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9 10:48: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篇1

   一、小语教学基本现状

   1、语文教学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教研力量,从总体上来看局直学校高于乡镇学校,县城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平原学校高于山区学校。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从年龄结构看,青年教师聚集在县城及周边,边远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多年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从学历结构看,高等院校毕业生严重匮乏,中青年教师初始学历大多是中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教师;其次,教师整体缺编,后续学习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课改向纵深发展,后劲不足。

   3、学科教学喜忧参半。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专业水平、教研工作、学生发展等方面相对于以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是课改多年来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新课改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等等,这些理念都为教师所接受,并主动的付诸实践,大胆尝试与探索。教研工作方面,县、乡、校三位一体教研网络已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研校长、组长,骨干教师。

   发展中,有成绩,也有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课改理念接受易,实施难。导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容;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却又轻视了它的工具性;注重了小组合作,却忽视了静思默想等等,致使语文教学整体效果不高。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学科知识老化,文化底蕴不高,后续学习不足,导致汲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弱。三是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滞后。受高考、中考选拔考试的影响,小学也在被各种名目的考试所侵蚀。这就造成,学校管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盯考试成绩紧,研课堂教学轻;一线教师教材解读多,实践活动少,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改工作的推进。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培训,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方法。

   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教研工作的认识,提升教研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深入课堂,指导、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参加省市活动,做好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落实。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内部学习,做好主题发言。

   二是抓好各种培训工作。首先抓好教研组长培训工作。制定《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培训方案》,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进而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做好教研组、教研组长的评比工作,出台了评价方案,每年年终开展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的评比工作。其次抓好教材培训工作。针对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缺乏系统了解,对新课标缺乏认真研读,语文课堂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的现象,在抓好教材一次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以校本培训为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以学科培训为主。制定切实的学习与培训计划,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做到在实践中消化,在学习中实践,坚持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重点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本着“先训后教,边训边教,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通过实践探讨、专题讲座、行为反思、案例分析、观摩录像等培训,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联系实际,深化我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结合每学期的常规调研活动和各种竞赛及研讨活动,针对我县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如,“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语文读写结合”“如何上好常态课”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路子,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实践“务本、倡简、求实、高效”的语文教学。

   3、常规视导,指导、服务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每学期,我们都深入课堂,听课100余节,课后研讨30余次,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作文课等课型,不但落实了教研员自身的服务职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复杂化”教学转向“简单化”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送教下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有效缓解小语教学发展均衡的现状,每学期,我们都抽调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上示范课、评课、经验交流和教学反思等形式,营造教研氛围,提升教研水平。

   5、以赛促研,打造教师专业化队伍。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各校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每两年一次举办县教学标兵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乡镇校组织初赛,择优推荐一位选手参加复赛;第二阶段由教研室根据地域分片组织复赛;第三阶段组织决赛,观摩教学,课后研讨,教研员评课。通过这个平台,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能教能研的优秀教师,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

   1、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研究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2、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点代面,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维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已有的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

   4、举行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切实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总结精选范文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期末,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写字等级评定活动及三——六年级每班10人参加的想象作文竞赛,并召开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家长会,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一日活动,课外兴趣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老师、场地均得到落实,各兴趣活动期中组织汇报表示,12月底结合迎新组织展示。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时代挑战奠定了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总结精选范文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稳中求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完美,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科竞赛及考试成绩均有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组工作有活力,人人有朝气,也有创新精神。组员们善于钻研,勤于探索,认真备课,精心教课;在历次教案、作业检查中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在多次学生问卷中,优秀率也均居各学科之首,深得全校师生好评。尤其是面对中考,他们稳扎稳打,抓基础,抓读写,练内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学、教研以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教研组平时狠抓教学常规及常规的检查落实。

   1、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了备课规范,依照学校教导处要求,每位老师备课均写有预设教案。每课时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感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教学过程包括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三方面,在设计时内容,都能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以纲为本,以本为本,以纲扣本,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法指导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用能力。做好各课组的组织工作,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备课时,我们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文道结合;结合我校“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教学中随时注重人文渗透。

   2、在上课上,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继承传统教学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坚持做到“四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全面育人为主旨。做到“四突出”:突出启发式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突出兴趣激发,突出教书育人。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改变以教为本的旧观念,树立“以学为本”的新观念,针对教材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研究教法与学法,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努力做到课堂训练落实,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公开课,课课有课件。提倡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3、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在布置作业时,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准绳,认真取舍,精选适量的作业,以课文为主,因人而异,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保证当天完成,作文在做后三天批完,决不积压,并规范化。认真批改,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教研组月检查,都合格。

   4、本学期,我们都能根据学校常规组织考试,并能写好质量分析报告。本学期期末考试仍然实行联考或统考,三个年级的语文成绩较好。我们在复习时对备课组模拟练考提出要求:一要所有题目均为原创,二题量、难易要适度,三题目要有一定新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收效显著。

   二、顾全大局,抓好每个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重视校本教研。

   1、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把满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求作为教研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与时俱进,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语文组各位老师都能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依法治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和谐奋进,积极地开展工作。每个教师都要承担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本教学班学生参与活动,并拟写出小结。

   2、认真学习新课标,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开学之初,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每节有教学反思,每月有教学总结,间周开教研组会,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将教学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实践,认真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活动,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交流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成绩显著提高。语文组每位老师都定了一份语文教育教学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教改趋势,开阔视野拓宽语文课改思路,并在校内建立了语文教师资料库,实现了资源共享。

   4、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学以来,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语文组协助我校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将文学融入生活,让文学的灵动提升生命的质量。各班内都成立了图书角,并将学校图书室开放,定期带领学生上阅读课。

   5、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本期我们重点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让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显著变化,由“灌输”转变为“探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果。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互相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期中(末)考试备考工作中,彼此出谋献策,资源共享,力求提高我们的语文整体成绩。在复习备考时,更是愉快地分工合作。先集体备课,确定复习的计划和方案,然后彼此分工充分准备,整个备课组人人出谋献策,提前准备相关资料,使复习备考的过程能讲练结合,有序进行。

   重视关注初三语文教学,组员都能群策群力,为初三教师出谋献策,提出宝贵的教学意见。

   三、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学习活动,还参加名校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讨论,并攥写洋思中学教学模式视屏观后感受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本组教师和其他组一样,每次参加完教研回来都要写一份教研记录。每个教师看完教学实录后,都能认真撰写总结反思,交给教务处存入个人档案。从老师的作业可以看到他们感悟很深,他们深深认识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办学模式是洋思人致胜的法宝,也是同行学习的典范。洋思决策人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仁慈的,心是滚烫的,时时处处都透着人文性的教育关怀,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对学生投入真诚的关心,才能帮学生找回自尊和自信,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让家长满意;只有对教师倾注炽热的关怀,才能催发教师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才能感动教师不遗余力,永不停止地奋斗。带着对“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带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使命,他们大胆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响亮的口号,克服困难,广纳教不好的学生,面对众多基础差但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为了实现对无数家长所许的承诺。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篇2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以前上课也用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但在复习备考期间,堂上教学主要是以讲练为主,就没有使用这一方式,另外,复习期间学生的学习量加大,精神天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之中,因此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但在听了同科组老师的课以及老老师的指点以后,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于是,我再次运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题的思路、方式及最后答案,然后在让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小老师上台讲解,最后,我再为他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发现讨论--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其形式新颖、气氛热烈,可刺激和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调动了思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谁都想一展身手,于是不知不觉参与了活动。在整个讨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如此一课始终,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一切思维,积极参与了活动,学习效果较好。

2、在主动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现象非常频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必须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在为大家讲解时较流畅,不出错误、不闹笑话。而我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与协作能力,如在讲解完,有的组答得并不太好时,有的自责,有的懊丧,这时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增强其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果然,在下一课的复习当中,该组积极思考,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终于有了出色表现。

因此,我觉得讨论--讲解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更深入地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 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3、 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58-02

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必学的内容,立定跳远是现在中小学体育教育基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体育考试必考的项目。立定跳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锻炼全身的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是近几年全国对学生体能测试中必定要考察和测试的一个项目。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的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对小学生立定跳远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开拓思路,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立定跳远的教学现状

立定跳远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必学的内容,是体育考试和体能测试必考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模仿蛙跳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要领主要由预摆、起跳和腾空、落地这样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关键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腿部力量,只有提高腿部力量,才能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目前,学生的体能素质普遍较弱,长时间的坐姿学习导致学生普遍腿部力量较弱,在立定跳远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学生完成度不理想,不容易得到成就感,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立定跳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立定跳远并不是简单的跳跃,其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下肢的力量(主要是小腿的爆发力)、身体的协调性。整套立定跳远的动作主要由预摆、起跳和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在实际教学中,立定跳远的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学生完成度并不理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技术动作不规范

(1)预摆问题

立定跳远的起始动作虽然简单,但不正确的预摆动作对起跳和最终成绩有较大影响。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预摆的时候出现动作过多的情况,上体前倾,眼睛未直视所跳的方向,类似这样的错误动作会导致肌肉疲劳,不利于起跳动作的完成。

(2)蹬地问题

蹬伸起跳动作需要较强的爆发力和腿部力量,以保证动作的速度、高度,同时还需要双臂配合蹬伸进行加速动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蹬地起跳做的不够充分,腿部力量较弱,双臂过早或者过晚的实现摆动,导致跳不出很远的距离。

(3)落地问题

落地问题主要在于时机,以在最后用力阶段尽量能够落的更远。在实际训练观察中,部分学生因为起跳的角度方面不够准确,导致落地过早,或出现落地重心不稳的情况发生。部分学生落地声音过大,不利于运动安全。

2、教学组织形式不新颖

立定跳远作为体育考试必考项目之一,教师对之普遍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方面,这使得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花费更多的时间,试图让学生正确的进行跳跃;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加体育参与锻炼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目前,小学体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然而,目前大部分体育课堂仍采取老旧的指令性练习,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未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更丰富的参与机会。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当前,体育课是小学生正式课堂中唯一能够得到身体锻炼的一门课程,其课程性质开放,富有动感。然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并未表现出突出的兴趣,课堂参与度并不高。在教师示范时,很多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的状态。在自由练习时,却高谈阔论,嬉笑打闹,这点很值得当前的体育教师进行反思。

三、立定跳远教学的经验总结

1、理清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

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是整个教学内容之中的关键,教师对其概念的阐述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整个立定跳远的概念较为空洞繁琐,小学生仍然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理解能力并不成熟,并不能完全理解立定跳远的概念和技术要领。为此,教师应从自身出发,自己先理清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尽量将其简化分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形象化动作要领

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强,但对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发展的比较充分。因此,在对动作要领进行阐述时,笔者采取形象化教学的方法,对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和细化,在第一堂立定跳远的课堂上,笔者并没有直接上室外课,而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具,将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呈现在PPT上,并做了Flas分解给学生观看。过后,笔者提问:“同学们觉得预摆、瞪起动作像什么啊?”顿时,学生展开了热情的讨论,有的孩子认为预摆动作像钟摆,有的学生表示,预摆动作像弹弓,起跳人像弹子,通过蹬起动作甩出去,预摆越充分,蹬起约快,跳的就越远。我对此答案表示大力的表扬,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升华。在无形中,学生充分的动脑,用形象的语言对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进行分析和阐述,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大脑皮层的有效刺激,这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立定跳远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的参与度。

3、生动有乐趣的教学设计

小学生天真烂漫,传统单纯指令性的练习式课堂并不能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学生出发,采取游戏化的教学设计。

在第二堂立定跳远课上,笔者在充分讲授动作要领后,设计了一项课堂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排头两个组员进行“剪刀、包袱、锤”的游戏,赢着先跳,输者继续和下一名组员猜拳,以立定跳远和猜拳的模式进行,最后看哪一组跳的最远。这个游戏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笔者不断在旁边对预摆、蹬起和落地动作进行指导,学生也为了跳的更远而及时改正,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这一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贯穿其中。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人素质,动脑筋,动身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及时复习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胜利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组建机构。我校一直把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列入重点,并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由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全面组织实施工作,组员由中层干部、大队辅导员、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组成。通过2001年的实践,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加强力度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2、重视队伍建设

我校领导重视增加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环境教育的理念,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进修深造。通过学习提高环保理念。领导成员中就有三人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同时还得到了两位高校教师裴文敏教授、黄小莲讲师的指导,也得到了杭师院与浙大的大力协助,并对学校环境辅导教师作了专门指导。

二、全员渗透环境教育思想

全员渗透环境教育指除校长切实负责起学生环境教育的责任外,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各科教师以至职工都参与环境教育实践,形成一个积极的“软”环境。

我校建成由校长、骨干教师、团队干部、班主任相结合的实施网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环境保护及绿化美化环境的工作计划,拨出绿化专款,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开设环保兴趣小组,使环保工作达到了“无处不教育,无处不管理,事事有章法,人人有职责”的局面,逐步使环境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提高广大教师的环保技能,使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环境意识得以增加,教师们能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把这种认识变成教育的具体行动,从而成为环境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中的主动者,为环境教育开展提供重要前提。

三、全过程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一)学科渗透

在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了解,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课,但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适时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把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科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如数学中的校门口废气排放量的调查统计,语文中的环保广告词的编写,劳技课中的利用废物制造而成的“瓶娃娃”和笔筒等等;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一晨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交流、评估、布置与辅导,同时提供榜样,树立典型,期末评比“环保小卫士”。

(二)在活动中渗透

1、通过报告会。我们邀请了环保局专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环境教育专题报告会,使师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新认识。

2、在全校的班队课上进行我国环境形势、环保知识竞赛,分年级进行调查研究、野外考察:①由一、二年级组织公园植物环境调查,

②三年级组织进行废弃物情况调查,

③四年级进行学校噪音情况调查,

④五年级进行浦阳江用水情况调查。

(三)2001年我校在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搞了一个环境教育图片展,让全校师生进行参观教育。2002年我校又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了班级环保知识竞赛,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

(四)把环境教育与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相结合。

①与三项竞赛相结合,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每学期结束学校评出文明班级,还要评出文明学生。

②与值周班工作相结合,在全校各点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监督。

③与少先队环保站相结合,变废为宝,增强环保意识。

④在团县委的号召下,到街上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校内外开展“你丢我捡,你贴我剥”的活动。

⑤与大队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次全校性的主题队会,内容为:时装表演。服装由学生平时收集的易拉罐、塑料袋、废纸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时装表演,使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更强。

⑥与“五自”争章活动相结合,制订环保章、整洁章、观测章等特色章。组建“白鸽美化家园小队”、“雏鹰洁净服务小队”、“城市环保小队”、“校园小小美容师”等假日小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调查城市环境污染情况,慰问先进环卫工人,“植树节”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使学生时刻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把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

2001年---2002年我校开展了各种活动。

我校请裴文敏教授、黄小莲讲师作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告会。

我校组织假日小队成员到校隔壁棉花厂取样,拍下照片,拿到环境监测站检测,取得了监测站的支持,减小了棉花厂对我校师生的污染,此活动将继续进行。

我校组织学生对浦阳江进行取样、调查,2001年3月份成立了环保站“绿色环保公司”。2002年环保站初见成效。

全校举行了环保征文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

在县环保局的支持下建立“环保实验室”,学生可在实验室中制作很多有趣的环保实验,利用双休日和课外活动开展实验操作、观测,使学生走进环保科学中。

在县城建局的支持下,在青年路建立“红领巾示范街”。

和父母一起一袋多用,劝说饮食界别使用一次性筷子,倡导学生外出都自觉准备一只垃圾袋。

由于今年许多地方都得过伤寒病,我校就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伤寒病由来”的小研究。

举办了县“变废为宝”(时装表演为形式)的环境教育现场会。

各中队按社区成立了环保假日小队,在小队中我们放手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采访环卫工人,收集环保信息,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月一星”的评比活动,在各环保小队中评出“实践星”获得者以此激励队员。

植树节,每人种(认)养一棵树,并写养植日记。

篇5

教育托起中国梦,教育是百年梦想实现的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校教育研究》杂志社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大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本大赛在原来成功举办十五届的基础上,继续面向教育系统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征稿。具体事项如下:

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

征稿内容 征稿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二是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三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是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上范围仅供参考,来稿可自行确定选题和内容。

征稿说明 1.征稿时间:即日— —2016年12月31日

2. 稿件要求:稿件限5000字以内或2500个字符左右,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新撰写的;稿件一律打印(网上投稿除外),自留底稿;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编、工作单位等信息。

评奖及发表 1. 活动将评出壹、贰、叁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荣誉证书。

2. 获奖稿件征得作者同意后入选国家级杂志《 学校教育研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348,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51/TN)或大型教育文献《中国当代教育指导全书》。该杂志是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单位学术科研成果和个人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组稿编委/ 本活动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工作者担任组稿编委,组稿20篇以上的优秀单位或个人将获得组织奖荣誉证书。.. .

相关网站 / 七、稿件投递

统一收稿邮箱:

投稿主题: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工作单位(个人)

组稿人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篇数

如:王一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陕西省榆林高新区第一中学

王一 陕西省榆林高新区第一中学 158xxxxxxxx 32篇

网络不发达地区可投递纸质稿件:

地 址:北京100085信箱45分箱 邮编:100085 大赛组委会收

篇6

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活动,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满足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需要。

二、读书目标:

1、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老师。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三、读书内容:

1、经典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推荐阅读(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一般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

四、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规划和教研组的计划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边学习教育理论,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篇7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直处于分离状态,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联系不密切。这些,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小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确立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创建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借鉴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1,简称PDS)的有关理论,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发展关系,不仅使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能够引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为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这种合作,是共同承担教师教育的责任,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

1.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生成提供了现实情境。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是以大学为基地,只是在毕业前有教育实习,而这种实习往往是学生根据校方的安排被动接受,师范生真正走进课堂自主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基本上排除了中小学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结果师范生在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仍然难以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这种教育实习模式建立在把教学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的观点之上,师范生实习似乎要求应用大学课程上所学的教育理论,但在实际实习中并没有多少实践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当前,高师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师教育,面对的却是变革中的学校教育情景,这种差距又会造成他们就业后的极度不适应,也必将会减缓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教师职业不仅要熟悉静态的教学模式,还要了解更加现实的动态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工作对象比较复杂,且具有不可推移性。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以不同方式操作学科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班级管理、师生沟通、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动机、了解教材、有效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辅导、了解学校环境、获得教学资源、获得情感支持等方面,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大学教师的实习指导难以有效解决。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则有利于改变这种现状。中小学教师可以将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师范生,提高经验的价值。这种合作,还可以避免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指导师范生实习上出现的两个“极端”,即一个侧重理论高度,一个侧重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经验,避免造成师范生的无所适从。

2.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理论引领和行动研究的平台。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教师缺少更多前沿教育理论支持,在教育教学现实中他们存在有诸多的茫然。而中小学发生的教育教学事件具有迫切性和同时性,这又限制教师对教育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参与解决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来,为合作学校提出应该加以探讨和改进的要点、与中小学教师分享教育研究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经验、评价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等,高校教师能够及时协助中小学教师抓住问题、分析问题变成行动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这样,中小学才能切实地引进高校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理论引领和课堂教学引领与校本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化新课程改革。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将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深化、重构,实现教师潜在经验的有意识反思和挖掘,另一方面,也提高教师反思自我教学实践、总结过往教学经验的能力。

3.为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累积提供了现实途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教育类课程教师,急需了解中小学教学工作,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促使教师能极为紧密地对中小学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积累教育实践智慧。而中小学校发生的教学问题又会被提炼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典型案例,丰富和充实大学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成为沟通师范生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师范生对中小学的感性认识。因此,大学教师应放弃以往的所谓的专家身份,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习者和一名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交流与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并在经验共享过程中通过融合生成新的思想和观念,完善和重构理论框架。

凡此种种,无论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生成,还是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当前新课程如火如荼的改革,高师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发展的伙伴关系,愈发凸显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构建基于合作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型

1.合作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主体是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在真实的合作教学场景中,师范生借助于中小学教师的经验教学,生成他们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知识;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借助于共建的行动研究和专业对话,成为各自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2.合作的内容。建立伙伴关系的合作学校应该是场景共享(例如课堂等),研究信息共享,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共享。具体地说,高校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参与进行校本教研;高等师范院校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讲座等。而中小学校则负责向师范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负责安排时间和场地以举行各种会议,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双方合作组织指导实习工作,安排课程和实践,定期进行评估考核,举办科研论坛,共享科研信息和成果。

3.合作的程序。组织确立——合作学校组织关系的确立,包括参与者有哪些,分析组织关系建立原因,草拟出组织关系运转和管理的规则,以及确定需要各方什么资源等。

合作规划——规划合作学校双方的总体计划,都是基于解决现有的实践问题。规划的内容包括教师教育目标、教师教育的内容(要求具体到可以操作),时间安排包括短期计划(日计划,周计划)和长期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采取的策略,活动建议,评价等部分。

发展实施——一般情况下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能随意改变计划的内容。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随时记录各种各样的情况,并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总结,以利于合作的不断进步。

管理评价——计划采取合作契约式的终端管理评价方式,依靠制度保证合作持续进行。高师院校成立教师教育委员会,统整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技能达标、时间、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合作学校签订合同,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责任写进合同,完成情况纳入各自学校组织内部考核的绩效。

4.合作模型。合作模型强调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合作双方应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学校教育的功能、目标与内容;共同追求教育的卓越表现;研讨发展战略以及达到的目标等。

三、模型实施中的启示和建议

1.明确各方的职责

权责分明是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要有效推进合作组织的进程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举办或提供教学的演示与观摩,并探讨反馈信息。其次,提供给各方教师咨询服务,使之能熟悉组织的规划实施和评价细则。

2.制定选拔指导教师的制度

由于指导教师的地位重要,他们直接维系着组织的合作关系。因此组织建立之前应制定指导教师的选拔制度,既包括高校教师也包括中小学教师,当然允许有不同的选拔标准。但,不管来自那方的教师应满足如下两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担任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能,如应有高度的教学热情、足够的教学经验和卓越的教学技能,还要具有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力;其次是教师的人格特质,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自信、乐观、有高度的责任心等。

篇8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教学工作则是一个最活跃的子系统。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的全面要求,既有对其群体成员的全面要求,又有对其个体成员的全面要求。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目标而有计划地培养人的工作。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他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写几个化学方程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使用试管和点燃酒精灯,而是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全部都置于满足和实现社会需求这个基点上。能不能体现这个基点,正是旧的教书匠和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间的根本区别。

我国是一个有两千年教育史的国家,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需要批判地继承。时至今日,世界上已建立与发展起来诸多教育流派,对它们应该给予恰当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为我所用。勿庸讳言,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我们当前的教育的确是落后了,虽然在近代我们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家,但是却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教育科学体系,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论学派(不管是分科的还是普通的)。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被扭曲了的唯智教育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在各个方面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学校工作。具有破坏性的应试教育代替了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几乎成了一种机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贯穿于普通教育中一根不应有的主线,干扰与阻碍着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这种状况与我国蓬勃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相适应的,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中国的教师应该有志气。我们要善于继承,勤于探索,勇于改革。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全面地实现教育的社会职能,艰苦地不断探索,从日常教学的经验积累开始,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异彩纷呈的教育科学体系,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各种学派,从而为人才结构的形成作出贡献,这是在完整意义上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日常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是举足轻重的方面军。近来有的学校提出“以科研带教改,以教改促科研”的口号,使教育理论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获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

教师天天处于教学实践当中,发现问题比较及时也比较敏锐,对问题的解决也有比较强烈的企求,对教学工作的改革也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而且,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所触及到的方方面面,也正是教育理论中最切实际的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离开了第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会成为封闭在象牙之塔内的经院哲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教育理论作依托,那只能是一种庸庸碌碌的工作,虽然辛辛苦苦,却不能真正地从完整的意义上提高工作质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事实上,在教育学派的创建过程中,由第一线的教师建构起来是不乏前例的,许许多多教育理论家都是出身于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由此可见,那种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没有任何依据。

既然经验的积累是形成理论的重要基础,因而它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意义。所积累的经验,应该有两种属性:

1.真实性

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假象。从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理所当然地是确确实实的经验,不能含有一丝一毫的“水分”,因此这种经验在今后的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工作中才可以被引用,才可以取得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才具有可操作性。换言之,经验的真实性是可操作性的前提,只有具备可操作性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经验,这样的总结才有意义。与此同时,也只有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可以经过充分的积累与提炼完成理性的升华,进一步形成理论。

然而,有些经验总结却不是这样。在这些总结中,说的与做的并不一致,往往是前者远超过后者。甚至教师在有人听课时事先对怎样提问、怎样回答都安排好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过是演给别人看一场戏,事后却依此总结出头头是道的“经验”。这已然不属于水平问题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品质问题了。

篇9

一、走出误区,正确认识教育科学研究。

误区:教育科学研究就是那些戴着眼镜、目光深邃、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的事情。

现状:中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桃李满天下”是我们的职业成就,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围绕着考试成绩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地做一个好教师。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一名教师的反思能力、探索意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 普通的一线教师只要具备这些思维能力,就具备了做科学研究的思维条件。再加之中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自身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其他研究主体不可复制的优势。

措施:教育科学研究一点也不神秘,也不像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更不是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中学教师应挣脱思想上的束缚,走进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承担教育科学研究重任,实现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衔接,推动中学教育高效、有序发展。

二、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升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应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运用“三步走”战略提升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第一步: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探索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状解析: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是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乏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文字的形式再次完整地呈现出来的能力。中学教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只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不会把解决问题的思维的生成、发展、衍生、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会把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地思维习惯加以整理上升为自觉地、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论知识和思维结构。

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探索意识、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机智地解决了突发状况,教师应在课后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教育理念、方法、效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研究、总结类似问题的认识评价、措施、效果等。

案例二:一个学生经常性迟到,教师三令五申依然无效。教师应该反思之前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找学生谈心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实施相应解决措施。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这个问题到这就结束了,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其实远没有结束。我们可以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搜集整理类似的教育教学案例,从大量个案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总结概括出最普遍本质。

第二步:将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每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曾经是怎样管理班级、怎样教学的,细细琢磨发现这些老师所说的都是个例、典型案例,没有真正说出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甚至连解决某一类型问题的规律性的观点都没有。

问题症结是教师在做相同的事情时,没有把那些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实际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以文章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启示、教学研究等。

案例一中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研究、总结类似问题的认识评价、措施、效果”,案例二中的“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搜集整理类似的教育教学案例,从大量个案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总结概括出最普遍本质”则是将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第三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测、反馈、矫正、完善教学研究。

“从教育教学中来,到教育教学中去”是中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到教育教学中去”是检测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合理的唯一标准,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反馈、矫正、完善教育教学经验理论,进而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模式、方法或是价值经验、[1] 思维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创新是教育教学变革的先导。

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微型化、校本化、常态化

微型化即中学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坚持“从教育教学中来”,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1] 研究其成因、成功的方法总结、失败的经验启示,发现、总结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一般模式、方法或是价值经验。如:如何解决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如何高效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如何有效提问,如何布置、评价作业等。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并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时,实际上就成为一个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

校本化即中学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立足学校、根植教育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现状和未来,着重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能够在本校推广应用的一般模式、方法或价值经验。[1]如:我们任教的学校定位为艺术特长学校,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有效学习模式、艺术特长生的班级管理方法、在高考前两个月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特长生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资源分配问题等,“到教育教学中去”,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常态化即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即兴而发的,而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并逐渐演变为教师教育教学规律性的内容,成为中学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一节非常成功的教学观摩课之后教师就要反思、总结这节课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哪些因素是今后教学中能够积累和坚持的,哪些因素是随机因素?有了这样的分析并形成文字性的课后反思,而且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坚持下来,假以时日,教师的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再如:在班主任工作中,成绩不高、经常犯错的、在其他老师眼中经常被视为“问题学生”的他,却因为你偶然间一次不经意的赞赏而高兴,以后的班级事务他总是积极、认真、主动担负责任,其他学生、老师都认为他的变化很大。这时,我们就应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后进生”、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的成因、“后进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传统“后进生”转化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

篇10

根据上级教研室工作意见和学校教研室的工作安排,以新课程理念为重点,

以课堂教学为支点,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开展集体备课,鼓励组内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继续巩固“青蓝工程”成果,提高我校理化教研组及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研组状况分析

我校理化生教研组共有11人:吐尔尼沙、张娜老师承担任高一化学教学任务,古丽加汗老师老师承担高二化学教学任务,

刘延娜老师、古丽加那提老师承担高三化学教学任务,帕丽达老师承担高一物理教学任务,祖里皮亚老师承担高二物理教学任务,武文成老师、斯干旦老师承担高三物理教学任务。本组中有县教学名师1名,县骨干教师1名。年轻教师可向老教师学习几十年下来的教学经验,而在接受新事物和新的教学理念方面,老教师则可向年轻教师取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三、本学期教研组主要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活动要提前做好计划,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随时研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并研究制定对策,教研活动要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主题展开。

2、组织全组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高三年级理化教师要关注中考的最新动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内容和测验等。

3、督促教师学习教学常规管理文件,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关心边缘生的学习,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和反思,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教研组成为贯彻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阵地。

4、每位教师要做好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教学管理,研究教学,提高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与全组老师齐心协力抓好日常教学,课堂教学和测试要准备充分,并做好测试后的成绩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改进方案。

5、做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公开课、磨课等的各项工作;做好集体备课工作,不让备课研讨流于形式;做好“青蓝工程”结对工作,让

老教师分享教学经验,让年轻教师增长技能,共同提高理化组教育教学质量。

6、安排好本学期的学习活动。征集、评选论文、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并向上一级推荐.

7、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理化知识兴趣,组织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开展一次理化生知识竞赛。

8、督促本组教师开足开齐各类试验,保证理化试验开出率100%,让实验辅助教学,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本学期教研组工作重点

1、制定科学的教研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教研组应广泛搜集信息,认真研究、确立切合实际的主题

,周密设计安排。计划有明确的目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措施,操作性强、符合实际。一个学期教研组活动不少于4次,并要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准备,扎实推进,确保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

2、加强平时的交流研讨。将其作为一种教研的长效机制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

3、教学的常规管理及要求:

(1)备课,备写规范教案。根据学校要求,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都必须做到精心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吃透课标和考纲,做到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材的能力要求、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明确各章节知识的前后联系。

(2)上课,优化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

(3)作业,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适量,要有坡度,批改及时,要有等级。

(4)辅导,形式要多样(集体辅导、个别辅导等);要耐心细致;针对性要强,尤其要注重对边缘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