要是通过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活动来使学生掌握语法项目,即“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教师应学会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实施任务型语法教学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教师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任务型语法教学。

篇2

一、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当前,从高三学生的英语考试看,在写作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对词未能明确掌握;be动词及动词原形连用的情况的较多;动词短语固定搭配在应用上不够熟练;句型应用不熟;未能掌握好英语固有表达方式,绝大多数是采取中文思维来表达的;未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结构及表达顺序;缺乏应有的写作策略,在逻辑处理上不到位。以上问题直接影响高三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升,进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一)强化英语基础

英语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英语属于结构性语言,有其固定搭配、基础句型及习惯用语。写作者应围绕话题或主题,通过相应的句型、词汇等逻辑有序地表达自身感受或看法。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出错是难免的。在高三复习中,应特别重视最基本、最简单的五个句型的教学,如此可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避免写作思维的生硬迁移[1]。只有严格合理应用这五个基本句型,才能够保证作文的意义完整性。特别是对于英语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加强基础词汇的记忆,全面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五个基本英语句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书写练习

书写、卷面整洁性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绩。语言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英语写作中的重要内容,语法和词汇的应用准确度性是写作评价的重要参考,拼写、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写作水平。具体而言,一是书写方面,即字母、词汇、语句及标点符号等的正确书写。二是写作方面,也就是表达。写作的第一侧重点是写作的技能及技巧,第二侧重点就是思想情感上的表达,写作中这两点是统一协调的[2]。书写技巧不强,字迹潦草,会让读者无法看清内容或产生厌烦感,如此直接影响到思想内涵、情感的有效表达。同样,只追求书写质量,而写作内容贫乏,语法、词汇应用错误,同样也会影响到写作质量。所以,书写不佳会影响最终的写作成绩。

(三)加强释义训练

在高三阶段,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开展paraphrase训练,不但要充分抓好写作课训练,在听力课、阅读课乃至口语课教学中也要进行此项训练[3]。比如:当前英语阅读细节题大多数要求学生不但能准确识别某一个信息点,而且应系统有些的理解,这就是paraphrase,原因在于正确答案并非原文中某一句原话,大多数是对原文某一句话的一个paraphrase。

三、提高高三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灵活应用基础词汇

在初步练习写作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用词汇,即以往学习的词汇及常用句型,包括初中阶段学过的词汇及句型。比如:Suddenly,a good idea hit me.该句中的“hit”一词将灵光一现之感充分全面地描绘出来。当达到一定阶段,再运用新颖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但是复杂句式应慎重应用。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将简单句转变为定语从句,将其变为强调句,或应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即应用复杂句子结构。

(二)写作练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

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倘若可从社会热点中找寻到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点并充分利用,就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价值观。比如:在模拟考中关于“光盘行动”的话题写作,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节约的习惯。但是如片面追求话题的“新”和“热”,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会让学生去胡编乱造,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写作习惯。比如:关于奥运会自愿者感受的写作,学生未能直接参与奥运自愿者工作,因而谈不上发表奥运自愿者的感受,所以学生整篇习作都是拼凑、编造的,个人的内心感受如口号一样毫无实际意义。实际上,教师进行作文练习题材选择时,可尝试选取和高三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如此学生有直接体验后,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写作训练应多样化

高三英语写作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指导学生写随笔,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发挥,如此可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所要表达的问题,让作文教学更具针对性;也可进行带答案写作练习,使学生先自我修改,再让教师改,如此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还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可让学生开展模仿性写作练习,原因在于语言基础学习阶段要重视模仿,模仿写作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开展真实交际的写作训练,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提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其培养的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着一些特有的困惑和难题。文章对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几点相关的教学建议: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师角色;尝试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授人以渔,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水平,丰富教学方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公共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1703三本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机制上的创新,1999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发展十分迅速。该类院校既有别于其母体学校——普通高校,又不同于一般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在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1]。因此独立学院在学校定位、师资特点以及学生层次上均享有一定的特殊性。据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上应该借鉴其他层次院校一些可取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找到一条最佳的教学道路,达到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学生智力和技能综合发展的目的。

笔者在总结几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该层次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反思,提出若干独立院校外语教学的建议。

一、独立学院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目的性较弱,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缺乏持之以恒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自觉性较差,时刻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然而,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对课堂之外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尊敬师长,处理人际关系,承受压力,理解、关心他人,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表现良好,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他们热衷于关注社会的边缘及弱势群体,并用实际行动给予关怀,为社会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特点

独立学院发展的时机及其独特的办学模式使专职教师普遍年轻化,大多数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与途径并不了解,也未能预测专业发展的空间”[2]。由于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大,专业设置宽泛,英语教师的大学英语授课任务颇为繁重。由此,他们少有精力去进修深造或者搞科研,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此外,大学英语采取专业内合班教学的方式,一名教师反复多次教授同一科目,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对教材的新鲜感和热情度,不利于教学的反馈创新。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的失衡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偏科现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一堂课上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满堂灌”的方法,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本内容,让学生被动接受作者的语言和观点。这样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接受作者所传达的文化教育精神。如此一来,没有平衡好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二者间的关系,逐渐失去了教学的乐趣。

(二)英语过级与英语能力的误解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任仙仙,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独立学院的学生知道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不了解四、六级与英语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不能直接快捷地通过课堂传授所有的语言机制。而学生急于求成,希望找到一条应付考试的捷径,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让他们质疑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由此,他们不愿意加入“毫无实际意义”的英语课堂,英语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英语过级率偏低。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试验,得出适宜的教学方法作用于教学。在总结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之后,基于个人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不是四、六级过关率和期末考试通过率,而是学生语言学习重要的一环,是夯实与拓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学习特点安排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正确认识,对基础薄弱、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多鼓励,课后配合适当的辅助练习帮助并督促他们学习。要使之明白,学好英语不是为了达到社会的要求和家长的期望,而是自身文化修养和外文阅读、交流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不仅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学生自信心,最后帮助学生自愿学好英语。在独立学院,许多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会:以情动人、以情教人的教学方式收效显著。

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学生优势,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及时补充他们欠缺的语法知识和文化储备,找到适合具体班级的学习方式,努力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比如,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严密,对固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先加强他们对词汇、短语以及对语法的掌握,再上升到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人文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强,可以让他们从文章的宏观整体布局出发,逐步发掘主题,最后落实到具体的词汇语法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方法顺应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的问题,为更全面地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其他本科学校实行的分级教学办法[3]。在学生入学时,运用较科学的分级试题,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a班和b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进步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同时,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分级教学的看法,消除歧视或骄傲情绪,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动态调整英语a班b班学生人数。

此外,需合理地选择分级教学的教材。a班的学生基础较扎实,词汇语法掌握程度和阅读能力较好,可以选择听说材料多、阅读量大、读写要求较高的教材;b班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听说能力,可以选择体裁新颖、句子篇章工整、文章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在独立学院中较少应用此种教学模式,但此教学模式以学生语言水平为基准,目的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授人以渔,突出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也需践行。学生在中学阶段通常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地接受词汇、短语和语法知识,很少明白语言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入大学,他们对这门语言的认识应该上升到新的层次,这就要求教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讲授其核心和本质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要领,举一反三。例如:学生在高中已具备了4 000左右的词汇量,大多以机械记忆的方式获取。大学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根据词根、词缀等的组合变化规律来教授学生记单词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对词汇的认识深度。实践证明,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单词记忆法之后,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也有利于其他英语知识的学习。

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语言不仅仅是词汇、语法、句式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一个综合运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那么对这门语言的学习无疑是失败的。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这门语言,那么相关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仅仅凭借应付考试的零星知识点学习,不足以培养真正的语言运用者。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拒绝“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

(四)提高专业水平和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独立学院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有别于本科院校而放弃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追求。在教学之余,应积极准备科研活动,踊跃参加进修活动。唯有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进步。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英语教学者更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对外语学

的兴趣。首先,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合理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手段组织和安排课堂内容,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次,适时安排学生以对话、朗诵、短剧和电影配音的方式来练习英语,配合奖赏制度,激发学习动力。再次,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传达学以致用的信息,加强他们对英语实用性的理解。如“人类与自然灾害”这一话题,针对土木建筑系的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关于人类的建筑设计如何抵御自然灾害的资料,用各种设计和模型展现出来,最后在课堂上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事实上,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独立学院欲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因此,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尽职尽责,在实践中摸索教学之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哲,钟秉林,赵应生.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二)[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24-27.

[2] 张朝霞.独立学院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9(8): 325-326.

[3 ]吴伟英,邓志辉,黄继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8 (1): 6-13.

reflection and suggestion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ren xianxian1, wu jianhua2

(1.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167, p. r. china;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篇4

一、反思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基于应试教育的考虑,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忽视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面对的一个新难题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2.教师课程理念认识模糊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的现象。新课程理念要求生物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注重学习通过自己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提高生物学习质量。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出现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不知道如何进行生物教学的现象。

3.课堂氛围过于追求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问题具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都安排进行合作学习。从表面上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似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不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过分追求教学形式,活跃课程氛围,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背道而驰。

4.课程资源较为缺乏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课程资源较为缺乏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没有结合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改革,在习题和试题的选用上,没有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只是一味地罗列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点,有限的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要。

二、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教师在教授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的时候,应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将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培养符合现代生物发展的生物科技人才。

2.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以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提高高中生物课程教师的自身素质,应从丰富生物理论知识和开展生物实验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对高中生物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学习现代生物科学。另一方面,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应在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性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应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与生物课程知识的衔接工作,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深化高中生物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学习生物知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思考。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一些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发展。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思考。

4.合理优化课程资源

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也不容小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整合n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问题由来已久。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就是要把生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把要教授的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传授给学生。在合理地优化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方面,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转变思路,在结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敢于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工具,把课堂带到教室与实验室以外开展教学。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营造良性的课堂氛围、合理地优化课程资源,不断探索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6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 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 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篇6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篇7

数学新课标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各个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统计观念”。在传统教材中该章节的教学处理上,老师们往往会沿用确定性数学的教学方法,从概念到定理、例题的模式进行教学,过分强调方法技巧的介绍,而对概率意义的诠释重视不够,甚至一带而过。重结论轻过程,紧抓知识技能的落实,却很少引导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这是本章节内容教学的传统症结。

《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材特点是:教与学的形式以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选取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时代;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以统一的方法处理统计和概率的教学。在《10.4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的第二课时“成功与失败”中,教材明确提出:1.通过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勇于探索的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2.通过分析“抛掷两枚硬币得到两个正面”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实验的成功率随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并能用平稳时的成功率估计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教材建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人做10次抛硬币的实验,让同学们经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笔者在设计“成功与失败”这一课时的教学教程中,切实贯彻教材意图,不怕落后教学时间,不怕落实的知识点少,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抛硬币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让学生通过实验设法预测随机事件每次实验中发生的可能性,知道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并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

1.师出示两枚硬币,问:一定能抛出“出现两个正面”吗?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事件?

生:不一定能抛出“两个正面”,因为抛掷的结果还可能是一反一正、一正一反、两个反面。这是一个不确定事件。

师:在一次实验中,不确定事件是否会发生是无法预料的,如果发生了,我们就说它在这次实验中成功了;反之,我们就说它在这次实验中失败了。今天我们来探讨在一次实验中,成功与失败的频率(出示课题)。如果让你抛10次硬币的话,“出现两个正面”你能成功几次?

生探讨争论,气氛开始活跃。

2.引导学生实验

学生与同桌合作,每人各抛10次,一位同学抛的时候,另一位同学监督,并帮着记录实验结果――“出现两个正面”事件在实验中成功了几次。

3.统计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抽查两位学生的实验结果。

师:某同学,在10次实验中,你成功了几次?成功的频率是多少?

学生甲:我成功了2次,成功的频率是20%。

学生乙:我成功了4次,成功的频率是40%。

师:谁知道他们失败的频率是多少?

学生丙:甲的失败率为80%,乙的失败率为60%。

师:谁知道他们成功率的差距是多少?

生:甲与乙成功率的差距是20%。

师按小组统计全班实验结果,记录在事先准备好EXCEL表格中,并用多媒体演示。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生甲:从数据中我可以看出有2位同学成功次数为0,成功率最低。第2小组的7同学成功了6次,成功率最高。

生乙:我可以统计出成功0次的同学有2位,成功1次的同学有10位,成功2次的同学有……

生丙:我可以根据数据求出我班学生成功的平均次数。还可以求出中位数,众数。

生丁:我可以求出全班同学的成功率总成功次数/总实验次数,成功率只有25%多点,成功率不是很高。

生戊:我觉得第2小组最棒,他们投出了21次成功的好记录。

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据说话。这次实验的数据比较多,同学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工作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是好样的。那么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量减少呢?而且使我们的统计更有条理性呢?

师用多媒体演示用EXCEL分析数据的步骤。

a、用函数COUNTIF统计出各成次数的频数

b、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绘制出频数条形统计图

c、利用EXCEL的“AVERAGE”求出众数

d、利用EXCEL找出生与生、组与组的成功率差距

师:从表中你能发现实验总次数对缩小成功率的差距有怎样的影响?

生:实验次数越多,差距越小。

师:猜测一下,别的班级与我们班的成功率差距有多大?

生:可能会很少,也许不到1%。

e、累计学生的实验结果,求出相应的成功率,并用EXCEL的图表功能画出折线图。

师:谁能用成语来描述这个折线图的形状?

生沉思后答:先波澜起伏,后风平浪静。

师:折线最后稳定在哪里?这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最后差不多稳定在0.25那条水平线上的附近,可能跟实验有四种结果有关,(两个正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两个反面)

师:你真聪明。打开课本,观察图,比较两张折线图的异同。

在这两个实验(实际操作的与课本中原有)中,我们的数据中有个人的成功率,有小组的成功率,有班级的成功率,你认为用哪一个来表示“出现两个正面”这一随机事件的机会好呢?为什么?

生:因为成功率有趋于稳定的特点,所以,我们用平稳时的成功率即0.25估计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

师:很好,实验成功率随实验次数增加而逐渐趋于平稳,我们以后用平稳时的成功率来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实验表明随机事件的机会(即平稳时成功率的可能性)不一定是50%。你能估计出实验的失败率吗?

生:估计在75%。

4.拓展延伸

师:如果小明邀请你玩一个抛掷硬币的游戏,游戏规则这样:抛出两个正面――你赢1分:抛出其他结果――小明赢1分;谁先到10分,谁就得胜。你会和小明玩这个游戏吗?这个游戏规则对你和小明公平吗?

生:不会,我的成功率只有25%,我的失败率即小明的成功率,他的成功率有75%,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

小结:这节课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回答:情感体验与获得的知识。

三、教学反思

1.硬币投掷实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本节课教学设计并无特别之处,只是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步骤。因投掷硬币实验,尤其是全班同学实验结果的统计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师没有补充新的例题与练习,课堂密度也不是很大。但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学习情绪高涨,在课堂小结时,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节课实在是太有趣了!”“这个实验真奇妙!(实验结果)”“EXCEL的功能真强大!”“原来随机事件的成功率是可以求出来的!”等等。

2.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认真实验,仔细操作,积极活动,获得成功与成功的经验。课堂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数学知识的验证,增进与同伴间的合作,加强情感、智力的交流与发挥,并能总结与发现独立克服困难和推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一步学会用数据说话。

3.多媒体的应用使传统课堂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实现。本节课选用信息技术,复习了用EXCEL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教的方法,同时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当堂绘制了频数直方图,成功率折线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在传统课堂中是难以实现的。

篇8

自从我国各大高校推行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后,迈入高校门槛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高校医学贫困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并不多,经常顶着很大压力来进行学业,巨大的压力影响着医学学生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深入了解高校医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一大重要任务。

一、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医学贫困生在长时间处于贫困环境中,很多都是来于落后农村的,每年都需要承担过重的学费与生活费,经常都是靠社会资助与亲友帮忙等渠道来维持。学校中有很多家境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无形之中刺激了高校医学贫困生,使其心理失衡。所以,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后,很容易出现心理自卑,封闭自我,进而造成如下心理问题:

1.焦虑感

焦虑通常表现为丧失学习自信心、损伤自尊心等而带来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高校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压力,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中。他们有的因为自身家中收入低而焦虑学费和生活费;有的担心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发生意外;有的担心因为自己在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愧对父母拿着血汗钱而出现焦虑。因为长期处于焦虑中很容易影响着医学贫困生日常心理活动,造成出现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其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学习。

2.自我封闭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爱交朋友的时期,但很多贫困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经常封闭自我。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认可,并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医学贫困生经常以逃避、抵制的态度来拒绝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将自我完全封闭。追溯根本,还是贫困生内心太敏感,太在于周围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贫困生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他们通常担心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而进行封闭自我,这种封闭自我的方式不但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也影响着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我们也需要明确意识到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方式也在无言抗拒学校内的“高消费”。当前,学校中生生之间聚在一起通常需要一些物质消费,这笔消费对于贫困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对此,他们只好逃避。在行动上拒绝与其他学生交流,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方式不但限制了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并且也会引发很多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而言是百害无一利的。

3.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有些瞧不起自己。自卑感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上消极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尊,高校医学贫困生正是因为具有高文化、高素养,所以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以“人穷志不穷”作为人生格言,而经济上的不足是他们最想逃避的事情。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物质生活的不充裕,使他们从迈入学校门槛后就感觉到一种天生不公平的心理感觉,这样也在无形中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自卑感也会油然而生,贫困生内心特别敏感、多疑,内心有很多道障碍,对于他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经常以为别人议论他、嘲笑他,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4.挫败感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加大,在大学阶段中通过考证、考研等渠道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普遍选择之路。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贫困生若是想要获得同等机会,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同时,医学贫困生渴望薪资待遇高,这样就能够贴补家用,而自身整体能力还相对较弱、就业市场风气不良等问题,这些都会让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挫败感。

二、高校医学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其一,与普通高等院校对比,医学院校学费要高出很多,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住宿费等费用通常都是父母贷款或者节约家庭开支而来,虽然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推行“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来资助医学贫困,但不健全的资助体系,使很多贫困生学习与生活中缺乏可靠的、稳定的经济保障,他们一般需要奔波于巨额的生活费与学费中。同时,医学院课程相对而言很多,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学业,在经济压力与学业压力下,他们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等问题。其二,贫困的认知方式有问题。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多年教育教学下,很多高校只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准,只以教育他们如何学习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正确调节自我、战胜困难等,这些问题都缺少关注。其三,医学贫困生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在城镇中,他们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甚至很单一,他们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也并不多,人际交往能力、英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对比,这些差距很容易让贫困生出现自卑心理,进而造成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相关措施

1.构建积极的帮扶理念

学生工作者需要主动与医学贫困生共同解决贫困问题,转变贫困生的认知,他们并不是被同情的对象,而是整个医学院中重要的一份子。转变医学贫困生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时代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贫困生获得谋生知识技能后,需要强化对其开展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确意识到人生与工作的意义,确保帮扶活动落实到实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队伍从以人为本理念入手,关注实现贫困生的人生价值。在与贫困生平日交往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其正确认知贫困。

2.多方位进行经济资助

高等医学院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所以,想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大医学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针对性采用方法,帮助贫困医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开设一条专门针对于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加大力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保障基金,探索专门用于贫困生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成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办公室,专门管理贫困生工作,健全相关机制。使学分制能够成为一种灵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生允许他们中途休学来参与勤工俭学,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帮助贫困学生中完善激励机制,从整体上扩大奖学金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数量,为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促进高校顺利开展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真正关心贫困生实际生活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开发医学贫困生各种能力,但前提是免费的,进而来提高贫困生的发展能力。高校鼓励贫困生打造自身团队,主动发挥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在支持这些团队中,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为主。同时,高校医学辅导员需要积极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深入贫困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贫困生能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以此来不断加强综合素养,学会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为成为一名心理健全、具有经济理性的现代医学人员而不断努力。

4.加强教育引导

高等医学院要注重引导非贫困生教育,使学生之间要做到换位思考,互相包容。努力让贫困生融入于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学校环境,使他们日后能够自信的、积极的走入社会中。唯有引导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引导贫困生主动战胜心理问题,才能够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去改变贫穷的自己才是可耻的。唯有贫困生勇于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艰苦奋斗,学好专业知识,就一定可以转变贫穷的状况。

篇9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那么我们应如何组织、设计英语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尽量用英语组织,即使是语法也应坚持用英语进行讲解,互相交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给每位学生练习机会,使每位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活动中积极的一员,而不是一个无所作为旁观者。

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步骤,都应尽量创造练习机会让学生在练中学,又运用到规则去指导新的知识,做到“做和学”的充分结合。课堂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和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喜欢的题材,并启发他们自己来运用和表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乐趣,进行课堂教学时,尽量积极有效地利用pair work和group work,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活动中提出的要求不要太难太复杂,要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能够完成任务。活动过后,一定落实检查并总结归纳,对好的给予表扬、鼓励。为此,我们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提高言语能力为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课文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而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和语言知识教学的综合材料,所以要力求保证几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以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教课改理念是一种渗透,需要时间和过程,学生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吸取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认识新教材、新教法,把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1. 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正视学生基础薄弱、两极分化的现实,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培优补差。落实拼读、听写、会话,对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四方面具体列出单元教学目标,逐一分解、落实。不断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篇10

自生涯教育引进到内地以来,虽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中小学開展了生涯教育,但总体而言目前中小学生涯教育仍然只属“少数”现象,经过分析发现当前生涯教育呈现以下十种“少数”现状。

1 少数地区。从開展生涯教育地域分布上看,只有少数地区的中小学開展了生涯教育,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省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2 少数学校。从開展生涯教育的学校数量来看,只是少数学校開展了生涯教育,比如在北京市開展的生涯教育主要以朝阳区的少量小学、西城区的少量中学为主。

3 少数领导。从领导重视和支持生涯教育程度来看,只有少数主管领导重视和支持開展生涯教育。从现有情况看,只有在政府教育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重视和支持的地区和学校,才有少数学校開展了生涯教育。在学校内部的领导中,也只是少数行政领导在推动,主要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主任等。

4 少数班级。从参与班级情况来看,在同一所開展生涯教育的学校中,并不是所有班级都积极参与,只有个别或者部分班级,尤其是那些重视生涯教育的班主任或班干部的所在班级参与较多,

5 少数教师。从教师参与的角度看,只是以心理教师和政治教师等德育教师为主,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了解并支持生涯教育,有些甚至是持消极并抵制的态度,如随意占用生涯教育课堂时间等。

6 少数课程。从已有中小学校開设生涯教育课程来看,主要是開设“生涯教育”和“生涯规划”类校本课程。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社区開设了“小学生涯教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所属的三所附中先后開设了“高中生涯规划”课程。

7 少数教材。从编写和使用生涯教育教材来看,目前只有个别学校自编了校本或地方生涯教育类教材,如2011年出版的有:朱勇哲、田光华编著出版的《小学生涯教育》,陈晨、卢文晗编著的《高中生涯规划》,彭永新等编著的《高中生涯规划管理手册》等。

8 少数活动。从学校组织生涯教育活动来看,学校或班级只是组织了少量的生涯教育主题活动,主要有职业生涯梦想演讲、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讲座、职业见习、参加人才招聘会等。

9 少数内容。从生涯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高考填报志愿与选择大学专业。目前生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职业选择和工作就业为取向的,大多数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大学专业时才可能考虑与生涯发展有关的问题,少数学校也会邀请专家開展相关讲座和咨询。

10 少数研究。从生涯教育课题研究角度看,各级课题只有少量涉及中小学生涯教育以及相关内容,少数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个别课题。内地从事生涯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比较少,这些少量研究人员開展的研究也不多,更不系统深入。比如,笔者曾于2000年编制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提供给各地研究者使用。

二、反思:生涯教育“十没”问题

面对内地中小学生涯教育呈现的以上“十少”现状,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政策推动、本土理论研究、系统设计、整合发展、专业保障、实效评估、持续发展、关注个性、普及公平、国际交流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没”问题。

1 没推动。在政策和管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制订出推动、支持和保障生涯教育開展的政策,因此,大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没有推动生涯教育的实际行动,难以大范围推广生涯教育。

2 没本土。在理论和研究方面,目前基本上是沿用西方生涯教育理论,没有发展出系统化的本土理论。因此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没有适合本土文化的理论支持,导致了教材、课程、活动的随意性,没有结构性和系统性。

3 没系统。在教材编写和内容设计方面,没有系统性的本土理论指导,导致已有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没有系统性,生涯教育内容比较零散,课程设置较为随意,不能保证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 没整合。在具体实施方面,没有整合全校、全员、全家、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開展生涯教育还只是某些领导、部门、年级、班级、班主任、教师的事,这样难以保证生涯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5 没专业。在专业发展和保障方面,已開展生涯教育的地区和学校基本上是以兼职人员为主力,大部分由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工作者兼任,没有专业人员、专业机构、专业研究等。没有专业支持和保障,就没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