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补习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补习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补习教育

篇1

一、补习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越来越富裕,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高,只要能让孩子进步,家长愿意倾其所有。孩子的教育影响到一生的命运,家长对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在校教育外,给孩子“开小灶”成了家长的一种最优选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补习教育却依然能够“欣欣向荣”,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国家经济繁荣及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行,以及国家采取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开发政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人民有机会更好的培养孩子。自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

第二,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依然是以分数为主,所以通过一切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在此大背景下惟一的选择。家长们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即除了完成学校教育规定的内容之外,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入补习学校或聘请家庭教师,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中国人高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现在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不难看出中国人对待教育的态度。

第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大多数家庭承担得起补习教育得费用。有关数据表明,从相对比重看,学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接近60%,补习教育费用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大约是11%。可见,补习教育费用是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还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参加补习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则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地。

二、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某某培训班”“某某补习班”“某某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某某学校”“某某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三、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某某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第二,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三,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四、对策建议

第一,要规范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培植健康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

第二,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通过建设质优价廉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第三,从事补习教育的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率。严把教师质量关,确保从事补习教育的是一批热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各显其能,避免补习教育成为一种重复劳动,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补习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贯彻始终[1]。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永恒的、持久的、激励性的力量,教育信仰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当前在我国教学中,“只教不育”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个性化发展被磨灭,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规格。

一、教师“只教不育”的危害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教”的根本目的在“育”,“教”是“育”的一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的本质。教师产生“只教不育”教育信仰,是忽视了“教书”兼“育人”的同等重要性,势必对教育产生诸多危害。

(一)对人才培养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以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机械地将这些间接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品德、智力、体质、身心发展如何,则漠不关心。因此,在教育中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智育寥寥无几,德育不受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将体、美、劳教育变相取消[3]。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匠”,教导学生成为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结果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2.不利于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在激烈的考试升学竞争压力下,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人才标准,教师教学只重书本知识且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用一把尺子度量人才,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公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气质,教师要坚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进而给予关注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便引导和帮助学生长善救失,而非泯灭学生个性。

(二)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危害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教师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思想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开端,即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特殊职业积极的心理准备和稳固思想基础。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的支柱和前提。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就会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1.教师专业知识被局限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具备所教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科知识等,并不断积累、更新。在教师“只教不育”的教育信仰影响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传授和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不主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素质发展,缺乏相应的教育学知识,势必造成专业知识匮乏。

2.教师专业能力被限制

“只教不育”,教师就成为“匠”,成为僵化式培养人的“机器”,单单具备教学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除了教学能力外,教师还应具备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监控调节能力等。由“只教不育”转变为“教育并重”,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

3.教师教育思想混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当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对教书育人本质产生误解,来自各方面的因素扰乱了教师思想,教师不再视该职业是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跳板,而只是一种谋生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以致教师不会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

二、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教育信仰偏差形成的原因

教师“只教不育”现状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教书育人”信仰的偏差理解,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对割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认知的缺失

教师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认知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教育认知作理论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自以为是。教师教育认知主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认知和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当教师对其一或其二教育认知出现缺失时,教育信仰随之出现偏差。教师“只教不育”是教师缺乏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错误理解教师职责造成,他们只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却忽视德育在学生身心成长中的作用。

(二)教育情感的迷失

教育情感是随着教育认知的产生出现的,是教育信仰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情感,如果缺乏积极的教育情感,教育的认知就很难转化为教学行为,难以形成教育信仰,产生为教书而教书,造成只教不育。

(三)教育意志的丧失

教师的教育意志能够帮助教师坚定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行为,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追求,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会丧失教育意志。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权利、利益、名誉等诱惑常常极大地冲击教师已有的各种信仰,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意志丧失导致的师德腐蚀并非个别现象,继而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只教不育等教育信仰偏差的现象。

三、转变中小学教师“只教不育”的对策

转变教师不正确教育信仰对实现教育目的意义非同一般。教师重树“教育并举”教育信仰,引导学生思想、个性、意志和行为健康发展,是解决当下“只教不育”教学现象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提升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

情感是激发信仰的引子,是维持持续某一行为的动力。教育情感是教师教育信仰的助推器,有了情感才有努力做好事情的期望。首先,加强对模范教师的宣传和学习。学习优秀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高尚人格,唤醒并强化教师的教育信仰。其次,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加强对教师本人的培训与教育,使其逐渐树立使命的意识,这是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的基础。

(二)磨炼教师坚定的教育意志

教育意志是教师执著坚持其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贵在坚持,不能缺乏连续性。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一个教师应当拥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即使遇到各种困难,也不会阻挡他追求教育信仰的脚步。其次,教师要实时自我监控,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及时自我反思与监控,不断在潜意识中坚定教育意志,端正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90-01

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五年中,笔者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经验教训的确不少。在这里,就将笔者这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收获谈几点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意识到,尽管语文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样,但总结起来只有两点: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其实,小学语文教学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对稳定、很少改变的因素,这就是即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用运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识字、阅读、写作、听说几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和提高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尽管不同的教师对这个基本任务的表述和解释各有不同,但我认为实质并没有多大差异。

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而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反复磨炼的结果,并没有捷径可言。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编入了大量精选的好文章,同时在“语文天地”中还指定了课外阅读的书目,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内、外写作活动,这就保证了基本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在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小学生认真地去识字,认真地从事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这是无可代替的。同时对丰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必要,而且还大大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看到,许多好文章本身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些并不需要教师外加太多的东西。例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景阳冈》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这个人物的某些精彩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体现,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中所蕴含的“变”与“不变”。扩展开来,还可以欣赏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学习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还有《将相和》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小学生在写作中模仿的好作品,还有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丁丁和牵牛花》,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学生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丁丁和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这都是孩子们学的楷模。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含有另一个因素,一个相当活跃、时有变化乃至重大改革的因素,这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等。

(1)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语文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小学语文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这是教师在小学语文中把握“变”的一个关键。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克服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教育现状。

一、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与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前进。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师资短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不高。事实上,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外,校园管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政策上的问题。

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在农村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极其简陋,课桌椅破旧不堪,教学条件极其落后,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特别在西部贫困地区,县、乡级财政非常困难,无力为农村中小学拨付教育经费,就使得这些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实行校本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美好期盼都是很难实现的。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

(二)校长的责任和权力不明确,工作中信心不足,办学没有自主性。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改,虚的多、实的少。从社会角度看,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亮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学校基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更没有制订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这种善不仅严重抑制了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了惰性心理。已经不习惯对教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由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交通闭塞,生存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受当地方言、宗教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的起点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责任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生活比较艰苦,很多教师难以安心工作而外流。如此频繁的教师流动使农村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备不齐、学校规模小,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还有一些农村教师既没有图书资料,又没有现代网络,有的只是自己在学校读书时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而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在农村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也就一直是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在如此孤立的科学教育环境中,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整体上师资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的教师课堂专业生活方式。并且,还特别提出,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由于贫困地区教师观念陈旧、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参加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相关课程没有开设,没有走出自己的路,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再加上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五)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少数教师存在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现象,如与某位学生要好,所以即使该生没有参加考试或不及格,都能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不想出补考卷而让班上所有同学全部通过。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上有睡觉、聊天现象,自习的效率不高,临考突击。这势必影响校风,学生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靠惯性学习,围绕考试学习,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学习价值观念不正确,表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情浮躁,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个别班级不团结,搞小团体,班风、寝风不正。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和省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

要想切实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提高西部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就必须向西部农村学校倾斜,给落后地区适当的照顾,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数额,这样才可能逐步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症结。

(二)校长要明确职责,超越自我。

校长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端正办学思想,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承担起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推进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校长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实际情况,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的思想是否领先,观念是否超前,方法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事。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果敢地占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引导教育新理念,实践教育新思想,探索教育新方法,总结教育新经验。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出学校特色。

(三)善待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篇5

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地带,信息闭塞,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不能查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能相互商讨定夺。这样,不仅浪费更多的时间,而且有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学辅助工具无非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而已。如果农村学校联通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排疑解难,和一些先进教师在网上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教育信息,把下载好的课件、练习、教学案例进一步处理,然后设计出适用于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如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教学辅助工具不再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教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减轻工作强度。比如,一名教师同时上两个年级的课程,可以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运用DVD观看教学光盘,这样,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只能在课堂上练习说普通话。然而部分教师自身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更谈不上流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学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先听到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然后练习说,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大部分农村学校缺少图书室,即便有图书室,但室内的图书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内容陈旧。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甚少而且陈旧,查找资料更困难。如果联通网络,学生通过网络既可以了解丰富的知识,又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航线。学生可以通过这条航线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以前只能靠教师的读和讲、学生的听和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爱学。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录像片段,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听水流的声音想象出大渡河河水的湍急,从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摇摇晃晃的铁链上爬行可以想象出当时夺桥的残酷,从而进一步理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一主题思想。

又如《社会》课,以前,教师只能看课本读,学生听,对一些历史内容找不到扩展资料。学生对内容不容易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听教师读和讲,还能够看录象片段、上网查出一些扩展资料。这样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社会》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很有乐趣的。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可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示范和指导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能从传统手工备课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下载最新教学教学资料、优秀教学课件,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篇6

本学期因工作调整,有幸与在座各位再次一起共事。生活区的工作对我来说,尽管不太陌生,但是,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它与总务处的工作不同,一个是管理任人摆布的物,一个是管理有个性、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所以,面对两千多名学生的服务与管理,要说没有压力,那是不现实的。我把这份压力变成动力,接受了这次挑战,并且只有一个目标,把这份工作做好,力争保一方平稳,让领导放心。 生活区的工作非常繁杂,可是,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开学前的迎新准备工作,开学后的学生情绪稳定工作,学生衣、食、注行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等。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集体意识、组织纪律、艰苦朴素、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打好学会做人的基矗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要做好这份工作,尤其是要做好一份自己不太熟悉的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本学期,我几乎每天都到学生寝室、餐厅、操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可以证实自己的管理是否正确,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是管理者一切指令的受益者和实行者,只有他们的反映和实施的结果,才能准确地检验自己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完善,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和营养,还能够使我尽快了解、熟悉生活区工作性质和特点,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角色。

三、加强生活教师队伍建设,发扬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生活区的工作要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生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关键。必须有一支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的管理队伍和具有高尚品德,脚踏实地,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学生能力的生活教师队伍。本学期,XXX校长非常重视生活区管理工作,通过竟聘,让能力较强的教师从事管理工作兼生活教师,加强了管理队伍的力量。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我们加强了统一理念培训,业务(常规工作)培训,劳动纪律培训,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学生方式方法培训,教职工日常行为及仪表礼仪规范培训,如何接待家长及参观者的培训等。通过培训,基本上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统一了观念,能够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提高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提高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生活教师的组织纪律性,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对毕业班的学生,我们从本学期以开始,就要求生活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和严格管理,要做好学生情绪稳定工作,保证学生考试时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得好的成绩。

另外,工作氛围对一个部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互相补位,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本学期有五位老师请假,在生活教师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老师们不计较个人得失,齐心协力主动补位,没有因为老师短缺而影响工作。在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蔚然成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新聘教师,为了使他们尽快了解万里的办学理念,掌握生活区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以师带徒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方法和经验。因为生活区的工作,不是靠几个或十几个人就能干好的,而是要靠在坐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块木板一样高,才能保证生活区的工作水平整体提高。现在生活区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正在形成,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已经成为生活区的主流,通过我们生活区组织的那台晚会和本学期的整体工作,充分体现生活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部门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个部门就会出现无序的混乱局面,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学期,根据生活区的工作性质和生活教师的工作特点,制定了生活教师奖金分配制度。目的是通过奖金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行、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生活教师的考核,采用三级量化考核办法,即组长、干事、生活区不定期的联合检查。把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生活教师,便于及时纠错和改进,并与工资直接挂钩。通过检查评比,表扬奖励工作优秀者,批评处罚工作较差者,维护了大多数努力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树立了正气,改变了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都一样的不良风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生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制定了生活教师工作制度,安全隐患检查制度,学生贵重物品和现金管理制度,生活区物品领用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工作程序及职责等。这些制度,非常明确的提出哪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应该如何做,对我们任何人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最好的保护。这些制度,只有在大家的自觉遵守下,才能保证了我们生活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7

一、我国“影子教育”发展现状

“影子教育”在中国也被称为课外补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称课外补习为“择教”,并认为是与“择校”并列的教育选择的形式之一。国内关于“影子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课外补习概念的研究者,王有升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主要形式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作为我国最早的课外补习实证研究者,雷万鹏认为“教育补习类似于英文中‘private tutoring’。它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而最早对课外补习做比较研究的澎湃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

从上述观点看来,有几点是一样的,一是这是一种与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形式;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三是有偿的。从资料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课外补习,也就是“影子教育”,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至于我国“影子教育”的成因,主要有历史原因、教育原因、经济原因和个人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是我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民。而教育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为了升学,家长和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课外补习上。为了赶上进度甚至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课外补习便逐渐兴盛。至于经济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的提高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教育投资逐渐增加,也促使课外补习繁荣发展起来。同时,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也导致为了经济利益开办补习机构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最后是个人原因,为了个人能力的提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课外补习。而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发展也大量投入金钱在课外补习上,也有少部分家长出于攀比的心态,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差或为了显示出自身的财富与地位,花钱为子女报各式补习机构或聘请家庭教师,从而促进了课外补习的兴盛发展。

我国“影子教育”发展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1)发展规模。根据《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有关的数据显示,在所有调查的城镇在校生中,有55.5%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小学阶段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达到了73.8%,普通初中阶段比例为65.6%,普通高中比例为53.5%。(2)教育支出。雷万鹏通过研究发现:2002~2003学年度,高三学生教育补习费为317元,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约为11%。而《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显示,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65.35元,而在此项支出上小学生约为173.22元,初中生约为177.60元,高中生则约为238.98元。影响课外补习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地区发达程度、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3)补习科目与强度。我国课外补习的科目分为两类:一种是文化类,以语、数、外三大主科和物理、化学为主的理科类;另一种是艺术类,以音乐、美术、舞蹈等为主。课外补习强度主要是看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和科目数量。(4)课外补习的供给和需求。课外补习的供给方主要有学校、在职教师及非在职教师三类。学校的课外补习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补课,比如兴趣班、实验班、特长班等;在职教师主要是一对多的小班辅导或上课;非在职教师主要是一种“家教”。课外补习的需求方是家长和学生。主要目的是培优补差。学生的来源中城市学生比例大大超过农村地区。(5)政策法规。我国政府的课外补习政策是针对不同性质(由“谁”供给)的课外补习采取不同的政策: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学校举办特长班、兴趣班、实验班等行为,持“不准”或“报经批准”的态度。在职学校教师提供课外补习也一直是争议不断。但政府对非在职教师尤其是大学生“家教”持认可态度,甚至积极鼓励。

二、我国“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影子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当然有它的一些优点:一是影子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为考试做好准备。二是影子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几率进入更好的学校。三是提高了学生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四是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它同样存在很多问题:(1)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所有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学习共同的课程,获得更加专业化的训练从而都能有机会去竞争稀缺的位置。而影子教育是和个人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这样会导致机会的分配不均。(2)成绩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获得竞争机会也较少,这样就会有导致有些人自卑,产生敌对和叛逆的思想。(3)私人补习教育的规章不同于公立学校,学习风气可能与公立学校中的有很大不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学校的心理。(4)影子教育中社会经济地位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反过来,影子教育同样会影响社会地位,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更严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5)个人花钱去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会造成一种钱可以解决一切学业问题的错误观念。(6)教育会影响社会凝聚力。上述影子教育对公平、自我评定、弱势群体的影响,就会使得影子教育成为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障碍。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存在,这种心理会导致一种恶性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会降低团体的凝聚力。

三、对策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来解决:(1)考试制度的变革。政府管理部门可将单纯素质考试制度改变为“素质+社会服务”的选拔制度,考试制度的转变有利于转变家庭对课外补习的态度,使之对社会有利。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家庭之间对教育资源是竞争关系,这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脱颖而出,这是人之常情,试图改变家长的行为动机是不现实的,因此,制度设计要变革。在各种升学考试中,将学生的社会服务经历作为考核内容,引导家长和学生转变对补习教育的热情,激起社会服务的热情。(2)在正规教育和补习教育体系之间作出清晰界定,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将在教育实践中公众对中小学的假期补习的客观要求,交给市场去满足,政府只需监督和管理补习教育市场,引导民众教育需要。如果政府公办中小学从事补习教育,不仅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更重要是混淆了“真身”和“影子”之间的界限,不利于规范办学行为。(3)政府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偿教育服务。为了减少市场化补习教育体系带来的阶层差距扩大,长远看,需要推进城市化发展、减少贫困;从短期看,一些志愿性组织为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提供贫困生帮扶项目等,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示范作用,也有助于引导市场化的补习机构履行一些帮扶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4)开展对补习教育效果的专项调查,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局限性,引导家长理性消费。补习教育是家庭的选择行为,以有关部门颁布禁令的方式制止某些非理性消费,是不合适的,可能会因为实施成本较大,而影响政策或者禁令的严肃性。通过提供数据和介绍情况,帮助家长认识补习教育的局限性,从而减少问题的产生。

“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对待这一事物,应该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既不以偏盖全,也不全盘接受,而应该审慎对待,了解全面的信息,及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正确处理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健康发展。最终起到推动教育大发展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5~82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63-01

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

现行的语文教材将“写作”项目放在了“口语交际”栏目之后,笔者认为:写作就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书面化写作,从一定程度上说,作文是书面化的语言,学生的作文水平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和教师、家长的科学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新时期,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学生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他们将自己想说的话、想描绘的事物、想表达的观点进行论述,就成了作文在直接体现。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自身的表达欲望、写作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让他们认识到表达对于人际交流、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表达、创新写作。小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写作水平较低,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词不准确、语序混乱等现象,面对这些,教师要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批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所以能把思想表达完整。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作文的时候,教师要能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不能枉下断论,以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或者创意。为了常能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内心的讯息,我布置了一个百字短文的作业,每两三天一次,不求字数,不拘形式、内容,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对于课堂的建议、对于同学的意见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不断提升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信息

有人表达,也要有人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内容,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表达目的,学生也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评改意见,了解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进而不断的提升写作技能。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信息,以便能够更好的进行表达与写作。有教育学者从人类学的观点将学生的写作分成三个阶段,儿童时期是兴趣写作,少年时期是率性写作,青年时期是公民自由写作。当面对的是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善于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孩子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话语,我们还要努力确保他们倾诉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做最好的聆听者,让孩子乐于想向老师倾诉。而且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同喜同悲,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善于表达、敢于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此外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倾听同学们的表达内容,了解同学们的表达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鼓励学生进行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素材,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平常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作文没话可写,归根结底是由于写作素材的缺乏。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无处不在,只是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观察。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发现。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之所以会思路狭隘,是因为他们生活素材积累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作文的素材。在这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如自然界中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四季变化;动物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自己常接触的人的外貌、言行和个性特点等。其次,引导孩子生活绝不仅仅指身旁无聊的琐事。他们会发现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捕捉生活的微小的闪光点,加以展开。例如通过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误会我们能够发现彼此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有多么重要,通过四季的转换我们能够认识到草木的荣枯,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心胸。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用广阔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避免作文“小家子气”和“内敛”的趋向。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他们学会了观察、发现、思考,就会明白生活处处是作文,例如访美期间的演讲,受到的待遇等等,通过这些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强盛,培养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四、引导学生品尝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成绩越好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更高,可见表扬、鼓励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作文评价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从作文的质量、技巧入手进行评价,作文好坏不在长短、形式,而在真情实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如有些作文程度差的孩子常写不长作文,但是遇到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总能写出几句精彩的,真挚的话语。我都会给予高度评价。通常我还会把学生的好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板报上,进行展示,还在语文兴趣课上宣读,评价。当孩子充满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才能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击活我们的写作课堂,才能使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性、有魅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们作文技能的不断提升。

篇9

关键词: 语文;实训;教学;问题;原因

Key words: language;training;teaching;problems;reasons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43-02

0 引言

语文一词,最早是由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来的。“语”主要指话、说或语言,“文”指文字、文章、文学等,简单地说,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1],是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也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实,指实际;训,“训练,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2]。实训,主要指职业学校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或利用实际生活工作场景,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或者直接通过实际训练,以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的教学方式或手段。是一种以实际练习或者实践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在高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尤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普遍而广泛的应用。

可这种较为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高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实际教学中,常不受待见。语文教学中基本不用实训教学,多还是沿用近似普通中学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传授类似高中或大学的文化知识为主,授课中习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课程内容主要是不同的知识点,强调训练学生思维及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学内容的把握主要是堂下堂上练习,相当多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和学生生活、职业技能学习、专业实践及社会实践联系不大,自然也不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结合,教学上并不注重安排实训,不注重实训教学。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以下几点:

1 语文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普遍认同

篇10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它会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自愿原则。首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自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性别观念在他们之间初步表现明显,为了达到目的,最好让他们自愿选择搭档。

2.成员互补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互相提高,首先要实现学习水平的互补,最好要一对一地互补,让他们在小组内有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其次是性格的互补。实践表明,让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性格活泼小组和性格孤僻的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

3.人数要少原则。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应该以2―4人每小组为宜。对于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应该以2人小组进行,实现一帮一的效果;对于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可以以3、4人小组进行,以便实现互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五个步骤进行。

1.目标描述。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方法。

3.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合作预习。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的工作,他们也许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在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课堂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需要有合作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共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1)小组会话。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口头操练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会话,会话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等,方法以轮流说、派代表说、抢和快速反应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习了“May I come in?”“Come in,please!”的对话后,我让同桌相互对话,轮流进行,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对话活动,不仅能增加口头操练量,使每个学生都开口操练,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2)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或问题、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使他们身临其境,说者言而有物、言而有趣,听者闻有所得。提供的情境可用给予提示,根据情境中人物数量的多少,可让2―4个学生同时进行。一般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编对话,然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这种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编、说、演的合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十分感兴趣。

(3)竞赛活动。青少年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只要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整个课堂气氛就肯定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设计合作性竞赛,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取得胜利。竞赛形式有: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例如,在教单词时,可请组中成员一对一,最后看小组得分,哪一组说对的单词最多就获胜。

3.课后合作复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