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

篇1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郑毓信《中学数教学参考》9/2002

[3]《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陈辉志大才疏《湖南教育》6/2003

篇2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篇3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与形是最基础的两个部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处处都是数字与图形。

在日常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将抽象思维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不仅能表现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跳跃性。数形双向沟通思想不仅能够拓宽教师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而且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因此,复杂难懂的数学题目也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一、数形双向沟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1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逻辑的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但是由于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它给人一种单调、乏味、枯燥、难懂的感觉。因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1)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利用数形双向沟通,容易揭示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为概念赋予图形信息,帮助学生利用图形信息来理解、记忆概念及对相关性质进行应用。

(2)发展和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数形双向沟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在各种知识背景下提取有用的信息,且能从“数”与“形”两个维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数形双向沟通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构建了有效的知识网络,优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数形双向沟通使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深化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2有助于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1)数形双向沟通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向导”。数形双向沟通作为一种思维策略,虽然不能作为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可以作为寻找正确解法的一个思路及突破口,它使得学生不会拘泥于现有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模块,简缩思维链。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思维过程有长短之分,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过程短,思维链的环节较少,而能力弱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思维过程长,思维链多且无序。数形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型化、直观化,用简单、直观的图形代替冗长的代数推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储备有一些丰富的图形模块和数式模块,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这些图形模块和数式模块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方法。

3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完成了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但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偏重于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教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在中学阶段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很重要的。数形双向沟通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

(1)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形象思维。数形双向沟通丰富了表象的储备,而表象的运动过程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数形双向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运用数形结合解题能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直观地看到问题的结果,只需稍加计算或推导,就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因此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先从几何形象的直觉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预感,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形双向沟通表面上看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结合。任何的学习迁移都是通过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来实现的。数形双向沟通在应用的过程中,常常根据数量关系与图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可以把一个形的问题转化迁移到与之相应的数的问题,反之,数的问题转化迁移到与之相应的形的问题。

4利用数形双向沟通,唤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美的科学,数学上的对称美、轮换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形式在数学图形上的体现更为直观、动人。利用数形双向沟通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经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动力和追求解题的艺术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运用数形双向沟通应注意的问题1作图问题

在同一坐标系中将几个函数的图像进行比较时,要注意函数图像的延伸趋势以及伸展“速度”。教学中展示的图像仅仅是函数图像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完整的图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的部分图像中去思考、发掘。对函数的发展趋势和伸展形状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实现由直观图像到抽象性质的衔接。

2定义域问题

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过程中如果学生忽略了数学转化过程的等价问题,那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有可能扩大或缩小了,因此,画出来的图像就会多出或者少了一部分,而通过对这样不正确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错误的。所以,注意转化过程的等价问题是关键环节,考查转化过程是否等价,在得到相应结果后,再用另外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检查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

3逻辑问题

“形”并不能完全作为证明的依据,在几何证明过程中,除进行直观分析外,还要进行代数逻辑的证明与计算,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证明过程。应用数形结合时,“形”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而不能成为理论依据。不论是怎么样的题目,“形”只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只为解题提供一些帮助,只有给出严谨的理论依据,得到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数形双向沟通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重要的方法,其应用性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数形结合,因为它带有浓厚的“猜测”色彩而不能给出严谨的逻辑证明。因此,需要客观全面分析,发挥数形双向沟通的长处,在突出直观的同时,辅以严谨的证明。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一直都被广泛关注,它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好、计算准确、思维严谨得到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然而,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获得的成就却很少,同时我国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与国外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现象值得我国教育界深思.学校教育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由此看来,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也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依据设定的目标与任务,利用已有信息,从各方面开拓思维,以取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有:独创性.它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质疑,能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勇于创新.新颖性.它是指思维的目标、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比较新颖.综合性.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思维主体能恰当地把握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对个体问题的解决,更要解决整体中存在的问题,要对观察到的材料及事实进行深刻分析并总结,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多向性.它是指创新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思想观念,它的思路更为开阔,从各方面发现、提出问题,且能有较多的设想和答案.如果遇到思路受阻的情况,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及时转变思维方向,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另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变化性和创新性思维,所以,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创设宽松环境,提供创新舞台

创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当人处于宽松的环境中,更能产生好奇心和更强的求知欲,从而才会有创新的想法和行动.曾有研究发现,因求知欲强而被表扬的学生更愿意继续探究,进而产生创新思想.所以,中学数学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其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1.师生互动,创造创新思维环境学生应与教师共同参与到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可以加强他们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在教授“直线和圆的位置”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观日出”视频,以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直线和圆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看太阳的升起过程,积极思考、探究,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加,并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能更积极参与本节课的学习.2.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创新思维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希望能获得知识,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课堂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成功.那么如何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呢?此项难题就需要教师来解决.教师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并注重教学中的各个细节,因势利导,化难为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在“旋转”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画“将三角形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30°的图形”,由于这道题目比较简单,容易解答,这样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将上述作图要求中的“顺时针”去掉,提问学生图形将会变成怎样.由于未指明旋转的方向,可以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旋转方向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且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生动活泼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并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一个良好的适合教学的情境则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运用提问、实验等方法,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能使学生更乐于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教授“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同一花色的13张扑克牌,并提问:在这13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为7的概率是多少?此时,学生表现都很积极,认真思考,并大胆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观点后,并请他们亲自抽取扑克牌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创新热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数学学习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是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1.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呈现例如,进行知识点“弧、弦、圆心角”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同时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使学生能获得数学体验,能更直观地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在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探索过程中,同时变换问题,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对弧、弦、圆心角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思考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通过提问并解决问题,能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营造符合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其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解答题目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解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敢于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同时,组织学生激烈讨论、交流,并进行合作探究,进而找出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这样,可以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也培养了其创新思维.

四、小结

本文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征,同时分析了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提出了具体的一些策略方法.期望能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旭明.中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5期.

[2]杨晓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篇5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篇6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学科,一度被誉为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催化剂、思维锻炼的有氧体操。“数学是否是通过发现或创造产生的?或者说,在什么程度它是作为科学产生的,在什么程度上是作为艺术产生的?”[1]学生的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数学教学是教师对于数学的加工与再发现过程,也是重温数学发现过程的创意体验。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被重新唤起应该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关注学生思考

帕斯卡(B.Pascal)曾经提到:“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2],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作为思维的教学,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类认知的能力和技巧,还在于数学所培养起来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实践教学当中,学生在问题的问答、练习、板书等各种活动当中,都存在思维教学的素材,捕捉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素材并将其应用于数学的教学应当属于教师的基本功。[3]学生在面对这些数学活动时背后所形成的思维过程,挖掘出这种潜在的思维价值,将其引向纵深,提高思维层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将数学的学习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对问题情境层层分析,达到激发学生探知数学知识和思维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注重克服去数学化现象,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弱化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合理注重思维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虽然道理通俗易懂,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很多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刚板书完问题,就开始进行分析、引导,这种教学就成了典型的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或者是班级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数学本身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体验,

再从这种体验中获得自身独立思维的培养,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需要究其原因,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充分的交流,这才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2.促进教学理解

数学的教学在于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学者认为这是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哲学意义和认识特征[4]。当代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所注重的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中思想方法、态度、情感甚至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价值挖掘成为了当今数学教学的宗旨所在,这也就是数学素养的养成。我国在数学教学上也提出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其中横向就提出了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到解决问题再到最终的情感和态度,从单纯的数学应用来讲,小范围来看是通过教师的数学引导,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大范围来看,我国中学生数学教育的价值并未被完全挖掘,其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知欲望远远比教授给学生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3.鼓励求异思维

我国在数学教育上与西方教育相比,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上弱化了很多,西方数学教育将数学的知识内容更多地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由于在数学知识中适时地加入实际情景材料,使得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又不断作为素材加入到引出“未知”的过程当中,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可以将挖掘数学价值向前推进一大步。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常出现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剪去一角后,还有几个角?”问题的答案不难:3、4、5,

但是在一次实践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这个答案不对,学生的答案是我想要多少个角就可以是几个角,因为我可以按照弧线、折线来剪。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留出一个宽松的时间以及学习环境来鼓励学生思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讲是其数学素养的基础所在,新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数学“双基”教学到“四基”教学,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数学经验为人类在不断地实践生活中从事数学活动所累积起来的理性提升,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经验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之一。

数学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奠基石,也被视作科学的基础所在,在提高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有着充分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运用数学进行知识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数学教育是在自然人的基础上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从这一层面来讲,创新思维将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再探[M].刘意竹,杨 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单 尊.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01(06).

篇7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依据

1、教学过程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青海大通县下鲍中学初二(1)班为实验班,初二(2)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66人和65人。

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实验内容

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 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

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

4、变式训练: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 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5、归纳小结 :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篇8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篇9

中学数学实验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人为地、有目的地、模拟地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学科知识已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为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续力量,必须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思维。而数学实验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一)培养观察力,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1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已开始注重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数学实验仍困难重重。根据对部分中学的调查,广泛开展中学生数学如下:1.1时间少。数学实验因其本身的探究性质,相对传统的讲授来说,占用时间较多。然而中学课程较多,数学可是较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在短时间内应付中考、高考,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往往被冷落。1.2缺经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在众多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部分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素质的挑战:一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对于数学实验来说,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计算机知识,有事甚至运用到简单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二是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数学数学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硬件差。部分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电脑硬件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教学设施的供应尚有困难,这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来说无疑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2针对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问题的建议

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中学数学教育为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了数学探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加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和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应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因此,研究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依据与理论依据

1.实践依据

中学生逻辑思维已趋于成熟,对结构整体认知基本形成,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依据.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类比、归纳、总结的表达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具备了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数学知识不能进行强制性转移,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不断交流得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树立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对学习数学兴趣加以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完善数学构建的过程,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再创造教学”理论

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此环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

(3)问题解决理论

研究性教学可以不仅把问题落实到数学课程中,而且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自主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教学的目的.

(4)因材施教原则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思维固定不变,工作素质不高,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教学问题,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只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老师应改变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变成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保证研究性教学工作顺利的展开.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材中许多内容,只要进行“稀释还原”,即挖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就能发现它具备研究性课题的特点,可用研究性学方式进行教学.

2.选择教材内容的拓宽、引申进行研究性学习

对教材中有智力价值、重点内容进行拓宽、引申是选择研究性课题的着眼点,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示数学的本质,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

3.选择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性学习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转变自身的思维.

4.选择实习性作业作为研究性课题

选择实习性作业,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遇到的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择跨学科综合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选择跨学科内容的研究学习,采用数学教学的方法,可有效解决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问题,促进学科的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