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档案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档案化管理

篇1

随着信息化浪潮涌现,信息化从理论方式技术手段,都深刻地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赋予档案管理现代化以全新的内涵。我们要正视这种发展与变化,准确地反握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趋势、新要求,以档案资源信息化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

近年来,虽然档案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在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要求。因此,就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步伐。

1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性

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提高现代化水平,必须摸清国际国内的动态,了解过去和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才能确定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档案部门能迅速、准确地提供现代化所需的档案材料。面传统的管理方法则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春有采用现代化手段,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查阅到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材料,及时提供利用。所以,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是适应我国实现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然要求。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给保管和利用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利用者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档案部门能及时地无遗漏地向其提供所需要的档案材料,并迅速传递到每一个需要利用的地方。手工管理的落后状态,无法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种种难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改革落后的档案管理手段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为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2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运态的、发展的概念范畴,在不同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核心内容。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和工作体系正逐渐形成和发展。

2.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

它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传递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实现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它涉及广泛运用电讯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印刷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比如: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检索、编目、库房管理、阅览管理、各种统计工作,并把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的缩微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2.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档案事业的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管理科学的原理,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研究和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标准化,使档案管理与组织工作更趋于完善。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是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次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要不断地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2.3档案干部知识化

由于设备的现代化和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档案专业干部队伍。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应懂得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操作和管理,在档案专业有较深的造诣和较高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2.4档案资源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和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和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开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作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档案资源信息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2.5档案保护现代化

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等现代化以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水平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这此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载体有磁性的、光学性的和磁光性的,有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分配制度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它不仅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2.6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了档案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的管理中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和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3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作用

利用计算机检索档案,将极大地提高档案的查找速度,有效提高查全率,节约利用者查阅档案的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将使档案信息的处理传递的时间大大缩短,档案馆将从保管史料的基地,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

篇2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篇3

即使是用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验证和加密保护,保证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还有什么不能解密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基层档案工作者所面对的困惑。但是,传统档案管理就可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一是必须手写的初稿、修改稿、正式的文稿及领导批阅同意打印的签名;二是归档必须是手写的原稿、批文连同正式形成的文件两份,进入档案,正式归档。

二、现代档案和传统档案管理各有优缺点

现代档案如发生电脑零部件老化、系统升级换代、配置更新等各种形式就容易丢失部分资料。但是现代化档案管理不占用空间,节省人力、物力、成本等,这个是传统档案所不能比拟的。传统档案所占用的空间、人力、财力等,都很大。但是有一点,是代替不了的,就是手稿。新都区档案馆里,今天还保存着1959年田家英同志在当时的新繁县大丰公社搞试点时主持起草的18份文件的原件。1959年4月,田家英率领一个工作组从北京来到了大丰公社。田家英和县、社、队干部反复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根据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制订了一系列制度、条例、规定。

例如:《大丰的管理体制(草案)》、《关于新繁县崇义乡大丰财务制度的十条规定(草案)》、《公社干部必须遵守的十条守则》、《关于改进供给制的八条规定》、《关于分级管理的体制的初步意见》、《关于财权下放的分级管理的初步意见》。这些发黄的纸上,有对体制问题的意见,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干部守则,各种条例、报告、会议记录……这是历史的见证。到今天为止,这些发黄了的资料还静静地躺在新都区档案馆里很好地保存着。

三、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新旧交替的问题对传统与现代的影响

逐渐老去的一批档案管理人员,他们在接受现代化档案管理方面,自己很想学好新知识、新技术,但是因为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确实也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们工作几十年,兢兢业业,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做到几十年对每一份文件了如指掌,并在同时努力接受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对计算的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新的系统的升级接受度要慢一些。

新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操作接受度高,掌握新的知识也比老同志快,从网上传来的文件他们能很快的放进去,但是要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像老同志一样的工作,要让他们去一份一份的收集原稿,就有点困难了。大学的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到政府机关和国有单位,起码来说现阶段不会到基层的小单位。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应该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基层单位的档案能够跟上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步伐。

篇4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31-01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现阶段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建立完善了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开放意识与创新意识不强

档案部门仍然存在着“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存在着“等、靠、要”、“安于现状”、“不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旧观念。

二、许多基层单位重“藏”轻“用”

一些部门在工作中,忽视了档案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大量信息资源闲置。

三、档案收集工作缺乏力度

收集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收集归档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移交什么就接收什么,应该归档的材料散失在个人手中,档案缺失严重。

四、档案管理与服务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公司档案资源不够丰富。只注重产品、基建、设备、人事、文书等档案的收集,而忽视声像、实物档案以及与业务有关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影响了公司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档案资源个别流失。由于历史的或保管不善等原因,个别档案存在断代或者缺失现象。

五、档案管理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

档案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小,多数为传统档案工作“传、帮、带”的“继任者”或长期沿袭下来的工作经验。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通观档案工作中诸多问题,不难发现,要想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的道路,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有效地推进档案的系统化管理

需要建立新的档案工作机制,进行部门整合,设立档案中心,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公司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地位。档案中心应在传统的产品、会计、人事等档案管理职能中增设底图保管职能和晒图职能,这样集中统一管理,蓝底不分家,档案中心直接掌握晒制底图的部门、数量、流向,全程监控公司技术档案资料完整与安全,防止失密和泄密,档案中心具有档案实体保管和业务监督指导双重职能。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要想企业走的更远、更稳,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做支撑,要从领导、部门、员工三方面进行努力:

1、要有效地推进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最关键的是领导要有重视档案的意识。单位领导或主管和分管档案部门的领导参与上级部门组织召开的档案方面的宣传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从而增加对档案的了解,档案意识就会进一步提高。才能带头去遵守档案管理制度,为员工树立标杆,这才是推进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2、要有效地推进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档案中心管理制度和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有以下两方面:

(1)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综合计划制度,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环节都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如制定案卷质量标准,使分类组卷达到最佳水平;制定档案接收标准,以确保进室质量;制定整理、鉴定、检索、利用等标准,使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统一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通过抓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档案工作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外部协调。督促和领导相关部门制定档案工作制度,明确目标,督促相关业务人员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文件的解读和培训。督促和领导本单位收文、行文机构向档案室归档工作,赋予档案工作人员指导行为和归档的权利,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制度。每个人的人事档案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事部门随时会产生任免、调资等归档材料需要及时放入个人档案袋中,面对档案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号的过程是一个重复费力的环节。如果人事部门信息库增加“人事档案号”项目,使打印出来的人事档案材料直接带上档案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要有效地推进档案的正规化管理,必须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1)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忠诚可靠,意志坚定,严守公司秘密,这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档案工作人员也要履行《档案法》赋予的权利,对档案的前期控制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

(2)适时举办档案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要求的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请业务专家上门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先进单位学习档案管理先进经验和操作技能,以促进档案工作健康、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推进档案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管理,需要领导、员工、职能部门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徐拥军.从档案收集到知识积累[M].是由工业出版社,2008:6-24.

[2] 纪新.转型期大型企业集团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46-57.

[3] 周玉玲.纸质与电子档案共存及网络环境电子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09:44-46.

篇5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个体在撰写史志、社会宣传、招商引资、多媒体制作、电子邮件等方面的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与满足倍增的需要,势必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扫描技术、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等,与传统的档案收集、归类、整理、保管、查阅、利用等一系列方法相结合,建立起电子照片档案系统,这就形成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利用社会化等内容。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首先,数字化管理使得照片档案的收集方式更具灵活性。由于这些传统照片具有稀缺性与宝贵的历史记忆价值,通常有些照片档案的所有者并不具有将照片交给档案部门管理的意愿,并且无法提供可以进行复制的底片,因此,档案馆只能够通过翻拍的方式来收集所需的照片档案。倘若照片档案的所有者对照片保管不妥善,极有可能导致一些珍贵、重要照片档案永久性丢失,给以后的档案收集工作带来麻烦。照片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之后,不仅可以实现照片档案在相纸、磁盘、光盘等不同载体上的转移,而且各归档单位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将照片传送到档案部门。

其次,电子化管理的完善让照片档案的保存更加安全方便。传统的照片档案是以感光材料作为载体,对保存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耐久性不佳。无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影像褪色、渗化和消失等现象,使得照片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到了失真的地步。因此,即使照片能够保存下来,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照片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使得照片档案的载体变成磁盘、光盘、移动硬盘等,这些载体不仅具有容量大、占用空间小、存放方便等特点,而且保存与复制过程中不会存在变质、褪色等问题。同时,在照片修复上,可以先将老化、破损的照片扫描到电脑,再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修复处理,使得图片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电子化管理实行后,照片档案的利用会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人们在查阅和使用照片档案时,并不一定按内容一对一地调用照片,而是根据所需有所选择,这给手工操作带来许多麻烦。同时,照片档案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同一张照片不可能让多人同时使用。照片档案电子化管理,使得用户对照片档案的利用可通过计算机随时随地检索,使得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节省了大量的查阅时间,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而且查询速度快、支持多人同时使用、调看同一张照片而不必动用原件,还可通过通讯网络以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远距离传输,充分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照片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 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各地经济的增长,照片档案管理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传统的照片档案有相应的《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所以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会有章可循,相对规范,但对于数码照片档案的管理相对而言就不是那么规范了。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内虽然早已出台了《照片档案管理规范》,但这个规范只适用于传统照片档案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对于新兴的数码照片档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的管理规范,这给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直至2014年,国家出台了《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DA/T50-2014),使得数码照片档案的管理终于有章可循。虽然各级单位在照片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中,开始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但由于长时间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很多的档案馆(室)现行的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健全,并且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对照片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意识还较为薄弱的现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执行不严格,缺乏力度的情况。另外,一些档案馆(室)的上级管理部门仍未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电子化管理实施细则,如对数码照片档案归档时间、归档范围、归档要求、保管条件以及数码照片档案的利用等未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实际上,很多单位对于数码照片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处在一种无章可循、无序的工作状态,这对照片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2.2 收集、整理难度大

与传统照片的管理对比而言,数码照片档案的收集难度更大。数码照片具有无底片、不用冲洗的特点,无需产生购买胶卷和冲洗的费用,使得照片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在这些大批量的数码照片中,质量参差不齐,也不全都具有收集价值,而且缺乏相应的收集细则,这为档案管理人员的收集工作增加了许多隐性困难。其次,现今数码相机的普及率很高,甚至智能手机也具有优质的摄像功能,不仅照片数量增多,收集对象更是难以把握,这使得档案人员很难将所有照片进行收集归档。

与收集工作密切相关的整理工作难度也加大。上述数码照片的收集已难以做到及时,更遑论做到及时的整理了。数码照片档案的数量相比传统照片?n案的数量更加巨大,在整理数码照片时既要鉴定筛选,又要进行重命名、刻录光盘、编写文字说明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数码相片的质量参差不齐,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这些照片进行整理、选择,所以数码照片的整理很难做到及时、准确。

2.3 安全隐患严重

数码照片的存储依赖于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这给数码照片档案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当存储设备发生故障时,数码照片有可能就会丢失。数码相片是数码文件,其具有数码文件的易损性、易改性,计算机和操作系统有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性,这会造成大量数码照片被破坏,甚至丢失。

3 加强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数码照片收集归档制度

数码照片与纸质照片具有一定的区别,就形成模式和保存载体而言,数码照片与纸质照片完全不同,数码照片是电子静态图像文件,需要依靠计算机系统进行阅读、处理。因此,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归档制度是首要之举。各档案馆(室)应当根据当前工作的实际内容以及自身部门的需要来制定一套与当前部门现状相符合的关于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提出数码照片归档的各项指标要求,即对数码照片的格式、分辨率等作出细致具体的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专门制作归档照片著录卡片,对每张照片进行逐张编号并按照编号逐张进行录入说明,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主要人物和摄影者。严禁对拍摄影像进行加工修改,以保证归档数码照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责任到人,工作要求明确,形成常规才可能有效解决照片由于存放散乱而未存或丢失的问题,形成数码照片档案收集的工作网。

3.2 建立有效的照片归档审核机制

归档的数码照片要求是真实且完整的原始文件,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照片档案时,首先要打开数码照片文件仔细检查,通过读取照片EXIF 信息,判别图像是否经过编辑,如添加、合成、修改、挖补等后期编辑制作处理,不允许照片有调整、删改、压缩的处理,以确保归档数码照片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此外,对于数量巨大的数码照片必须严格审核,筛选条件主要包括照片的主题是否鲜明、有没有代表性、画面质量清晰度高不高等,以此确定其保存的价值,才能决定能否转化为照片档案。对反映同一内容的若干张照片应去粗取精,将反映事件全貌的或典型细节的图像文件归档,选择清晰度高的、对活动又具有表现力的、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归档。使得每张归档照片都是有效的、可利用的,提高归档效率和质量。

3.3 加强安全保护

各档案馆(室)对归档的数码照片要严格按照《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进行管理,要加强对照片档案电子化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在电子计算机中建立分类整理完毕的数码照片电子版,保存方式分别建立三种备份形式,一是只读式光盘一式两份,进行脱机保存,远离强磁场,数字光盘的储存和利用方便,通用性较强,容量较大;二是移动硬盘,选用存储容量为500-1000 GB容量的,要注意移动硬盘的存放环境,避免磁化、强光照射和磕碰;三是传统的纸质照片,应选取一定数量比较常用的且具有代表性和有价值性的数码照片资料在入档案时就特殊记录,输出一套高质量的纸质照片进行整理存档,方便临时使用时阅览参考。实行一套纸质,两套电子,三备份制度。

篇6

(二)传统档案管理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尤其是在办公自动化应用趋势的加快,企业所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料正义惊人的速度增长。很多大型企业内部已经逐步实现使用电子邮件在企业内部传递的联系方式。基于此,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二、企业档案管理潜在的信息化要求

(一)现代企业市场开发信息需求现代企业市场开发工作中对企业竞争力的控制不仅仅在于对企业整体质量的控制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性方面。所以,强化企业对技术竞争的优势作用,提高企业进入、占领市场的速度,同时获得市场信息调控权利,为企业市场开拓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企业发展政策信息需求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基本国情以及国家整体发展趋势,同时还要重视国家政策以及国家资金调控对企业在整体技术创新方面的约束,把握好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而只有企业具备与发展政策信息化同步时,才能实时掌握企业政策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部动力。

(三)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信息在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信息闭塞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调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复性建设工作,并避免在档案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必须为上述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只有在相关人员掌握了信息化技术之后,才能对企业的前景控制起到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质量。

(四)潜在的人才信息现代企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够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不但要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人才培养,而且还要对各类人才的信息档案进行基本控制。所以,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过程中,人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企业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但需要对企业整体的技术性设施进行信息化管理,而且还要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传播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的给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确、超前的信息资料。通过调控的方式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一)符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向企业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档案资料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检索者所关心的资料内容,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对所有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同时价值更高的综合档案信息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系统性,必须对档案信息进行精选,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对应的变化,例如,可以在计算机、通讯过程中进行文件起草、签发、管理以及归档等工作。因此,对应的档案管理机制也必须与之相对应。在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建立起满足多种机读形式的档案管理体系。

(二)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朝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手段的档案管理方向发展,而且这还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及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坚持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方向,通过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及手段,逐步拓展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宽度和广度,积极探索出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新方法。例如,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通过将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方式,而且还必须将电子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档案化,增强档案管理的深度。

(三)整合信息档案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企业的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信息沟通,这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的割裂导致的。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首先要建立起具有统一著录格式与编排方式的当那管理体系,在各个档案部门之间通过规章制度的方式建立其统一的档案管理方式。同时,还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信息利用者能够获得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档案信息,使得其可以更加高效、充分的利用企业档案信息,在服务企业成员的同时,间接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4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我们社会已经金热了信息化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要求。船舶档案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航道及水运的发展轨迹。因此,加强船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航道的维护、建设等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船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船舶档案管理的办公效率

在传统的手工式档案管理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分类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的参与,而众所周知人工参与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几率较大,对档案管理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实现船舶档案管理信息化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进而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办公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船舶信息资源间的共享

传统手工式的档案大多仅有一份,复制或抄写较为困难,对需求信息的查找也较为困难,因此在管理上难以实现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实现了船舶管理的信息化后,对计算机、网络、大型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就使船舶档案的管理显得更加便利,资源之间的共享就更加方便。

(三)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船舶档案的稳定性保存

传统的纸质档案在保存方面的稳定性不够高,尤其是纸质的信息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火灾、水灾、腐蚀、虫鼠啮咬等严重影响。即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后纸质档案必然会出现各种自然损耗现象。但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则可以使档案信息与档案载体之间实现异质分离,以便于信息化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及实的查询利用。

(四)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船舶信息传递的速度及安全性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文件之间的相互传递通常采用传统的邮政系统手段,一方面传送时间会受到距离长短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常常会发生工作人员将某些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延误的情况,给档案管理人员的归档工作及其他人员的检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有效地提高了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二、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船舶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深化对船舶档案管理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要想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船舶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当深化相关工作人员对船舶档案管理的认识。这就要求各局、分局及船间的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船舶档案管理在航道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其次,应加大船舶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档案室配置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

(二)建立健全船舶档案的三级管理机制

除深化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外,建立健全船舶档案的三级管理机制也是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船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船舶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其一,明确档案管理督导员职责,即制订相关管理规定及规章制度,负责各种资料、报告、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制订船舶维修、保养方案、计划,督促员工按操作规程行驶船艇和按规定对船舶进行保养、维修;制订各种应急方案,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正确指挥船艇机动,保证船舶在紧急状态下按正确方法操纵,确保船艇安全等。其二明确船舶管理员的职责,即定期对船舶状况进行排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及时归档;加强对船舶动态监控,及时对驶入非运营水域附近的船舶、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船舶发出警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立即向船务部主管领导报告并接受海事部门的调查处理等。其三明确船舶岗位人员职责,即协助档案管理员将各个传播的信息落实到位,确保信息的准确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重大不安全因素,及时汇报并进行整改或停止作业,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协助健全各种管理制度等。

(三)进一步推进船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推进船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则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船舶档案管理必须进一步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尤其是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冲击,尽快使船舶档案管理脱离传统的手工管理逐步变成计算机管理,运用计算机加强船舶技术档案管理的收集、传递、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如利用计算机条码技术将各个船只的机械设备进行编码,然后统一录入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各个船只的使用情况、维修保养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及效果。

(四)加大对船舶信息的开发力度

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方便日后对信息的利用。因此,加大档案部门对船舶技术档案的利用率及对信息的开发力度,也可以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船舶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服务的宗旨,针对航道生产及船舶运营的特点,不断扩充档案服务的内容及领域,并提高档案服务额质量和水平。

(五)引进并培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

提高船舶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也是实现船舶技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可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档案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档案管理专家来局讲座、指导,或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其次,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政治敏锐性和严明的政治纪律, 避免失密和泄密现象的发生。再者,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尤其是深造计算机应用及档案管理的能力,以保证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档案管理李奶奶,实现船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船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深化认识,引进和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三级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探究实现船舶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焱. 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115.

篇8

档案的存放和分类是很重要的,所以说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工作责任心、细心、沉着冷静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当然拥有较高工作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玩忽职守,需要重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运用档案管理原则进行指导和开展。以下就通过各要点重点介绍档案管理原理:

1.1标准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原则把档案管理标准化原理分为三种: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所谓的基础标准就是凭借在基本、具有大众指导标准下去进行档案管理。技术标准指的是通过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比如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等进行档案管理。管理标准指的是在不越界、不违法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的进行档案管理。

1.2统一化

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好档案,只有按类型、按一定的顺序、按规定的安排统一进行梳理和管理,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和合理性。档案管理统一化原理分为以下三点:(1)实行统一的管理规范,使档案管理具备规范性和合理性的特点。(2)不同分工的人员都应该实行统一管理,不能特殊对待,要公平的进行统一管理。(3)新旧交替是理所应当的,旧的东西注定要被新的事物所替代,进行新旧更替。

1.3简洁化

琐碎的东西多了就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只有在不影响基本档案管理的情况下,合理地将档案管理的数目和类型进行减少,这将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追求更高效、更便捷的管理模式,就要在复杂、繁琐中寻找捷径,减少了重复、多余的环节便可将档案管理向着简洁、明了、高效的趋势发展。

1.4通用化

为了不让繁琐的系统制约工作人员,最好是用一种通用的技术手段去进行档案整理、档案标引、档案保护等,从而有效的去进行档案管理。一切按照秩序开展,通用技术手段便可使档案管理更加有序的进行。

1.5最优化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优化”这个词逐步深入人心。实现档案管理的最优化,要在档案管理人员个人技术过关、更新的基础上,才能稳步开展。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良好品格,这样才能充分为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其优越性。

2.档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应用的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网络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际工具,高速发展的经济让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让繁琐的人工手段变得简洁明了并具有安全性,又可以让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其间得以发展,从而提高管理人员个人的管理素养和技术手段。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开展,让枯燥的管理环境变得生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让档案管理更加安全、更加便捷,让管理任务变得轻松而又规范。

2.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可以让杂乱无章的东西归总并且有序,局部的管理仅仅代表的是片面,整体的规范管理才是较系统的管理思路。标准化是系统管理的基础,统一化是系统管理的规范,简洁化是系统管理的要求,通用化是系统管理的目的,最优化是系统管理的催化剂。每一项都是档案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缺少了标准化,根基不在何以继续开展工程;如果少了统一化,没有了标榜,就没有了秩序;如果没有了简洁化,繁琐的杂事便能让管理工作滞步不前,没有效率可言;如果没有通用化,管理工作就不能有序的进行;如果没有最优化,(就)不能与时代接轨,便是与新理念脱节,不能做到全面、高效的发展。所以说想要系统管理得到优化和快速的开展,五项原则缺一不可,只有互补发展,才能使系统管理更加全面、安全、可靠的进行。

2.2合理组合

任何大事物都是从每个小事物发展而来的,把每件工作分成若干件小事物,然后再把那些小事物按照合理和恰当的安排进行组合,从而能够将大事物做好并且优化。当然档案管理也是一样,将细小的事物按照标准化、统一化、简洁化、通用化、最优化原理进行合理组合,便可让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规范得到更大的提高。

2.3反馈整理

篇9

2.系统化管理原理

档案管理现代化核心基础理论为系统化管理,为提升现代化工作水平,工作人员应全面突破小生产分割模式,创建形成系统化管理思想,基于整体观念,做好系统项目管控。各区域均为总部门的组成内容,仅有树立系统化管理思想,方能全面激发系统之中各个分支价值,实现全面融合,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各区域应全面重视档案管理,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文化事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通过资源全面深入开发,方能有效节约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最大化创设经济效益。

3.整分合原理以及反馈原理

管理学研究专家明确,在对工作实施细化分解后,应将其划分为小部分,并做合理的组织安排,进而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由该视角来讲,应针对事物发展环节做细化了解及明确整体面貌并分析其中的规律,了解具体功能以及核心价值。有效组织即依照事物发展规律在确保最大化效益的基础上做有效的排列组合。当前高效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在于有效的分工整合,也就是整分合原理。档案管理由现实实践来讲可包含整理、统计分析、编研应用等部分。由宏观视角来讲,则包含档案室、科研教育以及档案馆工作等。为使各项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各级部门应依照自身权责明确年度目标,做好职责划分,提升实践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信息反馈目标在于明确自身价值,只有令档案信息创设的经济、社会效益整体全面反馈出来,方能明确档案管理重要性。输出档案信息后不仅要接受社会评估检验,还应快速对缺陷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工作人员应依照客观要求对档案资源做持续的改进以及丰富处理。

4.基于档案管理原理做好档案管理保护

基于档案原理发挥管理保护作用进程中,不仅应提升重视力度,做好各机构权责职能划分,还用注重其完成输出后社会各方的反馈。为确保档案管理面向全社会服务,创造更大效益,应强化档案资源保存管理。做好员工专业化教育培训。从当前工作人员现状水平审视,他们多为非专业人员,因此欠缺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高水平技能。伴随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其展现形式、管理存储要求渐渐转变,如果工作人员单纯应用已有技术较难契合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此,应吸引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培训学习活动,掌握新型档案载体管理保护技术。

篇10

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压力日渐严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信息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实现对档案资料的高效管理,是当前档案管理人员所必须要正确看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当前档案工作者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希望对于档案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具有较高机密性、专业性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实现了生产力和有效创新,也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变革。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管理模式,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有效的完善和加强,并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必须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现代化档案管理,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使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1 当前档案工作者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 就当前档案工作者来说,对于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导致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和发展受到较大约束。首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并非单纯地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保管,而是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不仅需求档案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操作流程,明确档案资料的知识载体,了解档案资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但就当前档案工作者来说,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人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作用,无法借助现代化档案管理解决新的问题。

1.2 档案管理知识的缺乏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相关档案管理知识,才能够确保良好的工作效率。目前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档案工作者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许多档案工作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从而导致许多档案管理问题的发生。此外,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用具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其他知识和能力,如文史类知识、统计学知识,并且懂得如何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但目前多数档案工作者并不具备这些技能,档案管理工作依旧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为主,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3 个人素质问题 对于一名档案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正确看待个人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才能够胜任档案管理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日常事务不再是保管档案,而是最大化地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并保证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但由于档案工作者个人素质问题,使得创新能力不足,分析事物的能力非常欠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 现代化档案管理下档案工作者的发展建议

2.1 提高自我学习意识 首先,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正确看待现代化档案管理,对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真正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对档案资料的抄写、收集和保管,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资料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凸显,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对自身工作有着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重视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专业性,加强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