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53-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一个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掌握生活中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们插上今后能在社会上这个大舞台翱翔的翅膀。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可做以下尝试:
一、巧思妙想、创设学生乐于独立思考的情境
“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作为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巧思妙想,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思维个性得以自由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的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他们熟悉的商家促销手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并收集材料,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购物情境,并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几折”、“打折”的意义。然后,通过百分数应用这一知识的迁移、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创设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独立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句话说得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我们在讲解题目的时候,都应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学中不要放过每个有价值、关键的问题,并使注重启发学生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课本知识,还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思考的策略。有序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其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序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要认真审题,特别是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关键字等要学会挖掘、理解。另外还组织学生学会用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对比辨析、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帮助思考,不断优化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比和比例时,为了避免学生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混淆,指引学生应用对比辨析策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观察比和比例的式子,然后独立思考,接着展开了一场讨论。师:比和比例里面都有比,可是很多同学还是搞不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种这两个不同概念吗?请每位同学安静地想一想。几分钟后,学生汇报并归纳出结论:比是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意义深远。
三、重视实验操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亲身体验,去理解、感悟,就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使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同样的分数(分率)对应的具体数会不一样,我让让学生自己操作,用实物(铅笔)分一分、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学生的具体操作为:
1.(1)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3)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分数二分之一对应的铅笔数不一样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单位“1”的不同,导致同样的分数对应的具体数据就会不同。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G633.6
数学学习,应当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刚入初中的新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有趣、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必要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自己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而不是只是被动地听、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学习中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学数学爱数学。下面谈谈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与认识。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俗话说,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引入。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过程的心思,那么再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初中生好奇心强,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首先从源头出发,要改变学生原先的一些固有想法,认为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其次要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美、数学的有趣,可以从学生身边最熟知的事物中找到数学。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中,可以先演绎生活中许许多多对称美的图片(昆虫对称的美、动物对称的美、建筑物对称的美,以及大自然景色对称的美等等)。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数学轴对称美的神奇魅力,而图片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来,@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求知好奇心,生活中是存在许许多多数学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经常接触的许多事物本身就来源于数学,因而重新认识了数学。如果图片已直观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是很简单的事了,鼓励他们只要有信心加入学习活动中来,一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直面问题获取经验,只要学生有一小点体会这一活动就有收获。从刚开始的一小步,也是最艰难的一小步出发,从一步一步到一大步,不怕他做不好,只要他有参与就可以了。有参与就有体会,有体会就会有收获。
二、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生思想活泼,求知欲望盛,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而这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取决于能否有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会有问题。而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身入其中,就不知其中的奥秘,学生一定要有亲身动手体验的必要性。
例如,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课题中,学生动手做“掷图钉”和“掷硬币”两个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实验次数较少时,会发现为什么实验频率波动很大?有疑就有问,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动手实验就会很容易提出。试验次数较少时为什么不同的人做同一个实验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随着一个个的质疑,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本节课的要求就达到了。紧接着,学生会有疑问,实验次数多时实验频率会怎么样?同学们继续实验,慢慢地实验目的也达到了。“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的附近”,这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没有实验就没有体验,没有质疑也不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也不会深入解决问题。因此,隐藏在“是什么”后面的“那个为什么”是我们发展思维进而形成能力的动力之源。所以要多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实验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新知识,且更进一步,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升了一大步。
三、在学习中会乐于与他人合作
每个人在学习中有差异,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能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确立学习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过程中,深入其中,引导学生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地发挥合作的效能。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鼓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从四边形到八边形,再到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分成几个三角形并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这时,有的学生在画,有的学生在度量,有的学生在计算,还有的学生在与他人商量……这样的互动就成了学生内在的要求。通过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不但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合作探索,体会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实际上就不用死记硬背了,可通过分割为(n-2)个三角形,因此得到内角和等于(n-2)×180°。
合作学习,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质疑而有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则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要真正长期获得学习数学的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学生会独立思考是关键。初中学生已是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大略明白其中的内容,但并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抓住学习的要领,同时他们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有一些学生一方面依辣教师的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总是等着其它同学来回答解决,而不愿有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些指导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方式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地思维,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遇到新知识学习时,应在自主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新知识进行解决以此达到目的。因而学生独立思考应当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会检索与新知识相关联系的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的方法;二是当学生运用原有认知不能认识新知识时,这时应指导学生变化、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构造,以获取新知识,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快速调整已有认知结构,并对新知识进行深入认识。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学生往往会获取一定的体会与经验,在这基础上,学生可以靠自己的经验总结与积累,更加深入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飞越。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指导学生检索出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之前我们已知道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其为一个平角,依据平角的意义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只撕、拼一个角,依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运用平角以及平行线知识来解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从直观操作到推理思辨的转让与升华,并从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五、在学习中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可以弥补首次知识认知中的不足与缺陷;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可以从首次学习中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学会反思是进步的根本,怎么反思是能力的表现。
首先,对练习中错误点的反思,这是最有效的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而反思是质疑的深化。例如,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习题,由于学生思维的偏面性而导致回答不完整。如a?=4中,学生会只有一个答案2,而忽略了另一个结果-2;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第三边,学生也只有一个答案5,又忽略了另一个结果 等等。学?生作业练习中经常会遇到错误,这时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为什么出错?在思考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知识点运用出错,还是思考不全面?错在哪儿?如何纠正,找错因反思。这样,教师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在练习、纠正中就能强化自已的反思意识。
其次,对具体知识点的反思,也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反思。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对某一知识点或其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或回忆、总结与归纳。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知识后,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及比较它们间相互联系与区别;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后对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反思等等。这样的反思,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19-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梧州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得最为普遍、影响力大、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教育,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也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定位兴趣与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还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源地等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非常大,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手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了,它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培养学生掌握对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而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维不活跃。目前,国内外种类繁多的软件当中,有很多是功能相同,操作类似的软件,比如说Word和WPS,很多学生学习了Word而且在相关考试中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一遇到WPS后就慌了手脚,不敢操作。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喜欢照葫芦画瓢,在做实验练习时,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而实验教材往往将实验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了,学生就一味地按照每一步去操作,当有某一步操作错误或者不会操作时,就不会往下继续操作了,导致后面的操作终止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没有指定具体的任务;其二,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形成了定性思维,没有创新和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从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讲解,一直到操作部分,仍然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如何使用,如何复制、粘贴、移动和新建文件等,到了Office依旧风格不改地从如何打开、新建、关闭文件,到如何更改字体、格式、添加图片、更改属性等逐一介绍,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考试,就算任务完成了。而考试题目每年几乎没什么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做模拟题,而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很低。
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以往以应试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不管是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大纲都相对固定,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只需要做几套模拟题就行了,可以不用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依葫芦画瓢,学会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的方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要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3]。
2.为学生搭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场所,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让学生分组配置计算机,比较各组配置的性价比,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电脑城进行实地考察,更直接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在介绍Office操作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比较各种操作方法,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起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促进作用[4]。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例如在讲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运用的思考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如何应用公式和函数,以及使用哪类函数等。在介绍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动力、积极性和能力,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9.
[2]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02):4-6.
[3]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16.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一手包办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要害怕学生的突然提问会扰乱自己的教学计划。因为现阶段的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比较强,好奇心也比较强,所以他们愿意探索。因此,教师要学会适时地放手。
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节时,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图形对折,得到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探索我们除了在正方的基础上折出一个长方形之外,我们还可以怎么样证明长方形的长边相等,短边相等。让学生去探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应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大脑发展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给予丰富的刺激会发展得更完善。然而作为父母却过于关注宝宝学习的结果,轻视了学习的过程。其实让宝宝学会独立思考,是他一生最大的收获,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人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要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多向宝宝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宝宝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宝宝发问。向宝宝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宝宝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宝宝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向宝宝发问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了“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引导宝宝提问
一张脏了的白纸,宝宝会提出将它洗一洗;一只洁白可爱的绒毛小狗,宝宝偏要给它画条花裙子;一颗发了芽的蚕豆,宝宝会问:“它为什么会长叶子?”……您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些我们大人看来荒唐甚至可笑的事儿,却常常在宝宝的脑中闪烁不停?
宝宝对事物提出自己的疑问,那是开始独立思考的进一步的提升。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一语道破了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地探求是成功的前提。
请宝宝多一些提问,他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此时,您最好为宝宝提供创造探索的条件,支持、鼓励他大胆提问,相信他的能力将在一次次的提问中获得提高。当然,在回答宝宝的提问后,您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或对宝宝的提问进行深一步的发问,引导他思考,帮助他掌握学习的方法。疑问是知识的钥匙。
给予宝宝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关注太多,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其实放手让宝宝自己玩。这并不等于说父母可以对宝宝任意,而是在必要的指导和引领之后,远观孩子、“解放”孩子。自己玩并不是大宝宝的专利,父母可以尝试让小宝宝体验自己“当家作主”的乐趣。
3岁半的鸣鸣正摆弄着自己的毛绒玩具,一会儿扮演熊妈妈,一会儿又充当兔妈妈,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喜欢的游戏或玩具,她总是很投入,能独自玩上很长时间。宝宝对于喜欢的游戏,思维能力也特别的活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玩得不亦乐乎,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这是宝宝独自游戏的开始。千万别打破这个小小的私人空间,让他充分享受独自游戏的机会和乐趣。
允许宝宝犯错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将就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期待能够对相关人士起到参考的价值。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就有必要先多“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ought),主要指的是有创意的思维形式,也即人们通过思维不仅透过现象看到事务的本质,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创见、可行性高的建议。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来说,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一般的思维形式,在思维特点上,求新、灵活,思维具有跳跃性,能够提出新颖有创见的提议。对于小学创造性思维来说,就要求学生能够激发自身思维的活力,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训练,经过培养与锻炼产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强化他们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让作为语文课程接受者的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或者是一些结论,而对于这些知识或者结论的深入思考,是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之中,被忽略的。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缺乏,往往被课文中的情节吸引,被文章中的结论影响,而对这些在特定情境下的结论,学生们忽视了思考。这是对小学语文课的创造性思维来说,是不妥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例如,笔者在教授《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激发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词汇的内涵质疑的意识,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学生提出敌人所说的“飞过来吧”中的“飞”字,与本课的题目中的“飞”字的含义,感觉是不同的,我接着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飞起来了”与“我飞奔过去”中的“飞”的含义,引导学生们边质疑,边细细揣摩,最后,学生由质疑激发思索,理解了两个“飞”的不同含义,也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语境下,做好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尽量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查阅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加以解决。充分训练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该文章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学生向我提问,“老师,为什么此处的表达不用‘长’而用‘冒’呢?”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进行查找,思索。通过给学生们五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训练独立解决课堂疑问的能力,各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相同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的表达,言之成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兴趣。此课结束后,每次上课,学生都能用自己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课堂疑问,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笔者通过对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引导与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时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答案。可见,发散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局限于一般的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举措的教学实践,必将提升小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我国初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W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在合作中学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