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经费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

篇1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篇2

1.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

我国高校现阶段科研项目多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度,以负责人为科研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单位为科研项目主体。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当自觉遵守主体部门的财务制度规定,并接受监督,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2.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制度

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到高校不同部门,不同阶段的共同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研信息平台,将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直到结题的全过程予以公开,相关各部门能够信息共享,及时双向沟通。信息化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今后工作的趋势。

3.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科研项目数量、经费规模是各高校质量标准之一,但科研项目社会效益化程度尚未提出来,其实社会效益化才是科研项目发展的动力,而现阶段垃圾科研项目滥竽充数,浪费着科研项目宝贵的资金。随着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绩效评价制度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从成本与效益角度考核科研项目,建立评估机制,全方位考核科研项目的技术含量与经济支出是否配比。

4.科研项目预算制度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引入了预算编制制度,这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在科研项目立项后同时报送科研预算编制,为科研项目经费开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审核的依据。高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要协助项目负责人、在研科研人员学习相关财务制度、预算编制方法、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等等,使科研项目预算制度更好执行并发挥控制作用。

5.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制度

科研项目在结题上报前都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决算表,经科技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后再由审计部门进行经费结题审计,不经结题审计的项目不予以安排结题。目前多数高校尚无法做到科研项目的结题审计,只能由科研管理部门按项目时间表统一结题,经费全部结转。结题审计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的合规性及结余资金的处理。

6.科研项目资产统一采购制度化

科研经费实行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科研项目采购的材料、固定资产也同样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采用公开招标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改变科研项目材料及资产无法监控的混乱局面。

二、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控制点设计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根据国家相关科研规定,以经费管理为中心,制定完整的经费管理体系,从内部控制关键点入手,贯穿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方面管理。

1.立项阶段控制

关键控制点: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重点加强项目合同签订的合法性,预算编制合理性。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科学合理、有利于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保证专款专用。可以组织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对预算进行必要性审核。目前各高校采用的经费项目比例预算法,比如经费项目中劳务费占15%,材料费35%,交通费等等公用经费25%,会议费15%,其它费5%,管理费5%。各高校项目比例可能不尽相同,但大致相仿。这样的预算模式在现阶段虽然减少了工作量,但与项目实际开支有较大差异,造成预算与实际开支不符,变成一纸空文。怎样编制合理的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难点之一。

2.项目实施阶段控制

关键控制点:成本支出和资产管理、预算执行动态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管理重点在财务部门,资产采购及管理在国资部门。首先制定相应的科研项目报账流程及制度,有章可循,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相关人员进行财务制度及报账流程的培训,宣传财务知识、税法知识、国家有关科研经费规定,保证科研经费报账顺利进行;其次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财务控制及预算执行进度控制,达到按预算控制各项目费用支出。目前各学校采用未引入权责发生制,无法严格区分部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部分科研间接费用仍占用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完全成本核算还有待时日。

篇3

首先,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在申请金额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不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而是过多的依靠主观猜想来申报经费。其次,在课题经费申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些费用支出较多,甚至基本都是一个项目,而另一些经费项目支出却非常少,甚至是零的情况。应当科学合理设计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表格,不能够将申报经费表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执行。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下拨环节存在问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机构的下拨额度予以落实。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限制了首期经费的下拨额度,反而在结项后才讲经费落实,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会对整个课题的进行产生限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使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造假的情况。一些理论研究问题往往不太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思考与创作。科研项目经费应当保证专款专用,弄虚作假是一种必须予以修正的行为。

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成因

1.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上的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法律建设,2006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配置、使用、绩效等进行有效规范。高校所采纳的一般是引导及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如教财【2005】1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未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基本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制定,有相对严格的支出范围及标准,而横向课题管理制度方面则相对灵活。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项目依托单位在项目的申请环节付出了较大的努力,而经费到账之后不能视同自身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有些高校为了鼓励大家去争取项目经费,有时会对项目申请部门放松限制。而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项目经费作为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要经费一到位,就全权归自己支配,导致经费支出上的各种问题,在软课题经费支出上面更容易降低要求,较容易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3.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不到位。

高校科研经费采用课题负责制,在扣除了部分的管理费用之后,课题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但对其财务及项目管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侧重交叉管理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较为不情愿的接受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的审核。尽管这种审核只是限于票据外观的形式性的审核,而没有深究该票据的真实性及经费使用合理性。这些通常容易导致经费使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

4.各职能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

科研项目均要求财务人员参与财务预算编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强,通常会以科研人员为主导,或全部由科研人员完成,而财务人员的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普遍存在科研部门人员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缺乏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了解财务部门的制度,财务部门的人员不了解科研部门业务,经费管理与研究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项目经费的投入、运用、耗费与补偿缺乏综合的管理与绩效。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机制的对策

1.前提条件。

1.1完善原则。

(1)要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高整体科研水平。(2)改革创新。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3)注重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根据科研工作的要求和不同层次科研工作的特点,对各类科研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优化资金配置,使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兼顾各方利益。在确保实现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注意保护学校利益,使各种形式的科研投入得到应有的成效。

1.2完善制度保证。

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多种多样,国家主管部门只对一些国家拨款的科学基金等出台了管理办法,对其他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由经费管理单位参照国家管理办法自行制定。由此造成了同一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在不同的单位执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样的项目在有的单位可以列支而在其它单位就不能列支,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失公正。

1.3完善组织保障

。高校应正确处理科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部门间协调配合。科研活动是高智能高风险的创新性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则。正常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行政化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和阻碍。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为中心,经费管理规则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有科研人员的参与,双方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科研项目从申报、执行、验收、结题到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等部门协调合作。

2.建立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预算考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实现事后的激励。

3.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责任分担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成本制度应明确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的成本核算应以整个科研项目研究期间作为成本计算期间。如果一个课题组同时承担有多个项目,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在所属项目间进行分摊。

4.建立科研经费监管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4

一是财务人员与科技人员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沟通。二是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财务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的实际需求二者难以沟通。三是缺乏两者沟通的平台和制度,导致二者难以对经费预算、使用进行及时沟通。

二、对策与措施

1.改变立项办法

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所提供的科研产品都为公共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各级财政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需的经常性经费都由财政供给,唯有其从事研究的经费必须通过竞争性科研项目获得。而现行的立项办法通常是由各科研院所、企业自行选题各自申报,立项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从中选择部分项目予以立项,而不是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由立项单位进行主动设计,连续支持。从而导致项目多、小、散,为项目而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状况。这样的立项方法既不符合农业科研的特点,也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带来难度,更不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提升。因此,应改变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办法,实行主动设计,滚动支持的立项方法。采用这样的立项方法能有效改变目前项目多、小、散所带来的经费预算不准确、监督管理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2.实行动态预算管理

如前面所分析,农业科研项目由于受其周期长、内容多、变化大等因素影响,立项时一次预算难以做到准确。应改变现有的预算方法,将一次性预算改为动态预算。其具体做法是,项目总经费确定后,以年度预算为主,年度预算允许根据上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当年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科目经费使用安排进行一定的调整。如,上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田间试验失利,则允许下年度预算时增加相应的试验费和下乡差旅费、交通费等。实行年度预算为主的动态预算管理,不仅符合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管理要求,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便于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平台,将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全过程及时在平台上公布。这样做,一则能使科研人员随时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之对经费使用进度与预算的相符性做到心中有数;二则能使项目领导、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管;三则能有效解决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与课题组成员之间沟通脱节的问题。四则能有效避免项目经费用不完或不够用以及项目结束后再进行经费调账等问题。真正实现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

篇5

1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结构守旧

当前我国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相对守旧,沿用的还是从前的那种直线式管理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确实有利于科研院所之内的管理,也有利于进行考核,但是在当今的科研院所发展过程当中,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很难实现第一时间的交流,进而这种相对守旧的结构,不利于当前我国科研院所的发展。

1.2 工作人员对经费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科研院所目前的工作人员,还比较缺乏对于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许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经费的正确科学管理,导致经费不足或者经费使用出现问题。这就会造成很多时候,当科研院所真正需要经费的时候,却发现经费不足,或者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1.3 项目经费协调过程中存在弊端

当科研院所要进行一项科研工作项目研究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这时候如果科研院所自身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协调,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费的拨款。而往往在项目经费协调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弊端,很多工作人员以及部门领导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协调作用,所以往往会导致协调工作不够和谐,进而造成项目经费难以落实到位。

1.4 经费预算管理不到位且约束力不足

对于每一笔经费,实际上都应该进行预算管理的,而当前我国许多的科研院所,并不能够很好的对经费预算进行管理,或者即便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但是实际的约束力却明显不足,这就会导致在后续的支出过程当中,预算经费与实际开支差别很大,或者实际的开支并没有按照经费预算来进行,预算远不够实际的支出,进而造成科研院所的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的科研项目都会因为经费紧张而难以更好的落实和开展下去。

2 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改善措施

2.1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模式与办法

科研院所要想得到更为长久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有更多的进步,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首先就需要完善科研院所的经费管理模式,进行经费管理方法的创新。从前直线式,也可以称之为垂直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科研院所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实现一定的创新与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的管理。不仅仅要进行垂直化的管理,还要纵向开展,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立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必要的环境创设。科研院所在进行一项科研工作开展的时候,不可能单纯的由一个部门完成,也不可能部门之间不需要沟通和联系,每一项科研成果的研究成功,都是需要许多部门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的。所以就需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提供更多的条件与可能,一方面对于部门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帮助,一方面对于部门内部的经费沟通和联系具有很大的作用。

2.2 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

首先应该规范预算的编制,对于科研院所内部的经费预算具有科学并且明确严格的规定,这样才能够确保科研院所的经费预算有章可循。项目负责人要积极的与进行预算管理的财务人员进行沟通,对项目进行充分地认识之后,要考虑每一个细节,进而有效的实现对于科研经费的把控,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另外还应该派遣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到项目组当中,跟随项目的推进,这样有利于人员更好的实现对于项目的把握,进而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确保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除了进行科学的预算机制设立,还应该强化科研院所部门内的成本意识。毕竟任何的经费都是有限的,本着为国家节省资金,为院所节约经费的原则,部门内也应该强化成本意识。对于一些项目的开展,应该有严格的规划,而不是随意地进行经费的浪费,只是片面地注重结果,却不注重成本以及间接的一些开销。所以让院所内部的人员形成成本节约的意识,对于进行经费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完善横向科研课题管理

在当前我国科研院所的发展过程当中,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争取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院所内部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和鼓励机制,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研预算的争取,横向进行科研课题的管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来支撑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另外还应该加强那些利用横向科研管理方法进行资金争取,然后进行物资购置的管理,避免一些因为个人的利益,利用国家财产以及院所资金进行牟利的现象产生。

2.4 建设科研管理经费管理的信息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研管理经费更是应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将信息化引入到经费管理当中,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经费的科学管理,更可以有效的提升科研院所的经费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将院所内的资金进行相应的录入,无论是支出、结余都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院所内部实现经费的公开,对于科研院所经费的公开与透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还可以通过网络以及信息化的开展,加强对于经费核算的力度,利用全新的手段,实现经费的科学管理,这样也有利于院所内部进行经费的管理,有效的避免了经费不足以及经费支出混乱的现象产生和出现。

3 结束语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科研院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获得了成功,这与科研院所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分不开。然而科研院所每进行一次科研工作,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就需要实行严格的经费把控,这样才能够确保科研院所在开展科研活动的时候,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确保在科研院所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有效的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崔克檐.项目管理在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李希婧.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7:5-11.

篇6

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经费管理在科研单位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也极为特殊,它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确保科研经费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规避经费使用风险。然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关系到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诸环节中,经费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它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开始,是此后各阶段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一些科研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上存在合理性与准确性丧失的问题,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会围绕“科研”二字,技术因素会对申报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关注技术因素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过于淡薄,加之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较为欠缺,这导致了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态度不端正、方法不规范,并使得预算编制结果不够准确和完整。

(二)项目经费支出考核缺失。在很多科研单位中,如果项目财务验收审计不严格,存有问题和不足的项目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些问题和不足会被隐藏起来形成隐患,项目组在财务验收通过后便不再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疏于对经费管理流程的反思与总结。

(三)对经费支出中形成资产的管理不够。一方面,就项目经费支出中出现的专用固定资产而言,不同科研单位的管理措施有很大不同,在有些机构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核算办法较为明确,也有很多科研单位未将专用固定资产核查办法写入经费管理办法中。另一方面,针对经费支出时外购与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很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清晰的规定,尤其是未对是否将成本核算与核算资产同时进行加以说明。

二、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性管理,项目预算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及其使用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不合理不但会拖延科研进度、抑制项目的顺利开展,还可能造成成本的加重以及资金风险压力的增大,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起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各课题小组之间矛盾和不满。因此,科研单位要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中心,从实际成本出发,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遵循并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基本原则,对经费预算进行准确合理地编制,准确得出项目预算,合理分配既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保障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要极力避免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不清楚、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不了解的问题,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课题小组要加强协调配合,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上相互监督,保证经费收支手续内容真实有效、数目齐全;要减少核算失误,增强经费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应在发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公平公正;应严厉禁止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状况,禁止通过科研经费谋取私利,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项目上;科研经费支出必须符合项目预算和合同约定。

(三)实施追踪问效、绩效考评。在科研项目开展中,应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专门的负责人综合把握项目实施情况。要规范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对于科研经费报销,应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核准,继而需经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且要通过院所领导的审批。对任意一笔经费,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和追踪问效。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禁止虚假报销项目。与此同时,要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制度,以科研项目的综合运行效果、科研支出目标完成状况、投入与产出对比状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内容,而不单以其经济效益和审计验收结论为标准,从而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优化经费整体架构。

篇7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改进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相关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以及单位在科研活动中所承担的管理责任,这也对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提出了全新要求。但目前很多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此方面工作仍缺少足够的关注,经费使用随意,经费资源管理混乱,项目支出核算困难。针对此现状,不断完善并创新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医院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够细化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核算设置了科教项目收入和科教项目支出,科教项目结转(余),待冲基金,科教项目收入、支出和结转(余)均未设置明细账。虽然说“待冲基金”这一设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经费的支出,但对实际发生中的其他科研业务费包括文献检索费、查新费、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研究成果评审专家费、费、协作费等均没有明细科目,导致课题决算时收入支出归集不清晰,对其支出的合理性无法做出明确的评价,也无法发现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现象,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二)科研经费账目支出不全面

只是核算了购领固定资产、卫生材料、药品及会议费、差旅费、版面费等部分支出,没有将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人员工资和奖金及临时工工资等计入科研成本,导致科研项目成本偏低。

(三)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

目前医院相关会计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没有详尽的规定,从而造成即便是同一地区的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也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一些医院除将能源耗材、培训、水电、设备、印刷以及协作等所需支出列入到科研经费列支之外,还将餐费、甚至礼品等费用也一并列支其中。此外医院不同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根据自我需要单独购置仪器设备、试剂、卫生材料等,没有考虑医院是否已拥有相同仪器设备和材料,造成经费的浪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存在超标、超范围使用现象。发放科研劳务费、专家评审费手续不严,签领单上无本人签字,由科教部门经办人员代领。科研奖励费的支出占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比例过高,奖励经费按照下拨经费和自筹配套资金的一定比例发放,但很多用于奖励国家级论文的版面费,真正用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奖励却并不多。

(四)经费拨付不及时、配套不到位

在经费实际下达的过程中,拨付普遍存在延迟的现象,往往由医院先行垫付资金,导致项目由于缺少资金而进程缓慢。另外,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自筹配套资金不属于“科研项目收支”范畴,而是直接记入“医疗业务成本”,但配套资金应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和临床科室混合领用物资,仓库领用单上未注明是哪个科研项目,而是直接标注科教部门领用,财务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该笔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五)各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不够

科研工作主要由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全权管理,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研开展、评审以及科研经费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当和科研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沟通、监督,确保科研经费列支、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错误,加以更正。

(六)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

目前很多医院并没有高效的经费管理办法,其管理工作的不足包括管理权限模糊、经费使用随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奖惩机制、监管力度不足、预算有待进一步细化等。因此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在政府出台新制度的同时,医院需要积极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

结合医院实际,在该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及低易品”、“药品”、“日常经费”四个明细科目。另外,还可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账,分别列支项目的收与支,实行双辅助明细核算。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的情况,单位配套资金使用的核算,建议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科研配套”的明细,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这样对每个课题费用支出花在什么地方,目前进度如何便可一目了然,财务人员对于每笔科研经费的支出就会有一定的了解。科研项目支出的细化核算,能更好地了解项目的收支情况,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其使用的合理性也可做出相应的判断。

(二)对科研经费采用全成本核算

将科研费用分为直接科研成本和期间成本,在核算过程中,直接成本凭报销单据直接列支在科教项目支出的各个明细科目下。但期间成本却需要财务人员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加以归集分配,根据科研项目或课题的性质设置分配的比率和方法,对科研所用的房屋、仪器设备、水、电、等进行分摊。此外科研经费还应当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个新的项目立项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编制经费预算,对各项支出做出大致的配比,财务部门根据收支情况对其预算进行审核,共同完成预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要切实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经费管好用好。严格审批制度,经费支出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科教部门、分管院领导签字,由财务进行审核后方能列支。内审部门要经常对差旅费、招待费、人员劳务费、专家指导费等进行不定期地审计,进一步查缺补漏,规范管理。财务部门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根据实际发生数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科研经费收支平衡,不出现赤字。

(四)构建报销管理制度

首先需明确经费的列支范围、审批权限,并制定规范的报销流程。涉及到医院科研工作的设备、试剂、科研材料等采购支出,需要严格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开展。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财务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其次要定期实施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六)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在科研活动中如果需要购入某种设备、仪器、材料等某类资产时,首先上报,并需要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分析购入此类资产的必要性,确定需要采购后,登入到医院固资明细表中。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各类资产的跟踪管理,防止资产闲置或重复购置。医院应当将科研购置的设备、材料同正常经费所购置的设备采取同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开展采购、调拨、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并鼓励科研工作者可利用科研经费结余来采购。此外,除设备、材料等有形资产外,很多无形资产也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为提高经费管理效能,需要将无形资产也纳入到经费核算及管理的体系中。包括对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转让。

(七)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当在科研活动中,强化信息沟通,当科研立项后,财务部门就与科研部门一同协作,监督科研预算是否合理,并提出完善建议。当科研项目需要支出费用时,需要由科研管理及财务部门的审核批准以后,才能列支。

(八)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提高管理水平,医院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的经费管理平台。或将科研经费纳入到现有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首先通过信息平台生成经费预算,在正式立项前,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将科研的基本信息以及科研预算的相关信息输入到信息平台上,生成经费预算计划表。之后将预算上交,通过对预算以及项目的分析审核,确定是否正式立项。确定立项后,将预算发给医院的财务部,由财务部根据预算计划建立专项经费账户,以及相关科目。如果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包含多项子项目,那么预算也要相应的建立各子项目预算,以及汇总预算,在实施各子项目经费管理的同时,做好同步汇总经费管理。此外很多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多,包括多个子项目,导致存在混乱,甚至出现不明确自己所属子项目经费预算的情况。对此,信息平台可建立经费查询功能,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这一模块明确预算编制以及当前的执行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超支,实现经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经费的绩效考核。针对不同子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预算编制,制定预算考核目标,并细化到项目的各科研者身上,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核算及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之后分别从会计科目设置、经费账目支出、经费拨付、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分析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报销、绩效考评机制,从强化沟通协作以及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与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小君.从财务角度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4,(10):55-57.

[2]陈翠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的核算与管理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3,(6):189.

[3]杨燕军.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1,(5):45-46.

篇8

医院是科学研究问题提出和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场所,医院在转化医学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国家倡导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医院的科研发展将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虽然医院拥有大量高学历、具备科研素质的专业人才条件,但工作仍以临床为主体,科学研究开展力度不够,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受限,开展高水平研究难度大。所以如何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对医院科研管理提出了挑战。PDCA循环作为质量改进不可或缺的工具,应用于医院科研管理中,将会对医院科研质量提升、转化医学发展提供帮助。

1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包括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置)4个阶段,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3~5],它是对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一种科学总结,是提高每一过程质量到提高总体质量的往复循环。它包括了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1.1 PDCA的四个阶段 ①P阶段:即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②D阶段:即执行阶段,实施制定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强调在执行措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③C阶段:即检查阶段,对照计划内容,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④A阶段:即总结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纳入标准、规程或制度;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到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

1.2PDCA的八个步骤 PDCA的八个步骤是四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②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③找出各种原因中的最关键因素;④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进计划;⑤执行所制订的计划;⑥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的情况;⑦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提炼上升为"标准";⑧提出遗留问题,并将其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予以解决。

2医院科研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

在国家倡导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发展大背景下,应大力满足临床一线人才对科研存在迫切需求,提高项目基金支持率,促进个体发展、学科建设和医院科研发展。运用PDCA循环对科研管理进行完善和提升,将构建一线人才和项目招标机构之间的桥梁,弥补人才和科技政策之间"接口"缺失,实现医院科技实力的提升。

2.1 P计划 发现问题:医院作为疾病临床治疗单位,在科研课题申请过程中,科研课题申请不足,缺乏相关科研合作机构,科研成果保护不足等情问题时常出现。

分析原因:①临床工作人员因临务繁杂,对科技政策、项目申请要求关注度不足;②缺乏相应的科研合作机构,对课题中涉及的基础科研问题不能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③对科研成果专利分配政策了解不充分,申报不及时,造成科研成果丢失。

主要因素:①科研政策培训不足②缺乏科研合作机构③科研成果保护不足。

制定改进计划:①对科研人员进行分层分组,对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②对不同科研项目政策、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相关科研人员集中培训;③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④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申报。

2.2 D执行

2.2.1建立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科研分组和分层动态管理,对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①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青年项目组:男性

对于不同项目申请要求,通知符合的申请者并进行申请指导:鼓励青年项目组申报青年项目;第一层次人员鼓励申报院级、局级项目;第二层次人员鼓励申报局级、省部级项目;第三层次人员鼓励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项目。意义在于建立人才梯队,合理配置项目申请名额,提高单位中标率,给年轻和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才提供更多机会,调动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2.2对不同项目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集中培训 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充分了解不同项目的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并将科研管理与临床医学等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项目开始申报前1个月组织聘请相关专家进行项目申请指导,在项目申请期间组织相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相关申请内容进行审核,对有潜力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申请指导,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2.2.3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 引进PUBMED、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平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置资料查询室、图书馆、电子查阅室,便于科研人员查询相关专业最前沿热点,发现新的学科方向及创新点。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将项目申请经验、注意事项、新的科研方法进行沟通交流。

2.2.4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申报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科研教学及技术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将本院职工以本单位作为研究单位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中华核心和SCI收录文章,以及申报的专利、成果、奖项等,进行相关费用医院报销福利政策。并进行年终统计,根据医院制定的奖励制度,由科教、财务两个科室制定奖励计划进行奖励。与院内职称晋升挂钩,在上级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条件上,进行量化和细化,对专业期刊、核心期刊、专利、著作等由低到高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和后的分值计入晋升成绩,形成人事晋升促进科研产出、科研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

2.3 C检查 统计全院实施科研管理PDCA循环方式以来的课题立项数、科研经费数、发表文章数。

2.3.1医院科研立项项目在新的科研管理方式促进下,2008年至2014年科研立项项目逐年递增,平均增幅为26%,另外至2014年承担或合作的"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21项。

2.3.2随着申请课题的逐年递增,到账科研经费也随着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为26.5%,2014年共到账经费为3478万元。

2.3.3论文数量间接反映了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数量持续增长,平均增幅为16.2%,且质量也持续提高,SCI数持续增加,2013年、2014年发表SCI论文数较2011年、2012年增长近2.3倍。

2.3.4我院科研实力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我院学科平台建设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成功搭建了"临床疾病资源库平台";与国内、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佑安-牛津临床研究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联合肝病研究所";于2011年获批了"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2015年又成功获批了"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讨论

我院是一家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的三级甲等医院,现拥有开放病床710张,承接着北京市、全国传染病、相关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患者的收治工作。以"服务患者"为宗旨,在相关传染病临床治疗工作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大力拓展科研工作,搭建起国际化高新医药科技临床与转化医学高端平台。科研处以医院发展思路为指导,引进先进的"PDCA循环"管理理念,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以申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培训,对科研人才实行动态分层管理,在不断完善的7年中,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

从我院科研管理部门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和科研成果分析,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科研管理中,促进了医院和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临床与科研之间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升了医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竞争力。"PDCA循环"管理理念不只适用于科研管理,也适用于医院其它业务,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国内医院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53.

[2]杨莉.我院加强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949.

篇9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篇10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之中,不仅需要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先进的仪器设备,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带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而21世纪必将成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我国医院学科建设的现状

1.1缺乏完善的学科建设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分不清轻重主次等问题;在学科规划方面,很多医院的学科设置不科学,存在着较大的部门利益冲突,这严重阻碍了医院学科建设的正常发展。另外,医院的新兴学科发展速度迟缓,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错失了很多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机会。

1.2学科建设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 医院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领军人物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很多医院缺乏较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兼具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则更为紧缺。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之中,中、青年人才较为缺乏,医院的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另外,很多医务工作者不了解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对自我价值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医院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制约学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国内很多医院往往重效益而轻科研,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尤其欠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内拥有很多重点医院,但进入教育部重点学科行列的却寥寥无几。

2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开展医院学科建设的意义

2.1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效率 要推进医院学科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学科建设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而完善信息平台则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学科建设人员的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能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更为便捷和及时的进行信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方便了信息的获取,节省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科研实力和水平。

以某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为例,在运行了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学科建设管理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该医院的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拥有了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并获得了多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还有拥有多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多项以及总数高达2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全院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也在逐年的上涨,从之前的几篇到2014年的近百篇。

2.2提供了进行绩效评估的有效模式 在医院的学科建设当中,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系统在程序设计方面兼顾了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而且基本覆盖了医院学科建设管理的所有内容,为进行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也实现了对重点学科(实验室)、经费、人才等几个方面的动态管理。根据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和合同计划所获得的信息,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信息审查、信息过滤、以及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系统,大大提高了学科建设进度管理与绩效评估的水平。同时有关专家可以利用该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打分,提出有益于学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案

3.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为了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医院需要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利用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医院图书馆建设,进一步增加科技期刊及检索设施的投入,使学科建设所需的信息更加及时、全面和准确,通过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医院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与学科建设相关的信息资源,使医院、区域和国际间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这样才能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渠道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科建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建立健全学科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学科管理部门要在医院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学科管理办法,比如《学科建设评审体系》、《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学科建设规划》等,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估体系,使学科评估逐步量化、细化和具体化,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同时也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拓宽管理队伍的视野,增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提高学科发展的能力,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成长,打造出高水平的学科管理队伍。

3.3构建针对医院学科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学科建设的组成结构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建立各种相关的业务处理系统,提高学科建设信息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协助完成各种管理和报表分析报告。在具体的系统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①系统资料文稿及有关数据可以随时录入、修改、查询、插入与删除。②完善数据检索及统计分析功能,支持相关数据的导出、导入、传输、上报。

3.4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参与建设的人员要加强学习,其中学科带头人要发挥重要作用。医院是技术、知识高度密集的地方,对学科建设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学科建设人员的知识储备量越多,学科建设的成效也会越好。反之,如果医院的学科建设人员素质不高,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人员要加强学习,尤其是要提高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促进学科建设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医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就必须开展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而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医院的学科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医院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科信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天萍,杨涛,李志光,等.构建医院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初探[C].首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学分会第11次学术年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