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7―0057―02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来说,心脏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随着高血压的进展,高血压心脏病发生率也较高,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血压心脏病呢?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行医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分析

临床上对于任何疾病的判断,均应通过症状完成,心脏病也是一样,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主诉,可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医生更加准确的诊断病情。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心脏病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常把其他疾病的症状与心脏病混淆,多数人将心悸误认为是心脏病。但是有时候健康无恙的心脏也会出现心悸的感觉。因此,为了对唤起人们的注意,同时消除人们不必要的疑虑,清楚的说名心脏病的症状变得尤为重要。

疲乏:心脏病患者出现疲乏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由于患者体内没有通畅的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心脏病患者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乳酸等物质会在患者体内组织中发生积聚现象,令神经末稍受到刺激,使患者感到疲乏。疲乏有时较轻,有时感觉较重,感觉轻的患者可不必在意,而过重的疲乏感就会使工作受到妨碍。但疲乏对于心脏病不具有特殊性,难以与其他病所引起的疲乏感区分。

疼痛:心肌炎、心律变态、心包炎的病人均可引起部疼痛。心绞痛是最通常的表现之一。劳累、激动、饱餐往往会引发心绞痛的忽然发作,疼痛多发作于部正中,患者会感到灼热感、压迫感,有时也有挤压感,有时在肩、背等也会有疼痛感,当疼痛剧烈时会产生窒息感,患者会有濒临死亡的恐惧出现;通常疼痛持续3―5分钟,最多不高于20分钟后消失。

气短:心脏病通常表现为气短。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障碍是最分明的特点。与活动有关的气短为劳力气短。"上几层楼都受不了,心跳加速"是心脏病人的口头语;夜间睡不安稳,睡觉时从梦中憋醒,随后用端坐、喘息的措施可减轻不适,即为夜间阵发性呼吸障碍。

紫绀:粘膜、耳轮四面、皮肤、指端发紫、口唇鼻周。

水肿:全身或下肢表现为水肿,有时会有积水存在于腔或腹腔的情况发生。

心悸:心悸与心脏病的判断没有太多关系,因为人们大多会在运动后时常感心悸,且心悸在没有生病或有其他与心脏无关的疾病时也可发生。

2心脏病的治疗

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饮食治疗高血压心脏病。

2.1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我们要选择的是既可以降低血压,又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因此好的降压药物应具有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常用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药物有下述两种――

倍他乐克:倍他乐克是一种高选择β1受体阻断剂,β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机理为通过患者心脏内部的自主神经来对其迷走神经进行调节,从而降低张力,提高兴奋性,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对患者体内神经体液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降低患者体内左心室舒张期的压力,通过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心室重塑。

缬沙坦:缬沙坦是一种拮抗剂类药物,属于长效高选择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其特性是高选择亲和力。缬沙坦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血压,另外缬沙坦还具有使肥大心肌细胞逆转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能使心室肥大得到改善和血管重塑。

据临床观察,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2.2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二:饮食辅助治疗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预防和日常的调理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血压心脏病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以从下述饮食方面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

2.2.1食盐量的控制氯和钠为食盐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果摄入过多钠盐,小动脉在某些内分泌素作用下发生痉挛,从而升高患者血压。同时,如果食入过量的钠盐,因为钠盐能够吸收水分,过多水分储留于体内,就会使心脏负担受到增加。所以,每日饮食中钠盐供应量在每日饮食中最好低于3克;过咸的食品如酱豆腐、咸、榨菜等最好少吃、不吃。

2.2.2热能供应量的控制总热能过高,通常使血清胆固醇升高,故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以含热量低的食物为主要饮食,若患者体重过高,应适当节制饮食。

2.2.3胆固醇量、脂肪量的控制为了避免患者肥胖,患者应尽量减少摄入胆固醇较高及富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每日膳食中,肾、脑、肺、肥肉、肝、蛋黄、鱼子等均要尽量避免食用。患者最好能够食用豆制品及植物油,且过量的植物油也会引起患者肥胖,故不可过多摄入植物油。

2.2.4忌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辛辣调味品,如胡椒面、生姜、辣椒等,患者对烟、酒,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嗜好也要绝对避免。

2.2.5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对于新鲜蔬菜、瓜果要经常摄入,如有预防血管硬化作用的紫菜、木耳、豆芽、海带等食物,降低血压作用的芹菜、西红柿、草莽等食物均应多食。多食草萄果、山渣、金樱子等水果也对心脏病患者多有益处。

篇2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的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Af组和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见表2。两组用药情况见表3。表1 Af组与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表2 Af组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及扩大情况比较扩大(例)Af组8036.7~47.55228非Af组8032.7~44.53644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Af组与非Af组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情况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本组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其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心肌解剖及电生理的改变[2],高血压患者心房肌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心肌发生缺血变性及纤维化,形成许多无应激功能的心肌小岛,为阵发性房颤提供了心房电活动不一致的病理基础。在解剖改变前,心房电活动改变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心房传导时间延长、不同部位有效不应期的不均一缩短,心房肌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ARB在人群中降低Af的发生及复发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活动及心房肌结构重塑机制有关[3]。ARB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逆转左心室肥厚,对心血管有长期保护作用[4,5]。

回顾性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对房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1 285.

[2]孙艺红,胡大一.高血压与心房颤动[J].中国医药导刊,2007,33(4):264266.

篇3

【关键词】 高血压;心房颤动;厄贝沙坦;胺碘酮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rbesarta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in treating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62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pided into 2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n=32) and control group (n=30); To control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Irbesartan and Amiodarone were administrated to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Amiodarone and Betaloc to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12 months in both group and the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d in 7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was 78.1%;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d in 14 cases in control group,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was 53.9%;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Irbesartan combined with Amiodarone can obviously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reating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KEYWORDS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Irbesartan Amiodarone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6倍。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心房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则可能减轻或中止RAS的不良效应,使房颤得以控制[1]。高血压病与房颤均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而病人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时更增加了脑卒中等的发生率,因此对高血压病合并房颤者,既要控制血压,也要预防、控制和转复房颤。胺腆酮作为治疗房颤的Ⅱa类药物,复律的成功率在20%~80%,而厄贝沙坦与胺腆酮合用时可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房颤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2年以来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符合WHO诊断标准[2]的高血压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发阵发性房颤62例。阵发性房颤是指发作持续时间<7d[3]。62例阵发性房颤病史3月~1年,房颤持续时间30分钟至48小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指厄贝沙坦与胺腆酮合用)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3~71岁,平均57.6±10.5岁;病程150±11天。对照组(指倍他乐克联合胺腆酮)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2岁,平均58.1±10.4岁;病程149±12天。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记录项目

随访:门诊随访每月1次,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服药期间出现症状,立即就诊,并作心电图和血压检查。3个月做胸部X线摄片和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1.2.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予抗心律失常治疗,胺碘酮的服用方法为:第一周600mg/d,第二周减至400mg/d,第三周减至200mg/d,持续至实验结束或房颤复发。观察组病人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除每天继续应用胺碘酮外,每天持续应用厄贝沙坦75~150mg控制血压。对照组病人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每天维持应用胺碘酮,并持续应用倍他乐克12.5~25mg,每天2次控制血压。两组的目标血压均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若血压控制不理想,酌情加用利尿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血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略)

治疗后两组房颤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房颤复发率21.9%。对照组有14例(33.7%)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房颤复发率46.1%。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9,P=0.039,P<0.05)。提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压血合并房颤效果优于胺碘酮合用受体阻滞剂。

3 讨 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几乎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房颤病因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现已超过风湿性心瓣膜病成为房颤的第二大主要病因,高血压病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机率比血压正常者高50%[4]。房颤的危害极大,使血栓栓塞事件增加4~10倍,可使心排血量减少10%~45%而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急骤下降,可使死亡率增加达两倍。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死亡率。阵发性房颤胺碘酮使用转复率约占75%左右,但转复后不予预防性治疗,大多患者都会复发。本文两组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显示,观察1年,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病人,在予胺碘酮及将血压控制平稳的原则指导下,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比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更明显的益处,可有效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本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1%,远高于文献报道的胺碘酮的60%~75%维持率。Wachtell等对LIFE研究的资料分析时发现血压在相同水平下,ARB可以减少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新发作房颤,其作用优于β-受体阻滞剂。

房颤发生机制复杂。多项研究表明随着房颤病程的进展,心脏也会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房不应期的缩短、心房的扩大和左室功能的减退,以及心脏的神经重构,特别是心房的交感神经重构[5],这些因素反过来促进房颤的持续和永久性化[6]。房颤的持续和由阵发性向永久性转化过程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机会、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负载和心房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心房解剖结构障碍、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房内多个子波折返、各向异性传导及心房的大小有关[7]。高血压病体循环动脉压力持续增高可引起左室和左房重构,左房重构可分为组织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前者表现为左房扩大、心房容量增大、心房肌纤维化和收缩功能减退;心房电重构表现为心房内传导延缓、除极异质性增加和心房细胞不应期缩短,在此基础上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近来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高血压心脏病的重构,在心房颤动的结构重构中也可能起重要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和降低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生物效应能改善高血压病左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目前关于AngII拮抗剂对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有益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有证据表明其可以减轻慢性AF时心房肌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以阻断AngII的最后环节,显然从理论上讲ARB比ACEI有更直接的作用。

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厄贝沙坦后,左房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同时房颤发生次数显著减少。厄贝沙坦降低房颤复发率的机理考虑为以下几点:(1)厄贝沙坦可改善心房肌电及结构重塑,即通过预防心肌钙超负荷作用减少了心房在持续高频电激动后心肌有效不应期的持续缩短,保持了正常的不应期频率适应机制,避免或减轻了心房肌电重构的形成;同时厄贝沙坦可显著降低结构重塑的发生,其中尤以对心房间质纤维化的抑制最为重要[8];(2)降压作用,使心房压降低;(3)消退或逆转心肌肥厚,降低了心肌缺血发生;(4)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提高心脏顺应性;(5)交感神经可能具有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的作用,而厄贝沙坦具有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因此,厄贝沙坦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特别适于高血压病合并房颤者。

参考文献

[1]Nakashima H,Kumagai K,Urata H,et al.Angiotensin Ⅱ antagonist prevents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0,101:2612~261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3]宋文宣,张七一,孙玉安,等.实用心血管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

[4]Davies MD. Pomerance A. Path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an[J]. Br Heart J,1972,34:520~525.

[5]Chevalier P,Tabib A, Meyreanet D, et al. Quantitative study of nerves of the human left atrium[J].Heart Rhythm,2005,2:518~522.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缬沙坦 心房颤动 左房扩大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的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Af组和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见表2。两组用药情况见表3。表1  Af组与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表2  Af组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及扩大情况比较扩大(例)Af组8036.7~47.55228非Af组8032.7~44.53644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Af组与非Af组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情况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组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其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心肌解剖及电生理的改变[2],高血压患者心房肌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心肌发生缺血变性及纤维化,形成许多无应激功能的心肌小岛,为阵发性房颤提供了心房电活动不一致的病理基础。在解剖改变前,心房电活动改变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心房传导时间延长、不同部位有效不应期的不均一缩短,心房肌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ARB在人群中降低Af的发生及复发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活动及心房肌结构重塑机制有关[3]。ARB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逆转左心室肥厚,对心血管有长期保护作用[4,5]。

    回顾性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对房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1 285.

[2]孙艺红,胡大一.高血压与心房颤动[J].中国医药导刊,2007,33(4):264266.

篇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Rosuvastatin Combined Trimetazidine in Treatment of 90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DENG Hong-chun,ZHANG Yong-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73-074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Rosuvastatin and Trimetaz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Nine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fibrillation were selected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from May 2011 to July 2012.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Rosuvastatin and Trimetazidine.After half a year,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half-year treatment,among the 90 cases,43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34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13 cases were ineffective,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5.6%.The changes in the heart rate and left atrial diameter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changes in the systolic pressure and diastolic pressu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Rosuvastatin combined trimetazidin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Hyperten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ubei Sanjiang Spaceflight Wanshan Worker Hospital of Special Vehicle LTD,Xiaogan 43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35

高血压患者较健康人群更易病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也是高血压疾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危害性较大[1],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可引发心脏栓塞等疾病,造成生命威胁。临床研究证实,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是炎症,曲美他嗪具有相关抗炎作用,对细胞内钙超载具有减少作用,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确切[2]。本文主要就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应用于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9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47~84岁,平均(64.3±4.6)岁;高血压病程3~19年,平均(8.8±3.1)年;心房颤动病程1~5年,平均(2.2±1.3)年。入选患者均排除了妊娠、血液疾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心肌梗死、脏器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首先以利尿剂与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对90例患者进行降压处理;并采用阿斯利康公司产的瑞舒伐他汀给予口服治疗,10 mg/d;采用法国施维雅公司产的曲美他嗪给予口服用药,20 mg/d。根据服药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调整用药剂量[3],并对其临床不良反应予以观察。半年后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来判定其疗效。(1)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心房颤动的情况发生,且血压控制平稳即为显效;(2)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房颤动率与发病时间减少超过50%,且血压控制平稳即为有效;(3)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房颤动率与发病时间没有任何改善,甚至病情恶化,即为无效[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半年的治疗,90例患者中,显效43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6%。

2.2 治疗前后心率、左心房内径及血压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左心房内径及血压的变化比较(x±s)

时间 心率

(次/min) 左心房内径

(mm) 收缩压

(mm Hg) 舒张压

(mm Hg)

治疗前(n=90) 81.3±10.2 35.5±3.2 142.6±12.3 85.6±9.4

治疗后(n=90) 81.5±8.9 36.2±2.3 129.6±9.6 75.6±5.7

t值 1.356 1.487 7.658 9.436

P值 >0.05 >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3 讨论

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之所以会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主要原因和机理如下:(1)心房颤动通常于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以后继发[5]。伴随心肌肥厚的心肌纤维化,会增加患者肌间结缔组织的胶原成分,减弱患者左心室的顺应性,造成舒张末压上升。而左心房后则由于负荷加重,增加了充盈的压力,从而加大左心房内径[6]。(2)由于交感神经的亢进,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心肌细胞的毒性因子,不但会直接损伤心肌,还可将腺苷酸环化酶激活,从而促进环磷酸腺苷的生成,进而提高心房肌细胞的兴奋度[7]。(3)环磷酸腺苷的大量生成,会损伤到心肌细胞膜。(4)由于心房内压力升高,会增加心钠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心律失常肽的分泌[8]。因此,针对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而言,不仅要对其临床血压予以有效控制,还要预防心律失常并减少心房颤动情况。

本研究中,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实施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85.6%。瑞舒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9],其对于CH合成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且高于普通他汀类药剂,可使LDL-C降低,并使HDL-C升高;此外还可通过对C反应蛋白的调理而调节心脏细胞的自主兴奋,发挥抗重组与抗炎的作用,进而使心房颤动的次数减少[10]。与其同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两者联合应用,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比单个用药均增强,能更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复发[11]。曲美他嗪主要改善心肌代谢,把脂肪酸等氧化代谢底物转化为葡萄糖,以起到对心肌能量代谢的优化。联合两组药物不仅能充分起到抗炎、降压的作用,还可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本研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前后患者左心房内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抑制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对心房的颤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还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且安全性很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泽鹏,张志伟,张荣奎,等.瑞舒伐他汀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3):588-590.

[2]徐琴玉.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64-2266.

[3]陈文兰,王家奎,宋孚家,等.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91-92.

[4]米小龙,冯巧爱.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早期病变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427-1429.

[5]王屹,陆冰,丁林峰,等.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3):233-234,237.

[6]黄伟,姜桂花,常颂桔,等.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6-77,80.

[7]胡春青.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39-40.

[8]林锐,陈扬波,徐名伟,等.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3.

[9]陈昭喆,宋亚辉,谢秀乐,等.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及LDL-C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52-53.

篇6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心血管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急剧的增加, 如果不及时治疗,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死亡[1]。本研究采用巯甲丙脯酸联合复方丙酸氯沙坦, 搭配积极的护理措施,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男130例, 女170例, 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63.4±6.7)岁, 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平均收缩压(195.7±6.9)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117.4±7.3)mm Hg, 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评定, 心功能Ⅰ级患者70例, 心功能Ⅱ级170例, 心功能Ⅲ级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50例。实验组男64例, 女86例, 平均年龄(59.8±6.9)岁;对照组男66例, 女84例, 平均年龄(58.2±6.2)岁。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选用常规治疗配合使用巯甲丙脯酸(卡托普利,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铝箔包装, 12.5 mg× 25片, 国药准字H31022986)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初期剂量为12.5 mg/次, 3次/d, 连续3 d, 持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出现, 3 d后剂量增加到25.0 mg/次, 3次/d, 连续用药2周。

1. 2. 2 实验组 ①用药方案: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巯甲丙脯酸和氯沙坦(科素亚,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铝塑板包装, 50 mg, 7片/盒, 国药准字H20030654)进行治疗。巯甲丙脯酸的用药方法同于对照组, 氯沙坦用药方法为:50 mg/次, 1次/d。②护理方法:患者面对突发疾病, 多数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该种负面心理不但影响患者配合治疗程度, 还会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 加重病情。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并安慰患者, 最大程度消除其负面心理。在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双腿下垂, 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急救措施。随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调节药物用量, 在使用巯甲丙脯酸、复方氯沙坦等药物后, 应随时监测患者血压, 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调节药物用量。饮食上保持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脂饮食, 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 避免发生便秘, 便秘者用力排便, 以防发生意外。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对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00%和20.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9年开始对西盟佤族自治县、龙陵县、云县、沧源佤族自治县、马龙县、勐海傣族自治县全县乡村医师进行高血压调查及培训。由当地卫生局或县、乡政府负责通知辖内所有乡村医师参加。由昆明市选派高血压方面专家下乡进行培训。

 

研究方法:以武阳丰主编的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为教材[2],先对培训教师以此教材为标准进行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乡村医师先以调查问卷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然后进行6~7学时的《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培训,在培训时免费发放基层常用的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卡托普利、倍他乐,并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不记名的培训教材内置“高血压基层防治规范培训问卷”测试。并对调查问卷及测试进行综合整理。培训问卷包括了高血压诊断标准、生活方式改善、常用降压药分类和高血压治疗原则等19个问题。发试卷1224份,回收1224份。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各部分数据均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水平。

 

结 果

基本情况:1224名乡村医生中,男843人(68.9%),女381人(31.1%),平均年龄38.6±18.8岁,学历以中专或高中为主(62.4%)、行医方式以中西医结合(42.5%)和西医为主(41.7%)。

 

乡村医生培训前最常开具降压药结果是复方降压药排在第1位,其次是西药中的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详见表1。

 

培训前,乡村医师对高血压的发病趋势增高有了解,但在如何处理上存在欠缺,尤其是继发性高血压处理、老年高血压处理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回答准确率较低,经培训,乡村医生在高血压防治理论上均有明显提高,较培训前差异显著,见表2。

 

通过调查问卷,乡村医师获得高血压防治新知识、新方法的主要渠道是专题讲座(56.6%)。开具高血压药物选择药物的主要根据是教科书(48.5%)和药品专题讲座(24.6%)。实际工作中最需要哪方面知识中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84.6%)和特殊高血压的诊治(56.9%)最为需要。

 

讨 论

高血压治疗的群体达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已有资料显示[3],在城乡高血压控制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城市高血压防治步向优化管理,而乡村高血压防治一方面是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却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的明显偏低。这种情况除了和农民本身不重视高血压外,也很大程度上和直接与农民接触的一线乡村医师高血压防治水平有关。本文研究显示,乡村医师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在高血压防控知识方面欠缺,药物选择也已短效、价廉的降压药为主,和刘莉等在辽宁农村调查结果相符[4],也证实了乡村医师对高血压管理的不足。

 

在如何提高农村高血压防控水平上,不同研究也探讨了各种模式,山东于保荣试行了农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免费药物补偿的做法[5],结果显示存在用药方案科学性欠缺、工作经费和管理不到位问题,建议对高血压实行个性化管理,而培训基层医生是对广大农村高血压提高高血压防治水平的重要途径[6],本研究也显示在1~2天的集中培训中,乡村医师对高血压的防控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北京王馨的研究更是显示了社区和农村医师在社区使用《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能有效提高社区医生对高血压的诊治水平,并显著降低相关医疗费用,提示《规范》对改善我国高血压防治状况具有重要推广价值。通过本研究再次显示加强对乡村医师高血压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投入,提供多种机会对一线医师进行培训,强化村医对高血压综合防控意识,使农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尽快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易,卢竞前.农村高血压调查及防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1):94-96.

2 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础实用规范[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

3 卓郎,韩令才,陈娟.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3):35-36.

4 刘莉,于丽娅,穆慧娟,等.辽宁省乡村医生抗高血压药物开具习惯现况调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5):331-333.

篇8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  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  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  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  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  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 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 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  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  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  危险分层,见表1。表1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130/80mmhg。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篇9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

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论文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pressuremorning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危险分层,见表1。表1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超级秘书网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a)-00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blation o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Methods 10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6 convenien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4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D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92.6% vs 61.1%),(P

[Key words] Percutaneous 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blatio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Treatment effect

近年恚随着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国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我国高血压人群达2亿以上,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而35岁以下年轻人高血压生率则达20%~25%。高血压是公认的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损伤肾靶器官的主要危险因素,安全有效降压药物的问世使大多数患者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但仍有15%~20%的高血压患者可发生顽固性高血压[2],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临床报道了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良好效果[3]。该文对该院该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4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RDN,观察在降压方面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科该科收治的10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54.8±1.3)岁,病程2.0~8.0年,平均(4.7±0.9)年,收缩压平均(190±11)mmHg,舒张压平均(110±11)mmHg,心率平均(89±7)次/min;合并症:高血脂症11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25~77岁,平均(56.3±1.1)岁,病程2.3~9.0年,平均(4.9±1.0)年,收缩压平均(187±13)mmHg,舒张压平均(106±13)mmHg,心率平均(89±7)次/min;合并症:高血脂症9例,糖尿病6例。患者均无肾功能异常、肾动脉狭窄等疾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RDN。患者平卧手术台上,经右股动脉穿刺建立手术通道,置入6~8 F动脉鞘管,进行肾动脉造影,观察肾动脉开口、走行、供血和有无狭窄,造影结束后,沿鞘管送入7 F导引导管,内置5 F消融导管,先后进入左右肾动脉远端,于肾动脉内壁、前壁、上壁、后壁沿纵轴向旋转进行消融。消融温度45~50℃,消融功率5~9 W,每个消融部位消融30~90 s。完成后退出消融导管,复检双肾动脉造影,观察有无肾动脉夹层,拔出动脉鞘管,加压包扎。

对照组:采用降压药物治疗。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片,国药准字J20130115)口服,30 mg/次,1次/d;倍他乐克(25 mg/片,国药准字H32025391)口服,12.5 mg/次,2次/d;氢氯噻嗪片(25 mg/片,国药准字H44023235)口服,25 mg/次,2次/d。

1.3 观察内容

观察患者治疗后1、3、6个月血压变化。根据患者血压下降程度进行判定:血压降至正常或舒张压降低幅度>10~20 mmHg,为显效;血压降至正常或舒张压降低幅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比较

两组血压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3 讨论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4-5],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称为顽固性高血压。有资料报道[6],顽固性高血压引起患者死亡、卒中、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非顽固性高血压高2~4倍。顽固性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肥胖、糖尿病、精神紧张、盐份摄入量过多等导致容量负荷增加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7-8],肾交感神经活性亢进是顽固性高血压的特点之一,与患者的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尤其靠近肾动脉壁的肾交感神经对诱发和保持高血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阻断肾交感神经,影响神经激活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RDN是一种微创技术[9],其应用消融导管经股动脉达双侧肾动脉,在选定区域释放射频电流,使肾动脉内膜局部产生高温并传导至外膜,阻断肾交感神经活性,进而降低血压,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该手术不影响其他腹部、骨盆或下肢神经支配,减少了降压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该组病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RDN作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新方法,可迅速、持续的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为治疗提供了突破性进展,也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值得在临床应用。在实施RDN过程中应注意消融的部位、时间、稳定、功率和抗阻变化,避免影响降压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鑫.顽固性高血压发展现状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23(9):653-654.

[2] 刘仕坚.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3(9):126-127.

[3] 祖凌云,郭丽君.肾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6):421-422.

[4] 万泽安. 治疗顽固性高血压5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37.

[5] 黄国鹏,许中恒,彭亚,等.10例经导管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J].重庆医学,2015,44(4):3068-3069.

[6] 闫石芳,郭成军,卢春山,等.单导管消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2016,11(6):189-190.

[7] 罗大林.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07-608.

[8] 徐晓丹,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高血压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36(2):128-130.

[9] 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等.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中消融点位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4,35(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