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11: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方向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的感觉,这种给予大量模式给孩子临摹的方法,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也就是家长眼中所认为的有个“样”的画。但现在美术教育者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失去了在绘画中天真的一面。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孩子主动积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动的小孩。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打气或塞鸭子,我们是要小孩的动,时刻的自动。”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作用呢?
一、从小班开始,以色彩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这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幼儿们也有意无意地感知美、表现美,小小年纪就懂得挑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作为教育应该选择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小孩子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在地上或物体上尽情涂画,无规划、无秩序的地点划没有具体形象。这时期要注意他们脑、手的协调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把涂鸦设计成各种游戏,并使幼儿享受由涂鸦带来的。如“指点画、滚珠画、鞋印画”等。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布,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不同形状的不了及颜色,让玻璃珠染上各种颜色放上不了上让其自由滚动,画出绚丽多彩的线条。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感知到鲜艳色彩的美,也点燃了绘画的热情。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富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探求和了解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创造倾向,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
陈鹤琴讲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活动都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事物,是孩子大胆、独立、自信,可促进创造才能的提高。如美术活动“宇宙世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大胆地探索和发现问题。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孩子观看有关宇宙世界的录像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宇宙暗室”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一下宇宙的奇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幼儿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教师还提出新颖的设想。如“你们在宇宙想干什么?”“宇宙上会有些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出心中的宇宙世界。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麦当劳,说要请外星人做好朋友,请他来尝一尝;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飘动的舞台在表演节目……30多个孩子有30多种想法,孩子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了活动,以自己的感受去体味发现及创造的乐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相关概念的提出成为一种热潮,为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其从“主—客”二分模式的出发,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于主体性的反思。道德教育领域吸收其精华提出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西方哲学界基于对个体主体性所出现的弊端进行思考,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范畴。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德国人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我们),这种主体间性是通过 “共现”、“统觉”、“移情”实现的。他认为,在这个自我共同体中我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应该是平等的,不具有排他性。“自我”不是出于特别的优先地位。也就是说,在这个人类共同体中,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应该是彼此互相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将主体间性看成个体的“此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在”,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主体间性的本质关系是主体通过“对话”而形成的“我一你”关系。此外,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也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主体间性进行了研究。
哲学家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共有的特征:(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2)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主体性的合理的、适度的发挥与发展;(4)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精神已发展至其他的关系领域。
二、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
1、传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论中,无论是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都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单一主体,忽视教学参与者的沟通与理解等问题。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着重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体的差异。片面的强调对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重视道德内容的规范性,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以“标准化”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尊、兴趣、情感、态度、个性差异;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过于夸大,弱化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和个体需要,忽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有效转换。我们的道德教育都被等同于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是被理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活动只是刻板的道德知识传授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只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知识的占有成为道德教育进行的主要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处于相互封闭的状态,鲜少有情感和精神的沟通,失去这种灵魂的碰撞,教育者无法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更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需要自省与内化,当道德教育世界缩小为刻板的知识世界,与现实生活相隔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感、精神状态想隔离,道德教育便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同时,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教条化和理论化。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与现实生活有效的连接,没有生活实际的依靠,道德就变成了孤独的理论空壳。不难发现,目前为止对于道德教育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考试方面,涉及到生活实践性的研究和实施还很少,无法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课堂”走向“生活性的教育园地”是现在道德教育的一大难点。在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由于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主体,处于支配地位,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往往采取单向的灌输方法,无视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和想法感受。
2、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因素
我们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密切,人们成为“地球村”中的村民,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极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冲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阻碍,全球如同一张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们在这张四通八达的大网中,可以随时与全球各个角落的人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人们在各种对话与交流中彼此了解,达成共识。各种全球性的危机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解决的,而要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基于不同领域共同利益的思考,联系也被日益拉近,各国、各名族之间的对话交流意识逐步增强,“共在”、“共存”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人需要从孤立的单子性存在走向开放的共在性存在,即从个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进行也应该随着这一变化而发展。具备独立性、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的人已然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改变,人口的不断膨胀,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类生态危机不断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对道德教育进行新的审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狭隘道德观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的普及,出现了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都给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确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人的灵魂、内化人的价值的活动,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和认识堆积的行为。相较于道德教条,“人”才是道德教育的本位所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在主体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形成了情感、思想、智慧的相互碰撞与升华。受教育者在提升了道德认知的同时,个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能力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道德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道德。在生活中,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与人通过交往获得生活意义。因为,人是生活在主体间性中。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所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受教育者培养德性,做有道德的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过有道德的生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来往交流,使交往双方都在道德境界上有所提升,这便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追求所在。因此,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的科学理念,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2、优化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
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教育主体间转向的实现。传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机械地将道德教条、道德准则等一些既定道德知识编排成教材,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远离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高尚信条”和“道德理想”灌输给受教育者,内容空乏,不易于被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信仰。回归生活作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思想理念之一,现实生活便成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要使受教育者所学到的道德知识不是空泛的而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所培养的德性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来自于受教育者所亲身体验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应该更注重灵活性。道德教育的教材应注意要与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相协调,能产生紧密的联系,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仅仅根据知识的逻辑或成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来编排教材是不够的,更无法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
3、明确交往是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就是交往,这种交往活动不仅体现在行为上,同时还体现在心灵中。在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道德精神必定对受教育者产生启迪性影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双方之间积极的交往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人格精神、道德情感、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感染他的同伴,共同促进道德的进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交往的重要性,有助于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过程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廷国.重建经验世界:胡塞尔晚期思想研究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4.
[2]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25)
1现代教育技术种类分析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更明显的优点,其广泛应用视觉及听觉教学手段,通过电子信息手段传达出各种信息如文字、声音及图像等等,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生动形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校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了微课、远程教育等。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详细情况如下。
1.1多媒体教育技术
首先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上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避免在听觉上产生疲劳。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将文字、图片及声音等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将教学组织多元化展现出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升n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动态的幻灯片、视频及演示软件等,弥补了传统课堂单一的黑板教学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多种感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职教学已经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这样能灵活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认知及情感认知,也能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表面知识认识到深层次的本质。
1.2虚拟软件教育技术
虚拟软件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及硬件,利用软件开发商依据工作业务流程所开发研制出来的仿真操作应用系统,然后创造一种完全虚拟软件环境。教师使用这种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及办公流程,学生好像在真实工作一样。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仿真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仿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场地,这样也能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但是也能更高效地完成相关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3互联网教育技术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更为广泛,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网络包罗信息众多,就像是一个藏书库,学生能在其中搜寻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互联网也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这能显著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教师在教学上使用互联网技术,能突破时空限制,采用网络视频及远程辅助教学等方式,学生学习更加自由,不必被限制在固定时间、地点里,在假期中也可以学习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2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
2.1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影响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促使多个学生共同学习完成某项教学内容及任务。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实时交流、探讨,使得学习更加有序与有效,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教师设置情境,利用真实性的情节及事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构建综合性、趣味性较强的情境,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自主性;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安排课程内容,制定出难度适中、中心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其面临的问题,从而逐渐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分解教学任务,促使学生系统而流畅地执行任务;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线索及方法,有效锻炼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其锻炼自己的分析理解、独立创新及动手实践能力;最后是评价总结,教师客观恰当的总结评价将能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及提高后续教学质量。
2.2对演示解说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将学习任务及内容在大屏幕上进行单项讲解、示范操作及多项讲解,对学生实施形成性练习或综合性训练,然后归纳交流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音视频等刺激学生使其对所学知识形成具象认识。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结合教学大纲及内容加工整理,讲解并演示教学内容,学生接着再实施强化练习,夯实基础。
2.3对协作探索教学模式的影响
协作探索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协作探索是其核心内容。协作能力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其属于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纳入协作学习内容,采取划分小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协同讨论交流,督促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在学生组内讨论时给以指导,引导那些偏离解决思路的学生,给以提示性的启发。
2.4对自我测评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采取自我测评教学模式时,也需要计算、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学生形成能够运用的理论、方法与技能。教师需要借助计算机对学生提问,学生之后将其解答反馈到计算机上,计算机自动评判学生的解答并给出成绩与正确提示等。计算机分析、整理出的学生成绩将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决策的依据。
3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教学模式创新方向分析
3.1整合教育信息资源
高职学校教师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应学会筛选,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行整合,有效地组合网上教育信息,将具有广泛度、前沿性及针对性的内容筛选、整合出来。并积极努力地建设有自己学校风格与特色的课程信息资料库,此外应开发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教师在设计信息资源网络窗口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设计一些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做好信息分类工作,这样能节约学生网上搜索时间,信息能直接到达用户。
3.2重构学习流程
学生学习需要师生问以及学生问的互动交流,并在课后自己完成学习消化任务,这属于学生学习的吸收内化。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翻转课堂”,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在课堂前将有关教学视频及各种辅导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在课堂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指导其进行适度的延伸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吸收内化”。
3.3设计开放的学习探索交流模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开放的探索交流模式,第一,设计人机交流模式,这主要是指学生单向在计算机上获取学习的信息资源。教师自己制作或者是下载课件,然后将其在学生QQ群或自己公众号上,并及时更新传送最新资源,教师在传送资源前应组织好教学思路及设计思考,促使学生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与探索性,教师也要督促检查学生:第二,生生交流模式,@种模式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一种小组讨论,学生利用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与网上的其他学校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讨论可以分小组开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能显著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师生交流模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能借助媒体社交平台交流,可以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上面更新信息动态,与学生打破时间空间进行交流。
3.4创建云平台管理模式
1思政教育的意义
我国正在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了生活方式的和谐,更加重视于人们思维方面的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德、智、体、美中能够全方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内在素质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积极性,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新一代高科技高水平高素养的一流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跟不上大学生成长的步伐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对在校大学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体现出高尚的素质教育情操,发挥出所在潜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石,面对不同的问题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深入的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广大人群来说带来了好的一面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全国各地发生的事,领略到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以及人文风情,还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政治事务,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与应用.那么不好的一面相对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好好把控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导致与现实生活逐渐脱轨便会为以后踏入社会垫下隐患,所以需要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迈进大学校园相对初高中来说课余时间较多,有较多的精力去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东西,因此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阻碍身心成长与自身的发展,相对而言有较多的大学生认为国外的月亮始终比国内的圆,对国外文化有着较高的信仰与尊崇,本身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信仰、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别,从我国的历史性问题看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战争略,直到现在也从未停止过思想侵略,大学生作为推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思想侵略思想转变的主要对象,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
如今社会中大学生过于普遍,人才比比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面临就业时发现自己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在面临工作抉择的时候用处不大或者毫无用处甚至专业不对口时便会产生压力、焦虑、不安,形成校内外心理落差,现大学生有较多的独生子女,因从小生长在优越被满足的环境下成长普遍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对事物要求较高的虚荣心总想着毕业后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更丰富的待遇对自己定位较高而现实无法满足时信心上承受打击从而心理上无法健康成长加上其依赖心理独立能力较弱孤独无助感倍增,再加上现大学生中父母、社会、学校对其期望都较大,父母方面认为只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能够出人头地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老师方面希望自己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导下学好专业上的问题面临社会时能够靠自己专业的知识立足于社会,社会方面希望大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这些所谓社会的期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望给各大学生带来了多少思想上与心理上的压力,因此这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
3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方向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发达,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进入了信息化与多元化的时代,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给大学生们带来课堂兴趣,面对网络信息的普及,因此,正面的负面的消极的积极的都从网络上呈现在大家眼前,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也都会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与应用,然而互联网在现时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且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中我们要根据现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3.1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结合现时代信息化技术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单单依靠在教室内拿着书本照本宣读或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来进行课堂陈述了,这种过于老旧且枯燥乏味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当下时代互联网如此发达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发达来给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但教育工作者需对互联网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各大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性与指导性的热点政治新闻来让学生站在政治上的角度思考与分析提出各自的观点,如此一来便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就不容易发生走神或者跟不上课程进度等现象,在传达思政教育的同时又能了解当下的政治热点.
信息化的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可以创新出更多的教育方式,如通过微博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在微博上可以发视频,推荐有关思政教育课堂辅导作用的课件同时学生在利用微博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关注到一些热点新闻,向学生推送一些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一些教育性内容,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或者 QQ 把同学全部聚集到一个群里针对某个事件提出各自的观点,还可以在微信里建一个公众号教育工作者不定期的发送一些思政教育的辅导课件,QQ 与微信传输都较为方便.
3.2 坚决贯彻马克思思想主义 学习马克思思想主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决贯彻马克思思想主义,以马克思思想主义为指导方针,领会其中要领,体现出所具备的主导型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方法论、应用,根据这三个部分作为发展的全面性考虑,而不是单一的考虑某一方面.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各所高校皆加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大了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力度,然而,在这种浪潮中,究竟如何科学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育,不分文理科都学着同样的知识,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甚至学无所学。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凸显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施教者及受教者本身抓起,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自身的不同专业相结合,与计算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相结合,与高校自身的定位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之路。
(2)考核方法囿于传统。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是简单的上机考试,题型单一僵化,考试内容落后。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以机械应对的方式来应付考核,比如在临考前一个周突击复习,上机做几套模拟试题等等,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核,而完全没有思考过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实用性的知识,更不要说将之应用于实践。这种泥古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创新思想缺乏。再进一步说,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固定题型就能通过考核,便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外投入精力学习计算机,从而造成更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2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努力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满足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有人“被撑到”,有人“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不同开设高中低三中教学班,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协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参班学习。在此过程中,需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方面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计算机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2.2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灵。”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今日,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避免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积极性的扼杀。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大学计算机教师离不开学习。“学无止境”,“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古人的警语应熟记于心。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培训,主动进修等等,尤其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学科,大学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主动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2)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科研者,这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身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3)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应用的根据。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但具体的操作环节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简单的幻灯片操作与语音教学,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启发学生转变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跟上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科学安排教学体系,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构造、程序安装的前提下,文科生应注重培养其对Microsoft、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而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应根据其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从而方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其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机能力有如下几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系统并熟练进行中文字表处理;根据使用性质选择配置、组装调试计算机;安装、调试、运用流行软件,等等。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学习程序设计,编写简单程序。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性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一些要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上,还应当教给学生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与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等知识。
(2)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课程观,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使之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相辅相成的优化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好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学习,并有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老师开展的不同领域的课程,从而可以对计算机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适当搭配教材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以应用能力、实战性作为考核教学工作的新标准
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对成人教育院校培养学生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成人教育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懂得高级技术理论的人才已经不再受到企业的追捧,拥有更好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有良好工作定位的人员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要把企业管理理论的精华部分,通过成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更直观、深刻地让学生了解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通过企业管理理论在成人教育院校中的不断深化发展,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将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融入到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塑造中、校园师资力量建设中,可以有效加快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
二、企业管理理论与成教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间的
企业推行管理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形成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秩序,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减少在工作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企业管理理论不仅仅可以帮助员工树立一个工作行动标杆,同时也可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的管理理论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与变革、积累了无数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成人教育院校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有企业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远高于理论能力;也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直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成人教育,如函授、自考等。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观念,拥有熟练的职业技术技能。成人教育院校通过在教育过程之中加人企业管理理论,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执行力、纪律性。既能打造出学校文化新内涵,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
虽然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之间有部分差距,但是成人教育院校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针对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行业所输出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的能力,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学生的这种适应能力,需要通过成人教育院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氛围来培养。
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借鉴到学校中来,但是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针对的受众是员工。而成人教育院校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成人教育院校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在借鉴企业优秀管理理论的时候应当有所选择要选择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比如使用“PEST”理论来分析环境,使用“SWOT”理论对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等。总之,对于企业管理理论,成人教育院校要发掘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部分去吸收,让这些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并且不断地在此基础上创新提高,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三、提高成人教学管理质量,关键是系统科学的管理
(一)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个性化实施方案
成人教育院校在实施企业管理理论过程中,不能拿来就用,只学习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永远无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得到进步与提高。企业管理理论的应用,需要与成人教育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要取其精华,注重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吸收融合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成功经验,参考了解其他成人教育院校在与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实施方案,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管理断层与停滞不前等情况。
(二)依托企业的支持,实现校企高度合作
成人教育院校大多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培养的学生也需要依托相关行业、企业来实现对口就业。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企业可将员工送入学校进行进修,学校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进行实训等教学工作,举办企业宣讲会,针对未步人社会的学生开办订单班,实行企业员工“1带N”教学模式,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带没有经验的学生,等等。因此,成人教育院校要与订单培养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管理层人员请进校园指导企业管理理论的具体实施,指导学生实习并在现场直接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改进,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快捷地深入领会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运作的重要意义,领会学校实施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接受企业管理理论思想,更自觉地遵守企业管理理论的行为习惯。
同时,具备企业管理理论推行成功经验的企业在与成人教育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后,可以采用针对性、点对点的培养形式,将企业管理理论从“概念化”转变为“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意识,快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操作习惯,逐渐拥有“职业化”的工作学习态度。
传统成人教育院校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企业、学生双方都需要经过一段磨合适应期,要浪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也担任了培养成人学生的角色。企业与成人教育院校合作培养学生,按照企业用工标准来培养的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的生产规范和流程,从而在毕业后可以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人力资源对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人教育院校以培养企业提升发展中所需要的发展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针对全体教师员工开展企业管理理论培训。让教师进入企业了解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管理方法经验等,以点带面,转变思维。只有在师资力量上先转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老师影响学生,改变整个教育教学模式。
2.各种优势资源共享。对于可以合作发展的资源要采取开放式原则,将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资源、企业高端管理层人力资源,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有机统筹运作,形成教学设备设施、多样化课程、多层面师资、多媒体教材、新教学模式在系统内的共享,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育教师队伍新素质、开发学生创新思想、成果实现产业化而服务。
3.知识共享。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经验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转化为成人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四)教育教学方法应以学导式为主
学导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还存在着教学方法老套、落后,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适时地对高中语文实施新课改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改变现状的必要途径。新课改偏向于教材以及教学的改革,一般认为,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改革教学方法的问题亟待解决。从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来看,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主要影响是使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学生的根本需要包括充分学习书本内容,全面掌握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单一式、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改施行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学的开端,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重视,也是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尊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
3.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够拥有一定的语文技能水平和写作能力。高中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为了取得最好的成效,一般都是围绕着教学目的来开展。新课改的推行,更加重视了高中语文的目的性,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方法变得更为有效。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朝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授课、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教师适当的给予一些启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领会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教育、启发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了教学方法中主要的发展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新课改对高中语文的这一有利影响,积极的朝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教学成效。当学生处在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中时,教师的教学会相对轻松而有效,但当学生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督促行为,那么教学取不到成效。因此,从教学的结果来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满足当下高中学问教学模式的要求,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33-01
一、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更注重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目前的教育新形势而做出选择。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滞后,不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制约教学成绩提高的现象。因此,对高中语文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学两大方面,而对于高中语文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来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在于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根本的学习需要是充分了解书本内容,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此为需求,根据这些需求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策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不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这是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2.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学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了高中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开始了人性化教学的转变,充分体现出了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尊重。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新课改更有利于推动先进的教学方法。
3.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考虑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成效,高中语文教学也必须要围绕着教学目的而展开。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很好地关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要求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实际是一个老师启发,学生领会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不但要发挥老师的启发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非常关键。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做了教学方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一有利影响,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转变。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和学习状态中,老师的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只是消极的等待老师讲授的话,那么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从教学结果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
目前,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已经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制度下,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能够达到语文教学要求,能够满足目前的高中学问教学需要。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势必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符合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新课改中,其中一项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执行。
三、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始终倡导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这不仅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推动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使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培养师生平等关系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利于改善语文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学方法的制定更好的为语文课堂服务。此外,还有以下的积极影响:
1.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促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改变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十分重要。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理念,使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多一些积极地尝试。因此,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可促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改变。
2.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使教学方法更适应课堂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必须与课堂教学相适应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很大,老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制定可靠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培养师生的平等关系使教学方法更适应课堂需求。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学方法存在的三点影响。从这些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有效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成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契机,努力改变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依然存在重重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管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当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高等教育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各个方面、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所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就高校教学管理而言,也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就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方法依然存在,尤其体现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导致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的不够完善,致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如管理职责未落实到人,管理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
(二)教学管理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就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而言,不仅结构不太科学,而且有关人员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稳步、高效提升。
(三)考核方式落后。对于当前高校而言,教学考核制度多数仍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各方面规章、制度不明确,考核方式传统、落后、单一、僵化,部分高校甚至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日趋功利化,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到处可见,损害了高校教学教育的正面性,导致考核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屡屡发生,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忽视了教学任务。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方向与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明确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方向,构建完善的发展模式,以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逐步步入正轨。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当前,各大院校为了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首先必须对教学管理理念、观念进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计划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使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都能对教学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同时,要求教学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应互相协调、配合,树立共同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确保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鉴于专业课教师教学活动多数都集中在专业教研室中,因此,应当将高校教学管理重点置于专业教研室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全面创新教学管理思路,采用分级教学管理方式,将教师作为教学管理主体,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感召力、感染力,通过实践,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其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面向教学管理人员,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于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加强集中培训,借助于教学管理者间的交流、学习,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同时,高校领导应鼓励管理者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沟通,促进各方面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使教学管理队伍迅速壮大,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面向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注重联系实践不断完善。为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加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对教学管理机制、制度加以完善,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在具体实践中,要求管理者必须坚持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贯彻和落实奖惩制,充分提高教师对教学管理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持续、稳定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学管理需要逐步创新,必须注重引入现代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更好地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保障教学管理工作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性。
(四)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发展模式。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向,必须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应注重把握好如下原则。
一是确保队伍建设与保障教学实效性相结合。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实效性应满足现代化高校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发展中,应保持二者的紧密联系与相互结合,保障教学管理基础扎实,以便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在实践中还应注重提高师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强专业化培训,构建稳定、科学的师资结构与管理人才培养制度,为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是确保兼专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为此,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必须构建专兼结合、实践、理论有机联系的模式。具体而言,高校除了专职教师以外,还应注重聘请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高校当前教育情况,亟须构建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同时把控好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比例,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中坚力量。
三是实现教学质量与管理评估的紧密联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模式的构建而言,必须注重实现教学质量与管理评估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质量保障机制、评估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比重,使其通过丰富的实习、实训活动,增强自我社会生存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其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讲到:“既要培养职业智能,又要培养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还要重视谋职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种职教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高职兼职班主任作为职业院校最基础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借鉴黄炎培先生的思想精髓在班级思想教育工作中大胆尝试,把握社会性教育新方向,创新兼职班主任工作,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学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紧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黄炎培制订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高职教育“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已成共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领域贴近生产实际,主要从事以下几种类型的职业岗位:一是技术技能型,这类人才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生产运行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二是业务管理型,这类人才不仅要熟悉专业,而且要了解较多职业岗位的相关知识,具有协调、管理、监督的能力,善于处理工作中的难题;三是社会服务型,这类人才能运用专门的技术、知识、业务、经验,向行业和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他们对服务对象要有深刻的理解,并有熟练的交往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更务实了,他们除了对专业和层次的要求外,更注意人才的职业能力。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希望职业技术人才要有敬业和创业精神,有诚信和责任心,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能独当一面、一专多能、运用自如。因此,高职班主任应紧扣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即“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注重实践。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体验中成长,全面提高全班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每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各种表现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性竞赛活动,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这些能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再者,严把实践环节关。最后,兼职班主任可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教研项目,让他们当导师的助手和帮手。一方面培养他们尊重和对科学追求、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树立人生目标,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每个学期行动计划,提高学生增强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帮助学生设计未来,明确该做什么、学什么,从而把大部分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首先,班主任应从入学初期的专业介绍、中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以及后期的毕业设计等诸多教育教学环节中把工作做细。其次,班主任应通过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以及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
四、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扮演多重角色,其中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职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意志、毅力、情感、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班主任,其人格力量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作用不可低估。首要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班级学生的实际和学院内外教育大环境的实际,科学凝聚人格力量,使学生在感染和引导下逐步健全自己的人格。要不断凝聚和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崇高的人格力量,是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
兼职班主任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学生的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导师、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只有把握住社会性教育新方向的时代脉搏,方能创新高职兼职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