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

篇1

针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谨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对人才引进的思考

(一)制定与集团公司规划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集团公司要先应有一个明确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然后再以此分析这种发展规划需要什么样的职能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规划等)来匹配或支撑,也就是说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决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明晰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也是无从谈起。所以,集团公司要对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有着明晰清楚的预期,再制定清晰、完整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考虑到集团公司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发展规划导向;而在制定集团公司规划时,也同样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现有的以及可能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

(二)制定明确的选聘标准来引导整个人才引进工作。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好人才岗位适应性、人才流失可能性、人才业绩表现、人才对团队影响程度、人才团队磨合速度等各方面的评估分析,不能只看到短期效益,更要注重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但是在人才选聘时,人才还没有被配置到拟任职的岗位上,当然无法检验其业绩表现。通常做法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如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知识考试等,来评价候选人才的素质,是否与拟任职岗位的素质要求相匹配。关注人才对集团公司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应该减少因拟聘人才的个人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突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迫使人才流失。

(三)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丰富人才引进的途径。

首先集团公司在引进人才时,应不断拓宽渠道,利用媒体、网络、人才交流中心以及猎头公司等多种渠道进行招聘,也可定点与高校的就业中心联系,采取推荐或委托培养等方式,广纳贤才。其次就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在内部形成推荐、竞聘的方式,使内部优秀员工得到晋升。再次,还可以采用内部员工引荐的方式。因为集团公司员工对集团公司和被引荐人都非常了解,所以,内部员工更能为集团公司引荐合适的人才,但既要保证“举贤不避亲”,又要避免“沾亲带故”,严格把握好引进关。

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集团公司考核标准的人才在集团公司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要大胆压任务、给待遇,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施并举,做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

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恳谈会,为集团公司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各种人才真正成为集团公司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围绕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紧缺的专业,通过建立专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较强、能独立解决工作难题、具有较高工作水平和能力的人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式培训,量才所用。

三、对用人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创造激励性的工作平台。

在集团公司当前的形势下引进、培养并留住人才,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用人和激励机制。这就需要集团公司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平、竞争、宽松的用人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性工作平台:一是要建立竞争机制,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重要工作岗位的收入水平,并根据个人贡献大小,拉开分配档次。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竞争机制和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奖励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团公司人才型员工实行奖励。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既要从待遇上给予人才以物质激励,又要通过尊重人才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给予人才以精神上的支持和激励;三是要建立集团公司自身实际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福利制度。科学地评价人才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和作用,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随着集团公司效益的提高而不断提升,不断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二)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篇2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9月11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按照《意见》的要求,集团公司将利用三年左右时间,继续选拔40-60名40周岁左右的党组管理优秀年轻干部;今明两年集中选拔10名4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担任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优化重要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结构,对年龄结构明显不合理的班子进行调整;指导成员单位做好年轻干部以及各年龄段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监督和管理。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9月22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召开2014年人力资源工作会议。股份公司总部和成员企业、单位两级人力资源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人力资源工作任务。股份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主任王禹作了人力资源工作报告。水电八局、华东勘测设计院、山东电建二公司、上海电力设计院和成都电力机械厂等五家单位分别从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劳动用工管理、职业发展体系建设、绩效管理等方面作了典型经验发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9月25日,2014年电力集团人力资源高管联席会在京召开。中电联本部、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电联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李晓霞在会上就促进派驻制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希望电力集团公司把派驻制作为支持行业工作和选拔任用干部的培养锻炼平台之一;二是促进派驻轮换机制常态化;三是希望派驻干部的专业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四是希望派驻干部期满返回单位后,给予妥善安排和使用。会议代表还就劳务派遣用工和技能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日前,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出台《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管理办法》。围绕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水电三局还组织了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认为,企业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更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要继续完善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管理细则,加强对后备人才及其导师的考核管理,定期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综合分析研判,查找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营造有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优秀后备人才队伍。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51-02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集团)是世界著名的锡生产、加工基地,是中国锡工业的“领头羊”,是中国锡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多年来,云锡集团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重点,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着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特别是近几年,公司紧紧围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授予“‘2005’学习型组织・中国优秀组织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目前,云锡集团共有在册职工28644人,其中高级技师22人,占0.07%;技师554人,占1.93%;高级工3296人,占11.51%。

近年来,云锡集团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适时提出并实施以促进高技能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程,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当知识型员工为重点,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

一、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直接生产或者非直接生产领域内,从事于一线工作的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措施

近年来,云锡集团坚持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作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按照先培训后鉴定在上岗的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采用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一)加大鉴定机构和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进入新世纪,云锡集团领导站在新高度,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重组了党校和技校,成立了人员齐备、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鉴定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培训中心的建设,2005~2008年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全面对校园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创造条件将其建设成为集团较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基地。

(二)加强与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协作,完善技能鉴定工作

云锡集团每年都要从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等方面开展一次工人技师考评工作,考评合格者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同时推荐优秀人才参加有色金属工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工作,评审合格者由有色行业颁发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到2009年末,云锡集团通过各种职业技能评价鉴定渠道共取得技师资格554人,高级技师资格27人。

(三)充分发挥云锡集团两个职业鉴定站的作用

重点开展职业资格等级培训和岗位适应性培训,通过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师带徒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网络,实行“云锡集团-厂矿单位-坑口(车间)-工区(段)-岗位”五层次培训。

三、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企业也应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要不断创造能够激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挥自身价值的人才成长氛围,为高技能队伍的稳定创造条件。

(一)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

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云锡集团坚持对技能人才实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享受50~200元的职业技能津贴待遇。对在集团公司开展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执行300~500元首席操作工津贴制度。获得国家级“中华技能大奖”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级“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3万元,获得省、部级“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2万元。为了使这些激励措施能够落实到位,云锡集团先后制定下发了《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试行办法》、《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操作工及津贴试行办法》。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多元化培训模式,推进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云锡集团始终把对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推进员工成才的重要手段和激励措施。积极探索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员工职业培训中,注意突出“三个中心”,即以岗位培训为中心;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服务生产培训为中心。培训模式上坚持“六结合六为主”,即上下结合,厂矿为主;知识能力结合,能力为主;自培外培相结合,自培为主;系统性专业性相结合,专业性为主;理论性适应性相结合,适应性为主;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为主。采用统一与分散的培训办法,使云锡集团职业培训常抓不懈,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为了激发广大技能人才学技术、创水平、争先进的积极性,云锡集团每年都要组织4~10个岗位(工种)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

通过在车间(坑口)、分公司、集团公司的层层选拔,使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了不断强化此项激励措施,云锡集团对在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奖励。

1.第一名10人,授予集团公司 “技术明星”称号,颁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聘为集团公司首席操作工,组织青岛、威海等地学习考察一次,一次性发给奖金3000元。

2.第二、三名20人,授予集团公司 “操作能手”称号,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聘为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各控股公司首席操作工,一次性发给奖金:第二名2000元、第三名1000元。

3.前十名45人,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一次性发给奖金500元。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并实施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针对性培训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步伐;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努力营造技能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学习和

工作环境,为集团公司创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

二、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即从2005年到2007年底,实现中级工占生产工人队伍的60%、高级工占中级工队伍的1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高级工队伍的50%的培养目标,缓解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按2005年至2007年集团公司在册生产工人平均人数2.4万人计算,到2007年中级工人数将达到14000人、高级工人数达到21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000人。每年须完成中级工5000人、高级工800人、技师及高级技师300人左右的培训、鉴定或考评任务。

三、具体措施

㈠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1.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矿(厂、处)重点开展中级工和部分工种高级工的培训;集团公司重点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同时承担职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及考评工作。

2.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现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值班电工、液压支架(支柱)修理工、矿井维修钳工、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钳工)、矿井通风工、瓦斯检查员、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员、主提升机司机、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救护队员、采掘班组长、电(气)焊工、车工、钳工、锅炉操作工、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车辆驾驶作业、营业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通讯机务员、通讯设备检修工及其它特种作业人员,应在2007年底达到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取得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实施“职工学历达标培养工程”。通过举办“双证”(文化学历证、等级工证)培训班、业余文化学习班等形式,集团公司45周岁以下,从事煤矿通用工种、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班组长,到2007年底,一般应达到高中文化学历;晋升技师的高级工在晋升前必须达到高中(或中专)或以上学历。

4.推行“自学考试”模式。职工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种岗位技术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规定的教材,通过自学、自主钻研或拜师学技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集团公司将采取国家自学考试模式,于每年7月份的第一周和11月份最后一周,组织岗位技能应会和专业理论应知考试、考核。对成绩和鉴定合格者,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发给相应的国家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5.推广“以师带徒”等传统培养方法。倡导已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法,积极主动向周围职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各单位应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带徒工作列为评聘条件之一,并纳入薪酬分配考核内容。

6.借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先培养紧缺人才。煤矿紧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可借助有关高等院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力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立足实战、实用、实效,缩短培养周期,加快紧缺专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7.通过技能竞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是提高和检验职工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职工技能竞赛要与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作相结合,对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拔尖,在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职工,除了给予表彰奖励外,经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授予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资格,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㈡完善考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就是职工技能逐级培训和递进考评机制,即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各单位要运用CBA递进培训模式,结合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和素质教育,制定职工技能人才培训、考评递进目标规划,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使他们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各单位要将每年评选出的“劳动模范”、“六好职工”以及热爱煤炭事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职工,优先纳入技能人才培训和递进考评目标规划。

2.改进技师资格考评制度。在不断完善技师考评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集团公司技师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技师考评、鉴定工作,打破工龄、年限、资历等限制,使具备技师、高级技师素质和能力的职工及时晋升技术职业等级,取得国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聘在岗的技

师、高级技师,坚持“一年一考核”和优升劣汰制度,不搞技术等级终身制。

3.完善“技术能手”和“首席职工”评选机制。集团公司和矿(厂、处)每两年开展一届“十佳技术能”、“百名优秀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对被评为集团公司、矿(厂、处)级“十佳技术能手”的职工,报上级批准,分别授予技师和高级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对各单位产生的“首席职工”、“首席技术工人”、“专

业工种(岗位)带头人”和“内聘技师”,符合条件的,可通过相关程序,纳入高级工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申报评聘范围,并优先授予较高一级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㈢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

1.鼓励各单位建立技能人才业绩与政治待遇、薪酬分配和职业生涯发展“三挂钩”的激励机制,既要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社会环境,也要完善制度留人的约束机制,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签订培养服务协议。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2.落实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津贴待遇,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津贴分别不低于50元、100元、200元。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奖励、岗位津贴、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贡献特别突出的,实行重奖。

3.保护技能岗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经费投入要向技能人才培养倾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及时帮助技能人才解决在实习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足额提取使用职教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且用于工人安全和岗位技能培训费用的比例要占60%以上。各单位要按照职工操作技能特点,配备必要的现场生产设备、多媒体教室,添置投影机、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提高教学实验、模拟操作设备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推广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模块化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

㈠加强领导

集团公司成立“2005年~2007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某某同志任组长,某某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工会、人才培训中心、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劳动工资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人才培训中心,某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基层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㈡明确责任

组织人事部、劳动工资部负责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的制定;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工会负责职工技能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培训及文化学习的指导和检查;人才培训中心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和协调、处理年度培训计划的汇总拟订和组织实施,并负责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年度考评工作。

篇5

一、施工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人才是决定我们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这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故事就说明 ,有无人才 ,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建立和能否稳固。刘邦在胜利后曾讲过一段使人至今仍然发人深思的话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我不如张良 ;筹集粮草 ,保证运输畅通 ,我不如萧何 ;挥师百万 ,战必胜 ,攻必破 ,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才 ,我能得到他们、重用他们 ,所以赢得胜利 ;而项羽虽有人才(范增 ) ,却不重用他们 ,所以被我打败。正所谓 :“得人才则兴 ,失人才则衰” ,“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推进企业和谐、稳定、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下属分公司的一员,现本人结合企业人才情况对人才队伍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

(一)、分公司现状及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1、分公司现状

我集团公司是60年代初成立的国有大型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曾经获得过多项国家最高级建筑施工奖“鲁班奖”及多项省部优工程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作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我分公司珍惜每一个在建项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优化人才和机械设备等资源配置,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强化过程监控,统筹安排、协调调动各方力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全力以赴推进各工程项目建设,满足业主要求,安全、优质、快速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实现了对业主的承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工作实际中,我分公司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断完善员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特别是重视提高施工一线职工的收入,想方设法保障职工工资按时发放;努力改善施工现场生活生产条件;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关注和协调解决员工的各种生活困难。做到在感情上留人,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分公司党政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分公司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企业内训和送出去培训、工地课堂等形式对分公司在柳、在外施工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公司副科以上干部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项目经理法律专题讲座》和《规范安全文明施工作业培训》、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不遗余力、不受地域限制,多渠道地组织远在新疆、山东、山西等施工一线的项目部员工、参建农民工参加当地机构开展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因地制宜,指定项目部专业技术人员为一线参建人授课,开展“工地课堂”培训活动。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分公司员工队伍以及参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为履约守信、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奠定了基础;但是,从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层次和结构上,为实现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和“保八争百”发展的目标,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的数量不仅不够充足,而且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人才素质有待大幅度提升;

(2)、管理与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偏大;

(3)、新参加工作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员工不够稳定;

(4)、人才使用管理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很好调动和发挥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人才结构情况

根据年龄结构分段显示,26~45岁年龄段员工为125人,是分公司员工总数39%,比例偏低。25岁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段职工有192人,占比61%,比列偏大。员工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不合理结构,未来几年分公司中坚人才将有较大压力,应该从现在做好后备人才规划,早计划、早准备,从年轻干部中挑选培养。

学历分布

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有161人,占员工总数51%,比集团公司43%高,没有研究生学历职工。数据表明,分公司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储备较大,对二分公司近几年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强的人才支撑,但是相对分公司做大做强土建市场战略来看,分公司人才力量仍需继续加大,加快高文化素质人才培养步伐,特别是熟悉土建行业市场、懂施工、会算账的复合型人才。

管理干部和工人分布

当前我分公司管理干部183人,生产工人134人,所占比例分别是59%和41%。管理干部在人数上有了较大的量,今后仍需继续加强干部的深化培养,促进干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形成生机蓬勃的管理型经营管理模式。

专业技术人才分布

当前我分公司专业技术人才共有183人,占分公司员工人数58%,二公司今后要在激烈的土建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走经营管理型模式是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关键。

分公司和集团公司人才指标对比

分公司人数上占集团公司11%。高级职称3人,一级建造师7人,分别占集团公司的5%和16%,技师28人(其中高级技师1名),占集团公司12%。高级职称、一级建造师人才缺乏,需加大努力克服高级人才短缺瓶颈。

三、助推企业实现人才强企的探索

综上所述,为全面加强分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集团公司科学、稳定、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确定人才开发的重点,完成人才培养的思路,创新人才使用的机制,因此,特提出以下措施意见:

(一)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重才、爱才、惜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促进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坚持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强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大胆选拔、培养有用之才,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二)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长久育人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注重综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鼓励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企业有用之才的同时,今年公司还将有计划安排中、高层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安排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人才;实施管理人员轮岗交流,加快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等;而且通过继续加强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合作,以冠名班方式培养更多更好的企业急需专长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出快出人才。

(三)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通过宣传国家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及各类人才的先进事迹,激发员工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动员、鼓励广大员工爱学习、肯钻研,乐于成为企业有用之才;加强人文关怀,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和劳动付出,牢记为广大员工服务的宗旨,关心员工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大家感受到国有企业的优越性和公司大家庭的温暖及关怀,同时还要继续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人品留人以及品牌留人上多下功夫,切实为员工成才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及工作环境,使大家能看到希望。

(四)完善人才竞争机制

1、挖潜、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通过两个渠道对人才资源进行储备,一是招聘;通过参加学校招聘毕业生洽谈会、招聘讲座、招聘张贴、网上招聘及社会招聘等形式,补充公司新生力量和技术力量。二是在现有员工中进行技能升级转化。从而起到对外吸引人才,对内稳定骨干,防止人才过多的流失;

2、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首先是加大对一级建造师的培训力度、考试力度及注册力度,其次是加大对各种岗位培训和取证,其三是加大对特殊岗位持证培训力度;同时,鼓励管理人员一专多能,多持证。

3、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气氛,对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宣传报导,有效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在公司形成帮助人才干好事业、鼓励人才干好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4、实施科研成就奖励制度。为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要进行重奖,有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准。

5、随着公司完成施工产值的不断增长,单位现有工程技术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部分项目部的岗位出现了空岗(结算人员)和不愿意去干的岗位(安全员);因此,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内挖潜、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对人才资源再次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篇6

2013年全国两会,新能源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提案和议案中,涉及新能源的内容非常多。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具有清洁性的优点,同时,对于解决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对于调整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哪个国家能够引领洁净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引领全球经济”在《2010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将新能源提高到关乎国家安全的地位。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我国,随着国家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各项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央企电力巨头涉足新能源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但是,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双重驱动下,国有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数量日益增多,部分央企电力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整合的步伐。

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成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网新源”),开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发电。同年7月,与龙基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南网能源”),以电能为核心领域,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业务。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立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以风电开发与运营为核心,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成立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7月,重组改制成为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新能源相关设备的研制、销售、检测与维修、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培训、咨询服务等。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成立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华电集团新能源项目,包括风能、小水电、分布式能源、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及电力销售;负责新能源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安装、调试、运行和监理;负责华电系统CDM项目的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和统一结算;负责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和咨询等。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立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最大风电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也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致力于从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投资、开发与利用。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导核电),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中小水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新能源的主要开发形式,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核电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些央企巨头在传统能源领域之外向新能源领域的延伸,势必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与“国家队”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的同时,人们强烈的意识到,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整个新能源行业,无论是核电、风电、太阳能行业,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屏障之一。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核电企业,目前只能通过加快人才流动的速度,如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或加快人才在核电企业之间的流动来扩大人才总量。

我国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在新能源人才的培养上目前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但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且至今还没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养体制。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但仅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开始建立新能源学院或实验室。如华南理工大学在2008年8月28日建立了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于2008年10月19日成立,旨在组建一个以国际新能源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新能源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技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创新基地;南昌大学于2008年10月6日成立了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河海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 2008年新增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更名为“风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风力发电工程设计、研究、运行等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核电人才的培养方面,只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少数几所,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难于满足核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2012年,全国开设了相关核专业的院校已有30多所。2010年,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大学成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该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却并未跟上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具备培养新能源高新技术人才能力的院校可谓凤毛麟角,且开设了新能源专业的部分院校也不免存在调研不充分、对市场缺乏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匆匆上马的情况。一项权威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能发电及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等领域的课程开设得还不够,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新能源企业应对人才短缺之策

一方面是企业对新能源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高等院校需加快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高校培养的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并不能马上上岗,还需要经历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有专家称,各院校能够大面积培养新能源人才至少得在3-5年后。而即便3年后各高校都有能力培养高端人才,那也得经过至少4年的本科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行业要全面缓解人才匮乏问题最快是在7年后。面对目前新能源产业现有人才极度短缺,后备人才梯队不完善的局面,新能源行业内部是如何破解人才短缺这一问题的?

加大培训力度

培训对于现有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在各企业内已形成了普遍共识,因而,加大对新能源培训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当量密度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选择。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意见中强调,要加强特高压、新能源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以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技术标准、生产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实施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工作,着力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012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13年-2015年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期规划暨管理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形成“网络式体系”:横向——按照专业技术领域不同,形成核电操纵员培训、核燃料工程知识体系培训、后处理工程知识体系培训、核能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培训等;纵向——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同,形成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层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从而形成整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广核集团在培训上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大亚湾运营培训中心在引进法国操纵员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以在岗培训、技术理论培训、模拟机培训为主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同时以选拔、培训、考核、取照、复训为具体手段来保障运行人员的培养质量。此外,运营培训中心还自主开发了520门标准化的培训课程。每门课程具备“七件套”,包含课程描述单、培训任务书、标准教案、标准教材、标准考核大纲、标准试卷、标准的评价单,保证了核电专业培训的纵深度和及时性。

作为实现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引进、自主化发展研发平台、工程建设载体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加快推进相关核电技术自主化进程,带动核电关键环节技术进步,组织了国内13个集团32家单位开展了AP1000核电技术推广和培训,先后选送30多万人次到技术转让方接受培训,为三代核电标准化、批量化和系列化安全高效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企业大学

多年来,国内核电企业通过校企联合、海外引进等多种形式构建着自己的人才库。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从企业战略发展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才能为核电的安全运营、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2005年,中广核组建了“核电学院”,核电学院统筹内外部培训资源,建立了管理培训、核电运营培训、核电工程培训和与高校联合办学四大支柱体系。其中,管理培训分领导干部系统培训、通用管理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旨在培养核电各级管理干部和新员工。核电运营培训包括大亚湾核电运营培训、阳江第三代核电运营培训和各核电基地运营培训中心,旨在培训核电运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核电工程培训则包括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调试培训,目的是培训核电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人才。而与高校联合办学培训,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双重资源,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企业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为核电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多种渠道。员工从进入中广核到培养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再至培养成高端科研与技术人才,亦或者被培养成管理人才,中广核都为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国核大学。“这是一所没有基地的虚拟大学,大学整合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和公司知识创新成果,搭建了覆盖全员、满足随时随地地学习、支持个性发展、融合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平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魏锁介绍。为了保证员工学习效果,国核大学先后制定了培训管理、学分管理、讲师建设和课程开发等管理制度,并将教育培训与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干部培训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

2012年11月,中核集团整合核工业研究生部与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资源建立了核工业大学,梳理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研发部、培训部、合作办学部、职业教育培训部等四个部门职能;创新办学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近年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中国核建,为中国核建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更驶入了“快车道”——建立了全球首个以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核电人为主的“国际核电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国核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中国核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为世界各国和中国核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制定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为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各核能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核电五大“训练营”。在国核大学的助力之下,国家核电构建了涵盖所有员工的多元化人才发展体系,并确定通过实施“五力项目”,以培养核心骨干人才。所谓“五力项目”是指:培养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及后备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训练营,培养科技创新人员的科技力训练营,培养核电工程项目管理骨干人员的工程力训练营,培养合格核电站操作人员和生产运行人员的运行力训练营,以及提升新员工向心力和归宿感的新生力训练营。

篇7

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培养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集团公司根据投资项目需求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加大了对年轻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从2008年起,逐步培养选拔了一批年龄在35岁左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并确定了一批年轻后备领导干部,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了储备库。

2.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性,集团公司在控股子公司中实行年薪制,薪酬分配与岗位职责和企业效绩挂钩,为吸引、留住人才,年薪标准向偏远艰苦地区和高危行业以及经济贡献大的单位倾斜。

3.加大监督力度,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一是加强对子公司经营班子经营业绩考核,通过与子公司经营班子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经营业绩目标和奖惩。二是规范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监督和考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干部述职、述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归入个人工作档案。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4.加强人才培训,全方位提高人才素质。近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组织部分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外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走出去到外省投资公司参观学习、聘请高校教师和有关专家对集团系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专门培训。

三、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积极引进外部智力

从生产一线和艰苦偏远的企业选拔具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专业素质过硬、有群众基础的优秀中层干部充实到集团公司系统高管队伍。唯德才是举,不以文凭为杠杠,不把年龄做框框,注重工作业绩,大胆选拔任用有实践工作经验、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人才。

四、吸纳后备人才力量,完善人才晋升机制

2010年集团公司成立工程系列职称评委委员会,在职称办的指导下8家控股公司成立了工程系列初评委。两年来,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集团公司及控股公司评审,取得了中、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一支人才队伍逐步建设成立。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高科技、复合型人才。高端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军作用的人才缺乏,在技术和管理领域同时具备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着煤炭采掘及煤田地质等事业的发展。二是年龄结构梯次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断层仍然存在,中间力量缺乏,新进学生虽然从数量上可以填补空白,但在工作质量上仍然不能独立担当项目,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三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煤田地质公司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不平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四是员工身份影响流动。集团公司所属西安人民大厦、陕煤地质公司的老员工均属事业单位身份,由于工资待遇及退休待遇的不同,影响了重组后的人才合理流动。

六、促进人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培养全员学习能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者要时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新技术的出现,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内部人才内部培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大胆提拔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有经验有能力的各类人才,以弥补各岗位人才的不足。

篇8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篇9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对培训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集约化培养建设。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行政管理界限,集中整合公司及各二级单位的培训资源,将党校、培训中心、机电仪中心和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强化职业培养、技能鉴定和专家咨询职能,突出特色,发挥合力。二是整合师资资源。在全公司范围内,精选名业务骨干组成专职培养核心团队;同时,与内部学有专长的技术干部、技能操作骨干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学者和企业专家等多人结成兼职培训师资网络,在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了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内容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处理,制订并完善了培养程序与质量控制文件,提高了培养标准化水平。三是整合资金资源。确保培养经费足额提取、专款专用,统筹建设规划、统筹资金运作,丰富了培养载体,强化了培养的集约化运作水平;为加强培养机制的建设,今年我公司还计划投万元,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推进集团公司级特色培养网络建设。

二、注重培训针对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针对意识,对于从事不同的岗位的培养对象有着不同的培养程序与内容。对从事前线机器操作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环节来说,培养目标是提高工艺质量、提升操作技巧、树立基层榜样,我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组织工作,由公司内部一线操作业务骨干作担任咨询与指导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培养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的,为一线员工树立良好榜样。对于从事技术与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我公司多次开展业内短训班、研究班,加强培养对象与同行业技术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并安排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的学术交流培训班,为培养多领域、精技术的综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公司还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多次派遣部分培养对象赴高校进行定期进修学习。而对于从事管理岗位的典型培养人才,我公司采取岗位实习与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其在多个相关的岗位进行学习与自我提高,并定期派遣其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效能意识。始终坚持协调联动、集中统一的培养运行模式,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和“人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培养人员实施”的多层次培养网络,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章法、步步有痕迹、层层有关联、环环有考核”的责任目标体系。同时,注重发挥协同互动效应。公司培养主管人员与基层部门、班组一道,共同组织培养需求调查,统筹制订培养计划;共同确定培养内容,统筹利用培养资源;共同归并整合相同及相关专业培养项目,提高典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意识。实践证明,自我要求与实践,是提高技能培养质量的基本规律。只有引导培养对象拥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强烈的上进心,变“要培养我”为“我要提高”,并以简捷的方法、易于实践的载体开展培养,培养才能转化为企业最具效益的投资,典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培训效果

篇10

当前,山西焦化公司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都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工艺复杂、装置先进的高科技项目,迫切需要大量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开拓创新、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但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客观原因,目前山西焦化公司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进展缓慢,矛盾凸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公司正常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公司近期和未来的发展。

(一)专业的技术工人总量偏少

各条生产系统工艺复杂,真正了解系统生产工艺、分系统流程的技术人员少;一线技术人员对本单位的工艺流程可能知道,但对整个公司以及某个生产流程可能不甚熟悉。

(二)岗位工人的文化与技术高低不一

在岗位上能独立作业的操作人员都是从实际中锻炼出来的,而年轻的职工则是有文化却无实际经验,部分人员不能独立操作。

(三)技术工人成长渠道不畅通

公司现行的分配机制、岗位编制及绩效考核,影响岗位人员的培训、学习,个别人员因工资级别,进行跳槽,影响其他职工的情绪和心理。

(四)复合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短缺

由于受公司规范和效益及人才规划的客观原因,短时期内此类人才很需要。

(五)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发展

由于受生产、安全及人员影响,创新活动难以开展,职工的积极性不高。

二、人才培养新要求

(一)专业设置

为了适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制订人才培养专业目录,根据本企业需要设置专业。

(二)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需求、生产现场、管理需求以及企业现有条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三)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培养方案。

(四)培养途径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途径,包括学习方法、手段以及各种具体的模式。

三、人才培养新思路及新方法

(一)立足需求,开发人才资源

培育人才一定要紧密结合公司的人才需求,对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从公司高层到各二级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一要弄清企业有什么工作要人去做,做到因事用人;二要弄清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气质结构等,做到结构合理;三要弄清对人才的层次需求,做到搭配得当;四要弄清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做到总量平衡。

(二)在摸清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

人才断层就要加快人才引进和新陈代谢,尽快让年轻人接班;高、精、尖人才稀缺,就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型人才;管理不善、经营乏术,就要加快培养复合型职业经理人;技术落后,就要加快培养技术骨干;技术工人缺少就要加快培养能干的技工。一定要超前培养,保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可资调配。目前来讲,有两种人才:高素质、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在行业中叫得响的技术能手,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是我公司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立足公司内部,盘活人才存量

公司内部并不是没有人才,要根据需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和使用价值。引进人才是优化结构的重要手段,但单纯靠引进解决不了人才短缺的根本问题,对常规技术人才,必须立足于公司来自己培养,盘活人才存量,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态势。

(四)应建立公司人才库和人才交流中心,互通有无,使人才流动到公司内最适合、最需要的岗位上,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要用人所长,发挥优势,提高人才使用的效率;要搞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不断充电,推动人才知识更新,促进低层次人才向高层次人才跃升,形成“才”源滚滚之势。

(五)足企业发展战略,加快人才成长

我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抓住全少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依托集团公司的优势和平台,依托公司的资源和条件,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公司建成集团公司煤-焦-化产业链示范基地、山西省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中国一流的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六)适应多元发展和管理创新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公司为了拓展各类煤化工产品市场,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和特色人才,目前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专才、特才,使他们在煤化工产品生产、安全、销售、管理甚至法律领域、方面具有特殊本领,成为独树一帜的能手,如培养自己的商务谈判人才、招投标人才、投融资人才、成本管理人才、合同管理人才、安全质量管理人才等,各个区域的人才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培养、锻炼。

(七)要立足于生产基层和建设一线,培养实践型人才

无论是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还是技术型的人才,都要接受最基层、一线的基本锻炼,要深入了解熟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安全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的基本知识,体验基层的艰难困苦,提高工作能力,增长自己的专才专干。

四、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操作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培养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应当遵循下述几条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协调性原则

(四)基础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