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

篇1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现代社会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信息化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运用到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易懂起来,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图文结合的物理课件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而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物理讲解,没有各种配图的说明使原本丰富的物理知识变得索然无味,从而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将信息技术普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展示课堂教学模式,制作丰富生动的物理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授课,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服务程度。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PPT对学生进行课堂教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在屏幕上分别放置一张工人运沙子的图片、一张学生推墙壁的图片、一张田径运动场上起跑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理解的摩擦力的图示画出来,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在运送沙子的过程中,车轱辘与地面、人的鞋子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存在物体才能进行运动”。有学生说:“人在推墙时由于墙的重力太大,人给的推理小,因此脚下的摩擦力不足以引起墙的移动。”对于最后一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也是脚下、和手的摩擦力使得人在起跑时获得不一样的初始速度。利用物理课件,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将重点内容进行不同颜色和加粗的标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到标红或加粗的字体,就会自觉重视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二、融入物理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及实验,其中具备许多无法用眼睛分析理解的现象,如果学生的思维程度达不到要求就很难理解某些知识点,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以致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突破这些难以捕捉和察觉到的界限,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进行可视化,并通过屏幕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的理想化程度。

例如,高中物理体系中存在的许多微观与宏观的知识点,电压、电流、电磁场以及物体产生的向心力、离心力这些都是被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教师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此进行可视化的转换。在学习《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这一章时,经过之前所学,某个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会受到外力,因此存在一定的加速度,教师用视频展示小球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力,并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就能对这一章的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这些概念时,对电流和电压在电路中的移动这种抽象的知识无法进行具体的想象,运用实验学生也无法观察到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情况,而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使这些物理现象变得形象化,利用视频将电荷在电路中的移动进行演示,使学生通过观察电荷定向移动的视频对电流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的理解,对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真实的还原。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辅助演示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总结出来的,而现在多媒体所具有信息含量大,展现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协助教师对课堂上的实验进行再现,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屏幕观察到实验的画面,并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动手实验。对一些由于实验器材受到限制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步骤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使学生在观察教师操作并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准备毛巾、棉布、木板等三种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按照实验的要求将斜面与不同粗糙程度的材料拼接在一起,将斜面高度调整至统一。教师将这些放在视频的展示屏前,并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自己的操作步骤进行放大,学生在屏幕上就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操作,然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刚刚要将斜面调至同一高度?”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印象,进而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变量的控制。学生通过屏幕中展示的在不同粗糙面上的小车行驶的不同距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一过程参与到课堂实验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高水平的授课,通过展示杠杆平衡尺、浮力工具、电路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对于现阶段物理实验室中缺乏的器材,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的3D画面进行演示,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效率[1,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他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中死板抽象的缺点,填补物理课堂枯燥乏味的短板。利用不同的现代化技术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借助教学PPT为学生展示物理情境、辅助教学实验等方式,极大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灵活度,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化,为学生展现了物理世界的强大魅力,从而为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篇3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5-01

引言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管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今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历史的地位却被摆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最末端,不仅校方不重视,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语数英,正是由于这一主要原因,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迟迟得不到提升,历史在学生课程中的占比越来越低。甚至一些人认为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知识将历史知识向学生进行转述即可,这是机械的重复。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以古为今、以史为镜等成语充分地证明了历史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认知以及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的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中,语数英从来都是课程体系之中的“绝对部分”,其高分值以及对学生相当高的区分度使得学生以及一些家长对其趋之若鹜,甚至一些学校都存在着压缩课程来提高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授课时间。正是因为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样的情绪逐渐“蔓延”到了学生之中,无形中使得学生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的做法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拦路虎”,如若解决不好,会使得我国高中历史教学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2.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诚如上文所说,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区分度不如语、数、英那样高,甚至在一些班级内历史考试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仅仅在十分以内,这样的差距在别的学科上很容易就能弥补。正是由于这样的低区分度,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其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没有积极性,无论任课老师如何努力,也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一问题是需要教育者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高度关注的,是历史学习的最关键点。

3.历史教学课堂生硬晦涩

尽管我国众多的师范院校每年都向各大学校输送许多教学人才,但是一些地区往往喜欢使用老教师。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老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与当今的时代潮流和学生的思想脱节,其课堂内容仍然沿袭许多年前甚至是上世纪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后普遍会反映课堂内容生硬晦涩,甚至会令人昏昏欲睡。这一现象严重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效果,违背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4.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匮乏

在现代教学中,许多学科已经应用了现代化科技,例如电脑授课、投影仪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一张嘴,一堂课”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使得历史课堂的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学生对于此类现象的厌倦也十分明显。可以说,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的匮乏使得历史教学正在逐渐失去生机。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出路探讨

1.教育方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具体来说,一方面给予历史学科充足的授课时间,这是历史学科的授课质量的首要保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最大程度地使得历史教学焕发新生活力。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后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历史授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通过对其思维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其思维的共性,并且以这一共性为切入点,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3.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创新,活跃课堂氛围

在前几年,“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做过很多期成功的历史节目,例如“易中天品三国”、“袁腾飞说历史”等,这些讲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刻的历史见解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博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心,甚至在当时掀起了一阵学习历史的热潮。笔者认为,历史授课教师应当对学者进行学习,充分提取这些学者、教授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充分学习后应用于课堂之上,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目的。

4.积极引进高科技来辅助教学

现代科技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在数学等学科上已经体现了出来。因此,对于历史学科的科技引进也不能落后,需要教育部门以及校方积极引进相关的科技来辅助教学,以达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目的,最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的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而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反省自身,发现自身在授课中的不足与缺点并且及时改正;需要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观念,将态度转变到正轨上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需要社会各界给历史学系营造出一个宽容的态度。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笔者相信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篇5

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众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其中学案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视野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众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实行了学案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学案教学模式为个案,探讨了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基础上设计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材料。学案中设置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有指导性的预习、课上有层次性的学习、课下有针对性的复习,切实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学案中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这些问题探讨、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能增强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2.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由于教师单纯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大都存在抵触心理,通常缺乏学习热情。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发现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和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学案是教师在结合教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些探索性、开放新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编写“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的学案,先让学生弄清楚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然后让学生查阅“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这样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案编写难度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扎实,善于联系所学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但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在历史课上则感到很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既要追求学案有引导性、启发性,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学案编写难度较大。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会利用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有的学生则对学案视而不见,这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一大问题。

2.学案与教材双轨进行,不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案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重要材料,对学生的预习、学习以及复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将学案与历史教材并用,同时教师在讲课中时常要求学生看黑板或者PPT,于是学生在课上既要看黑板、学案和教材,又要听课、记笔记,一些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难以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三、新课改视野下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学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责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必须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在学案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对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其次,教师要切实发挥在学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教师仍然在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新课标要求,精心编写学案,而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答疑,从而达到学案教学的预期目标。

2.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作用

学案是影响学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的作用是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切实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坚持层次性原则是指学案的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不能要求太高让基础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让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一顾,一份学案要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坚持指导性原则是指学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能够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地图册上画出大致的航线,然后在图中标上航海家、时间等,教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注重学案的落实,切实发挥学案作用。学案在学案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案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意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督促学生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复习等工作,切实发挥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视野下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案设计的建议,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例如在为高一学生编写历史学案时,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为高三学生编写教案时,要注重高中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地看问题。

4.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案以电子版形式保存,并且易于对学案进行修改,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学案做成PPT在历史课堂上放映,并且在每页PPT上标明对应教材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教师只要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更新PPT单页,学生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是学案、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顾此失彼的情况,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有着多种教学模式,学案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重视和完善,从而真正改善历史教学效果,推动国家的新课程改革。

篇6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但是课下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学生反而不知道怎样解答。这种情况下,亟须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与方法来改善数学教学中的这一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便成为数学教学的新方向。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这就会造成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的减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辅助的。有限的课时,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和思考时间,所以就要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积极构建数学知识在脑中的框架。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当中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在课堂中带着目的去听课,更有针对性,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有效率。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篇7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篇8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篇9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了我们的高中课堂。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着各种学习信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室配置视频展示台、电脑、数字投影仪、音箱、大屏幕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历史场景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

         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的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全新的学习机制。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教学恰当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过程,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关知识,认真研究自己、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历史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结合教材精心选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资源,理顺教材;课上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课后利用历史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查询或使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篇10

全球史观在历史学上又被称作整体史观,顾名思义,全球史观指的就是将地球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运用全球化的广阔视野来综合看待,它历来被视为一种研究历史问题的有效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来学习高中历史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考虑,这就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快革新,世界已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全球史观来进行历史教学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注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去看待历史问题,教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全球史观思考历史问题,从而为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帮助。本文中笔者就利用自己的历史教学经验为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在导入新课时巧妙融入全球史观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渐入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运用全球史观来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全球史观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一个过程,需要一种衔接和过渡,因此历史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导入新课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导入新课这一课堂环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新内容的教学提供很大的便利。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巧妙的导入语,融入全球史观。例如,在进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0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导学案,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发生并不只是中国国内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导入课程时要有效结合时代背景。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这就使得英国迫切需要更大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他们急切地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附属,成为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爆发的国际原因。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巧妙地穿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在看待问题时使用全球化眼光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习惯运用全球史观去学习历史,从而对他们的历史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很难自觉养成全球化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考虑胜利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用全球史观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答案往往是诸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的合作”“全民族的英勇抗战”此类的,这类答案只考虑到了国内的因素,较为片面。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中国的胜利有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呢?除了中国国内艰苦卓绝的抗战外,美国、苏联等国际力量有没有对中国抗战的胜利提供帮助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渐渐养成运用全球史观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历史学有帮助。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有着普遍的联系,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历史问题,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