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组织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
(四)开展全省生态状况评估;
(五)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六)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
(七)牵头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含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八)组织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
(九)监督管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服务内容
审批省级生态乡(镇)、村和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服务对象
设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村委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站)、各相关厅局。
四、服务承诺
(一)强化高效服务、开拓创新、争先创优、勤政廉洁的意识;杜绝办事拖拉、推诿作风;坚决克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认真执行勤政廉政有关规定,树立良好形象。坚决做到不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报”。
(二)提高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论证时限: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初审合格后20日内召开协调会组织论证,并向省政府报告论证意见;
(三)提高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召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后3日内,行文征求省直有关部门意见,收齐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后5日内向省政府行文提出审批建议;
(四)提高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自收到省政府办公厅转来公文处理单后15日内完成组织专家现场考核论证和向省政府提出审批建议。
(五)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工作人员不满意或发现违反服务承诺的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今年,环保部门被列入全国民主评议行风的重点单位,易门县政府纠风办、县监察局把全县环保系统列为今年的行风评议对象之一。为贯彻好省纪委三次全会、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环保系统行风建设各项工作要求,按照县政府纠风办、县监察局关于XX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开展好XX年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行风建设,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易门县环境保护局 易门县政府纠风办关于XX年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实施意见》,现向社会各界公开承诺此次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有关内容,欢迎社会各界公众给予监督和评议,在此感谢您对环保工作的支持。
一、 XX年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主要评议内容:
1、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省政府颁布的《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的情况。
2、环境监管执法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关于环保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完成重点环境治理任务情况,各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3、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的情况。
4、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推行政务公开情况,在政务公开中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行政行为规范化执行情况。
5、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廉政勤政、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改革创新、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6、环保部门解决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公民的环境权,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环境污染影响的问题情况。
二、《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
1、严禁违法、违规、违纪审批项目。
2、严禁包庇、纵容、袒护环境违法行为。
3、严禁乱收费、乱罚款。
4、严禁监测、统计、验收工作弄虚作假、伪造数据。
5、严禁干预、插手环保工程项目招投标、指定施工队伍和环保产品、设备。
6、严禁利用职权收受下属单位或业务联系单位的礼金、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侵占公共财物。
三、《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爱自然 忠事业 甘奉献 讲廉洁
严执法 勇创新 重实效 求团结
四、《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
1、不准接受被检查者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
2、不准接受被检查者宴请;
3、不准参加被检查者邀请的娱乐活动;
4、不准参与被检查者的营销活动;
5、不准向被检查者通风报信;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地区经济 机制
近些年来,生态和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和地区发展的瓶颈,各地区由于生态保护存在着结构性政策缺位,造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关系之间利益的扭曲,也影响到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为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促进地区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地区政府刻不容缓的一件重要事情。现就巴东县关于生态机制建设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一)努力推进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巴东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对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各项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注重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为逐步替代农村传统能源消耗,改善生存环境,通过试点示范,推广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效果较好。全县已建沼气池4.5万口,参与“五改三建”建设的2.8万户,保护森林面积9万亩;并建立了“雷家坪高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出果-粮-猪-沼-菜的生态农业模式,明显激发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二是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89年,该县水土流失面积219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5.5%,经过20余年治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38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1.2%。三是推进高产农田建设。近些年来,该县积极申报项目,组织实施了官渡口、溪丘湾、东口等乡镇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提高了土地单产,较好利用了土地生态资源。四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营造和保护了全县生态环境,由于生态改善,野猪、山羊、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开始增多。森林植被恢复较好,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安全饮水、烟水配套、整村推进扶贫等工程在改善自然生态方面也都起到积极作用。2、粮油生产连年丰收。近些年,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态效果开始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1万吨以上,油料产量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8万吨。3、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同时,该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狠抓柑桔、小杂粮、蔬菜、魔芋、药材、桑蚕等经济作物种植,鼓励生猪、山羊等畜牧业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95元,到2008年,达到2482元,增长55.6%。
(二)努力推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综合管理,着力改善城镇环境
巴东境内有长江和清江两大流域,在谋求地方发展过程中,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两江清水为目标,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保护着一方青山绿水。一是狠抓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依靠国家投入带动民间投资,组织申报实施了恒兴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污水治理,正在认真实施义和工业硅节能降耗与治理工程。二是争上一批环保项目。组织实施了城区营沱污水处理厂,荷花垃圾填埋厂,在东口和官渡口镇新建垃圾填埋厂;乡镇中已实施溪丘湾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沿渡河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这些项目较好地保障了库区沿岸污染物处理。野三关垃圾与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实施,大支坪垃圾填埋场已完成初步设计。三是推进工业集聚建设。按照一县双城布局,一方面鼓励企业入园,使工业企业集中在开发区,有利基础设施共享,加强环保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现在已有20家企业登记入园,其中5家已投产,正在建设的阅山硅公司,采用挪威爱肯公司的环保除尘技术,安装了先进的除尘环保设施。另一方面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酒精等落后工艺。已关闭野三关一条小酒精生产线,对小煤窑实施了综合整治,关闭整合保留到现在的23家。四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方面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增速达到125.6%,是2005年工业增加值2.1亿元的5倍左右。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9家。另一方面,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6.6%,工业烟类排放达标率达到96.3%,县城空气质量保持Ⅰ级,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优良。
(三)努力推进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综合发展,着力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把县城打造成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全县努力在以旅游为先导的带动下,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一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为指导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突出神农溪5A景区创建重点,加快水布垭高坝景区4A创建,着手小神农架的旅游开发,以旅游产业开发为载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托明山秀水的环境资源,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意见,鼓励商业贸易、邮电通讯、金融、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宾馆、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2008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达到81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亿元,同比增加19.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巴东人民致力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为保护、营造良好的库区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但由于该县原本生态环境脆弱,山势陡峭,土质松散,又历经两江四库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大,地质灾害隐患多,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在生态保护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粗放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增大了生态环保压力
巴东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这种粗放式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增大了地方生态环保的压力。一是工程活动的破环。巴东在迁城移民以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存在有的选址不合理,有的造成道路切坡、爆破震动、土石方开挖等对自然生态的破环现象,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二是农业生产过度开垦。全县没有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仍然存在广种薄收、乱开滥采现象;农田耕种过程中,滥施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日趋严重;生猪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集约发展的瓶颈;巴东有全国著名的优质豆科牧草巴东“红三叶”,草场达10万亩以上,退化严重,闲置破环量大;就地砍伐薪柴代替生活用煤的趋势又有抬头。三是工业生产粗效。巴东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的依靠资源采掘、简单加工生产行业还占很大部分,所以资源浪费大,利用效益不高,企业实力弱,造成节能减排工作难度大。
(二)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制约了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一是投融资体制不活。在大规模吸引外来资本,激活民间资本方面,需要更多优惠的政策和适宜的环境;在进一步降低投资商务成本,吸引战略投资方面尚需从行政审批权力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自由度方面加大力度。二是补偿机制细则不清。生态补偿牵涉到多方利益主体,操作起来一般较为复杂,执行较为困难,比方说《水土保持法》对水保费的征收在缴纳标准、使用范围及管理方面没有明确限定,保障征收的力度也不够;在恢复破坏的地形地貌方面,单纯以面积或体积计算,考虑不够全面,应当增加按破坏程度等方面来要求恢复治理。又比如采矿区除造成踏陷等地质灾害的处理外,还应考虑耕地破坏、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备用金的征收及使用管理上,征收标准的确定不够科学,没有考虑到诸如矿山闭坑后的地质灾害延迟现象。三是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实施难度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难以清楚划定范围、限定责任。因为一旦成灾,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地质条件因素,有降雨因素、有采矿活动等因素,难以清楚界定。
(三)生态补偿投入没有统筹规划,不利于集中发挥合力优势
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部门多头管理、功能交叉现象,而每块投入又非常有限,且加大了工作成本;另外,地方财政实力有限,主要是靠上级投入,而该种投入又多为物资及直接的生态建设补偿,扶持产业发展的比重较低,不能解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长效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
巴东在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中被划为限制开发类,为支持国家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巴东各类产业因为受制于生态环境约束,其发展在今后仍会弱于沿海发达地区。但生态资源也应有价,可否对其实行科学评估,予以必要的生态补偿,以保障为生态环境做出努力地区能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所以建议国家建立专门负责生态补偿的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对承担生态建设地区进行长期扶持。
(二)延续现有生态补偿政策
建议对已经实施效果较好的诸如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保工程追加投入,延长期限,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既巩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又进一步推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三)优先实施库区环保治理工程
巴东县位于大巴山山脉和武陵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全县海拔相对高差大,水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土壤严重石漠化,全县土地石漠化面积52935hm2,农业人口7.63万人。过去的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很艰巨。巴东在2006年已经就石漠化治理问题编制了《巴东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拟争取投入4.2亿元,进行综合治理,但目前全州仅建始县在搞试点。为加大保护库区生态环保力度,对巴东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担负着保护长江这一全国最大淡水资源任务之一的库区,恳请将此项目优先纳入实施。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除开国家财政投入外,建议上级部门做好区域协调,摸索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实行上下游出入境水质断面考核,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环境保护机制;对已有确定的资源补偿相关费用征收规定的,要进一步完善征收的标准、缴纳方式以及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建设;继续利用好国债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实施生态环保项目;继续完善减免税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五)探索大型工程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建议对三峡电站这样一些大型工程从发电量中抽取一定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原地区生态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文 郭鸿鹏 刘春霞
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权界定困难等原因,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的“命令一控制”治理方案和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尴尬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的自治模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但专注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数量极少,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荷兰农民参与农业环境政策制定的桥梁,重塑了当地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其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的政策依据
荷兰政府为了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环境方案——与环境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充分调动了农场周围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积极性。该方案主要依据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支付,即保护物种越稀缺,产出水平越高,农民得到的补偿支付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农民在六年内未达到合同规定的目标,其相应的补偿支付将会减少30%。农民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补贴项目具有严格的要求,比如,申请范围至少覆盖100公顷土地。荷兰农民平均农场规模大约为18公顷,因此,申请此项目的农民大多选择和邻近者联合提交申请。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对荷兰农民并不陌生,该方案最初应用于荷兰矿物系统环境管理中,即通过分配农民污染配额及未使用配额交易制度,根据每个农场污染水平赋予市场价值。与可交易配额制相比,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应用于农场生物物种的保护存在一些潜在困难。荷兰农业部仍把该方案融合于环境管理政策中,部分原因是农村环保合作社发挥的关键作用。
首先,农村环保合作社在组织社员联合申请和协调社员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保合作社通过影响和改变农民的态度,提供明确可信的选择信息,详细解释农业环境管理规划条款,帮助社员联合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克服了个人申请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以此提高了农业环境管理规划中农民的参与率,并且一定程度上给未参与者施加了压力。其次,除了联合申请活动,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帮助社员接收和重新分配补偿支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政府引入了农业环境管理中的组织补贴支付,该补偿支付由环保合作社直接接收,且该支付项目中包含了环保合作社的管理成本,从而保障了支付信息公开透明。同时,为了支持组织发展,环保合作社还可以得到额外的补贴。为了保障补偿支付在参与农民之间的重新分配公平进行,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内部重新分配系统比例池,根据参与农民签订的环境管理合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农民将获得较高比例的支付资金池。另外,参与农民如果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其补偿支付将会减少。因此,农民非常注重对环境管理结果的实时监控。环保合作社通过直接参与或邀请感兴趣的群体参与的方式帮助合作社成员进行监测。为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荷兰环保监测机构每年以5%的比例从联合申请合同中随机抽查。
农业部:环保合作社的政府支持
荷兰农业部并没有直接参与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微观管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政府机构的直接参与,才使得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合作社初期筹建和开展活动,并承认合作社的管理地位。此外,为了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委员会中的话语权,农业部协助环保合作社成立了一个中间保护组织——荷兰乡村生态协会(Natuurli jk PlattelandNeder land,NPN),并给予财政支持。NPN通过介绍需要环境合作社参与的农业环保创新方案提高环保合作社地位,赋予环保合作社联合申请优先权。环保合作社提出了农业环境政策改革方面的诸多意见,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农业部对环保合作社的进一步支持。一方面,合作社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行政成本较低,从而节约了农业部参与环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农业部支持发展环保合作社可以更积极有效地传达农业环境政策,进而影响农民参与环境管理行为。
环保合作社代替农业部角色成为农业环境政策的推行者,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建议,建立信息获取渠道,重新定义农民在农业环境管理中的角色,为改善农业环境出谋划策。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成立服务支持部门NPN,吸收合作社实践经验,并将其用于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农业部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展示出其对环保合作社的高度信任。
多个参与主体:环保合作社合作伙伴
当前,环保合作社在荷兰农业环境保护领域享有重要的话语权和组织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离不开合作社社员的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时也与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响应密切相关。这些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农业企业、自然环境机构以及科研院校。
最初,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在响应环保合作社提议方面是犹豫的,它们担心自己的农业地位遭到威胁。同时,环保合作社也担心被卷入专门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的行为模式中。然而事实上,环保合作社直接受益于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已经建立的沟通渠道;而传统农业组织的利益实现与环保合作社鼓励农民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传统农业组织乐意把这项环保任务交给环保合作社,并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农业企业不仅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服务,这些信息有助于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准确找到合适市场。农业的再定位对农业企业无疑很重要,如服务于农业的牲畜饲料制造商已经认识到农业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并对从事这项活动的环保合作社提供资助。事实上,环保合作社已经收到约20家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社与环境管理机构的关系因地而异,但寻求与环境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目的是一样的。以德皮尔环保合作社(Milieu CooperatieDe Peel,MCP)为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与地方环境机构的关系充满了矛盾。MCP实施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迫使当地环境机构必须沿着环保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计划,由以前的矛盾关系转为合作关系。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为环保合作社提供可靠的专业意见,比如,在制定农业环境规划方面,瓦格宁根大学与多个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环境和经济双赢:环保合作社的运营结果
农村环保合作社参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政府监管成本。以伊斯特玛兰斯协会(VerenigingEastermar’s Lansdouwe, VEL)和阿赫特卡斯佩伦农业自然和景观管理协会(Vereniging AgrarischNatuur en LandschapbeheerAchtkarspelen,VANLA)合作社为例,与环境效益有关的两项主要活动是“环境记录”和“自然追踪”。“环境记录”涉及一系列合作社社员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外部投入减少和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策略。“自然追踪”项目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员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管理方面的活动。“环境记录”项目显示,与地区平均水平相比,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土地氮流失处于较低水平,表明环保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并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适应。“自然追踪”项目显示,当地自然景观管理项目参与率明显提高,保护边界明显延伸。当前,在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项目中,农场社员把保护边界延伸到了270公顷,事实上,达到80公顷的保护规模就可得到相应的补偿支付。毫无疑问,环保合作社已对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项目的范围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交易成本低和额外收益是农民加入环保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荷兰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给予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同时该政策也鼓励了非合作社社员的积极加入。此外,环保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便于社员采取新的农村发展方案,从而实现新的农业收入,这方面在自然景观管理方案中最为明显。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关于自然景观管理的补偿支付平均为5500欧元。有些合作社社员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农业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另外,合作社帮助社员简化项目操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减少社员了解官方环境规划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与一般政策框架相比,基于农民和政府信任关系组建的环保合作社还减少了政府监控成本。环保合作社联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低外部投入方案,既减轻了环境负荷,又增加了农业收入。研究表明,相关成本减少约为每公顷135欧元,一个30公顷的农场意味着每年额外收益达4000欧元。
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启示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不能将单一的政府或者市场视为治理农村环境的灵丹妙药,需要特殊力量或者制度来解决。随着奥斯特罗姆自治理论与制度分析框架的出现,不少学者纷纷提出需要实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荷兰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正是这样一种农业环境自治组织,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国要积极借鉴荷兰成功经验,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合作社解决农村内源性污染的积极性。
实施补偿激励措施调动环保合作社积极性
随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但未能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补偿激励措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分布广、来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污染治理补偿措施的困难。因此,我国要借鉴荷兰补偿支付经验,实施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以环保合作社为监管主体,对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合作社成员给予补偿奖励;对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成员,减少其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要积极帮助社员联合申请环保项目,设立补偿支付重新分配比例池,确保重新分配公平合理。此外,对于合作社中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社员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非合作社农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转变政府环保角色发挥环保合作社主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较多地强调了政府的主体作用,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环保政策,尽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环保效果甚微。以农作物秸秆燃烧为例,每年秋收季节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秸秆燃烧问题,派遣基层人员驻村蹲点,但仍然避免不了秸秆燃烧的局面。因此,政府要转变“一手抓”的环保角色,借鉴荷兰经验,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充分发挥环保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此外,政府环保部门应以一定的比例对环保合作社的环保效果进行抽样检测,避免农村环保监管“真空”出现。
1.1环境监测
通过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实现对环保现状的合理分析,帮助企业等单位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环境监测是否全面合理,关系到后续环境执法效率的实际。从工程开展的各个阶段的时间角度,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施工过程中对其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2)竣工后对进行的终结性验收环节的环境监测等。
1.2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目前在一些大型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之中和竣工后都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方式。通过工程对当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为工程开展提出环保建议,让相关工程负责人能够事先制定环境问题的解决预案。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可以把这种评价分为三个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评价和环境跟踪评价。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在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制度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围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制度,能够为我国生态社会建设提供相关科学数据的支持。
2.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评价过程中,都要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为下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实验数据的支撑。因此,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一般是先要对在建或者规划设计的项目进行环境分析,考察当地是否具备施工的环境条件,而后对工程开展中对当地环境带来的新的影响进行实时的监测,严格监控工程对当地环境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这些是我国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必须要重视的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够为获得准确的环保监测数据,指导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环境监测本身在环境评价中还具有极强的监督功能。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评价提供有效数据,开展扎实地环境评价工作。而后续地环境监测还可以对各种环境评价结果的践行进行不断的监督,让施工方认识到自己施工中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而让他们时刻树立环保建设的理念。竣工后,该工程是否引来当地环境的恶化,如水质降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否出现等问题,需要后续环境监测工作的追踪,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监测数据的证明。
2.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环境监测是最终做好环境评价的坚实的基础。在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环保部门首先要对该项目的施工地进行环境承受能力的监测,如果发现工程开展给当地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就可以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叫停工程。而对环境本地检测合格的工程,在开展后要不断进行相关细节项目的环保验收,即实现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能够做到统一环保标准。因此,环境评价要想真正做出实效,必须要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2.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4.1环境监测有时会设计项目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因此环保部门开展各种环境监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阻挠,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监测质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中,相关环保部门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制定严格的监测体系和监测手段。对待环境检测中出现的各种人为或者客观的阻挠现象,要实现制定严格的应对预案,这样才能够真正提供完善有序的环境监测数据。
1.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人畜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通过减畜和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措施,使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
1.2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海南州共新建城镇移民社区和安置点21个,安置生态移民3244户15926人,解决了3747人4.1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有线电视目标,推动了全州城镇化建设进程。农牧区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教育、医疗条件等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3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随着城镇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长、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以及房地产、建筑等市场都有了新的发展,就业创收渠道不断拓宽,项目区群众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
1.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生态移民的搬迁,对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迁出地缓解了人口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牧区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特别对牧区实施减畜禁牧、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舍饲或半舍饲圈养项目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迁入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逐步统筹协调草产业、舍饲圈养业和加工业之间的关系,为实施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农牧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生产经营、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广大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为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2 海南州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气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9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7%;退化草场面积达3318.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5.2%,其中塔拉滩、木格滩、切吉滩退化草场面积达963.11万亩,每年进入龙羊库区的泥沙量达3131万吨。同时水资源逐年减少,许多湖泊干枯,断流的河流占全部河流的40%以上。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2.2 后续产业较为缺乏。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禁牧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全州近1.6万农牧民成为生态移民,基本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费支出明显加大,加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彻底转变,产业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2.3 资金投入有限,尚需加大力度。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导致部分生态建设项目成本偏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无力拿出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地处偏远,群众环保素质普遍不高,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加之环保设施紧缺,农牧区还存在一定的脏乱差现象,尚需加大整治力度。
2.4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虽然强调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经济优先、增长至上,“口头环保”的现象。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没有考核指标要求的环保审批、环保核查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环保政策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等。
3 进一步抓好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3.1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仅依靠建设,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加大草原监管,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建立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议加快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补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智慧环保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助于环境数据的研发使用,能强化对环境的管理。智慧环保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有助于不断的完善环保相关管理制度,有助于节省能源、资源,促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2智慧环保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更加的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大,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环保监管的需求,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的创新环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政府部门也逐渐的将其运用到环境管理当中,构建城市智慧环保系统[1]。
2.1有助于强化生态城市建设
智慧环保通过科学的运用物联网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深入的挖掘各类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的价值,通过利用虚拟化等技术进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对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变化趋势、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和潜在威胁等有更加全面的、准确地了解,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使采用的环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还可以在环境危机发生之前,对各种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趋势,对有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环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环境危机发生后,智慧环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危机的现状、发展趋势,方便及时的、快速的处理好环境危机事件。
2.2对城市生态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门利用智慧环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统化地、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关数据和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准确地数据依据。通过利用智慧环保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过程受到的限制条件和主观因素等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能确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准确,能有效的减少调查结果偏差。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的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各种模型分析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能更加科学的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2.3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有助于确保民众的健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民众通过利用智慧环保云平台、官方网站、环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环保方面的信息和资讯,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情况。民众也可以反馈身边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表达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等,共同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节能减排的意识等[2]。
2.4更好地为生态产业发展服务
智慧环保可以为生态园区的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调查和研究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科学合理的构建生态建设的模型,并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完善相关的信息数据。通过真实的、直观的模拟现实情景,对生态产业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学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过不断的调整,通过合理的利用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各项数据资源的共享,促使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产业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协调,进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增加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更好的发挥智慧环保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环保的建设要有高定位
智慧环保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有的数字环保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促使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城市生态建设当中,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长效性的事情开展。智慧环保建设、相关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数据库的构建需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一致,要严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标准进行。要强化智慧环保与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块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确保交流和沟通更加的顺畅,从而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要努力的构建更加开放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环保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生态建设当中的促进作用。
3.2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管理
智慧环保利用大数据、云计算、GIS等信息技术分析和挖掘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信息资源,准确的反应城市生态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促使所制定的生态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更加的科学,辅助城市生态建设,不断的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环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将信息化的建设和传统的人管理有效的结合,要设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规范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环保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促使各项资源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利用,更好的为城市生态建设服务,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的目标。
3.3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罗庄、莒南、郯城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青岛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84-03
1 引言
完善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能力是一个主体本身所具备的达到环境保护目标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是实现环保目标所应具备的物质及智力、能力要素的总和,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能力、环境执政能力、环境管理支撑能力三大方面[1]。本研究侧重为狭义的环境保护能力与制度建设,针对环境执政能力,环境管理支撑能力做重点研究,主要涉及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环境协调能力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危机应急能力建设,信息获取能力建设,资金保障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对郑州市环境能力各个方面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对比上位政策要求,参考先进地区环境能力提升经验,提出郑州市环境保护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查阅文献、比较研究、描述性研究、实地调研及咨询专家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国家政策文件和政府系统内部有关工作数据资料等,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基础资料方面的支撑。
(2)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环境管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郑州市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存在的不足,借鉴先进的环境保护管理成功经验,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研究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3)描述性研究法。对郑州市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短板及环保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等进行叙述。
(4)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法。对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监察、宣传教育、人才配备、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座谈,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研讨、咨询相关专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以常规监测能力建设为主,新型环境问题监测能力有限
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郑州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及人员配备均侧重在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针对声环境、土壤、地下水等新领域的环境问题监测能力有限,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和要素不够全面,一些涉及重大民生和前瞻性的问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生物毒性、水生生物、生态监测等领域的应对能力不足。
3.2 环境监测综合运用力度不够
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效果有限。目前郑州市环境监测存在数据的分析、评价不足,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仍缺乏系统的分类研究整理,监测部门只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管理部门,忽视了监测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在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污染源评价与水质评价相脱离,造成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不清,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总体来说,监测数据未能充分应用到环境管理工作之中,监测技术支撑功能未得以充分展现。
3.3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
郑州市多年来监测系统一直是重技术、轻管理。纵向看,下辖各县(市)、区的环境监测部门作用未发挥,大量的工作积存到市级,未将压力合理传导,导致工作任务排布不均,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横向看,监测部门与其他部门良性互动不足,监测、污防、监察、应急等单位联动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契合度不高。
3.4 信息管理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郑州市环保局及各县(市)区环保局目前未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信息数据缺乏整合及共享。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统计、科技、宣教等领域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协同配合的需要。
3.5 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郑州市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仍不完善。基层政府对环境风险认识不到位,重处置轻预防。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够、隐患排查不深入不彻底等情况仍较普遍。环境应急压力向下及各部门之间传导不够,部门联动力度不足。对全市污染源、扬尘、危险品和易燃易爆品的检查与相关部门结合不够,情况掌握不全、不细,工作存在盲点和漏洞。公众对固体废物潜在的危害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3.6 资金与技术投入有限
环境监测、监察等环境能力建设的成果体现在仪器设备持续运行并发挥效益,有赖于后续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2]。
随着环境监管指标与内容的扩展,仪器设备更新、消耗等运行经费不足,造成环境监管日常工作开展受限。另外,郑州市科研工作较为薄弱,“十二五”期间,市本级没有设立科研经费,没有独立组织开展科研立项及研究工作,科研服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7 宣教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环境宣传需求
郑州市目前宣教能力的现状远不能满足环境宣教社会化的要求。公众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信息公开的需求日趋增强,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的传统宣传模式已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环保各级宣教人员专业知识、宣传策划及设计等专业技能欠缺,目前的宣传教育活动多停留在内容单一、形势老旧的层面。
3.8 缺乏c其他部门的协同管理
郑州市目前存在环境监测站与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的监测站点业务交叉重复、权责不明的现象。例如针对地表水的水质监测,郑州市环保局每年都有指定性任务,而水利部门每年也对江河水质开展水文、水质监测;土壤污染调查及土壤监测工作,环境监测站和农业部门的土肥站都在进行,监测项目大同小异,造成了监测资源的浪费。
4 需求分析
随着国家“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环评制度改革的开展,企业排污许可证等环保政策的实行,公众环境权益的空前高涨,环境法律法规基础日益完善,环境管理工作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在管理上从严从紧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另外,随着《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对解决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河南省作为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省份,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监察机构从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重新梳理的问题,郑州市目前的环境能力水平已不能满足需求,市级及县(区)级环境监测、监察等工作的开展有待调整。
5 对策与建议
5.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以PM2.5监测为重点,加强灰霾、VOCs、臭氧、温室气体、扬尘监测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监测工作,探索针对建筑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大气污染量化监测,安装工地移动扬尘监测系统,开展针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大气污染源的规律性监测工作。
(2)根据郑州市调整后的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结果,开展声环境监测点位调整工作,重新进行噪声环境监测网络划分,协同交通局调整道路噪音监测点位。
(3)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县(市)、区土壤监测点位的全覆盖。普及土壤监测技术,提升环境监测站土壤监测能力。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将目前的例行监测试点工作转为常规例行监测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5.2 加强环境执法能力
(1)应加强对重点环境问题的执法监管,加大环境敏感区域执法力度。加大对南水北调沿线、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高度关注群众反复投诉的重点和敏感环境问题,立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着力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联动起来,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3)全面提升移动执法水平。以移动执法系统和电子执法平台为依托,健全环境保护执法规范化体系,通过督查、稽查,督促市、县(区)两级环境监察部门将执法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加强移动执法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并形成协同效应。
5.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可通过建立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科技、文化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和企业广泛参与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的方式,营造一个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3],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微信、举报热线、城市管理网格、环境监管网格等平台,引导公众自发参与环境监管,约束企业环境行为,主动公开环境管理信息,拓宽环境监管渠道;通过建立多种合作伙伴关系和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扩宽环境保护宣传的渠道。
5.4 提升环境科研技术水平
(1)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环保专业技术人才,规范人员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选人用人政策积极向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强、集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方向上倾斜。
(2)营造环保科研工作氛围。科学合理的引导创建研究型工作氛围,解决目前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科研氛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多的局面,实施奖励政策,争取国家项目,结合郑州市实际特色做好大气灰霾研究等相关科研工作。加强从事相关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以市场为导向,定期开展自学自查,学习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厂商及先进实验室的开发方法,开展学习培训交流,建立互助、包容、开放、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4]。
(3)提高环境保护科研实力。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环境科研基础装备水平;培育一批重点环保研究机构,搭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创新。
5.5 加强信息化建设
郑州市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备,做好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建设的准备。优化网络建设。实现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建立污染源动态信息库和执法人员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库中企业等污染源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实现多平台多终端信息实时共享。疏通环境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市县两级的交流沟通,实现环保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共用,保证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
5.6 强化环保资金投入与管理
(1)保障政府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政府环保投入,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推进社会多元主体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环保产业逐渐推向市场[5],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3)规范资金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推动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等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5.7 落实垂直管理制度
郑州市可借助“垂直改革”这一契机,整合资源,梳理体制机制,调整机构制度,减少环保与农业、水利等监测系统业务交叉重叠,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业务。
研究监测、监察、执法机构重组、工作分配及责任落实问题,在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上收省级后,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解决市级日常监测工作,特别是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问题。
制定县级政府环境质量责任落实相关制度,解决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市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存在责任落实缺口的问题。
研究协调县级其他部门参与环保工作的办法,解决由市级统一调配环保执法力量后,如何部署谭力量,提升全市环保执法能力的问题。
充分发挥市级环境监测站作用。在即将实现垂直管理的大背景下,郑州市监测站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下辖县(市)、区监测站业务进行指导,完善市级人员管理。
6 结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和监控的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环保部门,而地方政府是进行环境保护的直接主体[6]。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排放控制和监督问题,而是一系列社会管理、利益调节、技术进步和社会消费习惯引发的综合性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环保职能部门直接的环境管制能力,还要将环保意识植入政府行为,提高郑州市及下辖各县(市)区政府间接环保管理能力。因此在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需统筹管理,推进责任体系构建,强化环保职能部门,协同管理各相关部门,明确各方责任,使环境保护成为所有政府部门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政府体系综合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细康.广东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珠江经济,2007,197(12):61~66.
[2]冯 恺.我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问题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3,41(8):44~45.
[3]杨 博.湘西地区政府环境保护能力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重庆市环保局政民互动平台依托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平台,在详细公布了指南、环境污染问题投诉指南、12369投诉举报、法规等指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线上市政府公开信箱、投诉、咨询建议等网络窗口,和线下接访、局长接待等实体窗口联动,受理了各类咨询建议、投诉、求助申请、来信来访等,办理完成后及时以网上结果反馈、邮件回复、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反馈办理情况,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声。真正建立起各类案件的线上接收、线下处理和线上反馈机制,实现了对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等各类案件的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
集成“双微”服务,打造永不离线的环保发言人
在网站政民互动建设中积极创新形式,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优势,将“双微”功能集成到政民互动平台中。
建成了全国首个“环保微博广场”。重庆市环保系统于2011年建立了由市环保局政务微博“重庆环保”和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经开区环保局政务微博共同组成的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广场,各单位均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开通政务微博,建成了“1+40”的环保政务微博群,形成了环保舆论场,在网上集聚正能量,打造“永不离线的重庆环保网络新闻发言人”。“重庆环保”微博紧密围绕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务微博在信息、舆论引导、服务民生、互动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广场开办1487天,累计信息7.28万条,吸引“博粉”261万。其中重庆市环保局微博及时办理群众投诉和咨询3100余件,网民转发、评论34万余次,同网民开展互动交流74万余次,开展微直播27场,应对突发事件8次。
开通“重庆环保政务微信”,与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双微合璧”、互为补充,共同打造全方位的环境宣传互动窗口。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庆环保政务微信开办431天,累计信息1700余条,关注网民4400余人,及时办理群众投诉和咨询300余件,信息阅读量150余万次,网民转发30万余次。通过及时重要环境信息,积极回应网民的环境关切,广泛开展互动交流,重庆市环保局开通的政务“双微”已成为公众网络问政的新途径,沟通民意的新桥梁、服务民生的新举措。
创新服务模式,集人气近民生
在网站开设在线访谈、视频报道、网上调查、民意征集等传统互动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以网站、“双微”为载体,以创设话题、分类传播等方式,不仅制作了环保网络直报晚会,还积极开展了微直播、微分享、微竞答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作了重庆首台环保网络直播晚会。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当天,“点击六五、环保有法”――2015重庆环保大型多媒体网络直播晚会在重庆市各大主流网站上首次与市民们见面。晚会时长65分钟,以生动精彩的环境监管执法案例等方式诠释了新《环保法》的亮点,以线下网友真人秀方式体验了12369热线投诉,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电磁辐射监测、抽烟对环境危害等环保科普常识,此外,还有诸如“孕妇防辐射服管用吗”等很多市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都能在晚会中找到答案,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的好评。
利用“双微”平台开展活动集聚人气。重庆环保政务微信开通之初,便策划开展了“关注微信,赢取话费”活动;为共同记录重庆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启动了“我眼中的重庆蓝”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活动信息吸引网民转发、评论1万余次,信息阅读量达200万余次;为配合做好新《环保法》实施,启动了“学好环境保护法,争做生态文明践行者――新《环保法》有奖竞答”活动,共吸引1.7万余人参与竞答,信息阅读量达1300万余次;为共同见证重庆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变化,运用新媒体加强公众参与互动,启动了“发现巴渝美丽乡村”随手拍活动,网民转发评论相关消息7000余次,话题阅读量达60万余人次。
主动创设微话题开展微采访主题宣传。主动设置“生态文明,美丽重庆”、“重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重庆环保世纪行”等微话题,开展微采访,累计相关信息4000余条,吸引网民转发、评论5万余次,信息阅读量达2000万余次。
联动合作,建立互动“同盟军”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畅通沟通协调机制等措施,跨部门、跨领域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建立了环保政民互动工作“同盟军”,形成了工作合力。
深化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重庆环保“六件大事”和“五大行动”,以及社会关注热点和网络舆情热点,一方面加强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等本地权威媒体联动,多次举办环保局长网络访谈等媒体宣传活动,做客重庆市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阳光重庆”等,实现了访谈栏目的回顾、直播、预告和环境重点工作、热点问题信息的良性互动交流,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还在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华龙网、大渝网等知名新闻网站同步开设重点工作专题栏目,主动把环保重点信息介绍好、传播好、阐释好,让公众从多个渠道更好地了解环保相关政策、举措。
强化与环保NGO和微博大V的合作。通过邀请参加座谈、调研、培训及活动等方式加强与环保NGO和微博大V的沟通。鼓励、支持其官方和负责人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与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微信关注互粉,在传播官方信息的同时引导其有序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围绕公众关切的环保问题,形成了以特聘网评员撰写评论文章,网络名人、NGO积极发声,微博大V传播支持的多维度回应场,构建起环境宣传、公众参与工作统一战线。
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企业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指的是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还包括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人类的生活、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体,应主动承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
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保工作,一直沿用粗放的生产方式,缺少完整的生态环保意识,导致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并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直接造成生态环境的水质、空气以及固体废物的污染,直接暴漏出企业对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不足。
(二)企业产能持续过剩
当前很多传统的工业企业依旧是过分依赖能源资源,“三高”型企业依旧很多,近年来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情况逐渐恶化,从而导致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我国的重工业企业,能耗大,贡献低,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不达标且产能的过剩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等也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企业“三废”污染失控
就企业而言,工业“三废”的处理不当,特别是其中的废气还容易造成温室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危害,同时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水质富营养化,甚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中,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四)企业发展与环境共生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施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并不断建立我国及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体系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多处被虚置或者扭曲执行,导致很多的生态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的个人或者组织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二、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是,企业在寻求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设计和规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R,通过出现创新生产污染处理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开展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发挥各个区域的产业优势,形成资源利用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推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安全预警机制,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全面的生态环境安全预警与管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和生态污染事故处理应急体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环境管理制度,从不同的层次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定期考核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二)发展企业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主要是指在生产进程中,采用清洁的节能技术、生产技术以及在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和安置处理上等,对产品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全程的绿色呵护,还包括提高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以及污染的清理,并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方面的处理技术和相配套的服务,鼓励进行循环生产,对工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型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三)企业要严控“三废”污染
企业加大环保资金投资力度,更新环保技术设备,加大对治理“三废”污染的资力度,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针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问题的治理,要严把技术关,加大企业在环保科技方面的投入,同时对企业“三废”污染要严格制度规范,定期进行检查,鼓励发展环保企业,对于设备技术更新缓慢的企业严格督促,并制定惩罚措施。依靠科技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新企业生产经营的环保技术设备,同时也可以利用环保技术将生产出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四)完善企业发展与环保共生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