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概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概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概述

篇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机对知识进行重点提示、利用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等。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普及,与远程教育资源相关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远程教育资源的深度、广度都发生着根本变化,无论是远程教育的媒体素材,还是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远程教育资源都是无比丰富的。

(2)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针对性的远程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教学活动面向网络,教学形式更加开放,面向的教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他们求学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有些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有些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们可以不需要很高的专业基础就可以自主进行专业学习,如果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承认的学历,他们甚至可以随时退出远程教育课程的学习。每一个想接受再教育的都可以在远程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学习途径,也都可以在浩瀚的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资料。

(3)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和多类交互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非常注重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现代化的即时通信手段使得这类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方便,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学习的效率,也使得教育者可以不用照顾部分学习者的需要而牺牲另一部分学习者的利益,也更利于因材施教。同时,远程教育的方式更适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电子板书完全取代了教科书,这既利于学习者对重点知识点的把握,也使得教学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便于更好的服务学习者。

2现代远程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促进

(1)在教学理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远程教育的进入和退出非常方便,完全服从学习者需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新型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愿学习,那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评价进行改变,适应学生的自主需要。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严格遵循教科书指导,内容过于单一,更新比较缓慢,而远程教育资源则具有多样性、广泛性以及针对性的特点,同时,远程教育资源的形式多样,大量的图表、视频、新闻都可以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通过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不但活跃了教学气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

(3)利用多层次的远程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不但要求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也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方法的灌输,相对的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并不够。一是因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思维差距;二是因为两者之间还存在行为习惯的差异,例如,现在学生往往痴迷网络,出现了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经常求助于网络,教学者就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建立起课堂教学的“第二通道”,加强与学生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创建一个比课堂更加宽松的教学以及沟通环境,利用远程教育宣传视频教育学生,避免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教学渠道的缺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2

引言: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坐在那目视前方聚精会神得听老师讲课,但是当老师提问或者要求学生讨论时,绝大多数学生便迅速地低下头,无论教师如何呼吁都“三缄其口”。这种现象就是课堂沉默。学生课堂沉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1. 沉默定义

沉默,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反映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性格特点。通常沉默被定义为当谈话被感知声音的缺乏和不情愿的交流。

Jaworski (1993:95)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沉默进行分析,他认为沉默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交流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有本质上的区别。沉默在语用学中是有价值的交流形式。与Jaworski 的理解类似,White (1996:37) 认为沉默是缺乏言语并不是缺乏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沉默指在课堂互动中有限制的参与或者是缺乏课堂参与。它并不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的停顿或者是犹豫。

课堂中持续的沉默现象不仅仅暗示着学生知识的缺乏,因此McCroskey (1977: 78)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将沉默解释为:交流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也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伴随着真实的或者预期的交流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McCroskey还认为家庭环境、自我意识和性格都是造成“交流忧惧”的原因。

最近,人们又给了沉默新的定义。Keaten and Kelly (2000: 168) 指出,沉默是人们因为坚信保持沉默比愚蠢的发言更好而避免交流的行为。这一解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不谋而合。

2. 沉默分类与功能

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中形式,在交际中沉默有不同的类型。Bruneau (1973)举出了沉默的三种类型:1)心里语言学上的沉默——心理语言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说话者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推理和组织或者作为听众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评价和回应。2)交互中的沉默,指的是在对话、交谈谈论或者是辩论中的停顿。3)社会文化中的沉默指的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秩序所抑制的言语和操纵的心里语言学和交互沉默中的典型方式。

Levinson (1983) 根据沉默出现的不同位置将沉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话轮中的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这种沉默出现在谈话的同一个话轮中,也可以被看作是停顿。第二种是不同话轮间的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它出现在两个话轮之间,可以被看作是间隔或者是失误。第三种是话轮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作为一个话轮具有一定的意义。

和话语一样,沉默有着广泛的功能。从交际角度来看,沉默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Levinson (1983)指出沉默有五种交际功能。1) 连接功能 (linking function),沉默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亲密的关系。2) 情感功能 (affective function),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感情。3) 揭示功能(revelation function),沉默能够隐瞒一些信息。4) 评价功能 (judgment function),沉默能够表达一中赞成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5) 唤醒功能 (activating function),沉默能够和人们的思想有一些联系。

3.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沉默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3.1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文化背景、课堂情境以及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Hall(1959)指出造成亚洲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心理发育差别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之间的冲突。此外,Chan 和 Jackson (1995&1996) 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课堂沉默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尊师重教的影响。

Petress (2001)提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四点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差,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不能过于积极;其次是语言焦虑,学生担心因为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和表述不够有效而被同伴嘲笑;再次是文化碰撞,在中国学生被“服从教师的教导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想所左右;最后是交流恐惧,学生担心通过交流和别人产生联系。

3.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国内学者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到了大学即使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学生也难以积极加入互动性的英语课堂中。其次是教师因素,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理念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学生的语言功底不足、缺乏自信等心理因素都会造成课堂沉默。最后,课堂沉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我们必须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

4.结束语

课堂沉默作为一个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要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够全面认识自身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现象,正确归因,找到适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庞小峰.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优化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了不少问题:如教

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有不少教师,上课没

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课,讲课速度很快,重要定理、

公式、法则等新知的推导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探

索和发现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体验、交流和表现的

机会,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更有不少教师

随意拔高要求,讲得过多过难等等。这些倾向和现象淡

化了基本知识的教学,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

率十分低下,由于课堂效率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大

搞集体补课、大搞"题海战、满堂灌",加重了学生的

负担,偏离了培养目标。

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

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

堂的活力,我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

来提高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

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方法。

一、要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

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

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

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

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

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

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

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

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

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

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

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

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

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

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

解"的就不能定成"掌握"。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

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

是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

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二、要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

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实践中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

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

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

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

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

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

同,但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

――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

1、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

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

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

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

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

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

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

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

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可设计如下一组

复习旧知识的提问: (1)什么叫方程,以及方程的解

和解方程?举例说明。(2)你都学过哪些方程?解这

些方程的主要步骤是什么?解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这组问题实际上为理解新课,作了必要的铺垫,使得新

知识――分式方程和它的解法――成为整个"方程"这

段知识整体结构的一个自然发展,使得新知识成为一个

容易从旧知识"进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解分式方程

的关键步骤――去分母,可以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

键步骤――去分母进行联想。为此如何优化复习,需要

我们作精心 的设计。

2、优化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

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

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

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

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

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

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

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

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

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

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象磁铁一样

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

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

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

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

"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

状态。下面举几例说明优化新课导入的重要性:

(1)用设计几题练习题来导入新课:"一元二

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让学生

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 0,x2-

10x+25=0,2x2-6x+5=0,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

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

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客体:一元二次

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

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

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实现知识迁移。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导入新课。如:"三角形

的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 13cm、

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

最短的边剪去 2cm 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

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

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

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

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 答,

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

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

探索上等等。

3、优化新知探求: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

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

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

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

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

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

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

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

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

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

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

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

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此

同时,应特别关注学困生,要多给其一些指导和帮助,

如: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一些简单的练习让

他们来板演,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快。三要注意加强操

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取大量的感

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

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引导学生把思维的

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作简炼语言有层次地准确加以表

述,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又发展了思维,发展了

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整个新知的

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

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

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

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评价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

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

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

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

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

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

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优化巩固练习: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

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

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

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

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

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

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

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

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

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

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

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

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

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

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

习前,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

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

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5、优化归纳小结: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

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

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

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需

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的同时,要注

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所用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忆、总

结、明确,即进行学法小结。整个课堂小结要做到两个

突出: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数学思想方法,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要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使教学方法科学化。近年来,

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各地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提出

了探究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创

造教学、问题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可以说各具

特色,各展风采。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

应范围,切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用一种模式去适

应各种课堂,否则将事与愿违,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

法是针对每一堂课而言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策略。这种

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 等因素,

通过对某些基本模式的合理挑选,恰当组合而构成的。

要优化教学方法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是:(1)根据教

学内容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2)根据教学对

象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教学内容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的类型、难度和抽

象度。一般说来概念性强或者比较陌生的课程,可采用

教师讲授的策略。比如初中讲"反证法"一课,可以首

先概述反证法结构(反设――推理――根据矛盾作结)

然而用适当的例子来阐述这个结构,其后再说明理由。

当教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可以类比时,可选用学生讨论的

模式,如分式的概念与性质。为了发现某一个公式或定

理,可选用学生活动的模式。如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等

手段来推测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等。

教学对象的特点,主要指教学对象的活动方式和

班级整体素质。活动方式可区分为接受教师影响为主,

直接感知为主,还是自己活动为主。整体素质较高,可

较少采用活动模式,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

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形成教学方法还应考虑

的是:要理顺两个"序",落实三个"点"。两个"序"

指教学内容的"序"和学生认识的"序",要把两个"序"

统一起来。三个点是: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

点(知识点)。

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就

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综合因素选用教学方法时,

一节课内也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不必囿于某一固定模

式。如引入概念时,可用归纳法;探索公式时可用发现

法;知识巩固时可用讲练法;容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

法等等。这要求每位教师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

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在教学实践中练习运

用自如,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和

质量。

综上可知,优化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措施是优化教

学目标,在强化目标意识,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现代教学手段(如电教手段)的运用,

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要紧扣所授知识,强化学生能力培

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既使知识目标得以实现,又使

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得以实现,即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真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作者简介:梁 静,女,(1963 年 12 月 8 日―),

中学一级教师。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五初级中

学任教数学兼班主任,于 1999 年、2002 年、2005 年和

2008 年中考均获港南区教学成果数学科一等奖,分别

篇4

在学理论中,教学模式的分类逐渐趋于严密与细致。

(一)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

在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根椐各自的需要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兴趣、实践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别学习。甚至有的理论认为所谓“主体性学习模式”就仅指此模式[1].但是,绝对的学生主动型模式很难规模性开展,原因主要是应用这种模式的条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的学习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资金短缺、教学硬件不能配套、教学机构功能紊乱,以及目前以学历为标准、以集中教学为常规组织形式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能顺应目前的教育体制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及教育出无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此其积极的教学意义是值得推广的。

(二)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

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式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三)根据教学媒体的运用程度可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单一教学模式即采用传统教育媒体开展的教学模式,常常被狭义地认定为课本、讲义、黑板、粉笔。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媒体的种类也不断地扩大。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在于:(1)音频、视频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教学环境,全面刺激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进行创造性学习;(2)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地采取互动型、开放式教学模式;(3)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地理位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因此,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法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法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

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它教学阶段在时间上相割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司法机构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相结合,并且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件采取最合理的操作、对不同裁决结果进行最充分的法学价值判断,才是案例教学期待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的观点产生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的教学条件下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资源的缺乏是目前困扰法学高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相关专业特点,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基础性法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法学专业院校中,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较大,学术流派各有所重,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各学科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造成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校际同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学术发展,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跨专业的横向学术合作,教学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纵向合作,都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尽管目前这样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基于交流形式和合作基础的限制,还远远不能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是解决目前法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最好办法

多媒体技术是指机实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并超越了过去的多媒体组合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2].从前面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优点正好弥补了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不足。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形式是多种类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和形象性;它提供了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以最、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智能化、全球化、多样化等多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开发和应用在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法学教学CAI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1)大量的课件表现为讲授式课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直接照搬,尽管可能实现了教学资源配置,但是没有表现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2)课件的开发也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质量良莠不齐;(3)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缺少相配套的基础硬件的保证,如校园网络建设滞后、计算机配置数量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等。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首先,在有限的教学投入中,将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投资对象,以保证教学模式顺应化的需要;其次,加强专业课件的开发应用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优秀师资力量,组织专业软件技术工作者,在一定教育体制的监督下,制备多种模式的教学课件以供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节的选择,如课堂教学类CIA、课外活动类CIA、个别授导类CIA、合作学习类CIA、情境模拟类CIA、远程教学类CIA等[3],特别是法学教学课件(指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知识的单元,一种课件的半成品)的开发和应用,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灵活性,是目前课件开发的重点内容。第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四,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

[]

篇5

板书设计,既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借由粉笔黑板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文字艺术美的形式。所以板书的设计是否达到要求,十分考验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板书的展示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好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使用和排版,不能随意乱写,忽视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以下几点是我对如何具体提高板书的设计水平提出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流行和发展,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也慢慢懂得利用鲜活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给大家讲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显露的不足之处也愈发明显。尤其是多数教师在书写上的能力渐渐退化。陈旧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翻新,但是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工整流程的板书能直接影响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还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将比较基本的板书“硬笔字”的书写水平提上去。

二、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

(1)目标性原则。板书设计一定要切合教学的主题,具体表述上要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求要将内容系统、条理、简练的表_出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就不要画蛇添足,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准确性原则。板书设计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习惯,精炼、准确表现出教学内容。

(3)凝练性原则。板书设计的篇幅不要过长,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要学会提炼文章内容的精华部分。因为板书受到授课时间和黑板面积的限制。所以只要要抓住主要内容,准确的表达给学生。

(4)条理性原则。板书设计要根据课文的段落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条理的反应教学内容的要点给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逻辑关系,构成板书的主要提纲。

(5)直观性原则。板书设计的格式、字体的大小、所用粉笔的颜色、文字的布局都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板书所表述的课程内容能否认真学下去。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要精心考虑的。

三、根据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突出板书设计的效用性

教师在实际的板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下面几个要求,将板书的实际效用发挥到极致。

(1)创新性。教师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并且对该课文的板书设计有了基础的设计以后,借鉴参考他人的板书如何来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和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新型板书设计。

(2)美观性。小学时期的教师在板书时要切记勿使用龙飞凤舞的文字,因为学生还处在字词积累的基本阶段,过度艺术化的字迹会干扰学生在汉字的认知,可能会对他们以后学习汉字或者写作上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出来的字体要整齐美观,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最好是使用标准的正楷字。

(3)准确性。板书的词,点,线,画,其各自安排的位置和形式,教师都要经过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板书的内容要有条不紊,清晰明了,万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书写。

(4)实效性。板书设计时的色彩和图形要尽量简洁明了,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板书的内容更要能一目了然。

四、板书设计的策略,实现板书设计的操作性

(1)画龙点睛式。板书设计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我们可以从秋天的图画入手,将秋天的景物的特点表述给学生,将课程内容分点有条理的列出,提出问题秋天的图画在作者的笔下是怎么样的?在学生在进行简答时,教师将秋天的图画的特点一条一条板书上去,这样的紧扣文章中心,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在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线条连接式。在板书设计过程中,借助于线条的连接作用,确切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节省了板书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让学生能快速的通过板书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在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文脉络式。板书设计要能基本表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和关键要都能在板书上一目了然,教师要在板书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紧扣作者的思路和逻辑。如《坐井观天》课文的板书设计,先分条概述故事的结构和内容,在保证学生基本了解了课程的内容以后,再分条进行概述。当小青蛙遇到不同的动物和他描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时,我让同学们思考青蛙的态度和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4)简笔画图示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思维特性来进行板书设计。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运用简笔画手段丰富板书的设计。

如在《观潮》的板书设计时,我会在黑板上将不同的浪潮“一线潮”“潮头”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钱塘江浪潮的恢弘。这样能锻炼学生们在语文阅读上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课程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再创造。小学语文板书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它的巨大的作用和潜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6

1.新课程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1]

1.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向学生演示的过程,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主张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即建构意义。[2]

1.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具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3]。

1.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发展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2-1990)2、逐步发展阶段(1991-1999)3、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4]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对于其教学规律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其教学法很不完善,因而目前仍不成科学体系。具体的问题概括如下:

2.1缺乏师资力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开设,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任,没有经过正规师范培训,其教学能力可能有一定欠缺。

2.2教学对象的知识技能不统一。一些有条件地方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一些偏远的没有条件开设该课的学校甚至在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3实践性不强。我国现在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视理念教育,对于实验时间安排的课时数较少。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它在实际应用上有和其他学科更密切。

2.4教学设备缺少。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一些学校没有机房,或有机房而无网络,或机房的软件少,老师在这样的机房里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学生操作也很难。

2.5没有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为目标,而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教学方法要从单一信息技能的培养转向综合信息技能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完美整合。[5]

3.时下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性质、目的及其所依据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手段等,都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

照搬、套用其它课程的教法,无法满足该课的需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在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的实际,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3.1演示与操作法

3.1.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3.1.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1.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3.2.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61-02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很多老师想通过各种努力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有所改观,但是往往因为老师和家长只重视成绩,而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速度放慢。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能够围绕课改的中心思想,又能够适应广大各界的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正视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不容质疑,数学的改革是一个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参照物,没有前车之鉴,虽然花了很大的心思,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免不了出现走歪路、走回头路的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比如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存在着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

1.华而不实。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浮躁,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2.重教轻学。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即使是一部分有创新意识的老师,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也不会去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生怕哪一天考试落在别人后面,对自己无法交代。

3.重考轻生。看到这样一个调查,有一个地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觉是“很有兴趣”的只占40%,那么还有60%的学生是不怎么感兴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老师只注重考试成绩。有的学生考试后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日渐消退,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畏惧教师,上课易走神、小组讨论时不发言、表情木讷,作业拖拉,敷衍了事或不及时完成,作业错误率上升,一提到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就心情紧张,所以在学习数学上感觉难度较大,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

二、实施“三个注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能认同这样的观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都不好,现在的教学模式也不一定都好,我们要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篇8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新的课堂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其宗旨就是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课标的数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为适应新的形势,教师的观念要更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要改革,要能体现出“向课堂要效率,向教改要质量”的教学原则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

一、学生要先学后教,注重学法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我们县级初中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看学生的水平如何。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表现欲望。改变传统以师为本的先教后学、教多学少,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教学观。

要实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充分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借助学生先天的悟感与情感,使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学习,,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而正是这个教与学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当然是充满乐趣的。“以学定教”对学生的要求,即学生怎样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却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

二、教师要熟悉教材,把握要点。

教师在课前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为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能够驾轻就熟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把握好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动态关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尺度,使教学的过程层次分明,做到目标明确,胸有成竹。将这些知识点梳理清楚了,学生便能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然后,针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举例讲解、深化,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全面达标。

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第二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第三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还要结合具体教学中的做法(如折纸,剪纸,实物演示等),采用直观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以减缓知识的坡度,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例题的变式讲解,使学生在做题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篇9

数学教学是本真的师生互动,是真实的交流探索,教师切忌吹嘘作秀。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讲授简单的推理,在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样做一个善于推理的人,于是教师象征性地在教室内走了一圈。其中,有几组学生并没有配合展开讨论,甚至无从下手。私下里,听课教师议论,质疑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停下来指导学生讨论。为了完成公开课要求的基本环节,追求所谓的教学“完整性”,竟然对学生的学习感受置之不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得不偿失,违背了教学的真实性。

同样是这堂课,学生在讨论推理的方法有哪几种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语言描述法和连线法,这位教师走了一圈后也没有发现哪个学生用表格法,可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他撒了一个谎,说有一位同学用了列表法。这时,全班学生一片茫然,都在观望是谁想出来的,而教师不知怎么圆谎,不管学生的言论,直接继续上自己的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而这种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扰乱了学生的心。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他们的改革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读懂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本质的教学者。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幕后者,是学生成才的推动者,所以,教师要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听课,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主线分明,重难点突出,她的课堂掌控能力令我瞠目结舌,她对教材的把握如轻舟熟路。一节课下来,非常充实,虽然技艺高超,但听者疲劳,思者困扰。同比之下,一位青年教师虽技艺平平,但听她的课犹如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也能和教师一起授业解惑,慢节奏的徜徉反而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学生会给你更美的交代。

三、鼓励学生演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

教学需要提供平台来让学生操练,过去的“满堂灌”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知识得到理解之后,每个人都有用实验去证明真知的冲动,这种冲动若能得以保护,并给以机会施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篇10

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成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例如,我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课本创设的情境是一幅游乐园的主题图,这幅图对我们农村的孩子不适合,因为课前我曾经统计过,没有一人去过游乐园。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这幅情景图改成了小朋友自己去商店购物的情景,学生都比较熟悉,借此掌握的新知识也比较牢固。

三、选用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