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疾病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结 果 1.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35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17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97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22例(占351%),脑干梗死26例(占075%),小脑梗死17例(占049%)。
2.季节分布特点 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4~6月,7~9月)。见表1。
3.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4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539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78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152例(4.37%)。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
作者简介:刘国权(1973-),男,广西博白县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109/3476),小于50岁者则仅占10.57%(367/34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4]。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dylw.net dylw.net死治疗的关键[5]。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785/3476)和4.37%(152/34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6];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7],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1]刘 萍,崔桂萍,陆 卉. 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
[4]韩 冬,林 君,孙莉达.我院2004~2009年脑梗死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106.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张维溪李昌崇(326)
干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杨玉霞贾天明栾斌(328)
调节性T细胞对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免疫保护作用罗海燕俞善昌李云殊(331)
活性氧与肺上皮细胞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符跃强许峰(334)
新生儿体外膜肺技术的应用进展李玖军薛辛东(33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王红宋朝敏吴斌黄妙辉(340)
重组人活化蛋白C与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陈琦晗徐仑(343)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张金萍陈超(346)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感染刘俊英郭卓平(348)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感染性疾病吕萍沈叙庄(351)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周瑞陈兰举陈名武(354)
儿童应激性溃疡的易患性及预防进展赵洁童笑梅(356)
2006年《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征稿征订启事(359)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郭维徐虹(360)
欢迎订阅2006年本刊(362)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磷血症的研究进展杨凌周湘庞宁(363)
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征文通知(365)
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李娟黄志(366)
本刊下期要目预告(368)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净化的研究进展杨璐刘卓刚(36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王悦(372)
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蔡及明杨艳敏陈玲(375)
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研究进展董青李堂(378)
Ghrelin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朱建芳梁黎王秀敏(381)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朱佳方建培(383)
消息
中华医学会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统一变更刊名为国际医学系列(F0002)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第32卷)主题索引(I0001)
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成功举行(I0003)
2006年《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增刊征文通知(I0004)
核因子-κB与病毒性心肌炎常红(综述)韩波(综述)韩秀珍(审校)(257)
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与TBX1基因齐春华(综述)黄国英(审校)(260)
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分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李芳(综述)易岂建(审校)(263)
自主神经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及其研究进展郑慧芬(综述)王成(审校)谢振武(审校)(265)
核素利尿性肾显像在小儿尿路梗阻中的应用吴哈(综述)赵瑞芳(审校)(268)
HLA与小儿肾病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兰涛(综述)王桂琴(审校)(270)
选择素与支气管哮喘唐珩(综述)杨莉(审校)(272)
树突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顾珺(综述)沈朝斌(综述)蒋瑾瑾(审校)王裕发(审校)(275)
脱氢表雄酮的生物学作用赵景俊(综述)栾斌(审校)张艳丽(审校)(278)
肠道病毒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进展袁艺(综述)宋国维(审校)(281)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闫淑媛(综述)陈平洋(审校)(284)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王晓莉(综述)于洁(审校)(28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开放策略何时军(综述)(290)
沙丁氨醇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中的应用进展姚文秀(综述)薛辛东(审校)(293)
肠黏膜先天性免疫的研究进展李军(综述)孙梅(审校)(296)
婴幼儿喂养与食物转换陈绍红(综述)黎海芪(审校)(302)
四氢生物蝶呤反应性苯酮尿症的研究进展杨凌(综述)张知新(审校)(305)
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苑爱云(综述)蒋莉(审校)(308)
出生体重与儿童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进展王秀敏(综述)梁黎(审校)杜立中(审校)(311)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在儿童临床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任捷(综述)静进(审校)(313)
新生儿白血病的诊疗现状刘曼玲(综述)荆亚茹(综述)周小兰(综述)李占魁(审校(316)
最大长度序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李志华(综述)陈超(审校)(319)
消息
欢迎订购《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系列教材(292)
双歧杆菌对儿童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杨美芬(综述)黄永坤(审校)李海林(审校)(299)
欢迎订阅《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301)
欢迎订阅《小儿急救医学》杂志(F0003)
新生动物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的研究进展屈素清栾佐高天明(113)
围生期性激素与神经行为发育的研究进展季钗赵正言(115)
围生期铁代谢异常与脑损伤王来栓邵肖梅(118)HttP://
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贺影忠陈超(120)
高压氧防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刘美娜庄思齐(12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中的作用梁云梅王华(126)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杨天娇朱启镕(128)
美乐托宁与新生儿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陈安杜立中(130)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王欣煜毛健(132)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研究进展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34)
早产儿视网膜病防治进展陶莉周伟陈克正(13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氧肺损伤刘博李娟(141)
一氧化氮吸入撤离后反跳性肺高压研究进展夏红萍黄国英(143)
机械通气所致肺生物学损伤的研究进展谢利娟朱建幸沈晓明(146)
Landau-Kleffner综合征研究进展蔡文仙舒志荣(149)
低出生体重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王玲苏宜香(151)
RhoGTP酶与智力落后张拥军顾学范(154)
Rett综合征与MECP2基因张玉稚潘虹包新华吴希如(157)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李在玲(159)
小G蛋白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与疾病孙骅陈荣华(162)
Caspase-8沉默——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的新机制李爱敏孙洪亮张锦华(165)
AP—1与肾脏甘卫华(1)
热休克蛋白与肾脏疾病周生国(4)
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标志物研究新进展罗飞宏(7)
低出生体重与胰岛素抵抗崔蕴璞(10)
维甲酸在高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容志惠(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方案研究进展姜敏(16)
丙戊酸治疗癫痫过程中肉碱补充疗法研究进展许桂花(18)
沉默突触的研究进展池霞(21)
大田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王纪文成延忠(24)
血友病A携带者检测与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李春义杨威等(27)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儿童各系统发育的影响朱娅梅(30)
心肌肌联蛋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张蕾(32)
小儿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和饮食治疗侯佳(35)
儿童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郁莉斐(38)
肺动脉高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崔华常丽(4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应激后急性胃肠道损伤孙洪伟(44)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林娜(46)
结核病细胞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沈怀云(49)
早期困难型气质预测后期儿童行为问题吴宏岩(52)
衣原体IgM及IgG抗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因学诊断中的意义屈大坤(55)
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陈树宝(281)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现状杨永健胡厚祥(284)
先心病伴肺高压的肺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李筠(288)
内皮素及其临床意义范瑾(290)
离子转运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谭晖(294)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易岂建(297)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儿童期血管炎何艳燕沈菁(301)
小儿肠道病毒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进展王雪梅(304)
肾病综合征患儿的钙,维生素D及骨代谢变化赵季琳金玉(308)
细胞内钙失衡在肾损伤中的作用及防治胡明昌(311)
小儿IgA肾病的研究现状肖慧捷(313)
Alport综合征研究新进展丁洁(317)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 issn:1673-9523 cn:11-5581/r 邮发代号:80-705 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北京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半月刊,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等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临床和医学基础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栏目设置
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
(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生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的临床证据的完善结合基础上[3]。从系统研究中所获取的证据,也称之为“外部证据”(Externalevidence)。个体的诊疗知识、经验与技能来源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同时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外部证据时得到充实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实施循证医学是医护人员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改善对病人的诊疗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从系统研究中获取最佳外部证据,诊疗水平无法提高,旧的、无用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无以摒弃,新的、有益的诊疗方法无以应用;没有以个人的诊疗知识、经验为基础,易为外部证据所左右,因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某一具体病人。循证医学是“科学治病”(临床决策科学化)的医疗模式。
(2)系统研究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临床上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康复、预防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强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对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所获取的证据被认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强,而来自应用Meta分析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结论对比于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下述关于证据的真实性级别的评定在国际普遍被采纳*。证据级别的评定(其真实性依次减弱):Ⅰ级,证据来源于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Ⅱ级,证据来源中至少有一个试验应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设计。Ⅲ_1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_2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尤以多个中心或多研究组的为佳。Ⅲ_3级,证据来源于多个时间序列,或有干预或无干预措施;无对照组但效果显著的试验亦包括在此级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疗的结果)。Ⅳ级,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意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课题都必须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可应用的设计。例如,评价诊断方法的价值,通常应用的是横断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临床流行病学强调临床研究以人的整体作为对象,而不是人体的局部,更不是动物[1]。基于这一观点,循证医学认为从临床试验中获取的证据必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视对病人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和卫生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评价,而单纯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实验室理化检测和体征发现诸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等被视为次要指标(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标(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1,5,6]。实践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这一理论,对推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循证医学强调诊疗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统一。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发表论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4]而闻名的。自该文首次提出关于在健康服务中如何才能达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题以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广泛的革命性影响[7~10]。Cochrane在该文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倡开展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统性综述在临床研究结论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结果这两者间的连接中所占有的关键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关孕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是“在随机试验研究的历史上和卫生健康服务评估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议其他专业也应遵照这样的做法[1]。Cochrane主张,这些有用的资源应该合理地被应用于卫生健康的服务中,担心这些资源不能为那些需要用它来进行决策的人们所利用,并猛烈抨击质量低劣的研究和过时的研究对健康服务决策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普遍重视。国际性的医学文献系统性分析合作网络已经形成[9,10,12];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评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结论正在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预后[13~15]。获取最佳的外部证据,并与个人诊疗经验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改善病人的诊疗结果,取得疗效与效益的统一。
2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学科。临床流行病学一词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立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原则,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并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回答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中,应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合理解释研究结论,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也十分重视临床医师对医学文献的批评性鉴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养。这些原则与方法都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谈及循证医学的时候,往往无法离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3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似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概括:
(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于假说的检验,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身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的方法、理论为重要内容。“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有可能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辨证)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很大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科学方法学的应用。
(3)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规律,临床治疗学(例如,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复方的应用)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仅限定于生物学发病机理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向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调查法、试错法等,也有自身独特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却是劣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正确地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学,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固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形成、发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抑或互有联系,或可相互为用和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若干共同特点
从上述关于循征医学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基本特点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门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点,可能也应该可以互用。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循证医学无任何新意可言。虽然这个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新东西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标准、分析资料的工具以及资料得以使用的社会背景[7]。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有医疗实践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证据以揭示疾病与健康的规律,寻找和发现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思辨。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明证。“证”是“证据”、“证明”,“候”是外观、是表现。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进而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其思辨方式则几乎是一致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门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有学者认为,循征医学和传统医学并不是相互对抗的术语[16]。事实上,国内外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征医学的方法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提示和证明包括中医药、针灸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17~21]。
4.2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看,下述有关领域的研究,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4.2.1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我国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初始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加以综合,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文献综述是一种叙述性综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或综合其发现,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这样,综述文章的质量和结论就无法得到恰切的评价;另一方面综述者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当发现相同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时,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22]。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将在下述几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对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也可为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及药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④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⑤由于合理的治疗决策及研究决策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对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卫生经济效益;⑥由于文献系统分析法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关系统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评价在此不作赘述。
4.2.2探讨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推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说,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需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证候标准在上述的两个特性上仍有相当的距离。5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界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医学的“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老手法”)。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应度(Respon-siveness)加以评价[23~25],将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学证候的客观存在,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2项目汇报并展示成果
项目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项目汇报,学生展示成果,同时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及成就感,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动力。
2.1角色扮演
在“皮肤的疾病”项目展示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皮肤治疗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皮肤问题多且文化水品不高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并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与治疗;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谈话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2.2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完成“内分泌系统平衡”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甲状腺功能亢进、侏儒症、垂体萎缩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内分泌疾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便于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并发表不同观点,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传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配合教师的课件、切片等教学工具,系统强化教学。
2.3撰写项目教学综述
在讲解“人体胚胎学”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写法和格式,并组织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较好地完成综述;针对“优生”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而写成的综述。学生明确了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可反映专题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掌握了综述的正确写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评价项目教学成果
教师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评结合的方法,评价项目教学是否按照计划实施及实施的效果,并且评价学生执行情况和能力;效果评价应持续进行。比如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束,教师在表扬后,公正地评价各小组成果,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提升,并使学生明确以后的学习方向。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4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项目教学中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医院见习和进修等途径了解医院医疗状况,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教师必须与相通学科的协调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项目内容时要有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在项目的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在三个阶段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教师在准备阶段要向学生们提供与进行教学项目有关的知识、网络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是学生项目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实施阶段主要是营造学习气氛和创建学习情景模式,在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教师更多的是学生项目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评价阶段中,协助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反思并总结个人的学习体验,评价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高连波杨健胡荣鑫朱俊英陈军(903)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及其影像学特点江桂华田军章陈喜兰瞿文军钟碧玲郑丽吟(907)
医学简讯
高血糖(血红蛋白Alc)与偶发性缺血性卒中李宏建(906)
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卒中者明显增加李宏建(906)
英国监察机构发现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在忽视卒中患者李宏建(929)
脑微出血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意义曲东锋(932)
Fabry病在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中的患病率李宏建(93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卒中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李宏建(937)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T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的比较曲东锋(940)
综述
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李隆龄李长清(9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周志明(915)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李静李长清(919)
动脉瘤术中评价技术和应用汪阳洪涛(923)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策略张守字田明博(926)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刘涛谭显西(930)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神经系统疾病杨燕李(933)
成体干细胞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谭新杰胡长林(93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氯吡格雷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的疗效陈光马春潮(815)
消息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2006年培训计划(816)
第四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会议信息(819)
论著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李红云纪晓军韩迪裴海涛丛志强(817)
蕲蛇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马建芳谢德辉马晔邱凤英陈宏孔祥锋曾爱萍(820)
医学简讯
脑微出血对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影响曲东锋(822)
Hodgldn病存活者晚年面临的卒中风险较高李宏建(826)
微栓子监测判断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曲东锋(830)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较李宏建(834)
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卒中患者的颈内动脉闭塞曲东锋(846)
视网膜微血管征与卒中的风险和病死率李宏建(850)
Botox注射剂治疗卒中痉挛状态有效李宏建(850)
快速应用抗纤溶药物和严格控制血压预防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曲东锋(853)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的预测因素曲东锋(863)
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磁敏感血管征对确定卒中亚型的意义曲东锋(869)
美国增加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经济效益李宏建(873)
急诊室卒中识别量表的设计和验证李宏建(873)
综述
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秦伟项宁胡文立(82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进展姜宏王颖汤克仁(827)HttP://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刘庆萍牛争平(831)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研究进展熊丽曾进胜(835)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进展朱艳玲吴珊(839)
拉莫三嗪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彭静玉李光来(84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和脑梗死的关系谢东玲许虹(847)
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与炎症潘为涛陈国桢蔡若蔚(85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张晓燕杨金升(854)
选择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阎俊周红(857)
PAC-1和CD62P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表达蒙绪卿廖小平龙志刚(860)
植物抗氧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葛丽霞陈静(864)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张美英高玉林何俊瑛(870)
雌激素与偏头痛发作李宏建(728)
眼的血管改变可预测严重高血压风险李宏建(741)
英国卒中服务已有所改善但仍需加大力度李宏建(753)
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高血压指南李宏建(760)
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大与脑微出血有关李宏建(767)
导管递送装置治疗原因不明卒中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同李宏建(777)
高危患者保护性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比较曲东锋(M003)
Cochrane评价
噻吩吡啶衍生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血管性疾病高危患者的卒中和其他严重血管事件的比较曲东锋(737)
丹参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曲东锋(749)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治疗急性卒中曲东锋(799)
论著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63例黄海鹰李慎茂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凌锋(738)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和储备能力研究祁风徐恩陆雪芬陈秀梅(742)
综述
卒中的中枢性呼吸障碍温红梅黄如训曾进胜(746)
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孙沄张晨(750)
脑出血的CT特征与预后杨杰刘鸣(754)
卒中后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孔敏沈卫东(757)
烟雾病的研究进展陈诤毛颖周良辅(761)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刘占川王长坤(765)
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黄庆李铁林凌锋(768)
星形细胞在脑损伤中的双向作用景玉宏宋焱峰王子仁(771)
蛋白激酶C与脑血管病杨丽静李凤玲(774)
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与凋亡吴晓黎何志义(778)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因突变陈蓓蕾袁成林张桁忠张雄(782)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孙沄李洪军张晨(785)
肾上腺髓质素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万志荣初桂兰(78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进行中的卒中试验
国际卒中试验-3曲东锋(781)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4028
国内刊号:51-1276/R
邮发代号:62-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21X
国内刊号:21-1267/R
邮发代号:8-2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