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篇1

1医疗设备及相关概念

在医院的各种设备中医疗设备是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设备,其既不同于一般的医院设备,也与医疗器械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概括的说医院设备包括了医疗设备与后勤设备两个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和医学设备与医疗器械相区别,医学装备与医疗器械的范围较广,主要有医疗设备、器具、医用材料、软件等。在医疗器械行业这一定义仍有一定的争议,概念划分并不严格。本文的医疗设备主要是指区别于一般的医用材料、器具等的设备类医疗器械。

2医院建设中医疗设备的作用和风险

2.1提升了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 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其从单纯的辅诊断到广泛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或者康复保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医疗设备发挥的作用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诊断和科研设备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更全面、直接、客观的了解情况后给于诊断结论。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得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更好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在一些特殊领域医疗设备发挥了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鼻咽癌、食道癌等的临床诊治和检查中[1]。

2.2医疗设备可以保障支撑学科发展 良好的医疗设备结合一流的人才就会形成一流的技术,从而有力的推动学科的发展,很多优势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备所发挥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又极大促进学科技术水平的提升[2]。在一些设备依赖型的科室,特别是放射科、检验科、放疗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如果没有优良的设备的保驾护航,很难有很快的发展。很多医疗设备可以为科研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创新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这些先进的设备,使得很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硕果,促进了医疗科技的发展。

2.3医疗设备客观存在的风险 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各方面虽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医疗设备的很多因素能够导致其本身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误差,有些医疗设由于使用不当,导致在测量中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差,这一方面是由于①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的误差,②测量的标准不同而带来的误差;③被测的对象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而导致的误差;④是有些医疗设备收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环境的误差;⑤也有测量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与不同的操作者所带来的区别。因此医疗设备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能只片面的注重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而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使用管理,要积极的消除各种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稳定,才能为临床诊疗、教学活动、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造福患者[4]。

3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现状与问题

3.1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 卫生部重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制订了相关的使用管理办法、法规与措施,特别是对体系的职责、组织与管理、计划与采购、处置与报废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加强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的管理措施的立法。医疗设备的有效安全的使用给予了合理的监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成为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但是相关细则还不够完善。部分医疗机构虽然也有一些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或条例,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尺度导致差异较大,难以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临床应用的效果。

3.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医疗机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一些医疗机构只希望通过医疗设备取得更大的利润,但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大量投入后却发现没有预期的经济效益,某医院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重视度不够,一些医院并没有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系统的任务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整个体系中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管理者只是将质量控制仅仅做为医学工程的一项内容,监管意识淡薄,缺乏对管理医疗设备的合理运用与质量检测,只是一味的重视硬件建设,对医疗设备的计量准确和规范管理理解不深。

3.2.2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组织不够健全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计量法》的规定,各医疗机构都需要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相关组织,并要求严格的明确相关的工作制度与职责,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切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在工作中应有的作用,更没有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某些医疗机构甚至连机构的具体职责都不够明确具体,一些部门不能及时安排调任人员的替补。按照具体的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应该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心,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进行全面的把关。

4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体系

4.1医疗设备使用前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医疗设备进行计划报批、立项论证以及厂商遴选后的招标采购等合同的签署与验收来完成质量控制的实施,首先要确保所利用的资金是对急需医疗设备的引进,要保证其质量与高性价比,要进行论证和广泛的调查,并制定具体的立项报告,按照严格的流程及时的落实上级的有关规定,选择合理的技术与质量、性价比高的设备,签定审核把关更有严格把关。

4.2医疗设备使用中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的年度周期性检测与定期巡检中要及时的发现其潜在安全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水平,力争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质量检测不合格的设备必须进行及时的组织维修,并检测合格后才能再次投入使用,如果经过维修后还达不到要求的标准的设备就强制报废处理;对技术人员要明确职责,医疗设备专人负责、开展规范化技能培训与使用培训,及时的分析隐患原因和规律,建立设备全寿命周期记录体系。

4.3医疗设备使用后的质量控制 一般按照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具体要求,对于通过开展设备报废前的维修与整体的检测,明确医疗设备的报废条件与措施,完善报废的各方面的流程,加强报废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格,节约医院的医疗设备的费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6-03

在高等教育中,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借此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计的效果。因此,如何设计考题,真实、可信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种解决思路,就是为某一门课程设计题库,以后每年的考试均从题库中抽取若干题目组成考卷。本文将从题库建设的意义、题库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题库的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题库建设的意义

题库建设的意义,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做出过论述。而本文作者在几门本科课程的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对题库建设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考察的范围更加规范、全面

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当然有权决定把哪些知识点作为考察的重点。同时,这种权力又应该受到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制约,不能因为教师个人的好恶而随意地改变知识点的权重。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往往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真正将其阐释清楚,在实践中就存在教师“讲课时一笔带过,考察时故意回避”,将该知识点擅自忽略的可能。尽管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这种可能性实际上非常小,但它依然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

同时,对于同一个考点,不同的命题人可能对其重要程度的看法不同,因而影响到考察的深度和广度,这会直接体现在题型和分值的差异上。比如,某个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上可能只是2分的选择题,在另一位教师出题的试卷上却可能是一道10分的论述题:尽管都考察了这个知识点,但却影响了考试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是命题者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

而题库的设立,能从根本上降低上述两种风险。题库建设是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由教研室、学院两级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审核验收,因而能够保证入库的题目质量:既能全面地覆盖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的考察要求上保持深浅一致。临考前再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而产生考卷,就能把因教师认识差异而造成考点覆盖不全面、考察深度不稳定等现象尽可能地避免,保持该科目逐年考察要求的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更好地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掌握目标。

(二)有利于新题型的创造与应用

在一门课程的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通常应当是常规性的题型且难度适中,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已经达到“识记”、“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同时,又最好能有少量(题量和分值上都较少)的非常规性的新题型,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灵活“应用”该知识点的层次,甚至可能在一道题目中综合考察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这两类题目的重要程度不分伯仲,前者保证考察的全面性,属于基础;后者则可以体现考察的区分度,让不同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差异得以真实地体现出来,属于“拔尖”。

然而,在以往教师单独命题时,保证这两类题目的均衡实际上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基础性的常规题型数量较大、覆盖面较广,消耗了命题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再想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题型,则往往力所不及。

而有了题库之后,教师在命题时的精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大量的、常规性的考题直接由题库抽取产生,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研究、创造新的题型上,并在例行的年度题库维护中将其补充入题库中。这样,新型的考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创造与应用,保证了题库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防范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尽管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学生考试作弊都是极其个别、偶发的现象,但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希望把这种可能降至最低。除了加强诚信教育、严明考试纪律外,我院也尝试了通过题库建设,从技术上杜绝作弊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当某一门课程的题库建好后,临考前抽取试卷时,教务人员会借助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对部分考题的题号顺序、部分选择题的选项顺序加以随机打乱,从而产生2~3套不同的试卷,分发给同一个考试的学生使用。

这样,尽管试卷上的试题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但相邻座位的两名考生拿到的试卷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A1卷上的第5题变成了A2卷上的第8题,或者第3题的正确答案由“A”变成了“C”,使得抄袭他人答案、传纸条等作弊手段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同时,试题的覆盖面和难度都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对待的。这种同题多卷的模式,增大了作弊者的难度,确保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

另外,因为试卷是临考前由学院教务部门随机抽取,连授课教师自己也并不知晓当次的具体考题,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考试前给学生“画重点”的不恰当做法,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平时认真听课、考前全面复习,真正实现了“为学而考”而非“为考而学”的目标。

(四)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辅助评价依据

我院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并参照工程类专业认证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每年都有大量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实施。然而,如何评价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依然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

在实施题库建设之后,由于考题范围、难度都相对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其知识水平,所以也可以作为评价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辅助依据。当然,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如果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则该教学改革的效果应当是很有限的。

(五)未来的探索方向

此外,基于题库建设,我们也在考虑可否将考试进一步改为“多题多卷”的模式,彻底地杜绝抄袭作弊的可能。

展望未来,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将题库建设和在线无纸化考试相结合的可能性,更好、更方便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在线教育(如MOOC课程等)预留了升级空间。

二、题库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本院的题库建设工作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供各位教师参考。

(一)坚持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作为题库的基础

考试从来就是手段而非目的,题库建设也应当是服从于、服务于教学工作。因此,在题库建设伊始,所有参与命题的教师就必须统一认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包括各章节的学时数安排)来设计考题,力求绝大部分题目的深度都恰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不过深又不太浅,以实现教学目标为衡量标准。

(二)确保试题重复率低于一定比例

理论上说,每一届学生考试后的试卷是要当场收回的,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前几届的考试试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题库必须保持足够大的题量,控制考题的重复率,否则考试就失去了意义。这样,哪怕学生获知了以往的考试题目,依然不能因此而推测出今年的考题,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经验性的规则:每一个知识点,在题库中至少要有两个不同题型的题目加以考察,重要的知识点至少要有6道不同的题目存在于题库中;同时,任何一道题目,在连续随机抽取20次的情况下,被抽中的概率累计不能超过15%(即不能被抽中3次以上),并以此作为题库验收的强制性标准之一。

(三)对题库的定期维护

如上所述,为了避免历年考题的雷同,当一道题目被抽中使用之后,至少在次年的考试中不应再将其列入。然而,如果将考过的题目一律弃之不用,又会造成题库逐年萎缩的尴尬场面。

解决方案,就是对题库进行定期维护,对已经使用过的部分考题“冷藏”,1~2年内不再使用,同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冷藏、补充的题目比例,不低于当年考题总数的30%。

同时,在每年的教研活动中,鼓励任课教师为题库补充新的题目,特别是新题型,以及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将一部分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作为题目背景引入,不断地保持和提高题库的质量与时效性。

(四)题库的验收制度

为确保题库建设质量,在题库建设中,采取了教研室、学院两级验收的制度。教研室主要是结合教学大纲,确认知识点得到了全面的覆盖且考察的难度适中;学院层面则由教务部门牵头,通过随机多次抽取核对试题重复率、抽查知识点在题库中被考察的题目数等技术指标来保证题库的容量。

另外,为全面评价题库的质量与难易程度,每一门课程的题库验收时,均需组织一次模拟测试,参加测试的人员为1~2名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加上1~2名经过短暂复习的研究生同学(本次题库建设仅涉及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以此来评估试题的难度和数量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应考学生的水平。

三、对试题库质量的评估体系

在一道试题没有被实际使用之前,对它所做出的评价多少带有主观色彩。同时,囿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这种评价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相当大的偏差。

为此,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我们制定了一些试题评估的指标,在每一年考试结束之后,由教研室组织对当年的试卷进行评估,回顾式地评价试题质量,并作为试题库维护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一)重视试题的区分度指标

试题的区分度D,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试题定量评价四个指标之一,它体现了一道试题在辨别、区分学生知识水平上所产生的贡献。不同的文献中,提出了多种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本院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全卷总分,对全体考生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排在前27%的考生称为高分考生,排在最后27%的考生称为低分考生。然后,对每一道题目,分别统计高分考生的平均分(PH)和低分考生所获得的平均分(PL)。则:D=PH/PL

因此,D值越大,则说明此题目区分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的效果就越明显;而此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考察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经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每道题目的D值的合理区间定在2~5比较恰当,个别考题允许D值达到7,以此来拉开考分差距,但全卷的平均D值应当控制在2~3之间。

(二)确保试题的难度系数指标

试题的难度系数P,也是通行的四个评价指标之一,其计算方式为:

统计所有考生在某一个题目上的得分,计为x,而该题设定的满分为w,则:P=1-x/y.

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结合以往考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将P值的区间定在0.4~0.6之间较为合理,允许个别题目的P值处于0.3~0.8的区间,全卷的平均P值最好处于0.3~0.5之间。

在回顾性的分析中,如果某一道题目实测的D值或P值,严重偏离了我们预计的范围,则需要对该题目进行讨论,决定是否加以修改、替换。

(三)院外、校外专家的评分制度

因为试卷对于考生都是一次性使用,不可能重测,所以很难通过回顾性的统计数据来评价考题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指标。为此,我们邀请了院外、校外教授相同学科的资深教师,抽取题库中的部分题目进行了评估。具体方式为:

对一道题目,按照题目与它所考察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打分,最高5分(紧密吻合),最低1分(基本无关),取几位专家的打分平均值,以此来评价其效度。经过实际评分,送评的题目基本上都达到了4分以上,证明我们建设的题库质量还是较高的。

而对于信度指标,我们采取的是将一道题目的P值,与近5年来考察该知识点的题目的平均P值进行比较的方式,但考虑到各届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加上近年来教学质量工程的推进,这种评估方式未必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为本科课程建设配套的考试题库,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与评价;更有助于端正学风、考风,促使教师更用心地授课,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复习,真正达到全面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而这也正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所在,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关于高校试题题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3):143.

[2]李光明.如何做好题库建设――来自英美考试机构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1,(12):3.

[3]李光明.关于题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4,(9):3.

篇3

1 概述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认识到信息手段的作用并学会积极运用信息手段,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在具体的图书馆建设中,要想提高图书馆建设质量,就要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从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入手,确保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在提高图书馆建设整体质量的同时,还能满足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要。

2 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来对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进行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图书馆建设的现实需要,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需要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质量,满足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2.1 运用网络手段来提高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使相关建设发生了质的改变。图书馆建设应积极运用网络手段,使图书馆与外界网络信息互连。在信息共享的大环境下,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质量,拓展图书馆的藏书量,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建设效果。由此可见,运用网络手段来解决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问题是新时期的重要方法,这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科技含量、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手段来提高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如何加强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质量中的关键要素。为了加强图信息管理这一目标,就要在建设中运用电子信息手段,建立完善的图书档案信息查询系统。这可以提高图书档案信息的查询效率,为图书馆建设更好的服务。可以看到,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手段来解决图书馆的建设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其对图书馆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积极运用数据库技术来提高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一般都藏书量很大,在图书馆的建设中,优化藏书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图书馆的建设和藏书管理的现实需求,可以将数据库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中,将藏书信息统一录入此数据库中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实现随时查看或调用有需要的图书和档案资料,方便、快捷、准确,提高了图书馆的建设质量。由此看来,积极运用数据库技术来满足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需要也是重要的一环。

3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中,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满足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措施。相对于国外图书馆建设的实际经验,国内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来积极完善我国的图书馆信息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 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可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质量

为了规范信息管理行为、提高信息处理质量,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信息管理手段的正确认识。而且由于图书馆建设中所涉及的信息量很多,也要积极结合网络化和电子化信息的管理手段,使图书信息得到快速处理。最终提高图书信息的处理质量,满足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要。可见,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图书馆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3.2 完善的信息系统可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质量

除了要建立数据库系统外,还要注意管理的质量和时效性。所以应根据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其成为服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系统,满足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要。另外,在图书馆建设中,也要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根据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信息系统构建方式,合理地设定信息系统功能。

3.3 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可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

当前,在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应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升和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这对于图书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图书馆应在建设过程中,根据职能需要,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以保证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应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最终提高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整体质量。

4 应在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中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

如今,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信息管理和稻莨芾硇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应该针对时展和读者对于服务质量的需求来构建集网络化与智能化于一体的技术型图书馆,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4.1 积极构建网络系统有利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互联网的连接在当今社会中非常普遍。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我们也要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图书馆信息的网络共享。在图书馆建设中,运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网络系统主要分为: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网络系统,以实现内部管理的畅通;在图书馆与外部,连接并应用网络技术。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网络,提升了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水平,最终推动了图书馆建设的网络化发展。

4.2 积极构建智能化系统有利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建设应对智能化技术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建设中,要积极构建智能化系统,建立完善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以保证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智能化水平。因此,积极构建智能化系统并准确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促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

4.3 重视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将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根据图书馆建设的现实需求,优先选择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使图书馆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目标,以期能为提高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和建设质量提供支持。因此,重视网络化和智能化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十分重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信息手段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中的影响可见:只有在图书馆建设中认识并了解信息手段的作用并积极运用,才能提高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在具体的建设中,关于提高图书馆建设质量的措施包括: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如果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基本可以确保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也能达到提高图书馆建设整体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群,吕东.信息时代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1).

[2]蒋永福,付军.图书馆服务五原则[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篇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0-01

1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医疗设备投资已经成为了医院建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质量的控制也逐渐成为了医院发挥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轻则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从我国各级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依靠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来保证设备应用质量的,但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高频电刀及监护仪等常规设备由于受到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的局限而多存在质量控制不力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完善和落实由采购、检测、使用、信息建设等的一系列设备管理制度,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到设备管理对医疗体系质量控制的关键作用,将医疗设备的选配、采购、使用、检验、评价等环节纳入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中,才能通过高效的监管系统促进现代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保障能力和医疗质量。

2 采购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设备的选配首先应根据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实际条件进行选择,而针对特定设备进行审查时,不应仅仅注重医疗机械注册证的核审,而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查,如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FDA 及CE证书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医疗设备所具备的质量水平,通常设备的证照越多,相对质量就越高。为鼓励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有效地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引进先进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采购开始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对厂商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评议,并与厂商商讨设备价格和保修期。在签约时,如厂商虚假应标而使投标书中的技术参数失实,则应作废标或合同解除处理,以保证设备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医疗要求。此外,属于计量强检目录范围的设备,到货进入医院必须通过计量首检且费用由厂商承担,这个要求必须写入合同,以促使厂商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设备的入院质量。

为保证采购环节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严格依照制度规定一一落实,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依据采购流程设计医疗设备的采购系统软件,软件应包括对不同登陆用户设定不同权限,如厂商可匿名登录,具有相关信息的登记上传、标书下载以及查看年度招标计划等权限;项目负责人则具有招标计划浏览查询、标书上传、厂商资料查询和合同上传等权限。各临床科室可通过网络申报采购计划,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可根据申请时间,自动生成申请编号。申报采购计划经设备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批准的项目可根据申请编号自动生成年度采购计划,由相关负责人填写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招标日期和招标方式,并上传标书,并在项目完成后上传合同、验收报告以及操作维修手册。采购系统的建设使采购流程更加合理、规范,简化了申报、审核、修改过程中的繁琐手续,降低了遗漏或重复采购的风险。

3 验收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当采购的设备按合同要求运抵医院后,医院和厂商应共同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验收工作。设备验收包括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部分,前者是从外部对设备进行查验,后者是通过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来对设备进行检查。实际验收中应重视性能验收对设备质量的反映。属于计量强检范围的设备,性能验收时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一系列测试,以计量检测合格作为设备质量合格的标准。货物送到医院时,院方应对设备、仪器的配置、外观等进行检查,同时让厂商联系计量部门对其进行检定,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使用,如反馈良好方可完成验收。对中频治疗仪等不属于计量强检范围内的设备,由于没有相关计量标准作为验收依据,可采用国内外医学工程行业文献中或制造商技术资料中推荐的方法予以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设备的可溯源结果进行比对,或通过输出功率、波形等参数对设备进行评估。

4 重视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作为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与技术支持,医疗设备档案是指针对某台设备从采购计划直至淘汰报废全过程中的所有文献资料,资料主要包括申购环节档案与运行技术报告两大部分。申购档案包括申购单、审批表、设备生产许可证等各项证书、采购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安装调试与验收报告书、设备使用说明与维修手册等全套随机技术资料;而运行技术报告包括主要包括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记录、维修养护记录以及效益分析、报废单等。这些资料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中均体现出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档案管理应准确、全面、统一、安全,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档案资源信息体系,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的远程传输、查阅、保管,并建立各类设备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提高设备档案管理的效率,强化资源的共享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率上,应不断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使其更好地为临床和决策层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医院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医院成本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人员应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为原则,严把购置、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使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断趋向合理,并强化设备档案的管理意识,通过对设备档案的开发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汤黎明,吴敏,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6).

篇5

药品质量的管理成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首要任务,医疗机构能否实现全面的药品质量管理,是影响药事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是药品管理的基本法,其中,对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有专门的章节,明确对购进药品必须履行相应程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制药企业,医药商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药品质量风险增大,如何规避风险,建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医疗机构对药品质量的把关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中药饮片外,对药品内在质量的确定是有限的,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的特点,在《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础上陆续出台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进一步细化,对提升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分为不同的两个层面:一是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医疗机构;二是保证合格药品在医疗机构储备期间保持质量合格。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必须涵盖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1 入库验收环节

 

药品入库验收时确保药品质量的首要环节,医疗机构在保证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验收人员素质,做好入库验收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严把验收关[2]。为避免验收环节流于形式,明确分工和责任,突出药品验收的重要性,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该院将药品购进和药品验收分属不同部门,相互制约,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设置相应权限,规定必须经质量管理人员确实合格后才能网上入库使用。大大减少了以往先入库甚至使用后再验收的情况发生,根据《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的要求,药品验收记录应当包括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规格、剂型、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内容,该院经历了手写登记的过程,非常繁重的工作,还容易漏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该院在信息系统中按上述要求设定电子表格,在完成入库信息输入后,导入验收信息再逐条进行确认,大大减少的验收人员的工作量,但相关管理制度并未对电子版的验收记录予以明确认可,各地药品监管部门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不统一,例如针对麻精药品的验收、冷链药品的验收在完成网上验收后再按验收记录表予以手工录入相关信息,以备检查之需,建议主管部门顺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简化相关的程序。

 

该院药品供应商(含2家生产企业)有28家,规模不一,管理水平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发票内容中的批号、效期与实物不能完全吻合,发生多批次实物而发票只显示一批次,常见大宗的药品,如大输液等。我们针对2014年度的此类情况做了统计,涉及17家供应商,发现票物不符的发生率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间,这类情况隐藏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旦相关药品发生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就无法追踪到相关记录,对问题的处理、责任的追究会给医疗机构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分析原因与供应商的规模、仓储能力、信息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说明医疗机构与有规模有实力的供应商合作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入库验收的操作难点,根据2008年3月1日实施的《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 使用单位购进药品、医疗器械,应当查验、索取下列资料,并建立采购档案:包括加盖供应商公章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前期由于供应商未同步完成相应的流程,加上不同医疗机构要求不同,造成索证工作进展缓慢,时常需验收后补,再者每年几万份的纸质检验报告书,如何有效管理是有困难的。电子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但需要监管部门在相应的规定中予以明确,并强制药品、生产流通使用领域贯彻执行。从实施多年的进口药品监管的效果来看,由于有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规定的的明确要求,注册证、口岸检验报告一般随货同行,建议制定涵盖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使用单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避免各环节要求不统一、难以贯彻落实的弊端。

 

此外,根据《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的规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要验收到最小包装,随着医学的发展,如癌痛规范化诊疗的推进、麻醉学的进步,麻醉药品的使用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麻精药品的购进量、频次不断增加,加上必须的即时验收、双人验收,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注射剂的验收耗费的时间是主要的。在2013年度该院麻精药品验收过程中,确实发生2批次的芬太尼注射液有短少(每盒10支包装少2支),由于发现及时,按程序逐级申报,得到了指定供应商的妥善处理,但也说明按最小包装逐支验收的必要的,一旦疏忽,会造成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影响验收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品注射剂型的包装未考虑到验收的方便性,不够透明的外包装,内置的标签遮挡,在尽量不破坏外包装的前提下,往往很难提高工作效率,建议麻醉药品生产企业考虑麻醉药品使用中的特殊要求在细节上予以考虑,在最小包装上设计验收用的观察口。

 

2 近效期药品的管理

 

药品的效期管理是常态化,科学地制定采购计划、保持适当的库存量,提高周转率不仅能提高资金的效率也是效期管理的主要措施。由于临床的用药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按照管理学的规律,20%的药品需要花费80%的管理能力。效期药品的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购进时就是近效期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本身效期就12个月,经过流通领域到医疗机构,基本只有半年的效期;另一方面,现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遵循的是招标采购,基本的渠道是固定的,面对近效期药品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只能按日、按周需求量购进近效期药品。从物流的环节分析,效期管理的最大风险在各临床护理单元,管理不善,药品在各病区滞留的时间可能将所备药品变成近效期药品甚至过期药品,加强药品的效期管理,重在制度完善和有效的督查机制,针对入库时已经是近效期的药品,直接进入预警模式,在药库、药房,挂牌上墙,每一位工作人员在药品质量管理部门下发的警示通知上签名确认知晓,专人负责每周或每月清点结存数,为避免近效期药品在临床科室滞留,提醒治疗护士的注意,要求调剂药师在近效期发出前在显著位置上粘贴一红色不干胶标识。近年来,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已有巨大的进步,智能药房甚至智能医院都已出现,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在基层、在三、四线城市,对药品质量的管理仍采用的信息化与人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效期药品的最终解决,必须取决于电子条码和全程智能化用药系统的建成,在该院目前情况下,改进医嘱流程,尽量减少病区备用药品的种类、数量是当务之急,为加强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我科协调医务、护理、质控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制度,限定备用药品范围、严格审批,控制品种数量、明确责任人、落实管理措施,将对备用药品的督查纳入护理质控和药剂科质控,保证各病区备用药品每月接受2次检查,引入PDCA管理,促进不断完善。查处的备用药品安全隐患数(30 d内效期、过期、性状改变、相似药品混放等)从2012年度18起降到2014年度的1起,效果显著。

 

3 冷藏药品管理

 

医疗机构冷藏药品的管理近些年来逐步规范,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①硬件投入不足;②温度管理不到位;③忽视湿度管理;④冷链的衔接有漏洞[3]。首先面对的是冷藏药品物流问题,监管层陆续出台了技术标准和一些指导意见,但缺乏有效的监管的手段,随着2012年修订后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颁布执行,该项工作近年来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为加强冷链药品的管理,该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涵盖购进、验收、保管、养护、转运等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下,以该院为例,符合冷链管理的药品有57个品规,年度单品种采购金额从千元到二百万,分散在11家供应商,除少数大宗产品由冷链车运送外,大都采用泡沫箱加冰袋的方式运送,从历年的验收数据分析,受季节、路途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达标。根据冷链的定义,仅仅监测入库验收一个点的温度是不够的,根据药监部门的要求,医疗机构对冷链的验收应当索取运输全过程的温度完整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短期内难以实现,一方面供应商需要相关硬件软件的巨大投入,冷链药品的成本会大幅上升,必须有待市场去消化、调节;另一方面,采用的温度数据即时采集技术仍有待完善,采、存、传标准不一致,现阶段应当出台冷链药品技术规范,有利于各环节的操作和执行。冷链药品从生产到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是有效的管理模式,国家应当制定鼓励、引导减少中间环节的冷链供销模式。再者,冷链药品的院内物流仍然有待改善,一般采用专用保温转运箱,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32个病区、每日百次计的医嘱,人力物力难以承受, 该科对全院的冷链药品说明书中储存要求以及各病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级别的处理措施以到达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具体如下:①主要使用病区配置周转箱,长期医嘱集中配送。②临时医嘱、偶尔使用的科室安排专人配送。③按冷链药品的储存使用要求,尽可能减少院内运送的品种数,如胰岛素类制剂,要求的储存过程必须2~8 ℃,但使用后只需室温保存,部分药品经调剂后、临床使用前可保持在室温水平,因此可不将此类药品纳入院内冷链药品的管理,只强调此类药品在住院药房常规调配过程中不得放入调配箱内等待护理人员来取,必须在护理人员到后从冰箱中取出以保证最短的时间内可送到临床科室。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在现阶段有效提升了该院的冷藏药品管理。

 

4 拆零药品管理

 

拆零药品是医疗机构在处方、医嘱调配过程中,为满足患者的需要而改变药品的出厂包装的这类药品。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药品采用了铝箔材料类,可保证拆零后单片不改变包装条件,该院口服药物197个品规,其中采用铝箔包装115个,瓶装82个,拆零药品涉及的质量问题主要是:①卫生状况;②效期;③外观。难点是拆零后效期的确定,过去是将各类需拆零药品统一分装至大的磨口瓶中,边消耗边添加,现在为避免无法追踪相应的信息, 特规定只许保留原瓶拆零,并在原瓶外标注拆封日期,由于药品效期是特定条件下的保证药品质量的储存时间,一旦拆封,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是与药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国内缺乏相关药品的拆零后效期的权威研究和数据,无法参考,该院在借鉴文献和外院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拆零药品效期作出相应的规定:①现状相对稳定的药品拆封后效期为30 d;②易潮解、风化、变色药品拆封后效期为7 d;③每周一次对拆封药品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通过综合的措施,一方面保证了药品质量;另一方面也尽量减少浪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该项工作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有些药品极易变质。如氨茶碱片,包装为100片/瓶,由于该院临床应用少,拆封后短期内使用不完即变色,建议生产厂家更改包装,如用铝塑单片封装,避免拆封整瓶后剩余药品全部与空气接触[4]。同时药品生产可否参考个别药品说明书(如胰岛素类制剂说明书有启用后一月内用完的陈述)的做法,厂家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会有效的保障药品的质量。

 

5 退药的管理

 

退药是指因多种因素造成已经调配发出的处方、医嘱不得不退费将药品退回药房的行为。在发出、退回的过程中是缺乏有效的监管的,质量风险显而易见,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28条的规定: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由于存在除处方医师(有缺陷的处方、大处方)、患者(发生不良发应或病情变化)、药师(发生差错)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避免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等社会因素,医疗机构都不得不采取允许特定条件下的退药,为保证药品质量,作出如下规定:①严格退药行为的审批;②特殊储存条件的药品一律不得退药,我方存在过错的,退药引起的经济损失由责任人承担;③拆零药品不得退药;④所有符合退药要求的药品在收回药品时,必须即时经部门质量负责人验收合格并做好相关记录后在系统中确认退药行为。本环节的验收应当确认是否为该院发出和有无人为掉包的行为,该院门诊药房曾发生过一起开具10盒氯吡格雷片在调剂窗口掉包后退药骗取药品的案件。

 

篇6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质量水平,是国内高职院校绕不开的话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职能部门。现代管理科学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执行或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也分为三种类型,即决策人员、参谋人员和执行人员。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督导在管理系统中同属于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育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育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设置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及时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情况,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觉和调整,并配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手段,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走向成才。

构建规范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改革,通过这项改革可以改变以往高职院校传统的行政组织性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型的管理模式,形成注重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法等学术性管理模式。如何构建规范完善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认为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与现有的督导工作进行一体化建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1.目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和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过去基本上是由学校的教务部门来做,督导工作通过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十几年的发展,基本形成教学督导体制的框架,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形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督导和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即使对教学方面的督导工作,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尚未颁布有关教学督导方面的条例,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还受到社会环境和高职院校自身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1.1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和督导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督导机构的定位不清。虽然原则上赋予教学督导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督导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发生重叠,教学督导只有建议权,这种权力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自然很难落实到实处。所以,有些教学督导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督导工作内容有限,督导方式单一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督导人数有限,导致工作量增大,督导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偏重教学秩序,忽视教学内容;偏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等。另一方面,听课任务繁重,督导人员因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体精力的限制,无暇顾及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工作,因而很少能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只好简单机械式地重复着常规性的监督工作。

1.3 督导人员结构不合理,待遇偏低

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学督导人员时,一般考虑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人数多限定在5—10人左右。由于其年龄和身体状况,教学督导人员的聘期不会太长,大多为两年,人员变化较大。另外,教学督导人员的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篇7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7-0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而且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与农民收入和农业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到逐渐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安全保障逐渐形成体系,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但在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1-2]。

1 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对相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对其意义和作用未充分重视。各级官员和广大农民缺乏对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认识和正确定位,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与推广。

1.2 缺少统一规划,各项体制尚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管理部门或全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主导产品进行配套、完整的规划。有的制度确定下来后未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存在制定标准较低或未能及时修订或重制定等问题,难以起到促进产品更新和升级的效果。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这种与国际统一标准脱轨的现象,势必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以及公正、科学的衡量标准。

1.3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地区由于片面追求农产品的快速化生产、产量以及外观表现,过于依赖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天然毒素等,造成农产品、土地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化学药物残留以及受到严重污染的种子与农产品缺少市场有效制约和监测监管,从而导致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形成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1.4 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标准化与市场化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为分散个体性种植,种植面积较小、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较少,导致规划生产受到阻碍。同时,一般的农户对市场和行业要求了解较少,标准化建设无法实施、推广、监督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把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受制约于生产经营的程度。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上,由于组织方式有待创新,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缺乏市场经济组织的有效联结,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2 改善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的建议

2.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不仅要规范农产品的标准,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地环境,因此应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规范和污染防治措施,保护耕地、草场以及养殖水域,禁止倾倒与排放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制度,分层次、多渠道建立,使其可行性、可操作化更强,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牧业机械化、农业生态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全面的行业标准,通过农业标准规划促进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形成[3-4]。对已建立的制度应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质量升级改进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2.2 强化领导,组建机构,加大宣传

农业标准化建设应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组织各专业、各产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农业标准化专家组,制定农业标准的规划,设立农业标准研究课题,开展标准编制研究和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业品牌和技术更新步伐。省、市、县各级相应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专门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农产品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不断促进体系完善,制定出符合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将所有的相关部门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针对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标准,确定推广时期,安排好时间和内容,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2.3 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

应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以及最新农业标准、技术法规等进行追踪和学习,与国际农业标准化体系接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合作,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等,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装备,学习国外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推广和引导标准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掌握农业标准化的氛围。

2.4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分散农户提高标准

针对农户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地方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分散农户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充分调动农户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让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或品牌的形成,严格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抓好加工销售,严格质量监控和检验把关,提高产品档次,保证生产达标产品,发展“菜篮子”产品、名特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等,鼓励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发展,逐步推进市场农业标准化的步伐。

2.5 加强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针对监督检测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从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进行把关入手,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机构,确保农资商品质量,确保人身安全健康和菜篮子安全。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检验、监测人员素质,保证检验、监测工作质量,规范职业道德。

3 参考文献

[1] 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篇8

前言

在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实际难度,要想提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就要根据市县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同时在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中还要做好成本核算,提高建设效益。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严把设备器材质量关,并做好新建网络的质量控制,在网络建设以后,还要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加强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提高网络构建水平。

1 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应根据市县要求统一布局

市(县)广电网络既然是一个整体,就应该有一个全市(县)统一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要求。全市(县)广电网络的建设应该订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网络的整体功能要实现,必须要求有一张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来支撑。

基于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现实状况及长远需求,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考虑农村与市县的联系问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实现与市县广电网络系统的互连,才能保证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市县的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并结合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接口上预留与实现网络的接口,便于日后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扩容。所以,根据市县要求统一布局,是农村有线网络广播系统建设的关键措施,只有满足这一点,才能保证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2 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应做好成本核算,提高建设效益

乡镇广播电视站资金薄弱,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分布散,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高,仅靠收取低廉的收视费来维持其运转,因此必须要算细帐。如果收取的收视维护费连电费、日常维修费、设备更新资金、负债资金利息、人员工资等都不能正常支付,那么网络正常运行怎么还谈得上呢?

基于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实际成本,在建设之初,应对建设成本进行认真核算,并对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日后的维护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核算,确保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能够建得起并长期稳定运行,使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是成为农村财政的又一负担。基于这一认识,在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预先做好成本核算,并对建设后产生的效益进行预估,使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能够保持较低成本建设和运行,在保证整体网络运行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所需成本,提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实际效果。

3 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应严把设备器材质量关

不管是大型器材,还是小型器件都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选用,并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对取得入网资格的产品进行对比,选用那些性价比高,性能稳定,耐用性好,售后服务好的产品,坚决杜绝劣质器材进入广电网络。

鉴于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专业性及其对功能的具体要求,不合格的设备器材对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虽然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整体预算不多,但是在预算允许的范围之内,必须选择质量过硬的设备器材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材料,避免设备器材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在设备器材达到现场时,应认真核对设备器材的质量证明文件,并在局部系统建成后对设备和器材的功能进行检测,保证设备器材的功能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严把设备器材质量关,对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 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应做好新建网络的质量控制

精心组织施工。认真做好实地勘测,制作施工草图,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合理选择路由。从立杆、架线、安装用户、设置接地设施、防雷设施,到调试各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

结合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经验,在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新建网络的质量控制是关键。为了达到提高网络构建质量的目的,在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中,应根据施工需要编制完善的施工方案,明确各个环节施工的技术标准。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程监管指导。同时,还要根据图纸要求,合理安装网络配件和附件设施,实现广播系统的防雷及其他功能,确保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能够在整体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最终达到提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做好新建网络的质量控制,并完善质量控制措施,对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5 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应加强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要建立严格高效的检查维护管理制度和调度监督程序,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转。要认真对待用户故障投诉,限时处理回报。要坚持按技术标准做好日常的管理维护。

上述这些标准对农村有线网络广播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加强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因为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农村中使用频率较高,涉及千家万户。基于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的特点,在使用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故障和问题,为了保证有线网络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提高有线网络广播系统使用寿命和提升有线网络系统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6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考虑到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实际难度,要想提高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就要根据市县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同时在有线网络系统建设中还要做好成本核算,提高建设效益。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严把设备器材质量关,并做好新建网络的质量控制。在网络建成以后,还要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加强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农村有线广电网络系统建设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提高网络构建水平。

参考文献

[1]魏炜.福州有线广播电视HFC网的规划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

[2]王振华.三网融合背景下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郑莉丽.面向广播电视网络的客户流失分析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9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在电力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载被广泛使用。当电网输出的正弦电压作用在这些负载上,输出的是非正弦信号。这些非正弦信号反过来会形成不规则压降,最终引起电压波形畸变,引起电压高次谐波、电压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1]。因此,对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分析电压波形,找出导致电能质量下降的原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硬件组成及软件架构并对质量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2.质量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根据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主要有5个指标,分别是: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谐波含量及电压波动与闪变。其中,前三项指标可以利用Lab VIEW自带的分析函数直接计算出来,在此就不再讨论。本文主要针对谐波分量和电压波动和闪变进行研究。

2.1 谐波测量问题

利用表示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利用傅里叶变换将进行分解,可得:

n=1,2,3……

(1)

上式中,表示电压信号中的基频,表示第n次谐波。

众所周知,计算机只能对有限长的信号进行测量及分析。因此,需要对采样后的信号进行截断。常用的截断方法是将采样后的时域信号与窗函数相乘,根据频谱卷积定理,时域上的相乘等于频域上的卷积,这样加窗后的频谱发生变化致使能量泄露,能量的泄露会导致加窗后的信号发生失真。常见的窗函数有矩形窗、汉宁窗、汉明窗、布莱克曼窗等。不同的窗函数对抑制能量泄露的效果不同,窗函数的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2]:

①若频谱较为复杂,信号中含有多个需要测量的信号,且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频率成分而不是信号能量大小,此时应该选择主瓣较窄窗、旁瓣较低的函数。

②若测试的目的是获得某频率下的能量信号,且更加关注于信号的峰值、均值及均方差等,则此时应选择主瓣较宽的窗函数。

分析上述标准可以看出,选择窗函数时主要看主瓣和旁瓣。常见窗函数的主瓣和旁瓣如表1-1所示。

本文在综合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的基础上,选择主瓣宽度和旁瓣峰值衰减的汉宁窗进行信号截取。

汉宁窗函数的时域可表示为:

(2)

频域可表示为:

(3)

其中,为矩形窗的幅度频率特性函数。

汉宁窗的时域及频域特性如图1所示。。

2.2 电压闪变的监测

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幅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电压均方根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相对于额定电压的百分比。闪变是指不同电压波动引起灯闪的敏感程度及引起闪变刺激性程度的电压波动值。国际工委会(IEC)推荐的测量方法需要经过解调、滤波等处理,在上位机软件中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本文采用一种基于FFT的闪变测量方法,该方法省略了IEC中较为复杂的滤波器设计工作,简化了测量方法。

基于FFT的闪变测量方法计算步骤如下[3]:

①每隔半个周期对电压信号内的个点采样,得到采样信号,按照公式(4)计算个点的有效值,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有效值序列。

(4)

②将上述序列进行FFT变换,得到离散频谱。将各频率下均方值曲线电压波动的峰峰值除以分解出的直流分量,即可求出该频率下的电压波动,按照公式(5)求出电压瞬间波动值。

(5)

其中,为该频率下产生单位瞬时闪变所需的电压波动值,可从IEC标准中查出或者拟合出。

③由于对应的闪变值为各频率下对应的瞬时闪变值之和,故:

(6)

④根据公式(6)计算出的闪变值分别按照式(7)、(8)计算短时间闪变值和长时间闪变值。

(7)

(8)

公式(7)中、、、、分别表示10min内累积概率函数(CPF)曲线上等于0.1%、1%、3%、10%、50%时间内的S值。为了形成累积概率函数,需要对S进行分级,级数越多,曲线越光滑。但是该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往往很难实现。本文将S按序排列,分别取概率最大值代入公式(7)进行计算。

根据步骤3,可从IEC868标准中查出。但是IEC标准只给出了有限个频率与波动值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加准确的获取波动值,本文根据有限个值进行数据拟合,由此得出S=1时各频率与电压波动值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2.3 基于FFT闪变测量算法的实现

设采样周期为12.8KHz,由于FFT算法要求采样点数N必须为2的整数次幂。本文为了计算方便,选取N为256,则半个周期采样256个点需时2.56s,同时计算可获取一个S。U(N)的分辨率为1/2.56=0.39Hz,以3s为一个采样间隔,则可计算200个S值,将计算出的200个S值进行排序,按照公式(7)进行出,当计算出12个时,按照公式(8)即可计算出。

根据上述参数计算瞬间闪变值,并于IEC给出的闪变值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频率低于9Hz的时候,误差较小;当频率高于9Hz时,误差随着频率的增大而有上升的趋势。上述现象主要是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S=1时电压波动与频率的曲线拟合造成的误差,其次就是IEC的计算标准和FFT计算标准的不同。IEC采用的是平方检测,FFT是有效值检测。为了减少误差,提高精确度,本文以S的倒数作为校正系数,校正后的误差如下图3所示:

由上图看出,修正后的误差明显减少,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硬件组成如图4所示。

其中,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将高电流电压转变成适合数据采集卡采集的电流电压;信号调理模块主要起到抗混叠滤波、电气隔离的作用;数据采集卡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至上位机进行处理;本系统的核心在上位机的Lab VIEW编程,通过调用Lab VIEW自带的各种函数进行谐波分析、数据处理等。

本系统的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通信及存储模块组成。其中,数据采集模块可以直接调用采集卡自带的函数实现;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包括稳态指标分析和暂态指标分析模块,稳态指标分析模块主要完成谐波分析、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偏差、频率分析及三相不平衡的测量。暂态指标分析模块主要完成测量电压骤降、脉冲和振荡等功能;数据通信及存储模块主要完成数据存入数据库、数据局域网和远程通信及生成报表等功能。系统上位机界面如下图所示:

4.结论

本文介绍了应用在山西朔州供电公司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结构。对质量分析中的谐波测量问题和闪变测量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窗函数减少了能量泄露,增加了频率分辨率;利用FFT算法简化了电压闪变的测量,并通过一定的修正系数,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贺建闵,黄治清,李群湛等.变电所电能质量监测系统[J].铁道学报,2001,23(1):43-47.

篇10

培训评估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已越来越得到公司的重视,各企业也围绕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评估的效果和质量应该说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对于评估质量问题,有要求而无标准。目前,国内外对于培训评估基本上都是从培训评估的工具上加以论述,也提到了收集数据、选择专业人员,选择评估时间等,但是培训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对培训前、中、后的一些流程、人员、数据等进行管理,不同的培训项目有不同的培训目的,评估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一个从全流程控制的质量标准,就很难说对质量有所保证。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从运营的角度,以质量控制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实施标准化体系管理,全面确定工作的分工、内容和标准。 如果能够把培训评估中的主要责任分清、主要工作内容确定,同时明确相应的工作标准,则培训评估的质量就能够保障,再辅以从业人员的工作和专业经验,整个评估工作就能有很大的质量提升。

1.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制度体系

培训评估制度是确定培训评估工作的法律基础,也是指导培训评估工作开展的根本。培训评估制度旨在明确培训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范培训评估的主体、评估范围、工作流程,明确培训评估的实施类型和要求,培训评估结果的使用与管理等。

培训评估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包括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度。管理制度是对培训工作进行客观化的描述,确定培训评估的理论基础;流程制度是针对培训评估的实施进行规范。目前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完善培训工作的相关规范,原国家人事部针对培训评估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意见》,相关国家部委也针对性的下发了本行业的培训评估指导文件。在企业中,对于培训评估的制度建设一般包括《*****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公司培训质量管理手册》、《****公司培训项目评估管理办法》等。

2.建立清晰的培训评估内容体系

2.1培训评估的内容分析

培训评估的内容很多,也是培训数据收集的依据。确定培训评估的内容,再辅以相关标准,就可以明晰培训评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1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是对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项目举办的一些综合考量,决定评估数据的类型。具体内容如表5-1所示。

2.1.2培训时间的选择。培训时间也是对培训安排的考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训时间的选择有利于合理安排培训评估的时间,以及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参考。具体内容如表5-2所示。

2.1.3培训班的影响。培训班的影响是培训内容安排和评估数据收集的决定因素,也是选择培训评估方法的重要原因。具体内容如表5-3所示。

2.1.4学员参与程度。学员参与程度评估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讲课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情况。讲课效果如何?学员的参与度如何?学员与教师(学员、组织者)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专题研讨培训。安排的专题研讨问题是否合适?讨论(辩论)问题的激烈程度如何?安排的研讨时间是否合适?

2.1.5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电化教学的使用情况;网络教学的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

2.1.6培训的社会效益。培训的社会效益也是培训收益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培训数据收集、培训评估质量监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参训人员的满足感如何?思想认识上有哪些提高?接受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对改进工作新的认识情况;跟踪调查参训人员培训后的工作表现及其新的培训的需求,单位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培训项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参训人员宣传培训项目的情况,培训材料的影响范围,培训班纪要、成果和论文的传播情况。

2.1.7培训项目实施条件。包括如下内容:培训项目实施经费的来源情况;培训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与否;部门领导的支持程度;培训师资合格与否;培训设施与设备的利用情况;培训工作记录的完整程度。

2.2评估目标的建立

2.2.1评估目标建立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评估目标,需要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认真地分析。重点应对培训过程中有关培训资料、培训教材、培训(研讨)内容、讲课(报告)质量、培训、研讨班的组织安排、参训人员及其单位的反映等环节或内容,建立完整的资料,根据不同培训班、研讨班的特点,找出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其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