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移动网络媒体
现代通讯技术早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技术,它不再以邮政、电报、电话业务为支柱,而是逐渐向网络通讯倾斜,媒体产业也跟随技术的脚步发生变化。移动网络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通信等相关技术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向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移动网络媒体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新兴产物,它从属于网络媒体。虽然其继承了网络媒体超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元化、交互性的特征,但在个性化、便携性、私密性和精确性等方面,移动网络媒体却也有着更加明确和显见的进步。
二、移动网络媒体兴起原因
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处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网络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三网融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取得初步成效,这也为移动网络媒体的创新提供契机,为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也处于发展的良好阶段,因此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提供流通血液,促使其快速发展。整个产业目前呈现向上入深的积极趋势。本文就兴起原因联系相关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商品信息需求旺盛
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信息,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商品性和消费性。大众获取信息的原因在于利用它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商品信息性指的是能够被接收者接收,并满足其某种特殊需要,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消息、情报、数据或知识等的总称。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则体现在启发大众思考,解决困惑,并最终积累知识。对于生产者则能提高商品管理决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劳动,从而可以交换和转让,所以也具有价值。因此,信息能够被直接或间接的消费,网络传媒活动也可被看作一种信息消费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开放和透明程度空前。大众对于外界的了解愿望愈加强烈,信息需求也愈加旺盛,为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移动网络媒体针对市场特点,自身也进行积极开发和应对。一些信息媒体行业细分市场,精准定位,不仅满足大众森罗万象的信息需求而受到广泛欢迎,还从中取得了不小收益。
(二)移动网络媒体经济的成本和报酬原理
移动网络媒体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模型框架,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互联网产品创新性的观念和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互联网信息商品的生产也正在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济转向节能高效,环保。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海量的信息交换中心和智能及时化运作,运行成本控制低。各种需要的复杂相关程序运作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处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不会增加成本,反而能为平台积累大量数据,优化处理过程,从而促进信息产品的投放精准度。边际成本随之递减,因此站在资本投资者的角度,其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管理便捷。从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组合与投资组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润。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除此之外,报酬递增。目前大部分移动网络媒体平台仍是免费开放,但是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二次贩卖”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媒体可以将受众作为商品二次贩卖给广告商,从中受益。用户群越大,与广告商的议价能力和标准就越高,收益就越大,获得的报酬也随之增大。如果我们将常规产业的规模效益视作是线性的,那么信息媒体产业规模报酬将会是几何爆炸式的增长。
(三)Web3.0阶段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的二十年时间里,网络媒体地发展日新月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8年的初始阶段;1999――2004年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的Web1.0阶段;2005――2009年,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阶段;目前就是自2010年至今以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3.0阶段。移动网络媒体的产业正处于发热期,未来空间巨大。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的发展也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和衰退时期。在今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我国去年媒体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为应对目前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也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在严峻的经济情形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目前的移动网络媒体产业非但没有随同宏观环境衰退,反而逆势上扬。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正出于成长的快速发展期。
近期视频直播行业不断掀起热潮,不同类型的视频直播网站纷纷涌出一类是演艺秀场类,如YY、网易BoBo、优酷来疯等;另一类是游戏直播类,直播各种网络游戏对战,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此外,这些网络媒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力投入在移动端的支持,不单纯依靠门户网站导入流量,发展重心不断向移动网络媒体倾斜。Web30阶段发展以来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步消失,各种融合和分化双向流程不断加速向前,众媒时代出现和大力向前这些给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注入巨大活力,促进产业的上升发展。未来的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三、移动网络媒体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产业变革促使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目前移动网络媒体活动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产业的活动无论是对外的社会大众还是对内的产业自身都诱发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作为日渐重要的部分,媒体产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无疑将会影响产业全局的作用发挥,倘若严重甚至会造成产业凋败和社会混乱。以下是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和相关对策:
(一)移动网络媒体活动的负外部性
当大众生活正在享受移动网络媒体带来好处的同时,如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自然会映射到整个产业。从经济角度分析,移动网络媒体的活动作为经济活动其存在着负外部性。外部性指的事一个主体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主体或群体的福利受损或受益的情况。负外部性即指造成损害的那一方面。在产业中,媒体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会受到自发逐利的影响在进行活动时即信息传播或宣传的过程中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到另一端的大众。信息传播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当传播者比如企业为了自身目标利益做出不当传播,不知情的大众看似只是在接收信息,但其实无形中自身或他人利益已在影响下受到损害。商业竞争中透过媒体释出虚假宣传,一些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关注肆意通过媒体散布谣言诸如此类就是移动网络媒体生产的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不仅包含对对象和无辜大众利益损失,更包含之后政府所投入的消耗。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增大社会的开放和接触,其带来的外部性也变得更难以控制,放任负外部性的产生和作用,移动网络媒体产业自身必将遭受到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解决移动网络媒体活动负外部性的过程中,首先公众、产业和政府都必须清醒意识到其不可根除性。这也就意味者需要三者投入长久持续的努力与合作。公众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做到不盲目、不轻信和不轻传;产业要加强自律规范,对于损害社会大众的媒体予以排斥,建设良好的行业氛围,促使不合格媒体的自我淘汰。在追求自身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政府作为监管者要牢牢握住大棒对于违规乱纪者给予惩罚,加强法规完善和舆论引导。
(二)产业链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目前自身产业链还不完善。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制作,广告,宣传的主导力量,虽在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和步伐,但其自身约束较大,步伐相较于其它仍然缓慢。传统新闻媒体在移动端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很好成熟,尚在摸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热潮下进入产业,催生了视频直播,游戏竞技,企业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其整体来看较为混乱,盈利广告单一零散,自身没有很好生产能力,大多为多接口似的拼凑。虽然一些媒体企业造盈利模式上更为灵活有所创新比如众筹,P2P等概念,但是其风险较大易滋生问题。新旧媒体甚至矛盾激烈,互有拆台。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者风起云涌,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任然亟须重视。
主流媒体和中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扩大的同时,应该放远眼光看到行业的前景,加强合作与对接,共同摸索出最合适收益路径;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移动网络媒体内容上加快融合和创新;技术部门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巩固现有技术,与时俱进加快研发,为移动网络媒体提供稳固保障和进步驱动力。
(三)产业进入融资快车道,潜在风险加大
移动网络媒体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提供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产业的兴起之势也吸引众多投资进入。一些移动网络媒体在风投下,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其后也都跟着一串巨额的估值数字,众多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行业。热潮之下泡沫难免,刚热闹唱罢,却又传出收益局势不容乐观。产业内一些媒体滋生了借行业热潮靠融资解决吃饭问题的怪象。这些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无疑也使得潜在风险加大,为移动网络媒体整个产业埋下了隐患。
移动网络媒体在发展的过程要保有一颗慎重冷静的心,做好优质的内容服务,客观对待资本进入,结合自身状况寻求合适的时机和路径,不可贪一时的画饼。紧紧把握产业的发展大趋势,又要做好自己独特本领。选取合适的目标,向前发展,看见前面的苹果注意脚下的路,做好风险评估。
四、结语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作为新兴的网络经济产物,其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过程中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其仍凭借着庞大的基础奠定和自身实力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着各种问题存在,但是只要其正视问题,妥善解决,加之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保障,产业逐步得到完善,朝着一个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定会看见一个硕大的果实。(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立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25—03
武术文化是一种以武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人文情怀。在信息化、民族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武术文化产业是武术产业的一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武术人才资源丰富、流派繁多,并且武术消费市场广阔,这些特点都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使得武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与发展良好的产业相对比,武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丰富的武术市场及武术资源等这些产业优势与武术产业萎靡不振的发展现状形成反差。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民族象征、国家名片的武术,应如何合理借助新媒体来继承与发扬武术,这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与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冲突、碰撞中完成融合的过程,进而达到武术文化传播的目的,对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新媒体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产业是指: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在信息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应积极促进与新媒体交流与合作,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的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提供武术新闻、介绍视频、专题访谈等节目,利用武术杂志、因特网、电视广播等传媒途径,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社会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载体。新媒体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它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的传播呈现新媒体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必须融入虚拟与现实的新媒体传播转型中,不断接受新的冲突挑战、不断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新媒体对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基于武术文化价值的发展分析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传播的核心就是文化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4月8日,李连杰宣布与马云等一起组建成立了“太极禅文化国际发展公司”,向全球推广太极文化。这是武术文化与互联网武术的“强强联手”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术运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网络化为中国武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它不仅有着身体运动的体育外在,更有着高于身体运动的文化内涵。武术面临着“文化的缺失”现象。武术的传播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技术传播。郭玉成在《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指出: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武术传播出现了分化,体育化的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又属于浅层传播的范畴。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2.2基于武术文化保护的发展分析
当前武术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与宣传有可能一些珍贵的武术文化将有可能消失,武术文化通过现存的个体继承而展现,如果不加以记录与传播,武术文化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边缘。由于资料有限,很多珍贵的资料没有办法分享交流。一些传统的武术拳种经常会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想学的人又往往找不到老师指点。新媒体下可以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分享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从文化层面对武术的挖掘、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使保存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成为可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更多要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
2.3基于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分析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传播,传播需要媒体。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承内在的文化底蕴,还应该从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入手,中国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的涉人,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通过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交融体,能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例如少林寺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效果来编排舞台剧。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利用多媒体的传播途径。武术要想快速走向世界,加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必须走现代化道路,而其中关键是首先实施信息化。信息化的实现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必须要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科技和信息资源。随着新媒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才能使武术不断地弘扬与发展。
3新媒体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打造武术文化媒体品牌,提升武术文化产业的文化力
大力宣传武术文化,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品牌。扩大武术的影响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媒体也可以通过打造武术节目品牌、武术信息,来增加收视率、收听面和点击率。通过举办媒体合作举办武术赛事并联合国内和境外电视机构,整合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资源,提升武术文化品牌的文化力。通过大众参与的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并以此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建立系统清晰的武术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做法,开拓武术文化产业市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或并购、或战略合作等方式,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如电视传媒、网络、报刊等的平面传媒和网络传媒相联络,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等战略,构成一个立体的传媒网络,才会赢得市场主动,实现“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3.2多元化发展武术传媒途径,提高武术文化产业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关于武术刊物只有《中华武术》、《精武》等发行量不大的武术信息载体。电视武术节目也不多,河南卫视的“武林风”等几个影响力较小的频道,目前还没有属于武术领域的武术报纸专刊。所以媒体要积极打造能和《体坛周报》同级别的武术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互动,武术贴吧的影响,电子书籍的阅览增加武术文化传播渠道。针对目标进行方式选择。品牌营销作为武术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方法,突出重点项目,强化特点,明确目标人群。扩大武术文化产业的的发展途径。以少林武术与武当武术为例,这些都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少林武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通过新媒体的宣传与编演舞台剧系统地开展少林禅、武、医、艺术等少林文化的研究。同时,电子媒介的涉入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的技术发展为武术的传播使得武术以多样的组织形式,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进行展现,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发展武术游戏与动漫,开拓武术文化产业的平台
以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自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全面进入“大运营商时代”以来,部分国产网游开始起步,如中国自主开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剑侠情缘》、《梦幻西游》、《刀剑ONLINE》等一大批国产网络游戏极具民族特色,制作优良。从2007年3月起,由中美合作的“新武侠新文化”项目正式启动,拟把金庸、古龙等十多位作家的武侠作品改编为动漫作品,未来几年武术题材的动漫将蔚然成风。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加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武术题材的电子游戏和影视产品不断加速武术产业的发展。21世纪视觉类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类媒体,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和高清网络电视的普及为武术电子游戏和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平台。开拓武术搏击游戏、武术影视动漫、武术电子游戏及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扩大了武术影响。
3.4提高武术自觉与自信,加快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演变,不断吸收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丰富哲理性与艺术性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尚武崇德”的思想,同时,他隐性的文化特征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区别。蕴含于内在的精神价值是武术运动得以延续、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知识,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自信。从武术文化主体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充分领悟达到对文化自知,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实现其产业操作化,最终通过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武术文化的自信。
4小结
在“文化强国”、“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体科技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提升,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随着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广泛传播武术产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充分挖掘和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使武术文化产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武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屐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并在新媒体的的理念下,积极进行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丰富性及其市场潜力,以“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来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和经济达到双赢,使中国武术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邱服冰.新形势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探讨[J].四川体育科技,2011(3).
[2]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少峰.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赵静.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3).
[5]付成林.全球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5(3).
[6]唐云.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和模式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15(2).
[7]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于重构[J].学术界,2007.
[8]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9-02
以优酷、土豆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以及诸如PPS的直播流媒体等,逐渐占据了当前国内市场,电视产业内部潜藏着深层的矛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发展迅速,移动互联又掀。新媒体业态下,电视产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问题
目前业界关于电视产业发展方面探讨,主要是围绕着新兴业务、产业政策影响等问题开展。然而,真正对新媒体下的国内电视产业带来的挑战、机遇表现,对电视产业发展和进步原因分析却比较少。事实上,影响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非资金和技术,也不是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其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许曾经是优势和优点,但目前其已构成了国内电视产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内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都涉及到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因历史沿革和发展方面的原因,国内电视机构特别是国有电视台依然保留着传统事业单位的特色和身份,这与其客观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矛盾,以致于主管单位、电视台之间产生了冲突,即“局台之争”。从产业规划和发展层面来讲,虽然国有电视机构担起来公共电视台的身份和角色,但是在市场化、产业化推动下,市场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尤其是随着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费不再过分依赖政府财政,仅广告收入就与电视商业属性以及公共定位形成了冲突,而且产生了抵触。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主管部门强调的是电视产业应当而且必须兼顾公益,但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如何协调和处理二者的差异,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对于电视产业而言,其作为高知识、高投入以及高技术要求的现代产业部门,同时也是智力、资金密集型产业,节目内容的制作与节目传输,无论是运营还是发展,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然而,随着广大观众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要求也应当随之提高,节目的制作与创新都需资金支持。据统计数据显示,央视用于制作节目的人员、运营和设备采购费,每年高达50亿元;而美国的CNN仅用于新闻节目制作和运营的预算就超过了1亿美元,日本的NHK节目制作费用每年超过5000亿日元,英国的BBC节目制作费用占总成本的八成以上。然而,从国有电视过去的性质来看,一直视为事业单位,经营和创新性收入缺乏配套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和有线电视,单一的业务构成和盈利模式,严重制约国内电视行业实力积累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
3.结构难以实现横向优化整合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产业备受质疑,散、杂以及滥等不好的字眼一直充斥着本行业,甚至还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分级建制,搞条块分割或者市场割据。由于部门之间存在着地域、利益之争,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现象非常的普遍,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当前全球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传媒产业或并购、或重组,资本实力本就薄弱的国内电视产业,经验欠缺、创新意识淡漠、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等一系列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目前电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有两层,即基于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力、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传播网络。明确界限、分工以及控制优势资源和市场主动的基础上,应当从电视产业的内容生产以及网络传播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并且重点突破。然而,目前国内电视产业结构非常的混乱,难以显示横向的资源优化整合,发展受阻。
二、当前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新媒体下的电视产业困境,使其得以快速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行业监管与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G229.2-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95-03 DOI:10.13398/ki.issn1673-2596.2016.02.0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才开始由“事业”转为“产业”真正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传媒业的领头羊。广播电视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产物,其信息时代特征显著,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产业与国家文化传播建设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媒体属性。在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下,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电子传媒也具有明显的产业经济价值。伴随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断扩大自身的领域和影响,向社会开放自身媒体资源,实现了更大的发展。然而,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正面对着互联网等激烈的媒体竞争,为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独特的价值和潜能和打造具有传播特色和特殊价值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机遇
首先,在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会得以巨大提升。广播电视产业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基于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为广播电视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再次,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机制已基本确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着基础性支配作用,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预计近几年内完全可以进入全球经济自由50强的行列,为促进传媒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最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党的十七大拉开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我国文化市场。中央对广播电视业的改革非常重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必将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挑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总体实力与西方传媒集团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广播电视业所占的份额也相当小,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全球化、国际化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广播电视媒体也呈全球化趋势,西方国家的传媒集团纷纷以各种形式向国内渗透,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与西方传媒的较量时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由于我国各地区以及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要指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不足,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等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最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部署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等工程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普及水平,缩小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全新时期和社会变革伟大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还是社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带来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阻碍着社会的飞快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给广播电视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界新的宠儿,传统的电视内容俗套、缺乏新意,在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下,广电产业继续稳步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产业的媒体成分单一,规模实力难言强大
尽管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在实力、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在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实力、规模、质量上参差不齐。我国广播电视的一般事业已经成熟,产业化起步较晚,实力及规模化集团与国际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媒介竞争力乏善可陈。由于我国的媒体行业中成分过于单一,广播电视产业只能经营广播、电视和少量报纸等产业。西方媒体大多是混合媒体,既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娱乐、教育等内容,甚至还有石油钻探、航空业、旅游、房地产等媒体之外的业务,就像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众多,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产业完全不能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使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投入资金力度不大
电视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制作和创新更进一步,则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被定为为国家和党的“喉舌”,一直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广告收入和有线电视收视费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缺乏经营性收入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盈利模式和业务单一,制约着广电的资本积累和产业规模扩张。盈利能力的相对薄弱,使在开发新媒体业务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电视产业受体制束缚,很快在媒体竞争中居于下风。广播电视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的属性决定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传统的运作方式总体上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对其他相关领域和吸纳外部资源资本的关注很少,无法突破旧体制的框架和解决资金短缺瓶颈,阻碍了广播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播电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并成为电视媒体的绝对支柱性收入,缺乏多元化经营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抑制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空间。广告市场增长幅度持续减缓,新媒介形态对电视广告的分流作用日渐明显,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培育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主体竞争力才是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现代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线数字电视为中心的传播网络,以及以电视台为主的内容生产能力为主。面对新形势,应该在掌握市场主动的情况下,合理布局,灵活利用资本运营手段,深度开发受众资源,锻造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抢占媒体市场。
(四)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
作为“舆论喉舌”,我国的广播电视的事业单位身份使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关系不明,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要。电视台和电台作为事业单位,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同时缺乏行业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在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中普遍僵硬,经营和宣传理念杂乱不堪。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其管理机制一直无法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在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需要尝试新的路径探索。
三、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监管和完善相关体制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明晰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提出的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管部门要遏制电视产业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出现,以避免对产业环境造成破坏。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已具雏形的产业体制急需进一步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全面深入地推进事业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运作,推进广电产业资源资本化和流动化,支持广播电视产业资源和成本的跨区域运营和整合。克服陈旧观念的约束,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时,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整个产业向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及向满足技术进步和满足市场需求方向发展。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电视产业的发展与变革要适应媒体市场的客观环境变化,提高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充分尊重宣传规律,创新宣传理念和体系,实现产业竞争力与宣传能力的同步提升。面向未来,产业化需体现于战略目标定位上,构筑电视产业的长效驱动机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全面发展转变,从而使广电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创新生产内容
“内容为王”,这是传媒业的一条“定律”。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传媒的竞争焦点将聚焦在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上,为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其内容实现不断创新,尤其意义重大。创新是创优的前提,近年来,各台节目形态大同小异,内容多样性缺乏,节目克隆和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创新动力不足,创优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广电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型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行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创新创优,定期评选和表彰原创优秀节目与业务并奖励;打造一批优秀的专业频率频道,建立创新创优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节目模式市场;大力治理节目抄袭和克隆,对娱乐节目和电视局实行总量调控,提高创新质量,制订节目版权与模式保护法规。面对新媒体的融合前景,在传统电视生产中,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系统内外的各项必要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及共享稀缺资源为原则,推进横向整合,以空间扩展和战略联盟为目的实施纵向整合。通过优势互补、共享稀缺资源和战略联盟的横向和纵向整合,提升内容生产能力,把内容生产从部门行为和个体行为上升到系统行为。在媒体产业下一轮竞争中,决定因素是创意水平和内容生产能力。只有实现跨媒体经营,充分利用各个资源平台的长项和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协同效应,提升内容生产以及创意的水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广电系统要突破传统的传播平台束缚,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和新媒体内容业务。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电视媒体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实现跨领域合作、融合、跨媒体发展。
(三)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应积极分析市场运营环境,突破单纯依靠广告经营,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逐渐拓展业务内容,扩大经营领域,吸取国外成熟传媒集团的经营理念,开拓新市场,创新盈利模式。为了转移经营战略和壮大产业实力,拓展市场空间,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尝试发展多元化经营,但许多宝贵的资金投向商业房地产业、大型会展业、旅游娱乐业等。尽管短期内可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种盲目投资、无序多元化距离主业太远,反而会加大经营风险。合理的多元化创新应当回归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根据传媒经济的发展规律,应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对相关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随着各种新媒体业务纷纷出现,市场的风险与诱惑同步存在的时候,媒体经济主线更应该被多元化经营牢牢把握,以便形成多元化经营与单一媒体的有机结合,打造以产业链为主轴,以核心资源为中心,以多品牌战略为外延的良好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四、结束语
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当前,加上国外传媒集团的渗透,面对“内忧外患”,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加快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内容与服务产品、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为促进广电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转变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工作思路[J].广播电视信息,2011,(03).
〔2〕刘书茵.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1,(04).
〔3〕李三强.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的应对策略[J].现代视听,2010,(05).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109-04
一、文献回顾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深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全球来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同步性,导致了传媒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技术、理念方面的差距,往往是由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造成。
国内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孙丽丽(2010)分析了数字化对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影响,通过将传媒业的经济特征细化为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消费、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传媒规制等几个具体的指标,对比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中这些指标的变化,并对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1]。王婧(2008)分析了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四国的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建立了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对各地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正向显著作用的是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基础设施,而文化产业的当地财政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作用并不显著[2]。向志强、张冀(2009)分析了人口质量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采集全国31个省市传媒产业发展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探讨人口质量对传媒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日报拥有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呈显著性相关,广播电视覆盖率与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性相关[3]。王家庭,张容(2010)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变量,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机构数目和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基于东部、中部及西部面板模型识别的结果,对东部 、中部及西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东部、中部及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4]。
国外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偏向于定性方面。Elim.Noam(1986)论证了视频媒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并从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对视频媒体的影响[5]。Elizabeth Mahan(1995)阐述了媒体、政治、社会在拉丁美洲的发展,并分别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拉丁美洲媒体、政治、社会的发展,分析了媒体、政治、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6]。
上述文献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对中国传媒产业的经济因素影响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因素进行定量判断,选取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的5个经济因素,研究经济因素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以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的变量选择
本文着重考察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鉴于本文所关注的传媒产业发展问题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变量选择上仅考虑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区域GDP、市场化程度、受众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五个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并利用关联分析对其验证。
(一)经济因素变量的选择
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向志强、黄盈(2009)基于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在建立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子分析计算得出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传媒产业发展主因子值来代表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7-8]。
2.区域GDP,为解释变量,用X1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
3.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用X2表示。根据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个方面25个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并得出了中国各省市及东中西部之间的市场化指数评分和排序。
4.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3表示。传媒产业受受众消费水平尤其是在传媒业等文化产业领域消费习惯的影响。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实际数据。
5.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4表示。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对传媒产业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实际数据。
6.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解释变量,用X5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实际数据。
(三)基于验证结果的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关联性比较分析
根据表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与经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为:市场化程度>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区域GDP>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
从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市场化程度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高,市场化程度对传媒产业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从而导致该地区大量存在道德风险,由此减弱该地区传媒产业市场竞争力。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往往金融体系发达,融资渠道丰富,从而改善传媒产业融资约束;同时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必然伴随更为激烈的传媒竞争,这样促使该地区传媒产业推陈出新,优胜劣汰。
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次之。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支持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支出有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众将消费支出转向文体广播。区域GDP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也相对较高。GDP水平是表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传媒产业来说,GDP水平对广告投放量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GDP水平越高,广告投放量越大,传媒产业越发展。
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较低。消费水平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受众对媒介产品购买力的上升以及购买愿意的增强,都将传递至媒介组织,从而导致传媒产品中高档品的增加。并且随着文化娱乐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媒介消费的空间也随之增长。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低。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的科技含量仍相对较低,中国传媒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传媒产业发展而言,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因为科学技术带来了传媒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更是带来了传媒产业颠覆性的变革。
三、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构建
据表2,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292、0.9622、0.9004,均在0.9000以上,表明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解释力度比较强。同时各回归系数的P值大多低于0.05,表明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值显著。从区域GDP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在分位数0.3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为显著,而在分位数0.5及0.7时则相对不显著,而且各个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这表明区域GDP水平的增强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GDP的增加将带来传媒产业的发展,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却事与愿违,这充分表明中国传媒产业的投入未能跟上中国GDP水平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传媒产业的投入,并不断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
从市场化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P值分别为0.03、0.03、0.01,表明其显著性较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822562、0.461179、0.501210,这一方面表明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化程度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呈U型态势,具体来说,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市场化程度可以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刺激传媒产品的创新;当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下降,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中等水平后,传媒产品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传媒产业竞争也相对变缓;而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又缓慢增强,这是因为传媒产业进入到了另一有别于粗放型发展的更高的精细化发展阶段,传媒产业竞争又开始增强。
从文化娱乐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8、0.08、0.59,P值不显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054、-0.056226、-0.100489,表明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表现为先拉动后抑制。但由于传媒产业数据的分散性,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所得到的结论有待以后检验和证明。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均为0.00,表明其显著性相当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0788、0.537037、0.562524,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越高,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其作用和贡献也就越强。因此促进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大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从文体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7、0.01、0.09,仅在分位点0.5时较显著,而在分位点0.3及0.7时则不显著,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539、0.532282、0.342102,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用科技来促进中国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 论
本文探究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的关联性大小不同。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而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低。
第二,各经济因素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显著的是市场化程度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且市场化程度、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上,同一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有一定的趋势。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贡献率呈U型态势,文体广播财政支出贡献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而GDP的增加与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变动的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业经济特征的分析[J].新闻界,2010,(3):7-9.
[2]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8,(3):111-113.
[3]向志强,张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人口质量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11):96-100.
[4]王家庭,张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的区域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79-81.
[5]Eli M. Noam.Video media competition: regulation,economics,and techn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6,24(3):1265-1267.
[6]Elizabeth Mahan.Media,politics,and society in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1995,30(3):138-162.
[7]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77-86.
[8]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
[9]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
[10]李正辉,王红云.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的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31-34.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0XW04)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现实》,2006(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区别在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个人智力活动为基础,通过创意想象形成创意方案并应用于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理念与当前的科技、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推动行业的发展,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融入了文化艺术元素,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一定范围内做好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做好行业文化积淀,推动行业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有效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形成新的产业链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强化核心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彰显了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在发展中实现了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实现了优质产出的目标,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夯实了基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省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较好产业基础,本文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探析,以对产业特色进行分析,促进区域组织不断的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的中部大省,湖南省的面积有21万多平方公里,湖南省有七千余万人口,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省处于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重要枢纽地位,有着多样的民俗文化。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给湖南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湖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统计局数据显示,近3年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在2015年,湖南省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收入达到了1707亿元,而在2016年更为突出的增长,201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收入突破了2000亿,占湖南省GDP的比重接近6%。在2016年,湖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做了大量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申请了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推动重点项目发展。在2016年,获得中央文化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988亿元,以推动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6年,湖南大力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创新内涵。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推进遗产公园建设,如开发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侗族村寨申遗、里耶城头山等遗产园区等项目,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无形文化”的传承,丰富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各种新媒体已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湖南卫视电视收视率在省级卫星电视收视率排名中居全国前列,湖南原创动画制作连续排名第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手机电视方面,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商业数字手机电视城市,目前已经拥有数百万的观众。“湖南手机新闻”,是国内第一个手机WAP平台,全天24小时实时更新滚动新闻消息内容的播报,通过出版业的推动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三维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全国原创动画制作基地。当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成为湖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的优势,打造了湖南文化产业航空母舰。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湖南省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行业坚实发展。
三、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融合创新动力不足。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单一的产业发展局限性大,不易与市场融合,忽视了市场化属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理念有所欠缺。同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运营中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受限,特别是创新产业的无形资产较难评估,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撑。对整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2.政策缺乏系统性。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各个产业未形成集聚优势,发展不力,不能及时的展现产业发展动态。3.文化科技人才缺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发展中的人员发展呈负增长态势,人才较为匮乏。4.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缺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外在形式,也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当前法律制度滞后、执法力度不强,影响产业健康发展。5.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领取效应不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议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色不显著,配套设施不完善。6.目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大数据的应用,在发展中,技术的主导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技术带动方面还有较多的文章可做,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较为缓慢。
[25]董年初,张蕾.IPTV的新进展与未来走势[J].电力系统通信,2009(1).
[26]侯利强.成都传媒集团全媒体运作探索[J].传媒,2009(6).
[27]Chun Liu,Huifei Lin. IPTV: Experiences of Chaina and Chinese Taipei, PTC’06Proceedings, 2006.
[28]Light Reading,“Swisscom Finally Launches IPTV”(1 Nov 2006)/document.asp?doc_id=109583.
[29]M.Gálik. IPTV on Fixed line telephone networks,In proceedings of the COST - A20 Conference, Delphi,Greece,2006.
[30]Final report for Ofcom,Indepen,Ovum and fathorn,2005.
[31]W.Simpson ed.,Video-Over IP, Focal Press, Elsevier,UK,2006.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课题组组长:刘光牛,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理论研究室
一、新媒体环境下泸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为更好的与顾客沟通,企业对媒介技术变革最为敏感。新媒体的出现对企业营销信息的传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新媒体为泸酒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媒介载体。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该环境下,泸酒企业的营销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营销信息可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打动受众方面比传统媒体更胜一筹。新媒体为泸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载体,极大丰富了泸酒产业的文化内涵。
(二)新媒体拓宽了泸酒产业发展的“空间”。新媒体时代之前,泸酒产业营销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完成。泸酒企业家们只能购买报纸、杂志的某个版面、电视的某个时段、广播的某个时长等固定的媒介位置排期。由于时空的限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媒介时空的概念。企业可随时随地营销信息,受众也可根据自己的安排适时的接收信息,而不是以往的强制接收。
(三)对企业营销信息的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泸酒产业发展带来便利、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下白酒企业都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从中不难发现,大多是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过去,尚未与新媒体的特性结合。如何编制新媒体上的内容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课题。信息编制好,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四)对企业的网络舆情控制力提出新挑战。诸多新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未强制要求实名制。由于匿名特点,部分网民的言论、评论过于随意甚至非理性化。泸酒企业若舆情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引发危机事件。反之,若将舆情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引导,对企业的发展会形成好的影响。泸酒企业如何掌控好新媒体,是企业值得学习的课程。
二、泸酒产业利用新媒体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截止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92.5%。可知,利用新媒体营销已具备受众基础。新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受众规模大等特点。利用新媒体营销可降低泸酒企业的营销成本,开展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广,加强舆情监控和公关宣传。提升服务顾客的效率与质量,快速开拓年轻一代网络消费群体市场。新媒体营销已成为营销趋势,泸酒的典型代表企业泸州老窖、郎酒等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增加企业的曝光率。
70―90后是白酒的消费主力军,购买需求强于其它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是:习惯使用网络、手机媒体了解外部信息。当产品信息投放的媒体与目标消费者常使用的媒体重合度越高时,营销信息就越容易到达目标消费者,减少无效劳动。70-90后熟练操作网络媒体,网上购物方便、经济、时尚深受年轻人喜爱,足不出户便可实现全球购。
综上所述,泸酒企业利用新媒体营销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传统营销传播特点分析。从传播内容看,传统媒体上的泸酒广告注重塑造品牌形象忽略促销。以标榜“名酒”、“好酒”为诉求。展示泸酒的历史感、品质感。如:泸州老窖1573在央视播放的广告:你能听到的历史124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62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28年,国窖1573。
从传播效果看,传统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塑造知名度作用明显。但传统媒体反馈渠道单一、滞后,使得泸酒企业难对消费者的反馈作出及时反应。
从受众定位看,定位于中年男性、所采用的营销策略仍是传统的强推式营销。忽略了年轻一代这一新兴白酒消费群体,忽视了消费个性需求。
(二)新媒体营销传播特点分析
1、广泛性、裂变性。2016年微信活跃用户已达5.49亿,微信APP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25%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可见微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微博用户已达6亿。微信、微博是典型且使用广泛的新媒体,具有“One To N To N”裂变病毒式的传播机制。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受众基础良好的先天优势。
2、强粘性、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新媒体营销可非常方便的让企业与粉丝之间的咨询问题、评论与转发,从而增强用户对企业官方新媒体的依赖和粘性。
3、高精准、成本低。新媒体是网络平台,因而具有互联网低成本的特点,同时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主要吸引对企业感兴趣的用户,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泸酒产业新媒体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一)建立新媒体矩阵。根据新媒体的不同类型可分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论坛、官方贴吧等形式。多种形式在营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互动协作,形成新媒体矩阵。并可进一步细分定位,以微博为例:官方微博、产品微博、品牌微博、员工微博、领导微博、招聘微博、公关微博等类型,不同的微博有不同的内容、风格、受众。如五粮液集团设有五粮液官方微博、五粮醇和五粮春品牌微博、五粮液经销微博、五粮液国宝级调酒师微博、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微博。通过新媒体矩阵,实现裂变交互式传播,传播效果呈现几何级的增长,犹如“病毒式”传播。微博集群应有主次之分,以实现相互协调。
(二)设计营销信息内容,做好规划,分析受众特点,设计传播特色。新媒体上的营销信息内容一要与产品知识相关,二要与企业目标相关,三要与顾客需求相关。由于宗教、民族和政治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内容设计中尽量避免这三方面的内容。在不同时间点的信息关注度是不一样的,周五、六、日用户比平时活跃,早上9点、下午两点、晚上8点到10点是新媒体使用的高峰时段,企业在该时间段信息,效果较好。新媒体用户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因此,泸酒新媒体上的营销信息应具有时尚、简洁、原创、个性、有趣的特色。
(三)筹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媒体营销队伍。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一个专业的新媒体营销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泸酒企业能否在新媒体营销的市场取得胜,关键在于是否建设了一支专业队伍。这个队伍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决定泸酒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成败。要求企业从企业内外部选拔人才,把营销策划能力强、技术突出、有经验的人整合在一起,组建起团队在新媒体环境下搜集、推广、接收信息,从而提高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效率与水平。
(四)强化互动,提升效果监控。新媒体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即时双向互动,泸酒企业需成立专门的部门,每天设值班人员对顾客提出的咨询、问题、建议一一进行回复。定期听取受众的关心点从而调整新媒体上的内容,强化与顾客的互动,提高新媒体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褚亚玲.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扬弃”内核[J].唐山学院学报,2012(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