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5: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发展规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发展规律

篇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y gas enterprise law of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ree main stages.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进行,大力发展城市燃气成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燃气企业也因此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燃气企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将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于我们认识行业规律意义重大。

(一)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资源拉动发展特征明显,即: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天然气在局部地区得到利用。但是资源、管网都难以支撑天然气全面替代其他气源(煤制气、LPG等)、难以支撑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在企业行为方面,上游企业牢牢控制着上游气源资源和中游管网资源,并开展对下游大型工业用户的直供,但基本不涉足下游城市燃气项目;在下游方面,一部分地方性城市燃气企业,固守在本乡本土,而另一部分企业(主要是民用企业)积极开展全国性的“跑马圈地”运动,通过获取特许经营权占领各个城市燃气项目,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新奥、港华、中国燃气等几大全国性城市燃气企业,一、二线城市被瓜分殆尽。天然气价格机制严重脱离市场,使得全行业难以实现市场化。

(二)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四大能源通道以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提高,全国性的天然气资源短缺局面得到改善;随着西气东输等国家级天然气长输管网以及各个省份天然气支线、省级管网、储气库的建设投产,管网条件得到改善,全国性的燃气管网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在政策层面上,在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下,国家将大力使用天然气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在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天然气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上游方面,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打破了三大油对于上游资源的传统垄断,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有利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

在中游方面,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制定中游条理,进一步规范中游管网建设及经营管理,政府鼓励各路资本进入中游领域,有利于中游管网的建设发展。中游管网无歧视性开放政策将日臻成熟。

在下游方面,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将车用气、三联供等用气领域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促进了天然气在城市的大规模应用。

随着全国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和全国性天然气供应体系的日趋完善,天然气行业全面市场化的基础逐步形成。天然气的供求关系逐步从“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供大于求”的方向发展。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天然气价格机制得到进一步捋顺,行业全面市场化成为可能。

各个利益相关方企业抓紧时间争夺垄断性资源。在上游,随着煤层气、页岩气领域的开放和技术的成熟,各路资本纷纷进入以往被三大油高度垄断的气源开发领域,各个企业之间围绕上游资源展开博弈,力争从国家手里拿到最廉价的垄断性资源。常规油气资源和进口天然气资源继续被三大油等少数企业牢牢掌控。

中游领域,以省网公司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通过垄断本地区的长输管网建设,掌控带有垄断性的网络资源,以三大油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也不甘落后,依靠资源和资金优势强势进入省网市场、抢占中游垄断性资源。地方性的城市燃气企业也不甘落后,从保障供应、获取资源的角度积极参与省网建设,各方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

在下游方面,城市燃气企业的第一轮“跑马圈地”基本结束,第二轮城市燃气项目的“跑马圈地”运动伴随着新建长输天然气管线的延伸和成熟地区的市场拓展深入开展。多数城市燃气企业仍然依靠收取初装费支撑运营和发展,这种经营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城市燃气企业之间的整合悄然兴起。管网资源、城市燃气运营资源向经济发达城市、优质工业用户高度集中,城市燃气企业之间、上游企业与城市燃气企业之间对于发达地区、优质用户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程度,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无利可图”各种资源的配置严重落后,使得地区发展潜力得不到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三)成熟阶段:

欧美发达国家今天的天然气产业格局和经营模式就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明天。成熟的天然气产业特征包括:

1、经过了加速发展期,国内管网已经实现对各个地区的全覆盖,管网之间互联互通、供应的安全性十分可靠;

2、随着管网体系的完善和无歧视性的管网开放,天然气交易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各种气源都能够上网交易,下游城市运营商能够以市场价格拿到气源,上游资源供应方和下游城市运营商以及大用户都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频繁的天然气上网交易大大提高中游管网的输送效率,中游管输商同样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3、利益格局基本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聚焦于对垄断资源的争夺,而在于成本、效率、服务等“内功”的比拼。

篇2

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存在规律,一个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企业自身的设立、经营以及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管理业界的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要想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不能单纯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发展的体现。

一、简析企业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指的是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开设经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和安排的控制职能。企业管理是对各项企业运作管理工作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包含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管理理论就是对所有企业管理工作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企业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和陈述。

企业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在管理水平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被提出了更好水平的要求。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金、项目工程以及销售市场等不同的管理对象,对不同的管理对象设定不同的协调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管理理论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也逐渐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规律。

二、探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到当今社会,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突出的规律和特点。

1.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最大限度的摆脱了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局限,真正转变了以往将劳动工人视作是生产劳动的机器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缓和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相比以往更加适应和满足了企业自然存在属性发展的基本需求。企业的管理和协调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更好的实现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2.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得来的。在企业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了企业中相应劳动力存在的价值,站在有效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力的人性进行了推测和假设。在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管理理论出创新式的提出适当满足劳动力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求与满足其金钱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企业再造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再造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也是值得被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不同于之前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的发展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市鼍赫环境是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发展的客观条件。在这一发展阶段,相关企业负责人在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细化分工,最大限度的简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运作流程。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技术条件下,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整合重组就是企业管理理论在再造阶段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

三、企业管理理论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双重性、矛盾性的特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理论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模式的规定上,都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在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双重性也将不断激化。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理论是能够有效保障一个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前提。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能够帮助企业在我国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才能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宝鸡市气候总特征为: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立体气候显著,具有农业气候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多样性。

1.1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四季分明

宝鸡市有山、丘陵、塬、川、滩等多种地形,造成农业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同时宝鸡市海拔高差极大,海拔最低为438m,最高为3767m,高差为3359m,从而形成宝鸡市的显著气候立体垂直分布特征。年平均气温(见图1)在海拔438m处为13.5℃,到太白山顶可降低到-3℃左右,形成了自川道到高山上的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气候带类型。根据气候学分季法,宝鸡市各地四季差异极大,在1400-1500m以下四季分明。但各季长短相差很大,如夏季长度在海拔600m处为87天,1500m以上地区则无夏季,而是春秋季相连。

1.2春秋季温度变化快,季风气候显著

宝鸡市冬夏季风影响十分明显,春秋季是冷暖空气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春季气温回升晚且陡升,秋季温度则陡降。这样就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期,农时季节紧。对农作物的播种期、生育期、收获期、品种选择及按热量安排的熟制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3降水季节性强、变率大,干湿季分明

全市年降水量平均为611.7-782.7mm(见图2),夏秋两季占年降71%-80%,特别是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92%,这是我地的雨季或湿季。此期正是宝鸡市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去年11-今年3月这五个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11%,明显是个旱季,正是“十年九冬旱”。由于宝鸡市处于大陆腹地,年降水变率十分惊人,50年来,年间水量最大的是1981年为951.0mm,最小的1955年为378.3mm,大小相差572.7mm,大者是小者的2.51倍。降水变率越大越容易造成旱涝现象,对农业生产危害越严重。

1.4光照不多,降水不少,夏雨不多,春雨不少

宝鸡市虽远离大海处于西北内陆,光照理应充足,降水理应特少,其实不然。宝鸡市与渭南、郑州、徐州等地相比,光照偏少,年光照时数平均为1920小时,比渭南少348小时,比郑州少468小时,在全国属偏少光照区。年降水量仅比徐州少169mm,而比郑州多38.2mm,比渭南多126.7mm,日降水量≥0.1mm的雨日,全年比三地偏多16-23天。相比之下,宝鸡市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50mm,比渭南、郑州多11-27mm,与徐州接近;宝鸡市夏季降水量为290mm,比郑州、徐州少52-192mm,有50%-60%的年有初夏旱,有60%-70%的年有伏旱发生,这对川塬秋季作物危害很大。

1.5光热量不足,夏季高温期短,冬季低温期长

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为13.0℃,比渭南低0.7,比郑州、徐州低1.3。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见图3),全年比渭南少275℃,比郑州、徐州少460℃-490℃。夏季高温不高,(七月)平均气温为25.5℃,比渭南、郑州、徐州低1.5℃-1.8℃;≥30℃的高温天数比渭南、郑州少20余天;夏季高温平均为30-90天,热量不足,而各年差异特大,是我地农业气候资源中的一个劣势;这降低了农作物生长速度,延长了生育期,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和产、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冬季低温不低,冬季(一月)平均气温为0.8℃,与渭南接近,比郑州、徐州分别偏高0.5℃、0.8℃。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7℃,比徐州、郑州高出6℃左右。但冬季低温期较长,平均为140-197天。

2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宝鸡市气候大陆性强,气候年际变化很大,造成农业丰欠波动大,保险系数小,其主要障碍因素如下。

2.1宝鸡市干旱对农业生产形成最大威胁

从正常年份看,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为400-500mm,缺水150mm,缺水率为30%左右,川道缺水最多。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为400-450mm,缺水80-110mm,生育期干旱频率为40%-45%,在干旱年或雨水偏少年危害十分严重。初夏干旱和伏期干旱频率分别为45%-65%和45%-56%。宝鸡市的干旱特点是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大,出现频率高,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干旱是我地川塬农业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立体气候显著,热量明显不足

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大,从年平均气温看,市区(海拔612米)年平均气温为13.0℃,麟游(海拔1071米)为9.2℃,太白(海拔1543米)为7.6℃。大约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5℃。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0℃的积温,在海拔700米以下大于4500℃,海拔1000米的积温为4000℃,海拔1500米的积温为3100℃,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68℃。川塬区生育期为280-300天,大于或等于0℃积温为4200℃-4650℃,热量最好的地区仅有60%的年份能满足一年两熟的要求。

2.3秋季阴雨明显,低温危害突出

我国华西秋淋是比较稳定和突出的,这也是我地一大气候特征。在其控制下,宝鸡市9-10月平均降水量为193mm,比郑州、徐州多56-78mm。雨日平均24天,比郑州、徐州多8-9天,阴雨突出,光照严重不足,9-10月每日平均4.5小时。9月平均气温为18.4℃,比郑州、徐州低2.5℃-3.0℃,而比8月平均气温降低6℃左右,入秋降温迅猛。由此看出,宝鸡市秋雨期长,降水量大,光照不足,降温快,热量差,低温来得早,缩短了农作物生育期,降低了农作物颗粒成熟度,特别对经济作物和林果危害突出,是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中主要的障碍因素之一。

3加速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科技化的发展

3.1宝鸡市干旱对农业生产形成最大威胁

近代农业的区域种植,是因地制宜集约化栽培的合理体现。宝鸡市必须按照气候不同区域特征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特色农业经济。川塬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粮、油、菜基地,蛋、奶、肉基地,秦川牛、关中驴基地,辣蒜基地,淡水鱼基地。北山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适宜苹果等水果基地,麦、春玉米粮食基地,烤烟、桑蚕基地,发展肉牛、羊基地,干果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南山区中温带湿润气候,适宜发展苹果、花椒基地,肉牛、猪基地,名贵杂豆基地,生漆、木耳、僐要等名优特等林特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按照不同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能达到质量优、产量高、风险小、投资少、效率高,易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和市场(见图4)。

3.2趋利避害,科技兴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宝鸡市立体气候显著,农业气候资源特别丰富,但各类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农业发展威胁很大。因此,趋利避害,科学的应用农业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

(1)大兴水利,蓄水保墒。抱住地表水就要求我们兴修大、中、小各类水库,积蓄住地水表,秦岭是大水库,可重点开发;同时大力植树造林,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土壤蓄水能力。

(2)大力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大范围改变气候是很困难的,局部影响小气候是目前人类可以办到的。危害人类的冰雹造成严重雹灾,可以及时采用高炮,火箭等方法进行人工消雹、化雹为雨,造福人类。同时利用大炮、火箭、飞机等播撒增雨催化剂进行人工嶒雨作业,巧夺天上水,增加地表水量。

(3)开展“白色革命”,开发农业气候资源。宝鸡市从川塬到山区都存在着热量不足问题,造成农作物生育期缩短。为了改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种植高度,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可以大面积、多品种推行地膜种植地膜养殖。如地膜小麦、地膜玉米、地膜烤烟、地膜瓜果、地膜药材等,地膜种植推广可以显著地达到增温、天旱保墒、雨涝排水、防虫防草的作用。另外塑料大棚的应用,如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棚养殖蛋鸡、奶牛、羊等可局地改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完全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地膜、大棚种植是农业生产中的一次革命,可逐步走向农业生产工业化、科学化,具有深远意义。

篇4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88-03

引言

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鉴,文化创意产业备受政府关注,政府将其提到了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执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之获得了蓬勃发展。探索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及集群发展经验,对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毋庸置疑,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征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它也是农业、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则需在更高的水准上把这种单纯的以要素分类为标准的产业形态转变为以人类的知识和创造力为标准的产业分类。在农业经济形态中,土地是最主要的经济要素。土地的使用为社会提供不断进步的动力。工业经济形态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即以金钱为代表的资本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前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最核心的经济要素。只有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创造经济的奇迹。创意产业的发展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单纯的要素分类标准,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把经济社会活动中人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变。传统的农业乃至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遭受破坏,资源变得紧缺,发展受到制约。知识经济时代的增长方式迥异:以知识的生产、创意的激发为主要原动力。可见,随着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彰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文化创意产业是交融的产物:技术+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虽然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业界有学者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艺术文化精品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让更多民众享受它;同时,可以解决科技发达后所衍生的相关产业问题。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把知识经济提供给人们的有利条件和社会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这样,便可以在新的经济形态下获得社会的纵深发展。这也是创意产业之产生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根源。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只有通过将技术、文化和经济统一结合起来,以科技手段促进文化创意,进而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数字艺术产业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作为中心,涵盖影视特效、计算机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电子教育等领域。但是,并不是这些领域都能成功发展创意产业,如果没有科技作为支撑,即使再好的创意也将无法实现,创意产业就无法形成,创意经济就难以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延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界定存在着差异,但共性居多。英国把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其范畴涉及出版、电视和广播、电影和录像、互动休闲软件、时尚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设计、音乐、广告、建筑、表演艺术、艺术和古玩等十三大门类。可见,很多行业都是以科技发展作为支撑的新兴行业(互动休闲软件、软件与计算机服务、设计等)都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可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部分产业的出现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例如,后来新生的通信传媒技术使得大众传媒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又如,今天在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网络游戏业、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更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科学不断发展所产生的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可以说科技进步大大地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为文化创意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定还会有一些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服务行业不断涌现,这些行业将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得到近一步拓展。

4.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以地方特色为根基。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它对客观环境的要求十分讲究。如果不具备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而肆意确立发展创意产业,不仅不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可能给原本健康发展的其他经济造成损失。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同,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同,导致了各地创意产业的定义、范围界定以及发展策略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存在共性:各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都是根植于地方特色,在充分结合了本地产业发展的实情。可见,文化处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各地方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特色,包括文化、风俗、传统、价值、愿望等相结合。通过分析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并找出其自身基础与所需基础之间的距离,为确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作好决策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塑造地方特殊性与独创性,如果只是东施效颦,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那就失去了创意产业的正真意义。

5.集群化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集群是指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具有很强的群体集聚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广泛,服务的传统产业门类庞杂,就自身体系而言,无法通过单独行为来打造品牌和价值链。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就如同传统产业汽车行业一样是由设计单位、研究单位、配件制造企业。整车装配企业、销售企业等构成其完善的产业价值链,具有单体个性品牌和总体价值品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创意型人才和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建立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其集聚区的形成过程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简单集聚”到“企业之间建立业务协作关系,打造创意产业链”,再到“形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是政府、企业、高校、中介机构、网络媒体以及创意人群从“各说各话”到相互间协同合作、专业分工逐步加深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遵守集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切忌一蹴而就。考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知,走集群化道路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创意产业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集群的地理环境。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和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的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创意人群生活和工作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具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具有独特的地方人文色彩。

二、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一)依托各地优势资源,创建特色创业集群

国内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创意产业发展与各自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紧密关联。各地应当依托优势资源,创建特色创意集群。例如,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域优势显著。一是北京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之都,是中国联系世界各地的核心枢纽,其所接触到的新创意、新理念、新思潮,都为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北京创意人才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众多,而且质量和水平较高,教育和科技资源极为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拥有发展创意产业的坚实基础。当前,北京正以“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为基础,并根据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和产业机构调整方向,着重发展文化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日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等创意产业,优势突出,形成了不同产业有序集聚、共生共存的态势。

上海市创意产业也有其优越的发展环境:(1)拥有广阔的长三角腹地。江、浙两省创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与上海形成联动机制。三地创意企业可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拓展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延伸创意产业链,形成共赢局面。(2)创新型城市的氛围浓郁。(3)政策坏境也在不断优化。上海及其周边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因此,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和重点与其城市功能相适应,重点集中于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创意设计,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等;与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市场研究、专业咨询、会展策划等;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媒体策划、艺术创作、影视制作、动漫设计等;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计,如时尚消费设计、休闲旅游设计、婚庆设计等。(4)拥有“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创意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其发展环境与基础相适应,重点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创意设计,形成了咨询策划集群、创意设计集群等不同种类共同发展的集群态势。

(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以政府投资注入为主,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投入不足,不利于长远发展。国际应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政策的层面不断完善投资金融体制。

首先,可以考虑借鉴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按照创意产业市场规律制定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各种发展基金,搭建创意产业化平台,建立一个成本低、信息灵、效率高的投融资政策机制。目前北京、南京、太原等城市已经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本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经认定的重点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贷款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予以资助。但从其整体规模偏小。其次,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通过贴息引导机制和市场化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投入。尽管面临着创意产业产品价值难以评估、银行分担的风险比较大等困难,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方式,应该在政策层面加以规范和推动,同时要从政策的角度加强和推进保险公司的再担保业务,这是隐含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最后,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运作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采取自愿原则,支持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

(三)制定合理人才政策,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以美国为首的创意产业大国,都在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上制定了较完善的政策,成效显著,对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中国当前创意人才不足的情况,在政策制定上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制定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对于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意人才。首先,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阵地”功效,重视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国家应鼓励高校设立与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或者建立有关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应打通学科壁垒,培养适应竞争的复合型“通才”。其次,要鼓励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合作和与专业人士相互合作,加强与创意产业各个领域中海内外顶尖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的创意产业设计、策划和经营人才。最后,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将设计、媒体、艺术、经营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注重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意产业人才。

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机制。创意人才的引进,大大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才能真正引进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首先,对于引进的国内外优秀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要给予其家属在保险、户籍、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允许和鼓励一批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实现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使用的社会化,同时能更好地留住人才;最后,要进一步整合人才引进政策,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努力把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成创意高端人才的“集聚高地”。首先,政府在指导集群发展时,应有意加强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构建完整协调的产业链,提高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其次,以大中型创意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以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和信息共享。最后,通过组织新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方式,为企业进行产品技术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推动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系。

(四)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迄今,中国拥有知识产权法律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加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法律和规定,共同构成了中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是,中国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还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够系统且相对滞后,具体保护措施不能适应创意产业在全力注册申报和取证举证等方面的特性需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水平和效率低,诉讼程序烦琐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成本过高等,挫伤了创意个体的原创动力,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应通过不断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在有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先利用行政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结语

通过归纳总结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创意集群发展态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上述启示。它可以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但是,在实践运作中,我们应该灵活应用这些规律和经验,因地制宜地“做大、做强”自身的创意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马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1,(2).

[2] 张养志.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9,(5).

[3]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4] 禇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王万举.文化产业创意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6] 侯汉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 企业职工思想活动 特点

key word:people's thought forms law of development enterprise staff thought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加强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讨,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关注那些影响对职工思想的因素,知已知彼,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超前思维,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

一、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三个要点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有三个要点:即人们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得以实现和不断丰富的,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和曲折的过程①。

就第一点内容来看,人们的思想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构成了人们思想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第一,人们的思想所处的在客观外界条件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具有的同质性。人们的思想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②客观世界包括人们所处的整个客观外界条件,其中又主要是指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影响其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客观外界条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同时社会意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等等,也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重大的影响。人们在一定阶段上的思想活动及其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一般都可以从他们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等方面找到合理的解释。在同一客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致性,从而在思想观念上具有共同性、同质性。

第二,在客观外界条件下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不尽相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具有的异质性。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不同的人们那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在同一客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思想上往往也有很大的不一致,各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相异性、异质性。这些特点往往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待重大的历史采取不同的态度,甚至会导致政治上的分野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人们思想所具有的异质性,是由他们的主观内部因素不尽相同所决定的。这里所谓的主观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观点、信念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文化素养、智能结构等。这些主观内部因素一经形成,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对待自己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接受什么样的客观外界影响,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或选择性,不同的倾向性或选择性,导致了人们思想的异质性。

第三,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制约着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的选择,从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着人们可以用统计规律对人们思想规律性内容的揭示。促使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的选择、有分析地对待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并制约着客观外界影响的结果的,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人们在接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来进行选择和确定取舍的。这是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一定的客观外界事物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引起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思想活动,需要是人们思想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的动力。而人们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由他们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能不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不能不受社会需要的制约。这种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导致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需要和可能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仍然会经常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往往就是在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就第二点内容来看,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形成的来源,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得以实现的行动力量,作为人们正确思想不断地得到检验和证实的标准,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形成的来源,它使人们的思想在能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见和预测,并根据现实的条件和人们的需要,提出一定的目的、目标、主张、任务,以及相应的具体行动路线、计划、措施,选择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方法等,用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人们所需要的变化⑤。

第二,社会实践作为人们正确思想得以实现的行动力量,它会通过由人们思想所支配的行动,使精神的力量变为物质的力量,从而使某种预定的目的、目标、方案、计划等得以实现,进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⑥在这一方面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实践,这正好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就第三点内容来看,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揭示其多种因素如何综合作用,寻找独立性之后的复杂原因,确定不平衡之中的相对平衡,正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第一,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客观外界条件决定的。同时又受到人们不同的个人实践地位、切身经历、知识素养、个性特征等主观内在因素的制约。因而人们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各自不同,有的比较正确,有的比较片面;有的比较深刻,有的比较肤浅;有的比较敏捷,有的比较迟缓。并且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在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互作用的,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矛盾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层次性等复杂状态。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之间又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而人们的思想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而往往是经过许多中介环节的曲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特别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而且还明显地受到国内外各种不同性质的思潮或流派的影响,受到各种社会意识交互作用的影响。以致往往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融汇着新思想与旧思想、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运动,或者同一个人在这种思想观点上比较正确,在另一种思想观点上又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些表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促成了人们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二、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努力研究与探讨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已经成为我们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实际发生的新变化反映在职工的头脑中,使职工的思想活动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为我们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出了新内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需要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思想工作与物质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职工的物质利益要求,努力满足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职工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需求。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容易产生和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容易淡漠化、精神需求趋向多样化、个人主义意识强烈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及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文明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之中,使职工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后,得到高尚、健康、愉快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既要高唱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这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最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也朝着现代化方面转变。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现代化,即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事业培育出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同时,要努力加强学习,尽其所能掌握各种现代知识,为做好工作打下知识基础。第三,使自已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具有战略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善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地思考问题;其三是具有立体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辩证地思考研究问题;其四是具有效益思维,即思考问题时善于捕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们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任务、新方向和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华: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2】宋美蓉: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品牌(理论月刊),2010/03

【3】雍 涛:创新党建工作 推动科学发展,供电企业管理,2009/06

【4】温连军:试论政治学视野下国有企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政治学研究,2010/03

【5】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① 参见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6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篇6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常在大蒜5~6片叶时开始发病,7~8叶期后发病加重。在生产中常表现为黄尖、条斑、紫斑、白点及以上症状的混合型。该病发生普遍,严重时对蒜薹和蒜头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为此,了解其发生变化规律,为加强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试验大蒜品种为成蒜早2号和温江红七星。

1.2 试验方法

播种日期为2010年9月25日,按本地常规栽培管理。调查从12月14日开始,此时成蒜早2号处于5叶1心期,温江红七星处于4叶1心至5叶之间。试验各选取生长正常、叶片完整植株10株,每株选靠近心叶的3片完全展开叶片并作好标记,试验测量所选叶健康段长度和全叶长,以后每周1次,固定调查这些叶片健康段长度和全叶长,直到病情趋于稳定,从而得到病害发展走势,并计算健康部分长度与全叶长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2个品种的全叶长

从表1的调查数据发现,1月4日、1月18日、1月25日、2月1日大蒜平均全叶长变小,是由调查过程中叶尖坏死断裂造成测量时的估算误差。为此,将这些数据进行修正,其方法是:出现的误差,默认与上一次调查数据相同。由此得到修正后的数据(表1和图1)。

2.2 2个品种健叶长及其占全叶长的比例

篇7

风险管控是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说来,它是企业和员工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它包括经营理念,工作目标,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通过风险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控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保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实现保险的本质,即风险经营和风险控制。保险业因风险管控缺失或不到位引致企业破产乃至引发行业性危机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中国保险业即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今天,更应保持一分警醒,越是发展速度加快,越应重视风险管控,科学处理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为保险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生命活动机能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发展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不论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时候违背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什么时候遵循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发展壮大,充满活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体制和机制,好机制可以让企业有不竭动力去自我完善。搞好企业必须按规律办事,实现出资人机构和代表逐级到位,明确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必须坚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体制;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二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行业背景,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业的现状与演进趋势及行业的技术经济等特征的变化,对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要求,是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行业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化,跟踪市场变化和波动,深入研究行业运行的周期和特点,科学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警预案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

分析行业规律,我们就要准确认清我国交通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注意树立战略思维和远近目标相结合的工作规划;注意顺应现代交通投资企业的发展趋势;注意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和尊重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研究加大融资投资力度,抢抓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生命体。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消亡,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遵循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员工的素质、管理团队、关键技术、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省属企业发展除了遵循上述三个规律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探索独具特色的竞争力结构、组织结构、改革路径和管理方式,依靠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良好信誉等,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发展优势。

近几年,交通集团抓住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机遇,全力做大路产业务,实现了业务创新,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资金循环缺乏弹性、“一主两翼”发展不平衡、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项目管理水平需要提供等等,如何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不容缓的课题。

二、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篇8

一、统计信息的特点

(一)间接性

统计信息就是把和企业有关的经济信息,通过数据展现给企业,作为决策用的参考信息。经济信息一般是最近新发生的、真实的、直接的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事实描述的消息。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对信息的统计,就是把这些信息转换成数据,进行判断。

(二)数值性

市场经济信息是通过事实反应市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的情况,但是统计数据是用数据反映市场经济情况。统计数据的构成和内容包含了更全面的、多方位的事实信息。所以说,统计信息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也就是统计数据。所以说,统计信息具有价值。

(三)背景性

信息的收集还要注重收集过去发生的经济性信息。背景说明和现在事实是同样重要的信息,只有互相补充完整的信息,在统计信息中才能起到为企业做决策的作用。而所有统计数据也都是通过背景材料,体现出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四)滞后性和超前性

通过对社会经济信息的分析可知,企业收集的经济信息都是反应的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现在事实。因此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要求及时性,才能保证信息的效用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而过去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过去的事实,是根据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的信息本质。由于统计数据收集的数据是过去的,所以经过分析得到的统计信息也是过去的,也就是滞后性,但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测市场经济的走向,也就是信息具有超前性。所以,统计信息的滞后性和超前性都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关系。

二、统计信息的功能

(一)存贮功能

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来的。信息的收集主要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统计信息具有储存信息的功能。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对统计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有价值统计信息成果,是作为企业做决策分析而储备用的。统计数据把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活动规律都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来一定的发展规律,并且把这种规律进行了保存。从而对未来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有预见性的做决策。只有既是的保存分析得到的成果,才能避免成果的消失,减少了劳动力的重复。

(二)创造的功能

统计信息通过储存功能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客观事实,本质上来说,客观事实是无法记录的,但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有关的规律,就是用另一种方式把客观的世界中不存内在的东西进行了记录。但是信息记录的过程的不是死板的硬性记录,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记录。它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从事的就是创造性工作。同时统计信息还可以作为指示性和针对性的企业发展信息,真实有效的反映市场经济的走向。

(三)交流与沟通功能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想要准确地对经济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首先要从经济信息中进行甄别各类信息,把信息分门别类,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已经统计好的信息和数据,整理好能够沟通上下的情报信息。企业想要提高经济市场中提高效益,就要加强对于信息的整理,利用统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让企业的信息交流十分畅通,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快速解决经济问题。

(四)服务和决策功能

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的是信息数据的支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统计信息是让人们理性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让企业能够辨别市场经济中纷乱的消息,找到最准确的发展渠道的方式。统计信息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主要证据,也是反映经济市场发展规律的有效办法。所以,统计信息的本质就是服务企业,为企业的决策做支持。因此,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统计,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的必然手段。

三、统计信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统计工作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统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针。企业发展的目标明确,就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统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核算经济成本。所以统计信息可以加强对经济成本的核算,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并且可以开拓企业的经济收益途径。所以,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统计工作为企业做决策提供信息

企业做决策,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但是制订计划不是随便和盲目的。而是需要有数据支持,并且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有利于市场发展,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有效的决策。所以,企业对统计信息的依赖度是很高的,也是企业发展和做决策的必要的信息。所以统计工作可以为企业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

(三)统计工作可促进企业合理的改革

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生存和发展,就要企业适合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强度。所以,企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手段。而统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改革提供方向和标准。可以让企业根据现有的数据,合理的改革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企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企业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改革的过程就需要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的支持,才能让企业改革更顺利,才能让企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统计分析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对象的特征,对其研究,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是统计设计、调查、整理之后出来的,通过把得到的信息进行研究、论证,发现企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预测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指导,并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做好规划。

一、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发挥

统计分析人员通过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掌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找出形成的原因,分析探究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针,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分析企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企业管理工作,为其改进提供有力根据,因此可以看出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把独立的数据进行统计、排列、汇总、做报表等,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信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探究数据里隐含的问题、规律、对企业发展的认识等,发挥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和职能。

二、统计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统计分析工作始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它是企业数据的来源,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很少企业注重统计分析工作在生存经营管理中所起的分量,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统计分析工作当中。

1.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很多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亏损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没有认清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质,没有意识到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2.工作人员素质的局限性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的统计理论知识,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因为它决定着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企业认识不到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对岗位设置不够重视,有专职统计人员的企业很少,一般企业都是由兼职人员完成工作,没有系统全面的统计知识,更不能做出科学的数据。

3.统计工作质量较低

企业没有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将会导致统计数据不实、指标不准确、记录不完整、台账不完善,没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数据,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失去统计的价值,严重的情况将使领导的决策出现失误,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损失。

4.统计方法落后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有的甚至是比较传统的统计方法,没有利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目前很多企业数据来自财务,没有采用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很少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专业软件。统计工作人员采用传统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因此数据很难反映企业运营的规律,反映企业存在问题,统计工作将失去本身的意义。

三、企业如何提高统计分析职能

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做出的统计分析报告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掌握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决策者为企业拟定决策的根据,决策者要想为企业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和重视,只有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正确的市场信息,才能确保决策者能正确掌握市场发展,做好企业发展计划。

2.加强对统计工作者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岗位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指导,定期考核,打造一支专业性更强的统计分析队伍。其次是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较高的素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加强统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加强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掌握统计工作的方法,推进基础设施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全面、系统,同时加快对统计工具的开发和研制,彻底对统计工作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工作。

4.加强对统计信息库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把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带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实现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必定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抓住信息化的机会,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实时准确,确保数据科学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四、结论

统计分析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督和指导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对企业的管理发挥重大作用。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统计人员能力,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工作的创新,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发挥更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充分发挥统计分析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浅谈企业统计分析[J].管理观察,2010(21).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经济等各领域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世界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的企业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这也使我国的企业面临这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形势与竞争局势。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着倒闭,而有的企业则是蒸蒸日上,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在严峻的竞争局势中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与社会中的信誉,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分析其中的原因,企业经营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经营策略,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发展目标,但是由于缺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只考虑到企业的眼前需要,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发展目标不够明确,以至于在竞争中不能长久。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原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市场发展规律为指导,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动向以及自身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制定的企业目标以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途径。

一、从市场发展规律与自身实际出发

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实力,通观全局,高瞻远瞩,拓宽视野,进行全方位与多角度的考虑,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可分阶段制定目标,同时也要防止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制定具体发展战略时,对战略目标应根据市场变化与企业发展的实际在保持企业发展整体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做出客观正确的调整,使制定出的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在推动企业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目前的企业中还存在这对人才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以及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这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企业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的重视力度。企业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及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考核力度,提升员工整体能力,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实现。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优秀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三、以技术创新为原则

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拥有了先进的技术,企业才能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树立企业品牌,逐渐扩大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应重视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管理阶层应提高技术创新的意识,从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带领企业全体员工技术创新意识的提高,进行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引导员工树立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观念,其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小发明、小革新等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认识到技术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实际与积累的过程。对在技术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应给予应有的奖励,表达对技术创新工作行为的认可与肯定,以奖励带动企业人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此外,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适当的引进与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引进的技术与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技术的革新来推动产品的创新与生产效率的实现,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总结

市场化竞争的加剧使现今的企业面临着越来大的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市场发展规律以及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出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原则必不可少,注重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市场进行有效把握与定位,以创新来拉动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品牌意识的树立。通过这些方法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学.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苏商论,2007,(11).

[2]陈勇星,秦秋英.中小企业成长的技术创新攻略模式选择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