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0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一是监视地下核爆炸事件。核爆炸产生的地下震动同地震波一样,都能被地震台网监测到,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监视地下核爆炸试验,准确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量。这在国防安全和整体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监测。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沉入巴伦支海,原因不明,俄罗斯当局将这一事件归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国潜艇的碰撞。但挪威波罗的海地震台站的记录说明,这场悲剧是艇上鱼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再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货机在上海坠毁爆炸,上海地震台网确定飞机是在坠毁后发生的爆炸,这在后来对飞机黑匣子和一些目击者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再如,对“911”事件,离它34公里的美国拉蒙特地震台清晰记录到了两次撞击事件和两次坍塌事件。同时,地震台网还可以对矿山坍塌、煤矿瓦斯爆炸等进行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质和作出反应。
三是监视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比如三峡地震台网,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发生158次小地震,频度增高近10倍。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蓄水后,库盆荷载增大,引起区域应力场变化;二是水压增大后,水渗入库区构造裂隙中,孔隙压发生变化。
(二)做好震灾预防工作
搞好震灾预防,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内外许多震例表明,设防不设防、设防到位不到位,效果截然不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10万多栋建筑物遭破坏,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倒塌的房屋中,90%左右是20世纪50~70年代建造的,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抗震设防标准不够;而1981年以后按新规范设计的房屋,大多数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2003年美国加州6.5级地震,震中离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11公里,但仅造成3人死亡,而且这3人还是被一个没有采取抗震措施的古钟楼倒塌砸死的;2004年日本新7级地震,虽然是城市直下型,但只造成800余栋房屋倒塌,死亡14人,创下同级别、同类型地震死亡的最低纪录。成功的例子,与美国、日本经济实力雄厚,设防标准较高密不可分。而我国唐山地震造成巨大灾难,除了震级大外,城市不设防是重要原因。震前,唐山市居民住宅、企业厂房、工业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很少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唐山大地震之后,痛定思痛,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
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主要是根据全国地震区划图来进行抗震设防。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也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划图的要求是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低标准,是综合考虑地震环境,特别是国家经济实力等因素所确定的,是500年一遇的风险设防。也就是说,突破设防标准,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设防标准,把房子盖得更加结实、牢固。
(三)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压埋人数达57万人,动用了近10万官兵,但由于救援手段相当原始,基本上是手扒镐刨(调用大型机械主要在清理阶段),这在当时以平房居多的唐山,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城市地震救援中,将要面对的是钢筋混凝土废墟,灾后破坏情况愈发复杂,简单传统工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级地震,造成16000余人死亡。当时各国相继派出救援队赶往灾区。作为印度的重要邻邦,我们按惯例,想派出工作组,提供地震科学考察方面的帮助,结果被印方婉言谢绝。印方的理由是,灾区更需要救援队伍,而当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尚未组建。当时我们深感,中国作为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中负责任大国,迫切需要组建这么一支队伍。
(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如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福建漳州一些学校,由于平时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地震知识,地震时没有发生慌乱,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而在距离震中更远的广东汕头,由于学生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在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很多学生拥挤踩踏,甚至跳楼,造成数百人受伤,还死亡3人。
前言
目前在国际上,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的方法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喷混植生植被护坡等,但其技术始终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而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还不是十分成熟,近十几年来,他们主要是围绕植被护坡工程技术进行讨论,尚无或较少有人对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所以,系统地介绍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方法和优缺点以及探索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分析现有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仅为高速公路植被护坡工程提供参考。
1、我国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也有一些不足,植被防护技术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1草坪的退化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人工种植草坪在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极易退化、死亡, “一年一大片,两年一条线,三年一点点,四年看不见”是其形象写照。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力较弱、品种单一,高速公路边坡的水分、养分等供应较差,在自然状态下,出现草坪退化。已竣工的广东开(平)佛(山)高速公路,云南昆曼大通道部分路段如玉(溪)元(江)高速路等边坡植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坡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生态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路面垮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1.2 坡面防护植物种类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护坡植物选择较单一,常常采用牧草和草坪植物导致出现黄化、裸斑、滑坡等现象,其抗侵蚀能力较差,呈现较单一的景观效果。单一的植物种类容易受到来自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的限制以及植物病虫害的威胁。
1.3机械喷播时植物种子配比难以控制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液压喷播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植被覆盖状态,施工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植物种子配比到最佳状态,植物种子的比例将最终确定坡面植物的成型方式及护坡的效果。
1.4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边坡植被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被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植物的成活和生长。某些地区的夏季,即使选择高羊茅抗旱、耐热品种猎狗等作为岩石边坡的优势种,但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高羊茅出现了倒伏、死亡现象。灌木种子如合欢、火棘、胡枝子等在坡面的发芽、生长相当不佳,正常的发芽率不足10%。
1.5 喷播基材能否长期发挥作用
采用喷播技术对岩石边坡绿化施工后,早期会得到一定的绿化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材的养分必然会因流失或被植物吸收而损失,基材肥料的缓效性、基材的保水性也会逐渐丧失,从而难以使绿化的坡面得到长久的保护。如果该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岩石边坡的植被绿化技术将面临巨大挑战。
2、根据存在问题给出的措施与建议
2.1 灌、草结合走本土化道路
防治边坡草坪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灌草相结合,掌握当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走本土化道路。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灌草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灌木树种和草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
2.2丰富边坡植物的多样性
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过程中,首先选择灌草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让这些先锋植物迅速覆盖坡面,防止水土流失,使边坡坡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选择坡面植被时草本植物可以考虑禾本科香根草,灌木植物考虑大叶黄杨、迎春、枸杞等,植物的选择宜以乡土植物为基调,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
2.3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新的护坡植被种类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植被护坡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它是在本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下长期进化的结果,最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应加强研究力度,找出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新的护坡植被。
2.4 重视边坡防护的设计,增加资金投入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边坡植被防护设计重视不足,植被边坡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鉴于这种情况,要加大高速公路边坡建设、养护资金的投入。
2.5 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植被护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
3、结束语
在通过分析和研究之后,笔者认为:
(1)灌木和草本二者有效的结合可以较好地防止坡面的局部水土流失,灌木植物的根系可以锚固0.75~1.5m的土壤深处,草本植物的根系在浅层土壤中错综盘结。在植被护坡的实践中发现,灌草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所形成的生态群落比较稳定,护坡效果明显,所以加快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必然趋势。
(2)单纯的工程措施虽然能在早期对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性有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来越差;而植被护坡与此相反,开始的作用较小,随着植物生长、强度的增加,对坡面的稳定性、生态防护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植被根系的延伸使土体产生裂隙,增加了土体的渗透率。因此,工程措施与植被护坡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稳定边坡和美化环境功能,实现高速公路坡面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一、工程概况
某地块边坡开挖支护项目地面标高在90~110m之间,因开采石料形成两处不规则形状深坑,坑底边坡坡脚处标高约25~40之间,坡顶处标高约80~100,最大颇高约6.5m。现为满足地块用地规划要求,拟把两处采石坑进行连通,采用主动防护网系统进行支护。
二、工程地质条件
1、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山坡稳定,坡度220-260。坡体植被茂密,以灌木以及人工种植的树为王较厚的第四系覆盖层.采石形成的深坑可清晰观测基岩
2、根据对已开挖边坡的出露岩层的调查及区域地质构造,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丘陵地带分布的燕山期,第三幕浸入花岗岩(γ52(3))及其风化形成的第四系的残坡积层(Q4d1+e1)。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顺序描述如下:
1)第四系坡积层( Qd1)黄色或浅黄色,湿,硬塑,含约10%的石英质砾石为坡积物。局部分布,层厚1~2米。
2)第四系残积层( Qe1 )黄褐色、砖红色,稍湿,硬塑,岩石结构完全破坏,长石已风化成粘土,含约20%左右的石英质细砂颗粒,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平均厚度约为2米;
3)燕山期第三慕侵入花岗岩(γ52(3))按其风化程度为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及微风化带。
全风化花岗岩:黄褐色、灰白色、砖红色,亚粘土质,稍湿,坚硬土状,原岩结构清晰。平均厚度为3米;
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灰白色,岩石风化成半岩半土状,原岩结构清晰,岩芯呈土柱状,手可掰断,12.3-14.0m段多呈碎块状,敲击声哑。平均厚度为3米;
中风化花岗岩:灰白色为主,局部肉红色,灰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石较硬,岩芯呈短柱状,部分块状,敲击声脆。RQD=25%。平均厚度为6米;
微风化花岗岩: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裂面微张,岩石坚硬,岩芯呈短柱状,敲击声脆。RQD=25%。
三、SNS柔性防护网系统组成
采石坑的原状岩面支护采用CPS2型SNS主动防护系统,主动防护网结构配置:锚杆、支撑绳、钢丝绳网、缝合绳、钢丝格栅网。
1、锚杆:a、采用2根φ16钢绳做杆筋,成孔直径90mm,按4.50m×4.50m菱形布置,菱边中间再加密锚杆,长度一般2~3m;b、当遇到有大块松动或极破碎的岩石时,需改为随机锚杆,随机锚杆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至6~8m;c、锚杆浆体采用纯水泥浆灌注,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50,且保证浆体强度不低于M30,注浆需从孔底注浆,孔口返浆。
2、支撑绳:纵横交错的φ16纵向支撑绳和φ18横同支撑绳与正方形模式布置的锚杆相联结,压于钢丝绳网之上。
3、钢丝绳网:型号DO/08/300型,尺寸4m×4m(或4m×2m)。每张钢绳网与四周支撑绳间,用缝合绳缝合联结并进行预张拉,该预张拉工艺能使系统对面施以一定的反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危岩体的稳定性,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
4、在钢绳网下铺设小网孔的SO/2.2/50型格栅网,以阻止小尺寸岩块的塌落。
5、锚杆的防腐处理:锚杆全长需要进行除锈;距锚头端部1 .5m内的锚杆杆筋需涂环氧树脂厚1mm或刷防锈漆进行防腐;水泥浆的保护层不小于30mm:在柔性网安装完成后,对锚头采用C30砼封闭。
四、SNS柔性防护网系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清除边坡浮石
首先在边坡顶坚实土层并排打入深度不小于2m的2根φ48钢管,外露约1m;然后在钢管外露部分用直径不小于1cm的麻绳与钢管附近的大树绑扎连接;最后,施工人员配戴齐安全帽、安全带等劳保用品,安全带另一端用麻绳与外露的钢管固定连接可靠牢固,施工人员利用吊绳自上而下清理浮石、浮土。
2、测量放线
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孔位偏差小于0.3m,尽可能在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对非低四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紧贴坡面要求的位置,应在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尺寸一般为20×20cm:
3、锚杆施工
1)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m的调整量),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孔,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φ42;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不小于φ35的锚孔内,形成人字形锚杆,两股钢绳间夹角为15°~30°,以达到同样的锚固效果。
2)注浆并插入锚杆(锚杆外露环套顶端不能高出地表,且环套段不能注浆,以确保支撑绳张拉后尽可能紧贴地表),采用标号不低于M20的水泥浆,用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4、安装纵向支撑绳
沿整个坡面先安装纵向φ12支撑绳,先将坡顶处绳头用3个绳卡锁住,然后支撑绳依次穿过坡面纵向同一垂直线位置的钢绳锚杆环套。
5、安装横向支撑绳
由上至下沿整个坡面安装横向φ16支撑绳,先将绳头一端用3个绳卡锁在钢绳锚杆环套上,然后横向支撑绳从左至右或从右到左依次穿过同一水平标高的钢绳锚杆环套。
6、纵横向支撑绳的张拉与锁定
纵横向支撑绳整个坡面绳网编著织好后,先对纵向支撑绳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采用小型电动卷扬机进行张拉,每张拉好一根即用绳卡将支撑锁住,纵向支撑绳张拉完后,采用同样方法由上至下逐根张拉横向支撑绳,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2~4个(支撑绳长度小于15m时为2个,大于30m时为4个,其间为3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
五、监控量测
通过设置在坡顶的监测点对边坡进行连续两年不间断的量测,并每天派人对边坡进行巡查,边坡已趋于稳定。
六、结论与建议
SNS主动防护网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1、SNS主动防护网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支护体系已成为传统支护领域里的新成员,已在很多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收益。
2、SNS主动防护网系统具有系统标准化、定型化的优点,施工速度快、施工过程简单。
3、SNS主动防护网系统能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参考文献: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
[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
[3]《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 CECS22:90 ) .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GPS是近年来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GP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蕴涵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设计者往往对利用GPS-RTK来测量缺乏足够重视。近年来公路工程改建项目增多,如何更加准确地把现有的成品工程在反映到图纸上,例如拟合现有互通线位及合理恢复其平纵横等实际数据,不同的设计工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本文就GPS-RTK技术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实践中直接测定有点点位坐标的应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1 测区概况
青银高速公路潍坊东互通立交为半苜蓿叶形互通立交,匝道(收费站)布置在东南和西北两个象限,拟将现有收费广场均扩宽为3进5出的八车道断面。结合场区现状,本次收费站改建向外侧加宽收费车道,同时变更平交口至收费广场之间的双向匝道为单向匝道,外侧新增匝道与原有匝道之间设绿化带。该立交区地形平坦,但车流量较大、重载交通较多,加宽部分树林茂密,通视效果较差,给测量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2 老设计方法.
直接从测图单位所提供的地形图上拟合线位,设计者往往局限于测图者所测图纸的准确度,直接参照利用老设计资料的设计线位,在所测地形图上拟合。用此方法拟合出来的线位,往往因设计者经验的不同而差异较大,而测图者在绘地形图时也很难完全与实际吻合,设计者用这种方法所拟合出来的线位难免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这就会给下一步指导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尽管有些设计者采用现场所测的结构物、现场控制点等进一步复核、调准,但是这种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误差还是不容忽视的。
3 GPS-RTK工作原理
GPS-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的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如基准站坐标和天线高度)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一方面通过数据连接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另外自身也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再经过坐标转换和投影改正,即可给出实用的厘米级定位结果。
4GPS-RTK在本项目测量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本项目在潍坊东互通的南北两个收费广场的不同加宽方案,所需测点非常多,受大交通流及树木、边沟及其它建筑物制约,测量难度较大。本项目使用GPS-RTK测量的基本流程为:
4.1设置基准站
基准站是RTK 测量的参考站,可以设在已知控制点或未知点上,其功能是连续观测GPS 卫星, 并将观测数据通过发射电台即时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可随时与其同步,实时解算出测点坐标。本项目以测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为基础,应测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选取合适点作为基准站WGS―84 坐标点),架设GPS。控制点应选取合理的、未经破坏的加以使用。
1) 架设基准站接收机与电台。
2) 设置基准站接收机参数。
①基准站点号。②输入WGS―84 纬度、经度值、椭球高。③输入天线高。
3) 查看收星状况。
4) 查看星图。
5) 将参数与坐标传送给基准站接收机。
用在电子手簿上设定的接收机参数与基准站已知的WGS―84 坐标去设定基准站接收机。最后查看一下基准站接收机的状态信息。
6) 基准站设置完毕,此时应检测一下基准站电台,看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4.2 设置流动站
流动站接收机用于完成测点或放样的实际工作,它随时可与基准站同步观测GPS 卫星,又能通过电台即时获得基准站同步观测数据,在电子手簿上及时解算出经坐标转换后测点的实用(地方)坐标。
1) 设置流动站接收机参数。
2) 将基准站点位坐标遥控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3) 将电子手簿的设定参数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4) 查看接收机的状态显示。
4.3求解地方坐标转换参数
求解地方平面坐标转换参数的工作是计算地方坐标系与WGS-84系之间平移、旋转、缩放的相关数据。此时,至少需提供“同时具有地方坐标与基准站点的WGS-84系下的坐标”两套数据的2个平面控制点。
高程转换至少需提供“同时具有地方高程系海拔高程与基准站点的WGS-84 系下的大地高程”两套数据的三个高程控制点作平面拟合求解高程转换参数。
4.4采数测量
RTK 采数测量是直接测定空间(地面、空中) 已有点点位坐标的工作。在基准站、流动站和转换参数均设置好后,即可进行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直接测定场区内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本项目具体采数测量实施方法为:
1)沿现状路线走向,按一定距离(一般控制在25米左右,地形变化等特征点需适当加密)分布测点,以定其线位。在匝道路段,沿其中线以约25m间距测其三维坐标。在匝道曲线路段,适当增加测点密度。为了提高内业恢复线位的准确度,对于道路标线为双黄线路段,沿一条固定黄线边缘测点为宜;对于中央分隔带新泽西护栏路段,紧贴护栏底部边缘,同时,应准确记录所测点距路中心线的距离。对于路线上的特征点(水泥与沥青路面的分界线、收费岛端头、分岔处护栏端头等),需逐一测量定位。平交口附近的被交路,应视安全情况沿护栏测量,也以25m布设一测点为宜。
2)本项目加宽外侧车道和重新渠化平交口,应用GPS对其路面边缘点进行详细定位测量。曲线段和宽度渐变段应加密测点数量,以准确描绘出其路面外边缘线,增加设计的准确性。在水泥混凝土广场区域,外侧施工缝、收费站岛头,都应做详细测量。同时,对于超高路段,应沿着断面方向测点以反算路面横坡。
5误差分析及注意问题
1) 转换参数误差:转换参数对成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转换参数计算错误或误差较大,观测数据无论多么精确,结果都是错误的。因此,计算转换参数所选择的点要均匀分布于测区四周,并且要多选择几组进行计算分析,避免出现粗差和错误。
2) 基准站设置的位置:基准站设置不在测区中央,周围有干扰卫星信号和无线电波发射的物体存在等,这些将直接影响观测成果的精度。所有观测点的成果都和基准站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关。
3) 操作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是作业人员操作接收机时对中、整平等引起的误差。减少操作误差主要是提高作业人员业务水平,进行重复观测等,来降低操作误差对最后成果的影响。
4) 卫星信号和卫星分布:卫星信号和卫星分布有时也会对测量精度构成影响。当卫星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有足够多的卫星,其观测精度也不是很高。
结论
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项目中,合理充分利用GPS-RTK技术来恢复(模拟)其线位,恢复改造路段的纵断、横坡、超高等数据,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测量精度,,节省测量工程量,增加工作效率,其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单纯利用地形图模拟所带来的误差,从而比较准确的指导设计和后续施工。
参 考 文 献
1海洋灾害基本特征
青岛沿海是海洋灾害多发区域之一,灾害种类包括风暴潮、巨浪、赤潮、绿潮(主要为浒苔等大型藻类)、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以及海冰等,但通常可以造成严重影响的海洋灾害则主要是风暴潮及巨浪灾害。青岛沿海的风暴潮和巨浪通常伴随发生。风暴潮期间,岸边及近岸海域一般都伴随狂风巨浪,二者结合后产生综合作用。为方便起见,本研究将风暴潮灾害及巨浪灾害通称为“风暴潮灾害”。
1)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于热带气旋、温带天气系统、海上飑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的局部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导致青岛沿海地区风暴潮及其灾害的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其次为温带气旋,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热带气旋(习惯上称为“台风”)风暴潮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而温带气旋风暴潮通常发生在夏半年,并且恰遇天文大潮期。据统计[2-3],青岛市所辖海域台风风暴潮灾害频率为平均约1年发生一次。其中,轻灾平均约1.2年发生一次,较重或以上灾害平均约5a发生一次,特别严重灾害平均约10年发生一次。1949—2005年间,青岛市曾发生过特重风暴潮灾害3次,严重灾害3次,较重灾害4次。据1990—2005年调访或文献记载资料统计,青岛沿海地区轻度风暴潮灾害的台风超过13次。影响青岛沿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比较频繁,其中影响较重的温带风暴潮年均出现2次。温带气旋增水为40cm左右,强者为60cm左右,特别强者增水可达90cm左右;温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期间的岸边浪高为3m左右,最大海浪曾达5m;温带气旋导致的青岛港最位多数低于500cm,少数强者可达500~510cm,最强者曾达526cm(2002年9月8日强江淮气旋)。
2)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致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青岛所辖海域是赤潮灾害的多发区域之一,赤潮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
3)绿潮
海洋大型藻类大规模暴发或者聚集,称为绿潮。绿潮是世界性海洋灾害。近些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沿海国家近岸海域均发生过不同规模的绿潮灾害。绿潮在发生时间、地域、规模及持续时间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监测与分析,青岛所辖海域的绿潮大规模暴发主要集中在5-8月,其他时间目前尚未发现。
4)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风、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引起海岸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减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动力作用增强等都导致海岸侵蚀;二是人为原因,如拦河坝的建造、滩涂围垦、大量开采海沙以及不适当的海岸工程设置等,均会引起海岸侵蚀。尽管青岛沿岸多数海岸为基岩海岸,海岸侵蚀相对较轻,但是由于沿岸海域开阔,海岸长年累月遭受海水动力冲击,致使个别防护措施较差或没有防护设施的沙质岸段仍部分存在海岸侵蚀现象。
5)其他灾害
除上述灾害外,青岛所辖海域个别岸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以及海冰等灾害。青岛沿海海域海岸线绵长曲折,海水相对较浅,一般不会产生地震海啸。但是,由于地震海啸是由震源在海底以下50km以内、里氏6.5级及其以上地震引起的,能量巨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此,尽管历史上青岛没有发生过海啸的记载,但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所构成的威胁依然存在。
2历史海洋灾害概况
1)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9711台风:1997年8月18—20日,全市沿海普遍发生严重灾情,损失严重。据统计,共冲垮小塘坝9座、桥梁57座、涵闸25座,小型河道堤防决口6处,长12.6km,毁坏船只436条,刮倒树木5.7万株,农作物倒伏2.8万hm2,倒塌房屋1120间,冲毁海堤18处4.1km,冲毁虾池1000hm2,共伤亡25人,其中死亡5人,死亡人员主要是由于海上作业未及时返港而造成船翻人亡。风暴潮加暴雨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9亿元。0012台风:2000年8月29日至9月1日,市区沿海一带遭受风暴潮袭击,有1km堤坝遭毁坏,部分路面遭破坏,部分绿地受海水浸淹,100余盏路灯被海浪损坏,澳门路、东海路、南海路等路段因受海水冲击导致交通中断。沿海各区(市)共有2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受灾,受灾人口44万人,成灾人口27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2)温带气旋风暴潮灾害。温带气旋过境迅速,因此风暴潮影响时间较短,破坏力较小,只要最大增水和最大海浪不与天文大潮重合,一般不会造成较重风暴潮灾害。尽管迄今只有一些较轻温带气旋风暴潮灾害报道,但由于温带气旋出现频率较高,仍应对其保持高度警惕。温带气旋风暴潮一般只有发生在夏半年天文大潮期的强或较强者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具有一定影响,灾情主要表现在冲毁海带和扇贝等浅海水产养殖品、冲垮或损坏局部岸堤、摧毁少量养殖和捕捞船只、浪卷大意观潮或弄潮者等方面,致灾范围很小,经济损失为数十至数百万元,强者可达千万元左右,灾害程度相对台风风暴潮轻微。
2)赤潮灾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它的发生不仅可以造成海洋渔业、水产养殖业、海上娱乐活动与体育运动、旅游业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生态环境,有毒赤潮还会通过海产品的食物链传递影响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人员死亡。根据监测和历史资料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沿海几乎每年都发生赤潮,并对沿海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发生的规模、持续时间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3)绿潮灾害
近年来,我国近海尤其是黄海海域频频发生绿潮灾害,青岛沿海是受影响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2007—2011年连续发生5a。其中,从2008年6月中旬开始,大量绿潮(浒苔)从黄海中部海域漂移至青岛附近海域。这是青岛历史上罕见的一次聚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治理任务最重的海洋灾害,使青岛沿海社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并对即将举行的青岛奥运帆船比赛的顺利举行构成严重威胁。灾害发生时间离奥帆赛仅有50多天时间,浒苔分布面积超过13000km2,奥帆赛场50km2的海面浒苔覆盖率达36.5%。
4)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轻则可以导致沿岸沙滩不复存在、耕地沦于大海、民房被毁、沿岸工程设施遭到破坏,重者可以影响交通、国防等的安全。青岛即墨沿海的冯家河和南选村岸段是严重的海岸侵蚀岸段。目前,海岸线已经退到该村临海部分民房和企业厂房墙边,海水线距离民房和工厂围墙之间的最小距离只有2~3m,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且过去已经发生过房屋倒塌等事故,并造成了损失。5其他海洋灾害(1)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青岛所辖海域沿岸的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等灾害相对较轻,但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并存在着进一步加重的潜在危险。根据调查,青岛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超量开采地下水所致。据统计,青岛市地下水超采区约900km2,严重超采区约300km2,并已造成个别沿岸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2)海冰。海水结冰亦是青岛市海洋灾害之一。每年冬季胶州湾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但相对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冰情要轻得多,但它所造成的海洋灾害是不容忽视的。青岛沿海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结冰现象,但历史上也曾出现比较严重的冰情,并对港口及其他海上经济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冰情严重年份为1917年、1919年、1934年、1936年、1942年、1947年、1980年。例如,1936年1月1日起,四方区沿岸结冰区域逐渐增大,至5日,青岛大港入口处及湾内发现浮冰;1月18日大港的东部和南部结冰,至19日,整个大港湾内再度结冰;1月25日,大港入口处冰封,船舶不能正常进出。近年来,青岛沿海也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冰情,如2010年和2011年等,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青岛市历来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并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和物力,相继建设了大量基础性工程防御设施。这些工程设施的建设为防御和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起到了巨大保护作用,为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组织指挥、法规等海洋防灾减灾非工程性建设方面,青岛市也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海洋防灾减灾组织指挥系统和法规保障体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青岛市各级政府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水平尚需提高、人为造成的灾害隐患依然存在、海洋观测预报及灾害预警能力比较薄弱、工程性防御设施质量和标准有待提高、资金投入及救援装备有待加强,等等。
海洋灾害防御对策
1工程性防御体系建设
工程性防御体系是海洋防灾减灾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性防御其实就是依据各类海洋灾害的长期预测而专门修建的工程设施,如海堤(护坝)、分潮工程以及沿海防护林等。
1)风暴潮防御工程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要优先安排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即墨市王村、崂山区登瀛湾、高新区防潮坝、胶州市洋河入海口、黄岛区唐岛湾和胶南市黄家塘湾等重点海堤建设和加固工程。
2)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根据青岛沿海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实行针阔混交,适当增加彩叶树种,形成适合沿海地区种植的混交防护林体系。同时在沿海主干道建设特色防护林,使其不仅具备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而且成为景观林。
3)其他防御设施建设
(1)绿潮(浒苔等大型海洋藻类)防御及处置设施。在海水浴场、海上运动及游览等海域建设各种拦截、打捞及清理处置设施,开展重点岸段的大型设备通道的工程建设和绿潮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2)海岸侵蚀及海水入侵等防御体系建设。海岸侵蚀的工程性防御设施主要是加固海堤、护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采取人工浅礁等方式进行。海水入侵的工程性防御以建设海挡为主,并配以分潮工程,以阻挡海水入侵。在有利地质条件下,也可修建地下防水堤,并将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方式改用地表水灌溉。
2非工程性防御体系建设
1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制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5],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并逐步建立以国家专业法为主,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科学配套的法规体系,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国家防灾减灾工作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制、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职责、明确分工;在发生海洋灾害期间,成立现场指挥部及临时指挥部等机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情况,对各类海洋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或制定)和完善。
3加强海洋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在做好专业救援队伍组建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武警、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的骨干作用,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在灾害多发地区和重点防范区域建立起以机动救援队为主、社会各专业力量和志愿者参加的海洋灾害紧急抢险救援队伍。
4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及预警工作
引 言:防灾减灾取决于土木工程的属性,在土木工程中,防灾减灾尤为关键。灾害所形成的损失尤为严重,世界上每年由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甚至上万亿美元,而我国又处于灾害多发地,因此必须对防灾减灾问题给予重视。
一、灾害属性和灾害的严重性
首先,灾害属性。
在宇宙当中,随时随地都会有发生灾害的危险,早在人类出现时,就与灾害紧密相连,由此可见,灾害存在以下几个属性:
(1)灾害存在突发性、迟缓性。地震与火山均为突发性灾害,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则为迟缓性灾害。
(2)灾害存在全面性和长久性,灾害简直可以说与宇宙同生。
(3)灾害存在随机性和推测艰难性,比如地震灾害,不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面,还是发生的范围、强度方面,都存在无法预料的难度,可是由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准确判断并非痴人说梦。
(4)灾害存在差别性与丰富性,体现在类别繁多、来源不同等方面。
(5)灾害存在关联性与衍生性,暴雨会诱发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从而造成溃坝,严重的还会造成瘟疫。
(6)灾害存在区域性和全球性,整体归属全球,可是局部中灾害类别和程度却各有不同。
(7)灾害存在延迟性和移动性,人口膨胀滞后性现象明显,大气污染存在严重的转移性。
其次,灾害的严重性
(1)自然灾害逐渐上升
全世界的自然灾害发生率持续攀升,全球逐渐变暖,冰川逐渐融化,均对动植物具有较大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无法评估的损失。
(2)人为灾害备受关注
从整体而论,人为灾害包含了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生态失衡、战争、恐怖袭击等等。
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自然资源丰沛,可是人口基数却较大,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能达到世界人均水平。老龄化现象尤其严重,令中青年压力大增,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的高发展必定会由于资源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运用,而导致环境的污染[1]。
生态失衡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所形成,从而令资源逐渐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而发展生产,则会致使环境出现污染。我国作为灾害高发地,每年都会由于地震、洪涝、干旱而令人财出现庞大的损失,各类灾害也呈现出逐渐攀升的现象。沙漠化也成为我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方面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尤为严峻[2]。
战争指的是非正义战争,例如日本的,这类战争不但对受害国形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其百姓的内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恐怖袭击中当属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911事件尤为著名。当时恐怖事件所形成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死亡3000多人,在此之后,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反恐行动,却并未阻止恐怖袭击案件的发生。
二、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1、防灾减灾成为全世界的重任
人类社会属于地球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地球中的大气、水、生物以及岩土等方面给予生存,它们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可以将每部分都称之为圈,不论哪一个圈失调,均会对正常运转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失调失衡则会形成灾害。
2、防灾减灾逐渐变成一个重要的学科
由于灾害愈发严峻,众多专家学者均对其产生兴趣,并逐步变成灾害学。通过灾害学以及其分支不难看出,其不但涉及众多学术范畴,并且相互间存在显著的依存感、综合性以及相互渗透性,且具备相互交融性与共生性。这一特点体现出灾害的繁琐性与错综相交的关系,其不仅相互依存还相互束缚,不论在环节还是网点中,任何问题均会造成其四周的变动,成为连锁反应,也称为灾害链。
不难看出,在之前灾害属性中所提到的相应属性,对正确看待灾害而运用的减灾、防灾措施尤为关键。而将某一灾害单独处理并不正确,面对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乃是生存等方面尤为关键的灾害问题而言,必然会逐步构成并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尤为关键的学科。并且因为灾害本身具有的属性,令其涉及面较广,尤为罕见。灾害学这一全新领域,也令从事此项领域的人员倍感荣耀[3]。
3、注重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1)超前性
防护措施必须建于遭受袭击以前,比如交通须先修路、架桥,发电需先建立电厂等;
(2)普遍性
所有行业均无法摆脱土木工程,其对土木工程在程度方面的依存感各有不同;
(3)防护性
不论对于远古时期的筑巢穴居,还是当前核电安全壳、地下指挥所均要具备土木工程的防护;
(4)基础性
国民经济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令效益较高,服役周期较长;
(5)持久性
土木工程的固定属性令其在防灾减灾中存在较强的积极主动性与无法取代性,这些属性也体现出其独特的持久性。
结束语: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在其他学科当中,均未具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超前性、积极主动性。以哲学方向而言,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处于运动之中,灾害则变得无法免除。因此,我们通常会将灾害规定为永恒性,而身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方式,土木工程也随之成为了永恒之作。
参考文献:
[1]罗仕姜.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J].2010.(08):63.
引言: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一、 工程灾害的类别
1、 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于地壳破坏而引发的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动对人工建筑物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9年的台湾921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工程抗震方面,通过重新修订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了工程抗震设计和抗震检验的标准。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包括系统震害预测、系统抗震能力评价、系统抗震设计和改造、震时系统控制、震后系统维修等内容。
系统抗震设计与改造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通过提高系统内关键结构、设备和子系统的抗震能力来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震能力。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震能力。
2、 风灾
常见的风灾有台风、暴风、龙卷风。对于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柔性大跨桥梁、输电塔和渡槽等受风面积大的柔性结构的抗风设计与抗震设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和沙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存在诱因。滑坡和泥石流一般由暴雨引发,沙土液化一般由地震引起。这类灾害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不仅会阻塞河道与交通、毁坏农田和建筑物,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防治的主要方法为锚索加固,挡土结构。
4、 其他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由管理失误或无视安全生产所造成的。
二、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为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的基础问题─结构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技术;近断层强震动的模拟;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地震动空间相关性等;另一个为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包括抗震、抗风、抗火等)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钢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特殊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5、恒久性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临沧汇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罗仕姜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它们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灾害,特别是工程灾害,每年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如何防灾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灾害的分类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具体灾害有如下几种: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 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灾害的治理:如在坡顶筑截水排水沟,裂缝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压脚等措施;还有就是开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土木工程抗灾内容
1、灾害材料
在工程结构的抗灾研究中,首要关注的是材料受灾后的性能变化,即灾害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即材料在灾害下的损伤等。关于灾害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国内外都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系统性还显然不够,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灾害材料领域还未形成一个专门完善的领域。而在工程结构的加固设计、工程鉴定和工程咨询等实践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灾害材料学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学性能。
2、灾害检测
检测在受灾的土木工程结构鉴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测的程序为:检测任务委托,收集原设计图纸及竣工图,外观检测,材料检测,构件变形及现有强度评估,有无可修性,寿命估计等。灾害检测报告一般包括:现状调查,图纸核对,材料强度鉴定,承载能力验算等。
3、灾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来说,目前仅仅是用钢材作为加固介质。钢筋砼结构加固方法有很多种,90年代以来主要是置换法、绕丝法、粘刚等方法。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已较多的开始研究粘贴复合材料来加固梁柱等结构。与钢相比,用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有如下优点:自重轻、厚度小;任意长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预加工;板材允许交叉;极高的强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产品;突出的抗疲劳能力;结构物不用预处理就能覆盖;抗腐蚀;施工时对环境无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剂同样具有以下优点:高强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体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结构建材;永久荷载下抗蠕变,抗腐蚀;符合环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洪涝灾害究竟有哪些经济影响,我们应当如何构建科学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笔者主要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
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涝灾害都会产生大量伤亡人口和受灾人口。①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经由相关部门核实,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多达1.2亿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全国共投入抢险人数966万人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11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95万人,减少受灾人口3787万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相对来说还是总体偏轻,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指标与1990年以来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灾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涝灾害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进而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②
洪涝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住房的破坏、基本生活设施的损坏等状况产生,这些状况无疑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还会污染饮用水、破坏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为例,据统计与核实,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倒塌房屋53万间,农作物受灾11901千公顷,成灾6623公顷,受损水库1241座、堤防3.7万处、护岸5.3万处、水闸7187座,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
同时,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各种垃圾随着洪涝流向漂流满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疟疾和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概率,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存条件破坏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后期对修复再建的经济投入,很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⑤
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影响。据统计,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46亿元,全国投入抢险舟船10万舟次,运输设备68万班次,机械设备35万班次,消耗编织袋9963万条,最终防洪减淹耕地3978千公顷,避免粮食损失2029万吨,减灾效益约2362亿元。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造成了我国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大产业中,受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
从农牧渔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耕田被淹、农作物被毁,在农牧渔业当中,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首先,阻碍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涝灾害,灾情较轻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大大多于灾情较重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其次,洪涝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例如,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3927千公顷,成灾26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1亿元。⑥其中,松辽流域地区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是我国将近12年以来年均损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区的农田受灾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受灾率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根据我国历年农田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农田受灾率在全国显现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⑦
最后,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来,在我国林牧渔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矿企业停产;二是洪涝灾害破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导致电力中断以及通讯中断;三是洪涝灾害毁坏路基和路面,导致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⑧ 首先,洪涝灾害对工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迫使工矿企业停产、停工和停业,导致企业生产量下降,生产值减少。其次,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铁路与公路的路基、路面、轨道、隧道、车站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威胁交通安全,迫使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最后,洪涝灾害对电力业与通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电力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从而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迫使供电中断以及通讯中断。
从水利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防洪减灾,就应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事业是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涝灾害,尤其是大型洪涝灾害,会严重破坏水利设施。洪涝灾害会损害水库、堤防,导致垮坝以及堤防决口,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机电泵站、机电井、塘坝、护岸、水文测站。灌溉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区域防护、农业灌溉的进行,妨碍了区域内的正常发电与供电。据调查,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水利设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9.12亿元,其中,江西、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设施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经济影响,还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是指由于洪涝灾害直接造成了某行业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与某行业具有关联性的其他行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目前,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洪涝灾害通过对我国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水利事业的影响,导致我国实际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要素的四个指标整体下降以及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影响等等。
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
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就应当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质量,提高防灾减灾效率。首先,我们应当深化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综合评价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架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把持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行为能力,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行为目标为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为社会连续性运行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应当依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领域公认的PPRR理论,应对洪涝灾害危机,设计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其中,4R危机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Reduction(缩减力)、Readiness(预备力)、Response(反应力)、Recovery(恢复力),PPRR理论则将危机管理分为Prevention(危机前预防阶段)、Preparation(危机前准备阶段)、Response(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和Recovery(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四个阶段。另外,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预防与应急措施、监测与预示警报、应急行动与救援、事后重建与恢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规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科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
最后,应当在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监测与预示警报能力评估分系统、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与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其中,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工程防灾能力、生态保护能力以及民众防灾意识进行评估;在检测与预示警报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灾害监测能力、洪涝灾情分析能力、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相关信息能力进行评估;在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防洪除涝能力、安置灾民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灾区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政府救济能力、资源供应能力、灾区建设能力以及居民恢复能力进行评估。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我们应当收集与洪涝灾情以及防灾减灾情况相关的多种数据,将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与反映功能。同时,我们应当综合分析灾情区域内各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对比不同灾区的情况,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价功能。另外,我们应当明确各地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与缺点,优化工作设计,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和决策功能。
其次,应当科学合理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效果最优化。我们应当贯彻实施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灾情和我国国情,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应当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差四个层次,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协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评价重点,抓住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我们应当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阐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引导意义,促进我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应当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防灾减灾能力包含多种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当根据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防灾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工程的排水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将实际比率与规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地区的工程防灾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时,我们应当计算当地实际防护林造林面积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将其余规范的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评价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时,我们应当计算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与其土地面积的比率,将其与规范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区域的灾害监测能力。⑨在评价洪涝灾区除涝面积比例时,我们应当将除涝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再乘以100%,将实际比例数据与规范数据相对比,从而评价该地防洪除涝能力。在评价洪涝灾区的人均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将其与规范数据相对比,科学评价政府救济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与规范数据对比之后,科学评价资源供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直接经济影响,对我国的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间接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制度和灾民保障制度,对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评价防灾减灾能力,促使评价指标科学化、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课题“山东省危机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T201110)
【注释】
①姜蓝齐,马艳敏,张丽娟,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张晓等:《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庄天慧,刘人瑜:“贫困地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区28个村的调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⑥崔巍,陈文学,白音包力皋,陈兴茹:“中小河流洪涝风险评估及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isaster consist of natural and man-made, it has great harmfulness to human society, has a very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damage degree of disaster, it has exceeded the maximum human life can bear. This paper analyzed on the disaster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rol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disaster; severity; civi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产生的灾害给予了人类深刻的警示和教训。我国作为灾害多发的国家,导致灾害产生的因素包括人为和自然的。灾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是无法避免的,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的灾害都会导致人们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在人口稠密地区,其破坏力就更为强大了,一旦产生灾害,损失程度便会非常高。桥梁工程、房屋建筑等作为承载体,其在防灾减灾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
二、灾害的分类
(一)人为灾害
在人为灾害分类里面又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工程经济灾害,比如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爆炸、塌方 、有害物质失控等;生态灾害,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压力问题等;社会生活灾害,比如战争、恐怖袭击、瘟疫、交通事故等。上述灾害全都属于人为灾害。
(二)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貌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天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地震、洪涝、风灾、干旱;陨石撞击、有害动物造成的灾害等天文灾害,上述灾害全都是自然灾害,同时这些灾害在我们生活中也较为常见。
三、分析灾害的严重性
在进行灾害分类时,我们可以得知,灾害包括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两种,因为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也会对我们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下面就灾害严重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让我们能对灾害影响有正确的认识。
(一)对人们生产生活发展产生影响
灾害不仅会造成人们经济的损失,同时还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产生影响,某些严重自然灾害会导致社会设施的严重摧毁,特别是某些基础工程,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还使得人们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坏。某些自然灾害的产生,例如地震等会对土木工程设施、交通电力、工业、农业等产生严重的破坏,由此来看,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二)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损失
灾害的产生必然会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损失,除开经济损失,某些灾害还会导致人员的伤亡,摧毁家园,使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便是灾害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最为严重的影响。
四、在防灾减灾中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灾害多发国,不管是地震灾害,又或者是旱涝、台风、干旱等一系列灾害都会时常发生。面对突然而至的灾害,土木工程在其中的作用便开始凸显出来,针对自然灾害多发这一状况,必须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建设,它是现如今我国进行自然灾害防治最为重要的工具。土木工程建设在抵御各类自然灾害中都起着异常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防护性
土木工程防护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就桥梁抗震性角度而言,在对桥梁加以设计之时,需对桥梁抗弯连接予以加强,此种连接方式在进行侧向力抵抗,尤其是在纵桥向反应上,可以产生超静定潜力。在强震的作用下,假定柱底是弯曲固结的,那么在制定位置便会形成一个附加耗能位置,此种连接方式在纵向反应里面便会导致柱形成双向弯曲,使得给定柱钢筋含量和截面尺寸的纵向抗剪力增强。作为土木工程的一环,桥梁工程在遭遇地质灾害致使,其抗震作用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其中抗弯连接又是桥梁抗震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超前性
超前性指的是在灾害差生前建设土木工程,以桥梁工程为例,最近几年桥梁事故层出不穷,针对如此状况,加固桥梁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使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提升,需以混凝土耐久性作为基础。在对混凝土加以施工之时,需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最低强度等级、最小水泥用量、最大碱含量、最大水灰比等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配比数据进行分析,如此一来便能够将桥梁加固工作做好。
(三)基础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过程所建设的设施全都具备基础性。土木建设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土木工程的项目建设里,主线便是公路桥梁。针对不断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便可得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是非比寻常的。在灾害产生之前,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重要。尤其是公路桥梁建设,就某些偏远地区来说,它们是防灾减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设施,并且能确保在灾害产生时能第一时间取得与外界的联系。由此便可得知,基础土木设施建设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灾害防治工作应当未雨绸缪,而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而提升,更应该对土木工程进行合理的使用和设计,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最终达到保障人民和国家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