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良好品德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良好品德的培养

篇1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德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远”,不要空洞的政治口号,不要泛泛的道德说教。而要回归生活,要“近、小、实、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小学德育课正是指导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门课程。它包括对小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本学科的教育中,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行为规范的一些要求,渗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包括环境教育、节俭教育,等等。

三、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四、求真务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道德建设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有课内课外,也有校内校外。其中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小手拉大手,节约一起走》的大队会中,(节约意识的培养是今年九月团委布置的德育工作重点),同学们通过几个月的节约行动,切实认识到了节约带给我们的好处,寻找到了金点子,自觉提高了节约意识,并自编了许多的节约儿歌,拍手歌,而且还发出倡议要和家长一起开展节约行动,让节约深入人心。

五、研究校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而这些教育资源恰恰是学生最易接受和喜爱的营养,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将有重要的作用。校本德育的研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讲究轰动效应,打一枪换一炮,而要纳入教导处科学的管理和考核之中,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一种形式,使学生增强知识,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谓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2、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以德兴国”道德建设,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倡导和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等等这都说明社会呼吁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育儿先育德,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幼儿抓起。

二、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来源, 模仿是幼 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满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最强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更不能出错。

2、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同伴。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就会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就有机会学习根据与同伴的交往来规则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三、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所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培养幼儿品德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

教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儿园实习时, 老师上一堂社会课叫《我爱我的家乡》,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师在班上也表扬了他。可是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时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别人的就随便一擦。这体现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渗透到幼儿中,而导致幼儿的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调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方法单调、古板的现象。教师会把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幼儿,使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仅不能吸引幼儿还会让幼儿觉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儿园实习时,上了一堂保护环境的课,教师就把成人环境保护理念强加给幼儿,让幼儿跟着这种成人的观念走,这样会使幼儿很不理解,从而使幼儿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培养幼儿品德的方法

1、幼儿一日生活培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幼儿园劳动培养

幼儿园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3、家园合作

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著.上海《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篇3

1 在确立结构游戏主题时,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现在的幼儿则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因此通过开展结构游戏,使幼儿由爱家乡开始,并萌发爱祖国的情怀,因为开展结构游戏时首先要引导幼儿确定游戏主题,比如在搭建“临海街”这一结构游戏,我先带领幼儿参观临海最繁华的十字街口,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欣赏:十字街中心圆圆的大花坛里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宽阔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马路两旁绿树成荫,楼房林立。让幼儿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可爱,并激发他们表现“家乡美”的欲望。就这样幼儿通过亲自参观和教师的启发诱导,主题为“临海街”的结构游戏便开展了起来。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用自己的小手,运用接、插、镶嵌等多种技能,创造出了一幅美丽的“临海街”立体图。幼儿看着美丽的“家乡”,尽情地欣赏自己的建造成果,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而在此基础上我又会引导幼儿去拼搭更大的地方,比如拼中国地图,这对幼儿的爱国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2 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渗透友爱互助、关心集体的教育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不知分享和付出,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他们对游戏材料往往喜欢独自占有,而且还不爱惜玩具材料,因此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关心集体与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品德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个主题结构游戏则需要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个性品质的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在结构游戏过程中能较好的培养幼儿友爱互助等的优良品格。

篇4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学校如何能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学校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它与普通的科目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能力培养的教育,而学校的普通教育是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技术,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着重培养,只有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就成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生心理与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与心理之间存在的关系能够决定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状况。

二、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学校在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前,一定要对学校的学生做整体的了解,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存在问题,而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存在问题。正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就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与关怀,从而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对学生讲实际情况,不能对学生有任何欺瞒,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能勇往直前,不要让有的学生产生遇到问题就退避的心理。所以说,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真实性也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变革的,它需要更加的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能够让学生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任月娥,黄永林,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应注意的心理学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5).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首山镇第二小学)

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 刘蕾

学校每学年都会布置一些精典诵读目录,要求学生背诵,起初觉得背诵那些拗口的古诗词是加重学生负担,但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最终体会出经典诵读其实在服务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弟子规》《百家姓》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古诗词更是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词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学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

一、经典打开孩子的心门。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潜移默化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点燃了“三国迷”们的热情,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却愿意屈居刘备手下,甘愿当一名军师,让孩子们愤愤不平。孩子们在诵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卜“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知道,原来诸葛亮是要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之道。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限,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如此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爱国的情感在经典诵读的课堂里升华。

二、经典联结孩子的爱。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独生子女情感淡漠,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亲情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个切入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不是金钱、物质能量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也被深深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怎能不让人生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肝胆相照的朋友岂不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的不舍在天地间弥散……

三、经典塑造孩子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在诵读中突显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挖掘古诗词中的精华,服务课堂教学,成为塑造人格的指南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代如同初升的太阳,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唯有“努力”才不会留下遗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着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没有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品和操守。孩子们在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中体会出的蕴涵在其中的哲理,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自然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四、经典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环境意识在幼小心灵中扎根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孩子们读到了很多文字优美、意境悠远的优秀作品。诵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离,让躁动的心灵渐渐平静。比如,跟随苏轼先生感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惊喜;在王维出使边塞途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顺着李白的视角,远望庐山瀑布,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令人震撼的气势。

篇5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到,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例如:我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目标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参观游览、观察艺术活动、上课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关了解,动员他们多了解我国最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那些新发明,激励学生多学知识,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教育中有不少的学生情绪激动,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不是表面的热闹。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联系课内外,多于家长沟通

篇6

1.1 爱父母,爱家,爱老师,爱同学

1.2 懂文明礼貌:见人热情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请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气,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到别人家不乱翻,不乱拿东西,打扰了别人要表示歉意;自己的玩具,用品在使用后放整齐;走路不横冲直撞,坐有坐像,站有站样;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就寝;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粗话;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大闹,不喧哗;爱护公物、不损坏花草、树木、以及公共设施。

1.3 爱集体、爱劳动,从小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1.4 艰苦朴素、诚实谦虚;美的基础是真实善良,诚实是美好心灵的核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富于同情心,要教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不撒谎;要教育孩子养成爱惜粮食,爱惜公物,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5 遵守纪律,勇敢活泼,教育孩子有规律的生活,按时休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2.这些内容是怎样贯穿在各种游戏中呢?我是这样做的

2.1 在游戏活动中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今社会幼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孩子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家庭成员百般疼爱,处处迁就,便滋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进入幼儿园后成为集体的一员,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个人行动要服从集体的要求等等一系列变化。这就使得幼儿从入小班开始就要学会协调关系,正确与人交往……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学习,是活动的主体。

在游戏中还要教幼儿懂得使用交往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教会幼儿一些游戏中的礼貌用语,如:请你给我一个XXX,对不起,谢谢等,并督促幼儿在游戏中加以运用。除了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外,还要在游戏中循序渐进的教一些互相谦让,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如在进行结构游戏前教师总是事前提醒幼儿:要爱护玩具,不争抢玩具,跟同伴友好合作等。可每次游戏的时候,开始幼儿似乎还记得这些"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就开始"犯规",有的把玩具扔得一地,有的用脚踩着玩具,有的同伴间争抢玩具,抢不过时就拿起玩具砸人……。我在幼儿刚入园时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投入同一种玩具数量较多,这样幼儿就能人手一份的进行自我游戏。一段时间后,将同一种类型的玩具数量减半,这就使得幼儿之间必然要相互联系,进行合作。到了大班的幼儿教师帮助、引导他们互相协作,使游戏顺利进行。

在对集体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帮助。个别幼儿攻击行为强,经常抢人玩具,抓人脸,打人,其他幼儿都怕他防他,他在集体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这样的幼儿除了帮助他改正缺点还要注意在集体中保持他应有的地位,用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改正攻击,树立信心。对于个别有正义感而又显得鲁莽的幼儿,教师要经常分析道理给他听,多加以引导,使他明白如何爱过讲道理去帮助同伴,带领同伴一起游戏。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许多细微的小事积累、培养、训练起来的,通过每一件生活小事,持之以恒贯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之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绝大部分时间以游戏性活动为主,游戏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游戏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2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认知社会角色、理解社会角色关系的主要途径。不管何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角色行为、角色规范及关联的社会关系。人的一生中扮演着种种角色,就个体而言,有以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性别角色;就家庭而言,有构成家庭的家庭角色;就社会而言,有维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角色等等。每一种角色的相应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学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扮演某种特定角色来展示这种角色特定的行为、规范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扩大对社会职业角色的理解。所以,只有培养幼儿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幼儿才能切实地认知自己身边的各种角色,通过自身的真实感知、领悟起作用,使幼儿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模仿又是幼儿乐意进行的一种行为,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通过游戏活动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使幼儿主动去爱身边的各种角色,才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爱家乡、爱祖国。

篇7

一、明

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等途径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他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明确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的心里规律,使儿童和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且得到相应发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育目标的任务和具体化目标,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行为规范并愿意遵守,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再次,教师还应当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请家长配合学校教师一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求得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质的一致性,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激

当少年儿童明确教育者提出的各种任务目标和意义后,进入一个萌芽阶段,教师要为班集体创设优良环境,使他们良好心理品质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激励向预定目标过渡。其措施有:1.制造广泛的正确的舆论;2.对有差异的要突出激励的位置;3.委派干部;4.轮换干部,为良好的品德行为素质形成做准备。

三、导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激励,对集体有了凝聚力,教育目标对他们产生了向心力。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育目标将起到强大的有效作用,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使受教育者遵守纪律有了自觉性,能自觉抵制不良现象,他们都积极地投身到目标奋斗的活动中去,过渡到班风建设合作时期。其具体方法有:(一)举行目标讲座;(二)利用校园板报刊授;(三)开展主题活动或系统教育活动;(四)针对目标达成情况所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即兴活动;(五)榜样教育全体;(六)利用文艺表演形式宣传教育和鼓动;(七)开展师生谈心活动等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培养。

四、练

第一,教育者帮助他们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各阶段性措施。第二,作为教育者要当好“导演”这个角色,把受教育者的现实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再向承担管理的小干部队伍进行点拨,在实施教育目标过程中,教育者要要求他们做好日记,与目标对照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问题以及奋斗努力的方向。第三,召开交流会,让受教育者取得成功的经验交流出来,使有差异的得到弥补。

五、评

其方式有:

1.自评。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实施目标活动情况的评价,即评价者评价自己。这种评价方式要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的基础上,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

2.互评。指被评价者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当一个为评价者时,其他人则为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被评价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师评。指教育者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认可性、鉴定性,较为严格、慎重、客观、公正的。

对评价者测定的一般方法:

(A)测试法,使用的试题可分为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试题,其命题要符合指标要求,评判者要公正、客观、准确。

(B)问卷法,由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用书面提出与评价对象有关问题,要求被评价者或相关者提供书面材料,获取实施教育目标的信息。

(C)谈话法。以直接的接触和口头问答的方法获取实施教育目标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进行。

教师在采取谈话时注意以下原则:

1.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态度亲切。

2.环境良好。

3.准备充分、目的明确。

六、述

用书面或空头语言向受教育者在目标达成中的情况相互沟通信息。这一程式建立在评价过程基础上,集体成员绝大部分达到了目标要求,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1.教育者要针对集体成员中某一目标的实施过程受到障碍,召开讨论会,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说 危害,谈希望,使这种现象所涉及的人得到集体成员的关爱和帮助,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2.教育者对过去已达到了教育目标的也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中的反复表现。因此要发动学生对有反复或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的人,教育者发动同学之间用这种语言沟通,予以提示和“招呼”,使这些人的不良品德行为得以自控。

3.由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有反复表现的人用语言向教育者或帮助者(即用语言沟通目标达成障碍者)说出自己在一天中围绕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和缺点。这种方法将目标达成有困难、有障碍的人变主动,教育者要形成一种制度。

七、表扬

表扬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的有效措施。在明示教育目标任务时已向受教育者告诉了行为准则,包括禁令,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扬和奖励这一环节予以强化,使教育目标实施取得的成果 得以巩固,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完全成熟。

经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表扬优于批评,但两者都比不批评、不表扬强;不断地批评不不断地表扬容易失去效果,后进生对表扬更积极些,而优等生则对指责的反应积极。

篇8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篇9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篇10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很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白色垃圾、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可是有些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合理的利用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创作与实践的过程,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深刻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制作激发学生创新,激活课堂

1.改变教法,放手课堂。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以学生的合作为主,大胆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贵在发现,重在利用。只有细心地观察才会发现废旧材料的造型特点。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案头小摆设,关键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废旧材料的美感因素去创造新的、美的造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生活中,每种材料都具有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造型因素。这些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基础。材料的造型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分析,便于利用。

3.创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乐于创新。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用塑料瓶做花篮,有的用纸盒做小动物造型,有的用蛋壳做不倒翁、脸谱,还有的用口服液瓶做风铃,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活了,作品打动了学生和老师,使我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