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5:46: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发展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低碳理念;指导;煤化工产业
【Keywords】low -carbon concept; guidance; coal chemica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Q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71-02
1 当下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攀升的新时代下,煤化工产业唯有不断的拓宽自身的发展规模,方能迎合人类不断递增的物质要求。根据当下的情况而言,我国大约70%的 火力发电(电厂)都是依靠煤燃烧来进行发电的,所以,我国火力发电(电厂)中最重要的发电原材料就是煤炭。而煤炭属于构造极其繁杂的一种键链结构,唯有采取热裂解的方式方能对其实施彻底的拆分。同时,煤炭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种化工原料,其产物还能被当作工业燃气或化工原料。煤化工产业是一种以煤炭为主的产业,其更是我国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产业。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日益加速,其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拓宽,有些煤化工项目的规模甚至多达数百万吨。除此之外,每年我各地区上报的正在拟建的以及正处于建设中各种煤化工项目都在快速的增多。与此同时,随着煤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空气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差,出现的雾霾天气也越来越多,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2 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
2.1 对煤化工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全面调整
产业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等统称为产业的内部结构。从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一直在不断地拓宽,从生产项目来看,其也在逐渐向外延伸发展,不但开发了甲醇和焦炭等项目,目前还在积极地促使煤化工项目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譬如煤制油灯以及二甲醚等等。然而,针对传统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而言,虽然煤化工产业的产能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可是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和浪费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新时代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改变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式入手,再借助新方法与新技术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以此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从而推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2.2 多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煤化工产业期间,诞生了一种非焦炭法熔池炼铁工艺。通过使用此种工艺可以有效地强化煤粉和铁矿粉等物质之间的反应。同时,煤炭也可被用作还原剂来还原氧化铁。在制作生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一氧化碳气体,而把产生的这些一氧化碳气体输送至发电站,则可用来生产电力等产品。众所周知,购置一套气化装置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把其他产业与煤化工产业融合起来,除了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可以使能源与资源的损耗实现有效地降低,同时也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其它产业和煤化工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可以使煤实现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煤化工产业的长期发展。除此之外,有关单位还应该通过改革技术来推动减排市场的发展,从而促使煤化工单位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能源以及核动力技术等的开发与利用,提高煤的循环利用率,提倡仰面消费方式,构建企业低碳生产环境,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3 通过拓展产业链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
在未来的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选取低碳排放的产品。实践经验证明,煤炭制油的办法并不能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鉴于对长远发展的考虑,我们应当对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全面的拓展。新疆、内蒙古、山西以及陕西等地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最多的地方,其几乎占据了我国70%的煤炭资源[2]。而我国沿海地区需要较多的煤炭,且通常都是通过铁路输送的方式来运输煤炭,所以,在输送煤炭时就需要耗费较多的资金。因此,出于经济性的考虑,不适宜在煤炭资源稀缺的区域发展煤化工产业,而生产甲烷工艺可以达到低碳的目的,所以,针对煤炭资源稀缺的区域可利用甲烷工艺来进行工业生产,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有效的提升。在利用煤气化制造天然气时,只会产生极少量的二氧化碳,而且与煤炭的输送不同,那些通过煤气所生产的天然气只需通过管道进行运输即可,沿海一带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办法来获取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铁路的运输压力。另外,乙炔工艺也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尽管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可是利用煤炭来制造烯烃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开发的项目。
2.4 重视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把握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对本区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以全方位的考虑,根据水资源的整体规划来对本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确立,应当将水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充分借助地表水来发展煤化工产业。针对未通过评估认证的扩建、改建或新建的煤化工项目,不可允许其开工建设,不可允许其取水,更不可为其制定用水计划。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本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加以全面的考虑,应当遵循经济循环发展的原则,保证煤化工产业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实现最小化。
2.5 强化循环经济的贯彻与执行
循环经济是在新形势下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3]。因为此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受到了有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与赞同。因此,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加以充分的应用,以达到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的目的,继而推动煤化工产业向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循环经济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贯彻与执行进行强化,以促进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进而保障煤化工产业的长远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低碳理念加以充分的贯彻与实行,对煤化工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循环经济的贯彻与执行,重视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把握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拓展产业链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以此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哈尔滨工业以能源、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为主,长期受传统产业模式影响,粗放型增长,科技创新的基础相对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急需用接受先进科技改造,提升竞争力。但哈尔滨市和省内其他城市一样,产业发展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偏“重”,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依然是支柱产业,工业产值80%来自传统工业,煤耗、电耗、油耗和排放量居高不下。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品牌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虽为农业大市,但全市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农业龙头企业为数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集群优势不明显、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不足,成为制约哈尔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产业结构迫切需要优化升级。省委、省政府特别强调要在经济持续增长中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如何确保既要腾笼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是不二选择。
二、重在落实,振兴攻坚,创新体系
构建高端产业体系,核心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但高端产业体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侧重点都会不同,必须立足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构建高端产业体系,主体就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才可以实现产业体系高端化。农业方面,应以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经济社会人才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主要是立足哈尔滨市基础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培强做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品牌、制造服务业体系建设,壮大产业集群,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使产品由初加工、低附加值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将哈尔滨传统产业打造成层次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在完善机制,创新业态,突出抓好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信息消费、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九大现代服务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园区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高端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项目。只有大项目、好项目才可支撑推动高端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激发内力”,另一方面,“广借外力”,大力引进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并通过人才的引进带动资金和项目的跟进,实现“引资”和“引智”双赢。
构建高端产业体系,规划是关键,是引领。哈尔滨市应尽快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发展需求、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高端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对目前的产业发展,分别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把目标、重点和关键措施统筹起来,把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统筹起来,把产品、企业和产业统筹起来,把大中小、上下游、产供销各个产业环节统筹起来,形成诊断、规划、落地相结合的规划引领体系。
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年烟台市政府以烟政办发[2007]7号文转发市建设局《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及成套技术的意见的通知》。以政府文件推广使用太阳能建筑那时在全国还不多见。
2010年烟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太阳能成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山东省烟台市新建住宅全部用上太阳能。基于以上原因,烟台市政府在文件中规定,要将太阳能成套系统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了监管的“硬杠杠”。
从国家到地方,这些都显示,我国的房屋建设及其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全局问题,太阳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普遍推广开来。
一、现代太阳能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委会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大于30%或基于现状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大于30%的建筑,称为太阳能建筑。我们可按住宅建筑为例进行定义指标的分解:现阶段成熟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经完全能够解决生活热水问题,约占使用能耗的10%,采用被动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可至少节约建筑使用能耗10%;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策略可降低建筑使用能耗5%以上;另外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其技术经济性会越来越高,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小功率建筑用风力发电技术、安全可靠的地源能供热制冷技术、城市垃圾、污水源利用技术等,会极大的提高可再生能源主动利用供能技术在建筑使用能中的贡献率,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可以达到15%。所以30%是一个可达到的目标。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30%的指标将会不断提高。
二、太阳能建筑理念催生产业发展机遇
标准规范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我国已经或正在制定较为完整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的设计规范和验收标准,并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级标识制度。《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不但关注建筑体型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设备及系统效率与围护结构相关的分解指标,对于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热舒适性指标,生态设计策略的综合指标,以及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相关的“建筑产能”指标将给予更大的关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既有建筑超过数百亿平方米,而且大部分为非节能建筑。无论是建筑节能改造、还是延长既有建筑的经济寿命,既有建筑改造将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要求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将节能综合改造研究,通过开发装配式外墙保温、外墙集热、通风、遮阳部件,提高建筑保温隔热、自然通风降温性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先进能源自给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太阳能利用的主战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能源结构的变革,对能源尤其是商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致使农村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农村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筑节能研究开始受到应有的关注。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对农村建筑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低品位能源的综合利用,农村建筑节能及改善室内热环境设计研究、农村生活用能规划玉政策标准研究等投入了较大的力量。
三、太阳能建筑发展的中国之路
选择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需求解决方案正确理解“零能耗建筑”的含义,即在生命周期内,建筑使用能耗对于常规石化类能源需求为零的建筑,或该建筑没有对大气环境新增二氧化碳排放。实质是用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替代全社会石化类能源需求的增长,即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开源”和建筑节能的“节流”。社会能源需求增长方式不应只是“加法”,还应有“减法”。
开发建筑集能系统,实现建筑能源自助 建筑物本身作为能源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太阳能建筑的显著特征。
建筑能量系统由建筑被动供能系统(包括建筑物内的热源和太阳能的被动利用)和主动供能系统组成(在再生能源利用)。可以用建筑被动集能指标表征建筑的被动供能能力和建筑环境的热舒适度,而用建筑主动供能指标反映可再生能源对于建筑使用能耗的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率。优化系统并解决系统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冬夏两季的能量匹配和投资平衡问题是建筑集能系统的关键问题。
提倡建筑能源中心模式,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建筑能源中心是指单户或单元建筑为能源供给对象,构成包括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复合能源系统,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所需要的能量(包括供暖、制冷、热水、新风、照明、炊事等)。它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最小单元,是建筑物基于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如中水回用、余热回收等)的多能源复合能量系统,其优势在于可方便的综合、高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以满足安全、经济的建筑能耗需求。
综合考虑建筑运营成本及其外部成本建筑运营体现在建筑物的策划、建设、使用及其改造、拆除等全寿命周期的各种活动中,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以及生态建筑技术对与建筑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人们不仅要关注建筑初期的一次投资,更应关注建筑的后期运营和费用支出,不但要满足中国民众的居住问题,也要关注住房使用的耗能支出。另外,还应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等外部环境成本的增加。中国不但要建设经济适用房,更需要建设经济运营房。
引入建筑整合设计方法,发展太阳能与建筑集成技术建筑整合设计是指将太阳能应用技术纳入建筑设计全过程,以达到建筑设计美观、实用、经济的要求。采用模数化太阳能建筑部件,既能较全面的运用主被动太阳能技术,又让这些部件构成了现代住宅的立面元素。
提升传统建筑理念,推行被动优先设计原则 这是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基本原则。已经使用太阳能采暖与热水工程的住宅区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供暖运行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供热面积从60平方米增加到140平方米,室内温度由8―10度提高到15―20度。进过两个采暖期的连续测试,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和增设太阳能供暖系统在室内热舒适度改善中的贡献率分别约占80和20%。而夏季室内测试温度也说明新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明显好于旧的建筑。
充分利用建筑资源,向建筑要能源 满足中国人民温饱的18亿亩耕地底限、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10亿平方米的年新增建筑,成为充分利用建筑资源的压力和现实条件。简单的推算表明,目前20亿平方米的可用屋顶面积,相当于新增30万亩的土地资源,这还不包括墙面的利用。
关注气候特征和“值班环境”用能技术“值班环境”也称“职守环境”,指建筑在无人使用时的环境。建筑值班环境直接影响着达到建筑使用环境的启动时间、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品质和闲置建筑的使用寿命。
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等先进的成熟技术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最成熟的技术,应用普及率较高,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约1.68亿平方米,其中我国占9000万平方米,约占53.6%左右。目前,与建筑集成应用的太阳能集热系统研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引入能源互联网概念,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经济和安全性能分布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集中能源系统的安全性一直是能源规划与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能源互联网”理念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强化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推进产教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唯一选择。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究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以技术应用为中心,凝练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对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必须确立以技术应用为中心,凝练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我们聚焦内涵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坚持“学有所得,得有所专,专有所用,用有所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体,不断凝练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有利条件,办出有地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本院具有办学特色的专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多年来,我院以技术应用为中心,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发展能力、培育特色、发挥优势,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层次多样、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
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云南的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地貌波状起伏,山高谷深,河川纵横,多坝子和湖泊,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道路桥梁建设、养护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需要多种技能、工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根据云南所处的特殊区位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于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的趋势,形成特色鲜明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适应了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的人才需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发展特色,是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形成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辐射工程监理(公路工程方向)、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管理)、建筑材料工程技术(材料检测)四个相关高职专业建成了一个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
二 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产业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校企共建利益共同体、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途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云南是一个山地占94%的边疆省份,93%的客货运输靠公路,汽车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必须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以培养学生“德、技、力”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为落脚点,紧密依托学院云南交通汽车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汽车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合作企业,加强校企联动,形成以培养区域汽车后市场所需的双高人才为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加强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建设;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为抓手,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扩展校内实验实训接纳能力,扩充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企业接纳、参与和安排的校企共建、共管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在汽车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以适应汽车后市场服务的需要,提高校办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职业氛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高职特色鲜明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区域内具有领军作用、在GMS国家内有一定影响、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起到示范作用。
三 以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为目标,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理念
21世纪高职的发展,应该按照“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定位,以“应用开发与技术集成”的基点,按照“聚集资源、聚合力量、聚焦产业、聚成品牌”的路径,使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走向深度耦合,主动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为此,专业群的建设应确立以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为目标,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理念。
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在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群建设中,以具有现代工程机械的机电液维修与诊断,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具有工程机械操作、维修、管理等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学院本着突出“三化”特色,强化教育与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运用和服务能力,着力搭建和充实学院的“三化”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阶段:国际通用基本技能实训。主要项目内容包括金工实训、工程机械柴油机拆装实训、工程机械底盘拆装实训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拆装实训及工程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和检测设备的使用。
第二阶段:智能化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是学生在基本技能实训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提高,主要包括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电控检修实训,以及工程机械的操作、施工及维护技术。通过基本的实训操作和工程机械故障分析的学习,能够对发动机、底盘、电气、液压等系统进行熟练的拆装、维修。
第三阶段:现代化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工程机械的检修、故障排除和操作等工作,让学生对行业和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对工作的责任心。使学生获得实际生产实践知识,巩固所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企业组织管理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其中贯穿整个专业群建设的红线是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学院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柳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了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程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诊断、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硒在地壳中的存量极其稀少并且分散,它是人类身体健康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其对防癌、抗癌有着重要作用,故被誉为“抗癌之王”。
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富硒地区相比,青海省平安县的富硒资源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安县的富硒土地面积接近600亩,富硒区的硒土壤含量平均0.44mg/kg,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而且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由于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穿越平安全县,当地土壤经过河水地下水资源的滤波作用,重金属汞、铅等含量非常少,而硒浓度适中,并且伴有锌、锶等微量元素,同时偏碱性的土壤环境又有利于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因此,该地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富硒含量最佳的富硒土壤资源。
目前平安县富硒农业发展已初步具备产业基础,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初显。但是,在发展高原特色富硒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平安县仍处于“小而全”的经营格局,普遍面临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平安县富硒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性分析并给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加强富硒资源与富硒产品宣传,强化生产意识与市场基础
要发展富硒产业,首要问题是要加强市场对富硒资源和富硒产品的认知和了解,利用各种层面的宣传平台,广泛的向市场传递硒产品相关信息,尽可能的引导富硒产品的消费。
首先,应当大力宣传富硒资源知识,切实提高平安县农民对富硒资源的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印制科普手册等方式,大力普及、宣传硒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知识。
其次,可以围绕农博会、青洽会、西洽会等重大节会活动与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闻会、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开展平安县富硒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使富硒产品产业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二、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富硒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目前,青海省富硒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产业规划与产品开发的同时,市场监管问题也日益突出。富硒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缺乏统一的生产加工规范、标识与品牌,这都严重损害了青海富硒产品的形象和声誉。
富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建立富硒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推广与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落实到选育种、种植,环境控制、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终端销售等的每一个工序以及每一个环节。研制和推广富硒农产品生产标准,不断规范并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研究各类不同富硒农产品含硒水平,建立相关富硒食品质量评价标准,并采取系统有效的措施,保证富硒产品的硒含量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三、加强富硒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
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开发新的产品,使硒元素的开发利用与经济效益更好的农产品相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产出来。这里以富硒产品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富硒大蒜为例。
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富硒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将富硒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有利于推进富硒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这在保护平安县富硒产品销售市场的同时,也有利于打造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品牌产品。
四、抓好富硒特色农产品商标与地理标志申报与保护利用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要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离不开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有商标、品牌才能闯市场,有市场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从事富硒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通过对特色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使用,加入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生产和现代市场营销流程,能充分分享企业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的收益,增加农户收入。龙头企业通过对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合理有效利用,把从事富硒农产品生产的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能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制定富硒产业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开发保护方案,结合政府的推动作用,组织申请富硒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使用,以这两项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的有效开发和使用能够极大的推动富硒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富硒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
四、增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富硒产业的支撑作用
加强科技投入,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是促进富硒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地编制和申报项目,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富硒产品开发、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富硒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富硒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富硒产品。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富硒产业的开发。支持并依托有关科研机构建立富硒产品研究中心,对富硒产品和一般产品的差异和功效进行研究,开展富硒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富硒产品的生产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在原材料生产环节,通过对农作物增施硒肥、对畜禽喂养富硒饲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补硒,确保农副产品的含硒量等。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发展平安县富硒产业需要坚实的资金基础。可以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参与富硒产品的开发和富硒创业,还要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外资,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来带动富硒产品开发。
同时还可以利用青洽会、西洽会、政府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等平台,进行网络招商、上门招商,从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另外,应当与目前已在江西丰城、浙江上虞、湖北恩施等地开发富硒农产品的知名企业积极联系洽谈,扩大合作领域,使更多的富硒农产品开发加工企业落户平安。
六、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关键点
以富硒蔬菜和水果为例,由于当地农民或企业生产条件差,没有能力建造高标准的保鲜、贮藏设施,所以大部分农作物只能在成熟时尽快出售,这就导致一段时期内市场供需的失衡,也从总体上影响了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来看,平安县的富硒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农户分散化的小规模经营,很难形成整体的产业竞争优势。
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可以弥补农户小规模生产的投入不足和深加工技术缺乏的弱势,如果平安富硒区各类农产品都能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结合各自特色开发利用,并形成知名品牌,则会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所以,平安县及以上政府应当在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市场管理、新闻导向等方面给予富硒龙头企业较大的倾斜与扶持。
参考文献
为此,我们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并坚持“四个结合”的思路,努力探索一条有成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把应对同质化竞争与推动差异化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成都高新区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定位在可以发挥成都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城市人文底蕴的高科技创新研发上。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在一些细分领域打造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比如,我们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目前已达到520家,软件工程师近3万人,培育了卫士通、任我行、音泰思、飞博创、梦工厂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吸引了包括微软、IBM、SAP、赛门铁克等在内的一大批跨国公司,软件全球排名前20强已有11家人驻成都高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以及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中国又一个3G通讯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的中心城市。成都高新区还聚集了50余家IC设计企业,拥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新兴的生产制造基地。
坚持把外引与内培结合起来。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并进而走向产业高端。成都高新区始终高度重视和倾力培育本土高科技企业,成长了地奥、国腾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同时,始终坚持把内培与外引结合起来:一是瞄准产业链的关键和缺失环节,着力引进和培养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二是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吸引了41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运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欣慰的是,环保公益与共建生态文明已经在路上――就像歌词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人自觉参与、积极作为、共建生态文明的格局远未形成。“手电筒思维”令人忧虑。“20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饮用灌溉;80年代开始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上个世纪不同发展时期我国一些地区水质的变化。近年来,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推进,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收缩,而面广量大,涉及寻常百姓的生活污染源却汹涌而来,势不可挡。可人们“前门吃喝拉撒,后门排污下河”,一遇到污染,习惯于投诉和指控工业企业而忽略了生活污染源,每个人都先入为主的排除自己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将“手电筒”照向别人。共建生态文明,缺的不是榜样和警示,而是每一位公民的自省、承诺与行动。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非常苛刻而严厉地要求人类放弃工业与商业文明带来的急功近利的享乐主义,摒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到火烧眉毛无动于衷的自私心态,必须以自我觉醒与自发的积极行动,毫不迟疑,从当下开始,彻底改变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局面。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构筑农业循环经济链网,全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壮大绿色经济为目标,按照“横抓园区,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的要求,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创立若干真正有节能减排特色的园区,申请国家和自治区在土地、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努力把我旗建设成为自治区绿色经济的主要基地。
从自然的绿色,到经济的绿色,到社会的绿色,再到人心的绿色,四者的总和成为推动我旗生态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考。
3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农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对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资源与能源的过度消耗,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永续生存,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实践表明,我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产业效益,而且增强了国际竟争力。
绿色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两个方面。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
4 以节能环保为重点,加大治污减排力度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加大水保生态建设投入,全面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不断改善全旗生态环境。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绿化责任,扎实推进“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工程,加大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治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净化城乡环境,力争把我旗建成自治区级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面临着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造成生态负荷过重。党的十会议再次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这一思想顺应了现实的环境压力急需改善的要求。目前国内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也愈发关注,无论如何,上述目标始终要围绕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才能实现。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环境现状
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递增趋势,除煤炭消费量在前些年略有减少,但可能是其转移到对石油及天然气消费中去的原因,实际能源需求总量还是不断增加。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道出了自然资源供给呈下降趋势的必然,说明经济发展不能单以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消耗。企业依靠各种资源生产产品,而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过量排放不仅是对环境的威胁,也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质量的威胁。《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单工业废气这一项2011年全国排放总量达674509亿立方米,环比增长29.92%。虽然产业集群有众多竞争优势,但也只有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集群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带给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一)产业集群与生物群落存在相似性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地缘现象,企业在某个领域内形成联系密切的完整渠道,在同类产业中实信息共享,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与生物群落存在相似性,生物群落是个体以群居方式互助来抵御外界的威胁。但生物群落会在演化中产生废物,正如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不断消耗也会产生废物,当环境净化速度能力难以跟上时,生物群落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产业集群追求资源循环的进化目标
不管是消费者或中下游企业,使用或生产产品后都可能产生废物。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通过废物再利用形成闭合高效的经济框架,这里的废物再利用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再利用,也包括企业或产业间的循环利用,尤其是上游企业加强对其他区间生产者或消费者拥有的可转化的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对传统生产提出了挑战,因为这要在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中运行起来,需要成熟的技术手段,才能使企业真正达到清洁型的生产模式,而不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担。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
1、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具有地域性,既有同类型产业也有完整的产业链,这为废物的处理带来了便利。因为同类型产业废物排放具有相似性,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也有相似,通过贸易或协商将同类型企业的废物作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废物进行集中化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能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2、产业集群对企业的激励创新
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了合作与竞争。竞争的压力使企业都认识到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则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升级成为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只有践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才能延长企业生存周期,提升企业竞争力。
3、产业集群的文化“根植性”
产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了当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关系中,这也叫产业集群的“嵌入性”。企业间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强大的信任基础能巩固产业集群的稳定性,企业间强烈的合作愿望和敢于共担风险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具体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一般来说,政府会在企业大规模聚集区域大力注资以助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其必须要具有规模且成体系后才能够充分发挥效应。产业集群要实现循环发展更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集中更多先进的废物处理设备,让区域内的硬环境得到优化。同时,地域内各个企业能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治理废物的单位所需成本,提升产业集群的区域承载能力和配套吸纳能力,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和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使企业在融资上存在诸多困难,比如融资手段太少和融资能力不足。企业融资主要来自于自有资金注入和股票市场融资,更多的创新融资模式会为企业带来有利的资金支持。其次,区域内企业可以利用集群优势,进行整体融资,再在企业间进行分配,这样既能解决企业单独融资难的问题,也能减少单独集资的交易成本。此外,融资过程中还有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问题,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就需要鼓励更多的创新融资模式。
(三)创建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依赖集群的协调和企业的配合,利用产业集群的文化“根植性”让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激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敦促生产模式不合格的企业迅速做出调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两端进行控制,满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创建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四、结束语
产业集群要依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内部消耗,为企业创造更多附加值。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产业集群在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必经之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标杆。
参考文献:
[1]王帆.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12
[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茂.循环经济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10
[4]许真臻.嵌入型产业集群根植性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9):40-4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文化价值要求增高,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仅要增强商品的自身价值,还要关注到商品的文化价值。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物质商品的竞争,而实质上则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最核心部分,是企业个性化,能力化,人文化的体现,要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远发展,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反应整个企业明确的经营意识的企业文化理念,从而培植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久而人文化绿色发展。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表征,它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日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经济市场时提出的管理学新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深入到理论研究领域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而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念,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团体意识,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方面作用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称作为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或是软件支持。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各国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更为突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极高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着高数量,例如,2010年,美国GDP为14510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体育上,历年获奖总数之和遥遥居于榜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上也是独占一片天。这样的成就,不仅与他的经济实力相关,这也说明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培植文化创意产业灵魂——企业文化理念人文性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文思想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取得新时代条件下的竞争优势,必须抓住企业的灵魂,在“人”上下足功夫,以“人本”取胜,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制胜。企业文化的基因,来自于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团队的理念,要取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观念是第一步。提及海尔,中国人为之自豪,而真正成就海尔的是它的企业文化理念。以人们实际要求为产品趋向,以时代要求为发展动向,以质量取胜为企业根本,以团队合作为企业支持,以积极进取为企业精神,以优质服务为企业保证,这一系列的企业文化理念,无时无刻不关注到“人”。产品的生产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基于对质量的保证,产品的销售,基于市场的要求,发展中的人们的实际需要,销售中以及售后的热情服务等都浓缩了整个企业人力团队的合作意识,以及企业领导的文化理念。再者,诚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道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理念创新,必须是理性的人本创新,将理性精神融入到仁爱精神里,将仁爱精神融入到信仰精神里,才是商道的终极精神。企业必须做到诚信为本。企业文化根深蒂固,企业发展也便枝繁叶茂,企业的人文性文化可谓是一个企业活的灵魂,为企业创造内在动力,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文效益正说明了这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理念的人文化创新,以从根本上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描绘文化创意产业色彩——企业文化理念意识化创新。良好的企业文化要有良好的体制支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企业文化理念中的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文化结创新,企业品牌创新。时代的进步,促使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出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提供创新型的服务。首先,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一个企业的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文化责任感十足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营造出优质的发展环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企业中也是如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有企业发展制度性,责任性的保证。例如公司对新产品的开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产品开发研制人员提供出国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等。公司的体制支撑,很明显的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领域上,文化创意产业要增强此部分的结构优化性,以保证长远的发展,这就要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文化布局上有所创新。美国文化产业和中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分别是20%和3%,这正突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不足。文化产业种类很多,例如新闻媒体文化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等等,就一个国家而言,必须给以相应的体制支持,而且要合理调整文化布局,积极发挥文化产业的力量。从微观上看,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先的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理念与市场资源相结合,探索发展新模式,也只有这样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自我发展的色彩,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声有色的平台和空间,才能以自我的色彩创就一个独特的企业。(3)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企业要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要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勇攀新高峰,创就品牌。例如,在电子产品行业,手机的生产有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电脑大型化到“手托化”的转变,都立足于消费者市场,进行创新,且看,现代青年机运用最为潮流的“苹果手机”,将智能化与娱乐性相结合,创就了电子世界的“苹果时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必须立足本民族的产业,一个企业要走大走强,也必须有自己企业的特色文化。我国的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牧童遥指杏花村”“九九女儿红”等诗句的描述,也就激起人们对中国古香韵味十足的酒水的渴望,我国酒业,在发展时要发现自我领域下的历史文化,发展区域民族的特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成为民族的骄傲。从今年诺贝尔文学的获得上来看,是“高粱红了”造就了中国的莫言,也是莫言造就了世界的红高粱地,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土地,带动着那片土地上的酒文化。同时在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上要引进历史的韵味,用历史来充实一个企业的文化。我国国酒茅台,它走向世界不仅只以为它自身浓郁的香气,还在于它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的创新,只有特色化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制高点,才能创就一个企业的魅力,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企业文化理念特色化的创新也成就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真实自我。
三、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取得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以特色化、人文化、意识化的企业文化理念作后盾。同时,作为企业文化核心成分的企业文化理念,与时代接轨,与民族同行,以人为本的创新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作用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增灿、增辉。
参 考 文 献
[1]何晓阳.品牌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J].现代焊接.2002(5)
[2]刘镇.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的基石[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2(6)
目前,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将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结合将开辟新的发展方向,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提供多种途径。采用无毒、无害原料和溶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过程将得到普遍关注。
未来几年,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将呈持续增长趋势,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因此要积极引进、推动绿色化工的建设,通过环保、绿色化学工艺过程的开发,使化工行业生产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实现绿色化。如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剧毒的光气和氢氰酸等制备中间体,以无毒无害的溶剂代替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据了解,在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后,常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对全区范围内排水工业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量及去向以及企业立项。建设、三同时等执行情况按照方案进行全面调查。对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严格执行区域环评要求,同时鼓励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污染轻的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化工园区的产业层次,较好地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