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国防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与国防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篇1

党的十七大上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1]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推动青年学生实现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是促进青年学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发扬和光大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强化国防观念,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了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不同。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历经几千年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国防教育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参观博物馆等教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大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为荣耀,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个人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结合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学习军事理论课中的“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虽然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势力对我国安全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从而激发大学生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中国军事思想”,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战役,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近代国防史”、“中国人民发展史”、“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等内容,大学生在了解我国国防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军事科技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大国之间的差距,懂得“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激发大学生富国强兵的决心和勇气。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今,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使我们的政治、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更使我们的民族精神面临着严峻挑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然而,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弱化的问题是很明显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大学生有可能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一些唯外是新、唯新是奇、唯奇是美的倾向[2],从而漠视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外来文化盲目跟潮,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戏谑为“老掉牙”,把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看作是“守旧”。一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的诱惑,国家、民族与民族精神的意识淡化了,个别人甚至对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失去了信心。

2.社会体制的变革带来社会矛盾的凸显,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分化,伴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这些过去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重重困惑。比如,与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办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的矛盾、高昂的学费与年似一年的就业难的矛盾等,很容易使身历其境的大学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他们对体制、对改革的政策乃至价值观念、国家与民族意识认同的弱化[3]。还有由于社会转型的延续,导致某些领域、行业产生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由于新旧体制此消彼长还在延续,导致部分大学生家庭收入的锐减、社会地位的下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3.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网络时代的出现起人们了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显著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至今,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种信息充斥着校园的时空,鱼龙混杂的现象似乎是防不胜防。然而,大学生大都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宿舍、班、院系集体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加上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独立性和思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相互影响、随声附和的可能性明显存在等原因,很可能产生对国情判断为“他国先进、我国落后”的错误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们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4.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受到了很大冲击,不良风气对学生成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例如高校的产业化趋势明显、高校的学术不良行为泛滥,使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功利思想不断滋长。要迅速扭转这些风气,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而要彻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实质上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用这些精神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有利于大学生抵御一切消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捍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

三、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促进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深化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1.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精神价值范畴。国防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国防精神实质是公民对祖国安危、对民族富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与时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尤其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便利条件。战争总是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进行的,中华民族长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抵御外敌的斗争史,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特别是人民军队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更成为激励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易于接受,容易感染,能迅速将许多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的国防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高校国防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尤其是国防教育中的集中军事训练环节,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友好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一旦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观点,直接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开展好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3.国防教育中的团结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更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的思想,这里的“和”就是团结。精诚团结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互助合作的团结意识,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追求相结合,这些教育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4.国防教育机制能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提供借鉴。

国防教育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机制。比如,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高校国防教育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国防意识教育的任务与职责,促进国防意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保障方面,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并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师资力量方面,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娴熟的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等等。以上国防意识教育的成功探索,将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机制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出版社,2007.

篇2

国防乃国之大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国防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强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大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的同学还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这反映了大学生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社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大鹰曾写过报告文学《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现在,我们愈加感到要培养明天的国防人才,锻造未来的威武之师和钢铁长城,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进而提高国防素质已是迫在眉睫。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部分,也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点所在。为此,认清并抓住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和成长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国防素质,更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既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激发他们树立时刻准备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又可对广大社会青年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抓好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影响家庭进而辐射全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效果。

2.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国防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要转变“重技能、轻意识”的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素质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深远意义,直面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较淡薄,国防教育重技能、轻意识的客观形势,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广泛的资源为平台和基地,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三、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不断提高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时,必须注意: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二是聚焦国防教育重点,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一方面,必须强化国防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教育,通过开展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教育、国防安全潜在危险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另一方面,国防教育应尽快回归其国防本位性,强调其国家性,使得广大民众认识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家根本利益教育,并不只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普通教育。

其次,拓展国防教育形式,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国防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强制灌输手段之一;另外要组织好社会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学校不能把国防教育当作阶段性任务,仅仅满足于“讲课”和“考试”,而要当作长期性任务,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之中。

第三,完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教育,应当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教育环节的科学管理,而这离不开健全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根据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国防需要,一方面,要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管理体制。要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国防教育的归口单位,理顺各级工作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国防教育真正融入社会教育、素质教育中。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入伍,提升国防队伍综合素质

篇3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批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将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

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说,国防教育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我们应该自觉地将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

国防教育的中心是国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德育的主要内容中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具有兼容性。

从教育过程来看,两者还具有兼容性。

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其中许多内容既是军事教学的内容,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必须把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阐明理论与军事科学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强化全民国防意识,阐明国防责任感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关系,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这样,就能使大学生在获得国防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军事训练具有很强的团体性和对抗性。军事训练的团体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军事训练的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体互助精神,激发竞争意识。此外,我们要使学生把在军事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各种优良品质和朴素作风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生活管理,特别是在学生的内务管理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细致、有序的良好作风。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其他各种形式的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爱国激情,强化国防观念。通过这些教育,大学生会明白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大学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后备军,参加军训,接受国防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履行公民义务,担负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具体体现。

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质量

目前,普通高校军事学课程体系内容是从军事科学体系中挑选出来的。加之又沿用了军事院校课题式教学方式,使普通高校军事学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差,教学内容零碎,教学管理不规范。而国防教育内容本身又具有理论抽象、内容复杂、历史跨度长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质量。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军事学科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与军事科学研究、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高校和有关方面应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科学研究,建立体现21世纪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密切跟踪现代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强调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把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军事理论课特点的军事理论教材体系。

其次,在军事理论教育课程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板书、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很难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们面临的教学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印刷媒体,而是以视听媒体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化的教学系统。因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另一方面,教员也要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三、将国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渗透性、选择性、超前性等特点,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举办国防教育的征文、办专题板报、组织演讲、歌咏比赛、国防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和烈士陵园等。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都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它们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这些活动,高校武装部要适时介入并给予具体指导,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报纸刊物、资料、挂图以及音像制品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的增多,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宣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注重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和使用方便、多媒体化和交互性强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加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其次,我们要切实加强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用健康的教育内容占领网络空间,让大量具有良好国防教育和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即使上传到网上,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和其他各类社会网站,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4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5

[摘 要]通过阐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厘清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讨以理念感化为主和以能力训练

>>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论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管窥大学生国防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 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军训中作用弱化现象探讨 浅析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与完善措施 浅谈伙伴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应用 在国防教育中培育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常性国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论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徐建军,汪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3]范思立.素质教育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刘玉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54.

篇6

2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为掌握苏州地区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苏州市部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博软件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反映苏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 

21国防教育机构设置现状 

1986年8月,原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军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设立直属军事教研室,与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形成一个机构、两个名称”。[1]同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从调查结果看,各高校的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差距较大,参差不齐。 

211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 

人民武装工作是高校党委领导的重要工作,所以大部分高校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设置了人民武装部,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和部门机构设置数限制,独立设置的高校极少,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是主要形式,然而有部分高校竟未设置,合署办公或未设置人武部为国防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12军事教研室设置情况 

按照规定要求,军事教研室应设置为教学机构,承担军事理论教学,协助军事技能训练,不应设为行政管理部门,但是从表1结果分析,没有高校独立设置军事教研室,少数高校成立军事教研室与人武部合署,未设立军事教研室,把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纳入教务、体育、思政、人文等部门为主要形式,这种设置方式严重违背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开展造成极大的不便。 

22国防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大纲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各高校都把军事课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基本都开展了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但离大纲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见表2。 

221军事技能训练情况 

大纲第五条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高校基本都按照大纲要求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但是训练的内容和学分设置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高校只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短时集训课程,未列入教学计划,未按照大纲要求做到时间保证、内容保证,仅有一半高校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时间要求,训练内容也仅仅以条令条例为主的“踢正步、走队列、内务整理”等内容,武器知识、战术应用、野外拉练等实战要求高的内容只有极少数高校开展,大部分高校仅仅解决军事技能训练“有”的问题,未解决“质”的问题,离“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还有很大差距。见表2。 

222军事理论课情况 

大纲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大纲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学分,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军事知识和国防视野,有一半高校开设了国防知识选修课,但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授课学时都“不及格”,合班、大班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校都能对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课时很少,教学的效果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最基本的学分都未给予,采取在军训期间集中上军事理论课,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对军事课程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见表3。 

23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大纲第八条规定:“军事教师是完成军事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军事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军事教师。”《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规定“帮训官兵,按照1∶40~1∶50的比例配备”,“普通高等学校应按年招生人数800∶1~1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军事教师”。从调查结果表4看,各高校军训教官和专职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远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国防教育课程效果,制约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发展。见表4。 

24国防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120元,专科院校生均经费90元。从调查结果表5看,多数高校都没有按照规定保障军训经费,而且军训经费大部分用于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备添置费用很少,绝大部分高校军训经费没有逐年增加,甚至有的高校还在减少,不能满足军事技能训练、軍事理论教学、国防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使国防教育工作陷入困难窘境,国防教育保障机制难以建立。 

25国防教育教研科研现状 

大纲第九条规定:“军事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开创科研教学新局面。”通过对军事课程教科研项目支持,提升教科研水平,是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但从调查结果表6看,由于军事教师的职称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经费减少等原因,多数高校军事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较少,层次较低,没能促进国防教育工作。3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对策 

第一,创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领导机制。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制,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把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纳入党委议事内容,建立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保证国防教育课程按规定要求得到有序开展。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考核要求,切实建立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这“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把大纲要求的内容“上全上好”。 

第三,打造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招聘具有国防专业知识和背景的高学历专业教师来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教师纳入师资建设范畴,解决事业编制,做好评聘职称,同时加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四,完善经费投入和物资基地保障机制。各级高校的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足够的国防教育经费,为高校国防教育购买相应的军训器材和教学器材,兴建一批满足高校国防教育要求的军事训练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国防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 

篇7

(一)要承担起双重历史重任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承担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发展而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双重历史重任。新时期,要确保大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发全和促进现代化发展一支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国防教育就必须置于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有效履行好双重历史使命的高度抓好战略运作。建国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战备教育主题突出,绝大多数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仅是组织军事训练。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认识不足,单纯把其目标基点定为锻炼其体质,磨炼其意志,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大教育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体现,致使大学生国防教育双重育人功能单一,效果亦事倍功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大学生国防教育要为富国和强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就必须扩大国防教育的视野,放大国防教育的功能,主动把国防教育置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快车道,确保在育人上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二)要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常抓不懈

国防观念的培养、国防意识的强化和军政素质的提升来源于对国防教育的日积月累,来源于常抓不懈,应是一项经常性的、寓国防教育于大学生成长全程的春风化雨式的工作。短、平、快式的突击教育和短暂的军政训练,虽可收一时之绩效,却不足以谋一世之伟业。要把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一项战略工程纳入大学生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之中,结合小学、初高中国防教育体系特点,层层推进、层层提高,进一步把大学生国防教育进入校园、进入学习、进一思想活动引向深入,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成长进步的无缝连接。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是生活中极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国防实践的创新性要求和国防知识的创新特性进行科学的施教,会收到很好的创新性教育效果……”教育内容和方法如不为学生所接受、自主性和创新性教育不够是影响国防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国防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应着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一步重视和突出世情、国情和军情教育,适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调整优化国防教育内容,建设完善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既要突出军事训练强制性养成功能,又要发挥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针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等,对大学生需求、思想多样化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国防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走向富国和强军建设的舞台,确保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和富国强军的使命意识在和谐发展中得到升华。

二、着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集聚整合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要抓好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聚焦整合

大学生国防教育涵盖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文、科技、军政素质培养和作风能力建设等,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又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实现高校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克服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科研等相背离、相脱节的倾向,必须注重高校内部体系与体系、体系内诸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整体优化,用聚焦整合的观念与方法,把分散、封闭、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共同建设,谋求大国防教育所需要的大资源、大力量。

(二)要抓好军地国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贯彻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全过程,是聚焦整合力量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社会性和高校工作的开放性,决定了推进其和谐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下进行,而是要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从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汲取营养并反馈于社会。要充分利用军地国防教育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教育资源,下大力解决好制约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地、经费和人员等保障难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密切高校与军队、党政机关、民间团体间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丰富共建共享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在共建共享中聚焦整合大学生受训受教的力量。

(三)要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由传统条件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型,是国家建设所需,国防建设所需,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当前,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校园网的舆论宣传效能,不断增强信息网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国防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力量。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使用好和丰富好国防教育门户网站和主题网页,不断拓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进一步加大和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健全完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军队间的合作教育模式,形成整体力量优势,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

三、完善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质量效益

(一)要构建一体化国防教育力量体系

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责任。要积极依靠军队和地方、个人与集体的多元力量,建立起由国家、军队、社会、高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力量体系和军地职能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各级职能部门要把推进国防教育和谐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把大学生国防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作目标,列为重要日程,做到领导有分工、建设有规划、任务有安排、工作有检查,实行领导与指导并重,检查与督促结合。要坚持国防教育军地双重领导体制,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努力形成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格局。

(二)要注重组训施教骨干队伍质量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组训施教骨干队伍,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要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相关军队院校,进一步加大军地主管国防教育领导的培训力度和范围,增强组织领导国防教育的科学性和主动性。完善军队派遣教官制度,加大高校国防教育专兼职教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培养力度,把骨干队伍建设纳入国防教育人才战略工程长远规划,采取封闭集训、比武竞赛、岗位练兵等形式,分批次、分层次抓骨干培养。对国防教育共同理论科目和部分专业科目,可采取定人、定岗、定责的方式进行定向培养和定位使用。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科目,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驻军单位和科研院所协调,代训代教。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首次提出“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需要。因此,《湖州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国际化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指标之一。

一、我院学生国际交流的现状

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地方院校,为适应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湖州师范学院自2006年起,就开始向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派遣长短期留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几年来,派出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迄今为止,赴国外学习的学生已经接近100人次,派往包括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以及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院已经与来自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10余所国际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出国(境)交流学习开拓了一定的国际资源。目前,我院对外派遣留学生项目正在朝着规模化、制度化发展。

然而,比照国内重点大学和部分地方高校,虽然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国际交流,千方百计选送学生出国交流,但是学生出国交流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念、财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总体上出国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与国际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学院能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有效解决瓶颈问题,大力开拓国际交流渠道,有必要在学生之间开展调研,在掌握学生意愿、顾虑、困难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推进国际交流工作。

二、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形式

为了解学生国际交流的意向,我们设计了有效的调查问卷,以立意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对来自我院已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专业(英语、日语、对外汉语和护理)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这四个专业的大二(200名)和大三(200名)学生。问卷由任课老师发给被试者,统一指令语,时间约为20分钟,结束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3%。问卷共计十五个问题,涉及国际交流的意向、目的、顾虑、建议等。调查结果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

三、调研的结果和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并运用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不难发现,我院在组织、宣传、推进国际化教育方面尚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缺乏关于国际交流学习的个人规划的指导,未能针对学生较为薄弱的环节(如语言能力)开展有效培训。

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有出国学习的意愿。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比较自信。在制约学生出国学习的因素中(见表1),44%是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居首位;第二大主要原因(36%)是对自身语言能力不够自信。而目前学院尚没有开设任何关于出国语言强化培训的机构。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将来的深造或发展缺乏明晰合理的个人规划,因此国际交流参与意向不强烈,参与目的不明确,没有结合自己的发展,以交流为契机,为将来的人生进行合理地规划。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国际交流的目的”一项,63%学生认为国际交流就是学习语言、见见世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

(二)咨询共享度较低,信息不够透明、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

调查学生中有75%表示对学院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和计划不清楚,不了解历届学生出国学习的渠道和方式。仅有5%的学生参加过学院举行的出国学习宣讲会。在“最关心的留学相关问题”这一栏中(见表2),39%的学生表示表示对出国学习的具体条件、途径不清楚,不知从何入手。学院的宣传力度低直接造成咨询共享度较低,造成学生无法依据有关制度及早做好准备。此外,学分转换、评奖评优等系列文件和配套措施尚不健全,造成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的顾虑。

(三)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较简单,项目偏少,层次偏低。

目前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境)外高校仅有7所,地区较为集中。调查显示,学生心仪的留学目的地主要为美国和英国(约70%),而目前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英美高校只有2所。还有32%学生表示,既然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出国,就最好去名校,而我们的合作伙伴排名不是很靠前。

四、对策和展望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宣传、规范管理,积极开拓符合学生意向的交流项目,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丰富学生交流的成果。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方解决经费问题。

学院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有关交流项目、活动申请流程等方面的宣讲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文化和人文素质等。外语教学应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克服语言交流的畏难心理。

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和旅费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交流意向的主要原因。为推进国际交流工作,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学院应在以学生个人承担交流费用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争取更多交换学习、生活补助等形式的交流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助学金等,多渠道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公开国际交流信息,有效扩大交流需求。

学院相关部门应多层面、多渠道对现有的交流项目进行宣传,通过宣讲会、校园网络、报纸等信息平台,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院所有国际交流项目信息,以便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合理有效地进行对未来的规划。通过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将国际交流学习纳入个人规划中。

学院应该加大中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力度,全方面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为对方输送在校大学生开展学习、参观、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推行2+2、3+1、2+1+1、4+X等学习机制,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课程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在争取交流项目的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增加交流学生的人数,提高在校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

(三)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切实规范管理制度。

学院外事、学工、教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分工负责各部门职责内的工作,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机制。如何进行人员选拔和行前教育,如何换算境内外学分,如何评价学生在外的表现和成绩,学生交流期间的安全与突发事件如何应对等问题,都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管理,才能顺利而高效地做好在校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工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地方高校必须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才能把握教育国际化带来的资源共享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学生,创建高水平的地方高校。

参考文献:

[1]柯文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孙壮,梁建民.浅析高等学校海外交流与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篇9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是国家为了捍卫与扩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是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高等学校国防军事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强化集体主义观念,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中国人民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好基础。那么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对大学生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一、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和,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而国防意识则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良好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同关心同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而民众国防意识的培养与强化,不能光靠战时去进行,在和平时期就应该加强。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打败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是很强烈的,但和平时期人们就容易滋长麻痹思想、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没有了危机意识,那么最终只能落得挨打的悲惨下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国防意识却出现滞后现象,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国防是政府的事情,是军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国防不仅仅是军队及政府的事,没有全民国防观念的提高,便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国防。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的爱同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爱军习武、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二、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只有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才能使他们为祖国积极献身、流血牺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经过军事课的学习,极易被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生死的大事所感染,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集体主义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我们军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关心他人为重。在高校国防教育就是按照军队的基本标准来要求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万千宠爱于一身,使许多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爱心。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10

微博的迅猛发展已经慢慢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院校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其已成为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在这个网络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很多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微博的、阅读、传播和推广。如何正确的认识微博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利用好微博发挥其正面的作用,紧跟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趋势,搞好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成为本文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国防教育活动。当今全球一体化及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忽视了对战争的了解和对国家面临的威胁的了解,但战争危机却是真实存在的,严峻的国际形势预示着我国现在危机四伏。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文化和思潮的越来越多的冲击,如果大学生缺少战略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那么面对影响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出现盲目的过激行为,使之与主观愿望相违背,产生相反的效果,给国家利益带来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尤为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忧患意识,对各种危机提高警惕,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

2 微博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微博对大学生来说早已使用的炉火纯青,而很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却才开始听说微博,当然这也和工作者们年龄大工作负担时间紧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平时的所思所想,这样,作为交流的双方才会有共同话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微博作为培训老师们幵展工作的一门课程,年轻老师们开通微博也是出于个人意愿并且目的也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足够认识到微博这个新事物受大学生的欢迎程度,对待开通微博还是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因为开通容易但是内容什么却要精心思量,因为教育学生和娱乐大众的出发点就不同。高校上下的观念还没有统一,所以造成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生对微博的使用热情。

2.2 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待完善全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高校领导在具体工作职责中容易忽视网络微博这一虚拟环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脱节,注重现实环境的国防教育,忽略在微博领域中的工作延伸。二是法律机制不完善。国家针对网络的发展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但是法律总有空白的地方,特别是在网络微博这一互联网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法律难以预测微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法律机制需要根据实际发展不断完善。三是目标机制不明确。对于微博这一新生事物,高校暂时缺乏对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预期规划,导向作用不强。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工作动力还不足。四是反馈机制不全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微博领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不能在教育工作者得到有效反馈,更不能在一定阶段内对微博的教育结果进行估量。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对师生间的交流毫无益处,更谈不上开展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3 微博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微博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因此,微博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者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主动运用微博所提供的新的教育形式,在继承与发

展已有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载体的同时不断创新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切实有效的新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3.1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微博时代提升课堂教学的灌输功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者队伍建设。“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大众化,间接消解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能充分利用微博提高其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敏锐性,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更充分全面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要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的内容。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多以固定教材为主,往往因为教材更新的时限性与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特别是面对微博,各类信息广泛而高速的传播,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更大的冲击。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在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三是要创新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影响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更广阔的交流平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当代大学生是新技术的追捧者,他们崇尚创新,渴望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必须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应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微博讨论教学等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 3.2 拓展实践教育途径

道德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人们的道德实践,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依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利用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和实际参与其中的自我感受对大学生进行感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明确的教育目的,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达到国防教育预期的效果。如通过“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加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学术研讨、知识讲座、影视欣赏等活动形式,加强其对理论及课外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和建立高校自己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其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要促进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发展与创新,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凝聚功能和教育功能,鼓励大学生开展富于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拓展其综合素质和技能。

3.3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有时也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年大学生来说,由于这一受众群体对媒介信息的真伪性和优劣性的认知多从感性出发,因而很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以致造成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发展与创新传媒载体的必要前提。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基础的传媒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信息的能力;掌握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3.4 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一是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网上思想政治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把大学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优化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并积极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二是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大学生网民人数众多,网络信息繁复多样,当一个网络事件成为讨论的热点时,他们往往容易被大趋势所带动,而失去自己的正确判断。特别是

微博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受众之广,使得许多事件或情绪被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应用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类信息、事件的发展方向,在舆论宣传中强化正面信息,消解负面信息,对网络舆情的干预要做到及时、恰当。三是要积极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大学生对微博的青睐,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活跃场所,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积极构建并利用微博这种新的网络载体形式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

当代大学生将成为国家科技、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态度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前进路径,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生事物,给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展示自我、倾听别人、认识社会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及其载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军语[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50.

[2]张红.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