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校园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校园培训

篇1

数字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篇2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篇3

现今高校图书馆针对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要,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和自建了许多相关的特色专业数据库,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而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专业特色各异的数据库的管理检索平台特性不同。使用的检索、下载浏览方法又有所不同。所以,加强对特色资源利用的培训,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

1网络环境下特色资源的新涵义及分类

特色资源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信息资源建设与国家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也符合国际文献资源建设的潮流。狭义的讲特色资源数字化是指对高校已有的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它包括一是己有的纸质文献进行的描述、分析、组织等数字化加工使之成为可以共享的网络信息。二是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或购买新的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具体到每一个高校它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像我们过去隶属国家粮食行业的院校图书馆要想在众多的图书馆中提高信息服务的深度,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强化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品牌,以本校具有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特色化的建设,加强特色资源利用培训。即可以使校内教师、研究生、毕业班学生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又开发了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也为本行业的用户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进而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为推动粮油食品行业和河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努力。

以我馆为例,特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如下:(I)购买的资源:根据本校在全国粮油食品业地位和影响,根据重点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购买的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不断完善馆藏资源体系,使其更具特色化;(2)自建信息资源:我馆是原国家内贸部粮油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依据馆藏优势,我们于1989年开始独立开发了《中文粮油食品文献篇名数据库》,1991年开始在图书馆正式使用,该子库收录了1984—2005年以来有关粮油食品方面的期刊、会议、图书等信息,生成篇名数据5万余条。(3)联合开发共建共享资源:1996年我馆的“粮油食品文献篇名库”被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中心选中,作为《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IDB》的子库进行联合开发并制成光盘数据,随后进入万方数字资源系统。随着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和读者迫切需求,从2003年开始,我馆着手开发深层次《粮油食品专题数据系统》的工作。目前在我校图书馆网站运行的《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包含9个子库)是经CALLS(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中心批准的“十五”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子项目之一,2007年1月通过了数据收割验收。

2网络环境下特色资源利用培训的新内涵及主要形式

2.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的新内涵

国内大量的专业网站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读者可以不到图书馆来就能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资料。随着读者检索利用网络资源的发展及人数不断增加,图书馆读者的内涵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网络用户”则成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对象的重点。

2.2图书馆开展特色资源用户培训的主要内容

高校图书馆对用户进行培训教育工作的策划及组织主要由图书馆信息与技术部负责。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图书馆特色馆藏电子资源及网上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评价、利用的方法和技能检索策略等。各种专业数据库中收录各个专题文献的特征及检索技巧。(2)特种文献资源的(标准、会议、学位论文、专利、产品目录等)检索及利用。(3)自建特色专题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及检索利用的用户教育。(4)介绍大型的联合目录,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文献传递方法等,以保障专业原始文献的索取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应注意向用户介绍互联网上的免费专业资源,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外文文献库,“中国知网”全文库等大型资源所提供的免费题录检索。

2.3特色资源利用培训的主要形式

2.3.1图书馆入学专题教育

每年新生入校时,我们图书馆会把编制的读者手册指南读本直接发放给新生,并在图书馆主页读者指南设置“新生专栏”,编制的“新生入学教育课件”可以随时下载浏览,使大学生随时了解学校重点专业及特色收藏。图书馆还和各系的学科馆员结合起来,重点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特色的深层次培训教育,为大学期间有效的利用特色馆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2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及专题讲座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课程内容上逐步加大计算机检索、网络资源的利用的比重,以适应专业网站和数据库的快速发展。网上文献检索教室也将图书馆各类使用指南和学习课件放在服务器上,用户可在远程终端通过网络调用课件,进入虚拟教室学习。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制了不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网上数据库指南,上机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本馆中、外文数据库使用,同时也了解更多的食品专业的免费资源。结合本校的特色通过对食品、生物、化工、机械、仓建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毕业班进行专题数据库利用讲座及上机培训,开展图书馆资源利用宣传月活动等,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3设立“图书馆常见问题解答”,建立畅通的咨询台,提高电子通信专项培训效果

对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高校图书馆已设立了“常见问题”栏目,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9校系统的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Digitalbibrary)的FAQ积累了许多实用的介绍和使用指导,清华大学图书馆上网的“图书馆利用100问”提供了非常优秀的FAQ服务,在我馆也在读者服务中也设立了“常见问题”栏目对一般性问题、数据库检索、咨询服务等常见问题都作了详尽解答。虚拟咨询,它是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广泛提供的一种用户咨询服务形式,目前主要手段有电话、电邮咨询、留言咨询、实时咨询等方式增加了用户学习的随意性、广泛性。图书馆馆员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电话、网络传真、QQ文件传送交流等更新型、更便捷的通讯手段进行群组和个别用户的特色咨询服务,充分提高特色资源的利用率。

2.3.4其他形式的用户教育

定期或不定期地编写有关特色资源利用、数据库检索方面的资料通过“高教参考”、“图书馆动态”等在图书馆主页,并通过板报宣传,直接拷贝培训课件等形式向学校教师、研究生等按专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成为许多高校现今经常采用的用户教育形式之一。

3特色资源开发整合与培训机制的融合

3.1特色资源开发及检索平台的整合

以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为例,我馆是在原郑州粮食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50多年历史的高校图书馆,目前开发建设的《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是2004年4月经CALIS(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中心批准的“十五”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子项目之一。该数据库是由粮油食品篇名库、期刊全文库、标准全文库、科技动态库、硕士论文库、图书目录库、专家库、设备图片库、视频库等子库组成。文献主要以全文、题录为主,包含了多种文献类型。系统提供了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和分类导航等检索功能,并提供题名、作者、关键词、日期、文献来源、标准号等多种检索途径。数据库系统使用清华同方“TPI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创建、和管理的平台,目前特色数据库有数据18多万条。并已在我校图书馆网页和互联网运行。通过特色库专题培训讲座、检索课、宣传册、网络宣传,征求用户意见等形式广泛宣传粮油专题特色库,在每年毕业论文和设计,科技成果结项,研究生选题,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集中月份,使数据库的访问和下载量快速增加。粮油食品特色库的开发也为国内粮食行业的教学科研人员、粮食加工、贸易人员提供了优质、方便的检索服务。

3.2提高特色资源的利用的途径及建议

3.2.1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借鉴于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经验。最早出现于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学科馆员通常由具有某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担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在国内最早率先施行了学科馆员制度,该制度推出后,很快得到了推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把咨询馆员按专业背景指定对口服务院系,通过针对各系新入学的博士、硕士生及新教师开办专题资源培训,通过编写用户参考资料,收集整理相关院系网络资源的导航工作等。学科馆员开展的特色资源培训教育为读者提供了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

3.2.2建立内容丰富多彩、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主页,开展便快捷的检索服务

图书馆主页是图书馆在Intemet上的一个窗口,也是图书馆联系读者的桥梁,图书馆通过自己的主页,开展丰富多彩的尉上服务。利用网络的高速性和普及性,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开辟读者导读服务专栏。通过建立信息公告栏、读者服务指南、公布图书馆近期活动安排等,设置多功能服务窗口,加强与用户的沟通,特殊需求特殊对待。使用户及时了解本专业电子资源和相关课题的新内容,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

3.2.3更新服务观念,健全用户培训评估体系

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培训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稳定和不断发展改进的工作,所以有必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的评估体系。这样可以及时了解用户学习的情况,掌握网络资源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提供改进用户学习的依据。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计划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也对图书馆与各学院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起到促进共建监督作用。建立完整的用户培训机制,重视培训结果的评估是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培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更是我们需要向国外图书馆同行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和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逐步来完善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

3.2.4建立用户信息需求和反馈的畅通交流渠道

篇4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8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以最简易的设备投入获取最大的绩效,以最优化的平台管理获取最佳的效益?如何搭建学校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服务于当前的教学改革?我校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思想重视、转变观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基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为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开始思考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问题,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我们认为:

(1)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是办学方向。探索教育现代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先进的通信通讯技术来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教育学生来培养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2)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养的人才,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社会,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3)教育信息化水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与全面提升。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只是关注校园网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应用前景。这一点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缺乏管理和教学的应用软件平台、资源库,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实际、明确重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数字化校园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就能够建成的,而是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针对学校实际,理清思路、合理规划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只有规划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比如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就针对了我校的实际——温岭市城南中学是台州市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是台州市、温岭市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于2010年成为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12年成为台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同时我们也借鉴了其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在温岭市教育局教仪站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应用和探索。

我们的建设思路是以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从而逐步实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现代化。我们始终坚持了三个“有利于”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切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一切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确定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利用学校网络环境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管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是统一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各个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有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平台、对外的门户网站、扩展接口。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

依据规划,我们分步骤实施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1.组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统一协调指挥;分管的后勤信息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校内各科室负责人参与;信息技术相关人员负责技术工作。

2.制订了《城南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路线图》,明确了各个阶段目标及任务。

(1)硬件准备:购入一定数量的电脑,确保教师一人一机。2011年下半年,我们通过市教育局教仪站购买50台计算机,并在2012年新学期开始后分配给每位教师,实现了师机比1∶1。

篇5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篇6

一张张兼具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电子证件已经陆续出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手中,这张IC卡能实现学生证、出入证、医疗证、考试证、借阅证、饭卡、电话卡、上机卡、储蓄卡等多种功能,实现了学生校内生活一卡通,首批使用这种电子证件实现学生校园数字化管理一卡通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

1 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系统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手段,依托于学校校园网为载体进行建设,是集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核心应用项目,常称为校园一卡通建设项目,校园一卡通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学生的校园管理数字化,包括学籍管理与考勤管理电子化、教学考试及成绩查询网络化等。

2 校园一卡通证件的功能和用途

校园一卡通证件正面均印有学生所在学校的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等信息,内有芯片储存着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财务信息、奖惩信息等。校园一卡通证件的功能和用途主要体现在校园消费、管理和金融应用等方面。

消费:作为现代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可直接支付在校内的各种费用,如食堂就餐、校内购物、校车乘坐、上机上网、医院诊疗、资料复印、文件传真、洗衣、洗澡、理发、体育活动等等。

管理:本证件可以作为学生的校内个人身份的证明,可用于身份识别、图书借阅、自行车存放、门禁出入、考勤考绩、教学实习、学籍学分、医疗信息等管理工作。

金融应用:将校园一卡通项目系统与合作银行连通后,实现校园一卡通证件与银行卡在物理上分离,逻辑上一体。校园卡具有校内消费、管理功能,银行卡具有金融应用功能,由合作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可在国内该合作银行各营业网点、柜台、ATM机进行存/取款,也可在设有该合作银行POS的商业、饮食、娱乐场所消费、购物。

3 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

校园一卡通项目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项目的设计要架构在校园网上,不仅具备消费功能,而且还要具备身份识别和校务管理功能。校园一卡通项目的建设必须满足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与其它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如数字图书馆、校园无线网、构建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库等系统建设的实施关系,要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实施建设。

校园一卡通建设应该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物理网络的搭建;系统平台的建设;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一卡通系统对接建设;人员培训。物理网络的搭建又包括四个方面:结构化布线、网络连通(网络设备的选择)、服务器的选择、终端的选择。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桌面平台、数据库、防火墙等的选择。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指根据学校的需求购买一些适用于学校日常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应用软件,或对本学校的具体的特殊的需求自行进行二次软件开发,如学院的数据中心建设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即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集中进行身份认证,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基础应用信息系统见表1,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有选择的分期完成。一卡通系统对接建设是指正确处理一卡通与已有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和系统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等问题,实现学生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如果能够实现各系统的无缝连接,例如一卡通系统与学校课表联动,自动通过课表设置智能IC卡钥匙,能够打开将要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的电子锁,并可用于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启。校园一卡通电子证件可以作为学生证、考试证、借阅证、饭卡、电话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储蓄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多种功能,要分期完成,逐步扩充各项功能。培训从人员角度,培训可分为四级:院长的培训、校园网管理员与终端操作员的培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全院教工的培训,初期首先进行校园网管理员与终端操作员的培训。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的一卡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校园一卡通系统完成后将会使各高职院校形成一个跨平台、跨数据库的可自我发展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逐步将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成一个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校园文化为目标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应良.教育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及支持关系[J].管理信息系统,2001,1.

[2]李圣良,王成华.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探讨[J].教育技术,2005,3.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092-02

1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平台

数字化校园平台通俗点讲就是指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构建的以教学、科研管理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与以往的传统校园不同的是,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主要目的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各种业务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

2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功能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包含教务管理系统(包含教工授课任务、教学计划、调课安排、成绩录入、学生选课安排、成绩查询、信息修改等等)、教职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包含职工基本信息、离退休状态、五险一金缴费状况等等)、校园网系统(包含学校后勤集团校园网管理、校园安全监考网络管理等等)、科研管理系统(包含项目申报,项目结题、科研讲座、访问放学、学术会议等等)、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包含教室的申请、多媒体设备故障处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培训安排等等)、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含教学信息的、教学事故的与处理,教风与学风情况通报与处理)等等。具体功能如下:

1)数据集中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各二级学院与学校行政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各部门通过校园数字化平台能迅速沟通,且能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

2)教学活动管理:构建数据统一平台,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务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3)科研管理:构建科研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信息,包含各种项目申报指南、当地发展大计、国家及当地扶持政策、学术会议等等;同时提供项目申报平台,通过信息共享,申报人员可以相互学习项目申报经验;安排国内外专家学术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培养教师们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水平。

4)后勤管理:构建后勤数字化管理平台,拓展各种数字化信息服务项目包括餐饮基本管理、看病在线预约,医药费在线报账,在线心理咨询、在线法律咨询等服务,从而形成智能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3数字化校园对高校的促进作用

1)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避免教师闭门造车,使教师有个平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和锻炼信息整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去教学。

2)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课堂需要对平台共享资源进行筛选和

加工。还可利用学校的自动录播系统全程录课,上传校园网,供人观摩探讨、分析得失。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师生间可通过在线交流、评论回复,讨论区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的方面各教研室老师也可彼此探讨研究,共同进步。

4)促进学生创业创新:构建学生创业创新管理平台,适时国家及地区创新项目申报信息、奖励机制、经费管理、导师介绍、创新创业团队组建等等。通过平台中创业创新论坛可以彼此观摩学习,交流心得,避免闭门造车、避免项目重复申报。既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也鼓励学生申报相关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和项目中来,注重实践,努力创新,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5)促进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统一管理: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统一办公,避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传递速度慢,处理事情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各部门沟通方便快捷,也大大的减轻工作任务、精简庞大的办公机构。

4数字化校园反思

1)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规划不足

在数字化建O中,如果对规划认识不足,就会对学校的有限资源造成浪费。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硬件支撑,师资配备要达到合适的比例,尤其是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在数字化建设中更应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资源。

2)数字化校园平台功能定位不当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对于校园数字化的建设要有清醒的认识全面的把握,否则只会陷入被动或者走入片面。数字化校园平台要真正能做到全校各功能的集中管理,数据的集中处理,信息的共享等,要在教学、科研、教务、后勤管理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3)教职工培训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充分体会校园数字化的优势,充分利用有效的校园资源,真正融入到校园数字化体验之中,让校园数字化平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共享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内部业务部门众多,很难形成全校性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并且由于人事制度的变动,极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交流的数据质量不高,而且容易重复建设,严重浪费校内资源。

5小结与建议

目前各高校都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自己发展目标,如何因地制宜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当中,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战略,是一件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大事。为减少弯路,不妨做以下措施:

1)建立数字化校园评价模型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有些年了,目前各高校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数字化校园。

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如何,使用怎样,有哪些弊端,学者们很少研究,所以建设数字化校园评价模型有助于从科学的、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校园数字化程度,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真正的校园数字化。

2)保持技术更新速度

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要适时的运用适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要及时应用到数字化校园中。同时要以人为本,技术的进步只是效率上的提高,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是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标。

3)以区域个性化发展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8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篇9

当前我校正处于建设初期,我们要扎扎实实迈好第一步。第一,解决认识上的问题。通过专家培训和实地参观,引领干部和教师对数字校园有正确的认识;建立奖励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形成“干部引领,骨干示范,全体参与”的建设氛围。第二,深入调研,了解干部、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三,细化需求,制订学校的落实方案。第四,找到合适的建设商,进行数字校园建设思路交流。第五,针对方案进行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管理中心、学科资源库等重点模块的建设。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使这项工作逐步渗透到管理中,让全体教职工逐步接受和适应数字校园建设后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第一,在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缺乏保障。第二,如何具体地调查师生应用需求,从哪几方面开展需求分析,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第三,前期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减轻教师负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第四,数字校园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方案,而且要考虑技术支持机构、组织协调机构、运行维护队伍、制定规章制度与政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挑战。

(北京延庆县十一学校 程玉玲)

经过前期市教委一系列的关于数字校园项目的培训及昌平一中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实践,我们对数字校园的理解正在逐渐加深。数字校园不再是像以前一样侧重硬件设备建设而相对应用不够完善。作为一所远郊区中学,我们的人力、财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很多功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将坚持“不求大而全,但要小而精”的数字校园建设理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51-01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一平台通过信息化环境支撑,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信息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数字化校园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包括两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实验室数字化辅助设备。

2、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教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和资源应用系统。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彭水县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初步建成了百兆或千兆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 有38.3%(如下表)的学校

已完成学校 二期在建学校 总计(中学+中心校+完小)

12 24 94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馆、教工宿舍联成了一个网络,实现校园内部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师生可以通过校园内计算机访问Internet,查找资料,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和各种教育教学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校外交流。

(2)调查的学校基本都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实现了食堂收费管理、机房收费管理、教师考勤管理等,有的学校正考虑拓展其功能。

(3)调查的学校中75%以上的学校都有大于120 G以上的教学资源,一些学校有200G以上的资源,一般通过自制、购买、下载、教学资源点接收等多种途径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并逐步系统化,以便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4)设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该机构属于技术性的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设备的维护以及信息的等。

(5)制定了各种使用、管理和奖励制度: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大家各司其职,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赏罚分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比如,电教人员工作职责、校园网络使用规则、微机室准则等。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近60%的学校没做好长远规划,在数字化这方面学校每年没有进行经费预算,而是有资金就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2)重视技术应用,忽视理念转变: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

(3)重视内部资源的建设,忽视外部资源的利用: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教学资源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

(4)教师信息素养整体偏低,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调查中了解到,70%的学校只是偶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很多时候都是靠教师自学的;

(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制度的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只是基础,管理才是保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中要讲究策略,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将学校信息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学校领导应借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可以到一些数字化建设示范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2、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从调查结果看,近58%的中学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详细的规划,并列入重点发展项目,19%的按上级要求去做,更有23%的觉得很难规划。

3、内外结合,资源共享:调查发现,50%的学校对软件的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校,很重要一条经验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认真履行职责和落实制度,确保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展示数字校园的魅力。

5、加强培训,建设队伍:数字化校园中设施建设是基础,而加强师生的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意识,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能力。

6、应用主导,以用促建: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自教师需求的应用才是真正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